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

HD中字

主演:秦基周,魏嘏隽,朴勋,吉海妍,金惠奫

类型:电影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202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午夜 剧照 NO.1午夜 剧照 NO.2午夜 剧照 NO.3午夜 剧照 NO.4午夜 剧照 NO.5午夜 剧照 NO.6午夜 剧照 NO.13午夜 剧照 NO.14午夜 剧照 NO.15午夜 剧照 NO.16午夜 剧照 NO.17午夜 剧照 NO.18午夜 剧照 NO.19午夜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庸俗如我】对着《流动的盛宴》梳理了一遍八卦!

看伍迪艾伦的电影时常会觉得自己被内涵到。例如对美好时代的追忆其实很多人都有!就好比每逢秋天,朋友圈总会有那么几个配着落叶和灰瓦“假装在北平”的。

嗯,觉得我有所暗指的朋友请先别急着拉黑!这其实是人之常情,对另一个时代另一个国度的畅想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我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脑补一下有助身心健康,没什么不好的。

《午夜巴黎》这部电影大概讲的这么个故事。

有个男人,有点恐婚,事业又遇到了瓶颈。就想逃避现实生活,每时每刻都在幻想着生活在1920年代的巴黎,还得是在雨天。

那是什么样的一个时代呢?大约就是海明威在他的最后一本著作《流动的盛宴》中写的,1921年到1926年之间的巴黎。

其实《午夜巴黎》这部电影很适合对照着《流动的盛宴》一块看,很多八卦。庸俗如我,很能找个乐呵!

你要如何确认自己在穿越?

一个夜晚,男主吉尔有点喝高了,他晕乎乎的被拽上了一辆老爷车。误入一场宴会,在宴会上,他遇到了菲兹杰拉德夫妇。

弗朗西斯·司科特·基·菲兹杰拉德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爵士时代”的代表人物。也是著名的《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作者。

电影截图/真实的菲兹杰拉德夫妇

在这里,为了让穿越更有真实感,还穿插了两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名人。音乐家科尔·波特Cole Porter和舞者乔瑟芬·贝克 Josephine Baker。当然,这个时候他们的事业才刚刚起步。乔瑟芬·贝克要到1925年才开始闯出点名堂。科尔·波特的音乐虽然贯穿全片,但他的黄金年代是20世纪30年代。

电影截图/真实的科尔·波特
电影截图/真实的乔瑟芬·贝克

PS:电影造型其实都很还原,看得出来很用心。不过看到菲兹杰拉德出来,我们家那位还是来了句“这不是抖森吗?”(看漫威系列电影比较容易影响穿越快感!)

在宴会上遇到菲兹杰拉德夫妇其实很正常,因为这对夫妇经常会通宵达旦的酗酒。海明威与菲兹杰拉德交往很深,他在《流动的盛宴》这本书中花了三章的篇幅在描画这对怨偶的种种。“姗尔达嫉妒斯科特的作品。”总想着干预他。“只要他写的很顺利,姗尔达就会开始抱怨多么无聊,又拉他去下一个聚会。”

他们之间的性生活不是特别的美满,姗尔达会跟别的男人约会。比如电影中出现的斗牛士胡安.贝尔蒙特(Juan Belmonte)

电影截图/真实的胡安.贝尔蒙特

她似乎对“尺寸大小问题”也不太满意。在“一个尺寸大小问题”这一章节中,海明威自述,他曾陪菲兹杰拉德去卢浮宫,观察过雕像的小jj。他安慰菲兹杰拉德“你没有问题,没有一点毛病。自己往下看,可能就显得缩短了些。”“雕的相当好,大部分人会对此感到满足。”

我震惊于卢浮宫的雕塑还可以这么看?如果有机会再去,我也可以试着用文学家的角度再欣赏一下。那是在他们认为姗尔达第一次精神崩溃之后。

菲兹杰拉德夫妇是在1924年移居法国的,1925年出版了《了不起的盖茨比》。到1926年海明威离开巴黎,这期间其实没几年的光景,但却好像发生了很多事。

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中形容菲兹杰拉德,说“他的才华如何粉蝶翅膀上由粉末构成的图案一样自然。”但对此,他所知的并不比蝴蝶更多,后来他才意识到翅膀受到了损伤,但已无法挽回。而毁掉他翅膀的就是无休止的宴会,酒精,以及他的妻子姗尔达。

电影截图/真实的海明威

斯坦因和她的客厅!

