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春来

正片

主演:王磊,杨东,塔娜,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年份:2018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春去春来 剧照 NO.1春去春来 剧照 NO.2春去春来 剧照 NO.3春去春来 剧照 NO.4春去春来 剧照 NO.5春去春来 剧照 NO.6春去春来 剧照 NO.13春去春来 剧照 NO.14春去春来 剧照 NO.15春去春来 剧照 NO.16春去春来 剧照 NO.17春去春来 剧照 NO.18春去春来 剧照 NO.19春去春来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春去春来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老实的农村大龄青年王三春一直不愿意对婚姻委曲求全,他觉得自己一定要找到自己喜欢的人才会结婚,他也坚信自己在某天一定可以遇到自己的女神一个不经意的瞬间,王三春被突然出现的陈雁迷住了。老猫是王三春的发小,他觉得王三春为了追求女孩,要他去邻村出老千玩赢钱很荒唐,但是老猫最后还是答应了王三春,因为他没法拒绝他们的兄弟情义。出老千被发现,老猫被扎了一刀,更加坚定了老猫金盆洗手的决心。老猫退出后,王三春和二毛猴又去玩钱,最后却发现,他把家里的钱都输完了,还欠了好多高利贷,就在王三春走投无路之时,一个接一个的坏消息接踵而来,老猫去世,母亲去世,白秋霞嫁人,王三春走到绝路上......鬼娃回魂2019杀死福顺左眼不跳财渗透我的微信连三界第二季恋爱进化论七个机会遭遇陌生人哈文赫特死亡公寓体坛秘史:黑哨行动精神错乱2018单身男子俱乐部我的跨年之婚吉丝兰·马克斯韦尔:富淫我们的少年时代孤独青春难忘的夏天老兵新传金玉良言兽拳战队激气连者特别DVDgyungyun!拳圣大运动会怪兽军团 死亡河童基督山伯爵华丽的复仇圣昆廷监狱篮球队霍家拳之精武英雄罗密欧方程式生物钟 Clock皮肤2018被诅咒的哭声友情以上泰语魁拔之幽弥狂亡灵2009金色池塘1981声声不息猎海日志卡萨布兰卡儿子的大玩偶大鼻子情圣人生切割术第一季裁缝狼人杀

 长篇影评

 1 ) 轮回里的透明小丑

常常听到父母说这样的话:“我不过是希望你少点弯路走,我不过是希望你不必再重复我当年的错误。”

只是,像张爱玲曾在一篇文章里说过的那样:有的弯路,必不可少。

这是最浅显的道理,却涵盖了所有的人间百态。

当他还是孩童时,你对他孜孜教诲,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说教的机会;他做错的任何一件小事,都可以成为你以小见大、举一反三的案例,恨不得就此讲所有的人生感悟统统就此交付给他。你希望你点点滴滴的教导,能在他小小头脑里产生最广袤的认知,使他足以应对命数。你希望他的一生,至少可以因为你的点拨和监督,而顺遂与平和。

只是,你大概也忽略了,有的东西,是再具慧根的人,都无从躲避的,这种东西,叫做欲望。

我无从论证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就如我无从知晓,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但我却敢肯定,欲望这东西,是的的确确由娘胎中带来的,它既是造物主赐予的财富,也是劫难。

春,镜头在冷清幽远的山水中展开,水中央的小小寺庙里,是一对安乐的师徒——老僧与小僧。老僧的年纪相当于小和尚的爷爷,父亲的中年角色似乎被刻意地省略掉,从而省略了参透人生百态的智者与尚未涉世的新生命个体之间的另一种人生状态,究竟要经历什么才能从后者蜕变为前者,如同小和尚身世由来一样,成了一个谜。

人生究竟不是佛前游弋的那一尾安然沉默的金鱼,这也注定了即便是四面环水的小岛,也难隔绝住人的欲与求。

年幼的小僧在山中采药,见到各种小动物,玩性大发,用线将石头栓在小鱼、青蛙和蛇身上,看着他们艰难地负重而行,他高兴得哈哈大笑,且笑得如此纯真与可爱,让人都不忍责怪。用句经常出现在各电视台的道德伦理纪录片中的话来说,这就是典型的“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老僧将一切收之眼底,只是他什么也没说,而是决定“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当晚,他将一块大石趁小和尚熟睡之际绑在小和尚身上,早晨醒来,小和尚苦求老僧将石头卸下,老僧趁机教育,并要求小和尚要将先前绑在小动物们身上的石头卸下之后才肯将他身上的大石卸下,还特意强调,如果小动物们已经因此而丧命的话,那么大石将永远压在小和尚心头。小僧背负大石艰难地找到此前的小动物们,发现小鱼儿和蛇已经被自己害死,悔恨之下,小僧痛苦不已。

小僧此前快乐纯真的笑之所以令人不忍责备,无非是因为他还在是一个原始的生命个体,在他身上,纯真以毫不造作的原始状态出现——他不认为这是不好的,因为他还未经教化,所以并不知道。他当时的大笑与他之后发现鱼儿和蛇都因自己的贪玩而丧命时的痛哭一样,都是他发自内心的,只是前者来自原始,后者源于教化。

人类文明之所以伟大,有一方面的原因必不可省,那就是她强大的感染与教化功能,也正是拜这种特质所赐,人类发展的速度才得以飞升。可是任何教化和感染都取代不了经历,如果说教化是存盘这个动作,能将此前人类所集聚的精神精华都原封不动刻录在新的生命硬盘之上的话,那么经历就是一种高明得纵使再厉害的黑客也无从破译的病毒,他用一种名叫“欲望”的方式不断入侵,直至将原来的硬盘内容修改得面目全非。

小僧自然也难逃此截。

夏,这种季节里,已经成长为少年的小僧目睹了蛇极尽纠缠的交配,荷尔蒙与寺中养的那只高冠的公鸡一样开始蓬勃。他开始因来此养病的少女而乱了方寸。他扶她上船,生平第一次触及到一种完全不同于自己与师傅的温润肉感,他不知所措地与她在狭小的空间里生存,略带尴尬地同吃同住,游移不定地坚持着脆弱的操守。一种前所未有的情愫和本能开始在他心中滋养:他趁少女熟睡时抚摸她,在得到少女不抗拒的态度后得寸进尺,终于在一翻内心挣扎后,将少女拖下水,既而划船到山中,鲁莽地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鱼水之欢。欲望就以这样的方式轻易地占取了上风,年轻的身体开始变本加厉,肉欲的享乐变得无处不在——终于东窗事发,被老和尚发现。

不得不提的是,刚入寺时,少女虚弱得比林妹妹还胜十分,一副命不久矣的模样,可是在一次次地偷尝禁果后,她却奇迹般地康复了。想到老和尚的一番话,实在耐人寻味,当初少女的母亲询问女儿的疾病是否还有希望时,老僧说:“等她找回灵魂的平和,自然就会痊愈。”现在想来,所谓平和,大概就是内里通过男女之事终于达到了阴阳调和吧。

