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诈圣手

HD中字

主演:罗伯特·德尼罗,米歇尔·菲佛,汉克·阿扎利亚,克里斯汀·康奈利,亚历桑德罗·尼沃拉,莉莉·拉贝,内森·达罗,凯瑟琳·纳杜奇,凯利·奥科,迈克尔·A.戈尔杰,克莱姆·张,迈克尔·卡斯洛夫,波特兰·赫尔米奇,阿曼达·沃伦,杰弗里·坎特尔,玛尔塔·米兰斯,马科·查卡,索菲·冯·海索博格,斯蒂芬·考特尔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欺诈圣手 剧照 NO.1欺诈圣手 剧照 NO.2欺诈圣手 剧照 NO.3欺诈圣手 剧照 NO.4欺诈圣手 剧照 NO.5欺诈圣手 剧照 NO.6欺诈圣手 剧照 NO.13欺诈圣手 剧照 NO.14欺诈圣手 剧照 NO.15欺诈圣手 剧照 NO.16欺诈圣手 剧照 NO.17欺诈圣手 剧照 NO.18欺诈圣手 剧照 NO.19欺诈圣手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美国史上最大骗局!8年时间卷走650亿美元!他说这是社会的错

在记者戴安·亨里克斯的不断追问下,伯纳德·麦道夫带着一点怒气反问她:

“你觉得我是反社会的吗”?!

最后,影片《欺诈圣手》镜头停留在麦道夫的面部,在长达5秒的特写后突然结束。


《欺诈圣手》是由HBO播出的电视电影。改编自《纽约时报》记者戴安·亨里克斯的同名小说。


故事围绕迄今为止最大的“庞氏骗局”操盘者伯纳德·麦道夫展开。

伯纳德·麦道夫是华尔街金融巨鳄、前纳斯达克主席.......他是美国现代金融系统的建立者,是华尔街的巨人,神话传奇,无数人的偶像。


这个足以在他死后名垂青史的完美形象,在一夜之间的分崩离析。

他用长达8年的时间制造了一个根本不存在的高回报基金,最后套住了650亿美元的庞大资金。

直到2008年,美国金融泡沫破灭,次贷危机爆发,出现挤兑,一时间他无法筹到70多亿美元给客户赎回,最后,他不得不向自己的两个儿子承认这个一直都不存在的基金。

他的两个儿子,一直视他为偶像的最亲密的门徒在第二天告发了他。


整个“局”瞬间垮塌。

一年后,麦道夫被法院判决入狱150年。

一年后,通过变卖麦道夫的财产,甚至包括其妻子的内衣,追讨回了仅仅15亿美元。

从商业大佬,到一般中产,无数人的一生积蓄化为乌有。

这桩号称美国历史上最大宗的金融诈骗案宣告落幕,无数人对此心有余悸,但他们只能把怨气,把罪恶,把口水洒向麦道夫一个人。

他们无力,也不愿反思。

《欺诈圣手》由奥斯卡奖常客,雨人的导演巴瑞·莱文森掌镜,面对小说和现实,他选择了提炼故事,从他拿手的人物刻画上,人物关系上制造情绪浓度和戏剧张力。


影片从记者在监狱中对麦道夫的采访展开,记者想知道几个关键事件。

这场诈骗的来龙去脉。

为什么这场诈骗能够成功。

这场诈骗对于麦道夫的影响。

还有麦道夫自己对于这场诈骗的看法。

巴瑞·莱文森需要在两个小时的影片中解答这场史上最巧妙的金字塔骗局,在时间上的确捉襟见肘。

于是他采用了电影化的叙事方式,加上纪律片式的再现方式,以家庭入手,以麦道夫为人物中心,围绕他的家庭成员,两个儿子和妻子,从侧面不断丰富麦道夫本人的性格和形象,同时借用他的家人之口,给我们呈现一个他人眼中的麦道夫。


影片一开始,麦道夫就被自己的儿子们从神坛拉下。

他的儿子,马克和安德鲁,在听完他的“告解”后,直接选择了第二天告发他。

一家人直接被抛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社会无法原谅麦道夫,同时也不愿意原谅他的家人。他们认为只要和麦道夫有关的人,肯定参与其中。

