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人生

HD中字

主演:埃迪·马森,琼安·弗洛加特,安德鲁·巴肯,布隆森·韦伯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3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寂静人生 剧照 NO.1寂静人生 剧照 NO.2寂静人生 剧照 NO.3寂静人生 剧照 NO.4寂静人生 剧照 NO.5寂静人生 剧照 NO.6寂静人生 剧照 NO.13寂静人生 剧照 NO.14寂静人生 剧照 NO.15寂静人生 剧照 NO.16寂静人生 剧照 NO.17寂静人生 剧照 NO.18寂静人生 剧照 NO.19寂静人生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我们依旧行色匆匆,生来彷徨而孤独——评电影《寂静人生》

Chapter1 引言——从法兰克福学派谈起

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提到:

“如今广播、电影已经不再需要装扮成艺术了,它们已经变成了公平的交易,作为文化产品的艺术产品,并不是真正的艺术,而是作为准备在市场上销售而被生产出来的商品。”

在这里,我无意对当代文化本质做任何批判、或者无谓感叹人们越来越沉溺于单纯的感官刺激。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正越发地裹挟于派大星式的电影场面之中。《名侦探柯南》剧场版在《水平线上的阴谋》之后的创作风格转变,正是本时代对阿多诺文化批判的一大佐证。但是另一方面来看,电影的冲击力表现力的提升也是其制作水平进步的体现——我们无需对现象作极端激进主义甚至是反智主义的批判。

然而有意思的是,当我们把视角放回欧洲,我们或许会发现,开现代电影文化之滥觞的欧罗巴大陆、也即被阿多诺所批判的资本主义文化的溯源地,却仍然保有着大批安静且深沉的电影作品——没错,这两个形容词也许就代表着包括我在内的许多观众对于欧洲电影的第一印象(为求准确,本文的“欧洲电影”基本上排除了美国制片)。

不同于热闹的商业片,略微审视一长串的欧洲电影清单,我们可能会用这么几个词来形容欧洲电影:剧情、引发思考、安静、人性、小众(?)等等。

而今天我们聊的这部电影——一部地地道道的英国片,则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我对于欧洲电影的最终印象。

它的名字叫做《寂静人生》(Still Life)

Chapter2 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我和你问好

这部电影应该从一个“神圣而无人问津的工作”说起。

男主角John May是一个普通的伦敦社区服务员,他的工作听上去并不那么体面:为本辖区内孤单死去的逝者寻找亲人。然而,逝者既然弥留之际依然孑然一身,那么在茫茫人海找到他的亲人谈何容易,更何况这些人基本上都拒绝与逝者的任何联系。因此,John之后的任务就是为逝者安排葬礼,让逝者入土为安。

这份工作,John坚持了整整二十二年。

然而在某一天,这一份工作戛然而止。

政府机关精简机构裁员,John失去了工作。也许他感到委屈,也许他感到不服,但是他没有表达太多的不满。在领导的斩钉截铁之后,John提出了他在位的倒数第二个请求——用最后三天把他手头的最后一案完成,案主的名字叫做William Billy Stoke。

John走上了一条寻亲之路,他走访了Stoke的原单位、Stoke曾经待过的监狱,拜访了Stoke的前任、曾经一起游走街头的乞丐、共同出生入死的战友,以及——他的女儿。他完全可以选择按照领导的意思,将逝者的骨灰以一种简单粗暴的方法处理掉,但是他并没有。相反,他每找到一个逝者的家人,就请求他们参加Stoke的葬礼送他最后一程,但是在故事出乎意料的结局之前,所有人都拒绝了他。

最后,Stoke的女儿打电话来,答应参加父亲的葬礼。这是故事的最大转机,我曾猜想这预示着故事的happy ending。然而戏剧性的是,John在最后一案得到圆满完成的兴高采烈之中,因交通意外而死。

整部电影在Stoke的葬礼中落下了帷幕——当然了,以上提到的他所有的亲朋好友都因为John的努力而悉数到场,而为此不懈奋斗的John却被孤独地埋葬。这便是故事的结局。

