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

HD

主演:朱茵,莫少聪,吴孟达,程东,罗冠兰,吴启华,王维德,米奇,韩义生,李家声,李润祺

类型:电影地区:香港语言:粤语年份:1994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灯笼 剧照 NO.1灯笼 剧照 NO.2灯笼 剧照 NO.3灯笼 剧照 NO.4灯笼 剧照 NO.5灯笼 剧照 NO.6灯笼 剧照 NO.13灯笼 剧照 NO.14灯笼 剧照 NO.15灯笼 剧照 NO.16灯笼 剧照 NO.17灯笼 剧照 NO.18灯笼 剧照 NO.19灯笼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灯笼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凶狠成性的黑社会金牌杀手黎勇(吴孟达 饰)在一次打斗中被人砍伤,随后被警方逮捕。在狱中他重新认识了自己,决定出狱后要重新做人。出狱后,他和妻子阿娴(罗冠兰 饰)开设茶餐厅开始新的生活。然而,黎勇一直担心子女误入歧途,自少便严厉教导他们,可女儿阿芳(朱茵 饰)耻于有个黑社会父亲,并在同学面前隐瞒家庭背景。儿子阿文(李家声 饰)则对父亲往事十分崇拜,自幼便好勇斗狠,常常闯祸,后来开罪了辉少(吴启华 饰),双方谈判破裂,混乱中阿文砍伤了辉少,其母亲和前辈张保出面摆酒向辉少道歉,而辉少不甘就此作罢,多番挑衅,终令阿文错手杀死了辉少的小弟。辉少埋伏在茶餐厅等候阿文回来,下手报仇,混乱中阿娴被砍伤入院。黎勇此时忍无可忍,单枪世马找辉少谈判,反被辉少追杀,阿文一家陷入重围……非洲佛陀崂山探花郎伍德肖克的偏执慕尼黑21小时对岸的战争陌生人2天龙寺之星辰传潮性办公室之双粮加薪版下饭魂·下饭江湖外星萝莉风流唐伯虎圣诞家族七九河开美国之锈再见了指挥大师 父亲与我的热情闪魂人命关天闪闪火花 第一季遇卿恋凡记反毒风暴名流真相活着唱着顿巴斯营在2014年的伊洛瓦里安野雀拉字至上:Q世代第一季神龟岛幸运少女组伊斯梅尔一周的朋友(2022)飘洋过海再爱你超级无敌追女仔OK 亲爱的极地密码柜中美人致命派对时尚女模头2索拉里斯超级少女 第三季

 长篇影评

 1 ) 光明下的黑暗

灯笼,本是驱散黑暗的明亮,却成了飞蛾扑火的诱饵;大红,本是大吉大利的祝愿,却成了阴森狰狞的血舌;家庭,本是和睦温馨的栖息之所,却成了勾心斗角的杀戮之地;雪地,本是纯洁祥和的平静,却成了上演死亡的布景;戏子,本是优雅唯美的象征,却成了世俗宗法的牺牲。所有的反差,度量了一个深渊,一如片中“老爷”的面目身影,难见其形。

