嗝嗝老师(普通话)

HD

主演:拉妮·玛克赫吉,内拉吉·卡比,苏普丽雅·皮尔加卡尔,罗特·萨拉夫,维克拉姆·古哈勒,

类型:电影地区:印度语言:普通话年份:2018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嗝嗝老师(普通话) 剧照 NO.1嗝嗝老师(普通话) 剧照 NO.2嗝嗝老师(普通话) 剧照 NO.3嗝嗝老师(普通话) 剧照 NO.4嗝嗝老师(普通话) 剧照 NO.5嗝嗝老师(普通话) 剧照 NO.6嗝嗝老师(普通话) 剧照 NO.13嗝嗝老师(普通话) 剧照 NO.14嗝嗝老师(普通话) 剧照 NO.15嗝嗝老师(普通话) 剧照 NO.16嗝嗝老师(普通话) 剧照 NO.17嗝嗝老师(普通话) 剧照 NO.18嗝嗝老师(普通话) 剧照 NO.19嗝嗝老师(普通话)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快乐教育

《嗝嗝老师》展现两个题材:抽动秽语综合症这种罕见病和贫民窟孩子的教育。

第一次了解这个抽动秽语综合症(Tourette Syndrome),翻译名叫做图雷特氏综合症。它是一种神经内科疾病,患者会不自主的发出清喉咙类似打嗝的声音或摇头晃脑。本片的女主即是一位图雷特氏综合症的患者。

作为一位理科学士和教育学硕士双学位的学霸,她的理想是当一名人民教师。在五年中被18所学校拒签,她仍然没有放弃希望,终于被自己的母校录取了。

然而她的录取只是校方的迫不得已,她担任班主任的9F班已在七个月中赶走了7个老师。按照排名,9F班是成绩最差的一个班,人数只有14人,全部是贫民窟的孩子,年少轻狂,叛逆。很像中国的留守儿童。

女主的教育方式很特别,她不拘泥于课本大纲,她认为一个问题的解法有多种,不必纠结于标准答案。她拿扔鸡蛋做抛物线的教学,用篮球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演示。她会和学生一起折纸飞机,一起吃棒冰。这让我想起我们高中的语文老师,她会给我们在语文课上放好莱坞的经典电影。

多次调皮捣蛋也没有逼疯女主,反而女主感化了平民窟的孩子,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在某些方面有天份。她信任这些孩子,愿意为孩子们承担责任,她相信没有坏的学生,只有坏的老师。

得了图雷特氏综合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面对因这个病受到的嘲笑和侮辱。

女主的教育方式不仅仅针对贫民窟孩子,女主最后成为了这个学校的校长,想必她的快乐教育理念已经深入到学校整个教学过程。

本片改编自2008年的美国电影《叫我第一名》,跟印度国情进行了很好的结合。

 2 ) 做学生难,就是做人难 [猫]

本文发表于《上海电视》2018年10月某期。如需转载,请一定联系本人、一定注明、一定附上豆瓣链接!

-------------------------------------------------------------------------

印度电影在电影语言上没什么新颖之处,常常出现角色一听到坏消息马上变脸色并配以突然降调的背景音、慢镜头配情歌大特写美女回眸一笑等电视剧手法,他们甚至从未完全放弃歌舞这一典型印度电影模式,但它以流畅纯熟的商业片手法直击印度现实生活各方面的自信和勇气,对中国观众有特殊吸引力。《摔跤吧!爸爸》只是个开头,印度电影再度轰进我国群众的心门。最近的《嗝嗝老师》也颇受欢迎。

本片其实翻拍自根据布拉德•科恩的真实故事改编的美国电影《叫我第一名》,美国人视角下,这是个重在个人奋斗、自我实现的励志故事,患有先天性妥瑞氏症的残疾人,用尽所有力气,只是为了过上普通人的生活,这层意思可叹息,可煽情,可感人,但满足不了生活环境更为复杂艰辛的印度或中国人。《嗝嗝老师》的重点放在了残疾人实现梦想之后的事,即做个普通人只是一生历练之初级阶段,连嗝嗝老师奈娜如愿当上老师的契机,都只是不懈努力之后老天给的意外之喜,在印度,同病同残的人,闯关模式会加难度升级。剧情快速进入奈娜带差班F,这种设计,让单亲家庭、女性身份、残疾阻碍理想等诸多艰难因素塑造的奈娜,与终生撕咬阶级矛盾的贫民窟青少年,站到同一战线,这就从美式励志个体经验打通到世界普遍经验。

