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的热情

HD

主演:辛西娅·尼克松,詹妮弗·艾莉,基思·卡拉丹,艾玛·贝尔,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6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宁静的热情 剧照 NO.1宁静的热情 剧照 NO.2宁静的热情 剧照 NO.3宁静的热情 剧照 NO.4宁静的热情 剧照 NO.5宁静的热情 剧照 NO.6宁静的热情 剧照 NO.13宁静的热情 剧照 NO.14宁静的热情 剧照 NO.15宁静的热情 剧照 NO.16宁静的热情 剧照 NO.17宁静的热情 剧照 NO.18宁静的热情 剧照 NO.19宁静的热情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诗人,照我算计,该列第一

“我的灵魂是我自己的!”影片前半部,是艾米莉•狄金森与宗教的抗争。在曼荷莲女子学院,她选择孤独地站在中央,不肯往右,也不愿往左,因为她没有也无法感受到自己的罪,面对教师严厉的批评与指责,她坦承自己将是个“毫无出息的人”。当新来的牧师要求全家跪下听他布道,连父亲都服从了,她却庄严地坐着,绝不肯违背自己的内心。当父亲对她大发雷霆,她嘴上顺从,却在父亲嫌餐盘脏时将盘子用力摔碎,然后平静地告诉他这样就不脏了……一个自尊,独立,智慧,顽强的女性形象已经树立。

“我看世界——诗人 当列第一,第二,太阳——”

影片后半部,是艾米莉诗与爱的世界,也有病与痛的折磨。

每天半夜三点至凌晨,是她独自享受宁静与诗歌的时刻,她喃喃自语,她若有所思,她呕心沥血,哪怕只发表了几首,她依然孜孜不倦地写作,因为那是她最自在也最富有的时刻。

她爱过神父沃兹沃斯,那是难得的能欣赏她诗作的人;她珍惜过与魏若琳的友情,那是个风趣与智慧并存的女友;她享受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哪怕他们都不是完人;她欣喜地看到哥哥奥斯汀的新婚妻子竟是自己的儿时好友,向往着大家成为勃朗特那样的姐妹……然而,神父后来离开了,好友也嫁作他人妇,父亲病逝,母亲去世,连哥哥都被肤浅的美貌所吸引背叛自己的妻子……幻灭太多,痛苦太多,而真正的爱情,却从未到来。她变得更加激烈,尖刻,锐利,而病痛也在变本加厉地折磨着她。

留下一千七百多首诗作,她终于离开了人世。那半夜就着油灯写诗的时刻,那与好友在花园中散步闲谈的时刻,那和姐姐温妮开心大笑或抱头痛哭的时刻,那一家人闲闲坐着各干各事的时刻,那些所有或含笑或带泪的时刻,留在了她的诗作里,留在后世所有读者心里,留在被这部舒缓,优美,宁静的电影感动的观众心里。

我啜饮过生活的芳醇 付出了什么,告诉你吧 不多不少,整整一生 他们说,这是市价。 他们称了我的分量 锱铢比计,毫厘不爽, 然后给了我我的生命所值 一滴,幸福的琼浆!

我一直期待着这首诗在影片中恰到好处的出现,可惜,直至最后,导演也未曾安排它的露面。就让我再次引用这首至爱的小诗吧,某种程度上,我也是那个孤独终老的女子,“跳着舞过黯淡的日子,使我飞翔的是一本书。”还有一部可以静静沉醉的电影。

 2 ) 诗歌是我对包围我们所有人永恒的致敬!

作者:方汉君

1

我一直说,传记片是很难拍的,百多年光影史,好的传记片并不多。传记片对于文学性的要求,一般来说要高于其它类型片。它既要突破编年史的概念,又要打破时空的固化,还要赋予角色灵动的生趣感。要让真实角色真正具有“第七艺术”的特殊印记和光彩,并非易事,这就有点像赌徒在赌场稳赚不赔的概率,要想赚得盆满钵满,真是微乎其微。

身为剧作家兼导演的特伦斯·戴维斯执导的《宁静的热情》(2017),在表现其文学性一面的同时,夹杂着狄金森与家人、友人之间的亲情与友情,以及那停留于口头上模糊的“爱情”,都让影片始终弥漫着一种无尽伤感的基调。这其中有对自身的哀怜,也有对时光流逝的无奈。父母亲的相继离世,使得影片从暖色调迅即切换到冷色调,这种时光的跳跃,给人一种可怖感,那种对于亲人渐渐远去的深度隐痛。

