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韵事

HD中字

主演:伊莎贝尔·于佩尔,弗朗索瓦·克鲁塞,玛丽·特兰蒂尼昂,尼尔斯·塔维涅,洛丽塔·夏马,Aurore,Gauvin,Guillaume,Foutrier,Nicolas,Foutrier,玛丽·布奈尔,多米尼克·布隆,埃弗利娜·迪迪,达尼,弗朗索瓦·麦斯特,Vincent,Gauthier,Myriam,David,托马斯·夏布洛尔,尤尔根·马什,让-克劳德·莱卡斯,利斯·罗伊,让-米歇尔·诺里,玛德莱娜·马里,亨利·埃托,让-马克·鲁洛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198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女人韵事 剧照 NO.1女人韵事 剧照 NO.2女人韵事 剧照 NO.3女人韵事 剧照 NO.4女人韵事 剧照 NO.5女人韵事 剧照 NO.6女人韵事 剧照 NO.13女人韵事 剧照 NO.14女人韵事 剧照 NO.15女人韵事 剧照 NO.16女人韵事 剧照 NO.17女人韵事 剧照 NO.18女人韵事 剧照 NO.19女人韵事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带刺的花朵or毒苹果

和女友的半周年纪念日,坐着地铁去到了法国文化中心,看了今秋第一部文艺片《女人韵事》。在两小时不到的时间里,屈指可数的几位主要角色接连登场。没有难懂的隐喻或是复杂的线索,只是用简单的剧情推进,夏布罗尔就把他想要讨论的战争、道德、性与爱等主题摆到了观众面前,而于我而言,最后涉及死刑的讨论是完全的点睛之笔。死是不是应该成为刑罚的工具?在任何时代的任何情况下,死刑有没有可能是国家内部解决问题的最优解?我期待探索这些问题的答案。

 2 ) 《女人韵事》:一个国家的伪善,却让一个女人来赎罪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三个月前。

看完不禁为于佩尔精妙的演技叹服。前期的明媚,陷入爱情中的亮丽,以及入狱之后绝望和黯淡。尤其是审判前一刻她因绝望而浑身发抖,以及被行刑前在监狱里,害怕到发抖扒住窗子的两幕,让人感受到她心底深深的绝望。

无疑,她的演技是成功的。

这部电影获得了第45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狮奖 (提名),伊丽莎白·于佩尔获得了第45届威尼斯电影节沃尔皮杯最佳女演员。

但总感觉有些超出演技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在胸腔流转。

一个月前,我又重看了这部电影。这一次,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更加强烈。

犹豫很久,还是决定写下种种感觉。

我认为,这部电影表演之外最动人的是导演平静的讲述,没有道德上对麻利的审判,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对玛丽是抱以同情,对政府抱以讽刺。

《女人韵事》的故事可以总结出很多主题,例如人性,例如道德,例如生存。

而我想先从人性和生存这个角度谈谈这部电影。

二战背景下,法国被德国占领。丈夫被带去德国的法国女人玛丽一个人养活两个孩子。

为了谋生存过上好的生活,她帮助丈夫被带去德国的邻居堕胎,帮助妓女堕胎,帮助不想继续生孩子的妇女堕胎,前后一共帮助了23个女人。她被这些女人称为“医生”。其中一位女人在她实施手术之后,不幸惨死。

她还为妓女提供卖淫场所,收取房租来盈利。

她婚内出轨,婚内出轨对象是为德国人做事的“反动分子”鲁西恩。她拒绝与丈夫亲热,但却与情人喝酒跳舞做爱,快活的不得了。在丈夫面前和情人面前,她判若两人,一个如行走的尸体,一个才是鲜活的生命。