这就是为什么《嗝嗝老师》能煽起观众热血。穷苦少年们整蛊老师的戏码,比我们熟悉的港式校园片里的整蛊花样更复杂更有科技感,我们的惊叹情绪直接说明我们跟奈娜同步预知这帮自暴自弃的孩子有多高的智商。以学习为武器的阶级斗争是个持久战,全胜结局多少有点过于戏剧性,太梦幻,尤其奈娜多年后以校长身份退休这一想象性收尾,已渲染得完全失真,削弱、消解了现实力量。

最有力量的,是轻蔑穷孩子和残疾老师的起反派功能的老教师,得知A班学霸以天真无邪的喜悦神情向他自白一桩陷害F班的阴谋事件,这对他是一场精神暴击,他主动承担罪责的行径,感叹“做学生最难”的肺腑之言,说明他骨子里是具有强烈精英意识的有良知的教师,并非真反派,嗝嗝老师终于从精神上战胜了代表更高社会阶级文化思维的老教师。另外,从《地球上的星星》里有读写障碍的儿童在贵族学校里受良师调教,到本片对贫民窟青少年的普遍关怀,印度涉及教育的电影,又迈了一小步。

 3 ) 印度电影在嚎叫,中国电影在偷钱

印度电影已经不止一次刺痛中国人的神经了。马克思确实说得对,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存在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尽管今天的中国在发展上远超过印度,但是在精神层面,几千年的文化根基似乎没有真正普及到所有中国人的素质里,而那些相对落后的国家却总能善于剖析自己的伤疤,直面现实教化子民。电影在他们那不再是玩票而是托付的工具。

在此,纵观整个艺术文明史,一定会有这个规律,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艺术作为社会意识范畴它必定会反映这个社会的经济神态,所以,我们所审视的艺术,是不是也在审视这个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均匀呢?

而且,中国如今的娱乐怪圈实在是惨得令人发指,电影院的板报上永远是金钱的喧闹和疯狂的门面吊饰。我们的人民被迫接受一场又一场的垃圾洗礼,这当然有着这样和那样的原因,这也不能把矛头全指向导演们,在我分析,这是这个社会太浮躁,人民的物质欲望急剧膨胀,而且总有那么几个有钱人想动动精神的奶酪捞捞艺术的油水,于是那些饥饿的导演便应运而生,他们成为了一种金钱操纵下的傀儡。

意外的是我们的观众似乎挺能折腾,对于这些粗制滥造的精神污染近乎受之,就在我们欢呼着明星颜值和特效质感时,利益商正准备下一次的视觉骗局,如此的周而复始终于把利益商胃口越蹭越大,影视的制作便直奔观众腰包了。

也许我们真的不合适享用些优秀的作品,因为我们太愚昧太疯狂了,何时能静下心来好好认清下敌我,认清各些厉害。说到这里,我认为中国不缺好影人,不缺好技术,更值得表扬的是,我们现有的好故事多到爆炸,只是待人发掘了,但是,我们缺的是价值观,缺的是对真善美的追从,我们不需要因为某个明星生来美艳而视为标榜,我们不需要因为某个节目盛大奢华而视为优雅,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又一个谦虚、内华、贴近心灵的寄托。

要想,观众自我更正了,有诚意的作品会少吗?

 4 ) 这是一部老师和家长都不该错过的电影!