破了戒的小和尚,再也守不住寺庙生活的这一分清寡,他将供台上的佛祖背入囊中,偷偷离开。

秋,当年的小僧已经成为了报纸上通缉的杀妻在逃犯,他一脸凶气地回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渴望逃过法律制裁。可是,他却逃不出心魔。他手里握着带血的凶器,一次次歇斯底里,为不得其所而崩溃痛苦。老僧将他一顿痛打,然后在寺前的木地板上写下般若波罗蜜心经,命令小僧用那把带血的刀将其刻出。刚开始时,小和尚急躁疯狂,刻得痛苦挣扎,两名前来缉拿他的警察更是让他濒临崩溃。师傅请求警察让他将心经刻完,渐渐的,他愈发平和专注,原先的凶光,点点散去,终于在黎明前,完成了所有的镌刻。

小僧离去后,老僧封住自己的五官,将自己焚于火上。

冬,出狱的小僧回到寺中,老僧已化身为一条蛇,终日盘亘于此。小僧开始静心修行,他还找到了一本武功秘籍,开始习武。阳性力量,以另一种方式得到呈现和释放,灵魂与肉体,开始真正统一,并日趋强大。

一日,一名蒙脸的妇女怀抱婴儿到此,求小僧收养婴儿。半夜,蒙脸的妇女急急离开,却不慎调入小僧平常用于洗漱而凿开的冰洞中丧命。人生大约就是如此无常吧,日防夜防,却总有时候,自己的无心之举成了别人的丧命的缘由,莫非,这就是佛祖的普光照不到的地方?又或许,头上三尺有神明,这就是所谓因果报应,妇女并未能因为简单地将孩子送与他人而逃脱责罚,而是必须为自己所为付出代价?小僧像年幼时那样,重新将大石拖于身后,翻山越岭,既是惩罚,又是修行;将佛像至于山顶,更是鸿愿,渴望终生皆受佛光,皆得普度。

又是一个春天,水中的佛门五度缓缓在镜头前打开,一个生命个体的救赎完成,而另一个新生命的路,才刚刚开始……

    很喜欢这部电影的一些镜头,虽然太过于具有符号性却别有一翻禅意,数度开启闭合的水中门和门上怒目的门神,小船边缘画着的犹如在水中飞升的佛祖,“夏”中寺里养的象征欲望的公鸡,“秋”里换成了平和温润的猫,菩提座下的金鱼,没有围墙的门,小僧在寺前刻下的般若心经……佛教中的种种禅意与道具在电影里都充分展现了它们的意义,和故事微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很难想象一部有做爱镜头的电影居然是我奶奶陪我看完的,不过,或许因为有了个佛教徒从旁提点的关系,对这部电影,我的感悟也就更为深刻,尤其是在许多的禅意上。

我想起佛家有云,人类有四大烦恼:贪爱、嗔恨、愚痴、傲慢。

五欲六尘,皆是诱惑。

因为欲望,人变得执着,因为执着,人变得无力,因为无力,人生出偏执、生出无知、生出邪恶。所以小僧在佛前苦苦地喊,为什么,她答应要爱我一辈子的,为什么却又跟了别人?!

人生有太多的“为什么”,我们苦苦地追着这些“为什么”,偏执而痛苦。

而且,越是顺遂的人生,遇到想得而不得的时候,就更容易抓狂和痛苦。我也曾经是这些人中的一份子,或许我们这一代都是这样,从小到大,我们有太多想得便能得到的成功案例,于是,偶尔的一次不能得,对于我们来说,都是磨难。我们中的很多人,并不懂得为了满足欲望而延迟欲望,就像不明白不能涸泽而渔一样。我们中的很多人,更加不懂得“心想事成”,根本就是一句祝福的话语。

在不能得面前,所有的理由和比较都黯然失色,你或许不止一次的苦苦思索:他到底哪里比我好。为什么是他而不是我。

在不能得面前,连各种各样挖空心思的努力都显得卑微而可笑,你仿佛是个透明的小丑,不论做出怎么滑稽的表演,不论将自己放在怎样卑微的位置,甚至不惜把自尊才在脚下,在观众面前,你仍是透明的,没有人会因此而给予你肯定或垂青。

   可是有的小丑,即便没有观众在看,依然会卖力的表演,即便眼里有泪,嘴角,却依然是最大幅度的上扬。这样的人,在不能得面前,既卑微又高贵。

   或许到达这样境界的小丑,早就已经不是在为观众表扬了吧,所有的观众,在他眼里,都不过是些大白菜,他用尽全力地表演着,为的,只不过是不辜负自己罢了。这样的人,他的观众,就是他自己,他的一招一式,都是演给自己看;他的每一个亮相,都有他自己为自己惊艳;他的每一个转身,都有他自己为自己叫好。这样的人,在世俗的社会里,被叫做“顾影自怜”或者“孤芳自赏”。可是,我忍不住想要为这样的人叫好,或许他们的一招一式早已经不美了,可是,他们依然认真而执着,这样的人,怕是佛家也会为之感动的吧。

听说当年地藏菩萨为了自己的母亲,曾立志要超度地狱里的所有亡灵,这个鸿愿至今还没能完成,并且我们也知道,如果真有地狱的话,这样的鸿愿,根本就永远也不能完成,可是,他却一直在这么做着,坚持得久了,自己也就成了仙。虽然这只是个传说,并且这样的传说在宗教故事里比比皆是,虽然这种行为也是执着的一种,可是我却真的觉得这样的执着很伟大。

    所以,我也在努力着,努力着成为这样一个又伟大又卑微的透明小丑。
 

 2 ) 上帝啊,请给予我救赎吧

这是我有生以来写的第一篇长影评,在此之前不写的原因,大致是因为我总担心自己写的不够好的缘故,尽管之前看了不少电影,但总不敢去写长的影评。今天总算鼓起勇气动起手来了。这部电影是一星期前学校编导课老师给我们看的,是在众多电影中唯一一部我之前没有听说或看过的。

之前看过三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领略了少年派迷失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中,不断寻找希望,独自在海上漂泊求生了7个月,最终能够得救生还。他经历了很多残酷的事情:杀害并吃掉了同一条船上的厨子,原因是厨子先后杀害并吃掉了受伤的水手和派的母亲。即便自己之前是信仰宗教而不吃肉的,但在海上仍然杀鱼生吃。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中派几乎看不到任何得救的可能,但他还是一直心存希望。在经历了人性和兽性的冲突后,派得到了真正的救赎。正是派心中的信仰带领他走出了内心的黑暗。有人认为派做了这么多可怖的事情,在余生该怎么度过呢?我想:他大概早在内心深处与自己和解了吧,为了接下来好好生活的每一天。也看过不知多少遍《肖申克的救赎》,每次看完心中都是震撼和充满力量。安迪说的“希望永远是件好事”我永远都无法忘记。是啊,“真正向往自由的鸟儿是永远都不会被牢笼囚禁的”。我也永远都渴望像安迪一样能够得到灵魂的救赎。