这位在世界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女诗人,给我们留下很多人生之谜。艾米莉·狄金森(1830、12、10—1886、5、15)生于马萨诸塞州阿默斯特镇,20岁开始写诗,早期的诗作大都遗失。1858年后闭门不出,70年代后几乎不出房门,在孤独中埋头写作,留下诗稿1775首,生前只有7首诗发表,由此,她被称为“阿默斯特的女尼”。

她的诗在形式上富于独创性,大多使用17世纪英国宗教圣歌作者艾萨克·沃茨的传统格律形式,但又创造了诸多变化,使正常的抑扬格节奏产生突兀的起伏跳动。直到她去世后,随着美国现代诗兴起,她的诗才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被誉为美国现代诗的先驱者。1955年狄金森全集出版,共有3卷诗歌和3卷书信。

2

相对照,影片《宁静的热情》的瑕疵显而易见,饰演狄金森的二位演员,给人多少有一种错愕感,形象相距过大。前20分钟的饰演者,尽显青春时期的微胖与明朗,在萨姆特堡的赫里约克山神学院(即现在的曼荷莲学院)毕业时,狄金森拒绝了里昂小姐要求对于神顶礼膜拜的指令,回家又与伊丽莎白姑妈有关诗歌论见的“顶嘴”,以及向父亲请求半夜三点起来写诗,直至一家人轮流照相,遂进行了狄金森的形象大转换。

后100多分钟的饰演者辛西娅·尼克松,演技不凡,借助以往舞台剧表演经验,对于女诗人一生的境况有极为丰富又独到的演绎,但她的扮相过于老迈、瘦弱和憔悴,这种疲惫感,让125分钟的电影过早的进入了衰微期,似乎这样的狄金森是无法嫁出去的,任何前来求爱的人都会被吓跑。形象的落差过大,给电影只会带来负面印象,而不能带来狄金森作为一个女诗人的附加值。

另外,狄金森对于宗教形式的抗拒感,在片中表现显得过多,整部影片都在表现这位女诗人对于宗教和现实的反叛和抗拒,这反而给我们造成一个印象,似乎她的隐匿写作,只是一种迫不得已,而非自我的主动选择,这显然有失公允也有违事实。写诗,乃出于她的天性,也是她从神学院返家后,深思熟虑的必然,唯有诗歌值得去倾心一生。因而,我更希望影片表达狄金森的写作心境,那种内心的宁静和有限的热情,而非一味的对抗。

但我们却感觉不到影片中的热情,只有她的愤怒。比如她对于宗教的愤怒,置身事外不说,还在父亲面前摔碎盘子,她对于弟弟奥斯汀与其好友巴夫曼小姐(托德夫人)的劈腿,深感恼火,对于交往的男性及主动示好男人们的冷嘲热讽等等,都彻底颠覆了我们对于这位诗人静若幽兰一生的想象。

也就是说,导演还停留于对于诗人狄金森现实表象上的描述,这种刻画显然是浅显的。对于狄金森这样一位终其一生隐逸的女诗人,从电影角度来说,一定要有一种空灵、静谧和微风轻拂之感,而非世俗的喧嚣。正如片中她的诗句“真相的美丽,理解的诗意。”

我们可以想象,狄金森之所以能坚持三十多年的宁静写作状态,一定是她从一开始就选择避让现实的结果,而非与现实对抗。如果她总是沉浸于愤世嫉俗之中,那她写诗肯定坚持不了太久,也不符合当时她的处境,何况她的家庭是一个富裕之家,保姆都有好几个。她对于自己写作状态的要求,是近乎修女般的虔诚,而非如片中她过多的介入家人、友人等世俗事务,这并非说她不管不问,而是说大多情形下,她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倾听者。心静不了的人,怎会写诗,即便写诗,也不会是好诗。

3

我一直以为,虽然诗歌被称为文学上的皇冠,但就其体力消耗上来说,写诗却是一个投机取巧的活儿,相比小说及其它写作,可以说轻松极了,因此,诗人更容易成功。至少就其接近成功的路径,诗,相对要比写小说的要容易的多,这也就造成了诗人多于小说家。写作100首诗的体力消耗,肯定不及码10多万字长篇小说的容量。