麦道夫的两个,在公司任要职的儿子首当其冲。

他们被媒体骚扰,有的记者甚至直接在大街上拦住小儿子马克和他正抱着孩子的妻子。


诈骗案爆发后,这个家马上解体,为了保全自己,在律师的安排下,两个儿子首先选择了冷落自己的母亲。

马克内心比较敏感,他无法容忍社会把他和其父亲拉到一起,无法容忍有人说他是这起案子的参与者。

这时,影片用几个桥段构建了麦道夫本人和马克的父子关系。

马克非常希望接管公司,几次和父亲摊牌,但麦道夫一次次拒绝,他甚至直接告诉马克原因,他的能力不够,她的哥哥安德鲁更具有实力。

这让脆弱的马克颇受打击。同时我们也看到了麦道夫的专断和暴躁。

马克是事件中,最悲剧的人物。他把父亲麦道夫视若神明,偶像,精神寄托,榜样,但顷刻间,榜样变成了罪人,变成了小人。

同时,家庭无法给予他支持和鼓励。社会舆论不会放过他,他孤立无援,最后选择了上吊自杀。

麦道夫的另一个儿子安德鲁,影片中同样用笔颇深,他有能力,有野心,他希望建立自己的公司,他希望摆脱父亲的控制和光芒。

他和父亲摊牌,希望离开公司,但麦道夫直接骂他自私,横加决绝。

安德鲁同样遭受了来自社会的“连坐”式惩罚。有客户和员工直接在路上向他发泄不满。

安德鲁比马克坚强,经受住了社会的压力,但他却被疾病困扰。


最后,他死于癌症。死前有人问他对麦道夫的看法,和他为何不去监狱看望自己的父亲,安德鲁冷静的说,

“在我心中,他已经死了。”

与麦道夫相伴50年的妻子露丝同样被其拉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露丝去了15年的理发店都拒绝为她理发。

两个儿子不愿意和她说话,因为她不要愿意抛弃麦道夫。

可最后,在马克死后,这份埋怨彻底爆发。她最终选择了与麦道夫不再联系。


通过三位最亲密的人,影片从侧面给我们呈现了麦道夫的形象,这个父权的专断之人,在爱的名义下,完成了这桩“骗局”。

麦道夫不断声明,他这样做是为了家人。

被揭露后,他依然不断强调会妥善安排家人和忠心耿耿的员工。

可结局是,两个儿子先后去世,家产全部被收押,妻子只能去和姐姐一同居住。

很多员工上了黑名单,许多投行证券公司不愿意要和麦道夫合作过的人。他们最后甚至没有拿到承诺过的奖金。

他企图以爱巩固的家,最后却瞬间瓦解,他也落得孤寡在监狱终老、死亡。


麦道夫其实一点也不在意150年的牢狱生涯,他心痛的是儿子,和妻子先后与他断绝关系,是孤独和放弃最后击垮了他。

影片对于为什么麦道夫能够通过8年时间,不断拿到许多富人,许多华尔街的精英们一生的积蓄,用了几场非常精彩的戏剧性场景进行了解读。

在次贷危机爆发时,人心不稳,人人都想保护自己的资产,甚至说希望在乱世中获取暴利。

在一个酒会上,麦道夫正苦于寻找资金填补挤兑出现的资金漏洞。

奇妙的一刻发生了,许多人居然主动找上麦道夫,希望把他的钱投入到他旗下。

一个陌生男人,一开始希望投入1亿美元到麦道夫的基金。

麦道夫并没有在意,但随便几句试探,最后,这个男人居然愿意拿出4亿美元。


麦道夫自己都感到非常惊讶。

两人的交谈在现场乐队的互文下逐渐升级,鼓手敲打的节奏提速,人内心的欲望在膨胀。

其实那群华尔街的精英难道真的不知道麦道夫的基金有问题吗!

他们只是不愿意过多的过问这个可以获得高额回报的真实内幕而已。

他们在贪婪的欲望控制下,只是希望在这场“击鼓传花”的游戏中,自己不是最后一个人而已。


麦道夫直言,华尔街动荡,这时需要一个替罪羊,需要一个背锅者,他不过运气不好,在挤兑中没有挺过去,所以最后所有脏水都破向了他。

如果他筹集到足够的钱,或者说挤兑的现金没有那么多,他挺过了寒冬,说不定现在他还是那个华尔街的英雄。

这场人类原罪的集中体现事件中,监管者同样漏洞百出,证券检查机构不止一次提出要审查麦道夫的基金。

影片最讽刺的一幕是,麦道夫直接告诉了监察员他们的账户,只要他们打一个电话过去,就可以知道,这个基金根本里面就没有钱。

可几年下来,没有人真的去打了这个电话。

他们选择性遗忘,选择性信任,其实终究还只有一个原因,就是自己的贪婪!

影片的最后,麦道夫问的那个问题其实值得玩味,“你认为我是反社会的吗”?

其实恰好相反,麦道夫就是社会的,他玩懂了社会的运行规则,玩懂了当今小社会下的人性特征。

他用最社会的方式,控制住了这群生活在社会之下的人。


同时,麦道夫也被社会吞噬,他,包括他的家人,一直挥霍着别人的钱,这个不争的事实也让他无法推卸自己的罪恶。

其实,金字塔旁氏骗局无处不在,一旦挤兑超过其承受的能力,这个看上去坚固的宝塔就会瞬间垮塌。

但我们不要忘记,参与进去的人都有为这个金字塔添砖加瓦。

 2 ) 麦道夫的同犯,是整个社会

麦道夫欺诈了500亿金

为什么不呢?