哦对了,John生前的最后一个请求,是要求领导将任务多宽限几天。

毕竟这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他用生命证明了这一命题。

Chapter3 人不堪其忧,不改其乐

Part1 站在黑夜与白昼之间

事实上,John这个人物,尽管他是笑着死去的,但是他的一生却并不快乐——即使他热爱这份工作。有多么热爱呢?这一细节一直到电影的中期我才明白。一位老妇人在自己的屋子里去世——应该是John的倒数第二个案子,也是电影在最后一案之外描写的最详细的一案。

接到消息之后,John要做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前往逝者生前的居所。在那里,John需要收集起那些曾经对于逝者意义重大的东西。在大众娱乐取向如此丰富的时代,你无法想象会有两个人的兴趣爱好或者旨趣完全相同。因此可以预见的是,John每次的工作都将会极具挑战,因为这些逝者的物品可能完全不同。

你可能会问:收集这些东西有什么用?

因为John会为逝者写悼词。

在John每一次参加无人问津的葬礼之时,神父都会为逝者朗读一段悼词,其中的内容可能是这样的:“珍妮·福特出生于1945年,这正是和平之光降临大地之时。在那动荡的时代,福特先生能够拥有这样一位可爱的女儿是幸运的。她长大后享受着晴天海滩的温暖、一条简单却高雅的项链、最爱的弗拉明戈舞、以及她对于苏西的爱。”

很明显,当有人要求你为一位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写悼词,笔尖最真情的流露也未免虚伪。而John所做的,就是在短时间内通过自己的观察,轻轻缝补起一位逝者的岁月。

我们无法揣度John在22年之中屡屡孤单地参加他人葬礼时的内心活动。但是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当John在检视逝者的遗物并且借此了解逝者的一生之时,他也在这一过程之中慢慢了解了他们。也许,在其中遇到了和自己趣味相投的人,他会短暂地有一种“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欣喜与认同,但是也仅限于此了。因为他遇到所谓“知音”的小幸运,都难逃“子期竟早亡”的悲怆。

于是我们看到,在John家里的一本厚厚的相册之中,存放着每一位逝者的照片——被仔细地装裱好、静静地躺在其中。我相信,在每一个独自低语的夜晚或是某个暗自思忖的瞬间,John的脑海中都能浮现出逝者的面容。这并不是恐怖故事,相反,这应该是John一生之中独家的精神财富。

Part2 Just you again? -I afraid so.

一切的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John所做的许多工作也许并非必要。

在被宣布炒鱿鱼之后,John目睹了新任的女官员以一种无比“高效”的方法,将原先存放的骨灰盒两两一齐倒进了一个土坑之中——那种地方应该勉强可以叫做“墓地”。

是的,没有人在乎这些逝者:子女不关心他们甚至对其恨之入骨,大量逝者骨灰堆积挤占了政府管理资源……也许换一个视角,我们也许会发现John的行为甚至难以理喻——这恰恰就是本片最重要的矛盾冲突,也是我们思考其所有细节的起始点。

在一次安葬之中,负责土工的师傅也许无心也许有意地感慨了一句:

“Just you again?”(又只有你吗?)

对此,John的回答是:

“I afraid so.”(恐怕如此。)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在过去的二十余年的时间中,也许有数不尽的他者、甚至于John自己,都可能问过这个问题。毫无疑问,我们无法描述比无人陪伴的消逝更加悲伤的存在。在这一点上,John毫无疑问是一位人本主义者,他用几乎无可替代的坚守为逝者的生命留下最后一丝的尊严。

在John日复一日的工作之中,其安葬的不仅是逝者的躯壳,更有意义的是,他们的精神世界得以安息。这不仅体现在John对于逝者生前爱好的记录,也体现在其宗教信仰之中——因为对于尘归尘土归土的理解,是所有宗教信仰最重要的生命哲学。John用慢工出细活的态度给予了最大的尊重。

伦敦不会因为John相册中任何一个人的逝去而哭泣,留下John一个人做了这些灵魂的守夜人。

Chapter 4 一部男二出场不超过两分钟的电影

很有意思的是,作为本片后半段最重要的人物——William Billy Stoke,在全片中几乎没有镜头。故事推进的主线,是以John走访Stoke生前的亲朋好友,了解其生前的经历来推动的。也就是说,像盲人摸象一样,我们通过有限的经验认知,跟随John的脚步,试图勾勒出Stoke的全貌。

