心香

HD中字

主演:朱旭,王玉梅,费洋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199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心香 剧照 NO.1心香 剧照 NO.2心香 剧照 NO.3心香 剧照 NO.4心香 剧照 NO.5心香 剧照 NO.6心香 剧照 NO.13心香 剧照 NO.14心香 剧照 NO.15心香 剧照 NO.16心香 剧照 NO.17心香 剧照 NO.18心香 剧照 NO.19心香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心香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与丈夫离婚后,女儿以“跟着学京戏”为由将10岁的儿子京京(费洋)丢给了早年丧妻今独自在南方城市生活的老父亲(朱旭)。多年前,名噪一时的京戏琴师父亲因不满女儿婚事及对京戏的逃避,与之心生罅隙,祖孙两人初见尴尬之外,他对京京还有种莫名的怨恨。无意间知道女儿已同丈夫离婚时,父亲对京京愧疚之外多出怜爱,祖孙两人情感日趋正常。  祖孙两人渡江拜会也是独自生活的佛教徒莲姑(王玉梅),莲姑一席话让京京初识人生,心细的他也发现外公与莲姑早已相敬如夫妻。莲姑收到杳无音信40年的丈夫从台湾寄来的信件,外公一时心重如山,但莲姑并没等来她的丈夫而是听到噩耗,不久也重病不治故去。弥留之际,莲姑表示对外公多年的照顾不胜感激,并希望他能替自己超度。为了帮莲姑达成心愿,外公忍痛欲卖胡琴,这时,京京给了他意外的感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咒怨:黑少女艺术、热情与权力:皇家收藏的故事警局无贼温蒂和露西猿猴大战怪物黄花铺接线女孩第一季烟花女驼龙战火黎明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时尚烟云家比天大若草物语1964噬谎者神探科莫兰 第三季东京死劫:布莱克曼命案第二次握手无罪之最大宋奇闻录极限S:排球篇陈尸谜案第一季娜美的使命圣诞颂歌2022你是我的毒玫瑰羞耻 第二季我们浴室见吧女生要革命冲锋陷阵国语诺苏之鹰清秀佳人剑网3万花小医仙失恋美食神秘博士60周年特别篇第一季遗忘2012恐怖阴影鬼打鬼之灵幻天师皇后归来第一季世界自然奇观之最粤语没有秘密打工仔的梦想房致命钥匙第一季西风烈2004曼谷秘辛蓝桥会

 长篇影评

 1 ) 淡淡的哀伤,浓浓的心香

这是我考重大导演系时三试的让写影评的篇目,考场上写的中规中矩,但现在想重新写上一下~不算影评~算是读后感吧
杨德昌在导完《一一》之后说一部电影等于三辈人生,心香也是,爷爷辈儿的,固执,朴实,外冷内热,父辈的人,接受了大多不成熟的西方教育,虽不知道京京父母为何离婚,但总之感觉很是浮躁,对于爱情的稚嫩,对于孩子的不负责任,对于父母的有欠孝顺......或许是为了赚钱吧,钱赚的疯了就会忘掉了很多本不应该忘了的东西,比如亲情,比如爱情,比如良知~京京这辈儿,天真,执拗,就像现在的我....我该算是幸运,有个完整的家,不知道导演安排京京所说的“结婚离婚,是必然规律”是黑色幽默还是对这一命题的深刻思考,但是总感觉里面有着很多说不清的有关希望希望,失望,渴望,绝望的东西...
这就是人生吧