影片中有一幕是这样的:记者再三追问麦道夫导致他有些恼怒,于是他反问了一句”我是反社会人格吗?“ 接着就是长达5秒的留白。

影片中的基调全然便是批判麦道夫,有很多幕展现出了人们痛苦的脸庞,试图展示一个金融恶魔的存在。但是,恶魔究竟是谁?大量的下位资金被融入到基金中去,庞氏骗局总有着一个又一个的人们加入进来。那么,他骗来的钱究竟交给谁了?

既得利益者们。资本持有者们。或者说是那些投资人们。

可以说,不是他选择了投资者,是投资者选择了他。不是他欺骗了社会,是社会选择性的被他欺骗。

人们对于钱总有很奇怪的看法,其实从影片中就可以发现,麦道夫根本不在乎钱,他在乎的是他的名誉和成就,是他的声誉。欺诈起始于一次十亿美金的亏损,之后愈演愈烈。因为他的名声之大,声望之高,所以人们选择他。市场上有那么多同等的、更高利润、或者同比利润的产品,为什么人们不去选择那些?因为对他的全然相信。

人们在金钱面前早已失去了理智,为什么家破人亡?因为欲望太大。人们越来越贪婪,希望通过一种方式来获得稳定的高收益,不劳而获的思维贯穿在每一个人身上,每一个人都想分一杯羹,把自己的全部身家投入进去。没有任何人对他产生过怀疑,麦道夫即是规则的制定者也是游戏规则者。他对于规则再清楚不过,所以他嘲笑规则,玩弄规则。

其实他说的没有错,在08年华尔街金融风暴的大背景下,社会需要一个人站出来当恶人,承担所有人的责骂,质问,羞辱。麦道夫所欺诈的无非只是华尔街金融风暴亏损的百分之一,在08年的金融风暴中,上万亿美金凭空蒸发,为什么人们从来就不在乎这件事情?认为它只是正常的经济规律?

金融无非是一个更大的庞氏骗局罢了。

麦道夫终究没有上法庭受到公审,因为他的投资者里面有摩根大通、瑞士银行、以及一系列这个世界上最富有的精英,最富裕的人们。如果他被公审而牵扯出这些人来,岂不是可笑?岂不是在质疑整个国际金融系统?

什么是社会?什么是金钱?什么是欲望?

我们是否能够真正的识别金钱的作用?我们是否是一个正常的人?我们的欲望真的有想象中那么小吗?

我表示怀疑。

人们对自己总是怜悯的,当遇到问题时总会下意识把责任推给他人,这非常可笑。无非是承担不了责任罢了。自己有欲望,但是无法通过现有的努力去实现,然后另辟蹊径,寻找一个更加简单、更加便利的方法,然后有盈利的时候感到开心快乐,在一切消失之后感到痛苦不堪。这难道不可笑吗?每一个人,每一个受害者都参与进去了,每一个受害者都伪装成一副无辜的模样去博取同情。每一个人似乎都被麦道夫表面的权威所欺骗,就连金融证券检查所的人拿着最关键的证据也无动于衷。

“看起来真实的东西往往比真实更真实。“

每一个受害者都是伪善的。他们无比精致,把自己包装成受害者的模样,博取社会的同情,成为操纵话题的大多数人,成为能够引起社会共鸣的大多数人,然后把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上。这个社会,两极分化严重,需要这么一个人,来成为罪人,成为恶魔,来承担这些苦难,来消磨人民对自己劳动生活厌恶的情感。

如果,我是说如果。他们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着自己稳定的产业,那么即便手里的流动资金一分不剩他们也有办法存续下去。他们持有自己的房产、汽车、一切,失去的只是流动资金,他们绝对有着重头再来的能力,或是延续生活的能力。

这部电影,仿佛一遍又一遍的质问着我:”真正的受害者是谁?“

如果庞氏骗局能够延续下去,那么或许麦道夫的把戏能够延续直至永远。并且每一个人都对他心存感激,每一个人都感激能够加入他的基金,每一个人都在感激被骗。

实在可笑,简直荒诞,就连律师的证词也是挑出一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个例来进行辩驳,整个社会被情绪控制着,所有人都活在被欺骗的虚假情感之中。没有一个人从法律出发,没有一个人站在公正的角度对他进行审判。