电影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场景就是美国作家格特鲁德·斯坦因(Gertrude Stein)家的客厅。在这个场景中出现了毕加索,马蒂斯以及斯坦因的恋人爱丽丝。

电影截图/真实的斯坦因
电影截图/真实的爱丽丝

斯坦因的家以及莎士比亚书店,是当时的美国作家在巴黎重要的落脚点。这群人常在这两个地方聚集。

有关海明威与斯坦因之间的友谊。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中自述的部分,与“莎士比亚书店”老板西尔维娅·毕奇在回忆录中所描述的不尽相同。海明威表示自己有点“崆峒”,并曾无意中听见斯坦因很肉麻的叫“小猫咪”。但根据西尔维娅的回忆,海明威和斯坦因吵架后,想要和解却放不下面子的样子也很像“小猫咪”。(这里主要指害羞。)

人都会美化自己的言行,甚至有的时候无意识的在做这件事情。这无可厚非。但有一点很统一,他们曾经关系很好,但也经常激烈的争吵。

斯坦因的家经常接待画家,作家以及他们的妻子,情人来访。只不过太太们通常会被爱丽丝带走单组一个圈子,因为他们很难加入“深奥问题”的话题。

电影里,吉尔最初遇到毕加索和莫迪尼亚里的情人阿德里亚娜的地方就是在斯坦因的家一个不参与讨论的角落,这很合情合理。

莫迪尼亚里只出现在对白中,他逝世于1920年。生前确实跟毕加索交往甚密。而海明威在巴黎落脚的时间是21-26年间。阿德里亚娜对吉尔表示,莫迪尼亚里已经过世了,其实时间线是对得上的。

此时的毕加索还是一位立体主义画家,追求晶体结构般的力量感。当然,他也在和野兽派画家马蒂斯一起搞联展,在做全新的探索。不久之后他就会认识达利,并跟他们那帮人一起搞小团体,名曰——超现实主义。

毕加索与莫迪尼亚里(左一)
电影截图/真实的毕加索
电影截图/真实的毕加索(PS左一应该是格特鲁德·斯坦因的哥哥,他是一名收藏家。)

超现实主义!

另一个小群体。【超现实主义】艺术家达利,以及他的朋友们。【超现实主义】电影导演路易斯·布努埃尔 Luis Buñuel,【超现实主义】摄影师曼·雷Man Ray。

电影截图/真实的达利,路易斯·布努埃尔 ,曼·雷。【看到照片】是因为他是拍照片的,【看到电影】是因为他是拍电影的,就这么简单!至于“犀牛”emmmmmm

是的,我重复说了三遍超现实主义。因为他们确实属于这个群体。抱团取暖,捆绑营销,其实古来就有。只不过按照时间线,此时他们的团体还没正式成型。

这三个人彼此之间都有很合作,比如曼·雷出版过摄影集《达利之须》,路易斯·布努埃尔与达利合作过电影《一条安达鲁的狗》。

PS:据传《一条安达鲁的狗》是达利和布努埃尔联手在讽刺西班牙诗人费德里科·加西亚·洛尔卡。因为在西班牙人的地图炮里,会把来自安达鲁西亚的人叫做狗。而他们两个人之所以会离开西班牙出现在巴黎,就是因为跟洛尔卡闹崩了。

左一达利,中布努埃尔,右二洛尔卡

当然,如果故事发生在1926年之前,那么达利还没有遇到他的老乡毕加索,他还没什么名气。易斯·布努埃尔甚至连助理导演都还没混上。这一小群体的成名之路要等到1926年之后才能初见端倪。

在影片的后半部分,吉尔又碰到过一次路易斯·布努埃尔。对他的电影提出了一点建议。“一群人参加聚会,宴会结束后,他们却走不了。”他指的应该是1972那部《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

电影截图

对呀,吉尔是个编剧吗?他有可能想过一把指导大师的瘾。

他们提到的应该就是这场宴会

第二层穿越!

