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

HD中字

主演:托比亚斯·莫雷蒂,罗纳德·库克利斯,曼努埃尔·鲁比,Caroline Hellwig,科内利乌斯·奥博尼亚,约翰娜·加斯多夫,萨宾·塔布瑞亚,安塞尔姆·布雷斯哥特,Colin Pütz,Peter Lewys Preston,乌尔里希·诺登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20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贝多芬 剧照 NO.1贝多芬 剧照 NO.2贝多芬 剧照 NO.3贝多芬 剧照 NO.4贝多芬 剧照 NO.5贝多芬 剧照 NO.6

 剧情介绍

贝多芬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779. Eight-year-old Ludwig van Beethoven, called "Louis", is already known as a musical prodigy. He learns to go his own way - much to the dismay of the people around him. Some years later, he meets Mozart during times of political upheaval. The unconventional genius and French Revolution are sparking a fire in Louis' heart; he doesn't want to serve a master - only the arts. F...星空中的歌黑客帝国邪恶与疯狂旧伤满满喜欢你大唐来的苏无名缉枪眼见不为凭2023爱情大乱斗萨布丽娜的惊心冒险第一季世界之王远山恋人狙击兵 2 通古斯九叔归来1大脚女婿地狱厨神:异国寻味 第二季小谢尔顿第六季炫车酷驾 第二季亚森·罗宾第二季秀秀的男人玛莎我想和你好好的完美银行大劫案逃亡者的末日爱心传达阳光男孩让我疯狂海鹰比利帮 第一季龙抬头2007洗屋大师王牌情敌2013狼人游戏夏至廊桥等待,只为与你相遇神探南茜 第三季安眠旅舍公寓 아파트

 长篇影评

 1 ) 什么才是这部《贝多芬》电影传达的?

很多人误会了结局,我说几个点大概表示看法。

1、刻画阶级。对比Amadeus(莫扎特传)、不朽真情(贝多芬传)、复制贝多芬,这部电影对贝多芬这位音乐巨人的刻画,和前面我说的3部电影,有一点非比寻常的,就是它敢于刻画阶级。很多老外都是避开涉及改革话题的,而他敢拍!他给出了贝多芬对阶级问题的姿态,当别人嚷嚷着有剑就要跟贝多芬决斗的时候,贝多芬不玩口舌,甚至可以不怕前途尽毁,直接给对方狠狠的一拳。虽然这也有意气用事的成分,但是显然,贝多芬不像很多人那般懦弱,对比那些天天说怕天朝要来查水表,所以他只能一辈子窝囊,并且窝囊得有理有据的人,电影里的贝多芬不像那些评论员那么让我烦,敢多次多场合重点刻画阶级,这点我是比较尊重的。

2、手法没有问题。我是看过1000部左右普通电影看客,对电影拍摄和剧本等不专业,但我基本能一遍看懂电影里贝多芬儿童期、青年、和晚年。很多评论在说电影剪辑的手法,片尾那些怎么怎么不好,这些真的是我们要重点去衡量的吗?很多评论都在评价手法之类的,我觉得很多余,这部电影来说我觉得手法及格表达的内容我能看懂,这就足够了,那就可以看它的核心。你是要吃满汉全席,然后食物是什么一个字不谈,只谈他的烹饪方法,然后他到底是什么食物?除非说你是大厨,自己拍电影,否则不要老是抓小问题不放忽略重点,所以说这种评论很无聊。

3、比较不那么儿童不宜。不朽真情(贝多芬传)把贝多芬刻画得比较像个情种,主题偏向爱情,很多裸露场景,并且语言比较污秽,甚至也有荒诞淫乱的暗示。复制贝多芬里把贝多芬邋遢、粗野的一面展露无疑,传记里的提到的污点,无比地放大,这些电影都有一定的可靠性,至少据我所知有些书信和手稿证据或当年其他人的描述等,我在想,到底是哪部电影比较贴近贝多芬本人呢?好比邋遢这个问题,一个人比较忙,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会比较邋遢,这时候被人看到记录了下来,那是不是就一辈子要捆绑这个缺点了?也就是贝多芬表现得整洁也是错误的?显然那样理解标签化很那个啥。德国人自己拍的这部,接近原型的可能性多一点,理由是,有前面的几部贝多芬传,这部其实不再需要搞些八卦事情来博眼球,忠实还原就挺好,表达一些新的思考,重要的思考就挺好,完全不了解贝多芬的人也不会看这个电影,在贝多芬诞辰250年纪念的年份里。