 2 ) 妻妾成群和红灯笼之个人比较法

看完了《妻妾成群》马上看了大红灯笼高高挂,前者细腻的文风在头脑里还犹未散去,后者阴森的场景就把我拉回了现实。 张艺谋在大红灯笼高高挂里对《妻妾成群》的原著做了几个改动,凭记忆记录如下: 1、原著开头的颂莲是被抬进陈家的,且是陈家花园。而在电影中颂莲是自己走进陈家的,而且从头到尾并未见陈家花园,有的只是冰冷的灰色的山西大院。 2、原著中颂莲是齐耳短发。电影中巩俐进门前是两条辫子,进门后则是跟大部分太太一样把头发挽在脑后。我个人认为苏童的齐耳短发更能表现女学生颂莲的学生气的稚气未脱,跟那个年代的一般少女有很大区别。 3、锤脚和挂灯笼的细节都是原文中没有的。想必是为了表达封建家族的礼数和刻板,张艺谋特意加入的元素。 4、颂莲入门后去拜见祖宗牌位和各位太太时,原著中是陈佐千也就是“老爷”领着的,而在电影中是管家带着颂莲。这一点上虽然无伤大雅,但原文中苏童的意思是想表达出一开始老爷对颂莲更多的宠爱,这样才能跟后面老爷的冷淡做对比啊。电影中老爷对颂莲态度的转变表现得并不是太明显。 5、原著中后花园的紫藤下有一口井,这个被电影中的死人屋所取代。这里是我对电影的改动最不满意的一点。在原著中,苏童几次让颂莲走到水井边去用井水照镜子,每一次颂莲都感觉到“坚硬的凉意,像石头一样慢慢敲她的身体。”而这个应该是作为电影手法最难表现的,所以张艺谋将紫藤架下的变成的“房顶上的屋子”,这样颂莲便没有井水来诉说心事,没有在井边的遐想来推进故事的发展。有的只是冷冰冰硬邦邦的一件上了锁的石屋,颂莲也只是好奇,并未对自己的命运产生任何的“预感”。 6、二姨太卓云的一对女儿,电影中只有一个女儿。 7、老爷大寿一段删除,增加了颂莲为了重获老爷欢心假装怀孕一段。同时改变的还有丫鬟雁儿的死因。原文中是因为颂莲在厕所中看见诅咒她的草纸就强迫雁儿吞下草纸才能息事宁人,雁儿随之患了恶疾至死。电影中为使故事更连贯避免累赘,添加了颂莲假扮怀孕被雁儿发现告诉卓云,卓云拆穿颂莲,老爷大怒,颂莲也将雁儿私自在房间里挂红灯笼做太太梦的事情揭发,雁儿被惩罚至死一段。这里应该是电影跟原著相比改动最大的一个部分。 8、颂莲跟大少爷飞浦的一段暧昧不明的情感在电影中个变现得有点莫名其妙,电影中颂莲跟飞浦只见过两次,一次是听飞浦吹箫,一次是颂莲过生日时喝酒,第一次颂莲只跟飞浦说了一句话,看不出一点别的意思。而第二次两人就直接开始打情骂俏了。中间省略掉的恰恰就是最能表现两人情愫萌生情节。包括说飞浦的朋友顾先生跟飞浦暧昧不明的关系,和跟颂莲暧昧不明的关系。在电影中都没有表现出来。 9、也是我很不喜欢的一点。在电影中三太太梅珊的丑事是颂莲在发酒疯时无意揭发的。而在苏童的原文中送颂莲跟梅珊说完一句“你要小心!”以后梅珊就被发现了。我理解的是,苏童原文中的那句“你要小心”纯粹是颂莲出于善意的提醒。她已经看出来了大宅门中的阴风邪气,梅珊起码是个把情绪挂在脸上的人。她不希望她出事。可是电影中安插了颂莲“酒后吐真言”一段,使颂莲的善意荡然无存,颂莲也应此并且背上了不可言喻的罪名。这或许就后来颂莲发疯一点上更说得通,却是违背了作者的本意。 10、原著中颂莲最后一直重复说她不跳井。在电影中,颂莲什么也没说。 我喜欢苏童,在别人说他是郭敬明写法和安妮宝贝写法的开山鼻祖之后找到的原因。 妻妾成群有几乎所有封建大家族一夫多妻体制题材故事的缩影,电影中淡化了男人的存在,是女性之间的明争暗斗更加浮于故事之上。 随后想说的是,巩俐年轻时真的很美。

 3 ) 浅析《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色彩与构图

张艺谋最喜欢大红色,《红高粱》是血红色的高粱,《黄土地》是穿大红衣服的翠巧,前者表现一种原始而热烈的生命力,后者表现落后婚俗体制下的逃脱。在这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张艺谋仍然使用了大量的红色,与前两部影片不同,该片更强调一种色彩的对比——用灯笼的大红色与大宅院作对比,用燃烧的火焰与大雪作对比,用后期颂莲身穿的大红衣服与初来陈家时的白衣作对比。鲜明的对比带来强烈的反差,反差使得这种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变得格外强烈。有矛盾必然有冲突,在封建体制的重压下,颂莲完成了由反抗到妥协再到精神死亡的转变,究其原因,还是封建社会的落后愚昧。张艺谋试图用色彩和构图来加强影片的悲剧感。
色彩
全片共有四种大的色彩基调
[img=1:C]
[/img]
前期颂莲刚入陈府的暖色调。