先看看整条线大概是怎样的——John在Stoke的照片中发现了一顶食品加工厂的帽子,于是前往该加工厂找到了曾经与Stoke交好的一位工友。这位工友让他去寻找Stoke曾经的红颜知己Mary。John从Mary处了解到了Stoke生前曾有过犯罪记录。据此,John前往了当时的监狱和记录Stoke文件的档案馆,不仅了解到了Stoke的事迹,更重要的是,John找到了其女儿的来信。循着来信地址,John找到了Stoke的女儿。一番谈话之后,女儿给出了一位Stoke战友的照片,当然这位“战友”早已胡子花白双目失明。在和战友沟通之后,John的最后一站是广场的乞丐,在那里他了解到了Stoke曾经在街头的放荡形骸。

上面这一段颇有踏雪寻梅、柳暗花明之感,但实际上这一路更像是一幅微缩版的众生相。在不同人那里,我们逐步建立起对于男二的认识——他蔑视规则却又心存善良;他凶狠到能将企图调戏自己对象的男人送进急救病房,但同时他也能忍受肉体的痛苦而号召狱友的慈善募捐;他醉醺醺地躺过伦敦的各大广场小巷,却又曾经是战场上保家卫国的战士。

很有意思,如此一个人,通过其密友或至亲的描述中,我们竟无法准确地说出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又或者,究竟是其性格中怎样的潜在因素塑造了这么一个彼此矛盾的人生呢?

影片没有对此给出解答,但是对于Stoke的印象却真实地发生在观众的心中。也许此刻,我们的心中都有一个Stoke,他可能因为战场创伤而形成反社会人格、也有可能因保护家人而不惜对抗法律……

当然一切的正向描述都可能反过来,你完全可以想象一个符合上述所有侧面的Stoke,这便是这部剧的魅力。Stoke本人从未解释自己,他把解释权给了所有的旁观者,当然也包括John本人。

因此我们看到,全片后半段的主线看似是对于Stoke的想象建构,实际上也可以被理解为是对于John精神世界的重塑。

在这一连串的寻亲之旅中,John多次表达出了惊讶或者疑惑:

John无法理解,怎样的人能够为组织一次募捐而用自己的牙齿咬住皮带悬空将近四分钟之久。

John无法理解,一位天当被地当床,非伦敦著名广场不睡的人。

John无法理解,以伍兹威士忌麻痹自己的人,或许曾经有过一个美满的家庭和一个可爱的女儿。

John无法理解,他拜访过的人不管出于何种目的,都拒绝送其最后一程,尽管这些人的回忆各不相通。

对比之下,John实际上是一位孑然一身、严谨自律的人。他不善厨艺,因此独自一人的生活极其简单,从不做菜,罐头为主食。因此Stoke的生活方式对于John来说就像是一条永远不相交的平行线。

在广场上,John喝下了浓烈的威士忌。呛得咳嗽。

从那一刻开始,他更多地理解了这个世界,尽管他仍然孤独。

Chapter5 电影的拍摄者是John May

我们要逐步回归主题了。

这部电影通体流露着一个词——“寂静”(Still)。这种感觉无处不在。

在这部电影之中,我们看到的伦敦并不像是一座百万人的大都市,没有成龙《英伦对决》中的喧嚣,也没有车水马龙和钟鼓琴瑟。在全片的镜头之中,几乎八成以上的时间,我们看到的都是John一个人——即使是他和别人对话的时候。在这种镜头安排之下,整个伦敦像是一座空城。也许正应了我对于John的描述那样——站在黑夜与白昼之间的活死人——一样,此处的伦敦,白天和夜晚并没有差别。

但是,这部电影又有一种以动衬静的意境。鲁迅先生说过:“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当John回家的时候,几乎没有声音,但是我们却从背景中隐隐约约地听到断断续续的电视声,由远及近又远去的警笛声,以及邻居的吵架声……这些声音没有喧宾夺主,反而让我们觉得John的所在更加安静。