吉尔陪阿德里亚娜穿越到了她理想中的美好时代,后印象派的时代。从艺术史的角度看,这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时代。因为从这个时代开始绘画背离写实,开始追求写意。

他们去了马克西姆餐厅以及红磨坊。

在红磨坊遇到了亨利·德·图卢兹·罗特列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这是一位专门以红磨坊为题材进行创作的画家。

在电影中你会看到,他坐着的时候似乎比别人矮。是的,他的家族为了维护纯正的贵族血统,近亲通婚,所以他患有先天的残疾。

电影截图/真实的图卢兹

跟图卢兹一同出现的是以芭蕾舞女演员为题材进行绘画的德加,以及高更,《月亮和六便士》里面映射的那位。

电影截图/真实的德加
电影截图/真实的高更

高更离开巴黎的时间是1886年。可以肯定他们第二层穿越的时间在这之前。

舞厅的一个角落出现了疑似马克思夫妇的人物。不过应该只是相似而已,按照时间线,他们应该正在伦敦避难。

一闪而过

还有两位诗人出现在电影中,不过一闪而过。

朱娜·巴恩斯(Djuna Barnes)她整个20年代都生活在巴黎。在宴会上跟吉尔跳舞的就是她。

电影截图/真实的朱娜·巴恩斯

还有T·S·艾略特。原谅我,真的只是“一闪而过”我很难搞到清晰的图。

电影截图/真实的艾略特

一个小小的尾声

电影中,无论生活在那一个时代的人,都在抱怨自己所在的时代平庸,缺乏想象力。

其实——都说的没错。任何时代都是平庸的。因为无论你有多了不起,生活都要继续。而人吃五谷杂粮,有七情六欲就总会多生出些烦恼,没有谁能过得100%顺心。

如果说真的有什么绝顶美好的东西,那只能存在于过往美好的记忆中。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中写道“巴黎永远没个完”。他怀念在巴黎贫穷而浪漫时光,即便挨饿的滋味并不好受。那为什么不珍惜呢?曾经的妻子,曾经的家庭不是很美好嘛?..............很显然,他自己也在后悔。

只有得不到的,回不去的才永远在骚动!而围绕在身边的,总会被嫌弃平庸而缺乏想象力。

看伍迪艾伦的电影时常会觉得自己被内涵到。此时,我又想到了《安妮霍尔》里面那个经典的悖论。

安妮霍尔截图

有两个老妇人去卡茨基尔山旅游。其中一个说“哎,这地方的食物可真够糟的!”

另一个说“可不是吗,给的分量又少。”

你瞧,我对生活的看法基本上也是如此,尽管充满了寂寞,痛苦,悲惨和不幸但又觉得一切都逝去的太快。

就是这样!

 2 ) 最好的巴黎

伍迪.艾伦在电影《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里提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什么时段的巴黎是最好的?或者说,你愿意生活在什么时间的巴黎?这个问题如果继续外泛,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曾自问,我希望活在怎样的时空,与谁为伍?回到英雄俊杰辈出的过去,抵消浑浑噩噩的现在,大概是统一作答,提供了某种顺势疗法,模糊解决人们不安当下、困顿僵局的焦虑,虽然安步当车、箪食弊衣、月移阶下、古风荡堂等等实际情状可能同诗意栖居差距万里,摩登人类进化娇贵,未必能素心应对。

伍迪.艾伦的答案具有很强的主次,他显然非常认可男主角基尔.潘德频频穿越上世纪20年代,与海明威、菲茨杰拉德、斯坦因、毕加索、布努埃尔等文艺大师夜游,是为“流动的盛宴”,美女阿迪亚娜则稍稍错车,崇拜印象派名家渐丰的动荡世纪末,暗中追查基尔的小法侦探呢,他的潜意识里最辉煌的,也许在金色的凡尔赛,倨傲的太阳王朝?从情节安置看,让阿迪亚娜“更复古”,多少是为了支开她,免得基尔和她黏一起,坑越挖越深跳不出去,小法的路易王片段,则纯粹搞笑。于是余类障眼而已,令伍迪.艾伦午夜梦回的,其实只是基尔的好运。