颈椎病是给小说家及编剧的大大奖赏。虽然写诗的体力消耗有限,但这恰恰说明诗是要耗竭心力的。诗人往往都是完美型人格,这就使得写好一首诗,抓住灵感乍现之余,必会反复“苦吟”。历史上“郊寒岛瘦”的“清新奇僻”,乃是中国诗人的普遍追求。因苦其心志,这也造成诗人多偏执和古怪的印象。

所以,我对于当代诗人的成功,始终保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不会任意贬低,也不会过于拔高,一切还待时间澄清。不妨这样说,如果一部电影,过了10年仍有人津津乐道,那就有了经典电影的潜质,一部长篇小说过了30年,仍有人时常提及,也就有了经典的可能,而一首诗,须经过百年后,还能被后来者再三品味,我想这就是好诗。因为诗的星空浩瀚无际,多如恒河的沙粒,最终能被人记住的,寥寥无几。即便唐宋诗词,上千个诗人、词人,但好的诗、词总共也就上千首,大多是一种情感的浅显表露,以及意象的堆砌和重复。

正因此,作为125分钟的电影,在其浓缩其女诗人人生精华的取舍上,也就要更加突出她作为诗人的一部分,而非着力表现她抗拒世俗的冲击,这就落入了俗套。想想,塔可夫斯基的《镜子》那种诗意影像,应该对于表现狄金森生涯影片有某种示范的作用。触及现实,而不过多拖泥带水,着重角色内心的阐释,即便挣扎和挤压,也是一种举重若轻的轻拂带过。

当然,在时间跨度上,不同时期渗入了狄金森的诗,无疑给影片注入了一种活水,或者让影片弥漫着一种生动的诗意。如同片头,她在神学院所说的“我还没有觉醒,我要怎么忏悔,我对我的原罪没有感觉。”伊丽莎白姑妈也对她说过“只有你如此叛逆,狄金森小姐,恐怕是一个没有什么希望的人。”这种微弱的低语和戏谑,给影片带来一种冷倔的质感,只可惜渐渐被现实的棱角磨蚀了。

我想,大多数情况下,狄金森是平静的,有一种一眼望穿世事浮云的冰静心境。如同她在诗中所说的:“心首先要求享乐,再从疼痛中抽离,那些小小的止痛片,减轻了痛楚,然后,进入梦乡,如它法官的愿望,而后应当是赴死的自由。”当然,片尾的忧伤令人动容,正暗含着这样的诗句: “我本可以容忍黑暗,如果我曾见过太阳,然而阳光已使我的荒凉,成为更新的荒凉。”

4

“内心先要愉悦,然后从痛苦中脱身,应该是出于审问者的意志,确有死亡的自由。”

煤油灯下闪烁的诗句,温暖炉火的闪耀,父亲爱德华的愤怒,母亲抑郁症的困扰,薇妮妹妹的关爱,对于弟媳苏珊的同情,女友巴夫曼的插科打诨等等,都让女诗人态度诚恳,始终充盈于白雪般的明净之中。

但这些都无法改变女诗人的恬淡寡欲。她写下了最为倾心的诗篇“我想死前得到认可”,并有了深刻的反醒:“如果你能在秋季来到,我会用掸子把夏季掸掉,一半轻蔑,一半含笑,像管家妇把苍蝇赶跑,如果一年后能够见你,我将把岁月缠绕成团,分别存放在不同的抽屉,免得混淆日期,如果只耽搁几个世纪,我会用我的手算计,把手指逐一屈起直到全部倒伏,在亡人国里,如果确知聚会在你和我的生命结束时,我愿意把生命抛弃,如同我抛弃一片果皮,但是现在唯以确知相隔还有多长的时日,这种状况刺痛我,有如妖蜂秘而不宣,是那毒刺。”

显然,女诗人一直觉得“我不是神眷顾的人”。在她不幸罹患癫痫后,电击般的痉挛就像她痛苦而不断颤动的诗篇。她在作最后的抗争。诗人的怒火,总会构筑一个防御的世界。牧师沃兹沃斯的成婚,似乎给女诗人都带来极大的冲击,这让她歇斯底里。弟弟奥斯汀愚蠢地报复方式,便是念着曾经的友人鲍尔斯的评论“我们为何要写作”,那充斥着对于女诗人诗作不切实际的评价及人身攻击。