在我看来,与其把这说成是手法,不如将其理解成John眼中的世界。

前面已经说了,John的生活无非孑然一身,生活一板一眼,活似《八十天环游地球》中的菲利亚·福格。因此在他眼中的伦敦城,也许就是如此安静。长期处于生死的边缘,John对于“寂静”也许已经嵌入了生活的理解。

在一瓶威士忌之后,电影场面有过短暂的喧嚣,那可能就是John眼中的世界动摇的瞬间。

Chapter6 以敬畏的态度对待每一种活法

这部电影看到最后,我却不希望诸位成为庸俗的“孤独主义者”。

正如我在上面所说的,每个人心中都可以有自己的伦敦。这代表着一个人心中对于世界的认知。乔治·米德说过:我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总是不同的,因为我们各自的注意有别。对于现世的孤独感应该来自内心的沉静和对经验的认识,而不应该沦为悲观和装深沉的面纱。

其实说到最后,John的生活未免太过沉静,而Stoke的生活又过于波澜起伏。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下结论,说二人的生命都过于匆匆而失去了另一面的美好。因为当我们试图做出如下判断时,我们就已经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绑架了他人的世界观。

一如我们在开头所讨论的文化批判。

事实上,无论是中意所谓的欧洲电影或者是相反定义上的商业片,该行为并无可厚非。我们基于经验的判断,很大程度上并没有脱离自我的窠臼。二者并没有压倒性的差别,在《寂静人生》之中,并没有显示多少电影视觉技术的飞速发展(如特效等等),这可以被理解成一种坚守,亦可以被理解为一种风格,但绝不是非此即彼的批判。

换句话说,《寂静人生》提供给我们这么一个剧本,在其中以死衬托安静,并由之展现对生而为人的理解。从本质上看,这部电影并没有注重于向我们输送任何成形的价值观。与此相反,它传递的更多是一种“电影外”的体验,即我们在电影片尾落幕之后,在滚动字幕的留白之中,做出的各种思考。

我相信那个时候便是万籁此都寂,在那个时候,我们能感叹并且想到很多。我们会以剧中人的生命体验(在这部电影中是完整的)观照自己——因此提笔至此,看似我在评论电影,实际上我也在评论自己的生命。

我觉得这便是电影的魅力。

 2 ) 紧扣人心,从不停滞

与日本电影《敛葬师》《彼时生命》及奥地利电影《呼吸》一样,意大利导演乌贝托·帕索里尼前往英国拍摄的《寂静人生》(又译《继续活着》2013),也是直接与逝者有关的影片。死亡永远是人类不朽的主题,只是时空不同而已。而片中的“寂”与“静”,犹如两块墓碑,横亘在观者的面前。阴阳相隔,只是一条无形的忘川与冥界而已。

温和的约翰·梅(埃迪·马森饰),可谓极简主义者,饮食清淡,无欲无求,一直孤独生活。他的工作只是伦敦宁肯顿区的一名社区服务员。说白了,就是为那些孤独故去的逝者整理遗物、寻找在世亲人、筹办追悼及丧葬仪式等。

单单寻找逝者亲属,就是一件极其艰辛的事,常常寻而无获。他时常呆立,不置可否。徘徊、伫足而坚定,构成了他疲于奔命的现实光景。但他二十多年来,从无怨言,默默勤快。

即便如此,负责人普拉切特还是告诉他,单位将裁员,他离开之前,只有三天工作时间,去寻找一位名叫比利·斯托克逝者的亲属工作。明知自己已经被“辞职”,梅仍是不遗余力地寻找比利的遗属。只是不想比利的葬礼,如他孤零零的生前,依然冷落无人。

或者说,梅操办了太多冷冷清清的葬礼,他深感自己责任重大,为死者求证,乃是他的使命。让在天之灵的他们感知,哪怕他们生前一文不名,终没有枉度一生,仍有亲朋记挂着他们。他希望攥紧天国通往现实的这根易朽的绳索。