阿公和莲姑的爱情,姑且算是吧,他们的相守让我感动了很久,四十年的等待,对于我这类见惯了劳燕分飞的人或许只是个笑话,现在的爱情,是经不起两地分居和时间的摧残的,但是莲姑和那个压根没在影片中出现的台湾男人居然可以相守四十年,莲姑和阿公相爱四十年却没有结果,这份等待或许是就是导演要告诉我们的心香吧~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心里很温暖,有人告诉过我,爱情就是占有,我那时很相信,但是在学过一段时间的导演之后,却发现最伟大的爱情叫做心香,叫做相守
京戏我听不懂,和无数无限趋近百分之百的同龄人一样,但是再看剧本的时候,里面那些含蓄蕴藉的典故,唯美的说辞却可以让你拍案叫绝,京戏的没落已成定局,但是影片中京剧没落的片段却让人心痛
阿公在用收音机听着国粹的时候,外面的人用公放唱的却是港台的流行乐,阿公这个当年名角的土地却跑到夜店里唱唱靡靡之音的小曲,不得不说阿公的表演者的演技很有张力,让你感觉到他在拿着钝刀子一刀一刀的割着你的血肉
京京被外公锁在家中看书,临家的女孩珠珠来找他时的一段是个亮点,考生们都笑了,包括我,但是囊袋里重新涌现那个画面的时候我却怎么也笑不出了~灿烂的阳光下,珠珠被画着脸谱翩翩的跳着”高雅“的芭蕾,而京京却只能在充满灰暗的冷色调的被反锁的小屋里打折筋斗,门德尔松的交响乐刺耳的响起,头脑中的慢镜头将这滑稽的画面演绎得十分的严肃,可笑耶?可叹耶?可赞耶?可悲耶?或许等我们80后90后成为正午的太阳时京戏就该下山了吧。呵呵~原谅我笑时的无知吧~京京,京戏,京戏!
这样的看似搞笑的镜头有很多,无一不充满了隐喻,印象深的镜头还有几个,但是很模糊,在太原买不到影碟,呵呵,有太原的同志知道哪有卖的记得留言哈~我要收藏....很珍贵的印象
京京和阿公的对手戏很精彩,前半部充满了令人心痛,充满隐喻的幽默,后半部确是温情戏,我的考场荧屏主要也是后半段,叫理解的天堂,很扯淡,呵呵~不废话了
有个镜头很精彩,似曾相识,京京在浴室里哭,水龙头开的大大的,企图掩盖自己的悲痛,在充满梦幻般蓝色的水雾中,阿公推门进来,将京京紧紧的抱住,觉得讲得很像我们80后,够自立,够坚强也够敏感,比想象中的脆弱
阿公卖祖传的二胡那段戏也很精彩,一身很中国很中国的衣服,干净,从容,就像朝拜前要辟谷净身更衣一般。使我想到海上钢琴师马尔克斯的那句“It is my life!”京戏是阿公的生命,却为了给莲姑,这个观音菩萨一般的女人和她的四十年等待超度将他祖传的宫里的二胡卖掉,配合着淡雅的京戏声,让我放佛看到了阿公的人生,人性的光辉会在这里狠狠地撞击你那有点干枯的心灵
本片有两段镜头展现了导演孙周的功力,龙舟的那一段平行交叉蒙太奇,和阿公卖琴时的那段平行对比蒙太奇,紧凑的节奏,高亢的京戏声,演员忘情的表演将整个影片推向了高潮,一切的一切十分的中国
~使人能想象到京戏的颠峰有多么的辉煌,京京穿戏服的样子,那些京剧舞台的动作显得那么的神圣,最后那段千帆过尽的画面更是让你误以为进入了天堂,神仙般的阿公,圣子般的京京,那个仰视的慢镜头已经深深的刻在了我脑袋里,久久挥之不去....
说实话,这两段戏词我是半句也没听懂,但朦朦胧胧的,我觉得我抓住了那些声音要告诉我的故事。就像《肖申克的救赎》瑞德在听费加罗婚礼时的感觉一样,“我根本不知道那个意大利女人在唱什么,但是她的声音穿过了高墙,到达了我的心里....”不一样的是,瑞德听到了自由的呼唤,我听到的是理解和人性的价值...很美...无以言喻
结尾时的景深更是漂亮,京京从景深中慢慢离开,银幕失焦,渐出...
有种水墨画的感觉,很中国,安静,淡雅,不带走一片云彩
全片充满了中国古典的气息~意韵深长~京戏,古宅,千字文,胡琴,脸谱,龙舟,千帆....
呵呵~该好好学文化课了~但是看电影,特别是看好电影是个上瘾的事情~不愿戒掉,哪怕3个月这么说短不短的时间
希望能上重大的导演系吧~随意吧~呵呵
一句话评价,是艾薇儿《innocence》的一句歌词
It's so beautiful,it's makes your wanna cry