周末看了《嗝嗝老师》,看完后,嗓子眼直疼,全剧戳人的泪点太多(当然我本来也是一个泪点低的人),其中最触动我的是电影传递出的价值观和教育观。

嗝嗝老师是一位德拉图雷特综合症患者,她的身体总是不由自主地抽动,还会时不时发出怪叫声。小时候,老师们认为她在扰乱课堂秩序,常常责骂她,当得知这是一种病症后,又建议她退学,她辗转过多个学校,甚至连她的亲爹都认为,自己闺女该去残障学校。

直到她遇到了一位接纳她的校长,校长让全校师生把她当成正常的小孩看待,而不是一个发出刺耳叫声的怪小孩。校长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让她决定做一名老师。

可想而知,没有学校想要一位会发出怪叫声的老师,尽管她是有双学历的高材生。最后,还是她曾经的母校再一次接纳了她,不过,这仅仅是因为一个由学渣们组成的班级根本没有老师愿意教。

他们在嗝嗝老师来上课的第一天就打赌,这位老师挨不过一天。嗝嗝老师解释了自己的病情后,他们还编了一首RAP,说嗝嗝老师就像老鼠一样,会发出吱吱吱的叫声。他们给椅子做了手脚,让嗝嗝老师一坐,就摔到了地上;他们给粉笔里加了料,让嗝嗝老师一写字,就像打火机点了火一样;他们还利用化学实验搞了个小爆破,把教室的玻璃炸碎了。

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没人想来当这个班的老师了吧?

校长决定解散这个班,让坏小孩们滚蛋回家,一直被捉弄的嗝嗝老师却说,炸坏玻璃是她上化学课时发生的意外,不是学生们的错。

另一位给学霸班上课的男老师对嗝嗝老师说,他们就是烂泥扶不上墙,无论你怎么替他们背锅,他们都不会有任何改变,他们是不可雕的朽木,他们的成绩永远不会及格。

嗝嗝老师说,从他们的恶作剧里能看到他们的计划和智慧。

她认为,没有差学生,只有差老师。

是的,在好老师眼中没有差学生,有的只是自己做得不够好。她寻找能够打开这些“坏小孩”心锁的钥匙, 不断挖掘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还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教学。

学霸班男老师对这种教学方式不屑一顾,他认为卓越是刻苦换来的,而不是乐趣。男老师错了吗?没有错,我们都坚信那些卓越的优秀的人一定是最努力的。

可这一套理论并不适合每一个孩子,尤其是那些被称为“朽木”的学生。他们已经放弃自己太久,你跟他们说卓越和努力,只能换来无动于衷。但嗝嗝老师的这套教学方法却能成功地激发“朽木”们学习知识的热情,一个人只有被激发了学习的热情,才能努力,不是吗?

电影的结果不用我说,你们也一定猜到了:“朽木”们在嗝嗝老师的教诲和自己的努力之下终于考试及格,他们向充满偏见的人们证明:朽木也可以雕,因为他们只是被误以为的朽木,而不是真正的朽木。

就像嗝嗝老师说的那样,没有差学生,只有差老师。电影里的“差学生”之所表现得那么差,是因为他们来自贫民窟,在学校里被当成下等人,在他们彻底放弃自己前,老师们已经放弃了他们。

好老师和差老师的区别在于:好老师不会放弃他的学生,只会激励他们,给他们自信,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毕竟人都需要被鼓励,被激励,更何况小孩,责骂他们,并不能让他们变得更好,反而会让他们越来越皮。皮,是他们的保护色,因为不想成为老师或者父母口中那个一无是处的人,他们才会把责骂当作耳边风。

而差老师就像学霸班男老师一样,面对这些调皮捣蛋屡教不改的学生时,选择了羞辱他们,惩罚他们,直至放弃他们。不过,电影中最打动我的一幕却是学霸班男老师的开悟。

他发现:原来让他骄傲的学霸在背后捣鬼,陷害学渣班的同学,还高兴地对他说,老师 ,咱们终于把那些学渣赶出了学校!

