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徒(2020)

HD中字版

主演:阿迪亚·莫达克,阿伦·德拉维德,苏米特拉·贝夫,迪皮卡·比德·巴格瓦,基兰·亚德诺普维特,阿比舍克·卡拉,内拉·赫德卡,马卡兰德·穆孔德,克里斯蒂·班纳吉,普拉萨德·瓦纳斯,阿什维尼·库尔卡尼

类型:电影地区:印度语言:其它年份:2020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学徒(2020) 剧照 NO.1学徒(2020) 剧照 NO.2学徒(2020) 剧照 NO.3学徒(2020) 剧照 NO.4

 长篇影评

 1 ) 小众怪调博时代共鸣,这是电影最优雅的表达方式

去年在威尼斯电影节上一举拿下最佳剧本奖和竞赛单元费比西奖两项桂冠的冷门佳作。印度导演柴塔尼亚·塔姆哈尼自编自导,以一种名为“拉格”的印度传统音乐为切入点,描写古典主义卫道士们在当下社会的处境。

塔姆哈尼导演的上一部作品《法庭》,正是剑走偏锋,以小见大,从一宗离奇死亡中窥印度社会全貌,博得了国际声誉。六年后的这部新作,他的取角更为清奇。如今听过拉格这种音乐的人少之又少,懂其门道者更是凤毛麟角,但塔姆哈尼不仅敢于从如此小众的题材入手,而且竟然拍出了普罗大众的时代共鸣。

看塔姆哈尼的电影,不必担心印度片随时乱入的歌舞,但这部以音乐为主题的作品,歌声却成了另一种煎熬——这种名为拉格的古怪音乐真的是太难听了!正因如此,前半段观影过程也许会成为一种煎熬。但如果你能耐下性子承受住听觉折磨,慢慢会发现导演的良苦用心。那漫长而听似毫无意义的咿咿呀呀之中,不正酝酿着慢而深的古典艺术在快而浅的现代社会中的尴尬癌吗?于是,一切弦外之音都如五雷轰顶。大量留白的文戏,甚至直到结尾都没有交代一个来龙去脉,观者心中却已是百感交集。

在这个忙碌时代的每一个角落,几乎都回响着传统技艺守卫者们的大声疾呼,但塔姆哈尼只是安坐一隅,悄悄奏响了一首无人能懂的怪调,一曲斜阳挽歌便淌进了每一颗不愿盲从于时代洪流的心灵。这是电影艺术最优雅的表达方式,愿这样的声音永不过时。

 2 ) 十年水流西

没有宝莱坞那些眼花缭乱的歌舞,也没有托莱坞那神乎其技的英雄,当印度电影人专注于身边那些普通人时,也展现出深邃的一面。这部《学徒》呈现出的是古老的印度音乐调式“拉格”在今天的传承,伴随着男主角漫长的生命旅程,从少年到中年,在“修行”中求得真谛。大概正是这种锲而不舍打动了威尼斯的评委们,获得了今年影坛为数不多的“最佳剧本”和“费比西影评人奖”。导演柴塔尼亚·塔姆哈尼的处女作《法庭》曾一鸣惊人,代表印度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这部《学徒》在艺术和技术(对声音和声效)的处理上更进了一步。因为“拉格”特有的人声吟唱形式,男主在摩托上的徐徐游弋,营造出一种岁月如水的史诗感,一如锡兰的《野梨树》;而电视选秀节目的插入,则是现代人追求光鲜的对视。在琐碎而又无比真实的生活细节中,音乐回归了最原生态的游吟状态,地铁上的那个抱着古琴的男人,仿佛就是印度版的《醉乡民谣》。

 3 ) 作为自诩的边缘人,对Sharad这个角色还蛮能共情的【流水账式观影笔记】

如果硬要贴个标签,我觉得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印度context下的《野梨树》,而且切入的角度(北印传统的Raag古典音乐的革新;其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之间的冲突)也是很独特,没有了强行插入歌舞元素的印度电影竟然可以拥有如此适合成为"文艺片"的资质。非常看好印度涌现出更多这样的作品,凭借其国土的辽阔、民族与文化的多元,这样的期望并不会落空。 本片让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其声音元素的使用,第一是那段几乎贯穿了全线的harmonium一般的乐声营造着近乎哲学的氛围,时而让人陷入冥想,又时而显得诡谲可怖;第二是音源的插入都显得十分自然,特别是几段慢镜头的摩托骑行时的大师录音,在第五(还是六)次时随着他扯下耳机而中断。剪辑也有几处蛮惊艳的:sharad回忆儿时和父亲一起玩音乐的往事——父亲收藏的罕见大师梅伊的录像带——坐在电脑前观看录像带的Sharad和似乎是倾慕他的女孩(在影片的最后一幕 他们也似乎结婚)以及在网上偶然得知了昔日好友如今都飞黄腾达的消息——再次骑行——看见路边三块闪亮的甚至有点超现实的美女广告屏——回家自慰,这四幕把这个人物的那种不甘、倔强、甚至是嫉妒刻画得太连贯了。