可是《春夏秋冬又一春》和两者都不一样,最开始看时,我被影片中春天大自然美丽的风景深深吸引了:清澈见底的流水,阳光温和地照在被风轻轻吹拂的湖面,四面的山环绕着庙,树林和草是碧绿的,偶尔也会听见几声鸟叫声,虫鸣声,流水声,太悠闲自在了,一座与世隔绝的小寺庙映入眼帘。多么美丽的景色啊,我不禁感叹,这种隐居山水,悠闲自在的生活是多少人无时无刻不渴望着的。小和尚随着师父一清早起来的第一件事便是拜佛,师父先起,小徒弟后起,也照着师父的样子跪在一尊小佛像前拜。之后就是划桨,师父划,小和尚坐着看师傅,从那小和尚笑容灿烂的表情中,我看到了孩童的天真无邪和稚嫩,也看到了小和尚对师傅的爱。师父应当也是很爱小和尚的,即使他们之间说的话不多。师父每天到路地山林上去砍柴,小和尚就跟着,有时无聊了,就跑到四周玩玩。日落时回去,小狗在庙前摇着尾巴等候他们。两个人就这样相依为命,过着清闲简单的生活。一天,小和尚无聊了,就自己偷偷划船到岸边石头旁,把小鱼,青蛙,蛇,抓起来,给它们身上绑上绳子,在绳子另一端套上石头。小和尚对这些感到十分好玩。可这些都被师父发现了,就在小和尚晚上睡着时在他身上同样绑了一块大石头。第二天早上当小和尚问起时,师父说:这就是鱼儿,青蛙和蛇的感受。现在你必须把它们的绳子解下,如果它们其中有一个死了,那么你心中便永远绑着一块石头。当小和尚去救它们时,才发现鱼儿和蛇都已经死了,他心中很伤心愧疚,就嚎啕大哭起来,这也被师父看在了眼底。我想:师父是一个很懂得教育的人,他会教育孩子从小就对生命珍视,爱护保护动物,他也应当是对生活看得很透彻的人。而小和尚呢,则是一个无知天真的孩童形象,他心中有善恶是非,但是也会有人性本身的野性,可我相信丛那以后,他一定会改过自新,通过师父的悉心教育,他将来一定会成长为一个善良并懂得明辨是非的人。

夏天,一对母女来了,小和尚去岸边接,大概是事先联系好的,这时候小和尚已经长大了,大概有十七八岁的样子,已经是大人模样了,没有了孩童的稚气,多的是成熟,他之前看到蛇在交配,脸上露出温柔的笑,让我放了不少心。女儿和他差不多大,是要来寺庙修行一段时间的。小和尚带他们上了船,划到一棵水中的大树边,夏天的水更加清澈了。女儿大概是因为有病吧,母亲说小和尚看起来如此健康时,小和尚点点头微笑地回答道:这课树就像你女儿一样,一定会越生长越坚强,我相信你女儿的病一定会好的。这时我更加相信小和尚的善良了。女儿见过师父后,师父立马就指出:女儿所得的病是心病。送别母亲后,寺庙里便多了一个女子。晚上睡觉时,小和尚和师父睡一个地上(当然,不是那种普通的地,虽然我也不知道叫什么,暂且叫地席吧)女孩睡在旁边的地席上。(中间隔着两扇小门,不知道有啥用)。一天早上,小和尚进门,碰巧看到女孩在换衣服,女孩也碰巧看见了她,场面顿时尴尬,小和尚见状马上羞涩地跑掉。这大概是小和尚第一次见女人的身体吧。后来又一次,女孩在庙里拜佛,一不小心躺在地上睡着了,小和尚又碰巧进来了,看到女孩熟睡的样子,小和尚不忍心叫起,便找了个被子给她盖上。之后,小和尚实在太按捺不住了,就偷偷把手伸进女孩的衣服里摸一摸。可女孩不巧醒来,一上去就是一巴掌。小和尚也给吓傻了,不过缓过神来,才发现了自己的罪过,连忙跪到佛像前不停地拜,请求得到宽恕与慰藉。看到小和尚呆萌的样子,女孩也原谅了他。从这里我仍然能看出小和尚是比较善良的,但是又有人性对欲望的渴望,在那一刹那,他做出了邪恶的事情,但我也把它想成是青春期少男少女对爱情的渴望,因为之后小和尚同女孩和好了,也就再不计较这事,他们俩坐在船上,小和尚腼腆的样子,女孩微微一笑。一天,女孩坐在庙前发呆,小和尚在船上划桨。突然船一翻,小和尚掉水里了,女孩很着急,到岸边焦急地看,一瞬间小和尚从她面前的水里蹦出,一把把女孩拉进水里,带她上到了船上。女孩刚开始是害怕激动的,后来也就很开心了。我想,小和尚虽然之前对女孩犯下了错,但是还是心中有一颗善良真诚的心,原意和女孩成为朋友,帮助她解放天性,在自然中寻找乐趣,他们的关系也越来越好了,两人在船上,都露出了发自肺腑的笑容。可又是一瞬的,画面一转,变不忍直视。四条腿展现在画面间。原谅我当时前五秒还未看懂,正想着他俩接下来都要在山林里怎样一起聊心事,玩耍。画面持续了漫长的一分钟,也很真实。最后两人累得趟在石头上,女孩把头靠在小和尚的肩膀上。后来,他们的关系一直持续的上升,从小和尚让女孩坐石狮子,到晚上趁师父睡着偷偷爬到女孩被窝里亲热,再最终到夜晚两人偷溜到船上欢爱。她们两个是很幸福的样子,小和尚也对女孩很好,总是照顾着她也就有了小和尚“我离开你就无法活下去”和女孩“我永远都不会离开你”之类的话。我认为这便是年轻的爱情吧。可在船上后的第二天早上,他俩忘记回去了,师父看到在船上的二人后,便用绑住绳子的鸡放到船上,再把船和鸡一起拉回来(这时狗已经换掉了)。这时他们居然还没醒,师父就把船的进水槽打开,让水流到船里,当小和尚感到全身冰凉时才醒过来。之后便是残酷的道别了。信佛的人是不能拥有爱情的。师父认为女孩的心病在于缺少爱情,现在得到了,也就是病好的时候了,他必须把女孩送过去。无论小和尚和女孩再怎样哭哭央求,师父都一概不理,看着女孩被师父送走的背影,小和尚痛心万分。师父教导小和尚:这也是不可避免的,人总有欲望,欲望就会产生执念,执念就会产生杀心。可小和尚哪听得懂那么多。他心里只有那个女孩。他不接受师父的做法。便在第二天偷偷溜走了,离别前,把那尊小石佛也带上了。师父其实并没睡着,但也未阻止小和尚。

