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风暴

HD

主演:凯文·克莱恩,琼·艾伦,西格妮·韦弗,亨利·科泽尼,托比·马奎尔,克里斯蒂娜·里奇,伊利亚·伍德,亚当·汉拜德,大卫·克朗姆霍茨,杰米·谢尔丹,凯特·伯顿,威廉·凯恩,迈克尔·昆普斯蒂,玛雅·丹齐格,凯蒂·霍尔姆斯,艾莉森·珍妮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97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冰风暴 剧照 NO.1冰风暴 剧照 NO.2冰风暴 剧照 NO.3冰风暴 剧照 NO.4冰风暴 剧照 NO.5冰风暴 剧照 NO.6冰风暴 剧照 NO.13冰风暴 剧照 NO.14冰风暴 剧照 NO.15冰风暴 剧照 NO.16冰风暴 剧照 NO.17冰风暴 剧照 NO.18冰风暴 剧照 NO.19冰风暴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冰风暴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73年美国康涅狄格州,感恩节快要到来,一场冰风暴也即将到来。平凡乏味的家庭生活使中年夫妻厌倦,丈夫本?胡德(凯文?克莱恩饰)一直在引诱邻居珍妮特?哈珀,而妻子(琼?艾伦饰)对丈夫的谎言也早已不耐烦了。儿子保罗(托比?马奎尔饰)迷恋着学校里最有人缘的那位女生。女儿温迪(克里斯蒂娜?里奇)兴趣于电视里的水门事件听证会。   冰风暴的夜晚,夫妻两个去朋友家参加一个鸡尾酒会,鸡尾酒会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进行换房间钥匙的游戏。在酒会结束后,每个妻子都可以和别家男人结成新欢。而他们儿子则赶去面对一场诱惑与考验,女儿正陶醉在同邻家男孩子的性游戏中……生活大爆炸第四季第19排勇者无惧2022夏日之王再造战士2007二二六兵变正是青春璀璨时新娘来了九条命(原声版)追捕者2023冒险王卫斯理之蓝血人苏丹娜的梦魔女之城告密者假装我是美羽小姐拯救大明星困兽之网朱家花园夏季幸存者阿卡普尔科 第二季临床13区第一季无敌铁砂掌神探狄仁杰前传恺撒黑白无间A计划续集月水金火木土王家一家人换妆游戏极盗行动国语音乐3D铁三角捉贼记1955再会亡灵都市枪手与艾米丽的疯狂夜晚

 长篇影评

 1 ) MIKEY是BEN的兒子

線索

1.餐桌上,灑酒後,Mrs Carver左手Ben、右手Mikey的構圖
2.水床上,jim說Mikey的古怪想必是像自己,妻子的反應
3.由Ben送回Mikey屍體的設定
4.Ben抱過Wendy,之後便是Mikey。

所以劇情表面之外,還有第三個家庭的崩裂,一組秘密親緣:Ben、Mrs Carver、Mikey。

這才明白
5.結局Ben為什麼哭,
6.為什麼Mrs Carver跟年輕男子走開時,Kevin.K的反應表演不算過火、誇張

把Wendy和mikey視作兄妹,都有古怪的遺傳基因,像共同探索的戰友。
Wendy和.mikey弟弟就帶有真正的性發展傾向。

導演埋藏的真正故事是,一個中年男人如何失去情婦與兒子。而高超在劇中人未必知情。

當Mikey屍體被他名義上的父親接收、擺進屋中,他和他的真正父、母甚至身處3個隔離空間之中。

這樣的主題也才令我終於能懂,何以他視伯格曼為偶像。

 2 ) 冷风暴

以爱的名义进行掠夺,对方不能有反抗的能力,一切进展的外在完美,心底却荒芜,如浮萍,如飘絮,即便是安身宅院,终究是心无所归的。个人有个人独立的发展方向,一言一行,被采纳,接受,消化,形成共识,达到相互的感触和交流,这是爱的真实含义所在。单方面的强制性,宣告了双方的不对等。不均等,演化出思想的裂缝差异,形成隔阂,淡漠,直至最终的仇恨。最普遍的情义,男人和女人间的。男人是孩童的延展,爱好征服和获取,女人不能试图的去控制。心性需要保存,好让生命不落规不畸化。男人若真正执爱,只会以一种方式呈现:用生命给以供养。女人的爱,切微而又深刻,呈现方式是包容,浇化,企图把人融在生命里,灵魂里,有不可偏免的繁琐与粘稠。男人与女人的心性不同,却依要保持相守,是难的。青春期的年童,期望个人的体验,刺激,绚烂,是最佳的追求形式,因为无所顾忌,所以一切都做的格外随意。用精力和岁月做为担保,寻欢自我的不同,以武力,心机,处事的方式,显示出性格的差异及个人的优秀。琐碎的,一筐如此不可互助的性格包含在一个家庭之内,确实是够分量的事。

 3 ) 空气中弥漫着背叛的味道

第一次看《冰风暴》,我觉得很不错,但也只是把它当作一部普通的讲中产家庭中年危机的电影,和《革命之路》以及Adrian Lynn拍的那一系列家庭伦理片差不多。看完李安自述的手记才发现原来对美国人有更深的意义。这是一部好电影的基本:看热闹也有,身在其中的人看门道。