不过这样一来,脚本作者就变成了海明威。他那本著名的回忆,的确撑起了相当的电影环节。比如海大师为菲茨杰拉德绊缠家事,难于创作而忧心--甚至还叫基尔捡到其妻跳塞纳河的场面,--完全如从书中拓下来。《丧钟为谁而鸣》式的对白,关于爱情与死亡的观察,对斯坦因鉴识力的信赖,各色人物的漫画出没,皆隐约有痕。属于伍迪.艾伦自己的迸发,倒是寥寥,除了那段热忱的“Paris is the hottest spot in the universe”,其余并未连贯生势。而且男主角抛开了他所处时间点的一切繁难:逼近的婚期、挑剔的准岳父母、缺乏共语的未婚妻、以及她高高在上的友人,完全以虚无来抵挡实务,这好像有点过度超人类。看着黄斑胶片里不知谁谁扮演的名流荟萃,我好像一头扎进注满海明威脑波的冥想盆,喜悦是当然,却和伍迪.艾伦本身没有什么瓜葛,他的基尔在二十一世纪巴黎被捏扁搓圆,这倒符合巴黎晴雨天空下潮来潮往的真实哀乐。

相比起来,我更喜欢伍迪.艾伦另一部和巴黎有关的电影《人人都说我爱你》(Everyone says I love you),更喜欢他对茱莉亚.罗伯茨深深的陷落,随即茫然若失,那串长长的告白或毋宁说坦白,以及塞纳河边高难度的翩然起舞,都是绝对折线,是在偶然因子中撞擦花火,既不疏远巴黎的文艺气质,又相当的艾伦化。巴黎,说到底,是方巨大幕景,个中众生,一律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不会因为聚敛在她周围的光环而超凡脱俗。没错,海明威们早已成为巴黎的文化坐标,诚如阿兰.德波顿所言:Every skillful writer foregrounds notable aspects of experience details that might otherwise be lost in the mass of data that continuously bathes our senses--and in so doing prompts us to find and savour these in the world around us,行走中我们从一个地点的最大获益,可能正是先行人的独特经验贡献给它的刹那芳华,永恒盛宴。然而很可惜,伍迪.艾伦停滞在这场相遇的表面,无数惊叹号升空,个性语言、任性挥手随处可拾,走马灯一茬接一茬,却无力进驻人心,末了在暖暖酒吧外落下不尴不尬的雨。他单想膜拜当年的金风玉露吗?可是海明威书中有饥饿感、拮据、疑虑、读书、爱人、以及对自己不断的鞭策,巴黎将职业作家的真相无一例外展露给他,又适度容纳他,这沉厚的生活质量、无所不在的城市弹性,我想才是巴黎之“好”吧。

基尔走出莎士比亚书店的一瞬,我想起《日落之前》(Before Sunset),浪漫恋情的续笔,也是从这家朴素老店摊开。不再有惊鸿一瞥,他只不过吞吐烟圈,在海明威坐卧过的位子等着也许出现的她,她只不过听闻书讯,百般迟疑,终于从书架间隙看了一眼他。往日所有的风烟,一粒粒着陆在“活下去”这个大托盘上,处置之前,他们只共有几个小时时间。这就是巴黎,让人坠而不碎的大都会。旧年看过一出《密码已改》(Le Code a changé),人们隔着宽宽街道,地下楼上地大声交谈,眼色一变,情感风水也跟着变,直如桑贝的活画样,那也是巴黎。前些日子看《巴黎》(Paris),既有法布里斯.鲁契尼(Fabrice Luchini),把“奢侈、宁静、享乐”的城市定位挂在嘴上,口若悬河,风度翩翩,却对实体感情,惘然擦边,又有患重症的罗曼.杜里斯(Romain Duris),以濒死的双眼眷恋熟悉的大城,而它居然不肯特优一次,住在他对街公寓的漂亮女生终究不是他的。这些都是巴黎深处的小回合,天天上演人间喜剧,自然绝不完美,我却觉得,是趋于“最好”了。伍迪.艾伦描刻巴黎,倘若近似他琢磨纽约那么从容不迫,或干脆把巴黎也拍出纽约风格,好比他的《人人》,那才是我一直期待的。 我想看的,说到底不是伍迪.艾伦在巴黎,而是伍迪.艾伦的巴黎。我们都知你喜爱这座城,我们都希望这城中有你。

片末下起了雨,旧恋情浇熄,新冒险尚且路径不明。易位想一想,真是惨痛的处境啊。而这时基尔遇上了戛布艾拉,和他一样,爱听科尔.波特爱淋雨的女生--不必搭乘午夜怪车就能触摸到她的头发、皮肤,他立刻收起阿Q脸,兴冲冲、书呆呆地开始邀约。又一次绝处生还,好死不如赖活地走下去,这个瞬间,我看到了老艾伦,和他的巴黎。