可比利老头生前性情暴躁,少有亲朋,只能通过一本遗留的相册,寻觅丝丝生迹。对于这位生前“暴力,拒绝援助”的爷来说,可谓举目无亲,至少表面上的印象及可供的线索,就是如此。但外表平和内心坚定的梅,相信比利一定有他牵挂的人。

工夫不负有心人。他找到了“玛丽餐厅”,老板娘琼斯,就是比利生前的情人,还跟火爆的比利生了一个女儿,且这个女儿已结婚成家,也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但琼斯说比利生前并不知道她的女儿,也拒绝参加比利的葬礼。

梅仍然不甘心,通过不懈的努力,打听到了比利生前唯一还牵挂的女儿住地。他买来新相册,换上比利抱着女儿等所有的老照片。焕然一新的相册,抚摸上去,让人感到比利并非只是一个蛮横、绝情、酗酒的醉汉,他还是一个内心有纤细之爱的人。

从不饮酒的梅,还请来当年跟比利一起流浪街头的两个流浪汉喝酒,只是为了多了解比利生前的情况。这段时间,梅要么伫立车站,要么赶向远方。他来到比利女儿生活的小镇。

凯莉·斯托克,是个漂亮的女人。可她一提起爸爸就愤怒不已,稍平静下来。尤其是当她接过那本崭新的相册时,她哽咽了。她说她爸爸还有个老战友,一直惦记着他。只是凯莉仍如之前的琼斯那样摇头,拒绝参加爸爸的葬礼。

无奈的梅依然安慰她请求她,但不强求她。凯莉看着他默默而去的背影,表情明显起了微妙的变化。梅来到当年比利的老战友嘉伯住处,老头非常高兴。他说当年他们在福克兰群岛上,生活艰苦,比利怕得要命,只希望早点返回英伦。梅告别了老头,接到一心要开掉他的普拉切特的电话,让他别再过问比利的事了,自有别人来做,不用他操心。

面对挤压、嘲弄与奚落,他解下自己的皮带,系在铁窗上,正准备尝试下比利“自栽”的可能性时,恰好电话铃声响起。他接过,凯莉的电话,希望能见上一面。他急忙赶到站台,凯莉微笑地说她准备参加爸爸的葬礼。她临上火车时,笑着说,如果有时间,想请他周五去咖啡厅坐坐。梅微笑地点头。目睹着凯莉的火车远去,恍惚时间如一条彩带,紧紧维系着他们。以前的付出并没有白白浪费,还弥漫着浓浓爱意。

梅兴奋异常,来到小店,精心挑选了一对印有狗狗图形的茶杯,多欢快的一对狗狗。可就在他出门时,正看到对面他要坐的大巴,想也没想就冲了过去。结果飞来横祸,他被另一辆车撞倒,血流如注……

弥留之际,他露出了平静的微笑,想必这是他一生少有的欣然一笑。他终于可以彻底放下这人世间的一切,不用再为寻找别人而苦恼,也不用为失去工作而揪心,何况他还带着凯莉的爱意一同飞向远方。

原来梅一直为别人的葬礼奔忙,形同为自己举办一个个葬礼。这是多么寂静的人生。活着从没人注意,死了依然默默无闻。就在比利老头的葬礼举办之时,安葬梅的工作也在悄悄进行,只有两个安葬他的工人,这与对面比利隆重的葬礼形成强烈的对比。

凡是梅生前拜访请求过的亲朋,悉数参加了比利的葬礼。凯莉和琼斯只是往对面看看,她们哪知道那个刚刚寂寂安葬下去的会是梅呢。凯莉还期盼着与梅在咖啡厅会面呢。

所有的人离开墓园,天色渐暗,那些故去的灵魂,纷纷而起,他们一同凭吊这位帮助过他们的人。影片风格异常寂静,如同片名,有时不免沉缓,但紧扣人心,从不停滞。

通过梅的人生,反观到我们自己。每一个人,生前无论怎样过活,死后也只是一块墓碑。或者没有墓碑,只是一张照片。或者照片都没有,就只是一个编号。或者连编号都没有,就只是一团升起的火焰,然后寂灭无声,如一团混沌远去。