李安从电影工业角度说,这部戏是个异类,通常好莱坞大联盟也会投拍文艺片(像今年的《海边的曼切斯特》),但预算在一千万以下,800万居多,最多不会超过1200万,这是完美的投资,既发扬艺术赚点名声也保住不会赔钱。但《冰风暴》花了一千八百万。最后投资人打掉牙齿和血吞的感觉:这部电影严重超支了,但它真的很不错,也没赔钱,但这笔钱如果投个爆米花电影会赚更多的。

李安说挺感激投资人的,整个团队都心怀感激,所以大家知道机会来之不易都很用心。回首自己的作品,李安说,我重看自己拍的电影,总能找出不少瑕疵,但这一部,是最少的,是最完美的一部。《冰风暴》上映时票房不佳,影评也很少(我觉得主要是不敢写吧),但后来录像带和电子租借率都很高。很多人看过这部电影。他说在伯克利试映时观众看完出来后懵了,被击中的感觉,答问卷时不回答好或者不好,绝对好评只有17%,调研机构还安慰李安说,不要紧,当时《钢琴课》的满意率只有13%。后来他又重新配乐剪辑十几次之多才上映。

我第一次看,觉得它的特别之处是大胆的拍出各个年龄的人对性的困惑:小孩子的好奇;青春期男孩儿女孩儿的兴奋与懵懂;中年的烦恼与枯燥。这部电影本身是个悲剧,在冰风暴来临之夜,大人们出去鬼混(当然也是解决自己婚姻中的问题),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看到了最美的闪电,风暴,在结冰的空气里被高压线电死了。挺让人伤感的,但李安解释说,最后的镜头,冰风暴过后,一家人在黎明聚集在一起,代表着家庭凝聚力的胜利,看得到对未来生活的希望。李安最擅长的就是家庭戏,他说,家庭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地方,你总想离开,但又离不开,它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把你拉回来。而家庭是社会的分子,家庭的凝聚力比一切集体力量都大。

以上这些是每个观众都可以从电影里看到的信息,而美国观众,或者,某个特定时代的观众,能感受更多。

李安说,《冰风暴》是个年代剧(Period Drama)它着力表现了70代的美国:经历六十年代的嬉皮士运动,越战失败,全面工业化。一方面经历革命的洗礼,“先进”的思想观念(性解放,自由,生命意义)对生活在保守的价值观里的美国人的冲击。正如小说里所写:空气中弥漫着背叛的味道,当人们开始熟悉白宫的录音系统时(指水门事件),社会上也开始弥漫一股不良风气。

一方面成年人对背叛跃跃欲试,另一方面传统道德的自责让他们放不开手脚,并不能从换妻游戏里得到享受。就连青少年都在最后一刻,爱慕的女孩儿喝的酩酊大靠在他身上时,选择把她放好睡觉,他自己搭末班车离开。这是生活在转折期的一代人,道德感仍压过自由和解放是社会主流的一代人(这也是尼克松下台的主因,他没做什么大不了的事,只是替部下撒谎,但他基本的羞耻心道德感和整个社会对道德感的捍卫令他辞职),他们不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在这种冲击里煎熬。还有一些更有意思的资料那个时代女性以家庭主妇为主,没有独立生存能力但又被唤醒了女权开始有追求。人们普遍早婚早育,通常35岁孩子已经读中学,家庭妇女面对的是无事可做的危机。

当然还有其它一些电影技巧,房间的设置,色调和用光都有很多突破和创新,是更专业的人才能体会了。

李安对这部戏的准备早就开始了,中间接了个单,执导艾玛.汤普森写剧本的《理智与情感》,大获成功,让美国人对他刮目相看,到他真正开始做《冰风暴》时,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例如做年代资料研究,看了很多那个时期的艺术作品(绘画摄影),找到一个特点就是当时人们对话时眼神总是回避的,不会直视对方。就像他拍《理智与情感》时发现那个时期的英国绘画作品往往喜欢把小小的人放在大大的景里,寓情于景的表达,因此用了很多远镜,导致休.格兰特不满意(我这么帅演这么好你不给我特写!!)

以上内容大部分都是复述自《十年一觉电影梦》的《冰风暴》章节,这本书我第三次看了。比较了一下台版和国内人文社的版本,除了一个横排一个竖排之外,台版的插图更多一些(可能是买版权更多一些吧),文字内容是一样的。

 4 ) 李安讲的那场冰风暴

今天断断续续看完了冰风暴,
七十年代的美国,
之前我好像并未了解过,
直到去年在Georgetown工作开始,
因为Key bridge总是堵车,
常常另辟蹊径回家,
那条路上,
便要经过Kennedy Art Center和Watergate,
大名鼎鼎的水门就这样伫立眼前,
于是查过一下水门事件,
这个从前只是一个政治名词的事件。
原不知看起来自信从容的美国家庭身后,
经历过这样的价值观动荡。