 2 ) 《心香》场面调度分析作业

影视文学作业一 这次的作业字数大概在2000到3000字。请大家选择一个段落或几个场景,结合场面调度等知识,对导演的创作意图进行分析。 本次分析选取的段落为《心香》中75:36——78.35的片段,段落主要内容为莲姑死后,祖孙二人伤心回家,京京在给妈妈写信的过程中回忆着莲姑与外公的故事,回忆着莲姑给自己的教诲,并受此启发,在寄信的过程中记着爸爸妈妈的好,可以说在这个段落中,小主角京京对爱的理解有了深刻的转变,这是主人公在在回忆中感受爱、发现爱、理解爱的一个小转折,我将这个段落主题定义为在“记忆中寻找爱”。 本段落大致可分为五个场面,分别为祖孙二人从祠堂出来,二人骑车经过放牛地、京京在屋子里写信、京京和珠珠在桥上念想着爸爸妈妈的好处、京京和珠珠在邮箱前寄信,本次将先分别对五个镜头进行分析,再结合各场面之间的衔接做进一步的分析总结。 第一个场面某刻呈现图如下:

这个场面中主要有三个方面需要重点分析,分别为构图、三维空间的营造、灯光的运用。首先,在构图上,导演合理运用了“运动、尺寸感、不平衡构图布局”几个手段。具体来说,本场景伊始时,构图上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画面中大树和烟为构图的重心,处于前层和次前层,其与画面后层的人群形成强烈的尺寸感差异,加重自然环境的分量,营造出一种淡然缥缈的氛围,配上清晨左上方进入镜头的强烈的白光,在暗示人在环境中渺小无力的同时更制造出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死亡也未曾降临过的生机与常态之幻觉感。 场面最初,仅有烟雾为运动的物体,短时间内吸引观众的视角,造出忽略人物的感觉,为后来人群从屋里出来的这个运动过程做了一个视线迅速转移的反差式铺垫,在强调祖孙二人和其他人出现的重要性的同时也含有“略微嘲讽人生”、人的渺小之意,而正当观众顺利重视祖孙二人之时,一个牵牛的农夫又从镜头左下角出现,一下子又将观众的视线拉回前层,完成一系列不同层面运动衔接的叙述。整个构图的不平衡、物体运动性转移的前导性与观众视线转移后置性的关联在引导观众观看的同时仿佛和观众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 在多层面交叠的三维空间构造过程中,灯光与阴影的运用加深了纵深感,人物运动叙事动作完成的同时,人与外界环境的交流互动也完成了,在纵深感的镜头之中,我们不得不感叹生命的脆弱及自然的无情,这秩序般常规的自然生活并没有因为莲姑的死亡而有丝毫的改变,牵牛农夫从镜头外向画面里层走去的过程更是将死亡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升到与社会环境的交际之中,这都营造出一种强烈的反差,和祖孙二人的悲痛形成对比,造出一种令人心寒但又真实的意味,同时这个场面又和下个场面的意味达到了一个延续的过程。 第二个场面某刻呈现图如下:

这个场面的分析仍然以场面构图作为分析重点,加之工具自行车、镜头延续、三维空间营造、灯光阴影运用的分析等。在这个全景中,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对上一个场面中悲凉无情意味的延续,而这或许正是导演在这个场面中的创作意图的延续。 首先,这个镜头之中,构图的重心仍然是位于三维空间交叠中前层的牛及次前层的大树,树旁运动的几个小孩在镜头出现后不久即成为视线焦点,而后突然出现的三个迅速出现又消失的奔跑的小孩瞬间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为祖孙二人的出现做了一个过渡性的衔接,出现位于空间中后层尺寸感小的祖孙二人借助自行车的运动一出现就成为观众关注的焦点,他们的静默无声与周围孩子们欢笑奔腾的愉快分为形成鲜明对比。在祖孙二人消失在镜头之后,那个镜头的延续最富有意味,牛儿依然在吃着草,孩子们依然在欢快地玩耍,这似乎暗示祖孙二人的来到与消失也像莲姑那样,与这个环境脱节,人的渺小与无奈在这个镜头中得到极好的诠释。 第三个场面某刻呈现图如下:

这个场面应该是这个段落中最为中间核心的部分,也就是主人公京京开始借由回忆与诉说来思考“爱”的过程,在这个场面中,仅仅对爱的定义得到了一个沉淀的过程,为下个场面的释放做了基础准备。 这部分的分析主要以场景布置、灯光阴影运用、构图、三维空间创造几部分组成。具体来说,在镜头中,主人公右上方的天顶和左上方的镂空窗子是场景中唯二的光源供给,房间内各种道具包括桌子、水壶、篮子、木桶、筛子等略乱而又条理的放置,都为整个镜头的真实性提供有力的支撑,营造出一种现实乡镇家里的感觉。 此外,在构图上,这个镜头也处于不平衡的状态,一般来说,观众的注意力偏向于画面的上方,而京京在画面下方的填充无疑是立足于去缓解这种不平衡,在上方天顶、竹篮与下方主人公的拉力吸引之间,最终以主人公的静中之动即时不时的小动作而赢得了更多的关注,这或许也是导演希望引导观众将注意力集中到京京的身上,将心思都附着在这个正在运动思考的小生命身上,和他一同甚至是代替他去思考。 而昏暗的灯光夹杂着飒飒坠落的雨水更使得整个环境处于一种安静的氛围之中,为观众和主人公营造了一种适于沉思的环境,我们的心在此刻得到片刻的宁静,得以顺着京京的思路一同去回忆外公与莲姑的故事,探讨爱的意义,两性之爱、长晚辈之爱。 在具体的灯光运用上,从呈现图中不难看出,镜头光源除了画面中能发现的唯二光源之外,在京京的左脸上也有明显的侧光,暗示着另一光源的存在,这是引导且支撑京京写信思考的基本外界条件,在强化京京形象的同时也仍然为本场面的思考意义服务。 最后,在三维空间的构图上,水壶、京京、水管、木桶、最后黑色的背景呈现Z轴纵深感,而光线阴影的使用也强化了这种物体的立体感,营造一种深邃静谧的意味,京京作为前层的人物,理所应当得到更多地关注与重视。 第四个场面某刻呈现图如下:

在这个场面之中,光和色彩的运用尤为显著,而构图、服装和作为道具的信都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首先,在光和色彩上,这个场面一改之前几个场面冷色调或偏冷或偏暗的光色感,改为暖红色的夕阳光,这光散射在孩子们的身上,营造出朦胧温暖的气息,大有一种冲破内心的阴霾抵达光明的味道,这个场景和第五个场景共同构成爱的散发之意,在年幼的孩子们身上看出一种体会爱甚至是友谊的温馨。而右侧光源的照射下,京京的面部呈现暗淡的,阴影也大有真实立体感的味道,京京和珠珠面部一明一暗,两人的情绪、关系在面部表情以及手、头部、嘴运动的过程中时紧时松,动态变化。 在构图上,这个场景相较于前几个场景来说更为平衡,京京和珠珠两人的位置关系大致上呈现左右对称的构图,但显然整体朝向左侧倾斜,这暗含着一种向左运动的趋势,而最终,京京朝左侧运动,一把夺过信的动作印证且加重了这种左向倾斜的趋势。 从服装和道具上来看,同京京略微成人的涂黄色汗衫相比,珠珠纯白底色配上亮黄色卡通图案的T恤显然更为活泼,显得更为纯真一些,这种服装上的差别也暗示着两人在思考的深度上有所差别,京京的思考更为成人化一些。而作为道具的信是贯穿最后三个场景,是京京思考的依据,也是京京和珠珠两人互动对话的依据,它带动这部分情节的发展,是重要的工具。 第五个场面某刻呈现图如下:

这部分场面主要有三个镜头,第一三是全景,第二个是近景,这三个镜头的结合与上一个在桥上的场面合理衔接,第二个镜头解释了上个场面中抢信行动的原因,透过光影和构图的结合,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两个人物之间的关系、态度与情绪的变化。 首先,第一个镜头透过暖色调光的直射、白蒙蒙的雾气营造出朦胧的剪影的感觉,以镜头较远层面失焦的手法使得前层轮廓分明的树桩极具立体感,这种景深构图也为看似平面的剪影人物构图整体增加了纵深感。 在第二个镜头中,人物略微不同的构图位置使得同一光源、角度下两人的面部呈现不同的阴影,珠珠低头含胸的模样像是在为自己未能想出京京爸爸的优点而自责,而京京自顾自的形象使得两人的关系上呈现出一个上下不平的感觉,两人的关系具有了一种隔膜感的味道。在两人的对话中,这种猜测得到了证实。京京傲娇的模样就像身上那件土黄色的无袖衣裳一样,表现出京京自认为成熟,内心倾向大人的一种形象架势,这种思维在整个场面中得到诠释。 第三个镜头中,同第一个镜头一样的剪影即视感,京京自顾自投下信封后,珠珠却仍停留在邮筒旁,未跟上京京的节奏感,而陌生人剪影又加入其间,遮住京京的背影,最终,珠珠跟上京京离开,在这个镜头中,两人的运动轨迹及时间的不同节奏步调是比较令人重视的。首先,在构图中运动的物体即是观众关注的焦点,因此,在该镜头中,导演引导观众注意京京的离开,随后,安排两个陌生人物出现,在遮挡京京背影的同时取代他的被关注性,顺利将关注过渡到珠珠身上,再借助路人的移动顺利将珠珠和京京汇合,共同将观众的注意重新拉回。 总结:这个段落是本人依据自己的理解和主题的升华确定的,或许和导演的构思不同,但仍希望是一种思路。这几个场面过渡线接下来,顺利地将一个孩子从失去莲姑的悲伤中拉回到现实,并在回忆中补充升华了继续前进的动力与思考,是一个孩子感悟爱的开始,值得被重视。