4、音乐有一定门槛。我估计很多人对很多片段的音乐是不太理解的,我敢说自己有入门理解,听过贝多芬和莫扎特全集,并且研究过他们的乐谱,自己写过100多首曲子,也不算懂古典音乐,只敢说入门级了解。前期,贝多芬弹的只是模仿莫扎特、巴赫、海顿、其他宫廷乐等,展现天分,融会贯通,这时段没有对那些作曲家有了解的话,观众是搞不懂他弹什么的。也就会理解不了他弹的曲子和剧情的一些关系,青年期他寻求突破,开始追求自由和平等展现自我和激情创新才华等,听得少的话,也就不知道电影展现的好在哪里。晚年的那个听起来杂乱无章的曲子,就是企图直攻音乐最本源的东西,他也干的很好,突破了很多。他的音乐不断有新思想的影子的。这些大部分人真的懂吗?我想也不难,应该是我多虑。了解那些音乐,就对电影中的音乐有个对位。我就怕有些观众放出唐璜的时候会认为是贝多芬之类的错误代入,电影在音乐上引导挺弱,加上选的贝多芬原曲片段都不算最精彩的,怕更加误解剧情。

5、自由平等外加一点点博爱。贝多芬第九大家都耳熟能详,毫无疑问就是展现了自由平等博爱等,当然远不止,可以说是包罗万象的人类思想精华之一。这个电影也是,不过是反过来展示这些思想。为什么提这个,因为我不说真的就怕很多人真的不懂,误解了结局是消极的。注意!电影干了什么?电影里展现了不自由,不平等,也有不博爱很自私的一面,并且把这些糟糕的东西表现得露骨和扭曲。这就是电影对阶级的不合理的战斗,而分出胜负了吗?很多评论说结局很糟糕,很悲凉,天才都这个鸟样,名人也赚不到钱等等诸如此类的说法,如果是玩笑还好,就怕一些人当真了。事实是什么?实际会是,当自由平等博爱等观念真的深入人心,越来越多人认同,这个观念的地位就会越来越高的,也就为改变带来契机。电影里贝多芬最后一句话是什么?“卡尔,事情是不会改变的,总会有人是王侯,有人是奴仆,出生决定命运,我从没想过要承认这一点。”这句话我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在放着第九交响曲的时候,说这句话,不应该被理解为消极,而应该是某种理想主义,是非常积极的!我这说的不是贬义,是褒义。你很简单,比起王侯之类的,哪怕知道事情不会改变,也从来不承认这点,甚至连想都没想过要承认,这是多大的力量,多大的战斗力,不像很多人,还没怎么打就先gg了,为自己提前gg编写各种理由。贝多芬那是干勇士该干的事情,哪怕他不是那么天才光凭这点也让我尊重。况且,你确定当越来越多的人都不承认“事情不会改变,总会有人是王侯,有人是奴仆,出生决定命运”的话,更多的人观念变的话,这样的勇士越来越多的话,事情真的不会改变吗?毫无疑问那个时候事情会变,就像“老弟,事情是不会改变的,总会有人会用洗衣机,有人不会用洗衣机”,说真的你要到哪怕一个一直不会用的人还真的挺难,如果你真的不会,我可以教你对不对!

 2 ) 真实而震撼

一年后,突然想整理所看影片,遂在豆瓣上搜索并留下只言片语。

真实地反映了一个天才的生路历程,是一部比较好的新时代重编作品。

以路易斯为名别有新意,父亲唤儿的小名,是在家庭里表现人物,在社会中塑造英雄。

其训练尤为刻苦,父亲以儿子的天资为炫耀的资本,处处卖弄,但年轻的路易斯不只是默默地承受着一切,甘愿当一个花瓶,而是对时事有自己的见地,受到法国大革命的激荡,有青年的热血,对音乐有自己的追求,不顾大师的反对,他人演奏不出,是他们的水平有限,而非音乐本身的问题。虽然听力下降,常常遭到别人的误解和不满,但是自己仍然坚持在音乐的世界里创作,为此甚至放弃了爱情。

很棒的自传类电影,参见英雄,有其平常处,有其不凡处,耐人寻味。

 3 )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2021年6月9日,星期三,22点,上海电视台外语频道,第27届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优秀电视节目展播,片名《天才贝多芬》。影片可看做是用今天的表达方式,浅显易懂地表现音乐巨匠的坎坷人生,格调较为朴实,是一部适合普通观众了解贝多芬,了解古典音乐的普及型“教材”。也许旋律是陌生的,人物是遥远的,但是爱恨苦乐、情与理、浮与沉,都是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