秋天,树叶都变红变黄了,庙的四周都还是一片诗情画意的景色。当然,已经不知道往后多少年了。老和尚还是和往常一样出去砍柴,回来拜那个已经没有的佛。被着新的宠物小猫回来,吃着外面买的米糕,看着报纸,才察觉到报纸上竟然有小和尚!之后小和尚居然回来了(虽然已经不小了)。这时的他已经又长大了不少,一副成熟的面貌,头发很乱,胡子也很久没刮了,很颓废的样子。师父乘船把他接上庙后,也没有任何喜悦或愤怒的表情,只是很平淡地说:你回来了啊,看上去比以前成熟了不少。小和尚没有理会,只是一副很烦闷的样子,看来他已经不对师父有尊敬之意了。当师父问起外面的世界怎么样时,小和尚回答道“太难了!我一直放不下那个女孩,但发现她已经又找了另一个男人,当初说好的永远和我在一起呢?”说罢便痛哭流涕。师父说:人间的情欲本身就是这样的。小和尚却让他不要再说了。后来,小和尚试图自杀却被师父及时制止了,为了让他反省,师父把他捆起来绑在绳子上在半空中吊着,只有当烤绳子的火把绳子烤断他才能掉下去。小和尚之后冷静了下来,把自己的头发用刀砍了下来。出门看到师父在外面用猫咪的尾巴当做笔墨来写字,师父让小和尚用刀来把这些字刻在地上,用来平静内心,这时小和尚也冷静下了,便听从了师父的话刻字。字是很难刻的,必须用尽全身的力量,有时还会划破手,露出鲜血。但小和尚并没有停下,师父一边写,他一边刻。小和尚大概也希望能够得到心灵的慰藉吧。这时警察来了,要把小和尚带走,原因是他杀了人。原来之前的报纸上写的是他是一名逃犯,小和尚因为不忍心看到女孩何那个男人在一起,就把男人杀了。到这里,我便明白了小和尚的罪过:一个善良的人,居然也会因为自己爱的女人,或因为欲望而杀人。好人和坏人往往都是在一瞬间改变的。这也印证了师父之前所说的话,充分的证明了师父是一位智者。警察正要带走小和尚,师父制止了他们,让警察等他第二天凌晨刻好了静心字再走。警察不得已同意了,也看出了师父在外人们心中的地位之高。小和尚刻了一整天,鲜血都流到了他手上,但他从没有停下手里的刀,而是用尽全身力气去刻。警察无聊了,就用枪去打水中的罐子。开了很多枪,都未打中。师父只是瞟了一眼,就用石头飞快地砸去,很轻松得就打到了罐子。这回师父又装了一次逼,但也对他以前修炼修行的路途增添了神秘感。刻完字,已经是凌晨了,小和尚累得睡去了。通过他的刻字,我看到了人的罪过应当是可以被宽恕的,人也上可以实现救赎的,从最初用来杀人的刀变成了静下身心来自我救赎的刻字刀。警察也被他的自我救赎打动了,便决心帮老和尚一起用彩色的笔墨填进这些字坑里。所有字迹都完工了,便是小和尚走的时候,当要带小和尚走时,一名警察建议不要给小和尚戴锁拷了。可见他们也对小和尚表示尊重,罪过也应确是在一定程度之下可以被宽恕的。鸡也和他们仨一起上了船离开,老和尚又是孤身一人了。突然的,一天,他在船上点了火,坐在船上,脸上贴了自杀用的纸,火熊熊地燃烧着,纸上浸湿了眼泪。这大概是一种超脱吧,人到达了一种境界就会看透生死,其他的就一点都不重要了。看到这里时我是这么认为的。

冬天格外的冷,湖面都结成冰了,万物都是白色的样子,即使这样,景色还十分美丽,这个地方未免也太过吸引人。又是相隔很多年了,小和尚已经大概到了四十的不惑之年了吧。他从狱中释放,又来到了曾经从这里长大的寺庙。这时已经不需要船了,可以直接徒步走进庙里。看到的却是空无一人的屋子,只有蛇蜷在地上师父的整齐的衣物上。他出门,才看到河里沉了的船,可也在那时,他似乎也能理解师父的做法了,也就只是很陈静地离开了。他在房里搜寻着师父可能留下的东西,这时找到了一本经书,里面画的是各种练功的动作图画,就像人们对待《圣经》一样,他也把这本输当做了救赎之路。每天,光着身子在寒冷的冬天里锻炼武功,强身健体。在冻结的溪边,他把冰凿成了一个佛像。一个下雪天,一个母亲带着小婴儿来到了庙里,她没有说太多的话,蒙着面纱,只是满脸哭泣地把孩子交给了小和尚,便离开了,可是路上一个不小心,掉进了被小和尚之前凿开的洞,淹死了。第二天小和尚起来,才发现女子的尸体。他为了像师父一样超脱,用绳子捆着,背着沉重的石头一步步走向山顶,路上不论磕破跌倒,他都坚持下去。背上背着佛像,只是爬山时一不小心从半山腰掉下去了,他只得再去捡。登上山顶,俯瞰万物,他把石佛放在边上,也做出了和佛像一样的姿态,这大概就是救赎了吧。

又一个春天,孩子长大了,长成了和小和尚刚开始时差不多大,就连样貌也十分惊人的相似。小和尚也整天带着孩子,就如以往老和尚带着小和尚一样,孩子那天真无邪的笑,也真的同小和尚小时候的笑非常雷同,这便是导演刻意而为之吧。一天,孩子无聊了,就背着小和尚偷偷溜出去。在同样的地方,抓了小鱼,青蛙,蛇,給他们嘴里塞上了石头。孩子笑得开心极了。

影片最后,是那个之前被小和尚放在山顶的佛像立在那里,俯瞰四周,包括那座被山水包围的寺庙。

看完之后,我的第一感想就是它的主旨是人生,我对老师说:每个人一生都会经历从无知,到明了视物。从经历爱情到遭遇分别的迷茫,失去的痛苦,再到犯下罪过,控制不住欲望,到后面的自我救赎,完成心灵的解放,从而超脱于世俗,看透生死。就像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一样,都是不断的更替交换,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不断地轮回,这就是生命。

听完我对电影的感受,老师只是笑而不语。当其他同学回答完感受后,老师说:我不对这部电影有任何评判,因为它有很深刻的含义,就连很多大学教授都不能对它有完全正确的理解,网上的影评无论再写的怎样长,都无法完全贴合到影片真正的内涵。