她甚至在实施手术的时候,让孩子在楼下大雨中玩耍。

这一切,看起来她都像透了一个坏女人。

但导演并没有丝毫这种情绪的表现,他只是静静地讲述。

但玛丽有她的梦想,她想成为一名歌唱家。她用赚来的钱,给家人提供好的生活,住在整洁的房子里,吃穿无忧。去学唱歌,欢快的好像一只云雀。

结果,在她从钢琴教师那里学习回来被法国政府带走了。

与此相反的是,玛丽的丈夫从德国回来后,首先便是指责玛丽不给他写信,想要和玛丽亲热。而玛丽抗拒这一切,原因正如她自己所言:她不爱他。

玛丽帮助丈夫保罗在码头找了一份巡逻的工作,保罗指责玛丽是想让他去死。因为德国人会在每一次战败的时候随机射杀10个法国人。

保罗下班回家就躲在小房间里玩剪纸,和玛丽几乎没有交流。

最能体现二人冲突的一幕就是,当玛丽帮助邻居成功堕胎之后,邻居送了她一台收音机。她开心的放着歌,欢快的唱着。结果,保罗回来后就把音乐关掉。

后来,收音机成了保罗收听政治新闻的工具。

玛丽关注的是身活本身,而保罗更关注国家。

或者说,保罗得过且过。

很多次,他都对玛丽挣钱的途径感到好奇,但他自己又觉得,管他的呢。因为他自己没有能力给家庭带来改变,又享受现在的生活。

唯一让他不能接受,或者说触怒他的,是玛丽和情夫光明正大的欢爱。在他的幻想中,那个人应该是自己。

于是,在玛丽和情夫醉酒快活后,躺在属于他和玛丽的那张床上的时候,他走进了平日的小房间,冷静地用剪纸写下了一封检举信:

致警长:我给您写信揭发拉图尔夫人。在过去的两年,她对几十个和德国睡过的女人,以及那些丈夫被囚禁在德国的女人们实施了堕胎。除了靠堕胎赚钱外,同时她还未继女提供场所卖淫,从这种肮脏的交易中获取利益。

在紧张的,压抑的,逼仄的,无可奈何的情境下,玛丽释放自我,追求生活的快乐。

然而,战争结束,国家需要重新恢复统治,掌权者需要重新确立权威。他们需要『杀鸡儆猴』来『振聋发聩』,来重新树立他们的威信。

故事的高潮在玛丽最后接受审判的时候到来。

这涉及到法律和道德的问题。

她被法国最高法庭,原本用来处理叛国罪的国家法庭,判处了她死罪。原因是她堕胎的行为破坏了法国人口的增长,是道德罪犯的典型。

伪善的掌权者,判处了她死刑。

正如剧中玛丽的律师和朋友的对话:

多么荒唐的伪善,他们在报复自己的懦弱。

在我看来,给妓女堕胎,通过给妓女提供卖身的场所收取租金来赚取生活费,和其中一名嫖客发生关系婚内出轨 , 这一切看上去的确罪无可恕。

然而在那样的背景下,人们生命岌岌可危,她积极生活,通过自己的“头脑”养活了一家人,比起残酷的军阀,她的罪恶渺如大海之于粟粒。

在说这些话的同时,看一下她帮助的对象的生存环境。

第一个是玛丽邻居吉内特,在得知怀孕的时候,还有三天丈夫被征兵要去德国,以后生死未卜。而法国内外交困,生活太不容易。如果生下孩子,意味着母子都很艰难,甚至能不能维持生命都是个问题。

第二个是一位诞下六个孩子怀了第七个孩子的母亲。她试图打胎,试图去死,但都被可怜的丈夫阻止了。看看她说的话:

整个过程中,她都是痛苦的,没有为人母亲的快乐和幸福。不幸的是,这位妈妈在玛丽的“治疗”之后惨死,孩子的父亲罗伯特经受不住打击,卧轨自杀,留下年幼的6个孩子。

玛丽帮助的对象还有一个丈夫在外两年的少妇,偷情之后有了孩子不得不打掉孩子。还有妓女,一旦怀孕,就无法再工作挣钱。

放在现在的环境下,玛丽做的是医院和医生该做的事。但在当时的背景下,女人们只能偷偷寻找玛丽的帮助。玛丽是在解决受难的女性,最终却被冠以违反道德的罪名。

对与错,善与恶,究竟如何评说,莫衷一是。

剧中还有很多细节。

瑞秋,玛丽的好朋友,一起唱歌喝酒,但是瑞秋被作为犹太人被德国人带走了。瑞秋被带走后,玛丽经常想起她,一个人偷偷哭泣。会去常去的酒馆寻找瑞秋。玛丽是温柔的,但是生活让她不择手段。正如她在监狱里所说,如果她不努力挣钱,她的孩子就要住脏乱的屋子和寡淡没有营养的食物。