他们仿佛忘记了一件事情,是他们选择被欺诈,而不是欺诈选择了他们,这是双方同意的欺诈,是你情我愿的交易。

犹记得前几个月多个网络金融平台跑路,无数人变成了受害者。

这非常可笑,银行4%的利息满足不了他们,所以她们选择15% 甚至30%的高利润。平台上写的明明白白,金融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但是他们仍然选择了加入。平台破裂之后,他们口中诉说着无尽的辩解词,来为自己开脱,来诉说自己的悔恨。但是做出选择的是他们,没有任何人逼迫他们。

人们渴望高收益,却不愿意承担高风险,这是极度可笑的。

你想要铤而走险,而风险发生了你却不愿意接受,这是一种幼稚的表现。

你加入金融的游戏,你想要靠不劳而获博得更好的生活,这是一种无比荒诞的想法。

泡沫破碎,眼前只剩下虚无的时候,你开始反抗,开始诉求正义,却怎么也没有回忆起自己享受高额利息时刻的欢喜。

不依靠自己,而想依靠他人,依靠运气,依靠机遇,渴望天上掉馅饼。这是人类的原罪——贪婪。直至最后,不是人们操控着金钱,是金钱操控着人们。

贪婪,操控着人们。

或许我的想法是反社会的,

但是,

什么是社会?

什么是真实?

他虽然进行了欺诈,但是不要忘记,人们同时也选择了他。

 3 ) 我非良善,只因贪婪——欺诈圣手

作为HBO在5月20日首映的电影来说,我已经算是幸运的尝鲜者。尽管因为片源问题,不得不每三分钟重新点开一次。没错,两天时间,点开、暂停、退出、再点开,180次点击遥控器后我终于看完了这部电影。及至现在,我依然认为如此频繁复杂的操作手段并未影响我对这部电影的好感,尽管手指有些疲劳。

《欺诈圣手》(The Wizard of Lies)——影片讲述了伯纳德•麦道夫(Bernard Madoff)——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庞氏骗局操纵着,骗取投资者650亿美元,后被判处150年监禁,长子自杀,次子死于癌症,与妻子断绝联络。

试想一下,突然有一天,我们发现某个领域的缔造者和绝对权威竟然是个彻头彻尾的骗子,而且他还是与你一起生活几十年的至亲家人,而你当下所有的一切皆来自于他。毫无疑问,这并不能仅仅只用震惊来形容,几乎是一步踏入了无尽的黑暗。茫然,只是最浅显的状态。于是,妻子露西在厨房毫无头绪的四处寻找火柴。因为五十年来丈夫是她唯一的依靠和保护伞,从相互扶持到养尊处优。对于这个年近70的女人来说,接下来的人生就像那盒怎么也找不到的火柴,就在那里,可到底在哪里?

相对于妻子的茫然失措,两个儿子的行为反而更好理解一些。伯尼向家人坦白了一切,在得到律师的建议后,小儿子安迪出面主动检举了父亲的欺诈行为。在震惊和茫然之后,安迪理智的选择了当下唯一可以做的事情,因为对他们而言这一切确实与他们毫不相干。十六年中所有人都被蒙在鼓里。即使兄弟俩多次向父亲提及希望成为合伙人涉足公司整体业务时,得到的答案总是拒绝。我相信这就是伯尼的防火墙,不惜与之反目阻断家人与业务的联系,以此来保护他们在最后的审判日得到善终。

法庭外是围追堵截的新闻媒体,法庭上是倾家荡产的受害者。一声声的控诉,一条条的罪状都在宣告这个历史上最大的骗子所犯下的累累罪行。伯尼一连九声“有罪”将自己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而他回转身面对受害者的那一刻,我相信他是真诚的,至少在如此境地下不用再玩文字游戏,给自己争取哪怕一丝的回旋余地。及至此时,我一直在想,伯尼最终决定坦白原因,到底是资金链断裂无以为继还是内心煎熬无以复加?

毫无悬念,伯尼被判有罪并处以150年的监禁。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对伯尼并非坏事。因为身陷囹圄的他已无须再受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围追堵截。但这一切并未结束,只是矛头转向了他的妻子和两个儿子的家庭。大儿子分居,小儿子受到公司前雇员的攻击。甚至8岁的孙女也收到了追款的起诉。只因为是伯尼的家人,就得承受全部的压力,即使他们对伯尼的行为一无所知。令人奇怪的是,在如此艰难境地,同为受害者的家人并未相互扶持,反而各自断绝联系以求自保。以至于案发两年后大儿子马克终于承受不了舆论的压力和内心的孤独,在儿子隔壁的门廊上自缢身亡。小儿子安迪也在五年后死于癌症。伯尼在狱中一次又一次拨通妻子露西的电话,结果从语音信箱直到停机。