大红色调
[img=3:C]
[/img]
阴暗冷色调

三太太死后的全白色调

分别暗示了:1.颂莲初入陈府仍然有反抗心理,没有被体制同化。
                      2.颂莲逐渐被同化,开始争夺点灯的机会,参与到太太间的斗争当中。
                      3.颂莲认识到陈府是一个杀人的囚笼,然而无法逃脱,悲哀。
                      4.全片的高潮,三太太被杀,丧葬般的白雪既是同情,也是对落后体制 的控诉,颂莲的反抗精神彻底死亡,疯了。
色彩的强烈反差

灯笼红与阴暗囚笼的反差
此时颂莲初入陈府,围墙将几点象征着反抗的灯火牢牢困住,无处可逃,因为继母贪财,将颂莲送入囚牢。
[img=6:C]
[/img]
颂莲的白衣与囚笼的反差
颂莲还未参与到太太们的争风吃醋当中,仍然“干净”,保留有人性。与后期假怀孕时的无所不用其极形成对比,与二太太的蛇蝎心肠形成对比。

灯笼与囚笼的反差
灯笼在哪,老爷就去哪。颂莲认清了二太太真面目。颂莲开始参与斗争了。

色彩鲜明的红鞋与白裤的反差。
不停搓动的双脚暗示性欲。哪房点灯,哪房锤脚。不仅是对锤脚的渴望,更是对权力的渴望。颂莲堕落的开始,先从脚开始。

光与牢笼的反差。
光明出现,爱情萌动,生活还有希望,大公子飞浦唤醒了颂莲的情感。

红与白的反差
红白黄,极具视觉美感。体制下的小人物在烈火中死亡。
[img=11:C]
[/img]
灯笼与牢笼的反差 反抗的白衣与死亡的白衣反差
叠印,很明显的今昔对比,一个极具个性的少女终于难抗重压,人性泯灭,精神死亡,在牢笼里只能不断徘徊,找不到逃生之路。
        灯笼象征着生机,也象征着反抗。刚开始,颂莲的生机在自己身上,后来转移到老爷身上。灯笼变成一个空壳,红色还亮着,人却死了,反抗的火焰也灭了。鲜明的红色成为讽刺,让这出悲剧更加可悲。吃人的社会。
构图
        影片的摄影师是赵非,拍摄过《让子弹飞》和《紫禁城》,与张艺谋,陈凯歌和姜文有过很多次合作,摄影水平很高。本片的拍摄手法很有张艺谋的风格,方方正正的构图,极有纵深感的取镜,很贴切本片的主题。早在《黄土地》里,张艺谋就有过构图的大胆尝试——将地平线拔高,黄土占据了绝大部分的镜头,人物被挤在地平线与天空的夹缝里,显得格外渺小。为的是体现大地之广漠,人们生在黄土里,死在黄土里,世世代代都在这块土上生存。而本片构图多采用轴对称,陈府的大院拍的方方正正,屋内屋外都是整整齐齐的,就像陈府那些个看不见的条规条例,森严不可触碰,权力都集中在统治者老爷手里,女人下人都给老爷服务,“人和鬼就差一口气,人就是鬼,鬼就是人”,在这里,人活得没有尊严。