 3 ) 西式穿越

影片魔幻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但是却是一部标准的文艺片,很难想象国外居然也有穿越片。

男主热爱巴黎,想在这座充满历史,文艺的城市写作,但是没人同意。无意间他坐上了一辆车,载他到了20年代的最繁荣的法国。他见到了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毕加索等等很多他仰慕的作家或艺术家。最后见到了毕加索的情人阿德里亚娜。坠入爱河。但当他发现她和自己一样都在追求过去的历史,认为过去一定比现在美好,他放弃了,想到了自己也和她一样逃避现实,活在历史中。影片的最后,他和未婚妻分手了,邂逅了唱片店的女老板,她们都喜欢唱片,喜欢文艺,都认为夜晚雨中的巴黎最美。

 4 ) 伍迪艾伦自己谈论这部电影所表达的意义

摘自伍迪艾伦的采访。
It is a recurring, nagging feeling of mine that the reality we're all trappd in is,in actual fact, if you dissect it, like a nightmare. I’m always looking for ways to escape that reality. One escapes it by going to the movies. One escapes it by becoming involved in the trivial nonsense of “Are the Yankees going to win?” or “Are the Mets going to win?” When in fact it means nothing. But life means nothing either. It means as much as the ballgame. So you’re constantly looking for ways to escape from reality. And one of the fallacies that comes up all the time is the Golden Age fallacy, that you’d have been happier at a different time. Just as people think, “If I moved to Paris I’d be happier” or “If I moved to London…” Then they do, and they’re not. Even though these places are great, they’re not happier, because it isn’t the geography that’s eating them up, it’s the existential reality of how grim a predicament we’re in. So, I’ve played around with that before, the notion of wanting to get out of the real world, get out of time. Here, Owen does get a chance to go back, and it’s fine. But he realizes as he looks around that those people want to go back too, and that it doesn’t matter where you go, that life is unsatisfying whether you lived in the renaissance orla belle époqueor now or 100 years from now. It’s an unsatisfying situation.

 5 ) 片中提到的名人再整理

(如果你是一个正常人,那么《午夜巴黎》中提到的人名你大概能认出三分之一……所以,建议还是提前看一下介绍先吧~~)

带图版请戳:---->
http://nevertown.blog.com/2011/09/10/%E5%8D%88%E5%A4%9C%E5%B7%B4%E9%BB%8E%E2%80%94%E2%80%94%E5%A4%9C%E5%B9%95%E9%99%8D%E4%B8%B4%E4%B9%8B%E5%89%8D%EF%BC%8C%E5%88%AB%E5%BF%98%E4%BA%86%E8%AF%BB%E4%B9%A6/


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Scott Fitzgerald),美国20年代著名作家,最有名的作品是《了不起的盖茨比》,即《大亨小传》,也就是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借主人公之口反复提到的那本书,描写美国人20年代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赛尔妲•菲茨杰拉德(Zelda Fitzgerald),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妻子,富家女,有天赋的芭蕾舞者和作家,因生活浮华和情绪多变而著称,当时评论多指责其消费铺张而导致丈夫不得不靠撰写蹩脚的三流小说以谋生。事实上菲茨杰拉德的作品中曾多次借用(或曰抄袭)妻子的书信和日记段落,因此有女权主义者认为菲茨杰拉德毁掉了一位才华胜过他本人的女子。塞尔妲40年代起被诊断为精神失常,后在精神病院的火灾中丧生,与丈夫合葬。

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不多说了。他14岁开始学习拳击,参与过两次世界大战,20年代曾在巴黎短暂居住,与菲茨杰拉德是很好的朋友。后来两人大概因文人相轻而开始互相看不顺眼。赛尔妲则从一开始就不喜欢海明威,说他表里不一,缺乏男子气概,甚至无端断定他是同性恋。海明威则评论说:菲茨杰拉德被女人毁掉了。

科尔•波特(Cole Porter),美国人,天才的百老汇音乐家,一战期间移居巴黎。电影中出现的插曲Let’s Do It 出自他为1928年的音乐剧《巴黎》所作的配乐。没找到男声版,这里是当年的第一爵士女歌手艾拉•菲茨杰拉德(Ella Fitzgerald)演唱的版本。说起来,这位黑人女歌手好像跟写小说的菲茨杰拉德夫妇木有任何关系。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XYKGL6MgKM
  