伯尼最终认罪了吗?电影看完,片中没有答案的那个问题我依然不甚确定。从法律上而言,他毫无疑问是有罪的,也当庭承认并接受了几乎终身监禁的刑罚。但内心深处他真的承认并愿意忏悔吗?我看不见得。在伯尼与记者多次会面交谈中,他拒绝接受公众将他与臭名昭著的杀人犯泰德•邦迪相提并论。并且他还询问记者自己是反社会人格吗?与其说伯尼在询问记者的意见,还不如说这本身就是个设问。在他的内心深处,丝毫没有觉得自己的做法是十恶不赦的,即使有,也只是在法庭上面对那些倾家荡产个体受害者的一瞬间。可是,伯尼的客户中绝大多数是华尔街的金融寡头,摩根、花旗、汇丰、瑞银和那些超级富豪们。他多次提及自己曾提醒客户不要将超过一半的财富放在他的基金中。可当市场危机来临时,他又一次次以莫须有的利好忽悠来更多的资金填补那个深不见底的黑洞。650亿美元,最终拍卖资产追回的欠款仅仅只有15亿美元。巨大的赤字都是伯尼挥霍掉的吗?当然不可能。伯尼的基金三十年来每年以两位数的增幅强劲上涨,哪怕是87年股市大动荡的时候。嗜血的华尔街资金以逐利为目的,基本面如此良好的基金自然不会放过。监管者也打开绿灯,即使有一时的调查,也是走走过场完成流程。于是十几年来,伯尼这个用谎言和虚假数字构建起来的大厦不仅没有坍塌,还将他抬升到无可比拟的地位。可以预料的是,如果没有05年资金链的断裂,这场骗局远不会被发现,甚至及至现在,还有更多的受害者会用一生的积蓄来填补寡头机构高额的金融收益。

作为这场世纪大骗局的肇事者,伯纳德•麦道夫毫无疑问是功成名就的。而扮演他的罗伯特•德尼罗也是好莱坞功勋卓著的老戏骨。他的表演历来是内敛而汹涌澎湃,无论是年轻时候的《教父2》和《美国往事》还是近年来的《别惹我》。老戏骨自由游走在黑白之地,徜徉于分身之间。我不知道老罗伯特最终有没有在伯尼身上看到他最后的善良,但伯尼执念于对家人的保护,一再回避记者提出他意外故去的假设。即使真的发生了,似乎也是命中注定,与他早已不再相干。

小儿子安迪受邀在普林斯顿大学参加交流时,有学生提问:“你为什么不跟媒体解释你的苦衷?”安迪回答:“我的哥哥为此事自杀,我的母亲被至亲所骗,我们整个家庭为此负担,但这只是我们三个人,而这一骗局的受害者有成千上万,与他们比起来,我们并不是指的同情的角色,毕竟,我们享受着财富,去世界各地旅游,有这个俄中特权。”伯尼的保护其实并没有用,受害者依然是受害者,无论是投资者还是家人。

喜欢这部电影的编排结构和剧情设计。同样的大事件,如果换一个拍摄者,恐怕切入点会上升到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国际金融大波动的层面。整个案件前后延续两年,侦破及审查关押等各环节涉及的机构并未过多宣扬。就算有,也是一次次反复拷问监管的缺失,同业的盲从。好莱坞厉害的地方,就在于无论什么样的主题都能从人性出发,无论是否良善。而人性的差异和不确定性正好弥补了主题和类型的单一,丰富了电影的内涵并触动观众的内心。

 4 ) 观后随笔

影片围绕美国最大的庞氏骗局的主使者麦道夫展开,原以为是介绍这个庞氏骗局的如何展开的。但导演对于这个似乎不是很感兴趣。而是从麦道夫和他的亲人朋友展开描述。

他的妻子从一个一直依靠她的富太太到一无所有。

他的大儿子从小视自己的父亲为神灵一般的存在,到信仰崩塌,不堪重负最后在自己家中自杀。

二儿子在几年后对别人问他你是否想见你的父亲,是否想跟他说说话。他沉默许久说道:“我的父亲已经在我心中死去。”

令我惊奇的是麦道夫对此种种居然始终保持冷静,毫无失态。

在对着麦道夫的那个长镜头里,我想可能只有这样一个冷静到可怕的人,才可以把一群富人骗的团团转吧。

 5 ) 深深的虚无与黑暗

说是欺诈圣手,真的无可争论。毕竟650亿美元的诈骗金额,不是其他骗子能够想象的。不过就片中的叙述来看,不过就是《魔鬼营业员》(根据尼克·李森自传改编,尼克为了业绩,靠欺诈搞垮了巴林银行)的放大版。