玛丽的儿子皮尔罗会说德语,这暗示了德国侵占法国之后,对法国的影响。在一家人搬家之后,许愿的时候,皮尔罗说想成为一名刽子手,因为他们头上蒙着东西,我们认不出他们。而这些刽子手,正是法西斯的化身。

导演用很多微妙的细节,来展现德国侵占法国之后,人们内心的不安与恐慌。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法国政府在停战之后,想要迅速确立新的威信。

荒谬就在此处:

一个国家的懦弱,借一个女人的罪行去掩饰。

一个国家的伪善,却让一个女人来赎罪。

 3 ) 女人孕事

玛丽确实不守妇道,趁丈夫加班将情夫带回家中寻欢作乐。但她的事例奇特之处在于,她被一群手握私权公权的男人以国家重法判处死刑。罪名冠冕堂皇,出自战时民族大义,无涉真正私德缘由。最为吊诡之处在于此罪行今时今日已然荒唐,实为私自替人堕胎解决女人孕事。玛丽一如德伯家的苔丝,身受时代捉弄付出生命代价。不识字的她爱唱歌爱跳舞,爱孩子爱帅哥,虽非天真未凿,但也活得浑沌未开。她本能强,不太守规矩,有点唯利是图没心没肺,谈不上有灵魂,道德水准也未见得低于或高于当时平均水平,就是一个自然人。但国家就能侵入这样一个弱者的生活,切入她的生命。女人孕事事关国基。年轻的律师和他的朋友看透这一点,上位者将被占领时的无能和扭曲转嫁平民,用清除所谓道德腐化来挽回一点战败的面子,清楚他们审判的其实是自身的怯懦。玛丽就是那只替罪羊。

落幕后儿子当时的许愿居然成为一句谶语,刽子手是蒙面的,无人知其是谁。孩子的灵魂话语权来自于母亲,而母亲的话语权被抓在她丈夫的手里,那男人的道德其来自何?国家公器吗?玛丽死于“他们都是男人”。可叹的是,今日女性的身体自由仍然广受争议,国家之手,还是一次次伸向最弱者的私权,将其收归国有。有义务而无权利。历史的背后,谁又是真正的刽子手?

 4 ) 勇敢又鲁莽,精明又无知

故事是从战争中不能降生的孩子开始的。

玛丽是个在灰暗生活里使劲攫取一道微光,拼命前行的人。

玛丽一直更偏爱女儿,对女儿的宠溺让儿子问:妈妈,我刚出生时,你也这么爱我吗?

她讨厌生活被琐事填满、饿着肚子;好不容易从战场回来的老公,也引不起自己丝毫兴趣…看起来是爱早消散,不是因为丈夫受创伤,不是因为丈夫找不到工作。看到丈夫的衣服散落在桌子上,她就没一点儿惊喜或兴奋。

相比之下,那些女性朋友更让她开心,让她关心。

她为要好的邻居打胎,掌握了一门技术;接着凭着这个本事,帮二十多位女性解决烦恼。其中一位不治,丈夫跟着卧轨。

感谢避孕系列和现如今更为发达的医疗条件。

她只是社会底层一个女人,尝受着贫穷的苦,如今她靠给人堕胎挣钱,靠把房间出租给妓女挣钱。

钱就是她生活里的光,有了本事,有精明的算计,她也找到了爱情。甚至想给自己的丈夫也找个伴侣。

生活就是如此,和丈夫要继续过下去,不如做房客。

只是她对人心的理解太浅显,她不知道当丈夫回来时,看到孩子们在卧室熟睡,她躺在情人怀里,年过四十的保姆向他释放求爱信号时,他心中经受着多大的痛苦。毕竟他一直很想得到她,在意她是不是关心自己。