约瑟芬•贝克(Josephine Baker),生于美国、移居法国的黑人演员和舞蹈家,被称为“黑珍珠”。影片中跳了一支舞,男主角眼睛都看直了。

格特鲁德•斯泰因(Gertrude Stein),美国女作家、诗人、艺术收藏家,一生绝大部分时光在巴黎度过。经常举办艺术沙龙,与毕加索、马蒂斯等人来往密切,收藏和支持他们的创作。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也是她家的常客,海明威曾说自己没钱时常去斯泰因家里蹭饭。她在电影中也是一副文艺界教母的气派,很热情地为男主角指点作品。她是当时著名的女同性恋,女友Alice Toklas的名字也有出现。

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不多说了,情妇数不清的主儿。影片里面出现了一张画,似乎并不是毕加索的作品,大概是伍迪•艾伦托伪之作。有没有专家来确认一下?

杜娜•巴恩斯(Djuna Barnes),美国女作家,作品多以女同性恋生活为主题,整个20年代住在巴黎。尽管她有女性爱人,但并不承认自己是同性恋。影片中与男主角跳了一支舞。

超现实主义三人组:
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í),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也不必多说。犀牛和犀牛角是他钟爱的主题元素。在影片中由艾德里安-布洛迪饰演(就是《钢琴师》里面那个热爱肖邦的犹太天才钢琴家)。  
路易斯•布努埃尔(Luis Buñuel),西班牙国宝级电影人,达利的好友,20年代侨居巴黎。主要作品有与达利合作的《安达鲁之犬》,还有被伍迪•艾伦拿来恶搞的《泯灭天使》——一群人被莫名其妙地困在宴会厅里无法离开的故事。

曼雷(Man Ray),美国达达和超现实主义艺术家、摄影家,一生有44年在法国度过,以巴黎为创作基地。他曾为《追忆逝水年华》的作者普鲁斯特拍摄遗像——在普鲁斯特逝世一天之后。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701820295/#next_photo

T•S•艾略特 (T. S. Eliot),生于美国的英国诗人。他在《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The Love Song of J. Alfred Prufrock)》中有如下诗句:

For I have known them all already, known them all—
Have known the evenings, mornings, afternoons,
I have measured out my life with coffee spoons;

因此影片男主角遇到他时会说:“Listen, where I come from people measure out their lives with coke spoons.”
  
继续穿越后,出现在1890年代的老家伙们:
亨利•德•图卢兹•劳特雷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法国贵族,后印象派画家,海报和版画艺术家。大概因父母是表亲结婚,他患有先天性骨病。年少时摔断大腿,后停止发育,因此是头重脚轻的侏儒外形。
亨利•马蒂斯 (Henri Matisse),法国野兽派画家。    
保罗•高更(Paul Gauguin),法国后印象派画家。
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法国印象派画家、雕塑家。

最后……罗丹博物馆的那个解说员,是法国第一夫人卡拉•布吕尼饰演的……
----------------

感谢以下几位的指点和纠正~

2011-10-08 05:01:13 苗儿
  Matisse不是再穿越的版本,是Gertrude Stein同时代,站她旁边的。

2011-10-11 20:59:53 怪怪人
  影片里出现的Picasso的画是真的:名为La Baigneuse" (The Bather),画于1928年。

2011-10-11 13:51:44 Ms.Ahnon
  http://www.xiami.com/song/showcollect/id/7200624

(上面这位提供的网址牛逼了,各种版本的Let's Do It!)

2011-10-15 23:39:08 TWOTWOONEBC
  影片的人物造型非常用心,还原了名人们的真实外貌。有兴趣看演员与原型人物对比图的请戳http://www.douban.com/note/177764997/

(这篇也非常非常用心~强烈推荐~~)