影片构图的另一个特点是极强的纵深感。

一层套一层的房子,一层厚比一层的牢墙。人物被压迫在逼仄的空间里,无法逃脱。

影片很好地利用了乔家大院的屋顶。张艺谋没有将人作为镜头的主体,与《黄土地》类似,导演把更多的空间用来塑造环境,表现一种“牢笼感”。上图为三太太屋顶唱戏。

死人屋。
剪影,夕阳。象征生命凋落。

这个镜头与《霸王别姬》里批斗会一幕如出一辙,都是透过火焰去表现人物。相反的是,《霸》表现的是段小楼不堪重压的崩溃,《大》表现的是雁儿宁死不屈的决心。雁儿是陈府封建家族制的牺牲品,渴望做太太,敌视颂莲,最终却死于自己的执念。
       大红灯笼,不过是陈老爷囚禁女人的工具。老爷给你吃饭的权力,给你锤脚的权力,给你使唤下人的权力,却剥夺自由,泯灭人性,看得顺眼便在门前点一盏灯,看不顺眼就把你吊在死人屋,少女变成太太,太太变成鬼魂,一辈子守着头顶一方天,永远出不了那道大门。影片特意虚化了老爷的造型,没有给正面的镜头,多是靠背影和画外音进行刻画。意图明显,除了陈老爷,还会有李老爷张老爷,还有千千万万的老爷,都在杀人。归根究底,还是封建社会的大问题,不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女人还是踏不出牢笼。

以上。

 4 ) 男人眼中的女人之争

很多年前还小的时候看过大红灯笼高高挂,除了鲜艳的蓝红色彩之外,根本不记得什么了。而现在再看,却觉得能把一个除了女人还是女人的电影拍得这么厌女,也的确是张艺谋和苏童的本事。

这也是我对最近几乎所有宫斗剧清宫剧穿越剧的最大反感。的确,这些电视剧和电影无一例外都在突出表现几个坚强,聪明,有能力,有手段的女人的斗争,但是,这些女人斗争的对象是其他女人,而这些女人斗争的最终目标是获得男人的认可。男人在这类片子里超越了女人之间的小打小闹茶杯风波,他们是有最终决定权的法官,同时也是从旁观看这些女人斗争取乐的观众。颂莲,梅珊和卓云的斗争,她们作为人的价值,完全体现在那些屋前挂起来的红灯笼上。老爷上你,你就是个人;老爷不上你,你就是连狗都不如。男人认可一个女人,那么她才有价值。而女人本身的抗争,对自我的实现也最终只能通过男人对她的承认才能获得。

你也可以说,当时的情况就是这样啊。批判现实主义就是要揭露问题啊。但是,批判现实主义的本质在于“批判”,批判要高于现实。而大红灯笼高高挂,可以说连”现实“都没有做到。比如说女主人公颂莲,我们知道她是个学生,没念完书就因为家里经济情况不好不得不来做个姨太太。颂莲到了夫家之后,就完全陷入芝麻蒜皮的斗心眼。她的价值从电影一开始,就是由红灯笼决定的。那么颂莲本人到底是一个人什么样的人?她有什么爱好?她念过书,那喜欢看什么书呢?她在没嫁到这家之前,作为一个女人,有没有自己的梦想?她脱离了“老爷”,到底是个什么人?我们完全不知道。

你把一个女人的价值完全建立在男人的肯定上,这就是厌女症的最根本表现。把几个女人的价值不但建立在男人的肯定上,而且让他们为了这个肯定,为了这种自我实现而互相之间仇恨嫉妒陷害,这么写不但否认女人的价值,更否认他们的人性。大太太不闻不问,二太太口蜜腹剑,三太太仗势欺人,四太太虚伪冷酷。。。最终三太太被吊死,四太太发疯,说到底,全都只能算是他们自作自受。这个大院里,简直是洪洞县内无好人,而最终我们看到的,只是一群卑微的女人像摇尾乞怜的狗一样,在争夺男人掉在的残羹剩饭而已。

苏童和张艺谋很明显的是把男人放在一个局外人调停者执法者的地位上,居高临下的来看这些女人们像迷宫里的小白鼠一样完全没有自我意识的在撕斗。挂灯笼的系统,简直就是一个incentive program, 比大公司员工鼓励计划的设计还巧妙还邪恶。但是,电影本身却从来不以任何人的立场来质问这个系统。人物完全没有能够超越他们自己的地位而获得升华,也并没有达到“批判”的目的。就好比说狂人日记只停留在“满纸仁义道德”的层面,却没有看出“字里行间的吃人二字”。

中国人对于女性,是带着一种渗入骨髓的厌女症。20多年前的电影就是一群女人为了一个男人争宠,搞得死的死,疯的疯。2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旧在乐此不疲的看一群女人为了争宠而宫斗。喜剧和悲剧唯一的不同就是女主有没有最终获得男人的承认而实现自我价值。