回到家后,我看了些影评,才发现自己很多地方错了,总觉着就是差一点,但其实差了很多很多。老和尚为什么自杀?是因为他超脱世俗了吗?不是,从他的眼泪看出,他心中是悔恨的,悔恨于他自己的徒弟变成了杀人犯,他想要逃离这个世界,或是他自己认为的想要超脱,却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才发现是不可能的。他有多大的智慧啊,而且一生都信仰佛教,最后还是和我们一样,畏惧死亡罢了。他教育小和尚爱护动物,却自己用猫尾巴写字。本以为这部电影的主题是积极的,其实它是悲观的。小和尚真的完成救赎了吗?不知道,他只是想通过搬石头,也就是小时候犯下的罪过来赎罪,他把佛一直带在身边,其实就是想让佛给予他心灵的慰藉,而不让他生活在恐惧痛苦、和黑暗之中。他挖的洞,却一不小心又葬送了一条生命。很多人认为这部电影用了太多看似高深的隐喻,实则却是主题空洞,其实并不是。导演的目的大概也在于此,用佛像这些最高深的东西,来侧面反映出人性最本真的黑暗。我有那么一瞬间,都差点以为自然才是影片想表达的了,因为那高山流水,实在如诗如画一般,而拍摄的光线,也都是光鲜亮丽的,音乐也是平稳缓和,又带有悠闲情调的。其实人性二字,才是最贴合的主题。

可是人性究竟是黑暗还是光明呢?两者其实是合二为一的。人性是复杂的,在这一刻也许你是一个善良的人,下一秒,也许你就变成了一个嗜血的怪物。人性的复杂,也是主题之一,小和尚从杀死小动物时就开始懂得要珍爱生命,可是到后来却杀死了自己的情敌。他心中有善良的心,却也有来自本性的欲望。

这是一部环形电影,开头和结尾便是无限的循环。有人说,人本身就是有原罪的,即生下来就犯有罪过,只有通过后天的救赎才能弥补。可是如果我们始终都无法真正的自我救赎,那生的意义在于什么呢?

大概是像这季节一样,不断更替,不断地重复着成长着,在这看似不一样的人生里吧。

这貌似不是影评,而是观后感哈,但我希望大家可以给我指出意见和建议以及我的不足之处,从而让我以后慢慢进步,谢谢大家!

 3 ) 每个人都配得上宽恕

      有朋友失恋,我劝她看金基德,因为金基德绝对是失恋患者的最佳伴侣。闷在家里看闷片,会让你从爱到恨,再从恨到爱,最后,放下那还悬在空中的手。

     一旦失恋,你会恨。如果你不知道金基德的影片里,是如何残忍的对待爱欲,那我先告诉你,哑女为了挽留男友,把鱼钩放进下体(《漂流欲室》);坏小子为了得到美丽纯洁的大学生,不惜设局将她变成妓女(《坏小子》);为了和小新娘结婚,花甲老人将她十年禁锢在大海上(《弓》),而到了《春夏秋冬又一春》里面,爱疯了的和尚,直接动手把出轨的妻子杀掉,然后阿弥陀佛:爱是我唯一的罪孽。
      是的是的,我们的罪孽总是由爱而起,由欲而生,世间诱惑何其多,占有之心何其大,只是忘了我们喜欢的,别人也会喜欢。为了保住既得魅惑,只得手持利器,汹涌的爱。而要用哪一种武器,夺回那快失去的爱,鱼钩?弓箭?匕首?金基德给了很多灵感,让失恋的人认为,负心的男人就应该得到报复,这是初识金基德的人都会有的最直观的感悟。可金基德“禅学大师”的名号不是盖的,再进一步了解,他会让你悟到第二层,那就是:每个人都是配得上宽恕的。
       每一段恋情,既是缘,又是孽,我们一边祈祷,一边负罪,而人生如同春夏秋冬不断更替,有了春的萌发,必有秋的悲凉,而春夏秋冬过去,当然又是另一春。只是这个过程,总有人被辜负,总有人负了谁,缘与孽不断轮回,而每个人在不同的恋情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没有绝对负心汉,也没有绝对的痴情女,谁敢拍着胸口说,这辈子我绝无负人,全是人负我?反正我不敢,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我们常说现实无奈,其实无奈的不是眼前困扰,而是在人生的轮回里,如果从不曾得到,也不会有失衡的机会,所以我们需要被辜负,需要眼睁睁看着爱从指间流走,然后无尽缅怀,得不到,放不下,这是生命中必须承受的犯贱!

       既然不能左右命运,那只能顺应天意,于是乎,金基德告诉我们,或许可以换种方式来爱:《空房间》里,女主人和丈夫、情人生活在一个房间里,而丈夫看不见情敌;《弓》中的花甲老人注定是得不到女孩的,于是在死后化身神来之箭,拥有少女的贞操;《撒玛利亚女孩》怜惜好友因卖淫而亡,便通过卖淫把钱通通还回去。。。。。。

      多么的标新立异,多么的剑走偏锋,人们感叹命运弄人,但金基德偏要人弄命运。如果上帝一定要人命运多舛的话,那何不再舛一点。越是多舛的人生,越会让人相信:关于欲望,适可而止是超渡之道;关于爱情,短暂的是激情,真正的考验在于平淡的流年;而关于人生,便是一场春夏秋冬花开花败的过程,没有永远的得意,也没有永远的失意,而我们要做的是,得意时淡然,失意时坦然。

      换一个角度讲,如果受伤,那是你能力不够,如果伤人,那是对方能力不够,所谓追求幸福的权利,也包括不愿就此了结残生。于是,在《春夏秋冬又一春》之后,我们都懂了:爱是轮回,爱是宽恕,爱是有付出的冲动,更要有能收获的能力和信心。

 4 ) 這一生的禪味

我認為它是我看過的最美的電影。水中的寺廟,蒼山環抱,仿佛一個清秀的隱逸者。我將願意在那裡度過一生,和菩薩輕抿的微笑,和透明的雨水,和山溝的小魚。
詩意和禪味並不一定要通過故事講述。安靜,虛空,四季流轉。如果沒有人到來,沒有人離開,我們的內心不被打擾驚動,這樣的美景又是否值得存在。

    春天,少年的淚水過分純淨,於是我生了並不存在的記憶,覺得自己也曾為無意的傷害放聲大哭。壓在小動物身上的小石頭曾是心上的傷,多年之後竟然又再懲罰自己以求寬恕。

    夏天,從憐愛開始,到羞澀的肌膚之親,到難以平抑的激情,多少美好的情欲在青山碧水之間,老人放任他去體驗塵世的幸福,卻無法勸阻他割捨綿綿恨意。

    難道你不明白世事無常?當老人平靜地說出,我感到自己才是一個真正的聆聽者。我願意更為柔軟地活下來,因為有一天我或者你都會突然感受到內心的不安,那些潛伏的情感能抵得住多少世事煙波?當他歸來,帶罪的刀來自于執意的愛,執意,就是太把一切看作永久。楓葉紅了,衰老的都衰老了,愛怎麼能還是原來的熱烈。

    後來,冬天了,湖面都結了冰,老人的倦眼無力地抬起,他把佛教的深義都化在一生之中,化在這個天真的青年心上。他砍下樹枝放在小舟上,慢慢燃燒自己,在澄澈的冰水中與人世告別。無需回憶和哭笑,這一生的修行已經很漫長了。
當他回來,看到被風吹破的窗紙,就知道了老人的訊息。用山石間的冰塊雕刻出佛像,把老人的舍利子放進額前。一個人獨對自己的過去是否仍有勇氣,如果曾篤定不移地修行,是否更不為所動。承受了得失才開始擔當起這禪味的悟。
那跌入冰下的女人蒙住臉的紫色頭巾像是哭泣的顏色,那無辜的孩子是否也將經受四季的冷暖悲喜。

    他在童年時就喜歡爬到山頂的大佛石像上望那小小的寺廟——在湖水中靜靜守候,山上的雲霧漸漸消弭。他離開了再回來,拖著物化的心上的石頭,再次遙望,就像回望自己的一生,在四季交替中回歸宿命。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chincai/
      welcome to my paper:单向意识

 5 ) 他真是个天才!