慢慢,狄金森沮丧至极,她沉默了。只有妹妹薇妮的劝说“我们只是凡人,别再嘲笑我们。”但女诗人不再理会这个不可一世的世界,她在一阵长时间的痉挛后,安详地走了。她双手合握在胸前,就像保护着她神圣的名誉,也好像在说我跟这个迷雾的现实,本就不在一个平行的世界。

如同画外音她的诗篇“逝者因此看到了天堂,生者因此看到了地狱,永别了,我曾生活和了解过的世界,再次为我亲吻那些山丘,我已准备好离去,因为我们无法阻碍死亡,灵车带走的只是我们的死亡,还有不朽……”

这一句“我曾生活和了解过的世界”,足以说明她对于世事烟云的看淡和安然的生活,影片聚焦于女诗人对于世俗的对抗状态,的确有失公平,真是有点捡芝麻丢西瓜。实际上,她的对抗性,是有限的,也是局部的,这注定没有触及到女诗人内心的本质,也是让人颇为遗憾的地方。但影片在整体上,仍不失为一部倾心用情之作。我只是就片中的瑕疵说说。

女诗人的人生,乃是宁静与热情下,一曲抑郁、幽邃又沉缓的生命哀歌。我宁愿相信,作为一生都献给诗歌的狄金森来说,她是有史以来最为纯净的女诗人之一,她乐享安然状态下的纯粹,应包含着她心性的博大和沉静,如同她说过的“诗歌是我对包围我们所有人永恒的致敬!”这也正是她的诗作恒久于世的秘密所在。

2017、8、11

 3 ) 湖面下的女性困境——评《宁静的热情》女性群像

我并不是很了解这位美国的女性诗人,所以并没有将这部电影视为传记而是从故事的角度去观看的。电影的镜头虽然没有过多技巧上的炫耀但无疑在美学上是极为出色的,油画一般的质感,与《燃烧女子肖像》在风格上具有一定的共性,多处空镜以及古典女声咏叹调配乐穿插在电影中,十九世纪美国上层阶级的生活画就此展开。而这样的美学给我带来了一种静谧、缓和带着一丝神性的心理体验,但结合故事情节、人物命运,却有一种祥和下的破碎、压抑之感,这些衣食无忧的“幸福”女人的眼睛像一汪色泽忧郁的镜湖,只要风一吹就能无声无息地打破其间的宁静,透出似有若无的哀伤的波澜。《时时刻刻》想要表达却没有传达给我的那种压抑感,我在这部电影里感受到了。

电影中最光彩夺目的角色大抵不是主角艾米莉,而是她不时妙语连珠的挚友布范小姐。她读勃朗特姐妹,能将男人问得哑口无言,无人不感知到她的机敏,她在不受世人想法的桎梏这一点上甚至远坚定于艾米莉。与其他女性相比她是最与脆弱和哀怜沾不上边的。她不带一点女性受环境压抑而被男人赋予的“神经质”,她与自己亲自挑选的数学教授结婚,去了一个她喜欢的有喜剧电影的城市。这部电影的女人大抵都不会面临过于惨烈的命运,但她也能算得上其中最自在幸福的一个。“将这份叛逆保密吧,让顺从覆盖于表面而保持一颗革命的心。这也许是一种虚伪,但没有人会混淆外在与内在的虔诚。”她向艾米莉说道,她比艾米莉坚韧亦或说老于世故,她为在这个与自己不羁灵魂格格不入的逼仄世界生存创设了一套天才般的行为系统,她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生存方法,我却可悲她像绝世美丽的中东女孩将面庞藏于黑纱之下。