 4 ) 略窥贝多芬和他的时代

这部影片诞生在2020年,即贝多芬诞辰350周年。

整部影片弥漫着清冷沉静的气息,情感流泻饱满而不喧嚣,镜头似有千言万语喷涌却克制地保持着与观众的距离,冷静地讲述着青年与晚年的贝多芬的生命轨迹,生的起点归于死的终点,350年后的我们已经知道他的人生将要在57岁止步,但苍茫历史中的贝多芬却迷茫懵懂于少年时代、徒劳叹息于生命终点——电影抓住了两个贝多芬对于其人生轨迹无能或无力掌控的点,加之恰到好处的平行剪辑,命运吞噬个体的磅礴力量奔流而出,贝多芬明知命运却永远与之搏斗的血性也就呼之即来、不言自明。

影像给人的感觉像贝多芬的个人气质,钝、冷、粗粝包裹的深情、潜伏在冰层下的火焰,考究的美术设计和服化道(除去几件在大革命前出现的高腰帝政女袍着实不合事实——这确实是难以忽略的瑕疵),历史的气息带着不容置疑的温度扑面而来,我的潜意识来不及反抗便被卷入了电影中被营造出的世纪之交的场景。

电影选择了走写实的路线,自然意味着它的出世必然自带观影门槛。欣赏此片需要对18-19世纪之交的历史背景有大致的了解,既包括大的历史轨迹,也需要具备一定音乐史基础。原因无他,贝多芬生逢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这一特殊的大变革时期,其本人的命运和作品毫无疑问打上了厚重的时代烙印。但这里只需要大致把握这段时期历史变动的影响、轮廓即可,无需摸清每一个细节,便可以看明白本片。

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以及这一时间段发生在欧洲的其他重大事件,伴随着自由民主之风的吹拂(甚至早已经点燃了燎原之火的启蒙思想),欧洲原有的秩序在不同国家以不同速度坍塌。从前世袭贵族主导各个领域的话语权正在消亡,资产阶级、军事贵族崛起,成为新兴的政治力量——他们开始从各个细小的切口改变欧洲的风貌。

整个旧秩序危在旦夕:最初是在法国然后向外蔓延。在奥地利,莫扎特曾经深深依赖的传统贵族阶层,被 18世纪未至19世纪初横扫欧洲的剧变严重动摇。很多曾经在年轻的贝多芬闪耀之初资助并雇用过他的亲王们,在对法战争中都过得战战兢兢,随之而来的通胀又不断对他们日渐微薄的社会经济地位施予压力。

——丹尼尔·斯诺曼《鎏金舞台:歌剧的社会史》

骨子里流淌着不妥协精神的贝多芬,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可以相对自由地在作曲中进行自我表达,但仍然要注意,贝多芬的创作自由是相对的,为了生存(说得直接一些,就是他还没有完全从对维持作曲家饭碗必需的名利中脱离出来)——为了不像他的前辈莫扎特那样不时盼望着汇票拯救自己,他必须在为贵族和为自己之间找到平衡,所幸历史已经告诉了我们,他手头的可支配资金还是多于莫扎特的。

早逝而高情商的莫扎特注定属于大革命前的世界,而贝多芬则是启蒙思想浸润下为自己歌唱的命运挑战者,电影中两人的在维也纳的冲突也生动地再现了两个时代艺术家创作理念的差异。

贝多芬的声望让他的受益者也间接得到了荣耀。贝多芬深谙个中道理,并且很好地加以了利用。贝多芬为这些亲王和大公们创作和演奏,渴求的是他们的金钱和认同。

——丹尼尔·斯诺曼《鎏金舞台:歌剧的社会史》

主导秩序的阶层变迁,整个社会的审美趣味也随之变化。作曲家感慨时局、在作品中表达自我的现象日渐增多,音乐与社会的联系更是前所未有的紧密,甚至形成了一种互动,即社会现象或历史事件影响作曲家创作,同时作曲家又将自己的理想寄于其中,此即萨义德所称的音乐之“越轨”。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贝多芬创作“英雄交响曲”又为它改名的故事。

贝多芬在音乐上的革新,几乎是只手将音乐作曲的创作基础从统治者、宗教盛典和仪式所半官方指定的时代,推入了一个由调性体系及其尚未完善的终止式所开启的更为不安定但也更为新颖的空,由此,作曲家先是通过极为粗暴的坚持,继而依靠自我制造戏剧冲突,最后仰仗着对于音乐体系的全面的重新探索,来不断地开拓这一新的音乐空间。