 5 ) 我们都是一群姨太太

一个女人,锁在一个深宅大院里,没有自由,没有爱情,没有安慰,靠什么活下去呢?
颂莲,在那个时代里,已经算作一个勇敢强悍的女人,在她的身上有一种很硬的东西,这种茂盛的生命力在巩俐一开始倔强的眼神里就显露无疑。可是,这又有什么用呢?她如何能赢过残酷无稽的生活?
她也曾在书本里想象一个光明的不一样的未来吧,她也曾想过自己主宰生活吧,她也曾有过爱情吧,可这一切在命运面前都成了一个笑话。我说命运,是因为我不相信命运,因为我不知道除此之外还能有什么东西强大到可以承担起这份罪过。
她藏了一支笛子在箱底,拿起笛子的时候,颂莲的脸上满是忧伤的快乐。在大红灯笼也照不亮的黑暗里,总需要一点光亮来照见心里那仅剩的一点温情。可是,即使是这卑微的安慰,她也无法拥有。老爷一把火就把笛子烧了,颂莲无言,落泪……
颂莲是倔强的骄傲的不服输的,而很多时候,我都几乎把巩俐和颂莲重叠。电影没有对颂莲的过去做任何的交代,只是说,“我上了半年大学……”但一切都写在颂莲那冰冷而倔强的脸上。我喜欢这样的女人,生活给了你沉重的一击,你狠狠的瞪回去,抬起头继续生活,不认命,就是不认命。
爱情,颂莲也曾寻找过吧,那一声“飞蒲”,渴望写满脸上,那个时候如果飞蒲给她一个拥抱或许一切都会不一样?那么她也不会一无所有了。20岁的生日,一个人酒醉。这是何等的凄凉,对于一个美丽的女人来说。其实,我一直在想,飞蒲的那个“谎言”,并不是谎言吧。或许他本想给颂莲一些真的温暖?如果不是意义深重,如何又能那么轻易的送出呢?最后,颂莲在屋内闹酒,飞蒲在大口往里张望,然后转身离开。我们其实都知道,并不是所有的爱情故事都有一个勇敢的男主角的。
颂莲无意真正伤害谁,可是两个女人都因她而死。生活在这里显得多么黑色幽默。

电影始终没有给老爷一个正面的镜头,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他造成了颂莲,雁儿还有三太太的悲剧,但其实仔细想想,这与他又何干呢?他不过是一个 把女人当衣裳当玩物当工具的正常的不能再正常的普通男人罢了,就像《莫高窟》里的王道士一样,他太卑微,如果硬是把这种时代的罪恶安放在他的身上,只会觉得可笑。
“老爷”只是一个背景,提供一个争抢的缘由。说到争抢,我问自己,如果我是颂莲的话,会怎么样?我想,我会和颂莲一样,争宠。这和被争的宠无关,和虚荣嫉妒无关,只和自尊相关。人,总需要一点生活的意义吧,总需要那么一些事情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吧。不甘心被冷落,不甘心被打败,所以,那些妻妻妾妾们的勾心斗角争风吃醋也就能够理解了。只是,这何尝又不是另一个悲剧呢?

再说说里面的人,二太太一开始笑的那么菩萨,连我都被她骗了,只是心里住着一群群的蛇蝎。女人啊女人,实在是一种可怕的动物。笑里藏刀口蜜腹剑,这样的女人,菩萨保佑,千万不要让她们出现在我的生活里。表面嚣张跋扈的三太太对颂莲说“我知道我不是她的对手,我想,或许你可以和她斗一斗?”而笑到最后的二太太,难道真的是最后的胜利者?三太太如愿以偿的死了,年轻貌美的四太太疯了。可是,她忘了,就算漂亮的三太太死了,年轻的四太太疯了,还会有更年轻的五太太更漂亮的六太太进门来,在命运面前,在生活面前,到底谁能赢呢?