狄金森夫人的戏份很少,起初最令我不耐,她与布范小姐是电影中的两极,她在镜头中总是沉默的、哀伤的,或怔怔地出神或卧床不起,带着比林黛玉更消沉的哀愁。她在才思敏捷的狄金森家族中如此不起眼。而镜头中那晚她坐于沙发上,依旧是那份怔愣、迟钝,如同被艾米莉狄金森不屑的同时代最佳女人,我甚至在镜头外拿起了手机想要消磨这段冗长的情节。她闪着泪光喃喃自语:“我的人生像梦一样逝去了,我却好像没有参与过一样。自温妮出生之后,一种忧郁缠绕上了我,而我却以为是满足。”她在变成老妇人前,也曾经有过朝阳晨露一样的少女时代,曾经人生的画卷还待徐徐展开,她被时代所为女人设计的道路推着前行,她没被教导过或者被赋予过思考自我的能力无论是志趣还是抱负,她跟那个一起参加毕业舞会的男人结婚了,然后开始生儿育女,从此她成为了全美无数个一模一样的母亲之一,守着屋子自少到死,她甚至永远都不会明白自己在无言悲伤什么,坐落在如此美满幸福的屋宇家庭内,她到底从未得到什么。

看完这个电影我的心情是少有的沉重。艾米莉受困于那个时代,幸运地依靠家族避世拒绝同流合污以创造出不朽的诗篇,布范小姐带着准备好的虚伪入世,以求俗世与灵魂的勉强平衡。而大多数女人垂着泪,疑惑哀伤甚至疯癫的走过这一生。我为之焦虑,我所处的时代真的较于当年有更好吗?我的灵魂该安放于何处?我不愿做艾米莉,那我只能效法布范小姐的不真诚吗?我会想清楚。该如何过这一生吗?停下笔,我带着芜杂的心绪静默不语。

 4 ) 我是诗人,诗人的人

你觉得自己容颜不够美,于是你选择清高。后来,你会不会后悔着一生的孤独。

你清高,眼里容不得沙子,你用自己的才力证明她的美丽惑人不过是一种愚蠢。你选择用自己的方式祭奠,选择用自己的方式言谈,选择用自己的方式爱一个人。最终,划清了界线,在自己周围圈上了栅栏,就连用来装点的花朵也带着自卫的,防备的利刺。

你不知道,你眼里的一个很好而且智慧的妻子在你弟弟看来不过是已经冷掉的饭粒,只会让人尴尬,没有任何吸引力。男人不会想到平等,他们眼里只有享乐,而你,作为这种不平等下的受害者,反抗者,给他们枷上的道德在他们看来是一种愚蠢。

你瞪大了眼睛,激动地身体前倾,你最害怕自己成为一个有缺点的人,却被自己的弟弟控诉人格和诗歌一样丑陋,卑鄙。你猛烈抨击是因为你受伤或者生气,这样的生气,是对这个世界的一种防御。如果说隐忍是一种高情商的话,那这个世界会有多虚假。他说,有天赋的女人,充满着想法,情感和幻想,但却贫乏,孤独而且沮丧,通过模糊不清的眼泪来看清楚事物确实很难。最后,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加注在身上的不健康的苦难会让自己变得阴沉,枯萎,扭曲。

你用美德来否定不道德的一切,你的弟弟用生活的残酷告诉你人生本就是参差不齐充满缺陷的。

我们都不是圣人,可这难道是我们因该随心所欲的理由么?降低标准是对一切恶行的借口还是保持一个高标准只是无法容忍时最后的避难所?在这个世界上,做一个干净的人是很很难得,做一个连心灵都干净的人更难。

如果除去了热情,诗人还是诗人么?