2015、6、2

 3 ) 嘘

  这部片子很淡,淡才好,也没好到让人惊叹的程度,但引人思考的就是好片。

  片子讲一个四平八稳的英国人,看起来很符合“中庸”的价值要求,永远西装革履,不苟言笑,吃同一个牌子的鱼罐头和吐司面包,上班下班,独居,日复一日过着平淡的生活。

  他的职业是替那些无人认领的死者联系家属;他把工作当成一件神圣的事业,兢兢业业;他替不同种族的人操办葬礼,选择适当的音乐,目送其下葬。影片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记录这种生活,波澜不惊,没有说教意味的台词,也没有出乎意料的情节,却让人在这种平淡中化开,感受它。

  影片的最后,主角生命终结于一场车祸,一切平淡止于这场车祸,之后呢?是寂静,死之寂静。或是从一开始,就是寂静。

  导演赋予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名字《寂静人生》,生前寂静,死后仍寂静,就这样活过一场,波澜不惊。

   想到这里,不禁宛然。年少的时候,总是做着热血的梦,渴望轰轰烈烈,渴望异化,渴望超越。最后呢,大多数人还是过上了平淡的生活。

  前两天看访谈节目,蔡琴说:“我上学那会儿,曾经花了两年多的时间思考自我的意义,为什么存在,我来这个世界是要做什么?”

  天文说:“这是个物化的世界,人与物的关系是‘我记得’,‘记得’,于是物有了意义。”此处对应了《小王子》所表达的:我与物建立了某种关系,于是,此物对我来说是独特的。

  绮贞说:“做喜欢的事,让喜欢的事有价值。”

  说两句我自己的看法。人生的追求很多种,最徒劳的不过是从不敢面对自己,自私而盲从,愚昧而劳碌,有为无为有何区别?终归一场空。

  幸运一点儿的是懂得及时行乐的俗人,这种乐小看不得,是实在的世俗的喜乐,一场游戏一场梦,透彻地体验过一遭,不枉来人世混迹一回。

  更高尚一点儿的是信仰者,他们孤独地坚持着,尽管自己过得潦倒极了。许多生前无闻的艺术家不就是这样?当然,大多数人只是搏不过命运罢了,生命开着他们的玩笑,蹂躏着他们,将他们的才华猛烈而透彻地挤压出来。或者像这部片子的主角,大概早看淡了自我,活过一场不过是与世界发生过联系,他的事业是与逝者发生联系,无所求,无所谓意义。

  最高的境界大概是独乐亦众乐吧?这种人占极少数,除了运气,须应了木心先生的话,要头脑,心肠和才华皆好才行。

 4 ) 真残忍——简单观后感

“那天见到了一个女人,跟她的狗。后来这个女人提出约会,他答应下来。

那天,对于明天有了不一样的感觉,他在杂货店里买了两只带有狗狗图案的杯子。

这天,这个女人在寻找他的身影,这天,他坟头的土拍得不很平。

两只杯子始终没有用上。”

男主这一生循规蹈矩,有些刻板有些洁癖,马路上无人无车,他都会习惯性看一眼才过,只因为沉静的人生终于要迎来改变激动了那么一点,在过马路的时候被车撞死了。 我认为导演很残忍,因为这点戏剧性,就把一个怀揣着憧憬的人杀掉。 有一部讲杀手的电影,开头有一句话是这样的:“武士能够忍受世间最不堪忍受的孤寂,只有林中的猛虎能够与之相比”,我觉得把这句话稍加修改也可以放在这部电影的开头:“约翰梅能够忍受武士与猛虎都不能忍受的东西。”

 5 ) 用力去活的人,一定都曾龌龊过,也一定都曾伟大过。

(1)

我有点儿喜欢他的工作。

(2)

看着这么安静、平淡故事,中间的某一刻,我莫名其妙的觉得,贾樟柯能把自己家乡的人和事记录下来、表现出去,挺令人羡慕——羡慕贾科长、羡慕山西。

……

到了结尾,想起来,《三峡好人》的英文名,好像也叫《Still Life》。

(3)

记录一些台词………

老同事说,“有一段时间,我们是最好的朋友,像学校的同学,只是年纪大一些。”

老情人说,“他可以一天之内给你全世界,让你哪儿都不想去,只想跟他在一起……整天有他待在店里实在太棒了。”