此外,还有不少"画框中的画框"场面,比如贯穿影片后半部的参加印度歌唱节目的"内向"女孩,她的形象展示几乎都是通过Sharad观看电视塑造的,我认为这个女孩其实某种意义上是男主对自身心境的一种投射——他曾经也是有点腼腆、不自信的,所以在比赛失利后日常排练频繁出错,而熬到小有名气后又经历着夹缝中的迷惘与挣扎,随着师傅的去世(这一幕我感觉也蛮超现实的,我总认为后来师傅突然又睁开眼睛是男主的一种幻想,或者说想表达一种黑色幽默也未可知?)他彻底丧失了坚持的欲望。而到最后这个一开始声称自己腼腆的女孩,浓妆艳抹,唱着显然是不符合她精神内核的流行歌曲,便成了男主的镜像。 而接近结尾的那段闪回也算是整部电影台词上最精彩的一场戏,年轻的Sharad和他的好友与一位"音乐小偷"(专门收藏各种歌手的罕见录像带)见面,这位"小偷"似乎很诚恳,把他所知道的各种小道消息都吐出来,什么xxx其实是妓女出身啦——最刺痛Sharad的无疑还是他对于自己师父、以及传说中的梅伊大师的"诋毁","小偷"说:什么梅伊可以在零血压的时候唱Raag啦...拜托!零血压是什么概念!...她是一个卓越的歌手,也她也是一个很糟糕的人!...所谓梅伊有多厉害,流传下xxx古典音乐人的22还是23首曲子,也不过是学生们对其的神化,谁数出来的22还是23呢?...他(Sharad的师傅)不过只是另一个被编造的神话罢了...诸如此类的话对年轻气盛的男主是诛心的,他盛怒之下泼了对方水——形成对比的是,他的朋友,在其偶像(也就是被"小偷"说是妓女出身那位)的私隐被暴露后,并没有恼羞成怒——所以后来他富贵了。这样的剪辑无疑是更具有戏剧张力的——男主并非不清楚自己所面临的困境,浑浑噩噩;相反,他在如此早期就被人点出了问题所在,正是他高度的清醒才让他这些年的坚持、执拗显得可贵或者是印象深刻。 男主Sharad在开头的表演之后回到家,外婆催促他给母亲打电话,他却显示出了极强的抵触心理,中途有一次编辑了"sorry"的短信给她,而这条暗线几乎一直到影片3/4的时候才有所缓解——他在学校因为和学生家长发生了不愉快的经历(其有意贬损他的教师地位)而后和母亲通话,这似乎才达成了他们比较彻底的和解。并且母亲只是活在对话和通话中的角色,我更倾向于理解这更像是Sharad与自己的和解。 最后一场戏是他和妻女坐在整洁的高铁上,画面切到他出席纪念师傅书籍的发布会,他在记者前说自己开公司致力于北印古典音乐的推广,并且听众需要在官网上购买——这无疑和开头他推销同样类型的冷僻音乐,却被几乎所有人回绝形成了对比——似乎这都只是他的美好幻想罢了,车厢里走进一个弹唱的落魄模样的男子,所有人都或多或少被他吸引了,他却始终保持一种超脱游离,或许他已经彻底幻灭了,从一个对古典音乐满怀抱负的青年到如今的漠然态度,似乎在宣告"传统" "冷门"在当下场景中已然战败。 还有一些细节,比如比赛上给他评分的人,在乘火车参加大师的演奏会时,却只是惦念着可以吃到什么零食,还说"这些大师表现好的时候让人觉得中了头奖 差的时候也是真差",几分真几分假让人哭笑不得。总之,这部电影亮点还蛮多的,特别是"北印传统音乐"作为切入点来探讨(固执/执着的)边缘人物、传统与现代的博弈与妥协等话题,有空还想再刷一遍。

注:我看完第一遍就赶紧趁着还有记忆写的 如果我在剧情上有看错的地方 麻烦大家指正!