他用一封举报信杀死了她,杀死了一双儿女的妈妈。

这跟拿出一把枪把她给枪毙没太大差别。那副画面就是丈夫无法容忍的。

玛丽懵懂无知,在她看来她在帮助那些女人,她也需要喂饱孩子,她真正的梦想是做个歌唱家,站在舞台上。

她已经离那些梦想那么近了,她那么快乐。

但是她触怒了丈夫的自尊;触怒了法国这个战败国想维持的一点尊严。她被判斩首,让这个已经没有尊严的国家似乎有了点儿脸面。

我们当然知道,这里罪不至死;律师也心疼他,但面对那些虚伪的卫道士,掌权的卫道士,她就是要背负十字架。被俘的丈夫、战败的国家,不能容忍一个人通过很精明的方式,站在他们头顶上,享受起了一切。

她不是全无罪恶,她也问:肚子里的孩子有灵魂吗?但她继续了:相比于虚头巴脑的灵魂,还是孩子们碗里的肉更实在。

这是一个无知的女人,是一个没有底线没有灵魂的女人。她哪里看到机会就到哪里拼命攫取。稍微有点儿资本就疯狂享受的女人。她是个需要在现实社会过得舒服的女人。

这也是个普通的女人。

回头再看儿子的愿望,他想做个刽子手,一语成谶。缺乏爱的儿子心里,是不是也有了好大一团阴影。

她的悲剧映照的,是社会发展至今的每一步,都好不容易。

 5 ) 《女人韵事》:被选中的道德牺牲品

一根绳子的特写定格在黑暗的世界里,它是在向下的坠落过程中停止了摆动,垂直而下,能感受到绳子下端重物的挣扎,但是它没有出现在镜头里,就像被隐藏甚至被抹去的符号,而这无疑是女人命运的一种隐喻:国家法庭以道德重建为名,对玛丽进行了审判,并最终将她推向了死亡。这是1943年7月30日的一个瞬间,当女人的生命在绳子的末端走向终结,一个国家似乎也在黑暗中苦苦挣扎,它无声地传递出真正的国家悲剧:“被责难的却是可怜的孩子。”

“邻居家的孩子告诉我,你妈妈被砍头了,有时候她是多么快乐。”这是玛丽的儿子皮尔罗的旁白,当玛丽被丈夫举报,当玛丽被国家法庭审判,当玛丽被关押在黑暗的牢房,当玛丽的生命终结在绳子末端,皮尔罗再也没有见过这个原本快乐的女人,“母亲被捕时我七岁,他的生命在另一个世界里结束了。”七岁的孩子,向前将走向自己那段漫长的人生,这一个年龄截然分出了两部分:过去和未来,过去的母亲是快乐的,过去的母亲在追求着自己的理想,过去的母亲像一个母亲——当玛丽入狱的时候,她对着铁窗外的月亮想起了皮尔罗和女儿穆奇,四个月来她一直想念着他们,而他从律师那里听说国家法庭将进行道德审判时,她说:“麻烦你给孩子们寄一张埃菲尔铁塔的明信片,他们从来没有来过巴黎。”而未来呢?再也没有母亲,对于皮尔罗来说,这是自己必须成长的一条路,是在责难中让自己不再可怜的人生。