 5 ) 值得反复观看与推敲的电影

我以前看电影,一直都是觉得大部分台词的意思基本能理解,即使因为我的年少和与世界交往的匮乏,里面包含着的深邃的哲学寓意我一时无法更深的去剖析,但我知道过很久之后,有一些生活的经历和感受后,还是可以重新细细的慢慢的品味,但这部《宁静的热情》是第一部我看了第一遍之时,就有许多无法明白的剧中人物的语言表达,而每个人物性格行为方式的分析也模糊不清。我并不认为这是导演的问题,我认为这是我的无知造成的。如果有事物或思想是你无法理解的,那一定不是这个事物本身逻辑有问题,而是你没有找到看清这个事物逻辑的方式。举个例子,即使是精神病人的行为方式,也是可以通过身体变化,以及人生经历,可以追溯出为什么他会这样。越是肤浅的,越浅显易懂,而越是优雅却需要平静心态仔细品味的,那一定包含着巨大丰富的想法。
        不知大家如何,决定看这部电影是因为简介说“一个生活简单但内心自由的女诗人”,看到这些,我当时有一些小小的期待,会不会这是一部打动的我的电影呢?因为我一直相信,是有一种创作与社会无关,它只来源于一个人本身的复杂,这个人只靠对生命的思考,对时间空间的探索,对自我坚守的感知来记录想法,来创造作品。于是我遐想这会是怎样一部电影呢?一个没有太多经历的人如何拍她的传记电影。
        看完以后我觉得,不管真实的艾米莉是不是这样的,其实都不重要。电影本身就是导演和编剧把想表达的思想通过一个人物和剧情,以影像的方式传播。在这部影片中关于女性自我和思想独立的命题比传记真实性更值得研究。
        所以我在看完第一遍,就来写影评,不是为了剖析这部电影,而是看了评论,发现有一些两极化。有一些看完发现极其枯燥,台词难懂,而不太接受。而一些是被感动的。其实这部片子有更深刻想要表达的。所以对于热爱电影的,不管看过没看过的人们,想分享一些我的观点,希望你们能好好正视你这部电影,以及拍下这部电影的导演的心。

        对于一般的文艺电影,很多人们都已经接受与喜爱,那种无言中无尽蔓延的情绪,冷色调平静温暖的渲染,曲折反复却又顺水推舟的剧情和深入人心但不哗众取宠的思考,都是文艺电影的要素和观众被共鸣被吸引的条件。与之相比,这部《宁静的热情》似乎格调上有一些不同。如果用颜料表示,那它是几乎没有怎么稀释的干颜料,带着一种晦涩的浓烈。
        一般艺术类电影人物之间的对话会有情调,情绪。但是因为这部电影的人物们一旦开始认真的对话,内容一般是对于男女平等,自我坚持等很严肃的话题,几乎语气都是用辩论式的,而且语言的修饰还带着18世纪的风格,又是被翻译的字幕,所以导致包括我,很多人在前半部分,艾米莉精力旺盛时与姐妹,朋友对话的内容,以及穿插的诗,很多人都没搞懂。
        其实诗本身,就是很玄乎的事物,一首与众不同的诗,首先它的主题不会是让你一眼就能明白的泛泛。其次描述这个主题的语言也是在诗人灵感迸发的一瞬间,当下浮现在她脑海里的,可以比拟的大自然的一切以及行为来表述,实际上都是带有诗人本身个人主义的,不会像演讲稿一样以大众化为目的。它的目的在于诗人想自己向自己倾诉、总结自己的想法,而读者的共鸣和理解并不是最重要的。诗人也算是哲学家,思想的诚实性、自由性才是最重要的。第二,我自己也读过一些外国作品,发现翻译很重要,越是带有思想性的作品,翻译就越重要,尤其是语言短小精悍的,翻译差之毫厘,就会使读者不明所以。
        所以如果一开始如我一样,没有很明白台词和穿插的诗,千万不要放弃继续,请继续观看下去,因为到了后半部分,就会好很多,台词不会过于难懂,艾米莉的人格,情绪也会更明显,尽量一口气看完,不要半途而废,或是分成好几次。