 4 ) 学徒 █ 文艺片推荐

学会一项技能可能对任何人来说都并非难事,但是真的要去继承这项技能里的文化却并非易事。

《学徒》电影海报

《学徒》讲述的是一位潜心跟着师傅学习印度古典音乐的男子前半生的故事。 对于古典音乐,我更熟悉的是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古典音乐,对于印度古典音乐了解甚少,但是不论是哪个国家的文化我们都能感受到它的深厚魅力,大家都会自然的尊重着这些文化。《学徒》这部影片的背景便是建立在这种文化状态下,男主对印度古典音乐文化有着强烈的信仰,以至于他准备用大半生的时间去学习它,面对着这项文化大家表面上都是毕恭毕敬的,说起来也颇有自豪感,但是这并非影片要讲的重点。

这部影片用了很多故事片段去烘托着印度古典音乐在他们国家的神圣感,喜欢着这项传统文化的人大多都是老一辈上了年纪的,晚辈们大多都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去学习着它,毕竟它是国家非常珍贵的传统文化啊,可是它在如今社会需求里却是处在非常低潮的地方,人们对其几乎都不需要了,只是想远远的尊重着,这对于要用大半生的时间去继承这项传统文化的男主来说备受折磨。他的父亲从下就强迫他去日复一日的练习音乐技巧,他甚至都没有周末玩耍的自由。长大后跟随师傅潜心学习,师傅告诉他在四十岁之前什么都别想,好好去练习积累,他为此要忍受几十年的寂寞,他无数次的怀疑着。他的母亲和姥姥都在催他找个好工作,他说工作和学习无法兼得,跟家里人闹僵,后来做了教育行业教着晚辈学习他最熟悉的印度古典音乐。他对待师傅如生父一样照顾着,可怜的老师傅年纪大了甚至都没有钱看病,他给师傅支付着医药费,悉心地照顾师傅直到送走他老人家。影片最后他终于在过了四十岁的中年后成家立业,成立公司致力于传播印度古典音乐。

以上是影片关于学习印度古典音乐这条故事线路的整个剧情,但是在这个剧情中有一些小插曲:

男主很喜欢的一位音乐评论家对他说男主的师傅以及男主师傅的师傅并非男主认识中那么神圣,正好相反,他们在生活中其实是有很普通甚至很自私的一面的,这对男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一直以来最为尊重的神圣感难道是这个真相吗,他内心深处其实早就产生了怀疑;

一天男主的一个学生说他要去跟同学组一个融合爵士乐队,男主就对他说你可以去做,但是永远都别再回来我的教室,他说你的技巧已经完全可以去做这些音乐了,为什么不去呢?但是你既然心里已经有了想要的方向为什么还要在这里浪费时间呢?他的这段话让这位学生的妈妈勃然大怒要去投诉他,妈妈说我的孩子不仅要去玩他的乐队也有资格来学习古典音乐,因为她付钱了,凭什么不能!男主明白学习这个文化是需要极其坚定的信念的,他深知如果学这些东西是为了讨好迎合大众喜好,那他做这个事就完全是浪费时间;

影片中还有一段这样的剧情:一位女子唱着印度古典音乐在印度一个流行音乐比赛节目中被评委选中,说她唱得太好了,节目中有关于女子的采访说她从小就在学习印度古典音乐,家里人就指望着她有一天可以有所成就,如今这便是他们所期待的成就,至此这位女子在节目中再也没有唱任何古典音乐,全部都是流行音乐。男主一直关注着这个节目,每每看到他眼中充满了对自己的怀疑。

有一天男主正在十分投入的演唱着,但是还没唱完他突然起身,什么也没说,离席而去,现场乐队和媒体以及众多听众一脸错愕。

就这样直至男主成立了公司去传播印度古典音乐,他眼神中的自我怀疑都没有消失,但是庆幸的是他始终在坚持着这件事,这件无比寂寞但却真的能让自己丰满的一件事。


以上影评仅为个人感受,我也尊重每个观影人自己的看法。

 5 ) 认知和接纳自我,开放而非闭塞?

首先影片让我感受到了古典音乐传承的困境,但感觉一部分原因是他们的一直坚持纯粹造成的,当然他们认为坚持的是对的。

另一个感受是学徒对艺术追求的坚持,坚持和妥协之间,梦想与现实之间,界限应该是什么?影片展现,但冲突不太明显。

学徒最后的转变是影片的关键,我觉得可能有两点要说,一点是认知自己,接纳自己,一直和艺术家在一起不代表你也能成艺术家。

另一点体现在原来珍藏妈姨的录音不与人分享,到最后捐赠,出书和录音合集,一种可能是说你所珍视的东西可能并没有多少价值。另一种可能是说好的东西应该分享,寻求认同,不应该把自己闭塞起来?