玛丽死了,皮尔罗面向未来,1943年的这一叙事无疑在夏布洛尔的电影结构中具有了某种启示意义:一个女人因为实施堕胎、提供卖淫场所,被道德法庭宣判死刑,而对这一“堕落”行为进行审判的则是男人,“他们都是男人。”玛丽曾经这样感慨,他们并不仅仅是那些审判的法官,还有把她送入监狱的丈夫保罗,还有玛丽发现了爱的光芒却替德国人做事的情人鲁西恩,他们共同组成了玛丽对面那个叫男人的世界,而这个“男人”无疑也是投降的法国,一种国家主义的隐喻,就像玛丽在狱中所说:“他们无所事事地等待战争结束,最终却选了一个女人作为典型。”投降的国家,就像懦弱的男人,他们无法支撑起自由和责任,更无法保护女人和孩子,而最后在玛丽面前的神职人员完全是懦弱的象征,玛丽问他的唯一一个问题是:“你有孩子吗?”男人摇摇头,一个懦弱的男人,一个没有孩子的男人,也成为国家主义的隐喻。

“工作、家庭、祖国,我们没有权利只有义务,多么荒唐的伪善!实际上,他们在报复自己的怯懦,他们的,我的,你们的……”律师的对话无疑揭露了战争中国家的“无所事事”,也只有在这种懦弱中他们反而对像玛丽一样的女人实施了报复。但是当在女人对面的男人把女人当成了一个牺牲品,夏布洛尔显然又留出了一个希望的出口,那就是皮尔罗,一个七岁的孩子,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他才是这个国家可能的未来,他才是让女人重新回到快乐世界的男人,而从“可怜的孩子”到新生的力量,夏布洛尔期待的是国家的重塑,是男人精神的重塑,而自始至终的旁观者身份为这段历史做出了另类的注解。

这是夏布洛尔有意为之的独特视角,皮尔罗的生活和母亲的命运息息相关,他和妹妹被玛丽带着去干活维持生计,他欣喜地吃到了母亲买来的糖果,他被母亲留在家里照顾妹妹而玛丽却出去“开心”,当然他也见证了重回家里的父亲,见证了母亲实施堕胎和提供卖淫场所的行为,也见证了和母亲依偎在另一个男人身上的一幕,他哭过笑过,而皮尔罗的感情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就折射出了玛丽命运的起伏。而皮尔罗和玛丽的另一重关系更具有象征意义:他是玛丽的儿子,是从她肚子里生出的孩子,一种感情的维系当然有着深厚的道德基础,但是玛丽为了摆脱穷苦的生活,帮助女人堕胎,两年时间23个女人在她的帮助下“杀死”了自己的孩子,这是不是一种不道德的谋杀?而玛丽提供给妓女卖淫的场所,在欲望的满足和肉体的交易中,也有着对于生命无情扼杀的道德罪恶——玛丽一只手沾着道德的血迹,一只手却把皮尔罗抚养,一只手扼杀生命,另一只手却不想让孩子可怜,一只手和另一只手的选择,在孩子的世界里,在母亲的情感中,似乎变成了另一种悖论。

就像带着两个孩子来到玛丽家里的女人发出的疑问:“肚子里的孩子有灵魂吗?”她是因为堕胎而死去母亲的姐姐,她来找玛丽不是为了惩处她,甚至还拿出钱还清了费用,但是这一句疑问却把玛丽推向了道德审判台,她在遇到妓女露露的时候,把这个问题又提了出来,露露的回答是:“你觉得他们的母亲有吗?”孩子的灵魂,和母亲息息相关,当孩子在堕胎中失去生命,也是母亲命运的一种写照,但是在这里露露并非是指责母亲的非道德,而是在这样一个连女人都无法决定命运的男性世界里,何来真正的道德?甚至这种非道德的堕胎、非道德的卖淫,也是对于“他们”这个懦弱的男人世界的报复。