 3 ) 一种追忆,一种和解

文化追忆在中国电影中有很种形式。
第一是通过民族情结。比如《黑骏马》,异族风情,广漠草原,朔风吹起情思。而少数民族一般都是经济落后与文化存留的合体,人物长大后远离草原就是摆脱落后,而《黑骏马》的歌谣就是留存心间的文化,这份存留到底有多大意义,或者,存留只是暂时的,而永久消亡才是必然的,电影不需要给出答案,只要勾勒出感觉即可。
第二种是通过女性。比如《香魂女》。女性问题是几乎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虽然老早就有《新女性》这样的崇尚女人独立自由的电影,但女性的真正普遍觉醒在中国仍然没有完成。因为太多人心中有着自以为缠绵悱恻不可破碎的情结,女人是受侮辱与损害的,这天经地义,这样才顺乎生活情理,日子才能过得舒畅,虽然有着淡淡的压抑。《香魂女》中,人可以依靠香油改变经济,但内心的改变却有多难。
第三是通过老少对立。老少对立在电影中是个常见题材,如众所周知的《偷自行车的人》,如《菊次郎夏天》,但在中国某些电影中却内涵独特。如《心香》,一个老人是丧偶的,又固守着实际上已经边缘化的国粹京剧艺术,另一个老人一边守望着海峡对岸的夫君,一边默默等待着自己的死亡,两个老人可能有爱,却无法说出,最后只能任由死神带走一切,而孩子是率性的,两个孩子的相识也是通过京剧的脸谱,但一个孩子承受着父母离异的痛楚,而最终两个人还是面临着别离,老者老去,少者成长,指称着衰老蜕变中的传统,和标新立异却不无迷惘的现代。现代中国要成长,必须摆脱传统,却又得留念着过去的辉煌,这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矛盾。
无论形式怎样,最后都无一例外采取了和解的方式。对立的双方,谁都不能碎裂消亡,又似乎谁也无法取胜,最后呈现的只是一种中庸味十足的和解。如《心香》中最后,孩子也唱起了《打渔杀家》,并且和老人一起把背影留在夕阳流水中,人离开,留下的是对老人的记惦。
这可能是中国文化的本质,也是很多中国艺术电影的精神实质。
它令人感动,但平心而论,只有打破这种和解,只有肆无忌惮,国产文艺电影才能保持生命力。

 4 ) 最爱的电影

外公的房间古旧破败,给人舞台的感觉,光线从天井直射下来,如舞台的射灯,外孙在上面偷看外公的举动,像在观看前台的表演。戏如缩微的人生,人生像场没有边界的大戏。老少两人因戏有了沟通和共鸣,送别之时,老人低吟一声戏词,孩子哇呀呀叹一声,然后别去,情在不言中。

 5 ) 点点感悟 缕缕心香

感觉最好的镜头是当京京被外公锁在家中看书,临家的女孩珠珠来找他时的一段。京京想出去玩但被锁在家中;珠珠想回家却被关在门外,两个同样生活在离异家庭中的孩子,一个在门外画着脸谱跳舞,一个在门内打着筋斗。镜头从门的内侧来表现整体画面,通过两个孩子的对话,将两个孩子的性格表现出来,同时又有着孩子天性的体现,点睛之笔。京京在影片中最为有名的一句台词就出现在这里,“结婚离婚,是必然规律”,这怎样听都不应该是一个十余岁的孩子说出的话语,但偏偏就是出自一个孩子之口,加上影片开头京京和母亲分手时安慰她的相似话语,可见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之大。