而三太太呢,美丽的戏子,她在角楼上对颂莲说,“谁不是在做戏呢?做的好的就骗别人,做的再差些就骗骗自己,再不好就只能骗鬼了。”她有美丽的嗓子和身段,曾经它或许还做过美丽的梦吧。但在日复一日的勾心斗角中也早已习惯“像猫像狗就是不像人的生活了’,最后她因何高医生的奸情而被吊死在死人屋里……其实我是高兴她和高医生在一起的,高墙大院里,寂寞女人的温情总得找个出口吧。至少,这也能给死气沉沉的生活一点新鲜的色彩。

还有雁儿,固执的做着太太的梦。这并不是一个让人讨厌的角色,其实,她的那些心眼那些冷漠倒让我有些凄凉的同情。我不相信她是真的爱什么老爷,她只是试图改变自己的生活,试图和命运抗争一下?在这一点上,她和颂莲没有任何区别。跪在那堆红灯笼烧成的灰烬前面,雪地里的雁儿,让我感动。

雪,那么安静,院子里安静的有些阴森。那些黑瓦和翘起的屋角,曾经埋葬了多少人的青春和梦想啊,不过那个时代,又有几个知道青春梦想这回事呢。在最后悲凉的乐声里,我想起大太太初见颂莲时的两个字,“罪过”。罪过,这两个字给全片下了注脚。这一切到底是谁的罪?谁的过?是那个“吃人的旧社会”吗?是男尊女卑的烂思想吗?

到如今,我们再也不用被逼着给别人去当姨太太了,我们可以念书,可以自己选择爱情,可以和男人平等相处,但是,为什么还是觉得不幸福呢?为什么悲剧依然时时发生呢?我不知道。
或许我们同样是被时代被自己被我们生而为人的这个基本事实绑架了。
我们嫁给的“老爷”就是是那些我们标榜的社会现实,物质需求,肩负的各种责任,还有那个叫做个人梦想的东西。在我们美好的年华里,我们被许给了这些东西从此,便与那些一样把自己卖给现实的“姨太太们”明争暗斗……

我们都是一群姨太太,在生活面前。

 6 ) 红灯笼

民国年间,某镇坐落着一个城堡一样的陈府。财主陈佐千已有太太毓如、二姨太卓云和三姨太梅珊。19岁的女大学生颂莲因家中变故被迫辍学嫁入陈府,成为陈老爷的四姨太。陈府的规矩,当陈老爷要到哪房姨太处过夜,该姨太房门前就会高高挂起一个大红灯笼;但若犯了错事得罪老爷,就会被“封灯”,用黑布套包上红灯笼高高挂起,以示不再被受恩宠。年轻漂亮颂莲一入陈府变卷入几房太太懂得明争暗斗中,梦想成妾的丫鬟雁儿也对她充满敌意。逐渐失宠的颂莲为夺势,假装怀孕,使自己门前挂起了日夜不媳的“长明灯”。但雁儿为她洗衣服时发现了了真相,并将此事密告给二姨太卓云,颂莲被“封灯”。不久后,颂莲抓到了雁儿私藏旧灯笼的把柄,将此事揭发出来。雁儿跪在雪地上却始终不肯认错,最终死去。雁儿的死令颂莲精神恍惚、日渐消沉,经常借酒浇愁。一次酒醉后,她无意中说破了三姨太梅珊与高医生私通的秘密。梅珊于是被吊死在陈府角楼小屋中。颂莲精神崩溃,成了疯子。次年春天,陈府又迎来了第五房姨太太,已经疯了的颂莲穿着女学生装在陈府游荡。

 短评

那个从未露面的老爷真是设计巧妙~~

4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捶脚那个性寓意太浓了。监制是侯孝贤。

5分钟前
  • 林||我们谈什么都像谈死!
  • 推荐

工整对称的画面美学,本身即像封建宗法所谓的规矩。 符号隐喻多得不寒而栗。国师那时的叙事真是简洁啊,好多内容直接就用红灯笼和梆子声交代了。

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不太喜欢这种单纯描述一个人怎样被“封建礼教”玩坏的过程的电影,主题一开始就很明显,过程也比较平淡没啥惊喜,除去牛逼的电影拍摄手法,牛逼的配色,牛逼的演员之外,这种电影拍的意义是啥?