电影似乎客观地为伯纳德·L·麦道夫的欺诈历史做阐释,但因为影片是站在麦道夫一家人和朋友的角度来展现问题的,所以自然而然地也就成了为麦道夫家族辩护的傀儡。

当然,案件本身也的确无法站在司法的角度,或者受害者的角度来讨论,毕竟片中的FBI也好,监管部门也好,都显得十分垃圾,估计美国政府也不好意思提在这一事件中,自己扮演的角色;至于受害者,我们可以看到,毕竟不说普罗大众,而是那些资产上亿的富豪(甚至屌丝们可能还会拍手称快呢)。

不过,我看这部影片时,先是被闷死,来来往往都是几个人在絮叨,又没有什么动作情节调节一下,几乎挺不下去,如果不是冲着这么一个大事件,大人物,还真没有看完。而看完了,又觉得被吓坏,又一次深深感受到人生的虚无,与世界的黑暗。

主人公麦道夫是个成功者的楷模,是金融界的权威,但其实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子。当然,他看起来就是一个善长仁翁,相当诚恳可靠,又精明严谨。所以,按照片中的说法,他欺骗了妻子,欺骗了两个儿子(他们一直就在自己的公司里工作),欺骗了兄弟,长达16年之久。(记者:你是怎么做到保守秘密的? 麦道夫:16年了,这个秘密不让我妻子、兄弟、儿子们知道,我是怎么做到,还能保持些许清醒头脑的?嗯……我想到的时候就会很担心。)麦道夫的说法是“保护家人”,的确他是想保护。他在发现骗局无法延续时,想到的是提前给儿子和手下们提前发红利,把钱全部花光,然后自己去进监狱。但是,儿子们为了避免被当作“同谋”,还是吓得去“大义灭亲”,这时候FBI才介入调查,逮捕。当然,虽然两个儿子在接受调查时,是很好地面对了审讯和质疑,但是最终还是背负着“羞耻”,过得和痛苦,正如网络资料所显示的,一个自杀,一个病死。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美国权威文化的弊端。

麦道夫儿子在接受联邦调查局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讯问时,提出自己对父亲的骗局毫不知情,然后受到质疑,就反问联邦调查局,令其哑口无言(很明显联邦调查局FBI对待一些小偷小恐怖分子有本事,但是对付上层人也是毫无办法)。关键也可以看出美国的“权威”文化的弊端。(加入到文化学中)

调查人员:我不懂的是你怎么可能同你父亲共事20年,却丝毫不起任何疑心?

麦道夫儿子:丝毫不起!

调查人员:你父亲的客户是什么人?

麦道夫儿子:我不太知情,杰弗里·皮考尔是个大户,还有纽约大都会队的佛瑞德·威尔彭和索尔·卡茨,汇丰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还有些家里方面的朋友,马蒂。但他从来不具体谈自己的工作,我们的钱也攥在他的手里。

调查人员:所以你从未怀疑过你父亲?从来都没有吗?

麦道夫儿子:你知道他的身份吗?

调查人员:我想我们都已经开始对你的父亲有所了解了,麦道夫先生。

麦道夫儿子:他不仅是我的父亲,我们把他视作偶像来崇拜。我们所说的这个人开拓了现代市场,创办了纳斯达克,他是纳斯达克的主席,全国证券交易清算公司主席,国际证券清算公司主席,全国证券交易商协会主席,美国金融业监管局的改良人,新航交易委员会主席。

调查人员:我懂你的意思。

麦道夫儿子:先生……你不懂,国家商业行为委员会主席……

调查人员:我们懂。

麦道夫儿子:新航联邦监管委员会成员,

调查人员:可以了,先生。

麦道夫儿子:美国……全国航空航天局小订单执行委员会主席,你问我为什么毫不知情。那我来问问你,你们来自联邦调查局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之前也调查过他,那么请问,你怎么会毫不知情呢?

很明显,麦道夫儿子不管对父亲的欺骗行为是否知情,他的回答相当有说服力。对于他而言,是父亲;对于所有人而言,父亲还是个权威,是业界领袖。

片中,也有具体谈到麦道夫是如何躲过追查的,他是以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向调查人员说话的:有监管机构的人来我办公室的时候,我从来不会请律师过来,有两个原因:第一,我什么事都没犯;第二,我比绝大多数的人都要了解规则,因为其中的大部分都是我起草的。虽然我们之前没见过,不过可以说我们还是挺有关系的,你们证券委员会主任的候选名单上就有我的大名。如果你们还有什么需要,随时来办公室找我,不要觉得不方便。

当对方提出:我们需要你们的账户号,以便核实你们的资产。麦道夫也很爽快就给了他们,尽管他自己清楚:只需一个电话,证券委员会的人只需要打一个电话,就可以发现所有的一切都是伪造的,账户里其实一分钱都没有,可他们不会打电话的。