——爱德华·萨义德《音乐的阐释》

生逢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贝多芬,热爱自由的他(电影也很细致地讲述了18世纪的启蒙思想是如何影响贝多芬的)把自己对“亿万人民团结起来,大家相亲相爱”的理想社会的憧憬埋在“英雄交响曲”和歌剧《费岱里奥》等作品中。

贝多芬之后的音乐家渐渐在这种“越轨”中取得了“创作自由”,不再被权贵限制的浪漫主义时代的自由作曲家不胜枚举,都在自我意识的表达上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

他把音乐史再次带进了一个新时代,艺术家不再是像莫扎特那样处于厨师之下的一个官廷小厮,贝多芬这样的艺术家把自己看成是独一无二的创造者, 只做艺术让他做的事情,也就是说,按照自己的思想和感觉创作。

他还利用旧有的模式和规则。他当然知道巴赫,也学习对位法和奏鸣曲式。如果他认为,交响曲的开篇乐章应该和整个作品一样长,那他就让它这么长。如果他认为,终乐章应该让歌手和合唱队一起唱弗里德里希·席勒的一首诗,那就不再管什么交响曲的规则了。

——鲁道夫·赫富特纳《最美的音乐史(修订版)》

因生计而不得不考虑金主需求、尚且无法全然挣脱束缚的贝多芬、被启蒙思想和时代冲破旧秩序深刻影响而热烈地为自己书写的贝多芬,在历史的转折点上耀眼又明澈。

至此,贝多芬无意中已经跨入了古典主义音乐向浪漫主义的拐弯处(当然这个界限非常模糊),但无需将其的作用夸大为连接两个时代的桥梁,他只是在做自己,并且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大环境影响,他在自我与时代之间求索音乐。

贝多芬不是莫扎特般的上帝,他不考虑自己创造的世界是否要接续,而是用强烈的态度直接发出自己的声音,自己要说的对整个世界产生了作用力,那就足够了,他并不是什么“古典和浪漫的桥梁”。也许我们看待十九世纪的音乐时,也可以并不仅仅在“浪漫”与否的圈子里打转,也许贝多芬代表了音乐强调动机性的未来,又或者,贝多芬就是贝多芬自己,仅此而已。

——乐正禾《珍珠·松香·夜莺·序列:西方音乐中的德奥》

电影尽管基调苍凉寂寥,却因为把握住了贝多芬性情中不肯与命运妥协(电影凝练地体现出了贝多芬这种思想产生的时代环境、家庭背景,以及这股力量在贝多芬体内如何发展壮大又如何影响了他的创作)这一贯穿其一生的火焰这条线索,使全片蕴藏着一股磅礴涌动的生命之力。因此,电影塑造了既真实可信又饱满立体的贝多芬,他的爱是爱亲人、友人、恋人的爱,更是以振奋人心的音乐抒发对普罗大众关怀的博爱,但在时代激荡、阶级鸿沟和少年时代有缺憾的教育多重因素作用下,这样的热情并不能完全外化为贝多芬的人格,他在生活上做不到毫无顾虑地爱身边的人,在粗粝暴躁却悲苦地表达对人和事的爱憎之外,唯有在音乐中他才能放下一切戒备和纠葛,全身心投入地爱世人。

在我看来,这部《贝多芬》最惊艳的是把大革命前后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风貌尽可能地展现在镜头中。这样,不管有没有历史基础,都能在片尾明示拿破仑战争将至前对贝多芬青年和晚年生活的环境一目了然。

波恩时期的贝多芬,正经历着大革命前洛可可时代的回光返照。彼时的歌剧演出场地就是贵族们的大型社交现场,聒噪喧哗,毫无纪律可言,直到大革命后由于旧贵族日薄西山,中产阶级得以进入剧院,新旧掌权阶级在剧院中的距离感才导致了近代观剧礼仪的诞生。

电影生动详实地展示了大量洛可可时期古典主义音乐的演出现场,过去的剧院是个热闹的天地,台上演绎着大家喜闻乐见的生活题材喜剧或是满足大家猎奇心理的剧目;包厢甚至比台上更聒噪,这里是贵族们社交唠嗑的不二之选。