 6 ) 当我们怀旧我们在怀念什么

推荐理由:这是老伍迪写给每一个时代、每一种人文精神的情书。 片 名:《午夜巴黎》 导 演:伍迪•艾伦 主 演:欧文•威尔逊、玛丽昂•歌迪亚、瑞秋•麦克亚当斯、卡拉•布吕尼、艾德里安•布洛迪 出品时间:2011年 读 家:石头花园的歌女 穿越的妙处,说到底,在于信息的不对称。 即是说,作为现代人的你,永远知道故事的结局。 试想,当你穿越到1920年代的巴黎,海明威正在小酒馆里喝朗姆酒,口说振聋发聩的豪语。但是你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一切背后隐匿着一个强壮的逻辑——海明威所说的每句话、所写的每个故事、所泡的每个马子,都遵循这个逻辑推动他走向某个命定的时间点,那就是,1961年7月2日,他用一管双筒猎枪轰开了自己的头。 对作为穿越者的你而言,这是何等毛骨悚然却又神魂颠倒啊。 由于上述原因,《午夜巴黎》是一部美妙的电影。 片中,美国文青盖尔•彭德因缘际会,一头撞进他心目中巴黎的黄金时代——那是艾略特、毕加索、达利以及布努埃尔们在塞纳河畔漫步、抽烟、争论艺术观点并且创制各自美学样态的时代。 此后,盖尔每到午夜,便搭乘老爷车去往20年代,流连于沙龙、舞会、咖啡馆和酒吧,与菲茨杰拉德把臂同游,跟海明威喝酒谈天,向达利倾吐心事,甚至,得到毕加索某任情妇的青睐,我的天,这是身为文青所能做的最美的梦——与整整一个时代约会。 关于怀旧,伍迪•艾伦无疑找到一个绝佳切入点:满足一个文艺青年的意淫,把他送回他所推崇的那个天才纵横、流光溢彩的时代,然后试问去留。 过去果然那么好?那不过因为你无从聚焦它的贫乏、空洞、灰暗和平凡。 有岁月昏黄光晕在前障目,普通的搪瓷杯、海魂衫和藤编暖壶也纷纷具备了非凡的质地。这就是盖尔所说的,“对某一代人而言,平淡无奇甚至低级粗俗的东西,仅仅由于岁月的流逝,它们的状态就发生了质变,一下变得既神奇迷人,又有点做作可笑”。 伍迪艾伦借由该片,试图打破某种厚古薄今的迷思,告诉我们,那些个伟大而已逝的时代里固然有海明威,有米开朗基罗,然而却没有抗生素,也没有麻醉剂。 盖尔追缅巴黎的20年代,而身逢1920的阿德里亚娜却认为1890才是流金岁月。 每一个时代都在怀旧,实实在在是因为,每一个时代都充满缺陷。 这个命题十分浅显,一点即透,然而电影告终我仍觉意犹未尽,私以为,还是因为背景设置在巴黎的缘故。 伍迪•艾伦是有多爱巴黎呢?在电影中借由台词赤裸裸地示爱倒也罢了,最妙的是,在影片开头,他用了整整60个空镜头来呈现巴黎,晨昏、晴雨,各个时刻。那几乎就是一种凝视,由导演和观众共同完成。而如果不是出于爱慕,我们原本不必凝视得那么久、那么沉默。 老伍迪的镜头里,巴黎是静物,经得起任何性质目光的打量;同时也是动物,热乎乎毛茸茸,又骚又优雅,周身浮荡着华美而慵懒的光晕。 海明威对盖尔说,“我相信真实纯正的爱情,能产生一个纾解死亡的阶段。所有的懦弱都出自于没有爱,或爱得不彻底,这两者一样。” 看吧,在巴黎,对爱和欲望的讨论,显得如此的合适,如此的形而上。 一番时空穿梭过后,伍迪让盖尔离开了全然无视他梦想而且忙着劈腿的未婚妻,然后发给他一个跟他一样热爱科尔•波特的法国姑娘。 这是老伍迪的仁爱心肠,也是理想主义者的最佳出路。 你知道该如何在这个无处可逃的时代抵抗死亡的威胁?——从茫茫人海中,准确地找出那个真正属于你的姑娘,并且不遗余力地,去爱她。 2011-11-6

我的微信公众号:逍遥兽

 短评

午夜巴黎,任何奇迹都可能发生。人到巴黎就连老伍迪这种悲观主义的老头都变得浪漫情趣起来,即使故事结尾恋人分手了又如何,他又会在午夜钟声敲响的时候遇到另一位知心人。一封送给全世界浪漫完美主义者的情书!在这个中国情人节我们看着这部电影渡过,即使哪天分来了我也将不会悲伤。★★★★★

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当Adrien Brody饰演的达利出现,我真心觉得自己彻底穿越了……“Dalí~Dalí~Dalí~”扶额

7分钟前
  • A L E X
  • 推荐

伍迪艾伦吃下各种艺术,文学方面的知识,于是放了个屁,但我们闻着也是香的。

8分钟前
  • Adam
  • 推荐

老婆,你骗得了我,但骗不了海明威

9分钟前
  • 桌不赖
  • 力荐

不仅是中国流行穿越,全世界都流行着穿越啊穿越!