看了《春夏秋冬又一春》,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什么叫做内容大于形式,正如同看完了《英雄》,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形式大于内容。我想很多国产大片看完了这部电影都要自惭形秽,同样是拍电影,一个是过分仰仗形式,可惜挥金如土的奢侈场面和眼花缭乱的特技效果并没能让观众买账(拜托~学院派眼里的大众再浅薄也好,我们这点基本的鉴别能力还是有的)。
一个则是超脱于形式。金导根本不在乎形式有多么老掉牙:可以是最耳熟能详的开头形式“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一个老和尚和小和尚……”,也可以是小学生作文中泛滥使用的“四季”模式,可以只是两三个人物,可以只是在一个场景里面,可以是从头到尾极其吝啬的对白(当然,这是金导电影的普遍特点),这些都没有关系嘛,重要的是内容,是内容!!
他很从容,形式不过只是手中游刃有余的工具,但并非说形式不精彩,学美术背景出身的金导,我想没有人会忽略掉他电影中那些诗意唯美的画面。只是,故事内容太丰富了。两个多小时下来,我的脑子像是被上了发条一样不停转着,只觉得脑子都不够用了,影片结尾的那刻还觉得意犹未尽。只因为这短短两个小时,提炼出了一次生命的轮回。春夏秋冬,我们一同体会了小和尚的一生的心路历程。生命是繁盛的,可以表现的东西太多了,金导采用的却是化繁为简的方法,而且自始自终都清醒着抓着主干,只表现最人性最深层的东西,那些枝枝蔓蔓随之附丽,串起一幅奇特的景观。这部电影同样也是繁盛的。繁盛如四季。
春,为生命哭泣。小和尚年纪善小,不过是一个调皮的孩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畅游,欺负小动物,过着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像几乎每个人都会有的童年时光一样。但是,在这个万物生长的季节,必定要完成一次成长。这就是对于生命的敬畏。于是,春天快要结束的时候,小和尚看到死掉的小动物时,哭了。
夏,爱的欲望。开门见山,这四个字一语双关:一是的确小和尚开门见山,然后在山里看到两条在一起交配;二是说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在这个充满风情的季节,正是欲望蔓延的时候,两条蛇缠绕在一起的暗示意味再明显不过了。然后那个楚楚可怜的女子就出现了,象征着一种性的欲望。但是,我更愿意理解为一种爱的欲望。我们都有过那样懵懂的时候,像是鬼撞墙一样地喜欢上了某个人,为之执着与疯狂,想要见到他,和他在一起,随之而来的是占有的欲望,乱了心智,扰了生活,只在欲望的海洋里面沉浮不定。乱套了,但是那又能怎么办,连老和尚都说这是“人之常情”,这是每个人成长时期的必修课,人人都一样。
秋,等待救赎。小和尚走了,坠入凡尘,他为爱疯狂了,当他再次回到深山古庙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在逃杀人犯,风尘仆仆,眼神暴戾,全身上下充满了绝望与狂躁。要怎么样,要怎么样才能解脱呢?他到以前常去的水里拍打喊叫,他用纸张贴住自己的眼睛和鼻子让自己透不过气来,他把自己吊起来绳子绑得自己伤痕累累——种种自虐的方式,但都无济于事,最后还是在雕刻经文的过程当中渐渐平复下来。电影借此隐喻——唯有宗教能够救赎,这也是金基德电影里面的一贯主张。
冬,隆重过渡。转眼间,当门再次打开时,小和尚都已经人到中年了,我们无法确切知晓这些年他经历了什么,但他看上去已经熟透了。他重新归隐、强身健体、修身养性,曾经的不羁与暴戾荡然无存,我们在他身上看到了和老和尚当年一样的沧桑与从容。于是绕了一圈,回到了钟点。导演用了很长的篇幅表现了他往自己身上绑了一块大石头,然后一路艰辛地爬向山顶,期间不断切换过去那些被他绑上石头的小动物的镜头,仿佛是在为曾经犯下的错赎罪,也让人深切感受到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然后在冬天快要结束的时候,一个婴儿的出现,暗示着新的开始。
又一春,婴儿长大的时候,长得跟以前的小和尚一摸一样,并且,重复着同样的无忧无虑的时光和调皮捣蛋的行为。时光重现,又一春——又一次生命的轮回。
关于老和尚:老和尚在影片当中,永远像是一个静默的智者,淡看一切,从容不迫。我不相信谁天生就看破红尘,老和尚一定也经历过那些成长的伤痛,欲望的煎熬,世间的繁华与沧桑,说不定比小和尚的还要精彩。
关于自虐:金基德电影里中的人物有常常是属于心理弱势群体,在孤独绝望中用极端的方式来寻求解脱。金基德这样解释他在电影里面使用的暴力元素:“我更喜欢把它称为一种肢体语言。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一种身体上的表达而非单纯的消极暴力。我的人物所受到的伤害和被烙下的疮疤也是年轻人在他们还不能真正对外在的创伤做出回应的年龄段所经历过的。因为种种的失望让他们失去了信仰和对他人的信任,于是不再言语。他们转而寻求暴力。”当我看到小和尚回来之后把自己吊起来寻求解脱的时候,我会想起曾经自己在黑暗当中自己用小刀划自己的手臂——当精神上已经疼痛得无法忍耐时只好用肉体的疼痛来转移。关于这点,我不愿意多言。不懂的人说再多他也认为你是在无病呻吟,而懂得的人,自然会懂。
关于才气:金基德无疑是有才气的,尤其体现在那些奇思妙想的细节当中:春天小和尚把鱼、青蛙和蛇都绑上一块石头,小和尚在寻求解脱时那些另类的方式,铺满整个地面的经文,冬天一直包着头的神秘妇女,又一春时小和尚往鱼、青蛙和蛇里面放入石头……这些充满禅意的另类细节让我们不得不佩服金基德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游刃有余的表现力,仿佛个个都贴上了金式的标签——此家独占,无法模仿。尽管他的电影在世界上还备受争议,但是业内人世都已经不得不承认——他真是个天才!