他一直以为自己是优秀老师,可以教出成绩优异的学生,可这一刻,他知道自己错了,他的偏见不但让“差生”的自尊心碎了一地,还让好学生变成了陷害其它同学的坏小孩。

我们常说教书育人。一个好老师所做的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也要向学生们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这样的好老师越多,差学生才会越少。

P.S: 电影里的音乐太好听了,比较惊喜的是印度嘻哈。哈哈哈。

 5 ) 没有坏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

图雷特氏综合症,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抽动疾病,包括运动抽动,声音抽动以及综合抽动。这种疾病不会危及生命,但患病人群往往会因为异于常人的古怪行为而被排斥,误解。在电影《叫我第一名》里,主人公就身患这种疾病,但最终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名老师。

有意思的是,《嗝嗝老师》的女主角和前者有着同样的身份,同样的历程。但与此不同的是,它并不是简单地停留在“个人励志”这个方向,而是更多的把重心放在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上。某种程度讲,嗝嗝老师更像是《叫我第一名》的后续,是一种“娜拉出走后怎样”的预演。

或者说,《嗝嗝老师》更为直接尖锐地抛出了一个问题:学生成绩不好,到底是谁之过?和《死亡诗社》那种打破陈旧教育体制的理想精神所不一样的是,《嗝嗝老师》站在了一个更为务实的立场上,电影没有直接将矛头指向固有的教育体制,更没有明目张胆地去批判讽刺教育大纲,而是采用一个更为温和的喜剧形式来阐述自己的主题:没有坏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

唐代文学家韩愈曾在《师说》中阐述何为“教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第一要素就是“传道”,传授做人的道理。在《三傻大闹宝莱坞》中,阿米尔汗饰演的敢于挑战传统的大学生就对僵硬缺乏人性的教育体制进行了幽默的讽刺,因为电影中的老师只会授业解惑,而所谓的传道却是丢的一干二净。

而嗝嗝老师在电影中的魅力正是她身体力行的传道精神。她会去做家访安抚学生情绪,会看到学生优点给予鼓励,会给每一个学生以充分的信任。她拒绝说教,主张用“为什么不”来替代“为什么”,对于“差学生”从来都不会放弃,真正用行动来给学生做榜样。

没有圣母光环,也不是天使化身,她有的只是无谓的改良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态度。

就像是一个深入虎穴的救世主一样,绞尽脑汁救贫民窟的孩子于水火之中。她带领学生放飞承载着自身恐惧的纸飞机,告诉学生如何运用北极星判断方向。她将学生的过错归咎在自己身上,其所作所为只是在解答之前电影所提出的问题:孩子们是无辜的,他们没有错,错的只是老师教不好。

作为印度少见的大女主电影,嗝嗝老师的形象被设定为一个勇于创新的新女性,她所患的“打嗝病”一方面是她的最大敌人,但另一方面却是电影最具人文关怀的地方。

因为“打嗝病”这个设定的存在很容易激起观众对她的同情,而观众也会乐意看到学生最终包容理解她的温馨场景。换句话讲,电影正是“利用”了观众的同情心,况且她还是一位勇气十足的女性。毕竟她所面对的不仅是头疼的“差学生”,其实还有来自男权语境下传统年长老师瓦迪亚的压力。

瓦迪亚老师的设定其实蛮有意思的,他一开始是嗝嗝老师改良的最大阻力,是电影的最大“反派”。他所代表的是固执陈旧的传统老派,只是一味相信“没有坏老师,有的只是没有希望的学生”。

但他并没有像《死亡诗社》《放牛班的春天》类似的“反派”继续黑化下去,而是通过一场作弊事件反省自己从而寻到了教育真谛,最终被嗝嗝老师的行为而感染。

他最后的那段演讲,是这部电影的点睛之笔,他深刻的自我反思证明了嗝嗝老师是对的。就像他所说的那样:学生做错了题,会丢分;老师教错了,却不会减分。学生其实做起来更难。

作为一部教师题材的电影,《嗝嗝老师》的商业气息非常浓。它严格遵守“制造矛盾冲突——解决问题”的经典剧作模式,没有艺术电影一贯的烦闷,而是有着极大的观赏度和趣味性。剧情跌宕起伏,让观众的注意力始终紧跟电影情节的走向。

不仅对于印度,对于中国而言,《嗝嗝老师》都是有着一定的启发意义。当我们在网络上看到太多有关师生的反面新闻时,诸如小学生因作业不堪重负而离家出走,学生不听话被老师掌掴数十次等等。我们都会为此感到痛心:当今的教育怎么了?