所以道德问题变成了男人和女人的责任问题。玛丽作为一个女人,承担起了家里的责任,她每天带着孩子劳作,给他们提供生存的食物,在丈夫保罗不在的日子里,她是一个尽职尽守的母亲。但是在生存的压力下,她还是选择了为其他女人堕胎,一根管子,一盆肥皂水,为邻居吉内特做的这次手术“顺利完成”,从此她就是通过这样简单的操作获得了缓解生活压力的丰厚报酬,为女人们解决了很多麻烦。在某种意义上,这是女性突围自我宿命的一种做法,一方面玛丽通过实施堕胎改善了生活,另一方面那些女人摆脱了成为生殖工具的厄运,那个“手术”失败的女人杰斯米在又一次怀孕时说:“我已经生了六个孩子,我痛恨自己,我不喜欢自己的孩子,从来没有爱过他们。”她回忆自己又一次生孩子过程长达16个小时,“仿佛把自己的内脏撕裂了。”生育对于她来说,意味着痛苦和折磨,所以在没有感情的生育行为里,她变成了一个工具,最后当“手术”失败,她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一个女人的“手术”中死去,对于玛丽来说,当然背负了道德的折磨,尤其是自己是一个母亲,但是她却为更多的女人解除了麻烦。这是女人对于命运的非道德反抗,而在这种反抗中,无论是玛丽还是那些堕胎的母亲,似乎都拥有了一种自由。而对于玛丽来说,正是自己身上的率真性格让她成为精神上真正独立的女人,她会把孩子留在家里而去外面寻找开心,“妈妈还年轻。”她会在播放吉内特送给她的留声机音乐是尽情唱歌,而这就是她的理想:“我想成为一个歌唱家,总有一天我会站在歌唱的舞台上。”而丈夫保罗回来之后,她1没有惊喜,虽然每天也照顾他的生活,但是她却敢于说出“我已经不爱你了”,当遇到那个用剑砍下倒挂鹅的脑袋的鲁西恩时,玛丽又爱上了他,虽然要逃避丈夫的目光,但是对于玛丽来说,这也是追求真实自我的一种表现。

玛丽像一个真正女人那样活着,堕胎和提供卖淫场所看起来是一种非道德的自私行为,但是无论是她自己生活中追求的独立,还是为女人们解决麻烦,都指向了一个现实:男人的缺席。丈夫起先就是一个“失踪者”,而当他回来之后在日常生活中也没有起到他应有的作用,即使玛丽为他找到了码头上的工作,保罗也以为德国人做事而拒绝了。而玛丽遇到的情人鲁西恩,似乎又和保罗走向了相反的路,他一直为德国人工作,在玛丽面前又表现出一种大男子主义。玛丽追求着属于自己的生活,憧憬着自己的理想,但是作为一个女人,却在这个男人的寓言里无法真正把握自己的命运:她无法逃离丈夫保罗的生活,无法看穿鲁西恩的虚伪,最终也在丈夫的嫉妒中被出卖,并最终在男人的世界里被审判被处死。

从家庭到国家,从日常生活到战争困境,“他们都是男人”的现实终于使得玛丽成为了一个被选中的道德牺牲品,曾经玛丽还以为这个罪最多判十年,“十年后我出来会更老了。”狱警也说:“他们不会盘女人死刑的。”而律师也安慰说,只要你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决定不再犯了,就能得到原谅。但是在男人的所谓规则里,女人无法真正把握自己,就像在律师面前的将军所说:“我们的国家需要道德重建,就要切断旧有的腐烂肢体。”玛丽这样的罪犯无疑是他口中的腐烂肢体,只有切断了才能新生,而这种男人逻辑在国家主义的名义下,就是一种伪善,就是在报复自己的懦弱。

1943年被德国占领的法国或者就是一个懦弱的男人,他切掉了像玛丽一样“罪恶”的女人,在这样一种自欺欺人的道德重建中,最大的不幸是孩子,穆奇在哭泣,皮尔罗在撞墙,他们被同学嘲笑,但是七岁开始的受难也为新生留下了一种希望:他们是母亲肚子里的孩子,只要他们拥有一种灵魂,拥有真正男人的力量,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会切断真正旧有的腐烂肢体,让一个遭受屈辱的国家迎来新生。

 6 ) 随便写写

法国的电影就是这样细腻,好多经典的对白““那都是借口,实际上,他们在掩饰自己的软弱”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她的丈夫)、“工作,家庭,国家,我们只有权利没有义务”、“不打胎赚钱,我的孩子就得吃这种食物”、“穆奇和皮儿罗谁来照顾呢?已经四个月了”、“被责难的却是可怜的孩子们”、“他们可能因为你是女人直接让你死刑” 、“他们不会判女人死刑的” “—没出生的小孩有灵魂吗?—她们的母亲有吗?”(想到了那个6年生7个的母亲,她说每天都有孩子咬着她的乳头)。