洛可可时代的贵族们欣赏着严谨工整的古典主义音乐,戴着灰白的假发,不论男女都画着浓妆(惨白的面孔与猩红的脸颊和口红),造作的生活作风之下是恪守森严等级的呆板。而这些旧时代的产物、作为阶级不平等象征的事物在贝多芬中年后已经不复存在。

电影还展现了很多下足了功夫的小细节,相信对这段历史了解的人一定会感受到惊喜。比如,莫扎特的御用编剧之一洛伦佐·达·彭特(这位创作了《唐璜》《费加罗的婚礼》的脚本,电影中也用了一定笔墨描绘了这两部作品的诞生)和莫扎特打台球,莫扎特为了配合对方的习惯跟他用意大利语沟通;而贝多芬恋人高高在上的母亲讲话德语法语混杂,反映上流社会以讲法语、追随法国风尚为荣的习气。莫扎特本人天性烂漫,爱好奢华的服饰;而打心里不认同权贵的贝多芬则除了在公共场合之外很少戴象征身份地位的假发,电影的戏服设计也很好地体现了出来。

除了极个别硬伤(主要是早期帝政女袍裙摆的蓬度明显不够),影片对大革命前后服装的剧烈演变也尽可能做到了清晰的刻画。如贝多芬的恋人穿着一件少女感洋溢的王后衬衣女袍,这是洛可可风格向大革命后帝政风格转变的标志,而晚年住在兄弟家的贝多芬,身边则是穿着浪漫主义早期服饰的女眷们,这种服装的袖子的大小在未来十年还会继续膨胀、腰线也会继续下降。

大革命前后女装经历了非常剧烈的变动,影片中这一点在贝多芬不同人生阶段接触到的女性身上得以体现。(至于男装,体现这一时期男装变动最明显的帝政风格基本不在电影的时间线内)

我在观赏电影前并未系统阅读过贝多芬传记的专著,只是在音乐史的书籍中阅读过贝多芬相关的文字,还有去年四月在上海音乐厅观看的贝多芬主题展览,但已这足够我了解电影的整体脉络。如果读过贝多芬的传记,那观看这部电影一定入股不亏,再此推荐一本刚买来还没顾上读的《第九交响曲:贝多芬与1824年的世界》,这应是一部关于贝多芬的“大历史”,若能结合这本书观看影片,那对于贝多芬其人其时代的感知必然能盘得比他本人还明白。

 5 ) 贝莫会

1

这是我见到的唯一一部影片,大胆的表现了贝多芬和莫扎特相会的情景。

宋老师在这里补充一些事实。那是在1787年,贝多芬仍然是17岁。他一直抱着梦想到维也纳去会见自己的崇高偶像莫扎特,而那时他已经重病缠身,经济困顿,刚刚开始在写最后一部歌剧唐璜。莫扎特当时30岁,5年后他就去世了。作为当时的顶级大师,他比贝多芬大了13岁左右,整整一代人啊。

1994年的电影,永恒的爱人,都没有表现这一点。因为这太难表现了。

原始史料是from Otto Jahn, 他也是道听途说,不是亲眼所见。所以不少音乐史学家认为,他们两位大师根本没有见过面,或者是仅仅是照过面:

“Beethoven made his appearance in Vienna as a youthful musician of promise in the spring of 1787, but was only able to remain there a short time; he was introduced to Mozart, and played to him at his request.

Mozart, considering the piece he performed to be a studied show-piece, was somewhat cold in his expressions of admiration. Beethoven, noticing this, begged for a theme for improvisation, and, inspired by the presence of the master he revered so highly, played in such a manner as gradually to engross Mozart’s whole attention; turning quietly to the bystanders, he said emphatically, “Mark that young man; he will make himself a name in the world!”.

也许这一切都是吹牛逼。但是电影大胆的表现了出来,特别是让贝多芬给莫扎特大师抄歌剧的乐谱。

2

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这部电影的名称不叫Ludwig,而叫Luis贝多芬。那是父亲呼唤他的小名儿。

这部电影就是贝多芬最后的岁月与他的青少年时光互相交错剪辑的结果,虽然结尾非常晦涩无力,造作。

另一个主题并非非常明晰,比如一开始说他小时候就培养了革命的种子,不承认出身论贵族就是贵族,平民就是平民。这一点是从他们乐团非常有天赋的演员非那里学到的。他似乎把这个基因携带终身。