        说完了影响观众的语言,来说一说这部片子值得大家观摩的原因。
        在现在这个社会,有很多人们一直在探讨的话题,例如女权,独立,道德标准等等,其实在这部片子里都有体现。
        先说女权。电影里的女性权利第一体现在她有权利选择独特的世界观,电影一开头就表现出来了,她不相信上苍能改变什么,在一个虔诚的国家里是十分格格不入的,她对宗教的很多不常规行为也在电影里多次体现,而她周围的人就因此教育她,说她会因此受到惩罚,父亲也和她为此吵了一架,但艾米莉忠于自己从未像其他人一样逼迫自己。其实我觉得这不仅是女权,更是人权。不管是女生还是男生,人类还是其他生物,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信仰,尽管宗教,神话很多都是政治的产物,神明也是精神寄托,但任何人却没有权利逼迫别人的行为,尤其是你自己,更是要坚守自己的意志。值得学习的是艾米莉只是忠于自己,她不做自己不认同的事。但周围的人做她不认同的事,她却从不干涉。这就是所谓的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在影片中,有一句话是艾米莉的姐妹问如果你反抗不了世界怎么办的呢?艾米莉回答道,那就无声的反抗。
         电影里女权的体现还表现在婚姻上。艾米莉和弟弟都有过喜欢上已经结婚了的人的经历,弟弟认为男人出轨可以,女人出轨就是不对。以及弟弟的妻子在刚嫁过来时与艾米莉的谈话,都让人觉得惋惜。而艾米莉自己孤老一生,宁愿单身也不愿违背自己讨取不幸福的婚姻。这些都是值得一看,认真思考的片段。
         有意思的一点是,电影中,在艾米莉青年时,有一个好友,这个女生也是作风大胆,但仍顺应社会,害怕出格的言行会让自己的父亲送她去军校,最后和人结婚。艾米莉在她结婚后就没再和她见面。但是,不能说是艾米莉生气了,我觉得这是一种复杂的情绪,羡慕又知道自己是不会这样屈服世俗,不舍又明白这基本是友谊的分水岭了,不相信同样激进的朋友最后会顺服,既无奈又只好祝福,其实是很复杂的。
         还有一项值得分析的是艾米莉的家人。她的母亲似乎中庸但好像看透一切的隐秘的活了一辈子。她的父亲虽然遵循着那个世界的法则,但总是给艾米莉自由选择的权利,尊重着她。她的姐姐,一个非常懂艾米莉的人,在父母去世后,抚慰着艾米莉的心灵。还有她的弟弟和弟弟的妻子。每一个都是值得了解他们行为,思想,和为什么这样做的人物。我喜欢她的妈妈,一个完全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女妇人。我喜欢她的爸爸,用开放的胸襟包涵她。我喜欢她的姐姐,懂艾米莉,但也时时刻刻告诉她她的错误。还有她的弟弟,永远没有因为艾米莉的自我,而放弃对她的爱。所以艾米莉之所以能独自默默的为自己的女权抗争,与这些爱着她,给她支持的家人是有着巨大的关系。

        对于艾米莉的演员,年轻的扮演者很像蕾雅赛杜,那种独特的气质很养眼。中年的演员我一开始很好奇,演她姐姐的人看起来更像艺术氛围里的人,慈眉善目。后来我明白了,艾米莉的许多严苛,极端的思想使她看起来很严肃严谨,所以才会使面容比较瘦削。对于这个我的看法是,其实我更欣赏姐姐的思想,人不是圣人,道德从来没有清晰的标准,很多事不必过于纠结,艾米莉对待自己太严苛,太追求思想境界的高尚,反而有时把自己逼进了死胡同,也错失了很多美好。就像弟弟的妻子说,还好你有诗歌,艾米莉说,可是你有生活。对呀,人生就是,你尽管想坚守很多,明白很多,但也一定会错过很多,遗憾很多,那样的人生是美的,也是虚妄的,而艾米莉的人生是坚实的自我的,也是遗憾重重的。
        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对待这部电影,它属于每个想要活的明白的人。

 6 ) 值得一看的佳作

本片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激情高亢的节奏,有的只是如细水长流般的宁静。平静地叙述了诗人艾米丽的一生,从诞生后的牙牙学语,到晚年的沧桑迟暮,本片的基调就同她的人生一般宁静。但这并不意味着本片宁静地让人感觉无聊,艾米丽对自由的向往,对世俗的不屈,都是本片的看点,作为一个女性,她不甘于相夫教子的无为生活,而是选择做一个诗人,用诗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用诗来诠释生活。艾米丽可谓是女性的代表,而本片更可谓是女性传记中的佳作。

 短评

很平稳的一部传记片,但也仅限于此,除了表现出色的女主几无能称道的地方。

7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看十分钟就需要站起来喘口气干点别的。人物之间的对话基本就没什么正常的沟通,不是在打机锋就是在斗聪明要不然就是在直抒主题思想。所有冲突都跟山区暴雨似的,说来就来,一来就猛。我中途吃不消了。全程诗朗诵得再好也吃不消。

8分钟前
  • 小斑
  • 较差

照相馆里老去

12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妳有我 ——是妳让我的灵魂如妳的一般成为我的骄傲。而我有妳 ——此后还有什么孤独和恐惧能让我觉得难熬?