在教育体制无法大刀阔斧改革的情况下,教育从业者是否应该反思: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以及教育方法是不是应该得到改良。在奉行孔子“因材施教”的同时,对于所谓的“差学生”更是不能轻易放弃。《嗝嗝老师》就为我们做了一出非常生动的比喻:如何让粉笔在黑板上书写的不那么刺耳,只需要折断一部分就可以,这种小小的改变,可以收获到显著的效果。

传授道理,教学生如何去做人,才是教育的首当其冲。学生自我改变的同时,教师人群是不是也应该自我审视,看看自身需要改变什么。时日当下,对于教育而言,我们不奢求出现像《死亡诗社》这样振聋发聩的伟大电影,但凡能有像《嗝嗝老师》这样能为人们指点迷津,拨云见日的电影就足以满足。

 6 ) 教育不是一桩优胜劣汰的工程

近年来引进片市场所掀起的“印度热”,似乎在这个秋天开始回归理性。

因《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小萝莉的猴神大叔》、《起跑线》等高票房印度电影席卷市场所带来的“光环”,并没有在上个月上映的《苏丹》身上奏效——这部感动了阿米尔·汗的摔跤题材作品,在内地的票房却没有突破五千万。

显然,中国观众们对于印度电影的期待与要求,已不再是停留在几年前“嘲讽宝莱坞神剧”的阶段。我们已经将这个标准设立得越来越高,每上映一部新的印度电影,都会将其与上面那几部电影作出对比。

最新上映的这部《嗝嗝老师》,也许就是这个背景下,能顶住检验的一个破冰之作。

这部电影翻拍自美国人布拉德·科恩的真实经历,但由于文化语境和人物性别的转换,产生了不一样的表达效果,故事的主线和重点也全然不同。所以,它更多地让我想到了这些电影的汇总——《死亡诗社》、《起跑线》以及《放牛班的春天》。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之下,它依旧拥有直击印度现实社会里“歧视”与“阶级疼痛”等阴暗面的表达。

电影聚焦了一位身患图雷特氏综合症(多发性抽动症,患者会时常打嗝)的女老师奈娜。开篇,就迅速点出了她异于常人之处和影片的几个主要冲突点。身揣教育学学士、理学硕士的她参加一场又一场面试,5年过去了,被18所学校拒绝无数次,光是被自己毕业的母校就拒绝了足足5次——原因,就在于这个时常抽动的病症。

这是一种无法被根治的疾病,患者在紧张时症状就会加重。童年的奈娜因此而受尽了嘲讽,成年后也被不断质疑是否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这些,都是她不断碰壁的前史。

终于,母校还是给她送来了橄榄枝,却不料这背后是更大的困境。因为她面对的,不是一群尖子生,也不是一群“普通班”的学生,而是因为土地征用,被并入圣蒂克这个“私立高端学校”的14位“贫民窟问题学生”。圣蒂克的学生和老师们几乎来自于中产或富裕阶层,时不时会对他们流露出歧视的倾向,而F班的这些学生也各有各的家庭问题和性格问题。

所有问题的交加,很快在F班的同学身上化为了叛逆,他们不但荒废学业,还经常恶搞奈娜老师,与A班的学生们发生冲突。如何因材施教,成了“嗝嗝老师”最苦心积虑的事。但大家面对她的善意并不太领情,还一再给她各种打击,她的病情也因此多次严重发作。

至此,影片的几个主题都被摆上了台面。

可以说,《嗝嗝老师》和许多其他国家涉及教育观念的电影们最大的不同点,还是在于它“印度电影”所特有的社会性探讨。

这类电影的最大共同点,就在于——

它们通常能通过各自百转千回的故事、鲜明的人物塑造和严格可控的高潮收尾,传达出对社会问题的探讨和令人感动的人际情感,面向尽可能广的全年龄段受众群,从而在商业价值、社会价值与观众共鸣上做到平衡。在我国的主流商业电影市场上,这类影片一直处于稀缺的状况。

《嗝嗝老师》同样在此处下了功夫,和今年上映的另一部印度电影《起跑线》相似的是,它在充满喜剧类型元素的前提下,让观众收获期待中的欢笑和感动,同时带出了大量社会性上的探讨,事关阶层与教育体制等。

在电影中,有一个如今我们在印度电影里看到,可能都已经会“见怪不怪”的镜头:

在贫民窟眺望时,会发现离这片破败之地最近的,就是高楼林立都市。

随着嗝嗝老师挨家挨户的家访,这部电影再一次地,为我们展现了印度这样典型的“格差社会”

什么叫“格差社会”?简单而言,就是随着贫富差距加大,社会阶层有了明显的分割,民众间形成了严密的阶层之分。在印度,1%的人拥有全国财富的50%以上,而50%以上的穷人阶层只拥有全国财富的4%。

随之,经济、教育、社会地位差距甚大,阶层区域固定不流动,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也是极难的事。很多印度底层人民的生活就处于“再拼命,也无法逾越贫富的鸿沟”的状况,日复一日,代复一代,形成循环。富人坐享丰厚的物质资源,贫民窟里的人却连日常用水都要抢。

但其实,很多被人视而不见的贫穷境遇,和所有人都息息相关。我们国家,何尝不面临着教育资源随阶层倾斜的问题?

F班的孩子们,在日常下课之余,就各自过着在破败的菜市场里卖菜、贫民窟聚众赌博小喽啰、货车司机的子女、修自行车店打工的日子。甚至于,有个同学见到老师,还会因自卑而装作不识。他们的父母,甚至迫于生计,没有一人能来参加家长会。

有个家长对老师说道:“整个世界都在贫民窟外面,而我们仅仅希望孩子能做到自己从未做到过的事情。”

这是底层朴素而真实的愿望,自己的孩子也许并不会出人头地,成长的路上也绝对不会一帆风顺,但还是要寄希望于他们。

在学校里,贫民窟的孩子们被安排到了F班,和他们发生冲突的同学不来自别的班,都是A班。

一方面,这是因为阶层不同、学习成绩差异的摩擦所致。生活对于不同的人而言,仿佛在一个现实中,便能开辟出另一种现实的平行宇宙。学校与社会生活给予了A班的“学霸”以看不起人、趾高气扬的资本,更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宽容与信任;而这一切,都是F班的孩子们所不曾拥有过的。

但另一方面,电影并没有刻意对F班的孩子们进行洗白,甚至直接指出:产生冲突的更大责任方,是F班。因为这些贫民窟出身的孩子们有着更为自卑、消极的人生态度和青春期的反叛心理。他们责怪自身原生家庭的境遇,因为身份的不同,放弃了和A班的同学进行更好地沟通与结交,反而选择了抽烟、赌博、恶作剧等恶习,企图用这些将内心里向善的自我封闭起来,以满身的獠牙和锐刺示人。

有人说,“教育不是一桩优胜劣汰的工程,而应当是依循生命本真的爱。”嗝嗝老师显然身体力行地做到了这一点,她在这方面做了非常多的努力。

她鼓励孩子们直视自己的出身和天赋、缺点,擅用启发式教学,将操场改造成了“另一种教室”,自由发散的思维让学生们产生学习欲。她知道该如何维护孩子们脆弱的自尊,因为自己从小到大就活在周遭的目光里,就连自己的父亲也会区别对待自己。

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F班的同学开始学会积极地处世,而阶级之间的矛盾与差距也在缓慢地弥合与冰释。嗝嗝老师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一次对自我和对群体的双重拯救。

但这些,也许还是不够多。作为一个患病的女性,奈娜一直都在碰壁——她光找上这个无人问津的工作,就花了五年时间;她没有办法让自己的学生在考试前能在学校里学习,而这些学生们也差点就要被集体退学。这不是电影在刻意“卖苦”,社会便是如此,很多时候不是靠“努力味道的鸡汤”就能顺心如意,无可奈何也是常态。

在电影的最后,没想到会是一直戴着反派脸谱的那位A班的老头老师,在台上进行了点睛式的一段演讲。他说道,“二十年前,以为老师的教学难,如今发现原来做学生更难。因为老师教的不好,不会被人批评、不用承担后果;而当学生,则要面对老师的批评、考试升学的压力。”这既是他对自己一贯用“有色眼镜”待人的行为所作的反思,也是对印度社会的教育体制现状的反思。