电影里的人物刻画的很饱满,女主,律师,妓女,我觉得出彩的是他们。他们是历史里的人物,见证了这段历史,也沦为历史的尘埃。

 短评

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优秀之作:1男女绝对平等也算是一种性别歧视2她本该天真浪漫多情无邪,与阿莫多瓦不同法国导演看女人不单是崇拜,还有理解女性天生的悲剧美3自尊心受到伤害的法国如她的丈夫,敏感虚弱,通过飞扬跋扈的特权滥杀无辜,看看战败国的历史吧,写满荒唐。4她的小儿子那么灵动!我见犹怜。

3分钟前
  • E
  • 推荐

"今天做了个很贵的发型 可你居然没注意到" ;真实事件改编 借普通女性之眼控诉纳粹德国控制下的腐败法国维希政权 营造在当下看来不可思议的日常恐惧感;4K修复

5分钟前
  • 超人叔叔
  • 推荐

3.5..喜欢最后一个镜头的干脆。见到了法版霍夫曼年轻时的摸样,有点可怜的家庭妇男

7分钟前
  • 彌張
  • 还行

克鲁塞那个时候很像爱德华诺顿

12分钟前
  • jj73浅之
  • 推荐

伊莎贝尔于佩尔完全不需要“饰演”的一个角色,天然坦荡的“女权主义者”。她甚至不知道也不在乎什么是女权主义者,只是直接而天真地不妥协于“女人”的被动身份。被占领的法国,没有人去解放国家,也不允许女人解放女人。

14分钟前
  • 哪吒男
  • 力荐

夏布洛尔的女性题材交由于佩尔来演绎真是再契合不过,一个明明充满无数戏剧点的故事被阐述得无比冷静无比残酷(又一次具备其水准的拿手好戏),多重多元主题即使在堕胎不再被判死刑的今天,仍显得毫不过时,夏布洛尔处理强情节题材从不失手,能做到狗血与优雅兼容实属天赋。那些饱受生育之苦的女性们,自从脱离无忧少女时代,即堕入被无穷家务和孩子哭闹包围的无爱婚姻,那个自杀的母亲冷漠地说“我从没爱过我的孩子”,女主说“我不爱我的丈夫”,泣血心声被男性的自大怯懦扭曲成犯罪的口实,战败的失魂落魄(潜文本语义丰富)必须由女性的身体承担起“重建道德标准”和迎接下一代新生的工具。收得极为干脆的结尾也是向来特色。

1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冲着于佩尔看的,近三十年前的她,面貌和现在相比变化不大,那种独有的掩盖不住的桀骜不驯的气质,在每部片子里都有闪现。片中的女子是一个自我意识很强的人,正因为太自我,也不懂的收敛,最后成了道德败坏的牺牲品。女人应该学会自立自强,才能自主选择自己的人生!男人们都很怕这一天的到来吧!

22分钟前
  • Julia
  • 推荐

玛丽不需要学习波伏娃或者看阿特伍德来了解什么是女性主义。她站在那里,她走在路上,她拿起工具,她去跳舞,她说拒绝和向前奔赴,她活着本身就是feminism的定义。

26分钟前
  • 010101utbA
  • 推荐

四星半//想起伍尔夫写道“自古以来,女性在所有诗人的所有作品中都如灯塔般光芒四射……”但现实生活中女性的遭遇总是与艺术作品中的处境相左 这样悬殊的差距似乎造就了这一生理性别 也可能是社会性别与生俱来就应该带着某种凄惨兮兮的悲剧性//夏布洛尔的冷静克制正好拉开了距离 使得他的观察成为可能怀着怜悯情绪的观察者姿态 呈现出事件和境遇 判决交给男人 判断交给观众