老情人还说,“我们不是一家人,他不想要一个家,我办不到,那是好久以前的事儿了有太多要去解释……我曾经爱过他,没再爱过其他人……”

………

女儿说,“我十八岁生日那天,他打来电话,他没提是我的生日,但他一定知道,他一定知道,你觉得呢?”,

老战友说,“我第一天入伍就被他揍了…如果没有他,我也活不到现在,他没有把我丢下山上。”

老战友继续说,“喝酒可以让人遗忘,让你睡觉时不会做梦,但这样会窝在心里,无法一吐为快。”

流浪的人说,“他们从来都不交谈,只是一起坐在长椅上,那正是我们都想要的,不是吗,一个可以安静相处的女人。”

(4)

记录一些感受……

“出人头地”真特么是一个肮脏的词!“认识自己,接受自己;认清生活,认真生活”,才是每个人该被教导和赞扬的。

生活,就是一坨屎,稍不小心,你就会沾上,有时多、有时少。

用力去活的人,一定都曾龌龊过,也一定都曾伟大过。

(5)

约翰是不是为了喝一杯热巧克力,错过了一班火车,改乘了汽车?

 6 ) 时间不会为了任何人停留

这部电影的画面,纯粹,但始终压抑。就像主人公简单的内心世界,丰富却无人识。 他把所有已经过世的人生前美好的照片保留下来,晚上昏黄的灯光下,打开厚厚的相册,一张一张的翻阅,好似参与了他们之前的人生,一起来过一起活过。一定要固执的为他们选择比火葬更贵的土葬,只因为要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哪怕这个人已联系不到任何亲人,更没有一个亲朋愿意出席他的葬礼。这样一份也许别人避之不及的工作,在他这里,是信仰,是坚持,也只是必须做好的工作。 最后的一位亲属,那个女儿,不喜欢父亲,讨厌他。但多年珍藏着他年轻时的照片。得知他去世,觉得不能相信,太突然了,记忆中那个强壮的总是一腔怒火的父亲,什么时候就老了,老的再也回不来了。可是,是约翰到访各地为这个老父亲找到了生前的爱人,亲人,朋友。他一遍遍地跑,只执着的为自己工作中最后一位去世者找到亲友。 他终于为最后一个人找到了家人。 他的工作,也到了尽头。他把所有私人物品打包好,他还是什么也不说。 此时的背景音乐是那么悲凉。但那个女儿似乎被他打动,他们美好的相约下次见面。 他买了一对印着狗狗头像的杯子。整部影片到现在,他才出现了笑容,那是因为类似爱情的东西。 他笑了,生活可以重新开始了。一辆车过来,他甚至来不及思考,再见了。 他一生都在为别人的葬礼忙,若实在找不到亲友,他必到场。而他的葬礼上,只有他自己和神父。 同一天,最后一位逝者的葬礼,到场的人,都是他辛辛苦苦找到的,另一边,他的葬礼,没有人。 那个女儿觉得奇怪,看了几眼。 仍是他一个人。 还好,还好,最后,曾经那些逝者,都来了。他们来出席他的葬礼。他们来看他,道一声多谢。 人生,算是圆满了吗。 约翰,梅。终年44岁。 他的一生,伟大,又平凡。

 短评

结尾直接多给一星!

10分钟前
  • 🥨
  • 力荐

安静的、孤单的、缓慢的、一丝不苟的人生。最喜欢那个单人小餐桌,还有从桌上抹掉食物残渣的沙沙声。

15分钟前
  • 小鱼儿
  • 力荐

一个人如果寂寞,会把很多注意力放在食物上。影片中多次展示了罐头面包、鱼、蛋糕、冰淇淋和再一次的罐头面包,极度的寂寞夺然而出。

18分钟前
  • momo
  • 推荐

结尾几分钟两人的葬礼对比对照回前面的相似镜头,有惊喜,但还是感觉有点刻意。美术满分,剧情一般。一个认真的人最后的失误,就是让自己的意外提前了。

21分钟前
  • 布鲁布鲁
  • 还行

男主最后一次怀着希望坐火车回家是唯一一次座位与火车前进方向相同的。对强迫症跟我一样严重的男主来说,坐火车反向座位的痛苦你们一定不理解吧。

23分钟前
  • 虾子
  • 推荐

情节密度过低的“《意林》大电影”。

25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他尝试了热可可,冰激凌,还有啤酒。如果没有那场意外,他和她之间还会发生些别的故事。