 6 ) 不只是音乐

表面上看,《学徒》讲了一个在现代社会坚持古典音乐学习的故事。这其实会让我们联想到很多电影以及其背后的一些社会议题,比如《百鸟朝凤》,再比如一些传统文化的衰落,等等。不可否认,这是这部电影想要传达的信息之一,但看过电影就知道,它的深层内涵远不止如此。

从追随耳机中师祖的教义,到摘下耳机聆听夜晚,再到世界的顷刻崩塌,这一系列的心理变化使男主角从音乐的信徒中退化出来。变化不是一瞬间产生的,需要过程。在这个过程里男主角看到了很多——又或者说,他经历了很多。当别人成家立业、结婚生子时,他坚持着自己的音乐;当自己的老师陷入困境时,他坚持着照顾自己的老师;当自己的学生想要参加乐团时,他执拗地维护着古典音乐的尊严。信徒之“信”,就在于此。

就这样,为了音乐他做出了很多牺牲,也在等待着最终有所成就的那一天。可是当那个男人和他揭露了真相之后,整个世界崩塌了。在这之后他改变了。他的改变是源于自我认知的崩塌,还是自我认知的重建?导演没有给出答案。

这样一个自我认知改变的过程,其实每个人都会遇到。我们每个人都是某样东西的学徒/信徒,可能是学术上的,也可能是物质上或精神上的。看过这部电影之后,我们或许可以思考:我们的信仰是否完美无瑕?如果信仰不是完美的,我们是选择任其崩塌,还是改变自我,抑或是视而不见?这些问题一般来说很少去思考,但真正需要思考的时候,往往已经是内心迷茫之时。与其在崩溃边缘悬崖勒马,不如未雨绸缪,好好想一想,我们的信仰究竟是否能支撑我们前行。

说回电影本身,本片最核心的情节设计便是一场场音乐演奏,导演在构建这一场景的同时,也融入了角色本身心理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恰恰就体现在音乐上。遗憾的是,我听不懂他们的音乐,不明白其背后可能具有的含义。除此之外,电影节奏比较舒缓,通过缓慢的铺垫和情节设计来表现男主角的变化过程,所以可能会有点催眠。坚持看完,也算是收获了一部佳作。

 短评

Produced by Alfonso Cuarón

6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全片穿插着各种心灵鸡汤,对真实和虚假、艺术本质的探讨也较为浅薄,难以共鸣。结束得也有些仓促。另外,印度的传统歌曲一直“啊啊啊”真的难听。

11分钟前
  • Spy Liu🌈
  • 较差

未出现的女人才是主角吧,男主角还是比较认同和尊重她所留下的音乐遗产。可在影片结尾处,那个大腹便便的老男人抖落出自己的八卦,一边说自己曾经在她家听过她的演出, 一边又说她并没有留下什么音频、视频资料,不好判断她的水平,另外她好像是妓女啊,后被一个男人收为情妇,被资助去读音乐等等,看惯了男权社会抹杀女性才华的路数,还好年轻男子当即破了一杯水到他脸上。为什么多处出现男主看黄片打飞机段落?有必要吗?

15分钟前
  • Sabrina
  • 推荐

【印度】西塔琴的深重,北印度古典音乐的悠扬婉转,还有一个不愿意忘却的人始终在和社会、和世界、和周遭、和信念进行着孤苦漫长的守护与斗争。主人公矛盾却又坚持的旅程和这种古韵互相交织,很好地打开了一扇不曾为人了解的窗,不过在某些时候,电影更像是专门服务于艺术音乐频道的人物纪录片,余音绕梁绕啊绕….另一种形式的《百鸟朝凤》。

20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yysy,三哥的传统音乐满难听的。

21分钟前
  • lixunhuan
  • 较差

很喜欢,想起锡兰的《野梨树》

22分钟前
  • eighthday
  • 力荐

长着一副二级单元的样子,偏偏选到了主竞赛。

27分钟前
  • 克雷蒙
  • 还行

对音乐的追求/古鲁的信仰并在坚定践行自我信念,人世一生苦短而不能尽力达到的境界,必须要屈服和牺牲换取,用本世的宿命换取下一世的继业,唱曲之间仍然是关于对“梵”的认知,“歌曲展示了通向神的道路,因此印度古典音乐变成了永恒的追求”