从北京到广东,一北一南,除了镜头中景物的变换和标志性的赛龙舟,影片之中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地域差异,也没有交代什么京京对于新环境的不适,算是对于影片处理上的一个遗憾吧。当然这当中也是包含着亲情是超出地域差别存在的一种感觉,所以,这两个地点之间的距离应该就是用来表现亲情可以承载到的距离的。至于影片中出现的两个地点,影片也没有太明确的说明,京京来自北京是从他一口的“京片子”中得到的信息,而外公家所在的具体地点始终没有明确的体现,但身边和广东话和每饭必喝汤的习惯已经很明白的说明了这里就是广东。不说明具体地点其实也是一种刻意的方式,因为这种故事可能发生在全国的任何两地。

京剧是国粹,但在二十世纪末期曾经一度几近没落也是不争的事实,影片中对于这个问题也同样有所提及,外公的徒弟改行唱流行歌曲就是对于这个现象的最好表现。影片中还出现了外国人比中国人更加关注京剧这一传统文化产物的场面,虽然有为了突出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的目的,但当中更多的还是值得当时的人们所思考的。

影片的演职员阵容很强大,导演孙周(《周渔的火车》)第五代,本片上映的年代正赶上张艺谋和陈凯歌辉煌的时期,所以这种家庭小品式的作品尽管叫好但并不叫座。两位老演员朱旭(《变脸》、《洗澡》)和王玉梅(《高山下的花环》、《谭嗣同》)是名副其实的国宝级演员,演技绝对一流,塑造这种角色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任何难度,可惜回过头来再看看如今的内地演员,实在是没有几个演技象样的能够叫的出来,影片中的小演员费洋应该是个学京剧的孩子,看其表现在京剧方面的造诣确实不错。影片的音乐来自大名鼎鼎的赵季平,影片中充满了传统风格的音乐和充满着传统风格的环境配合的天衣无缝。

以家庭为主题的电影历来都有着讨好的先天条件,但也因为题材过于广泛的被应用也使得当中出现了大量的充数之作,不过上面的担忧并不适用于本片,用在这里的只有后面这一句评论:“没有波澜起伏的剧情,只有平淡中脉脉流淌的温情。”

 6 ) 曲水流觞,袅袅心香

央视10套的十一特别节目里看到了这个电影的推荐。没想到就在楼下的碟店买到了,丝毫不费气力。果然不出所望,之前并不知道这部电影,是我一直想看的中国电影。

是看不得现代人糟蹋东西,一如北海公园里画舫上改屏风隔断为五个福娃的宣传图。坐在这样的画舫上若是能有“画舫烟中浅,青阳日际微”的感觉就是大笑话了,很多这样的事情看得我哭笑不得心疼不已。

《心香》却不是这样,是把沉淀下来的东西,缓缓的,用漂亮的光线加以衬托,拈来成花。虽不是酒,却有曲水流觞的感觉,蜿蜒下来袅袅地蕴出香气,伴着京戏的喊腔,层层在心底散发出来。

无论是场景道具还是演员,能让人品到中国文化的深厚和可爱,以及传承的必然和重要性。

若是我也有那样一套房子,估计不再会搬家了吧。

 短评

结尾不太好,把余味都冲淡了。构图和布光可以用惊艳来形容(碎掉的观音像,屋内外的共舞,老宅大榕树),配乐也是大气深沉,虽然南方城中城的那种深与静还没有被完全展示出来,但已经可以感受到光影里流动的生死、时间与难以名状的乡愁。

6分钟前
  • CharlesChou
  • 推荐

老广州风情拍出来了,两小孩的戏比较有趣味,朱旭演得很棒,结尾俩人唱上去有些概念,我们处理这种题材始终后劲不足。

11分钟前
  • 语然小语
  • 推荐

董桥书里推荐了好几次,终于看了。这个感觉是在广州拍的吧,趟笼、老荔湾那些巷子和屋顶、黄沙那边的珠江边、五仙观…京戏、台湾、隔阂,好看但不成熟更不完美。

14分钟前
  • vivi
  • 推荐

相识满天下,知己能几人

19分钟前
  • 鱼婆婆
  • 推荐

中国人该拍这样的电影。情真!动人!