16分钟前
  • 力荐

分了几天多次才看完,过程都在熬,努力抑制拉快进度条的念头。人物塑造又空、又作、冲突来得又莫名,立不起来,大概真素材太少,单凭精致画面+两小时诗朗诵,是无法撑起一部丰满传记片的。特伦斯.戴维斯《蔚蓝深海》中是用“诗的方式”讲故事,而这部,是试图直接用诗讲人物。絮絮叨叨闷坏我。

21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如果能做到人物隐后,诗作里的音节与风景来串起一生就够了。片尾真是败笔,她喘的像只风箱,以及对他人的咆哮情绪化,谁要看这种写实,她是最该写意的一个。

22分钟前
  • 珍妮的肖像🦄
  • 还行

为何片里那么多人眼中常含泪水,可能是因为对生活的失望又对人生充满热情吧。

27分钟前
  • 狗富贵
  • 推荐

作品依旧深赋导演一贯的影像风格,对称的构图,细致的打光,舒缓的平移镜头。灵性的诗句穿插在剧情的角落,艾米莉·狄金森的诗人形象深入人心,尖锐、自我却又充满独特魅力。

28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又美又做的女性传记电影。像艾米莉·狄金森这样一位生前波澜不惊、死后被推上神坛的诗人,如何拍出戏剧性非常考人。导演巧妙的把诗歌和女主生活中的细小相结合,让人感受到这位从未谈过恋爱、甚至房门都懒得出一步的“老姑娘”内心隐藏着一片燃烧的平原,很契合片名。

2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比【日暮之歌】好些,台词极富文学性,影像还是不及【蔚蓝深海】诗意,平实的叙事也使得拍出来的感觉还是淡了点。女诗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人对己越来越具有毁灭性,除了坚持自己那套价值信仰之外,跟内心的渴望也脱不了干系,毕竟即使接近圣人却也终究只是凡人。

32分钟前
  • 奥利
  • 还行

镜头很棒,拍照换演员和两次环拍印象深刻。剧本用心,整部片诗化完成度很高,每一场对话都精彩至极!更不用说完美穿插其间的诗句了!

34分钟前
  • Ecane
  • 力荐

放心了,诗人电影里没有可以超过bright star的。

36分钟前
  • 黄小米
  • 较差

这不是艾米丽·迪金森,是特伦斯·戴维斯的“艾米丽·迪金森”。

37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宁静是Emily在人生大部分时期的深居简出更是对生死独特的领悟,也是她清晨做诗时周遭的安静。热情却是她对自由,女性,道德和信仰有着自己独到而又诚挚的理解。穿插着的诗篇搭配着细致的处理,让人对Emily有了更深的认识。我的五颗星全部送给生涯以来最佳发挥的Cynthia。

38分钟前
  • 基瑞尔
  • 力荐

被女主角病情发作时的演技折服。

40分钟前
  • 慕詩
  • 还行

#TIFF# 不是我的菜……太直白了中心思想全靠吼……

42分钟前
  • 何何
  • 还行

拍得不像好莱坞,这太值得尊敬了。狄金森对华兹华斯牧师的单相思,冷若冰霜的独居生涯,拒绝自己有原罪的说法,当过议员的律师父亲带来的影响,肾炎的痛苦,内战的岁月。我看五遍都不觉得厌烦

46分钟前
  • 昊子
  • 力荐

@balmes 狄金森像一团包裹在冰封外表之下的熊熊烈火,寂静地燃烧在整部片肃穆沉郁的气氛之中。时间不是流动的,而是被几近残忍地切割,诗句不以为意随时跳出,格格不入又仿佛本该如此。她反叛的心在岁月中疯狂跳动过,被伤害过,最终渐渐止息、遁入虚无。两段魔幻现实的戏极好,戴维斯剧本还是那么棒。

47分钟前
  • Lycidas
  • 力荐

狄金森小姐,你之後的世界更醜陋啊,我也不明白,我也想哭。終於,看到一部電影。

48分钟前
  • 667DJP
  • 还行

3.5;镜头轻移宛如滑过无波无痕的时间长河,拍照的推进镜头中她遽然老去,逝去的时光多么平淡而珍贵,她至死都守住了心灵的净土和原则;特伦斯·戴维斯常见的父权主题依然有带到,但已非重点;“直到青苔爬上了唇际将我们的名字遮掩。”结尾的诗句正是狄金森独有的生死观。

5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