30分钟前
  • YiQiao
  • 力荐

于阿姨是懵懂女误入歧途专业户

35分钟前
  • 杂技演员
  • 推荐

出乎意料的简洁、平和,于佩尔散发了一种纯真的光辉

36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克劳德·夏布洛尔看到现在最喜欢的一部~依旧是繁琐细节的叠加和尽力平衡的白描,不过这部导演情感上的观点清晰,让观影过程舒畅多了~整部片信息量超大,震撼点很多,话题远不止堕胎这么单一,挺值得一看的~又,于佩尔对这个充满复杂性的角色表现地很是立体有说服力,再对比一下冷酷祭奠,不得不赞~

41分钟前
  • Woodring
  • 推荐

被占领法国,懦弱和“被阉割”的男人们要借助程序之手、假已是傀儡的国家机器之力,去斩首一个追求温饱和愉悦、渴望灿烂色彩的女人。对这种假道德的揭示,对整个社会氛围的刻画,对女主角出色的演绎,使得影片颇为不俗。

45分钟前
  • xīn
  • 力荐

法片#500.非典型夏布罗尔电影。直面二战时期被占领的历史里扭曲的法国人心态(跟[鬼子来了]之类的类似),并将女性的解放、压抑与反抗放在这个背景下,真是胆识和眼界俱佳。人物的复杂性写得很到位。有于佩尔的关系特写才这么多吧。

50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不得不成为一个女权主义者

53分钟前
  • Jacqueline
  • 力荐

社会越不自信,越拿道德说事。堕胎,说到底如剧中台词,只是女人的事。却由一群男人来审判。中性的视觉,唯一讽刺的是,伊莎贝尔·于佩尔饰演的女主玛丽,最终的结果就是被忽视的儿子想当刽子手的愿望。ps 话说,片中萝莉女儿的扮演者玛丽·特兰蒂尼昂的人生遭遇,真让人唏嘘。

54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还行

有好几段情节说教意味太浓了,导演生怕观众不能理解他的意思似的,最后那个律师恨不得直接对着镜头说咱们法国把人民的权利都剥夺了,只剩下义务了。导演还是不够举重若轻,难怪好莱坞说导演不该进剪辑台。

55分钟前
  • 刘康康
  • 还行

看电影的时候,弹幕在说,这个女人已经变成一个荡妇了。可我觉得不然,这只是一种被压抑许久后遵从本能的释放需要。被战争压抑的男性,被男性压抑的女性,于佩尔只是尽自己所能的从社会鄙视链的最底端挣脱出来,男人把女人当成发泄、生育工具,而国家则把女人当成警示、遮挡工具。在夏布洛尔的电影里,同情是最不需要的。

56分钟前
  • 奈良白团子
  • 还行

小白脸都领家里来了难怪了。避孕套是个伟大发明。道德标准一直在变。说白了一个投降最快的国家,高层用军事法庭上的家庭案件这种处理掩饰自己的怯懦。

57分钟前
  • 日光瀑布
  • 还行

克劳德·夏布洛尔中后期代表作,伊莎贝尔·于佩尔凭本片加冕威尼斯影后。1.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梦想成为歌唱家的玛丽,在维希法国时期为了生存,悄悄提供有偿帮助堕胎的服务,并收留妓女朋友,事发后又被设为典型杀一儆百。2.夏布洛尔拍得十分冷静克制,没有做什么道德评判,将一切是非曲直都留给观众自行思考,于佩尔对角色的诠释也足够立体。3.影片中的男性基本成了懦弱、无能、推卸责任与自欺欺人的化身。古往今来,以虚伪而单方面的道德之名禁锢与戕害女性的现象层出不穷,但放在维希法国傀儡政权时期,则更具深意,这也是女性主义的谷底时期,不能忘记。4.德军举办的“蒙眼斩鹅头”比赛也颇有寓意,还有女主丈夫所沉迷的报刊剪裁拼贴游戏。5.影片结构中的双重视角:女性主体与儿子追忆。6.多次复现的门框构图。PS:修订翻译了中字~(8.5/10)

5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