26分钟前
  • 羽遇雨
  • 推荐

以前看人类学纪录片,说对逝者的感情和意识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开始,因为有此才开始有了殡葬,才有了来生的说法以及原始宗教。梅维护的正是这种情感,这部电影讲述的东西可谓既原始,又高级。

29分钟前
  • 合纥
  • 推荐

用旧书做沙发腿这么简单的一幕 如父如子这四个字就硬生生的砸了下来;结尾的三连击哭瞎 孤独的人请慎看此片

30分钟前
  • 索拉西多
  • 力荐

善良人的最后欣慰是,葬礼不会无人出席

31分钟前
  • 小米=qdmimi
  • 力荐

题材类似《入殓师》,但风格要灰暗得多,没有多少温情,只有枯燥压抑的现实,人们活在一个信仰失落,高度原子化的社会。结局还是呈现了某种希望和安慰。

34分钟前
  • 新兴无产阶级
  • 力荐

生活是什么?想必阿甘会跑过来跟你说: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倘若询问《寂静人生》里的男主角,他会告诉你生活就是人走茶凉后的一杯热巧克力。但在室迩人遐之前,生活也是那一场场无人庆祝的葬礼。将快乐注入到悲凉之中的乌贝托将生死缠结成了一个环,因此葬礼都成了男主角奔向新生的一次次演习。“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情总要用完了再走。生活中用不到,就用在精神观念上。” 这就是为什么在这部超越了《双生美莲达》的超现实主义作品里,尽管弥漫着浓浓的末世况味,但我们却还是能从“宁静致远”的结尾感知到一份“淡泊明志”的喜悦和慈爱。

38分钟前
  • Muto
  • 力荐

“在此哀悼珍福特的一生,她生前享受生命带来的一切。1945年夏天,当和平终于到来,她出生在斯加波罗,是杰克和诺拉福特的独生女。在那动荡的年代,能够幸运结婚,抱着也许是意外出生的可爱女儿,他们一定很高兴。她长大享受着生命的美好,晴天时海滩上的温暖;一条简单、品味高雅的项链;还有一个新口红。她很热衷于舞蹈,特别是弗朗明哥舞,当她穿着红舞衣走进舞池时,总是耀眼夺目。她晚年对爱猫苏西的照顾无微不至,苏西伴她走过许多快乐岁月,总是以别具风格的方式庆祝圣诞节。”用带着温度的镜头语言,讲述冷峻刺骨的题材,鼻头发酸、眼中含泪。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所有人,即便是被嫌弃的人,终其一生,仍在寻求心灵安定之所。

41分钟前
  • 力荐

无人庆贺你的出生,无人知晓后来你去了哪里,无人出席你的葬礼,但仍愿你曾用力地爱过。

46分钟前
  • 不良生
  • 力荐

一位寡居的男人,22年的时间里都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为那些孤独死去的人寻找亲属,根据每一位死者的经历撰写悼词,举行葬礼,精神上颇有日本人的风范。最后一次寻找,在一切柳暗花明的时候却遭遇了一个惊人的反转,也许生活就是这样讽刺呢?简单动人的故事,娓娓道来,结局太动人了!★★★

4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梅意外死亡像是刺猬的优雅。

48分钟前
  • egwood
  • 力荐

是两年前拍的电视电影吗。。。

52分钟前
  • \t^h/
  • 还行

最终,只剩下超现实为平凡人的命运默哀

55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我想若干年后,流浪汉会带着一瓶酒来看他;凯莉会为他献上一束花;在停尸房工作的青年会带着填字游戏在他的墓前坐一会。

59分钟前
  • 蓝天白云
  • 力荐

不胜唏嘘的结尾,一直忙活着别人的生后事,却忘记了去活出自己人生的精彩。

60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