中间主要讲他的养子卡尔自杀,以及贝多芬到他的兄弟那里度假的事情。因为失聪,他几乎与别人处在封闭的交流模式,而且非常独断。

后面又回忆了他向莫扎特学习的片段。又简短回顾了海顿听琴,并且他二度拜访维也纳。

而最后又讨论了贝多芬的爱情问题,最后还是回到了出身这个节点。

 短评

3.5 每当贝七响起,便是人生转折之时。

9分钟前
  • vivi
  • 还行

故事线有些跳脱 大家狂飙各种语言 翻得让人生不如死

12分钟前
  • 橙叽呀
  • 还行

4.5/5 很出色的传记片,叙事用音乐、书信、回忆等线索巧妙有机地在童年-少年vs老年双线之间切换。而且很难得的着重讲作曲家的学习和成长,从小时学弹莫扎特,到学作曲,第一次出版自己的奏鸣曲,后来在维也纳向莫扎特学习,在波恩谋职,向海顿学习,第九交响曲和晚年弦乐四重奏的创作经历等等。可以看到从稚嫩走向成熟的过程。青年时期与贵族小姐的感情、充满矛盾的家庭关系、对侄子的感情等个人经历略着笔墨。很喜欢看这种重艺术家创作过程轻感情经历的传记片。

15分钟前
  • 冬叶
  • 力荐

乏善可陈

16分钟前
  • francemimosa
  • 较差

作为社畜的体会是:名人也赚不到钱。

18分钟前
  • Ecane
  • 还行

晚年贝多芬生活与青少年时的贝多芬交叉叙述,写作晚期四重奏时的贝氏易怒而无助,对生活仍不屈服;少时的贝多芬才华横溢,孜孜学习,对社会亦有着很多的不满。斗争性贯穿贝多芬一生。电影中随处响起的晚期弦乐四重奏,倒是与故事很搭,其实也烘托出贝多芬的悲凉感。

22分钟前
  • 优游卒岁
  • 推荐

这版老年贝多芬真是贝多芬本芬了。

23分钟前
  • pluszero
  • 还行

m2151:没有《莫扎特》那么激荡,中规中矩。穿插了一点自由之音。

26分钟前
  • Timing
  • 还行

最近一直在反复温习 贝多芬交响曲全集。觉得这部在音乐细节上很不错了。以及 关于贝多芬作曲酬金上 叙述也是很现实了,一直觉得贝多芬的作品其实不光有音乐梦想实现,对当时市场需求定位也是很准确了。

31分钟前
  • Mercury
  • 推荐

“出身决定命运。我从没想过要承认这一点。”太多有能力有天赋的人敌不过宿命,真正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命运,也许不过30%,所以何不看淡。服化道走心,以前讲究的男人都化妆戴假发,除了不多戴首饰,对自己外表的打扮程度不输女人。

36分钟前
  • 焦糖爆爆D
  • 还行

故事枯燥无趣也算了,但我原本对贝多芬大湿的好感都被这三个主演的装B臭脸给败完了。

39分钟前
  • 猫龟🐌
  • 很差

古怪的剪辑,不明不白的贝多芬的一生,跟《莫扎特》一比简直天上地下

41分钟前
  • 看不见我
  • 较差

社会阶层跃迁是一个悲情话题。可惜拍得虎头蛇尾

43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还行

塑造了一个不知道是主动还是被迫活在自己世界里的贝多芬

45分钟前
  • 買好車票準備回馬鹿星的羊
  • 推荐

青年和晚年两股绳编剧法,但是结尾很无力,居然是以字幕结束的。学习德语还行。

48分钟前
  • 昊子
  • 推荐

没什么大的槽点,也没有太多亮点,倒是又看到了Sabin Tambrea,觉得亲切罢了。

53分钟前
  • 大洋洲
  • 还行

看得我有点混乱

55分钟前
  • Rhine
  • 推荐

作为了解音乐家某一时期的素材还是挺好的,跟小莫在一起的片段让人想起了太多德扎里的梗,有趣!最后贝九响起,影片却嘎然而止,令人难过😫

57分钟前
  • 青铜骑士
  • 推荐

伟大的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不过观赏此片没有对欧洲历史,德国文化,音乐史,古典音乐等等有所了解,根本无法体会到牛叉之处。。电视一台ARD这次还行。。。

60分钟前
  • 冯斯特罗夫斯基
  • 力荐

插叙倒叙,更喜欢侧重贝多芬小时候和年轻的这部,虽然也有年老及最后的穿插。尤其看到贝多芬去见莫扎特,之后师从海顿,离开家乡,法国革命军入侵波恩家乡。一路风雪倔强的老贝。

1小时前
  • 江湖片子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