22分钟前
  • 季轩
  • 力荐

当外公看见京京站在码头唱京戏的时候,留下了一滴眼泪,仅仅是一晃而过的镜头,却给我内心强而有力的震撼。

24分钟前
  • 御姐控_光崽
  • 力荐

《心香》在经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这种对抗和冲突上显得没那么刻意

29分钟前
  • 圣墟
  • 推荐

一部难得的中国电影,难得在于其中立性。并没有预想的煽情和强塞观念,而是用细致构建的美学去打动观众。

33分钟前
  • 睡睡睡
  • 推荐

功夫茶,赛龙舟;广东祠堂,吹拉弹唱;文化的传承,亲情的碰撞,倔强中坚守,含笑后离世。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

36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古韵悠然。

40分钟前
  • 判官
  • 推荐

节奏悠缓,但看得并不着急,难得。广东的老房子、老榕树、老街以及唱戏的老人,慢镜头都有滋有味,关于生死的追问抒情尤其动人。和同是朱旭主演的《变脸》有些重复,一个川剧一个京剧,一个女孩一个男孩,但这部在前嘛,而且同样不管老人孩子都演得好。

43分钟前
  • 肖浑
  • 力荐

片子哪儿都好,尤其是用光和人物,还有一条始终无法交合但意味深长的台湾线,但这个价值观实在是太保守了:从菩萨到京剧,流动的满是依依不舍,最后的无奈分别如果只从爷孙角度上考虑自然是极好的,但传统不是一个筐,所有东西的分别都需要“无奈”…可能也是政治风波之后文艺受到的影响吧。可与朱旭的《变脸》对看,一破一立。

44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推荐

跟友人都看哭了,不刻意煽情,就是淡淡地、缓缓地把现实呈现给你看,想到了小时候,那些记忆,我有把握地说会记住一辈子啊…光影很漂亮,小演员老戏骨都很赞,寥寥几笔勾勒清晰群像、事件、大背景,是导演功力。没有这种电影的土壤,是当下的悲哀。

49分钟前
  • 阿蛮
  • 力荐

一个导演,能找到朱旭老爷拍部戏,值了。。外公家那高阔敞亮的大房子,可把我欢喜坏了。。。。

52分钟前
  • 不去
  • 推荐

因为《孙子从美国来》而得知的《心香》。看完后想说:就演员的表演而言,感觉《心香》更胜一筹;不过,从故事剧情上看,我倒是更喜欢《孙子从美国来》。

57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京剧已成老朽,电影也要死绝了吗?

1小时前
  • デブリ
  • 推荐

第五代的浓郁写意、台湾新电影的温厚写实、混乱的南北时空自洽在一处

1小时前
  • 仙女羡鸲鹆
  • 力荐

1.悲悼时光流逝,感怀生离死别;2.“相识满天下,知己能几人”;3.镜头里的光影弥漫着淡然的哀伤,幸有几抹温暖的人情在。

1小时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我太怕看朱旭老爷子的戏了,那里总是太多逝去。有阳光透进木窗的风景,冥顽的童真,共处一室转霎的相伴,回望往事后知后觉的察悟。像在看一幅染了重笔的时光油彩画,总会有那时人们绘制它的冥思透着光泛出来。

1小时前
  • bird
  • 力荐

朱旭老爷子真的是中华传统文化推广大使…《刮痧》、《变脸》、《洗澡》还有这部充斥着传统文化符号(京戏、龙舟、古文、胡琴、祠堂、观音、守候、慰灵、落叶归根)的《心香》,他总是担当着传统的继承者,不停地面临着新旧世代的断裂,却永远显露出那个心中秉承旧规矩的辛酸老者形象,在他身上我们总能找到自己长辈的影子而略去他们骨子里的陈腐,某种程度上这应该也算是记忆的美化。而此类电影也多采取传统且亲民的古老叙事方法,吴天明(伙同第四代)是拍摄此类电影的佼佼者,孙周很难有所超越,加之本子偏单薄又采用了稍显刻意的儿童旁白(不知为何国产儿童电影非常喜欢使用旁白,如《谁说我不在乎》),更是落了下乘。但本片的打光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加深了电影质感。并且京京这个男孩形象没有落入窠臼,写得算是可圈可点。拷贝状态不佳亟待修复。

1小时前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