28分钟前
  • [Deleted]
  • 力荐

B / 那一段不断复现的配乐试图包蕴的不仅是无数“声音”的即时变化,更是情绪与记忆的杂多。因而是重复且外释的。向前的推镜则反过来向内收聚,试图将舞台从平面上采掘出来,也将人物的状态精确锚定。令人宽慰的是,不论主要人物及其立场还是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的瓦解,这些喟叹中隐含着的讥诮回音,都没有让叙述的距离过分波动,从而阻止了固化立场的形成。回头一看,《百鸟朝凤》拍得可以说是惨不忍睹了。

30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年末最后一部,昨天已经看的差不多了,但是这个“啊啊啊”的歌确实有点听不来。

31分钟前
  • 樂啊樂
  • 还行

电脑型号虽然变了,但都既能放porn又能放raag. 结尾字幕滚动,我误触了另一部日剧的播放键,心想这个导演居然还这么拼贴。

32分钟前
  • Derridager
  • 较差

看到最后,你就能体会到那种故事由量变到质变的能力,这样的故事不仅是印度吧,每个民族都在面对同样的问题。同样的题材,这么一对比,你就会发现这位印度导演的厉害之处。

3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刚才还在《庞贝》考古的《学徒》又骑着「摩托车」来到了印度。见到这巧合而有趣的一幕,不免令观者会心一笑。除此之外,这部以独特的「格拉」韵律为观测点,聚焦印度传统民族文化现状、讲述新一辈人如何在「灵肉分离」这种二元对立语境下,依凭「不易流行」的信仰和可持续发展的行动力继承这笔精神遗产的作品最令人感到欣慰的是,钻进年轻人大脑皮层里的「欲望之蛇」最终演变成了由他们嗓子眼生发出来的古典音乐。显然,这种靡靡之音不仅遵循物竞天择的传授法则,它还在强调慧根和机缘的重要性。从《百鸟朝凤》的角度来看,吴天明在《老井》里对着百姓提倡的「愚公移山」精神,到了印度就成了苦行僧之间口耳相传的古训。你听,那虔诚而质朴的文明如此婉转神秘又是如此悠扬飘逸,令高铁上的现代人情不自禁地想要追随它的节拍——即兴而又尽兴地挥舞身体。

39分钟前
  • Muto
  • 推荐

天啦撸 竟然在纽约电影节看到了这么完美的作品。厚重深沉,又暗潮汹涌。非常纯粹

43分钟前
  • 五乔
  • 力荐

少有的拍得非常安静的印度影片,故事并未有紧张冲突,只是关于印度古代音乐传承之事,时间跨度达二十年,且讲述得不徐不疾。不过影片宁静之中却有张力,从作为音乐学徒的男主角身上,我们能感受到他内心的焦躁,他的愤懑与不甘,他在欲望与追求内心平静音乐之间的挣扎。真正让其平静下来的,也许并非音乐,也非历练颇多却仍有不平的师傅,或许是其最终的结婚,拥有正常的家庭生活。

47分钟前
  • 优游卒岁
  • 推荐

其实是一出颇为伟大的悲剧,无人问津却使命使然的孤独承受,如同整部电影的叙事轨迹和速度,那样不合时宜——平庸中的痛苦修行。影像里感知到作为“人”而真正存在的“你一生的故事”,却无法获得温存,甚至找不到出路,却仍然那样隐忍克制。在这个国家里“拉格”的命运,折射出对某种或许绝望却要向前的无关恐惧只在信念的悲感精神的需要,对印度的音乐如此,对世界的电影同样如此。

51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还行

A history of music. 如此纯净而复杂。

53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力荐

四星半。拉格,作为印度古典音乐旋律所用的调式,承袭者需如苦行僧般忍受生理、心理、精神全方位的孤寂,以求升级为大成者。这样的严苛放在现代社会中更是逼走了无数慕名者。影片用纪录式的镜头存档Sharad所经历的一切,当笃定的信念顷刻崩塌,Sharad却从音乐的学徒遁化为人生的信徒。导演柴塔尼亚·塔姆哈尼手中的时间线交替得不露声色,银幕内外经历这疲乏的一遭,通体竟有一番豁然的爽意,扑面而来的杰出掌控力。

58分钟前
  • HarperDie
  • 力荐

重复的单调段落制造延沓感,一定程度上在寻找远离开口阐释现实主义的表达方式,但冗余无可避免。

59分钟前
  • 迷宫中的站起来
  • 还行

TIFF2020 day1: 漫长的时间线里交织了童年,青年和中年的男主角,利用音乐的传承,讲述了从父子到师徒的关系,贯穿了男主角的一生。从未问世的大师录音,是漫长夜路和孤独人生道路上的精神导师,最终他也走向了传道授业的转身,但是依然注定在音乐的道路上孤独前行。

1小时前
  • 小玄儿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