11分钟前
  • 伶州鸠
  • 还行

这片之后让我对总是满脸笑意过分热情的各种阿姨十分抵触

13分钟前
  • 胡克
  • 推荐

以前说“有人管是一种福气。”估计现在说“有人日也是一种福气。”应该没有人不答应。院里的人所有的高潮都被两个字——锤脚所隐喻了。个人认为这是张艺谋艺术成就最高的一步,无论是从画面、配色、故事构架上来讲都堪为经典!挂灯笼的那个镜头好侯孝贤,后来发现监制就是侯总的哇~

15分钟前
  • 洗头油|盖盖儿
  • 力荐

私以为这就是一部真正的中国恐怖片,“封建”二字即其心脏。前三分之二尚有扭捏,不料最后开挂,完美的镜头调度与变味的京剧乐里应外合,把一切推向真相解放与心理失控的双重高潮,就此羽化登仙。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张艺谋超脱国师之名、作为世界级导演的疯狂。比《活着》牛逼,不出意外是他巅峰之作。

18分钟前
  • Ocap
  • 力荐

旧中国里,究竟还隐藏着多少这样的人性扭曲?记忆最深的是那锵锵的敲脚声。

19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力荐

严重推荐外景拍摄地乔家大院,大家有空去玩罢~

21分钟前
  • süden
  • 推荐

人走茶凉,吹灯拔蜡,非疯即死。这电影真是完美,赞叹一下。。何赛飞真不错

23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张艺谋颜色运用的巅峰之作。

27分钟前
  • Dolores
  • 力荐

以前的娱乐活动还是少,才有了大红灯笼的悲剧。换这会一个太太给台电脑上个网。谁管你老爷来不来啊

28分钟前
  • 露水十一
  • 力荐

今晚在资料馆再看这部电影,张艺谋拍出了中国电影史上最伟大的恐怖片,具有中国特色的恐惧,不需要怪力乱神,在这个据说有五千年辉煌文化的国度里,最恐怖的正是它引以为豪的所谓仁义道德,透过大红灯笼的血色光,伴随着京剧唱腔,那股子恐怖直达内心,吃人的礼教,在它之下逃不出去唯有屈服或发疯死亡

30分钟前
  • mabin8848
  • 力荐

太爱那悲凉的气氛了。尤其是清晨三太太在屋顶唱戏,美到极致了!

34分钟前
  • 彌張
  • 力荐

张艺谋代表作,威尼斯银狮奖。①极具形式感与象征性,幽深闭锁的深宅大院,点灯吹灯封灯,锤脚点菜;②批判传统封建制度,男权至上,勾心斗角与相互算计;③浓烈的色彩,从红艳灯笼到阴森诡异的黑灯笼,从暗青砖墙到皑皑白雪;④点题的京剧唱词和飘渺配乐;⑤结尾的抽离与叠化,没有春天,只有宿命与疯狂。(9.0/10)

35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张艺谋没给最大的爷一个正脸镜头,这才是谋子最棒的片。

40分钟前
  • bird
  • 力荐

8/10。出嫁时颂莲故意与迎亲的花轿背道而行象征读书人的清高,刚开始嫌弃捶脚这种权力的符号但逐渐因为虚荣参与权力争斗,高墙大院的对称构图吞噬了颂莲的本性,老爷烧掉遗父的笛子也一种吞噬(自由),初夜老爷离开后她举着灯照见镜子中本性扭曲的自我形象;死人屋和借酒成疯背后隐藏的恐怖韵味很独特。

43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小時候,你看電影,只是看,很多電影,你長大后,應該再看一次。

48分钟前
  • SASKIA
  • 推荐

大雪纷飞没古城,深墙大院要掌灯。三妻四妾死人井,疑是红颜殒葬声。

52分钟前
  • shininglove
  • 力荐

大太太甘于沉寂二太太活得太累三太太通透了了仍是戏散曲终空繁华一场四太太清高拿劲儿迫从流俗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要了又止于落目该出招时不出招不该出招瞎得瑟害人害己纠结矛盾不知惜命疯有可缘 雁儿最可怜 心比墙头瓦高命比灯笼纸薄 败在倔强毁在看不开 深宅大院未必封建云云 不过缩影尘世冷暖罢了

56分钟前
  • Ragdoll™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