 6 ) 《春夏秋冬又一春》中的象征和隐喻

刚刚看完了金基德的《春夏秋冬又一春》,本来想要用几句话来和大家谈谈感想,却发现实在是太难了。对于这样一部对白寥寥、晦涩唯美的影片,想要完整而准确的理解导演的原意实在是太难了。可能真像古人说的那样,每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的眼中看到的就会是什么罢。如此,便应该把这个充满着隐喻和象征的故事交给每一位观者去自己进行评价。我姑且就来喃喃自语一下,让大家知道我在这部影片中看到了什么。
情节上,导演以春、夏、秋、冬、春这个自然的时间轮回为标志物,讲述了一个轮回的故事。
春天:一位老僧和一位孩童住在一处远离尘世的水上孤寺中,孩童由于好奇将石头绑到小鱼小蛇身上。老僧看到他的作为,依样画葫芦将石头绑到他身上,教育他要用同等的心情去看待身边的一切。当小孩背背着石头前去给小鱼小蛇揭开石头的时候,发现他已经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他对着小鱼小蛇的尸体痛哭。
夏天:孩童已经成长为年轻僧人。一天寺里来了养病的少女。青年僧人经不住诱惑,最终和少女偷吃了禁果。老僧发觉了两人的事情,而少女也已病愈,于是将少女送走。年轻僧人无法忍受失去爱人的痛苦,在夜里,身背孤寺中唯一一尊佛像,偷偷离开。
秋天:年轻僧人因为妻子出轨而成为一名杀妻犯。他无处可逃,回到了养育他的孤寺中。由于生活的苦难,他已经不是原来那副祥和的样子,他满脸乖戾,心中充满愤怒。老僧将其点化,命他在地上用心篆刻般若佛经,净化其暴戾之心。天亮后,杀妻犯安然地被警察带走。
冬天:出狱的杀人犯已是中年,他回到寺中,老僧已经圆寂。一晚,一女人带着一个婴儿来到寺中,在佛像面前痛哭,几天后的一个晚上,女人打算遗弃婴儿偷偷离开的时候,掉到了湖面上的冰洞中死去。中年僧人收养了这个婴儿。中年僧人终于证悟,他将旧佛像沉入湖中,身背石块,怀抱新佛像向山顶艰难的攀爬,当他到达山顶的时候,湖中孤寺甚至整个湖面在群山的映衬下显得微不足道……
又是一年春天:童僧做着与如出一辙的恶作剧,将石头塞入小鱼小蛇的口中……
在我看来,春、夏、秋、冬对应着佛教哲学中的成、住、坏、空四个阶段,由好奇、单纯、未体悟的“成”,到充满着本能和欲望(占有欲和爱欲)的“住”,再到由爱生恨、充满暴力与愤怒的“坏”最后归于观照生命本源、寂静空虚的“空”,而又一春,则应该是导演的一种演绎,反映了导演对于人类无法跳出宿命与本性的深深悲凉。
不知道导演是否信佛,是否想要向观众传达佛的教义,但是整部影片在我看来却到处都是佛偈,在那些晦涩含蓄的画面中,处处暗含禅机。在看似追求唯美的场景设计中,到处都存在隐喻和象征之物。在此,我简单谈一下我的理解。
首先就是门,门在影片中无疑是一种禁忌的象征,从湖中孤寺的没有围墙山门,到寺庙中相对而立也没有围墙的房门,门代表着一种禁忌和规范,虽然没有围墙,但是在影片中所有的人还是按照规矩出门进门、开门关门,直到年轻僧人偷情的时候,他才跃“墙”而过,不通过门而投向少女的怀抱。
坐落在湖水中的孤寺,则代表着每一个人的世界,孤寺孤单单的矗立在湖心,无法移动,静静的承受着四季的变换,与外界没有联系,想要走到湖边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那艘小船,偶然前来的都是因果与缘分。电影前期,孤寺代表着老和尚的世界,它与老和尚一样与世无争、遗世独立,心不动所以寺不动,不论四季变换、客来客走,孤寺始终默默观照着,而后来老僧圆寂后,整个寺庙在画面中就开始移动了。后期的孤寺则预示着中年僧人的世界,蒙头巾的女人和孤儿则是因果,而当中年僧人证悟后,他爬上大山,终于发现他的世界不过是一粒沙,从而体会到了对世界的终极关怀。
佛像则象征着对世界的理解和证悟,电影最开始,孤寺中只有一尊已经斑斓破损的佛像,老和尚细心的清扫着佛像,少年离开寺庙时将佛像带走,预示着他还没有真正理解,还在“有”的阶段,他想通过自己拥有佛像不忘记自己的过去和已知的道理,当他愤怒杀妻后,他又将佛像带回了寺庙,佛像也没有教会他忘记愤怒,而当他终于证悟后,他将旧佛像沉入湖中,他终于有了自己的“新佛”。
孤寺与岸边唯一的联系工具就是那艘破旧的小船,小船寓意着我们与外界联系的通道,老僧在见到警察押着自己从小养大的年轻人离开的时候,也不由起心动念,所以无论如何划,船都不能前进,只有老僧心中放开的时候,船才能继续前进。船也带来了与外界的因缘际会,无论是养病的少女、执法的警察的到来还是杀妻犯的回归,都是经过船来到水中孤寺的。
石头则是罪与救赎的双重象征,开始时幼僧将小鱼帮上石头,只是因为好奇好玩,而当老僧给他绑上石头的时候,他就在因为体验到“苦”而被救赎,他看到众生因为背负着不应背负的“石头”而死亡的时候,他终于体会到众生之苦,而痛哭。而当中年僧人证悟后,他终于明白烦恼即菩提,他身背大石、怀抱佛像向山顶攀爬,则预示着他最终将从罪与负担中得到救赎。
庙门前的石狮子,在少女刚来的时候,她坐在上面,年轻僧人告诉她不可以坐,而当两人偷尝禁果后,他则主动将石狮子移到合适位置让女孩休息,这可能就是佛教中所说的“分别心”吧。
在电影一开始,老和尚和童僧一起去采药,老和尚将小和尚采来的药扔掉,并告诉他所采的药有毒,小和尚问道“它们看起来是一样的啊”,老和尚告诉他“有毒的和没毒的仅仅相差一条白线”。这段看似无关紧要的情节,可能正是导演想要告诉我们的,爱与占有,佛像与佛意,罪与救赎,烦恼与菩提可能都是仅仅相差“一条白线”而已罢。
年轻僧人杀死自己妻子的凶器,也并不像表面看来的那样简单,当老僧命令青年人用那把依旧血迹斑斑的刀子,在门口的地板上刻写心经的时候,刀子已经不单单是杀人的凶器,同时也是年轻人寻找救赎和找回自我的工具。
年轻人用一晚上的世界所刻写的心经最终被老僧以及两个前来逮捕他的警察涂上了鲜艳的颜色,是否在传达我们并不孤单,大爱仍在的理念。
影片中出现了一些动物:鱼、青蛙、蛇、蚂蚱、一只鸡还有一只猫,这些动物的含义更加复杂。
其中蛇贯穿影片的始终,我们先来讨论一下可能最容易明白的蛇,蛇在佛教中的意义我没有仔细研究,但在基督教中蛇无疑是欲望和罪的象征,比如说像创世纪中那条引诱夏娃偷尝禁果的蛇。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蛇又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征。蛇同时也是治疗的象征,希腊神话中的医神阿伊斯古拉普斯的蛇杖就是代表。从这些角度去解读,我们可能会更明白一点影片中蛇的反复出现,一开始出现的蛇,是童僧去采药,师傅叮嘱他小心蛇的蛇,在我看来这时的蛇是欲望之蛇,由于孩童的赤子之心,他无法被“蛇”伤害,他随意的抓着蛇就可以将蛇扔远。后来出现的蛇是夏天年轻僧人在山门外看到交欢的蛇,这里的蛇是欲望和罪的蛇,它暗示着少年欲望的觉醒和原罪的出现。最后出现的蛇,则是老僧圆寂时出现的蛇,这条冬天也不冬眠的蛇,则代表着老僧的牵挂和治疗之蛇,中年僧人回归后,蛇代表着老僧继续陪伴着中年僧人。
鸡和猫在影片中的所处的位置非常特殊,它们共同之处是都被当成了工具,鸡被当成用来把载着偷欢两人的小船拉回来的钩子,猫则被当成书写心经的笔。它们都成了救赎年轻人的工具,这些看来比人低级的多的动物,却最终变成了拯救人的工具。是否在传达导演的某种万物有灵的信仰呢?
青蛙、鱼还有被损害的蛇,我不知道导演选择这些物种是否是任意的,但是我却很难忽略他们分属的不同类别,鱼是生活在水里的,青蛙是两栖的,蛇生活在陆地上。
蒙头巾的女人到底是谁?是年轻僧人所杀的妻子么?还是其他人?影片一直没有揭开谜底,她的死亡也非常蹊跷,导演在这个情节的设置上到底想要和我们传达什么意思,还是仅仅想要吸引我们的注意?
总的说来,这部几乎没有对白的影片充满了可以进行不同解读的谜题,每一个人都可以透过它来观照我们自己的内心。影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最后的佛像观照世界的画面以及最后一段的佛乐,也许证悟只能是在我们爬的足够高,发现自己的世界不过是广大天地的一隅后才能得到吧。
推荐大家观看~!