13分钟前
  • 在人潮中拥抱你
  • 力荐

就连老伍迪也开始玩穿越了,Marion Cotillard迷人、Adrien Brody惊艳。这样又一部美丽巴黎的风光片,精致迷人极富情调。看这样的电影,再沉闷的人我想也能唤醒内心深处那些浪漫因子。每年一部伍迪·艾伦,总会让人感觉乐事一桩。午夜的巴塞罗那与巴黎已走过,下一个午夜你会在哪?★★★★

17分钟前
  • Q。
  • 推荐

没有任何动人之处,借穿越和复活各个名人在装腔作势罢了。

21分钟前
  • fhskfdhlaksa
  • 还行

我看到了一头犀牛...

25分钟前
  • 等一个人
  • 推荐

所以说还是知识分子最懂怎么击中所有但凡有一点儿文学理想的人的软肋。《流动的盛宴》就已经够让人垂涎不已了,竟然还他妈影像化了,太意淫了。说实话,我很愤怒!!!

26分钟前
  • Touma
  • 力荐

终于赶在离开纽约之前看到了伍迪艾伦的新片,但仍旧…不是很对我胃口,话唠情况有所改善,但怎么都觉得只是停留在时空穿梭的表面而已。巴黎和原声大美,加一颗星咯。但从电影院里出来看到雨后初晴的soho,石板路,漂亮的咖啡店,觉得能生活在一个美丽的城市真是非常幸福。

28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你品尝了夜的巴黎,你踏过下雪的北京。你熟记书本里每一句你最爱的真理。

29分钟前
  • Bill
  • 力荐

“我相信真正纯正的爱情能产生一个纾解死亡的阶段,所有的懦弱都出自于没有爱或爱得不彻底,这两者一样。勇敢而真诚的人能够直面死亡,正是因为他们的爱拥有足够的激情,可以将死神从头脑中驱逐。” 电影拥有一切美的化身,如梦似幻的场景切换让人难辨古今,扑朔迷离。只是太易沉醉的东西也让人空虚。

32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不就是装腔作势掉书袋吗,批判可以,善意才好,其实都是带镣铐的可怜人。爱巴黎,爱黄金时代,爱毕加索的女人,皆因那是别处,是可以寄存理想的另一个地方。(重看一次,感觉全篇精华在于Gil拒绝Adriana留在她认为的黄金年代那一段。他们对理想世界的追捧仅限于叶公好龙的程度。)

35分钟前
  • Connie
  • 推荐

欧文·威尔逊模仿伍迪艾伦真是到位啊。布吕尼的酱油打得很好嘛!这部片儿根本就是老头和法国影评界在互相吹捧互相表白,结果收获北美票房成功以及各种赞美真是件有趣的事儿。全片讲了一个简单的“活在现在”的道理,跟《紫玫瑰》关系不大,倒是更像《独家新闻》。结尾倒是有那么一点儿像侯麦。

39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恰好和你同样喜欢在巴黎雨中散步的人,就不是恰好。 穿越跟想象也不是,心底的选择就让它做出现实版本的决定吧。 穿越虽好,他记得回来了。

40分钟前
  • shu
  • 力荐

又一部伟大的巴黎城市风光宣传片,还带穿越剧情。

43分钟前
  • echohead™
  • 还行

巴黎很美好,电影太美国,掉书袋,伪文青,搬出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波特、毕加索来装B,这不是浪漫这是意淫。一万个人心中有一万个巴黎,伍迪•艾伦眼中只有浪漫,所以他只看到了他想要的浪漫。此外,从一开始就知道俩人长不了,巴不得早早分了。

46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还行

旧时代的风味很美好,因为你是局外人。

49分钟前
  • Vamei
  • 推荐

浪漫主义的真谛在于一次次向时代挑战而终于败北,在于逃离以及触不可及的迷人。

50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无论什么角色,到了伍迪`艾伦的作品里,都成了他的样子,吞吞吐吐的讲话方式,有些尖刻又幽默的对白。每个人都在逃避现在,寻找自己的黄金时代。对于古旧的推崇,其实影片的讽刺蛮犀利的。

5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