嗝嗝老师不仅破除教育的教条主义,给我们展示了即便在一个并不理想的社会里,也能拥有的理想化教育环境。同时,她也战胜了自己。即便身患疾病、饱受嘲笑与欺侮,面对再多、再大的质疑,也能坚信心中的善念,并凭此做出自我选择,为人生找到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近年来上映的大批量印度电影中,第二部以“大女主”戏为主的,带有鲜明女性视角的电影。

和上一部《神秘巨星》比,我更倾向于这一部的表达。女性不再是等待救赎的客体,也不再是只有拥有巨大天赋才能成功逃离残暴生活的人,而是真正自由地为自己发声。

也许,在经历了众多印度电影的大卖和《我不是药神》的暑期轰炸之后,这类带有深厚“印度电影印记”的作品,已经没那么让我们的观众感到“新鲜”了。但《嗝嗝老师》依旧有它的优势——它融“春风化雨”的教育理念、战胜自我的平民励志和格差社会的探讨为一炉,显出更广泛的社会性价值。

 短评

我们一起学狗叫,一起汪汪汪汪汪!

7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好看。看哭了好几次。如果《麻辣鲜师》做成内地版,如果桥段“贴地气”,该多爆款!喜欢那句台词:“今天开始,让你的软肋成为动力。”

10分钟前
  • 阿顺
  • 力荐

看着蛮开心的印度套路故事片。大女主戏,但是女主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又是同时在渴望“父亲”的认可……印度电影中的“父权”表达很适合写论文了。

12分钟前
  • 还行

吱吱·GTO麻辣教师、汪汪·十八岁的天空、嗝嗝·死亡诗社,托托下巴·放牛班的春天。

13分钟前
  • 科林
  • 还行

碾压很多国内烂片了

15分钟前
  • 以太
  • 推荐

太套路了,逆袭也没什么逻辑性,把好好一个故事讲得平庸无趣,情感烘托只有靠BGM。

16分钟前
  • 麻绳
  • 还行

翻拍《叫我第一名》一开始蛮气那个教师老头和学霸学渣两男生后面还是很感动教师老头也帮学霸男背了锅 给他机会自我反省学渣男前面老闹幺蛾子 后面终于步入正轨结尾从教20年的纳娜以校长的身份退休所有学生都来欢送她以前的9F班的学生也长大了 好感慨PS.后面做的那个模型更酷

17分钟前
  • 漫漫云端
  • 推荐

双面励志故事,教师励志,学生更励志,女主有苦说不出坐在角落给自己巴掌真让人心疼。制作精良,演员演给力,全程飙泪。我们应该反思,为什么套路又简单的印度电影每次都能赚走我们的眼泪,甚至能洗涤心灵;为什么他们总能在欢乐轻松的氛围里揭示最残酷的社会问题。

22分钟前
  • 影评人 杉姐
  • 力荐

所以每当有人批评穷人的见识短浅,贪小便宜,愚昧无知,懒惰荒淫我都想反问一句何不食肉糜。贫穷得土壤上开出的花朵,每一步都走得格外艰难

26分钟前
  • 贪嗔痴傻和愚昧
  • 力荐

应该是今年印度电影里最鼓舞人心的一部了~老师的顽强和差生逆袭的故事相得益彰,音乐也好听~最重要的是看完这电影不会哭,是满满的暖意

30分钟前
  • 乌龙戴碳
  • 力荐

印度现实题材电影常被评价“俗套”,这本是个贬义词,但放在评价印度电影的语境中,则变得中性。所谓俗套,即故事的每一处转折、每一步推进都在观众的意料之中,渲染人物情感时大量使用抒情配乐和慢镜头,结局通常是过于理想化浪漫化的大团圆。这些手法本已被使用过无数次,理应过时且乏味,但唯独放在印度电影中就显得格外动人,俗套也能迸发出巨大的情感能量。或许是因为印度本土电影中那难得一见的真诚,直面社会痼疾,不遮掩,不油滑,并始终对未来抱持一种纯真的理想主义。而内地现实主义电影面对严格的审查制度和复杂的市场环境,常常难保初心,显示出过分的精明与圆滑。