说实在的,麦道夫就是利用权威和自信,让调查人员不敢打电话或者根本没想去打电话。用他的话来说:这不仅仅是赌博的心理,更像是一次信仰的飞跃,知道他们有可能会打那个电话,然后就能发现一切,但是你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真不敢想象那是怎样的心情,是极其痛苦且困难的。

这样的话听起来很讽刺,但既可以让我们明确尊奉“权威”的负面问题,也可以让我们看到麦道夫这种高级骗子的“特性”。

二、真正可怕的是“好人”。

麦道夫也这样向记者说:现在想起来,我最大的失误或者说我最大的弱点……就是我总希望取悦人们。是啊,做一个好人,做一个“符合大家期望”的人,很容易就变成了一个“超级骗子”,因为现实中,这样的人根本不可能存在。

就像《雷雨》中,我们总说,周朴园坏到连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坏。麦道夫,自己一直都把自己当“好人”,当成一个热爱事业,守护家人的好男人。他这样解释自己的“犯罪”(对自己的孩子):我不是故意的,期初我开始犯错……犯罪的时候,我想着,一定有办法解决的,但后来变得不可能了。我越挣扎,就越陷越深,归根结底,我拒绝承认这个事实,我无法接受这辈子有失败的事实。我不承认。

为了继续保持自己让大家满意的形象,老好人也就变成了一个“深藏不露”,把妻儿都蒙在鼓里;而且还善于巧用手段的家伙。在美国发生金融危机,华尔街陷入灾难时,麦道夫的公司也受到了重创,很多人要求抽回资金(梅迪西银行要撤回4亿5千万,斯坦利·查尔斯一整年都从我们这儿取钱,这还没有算上费尔菲尔德取出的资金……),这时候,麦道夫就被逼出了手段。这边跟老朋友说:市场里现在有一些非常不错的机会,我想跟你分享一下,如果不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信息,我也不会来找你了,明白吗?我不想你以后因为错失这样的机会而责怪我,股市正在暴跌,所以恰巧可以抓住这个机会。那边跟新朋友(自动找上门来投资的)说:钱不是最重要的。抱歉,不过这个季度的基金已经全部被订完了。我的客户知道如何高枕无忧,我也知道如何不让他们吃亏。(对方提出要投1个亿)这跟钱真的没关系,你是要我抛弃和客户的合作关系,这我做不来,我必须牺牲掉某个客户,一个忠诚的客户,这样才能满足你的需求,除非你有特别好的理由……我必须按职业道德办事,我不能让你插队。我很想帮你,但是不行,名额已满,爱莫能助。(对方一直加码)我想想……还是不行,如果超过4亿,那就可以考虑一下。

很明显,他不过就急于吸取更多的钱来填补窟窿。最终,这个窟窿还是填不上去,本来应该有500亿美元的,但实际上什么都没有。所以,只要出现一个大户要回购取钱,立刻就暴露。

三、可怕的并不是贪婪,而是虚无。

麦道夫还这样说。我想告诫大家的是:“永远别把超过一半的钱投在我身上”,未来的情况谁说得清楚呢?可能某一天,我就变成疯子了。可事实就是,人们都太贪婪了。

当他被指责背叛了所有人时,麦道夫这样说:但那些人也是有一点贪婪之心的,有点……他们不想努力,只想赚钱,所以某种意义上讲,他们也是共犯。他们本身缺少那份正直,又不愿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富翁的贪婪。

甚至他还为自己找到了更堂皇的理由:我之前还在想……即使我不这样做 迟早也会有人出来顶替我。这个国家需要一个坏人的角色,需要他来恐吓所有人,这样他们才能听话地,在受操纵的系统下生活,所以倒不如我来当这个坏人。

的确,所有的欺骗都源自贪婪。上层人,富翁的贪婪,其实与底层人,平民的贪婪并无二致。人性如此,本来就无可厚非。我想到的问题是,麦道夫就这样让钱蒸发了,尽管这是富翁们的钱。但是富翁们的钱又从哪里来的呢?很明显,是从平民,从底层人那里盘剥来的。底层人,花最大的努力,辛苦积攒的钱,到了富翁那里;富翁的钱又到了哪里?说白了,“钱”在推动着世界,愚弄着人类。就像股灾、金融危机、楼市泡沫,一旦遇上了辛苦经营的财富转眼成空,到底谁骗了谁?一切都是捕风!所以才说,那种直接的劳动,直接的收获,与自然的交易与平衡,才是“真实”的,才是幸福的根源。17.7.17

|

 6 ) 所有的不幸,都来自贪欲

影片有点不明所以,是要给麦道夫洗白吗?全片都是他在维护自己的家庭,实在搞不清楚这片子的正能量在哪里。

影片并没有剖析出他真实的内心,只是闪回了他的家庭分崩离析的过程,这样或许能给受害者稍许安慰吧。

现实中的麦道夫涉案金额达到百亿美元的规模,影片里面使用终结者中核弹攻击的画面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影响面太大了。

米歇尔菲佛真的漂亮!年纪虽大,却没有看上去很假的逆生长,风韵犹存~

德尼罗大神你可一定要挺住啊!好好拍电影就好,绝不能学史派西同志!