 短评

“木盛则春,火盛则夏,金盛则秋,水盛则冬,四季交替,冬去春来。运命之石、轮回、业报、修行、顿悟、救赎。你将你的佛放在哪?是随手可触的案台上,是遥不可及的远山上,还是你的心里?”

7分钟前
  • 砚小朵™
  • 力荐

金基德算是一个优秀的二流导演,模仿能力很强,原创能力偏弱。他最好的作品都有出处,《春夏秋冬又一春》模仿裴镛均的《达摩为何东渡》;《收件人不详》模仿今村昌平的《猪与军舰》;《空房间》模仿若松孝二的《无水之池》。

12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春是生死的负重,夏是情欲的勃发,秋是因果的了断,冬是自我的修行。水上浮庙宇,人间化禅境。如果是我身处如此胜景,恐怕早就欲念全消了吧?金基德果然是个只执着于讲自己故事的怪咖。

1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金基德身体素质真好。

16分钟前
  • 男娼起义
  • 力荐

arte观赏之风景片,轮回,顿悟,都说有禅意,那是装的,个人不喜金基德,矫情。

19分钟前
  • 文泽尔
  • 还行

一个花和尚的轮回和救赎。

24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太難看了。好好說話。

26分钟前
  • W TENG
  • 较差

概念先行的电影做到这部是极品了吧。这是美工决定影片风格的绝好例子。还是喜欢“夏”一段。至于“冬”一段,金基德确实疯了……

28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里面有佛教“轮回”的概念。是否也说明人类劣根性的从不改变:杀戮,欲望。拍的很美丽,像水墨画般幽静雅丽。

33分钟前
  • 2013
  • 推荐

春之杀戒,夏之色戒,是因,秋之罪孽,是果。冬之修行,是救赎之道。又一春又是杀戒,是轮回。可见金基德还是个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者,难怪要疯。

34分钟前
  • 狄飞惊
  • 推荐

画面很好,精神却没有很好的领悟到~~

35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春天里的罪恶和忏悔,夏天里的欲望与情爱,秋天中的生与灭,冬季里的重生与不屈,再到春的又一次延续,爱恨情仇、生离死别,人于世俗循环大约如此。8.2

37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每个人都会回到自己的起点……

39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四星半 作为人类,我们可以轻易地把弱小于自己的小生灵玩弄于鼓掌之间,而让我们背负上命运之石的,又是什么?人之初,性本恶。在人的本性面前,佛只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旁观者。

40分钟前
  • 氟西汀
  • 推荐

这无疑是金先生最好的一部电影。生的轮回,代价竟然如此沉重。有人说,金基德就像一个执着的苦行僧,背负的东西太沉重。以至于走到顶点时,只剩下他一个人。老和尚自焚那一刹那瞬间升华一切。金基德最后自己上阵,在冰天雪地中拖着石磨前进,他到底是在拍电影,还是在拍他的人生?答案自在他心中。

42分钟前
  • 南笙
  • 力荐

又一春里,童僧直接把石块塞进小动物嘴里,从直接度和伤害度上说,都比往小动物身上绑石块更严重,而且他比前一个春里的童僧从作恶中获得了更大的乐趣——金基德强调了他的傻笑。此一细节足以揭示人类的无可救药和恶之走向。

47分钟前
  • 石头摇篮
  • 推荐

金基德代表作,目前看过的最有禅意的电影。关于轮回、人性之恶、因果、救赎、觉悟。不入世怎能出世,不经历怎能领悟,不遭苦难怎能修行解脱。摄影和音乐美得让人心碎。春夏秋冬,鸡猫狗树,鱼蛙蛇龟,苦集灭道,水上孤寺,地上心经,无墙之门,无形之法,蘸水练字,负石致远。(9.5/10)

52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万物苍生没变,心变了;眼鼻口耳闭了,心没闭。你将你的佛放在哪?是随手可触的案台上,是遥不可及的远山上,还是你的心里?

55分钟前
  • 狷介有乌青
  • 力荐

不能再好了!

59分钟前
  • boks
  • 力荐

固定的景和漂泊的人,爱欲情仇与四季交替,本不连贯的春夏秋冬,成为生命轮回的标志驿站。恪守良久的无形房墙在月夜下被轻易撞破,兽欲驱动中,符号门便沦为无用,所谓与世隔绝以独善其身,到头来还不是不堪一击的虚禅。历尽红尘方得归空,俗世是一趟弯路,却非走不可。→2018.7.24二刷。

1小时前
  • Ocap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