34分钟前
  • 李濛Lemon
  • 推荐

刻板、突兀、脸谱。而且坦白说啊,这么个触及现实却又不敢正视现实的故事,根本谈不上是理想主义,充其量只是一锅影视化的鸡汤而已。

35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还行

这几年比开心麻花还密集且发挥稳定的一类片子是印度引进片,它们都有娱乐爆米花的外表+社会现实讽刺的内里,像《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厕所英雄》《护垫侠》都反映了两性不平等引发的问题,《嗝嗝老师》跟之前的《起跑线》类似,主要讲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当然本质上还是在讲贫富差异阶级固化。一个类似《放牛班的春天》的温暖故事,也不乏《死亡诗社》式的高光时刻。印度大片似乎已经对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百转千回的剧情转折,尤其是高潮段落的泪点营造驾轻就熟,形成了一条印度特色的商业片路子。并且这些引进片的片长似乎也在微幅缩短,歌舞能省则省,碰上中国这样同样处于发展中阶段的人口大国,共鸣简直不要太多。电影从一个看起来像励志传记片的开头起手,但并未将篇幅集中在对特殊残疾的猎奇刻画上。女主演技很棒。

39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集结自身罕见病症、家庭多年难解心结、学校师生责难等多方矛盾,戏剧冲突够足,不乏煽情催泪,在归拢到光明结尾的同时,亦不忘对峙双方各自的成长与收获,歌曲虽节制仍显过满。对印度电影的心态比较矛盾,一方面佩服其在现实题材领域的不懈探索且完成度与可看性都不错,另一方面又容易抹去真实存在的困苦与艰难,现实主义的外衣下依旧是套路而简单的鸡汤倾向,阶级差异的鸿沟岂能如此轻易抹平;全班起立的桥段用滥了。

41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2018上海国际电影节看的第一部,播放完导演竟然出现在电影院,有真实的故事原型,剧本从诞生到拍摄完毕花了七年的时间,妥瑞式症的背景最初不被投资人认可,认为不商业化 不赚钱,但导演坚持做这个励志温情的故事,揭露教育、生活现状,给予更多的人信心和希望,为印度电影点赞!

46分钟前
  • Sunflower
  • 力荐

可以说,是今年印度最温情脉脉的一部电影,关注的依然是最弱势的群体,在大环境失语的境遇之中,如是电影,更显得难得可贵,能拍出来,相当于成功了一半。

49分钟前
  • 独狼映画
  • 力荐

终于见到印度电影对教育体制的反思了,类似《放牛班的春天》《一个都不能少》和《垫底辣妹》,还加入了阿甘式的人物励志。因材施教,体验式教学,不放弃学生,相信学生,这才是真正的为人师表。

52分钟前
  • 壹安²
  • 推荐

印度电影就像中国电影的一面镜子,同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发展中国家,他们的创作人一直在告诉我们,不是有钱就堆出真善美,就能架空现实营造虚伪的感动,《嗝嗝老师》扎实、贴地、诚恳的故事主线,依然是孱弱的国产电影匮乏的,在嬉笑、温情背后,它对现实的关照依然硬朗、坚韧,贫富差距,阶级壁垒,性别歧视,教育资源等问题,都是挡在师生面前的一堵堵无形之墙,怎么拆除,能不能拆除,就见仁见智了。电影只是带着我们做美好的憧憬,并不能解决所有现实问题,让你笑过、感动过之后,结合自己的生活际遇,摒弃浮华与喧闹,做一些沉淀与反思,故事的目的就达到了。

55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3.5 《起跑线》+《死亡诗社》+《放牛班的春天》。在近年来印度引进片里,综合水准仅次于《摔爸》,尤其是表演上很圆润。只可惜如今“印度热”已经过去了。

59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化学课上被整蛊,篮球课上讲物理,伟大的老师永远不离不弃,“没有差学生,只有差老师”,又是别人家的老师啊!因材施教、寓教于乐,这种两千年前的教育观念在现在这个唯分数论的时代好像越发的遥远,就好像我回忆起高中生活时,是严格区分的“好坏班”、爱理不理的老师、一张张冰冷的试卷,还有永远被调换的体育课。虽然同题材套路的片子太多,这部还是诚意满满。7.5

1小时前
  • 巴喆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