 短评

我不是坏人,我只是利用了人性的贪婪,一张张照片和一个个故事放在你的面前,我不是坏人,我保护了我的家庭,妻离子亡,我不是坏人,我跟杀人犯不一样!不一样……吗?

6分钟前
  • mark
  • 还行

哇萨比抓马

9分钟前
  • Sofie
  • 还行

型似做得极佳,商业艺术手法... 极其专业细致的。具体关注的是Madoff家庭内部的各种纠葛。4星推荐

13分钟前
  • bugz
  • 推荐

有点长

18分钟前
  • Poo
  • 还行

挺好的题材和演员阵容,结果片子主题不明,这么有话题性和挖掘性的题材,几乎拍砸了,编导必须背锅

22分钟前
  • 思考的猫
  • 还行

三星半。HBO电视电影,请来《雨人》导演坐镇,非常忠于事实的翻拍,包括之后两个儿子的死都并非虚构。整体波澜不惊,对于骗局本身并没有过多着墨,反而是亲情戏占了很大篇幅,小儿子的那句“My dad is dead to me”大概是所有亲人心里共同的声音。德尼罗终于又正常发挥了一次。

26分钟前
  • 柯里昂
  • 推荐

拍的相当无趣

28分钟前
  • 厦门雷少
  • 还行

麦道夫认罪都不认错

31分钟前
  • Page_Chen
  • 推荐

挺好看的,详细评论再另说吧,我家HBO这个卡。。。

34分钟前
  • Eve-L
  • 力荐

几百亿,庞氏,这片子除了噱头啥都没了。

39分钟前
  • 宅拾叁
  • 较差

如果只是将大多数人的钱,搜集到少数人的账户里,然后以这些钱进行投资或者其他事宜,当然还有维护运营的开支、管理层的高薪等等......对不起,这和银行有什么本质区别?哦! 前者没有存准金,和背书,会倒!后者,不会!

43分钟前
  • 老羊
  • 力荐

麦道夫:他们没有那么正直,又不愿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47分钟前
  • 可风
  • 还行

带着伪纪录片味道的电视电影,剧本一般,如此传奇人物显着太无趣了

51分钟前
  • 西决
  • 较差

没有偏重欺诈过程,而是着重笔墨描写麦道夫诈骗被揭发后给家人带来的影响,没想到两子都先他而去,难道这就是报应?其实看起来是很具有同情色彩的,不过联想实际情况,诈骗不造成直接人身伤害却可能使被欺诈人因巨额财产损失而失去家人甚至自杀。影片节奏不错,气氛也很灰色。大力推荐,告诫家人勿受骗

55分钟前
  • 瑶瑶
  • 力荐

学过的case,然而看完这部冗长无比的片并没有对这个人理解更多,也许psychopath的定义就是无能与人类情感互通吧,这点上Bernie倒无疑非常符合。

58分钟前
  • Lycidas
  • 还行

6.5分。无疑,这并不是我想看的那部片子。我原本以为会是一部类似《骗中骗》或者《天才雷普利》那样充满机锋和智慧的电影,结果却是那么平铺直叙。当然,从故事的完整性上来看是还挺完整的,但还是缺乏高潮,太过无聊。 当然,德尼罗表现还是不错的。

1小时前
  • Riobluemoon
  • 还行

前纳斯达克主席伯纳德 麦道夫一手开创的价值650亿美元的庞氏骗局,最终的结果是150年的监禁和仅仅15亿美元的追款。想想中国国内的金融市场中还有多少徒子徒孙在翻云覆雨吧。。。

1小时前
  • 夏季的天空
  • 推荐

妻离子散。乌合之众(政府监管缺失、媒体造神、人性贪婪)。

1小时前
  • yezzi
  • 推荐

把这几年的HBO电影当【学习机会】:不太计较拍得怎么样,倒借由每部去补充和阅读对涉及到的话题的更多信息。所以像一个很好的“引子”--电影对家庭成员的刻画做得不错:经历了丧子之痛,切割一切的Ruth;思考自己是否被值得同情的兄弟俩。如果没有德尼罗,整个片子还会垮掉一半,无功无过。

1小时前
  • 基瑞尔
  • 推荐

感觉中间洗个茶具回来,对剧情都没有任何影响……一个那么牛逼的人,竟然被拍的这么无趣,也是没谁了。导演除了知道炫耀自己会拍电影之外,真的毫无建树

1小时前
  • 猫语猫寻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