还记得到纽约的Museum of Sex,
同行的是我一起住了两年的室友,
是同一个院系类似专业的姑娘,
不像大学室友一样开过禁忌话题,
我们似乎很安分地从不开荤段子,
那其实是我们第一次聊到Sex的话题,
某晚在纽约我们躺在一张床上回忆,
当场就决定第二天抽空去这个博物馆。
其实一上楼,映入眼帘的一个屏幕上,
就播放着著名的《深喉》,
伴随着许多前因后果的简介,
感觉有点打脸,原来我们想多了,
这真的是个正经博物馆。

网上人趣称有些演员,
明明可以靠脸吃饭,非得拼演技。
这部本可以靠内容就引发了性开放高潮的电影,
惨遭禁映却促进了家喻户晓的步伐,
估计那时大批涌现的中产阶级,
餐前饭后还没有聊够这个话题,
首映三天后即爆发了水门事件,
告密者代号还用了Deep throat,
这部电影无疑再也与政治脱不了干系。
冰风暴里冷不丁地提到它时,
我本只注意餐桌上有一个,
我非常喜欢的现在已经老了的女演员,
跑着走心的龙套,
深喉一出,突然才发觉那小姑娘对水门事件的关注,
是多么令人头皮发麻,
一个家庭条件不错,又在相对郊区的地方长大的孩子,
原本应是身着红披肩骑着单车迎风而去的年纪,
做出的却都是荒唐的性游戏,
尤其是,
她在感恩节餐桌上愤然说出那感恩词的时候,
带上尼克松的面具躺在邻家男孩身下的时候,
我觉得这个电影压抑极了,
那一刻我都后悔看到了那一幕。
直到Key party开始我才开始释然,
连大人都如此,何苦苛求孩子了,
更讽刺的是两个家庭给孩子进行性教育的,
却是两个Cheater本尊。

最喜欢的处理是,
冰风暴的开始和结束是同一幕场景。
可刚开始的时候我感觉这一家人有点冷,
怎么儿子回来了就只是微微笑站在原地,
故事结束时,再现这一幕,
竟然有了久违的迥异的温暖感,
好像一切罪恶与迷茫都结束了,
伴随着一场冰风暴,
上苍赐予了一个新的开始。
我记得有个什么法师说过,
灾难都是有存在意义的,
正如地震可以震醒人性的光辉。
在换妻派对上拿起自己丈夫的车钥匙,
在暗恋的女孩不省人事时跑去赶火车,
在故事最后各自家庭回归各自的生活,
不谈什么背景,不谈什么主义,不谈什么政治,
最终能一起取暖度过劫难的一个小家庭,
我猜他们可以好好的。
也让我产生了对那本《The idiot》的兴趣,
竟然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

不知大家觉得自由的性爱是什么意义,
我曾经还觉得它是值得崇尚的,
因为它是天性中的欲望,
为何要去束缚。
这几年我却觉得在有些事情上,
也许不自由并不是坏的。
昨天散伙饭上还跟朋友逗说,
九十年代的中国歌颂自由的流浪,
如今却都在低吟人群中的孤独感。
大我十岁的师兄说,
姑娘,你这么下去可怎么办,凡事别较真。
我却觉得这是最近几月的唯一一晚,
没有为即将老去而怅然若失,
而是为成长的不易心有余悸。

 5 ) 《冰风暴》:现代家庭的命运启示录

一边看李安的传记《十年一觉电影梦》,一边重拾这位华人大导演的作品。从《喜宴》一路下来,到《冰风暴》这儿,我放下了。隔了一天,才有精神去看完。

用李安的话说,《冰风暴》是他的再出发。如果仍沉浸在李安前作的观感中,贸然前往《冰风暴》,会怎么看都不能入戏,觉得别扭。这恐怕也是1997年影片上映时很多观众的感受。

我不由细数:1973年我在干嘛?我还没有出世。1997年那会儿我又在干嘛?刚上大学,看过的好电影好像还不满一只手。而《冰风暴》就拍在1997年,回头讲述1973年两个美国中产家庭的悲剧。

以1997年来看1973年,似乎隔得还是有点近。但李安做了一件超前的事,到21世纪再来看这本片子,一切豁然开朗。

因为李安的“看”,是不杂好莱坞味儿的。这句话很难讲清,但我想明白的人会明白我指的是什么。看《喜宴》时,只觉得好清纯超逸的电影。到《冰风暴》,顿觉李安已经养成,令人肃然起敬地老辣。他说,能打动他肠胃的剧本,他才肯拍。中国人说肠胃,有如表肺腑、衷心。《冰风暴》是如此。

一个中国人拍美国人70年代的生活,那个年代的性解放、钥匙派对、水门事件等等,这些惹眼球的话题,并非这本电影的全部。就像同性恋的因素在《喜宴》中只是一个桥段。李安一直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很开放,又不拘囿于某个题材,他的立意点站在广义的生活的角度,才能拍出意义深刻的“人类”电影。我想他有自知,所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

从电影的技术手段讨论,李安对结构很敏感,他的结构力学是反好莱坞的,没有典型的程式。一路下来密不透风,无懈可击,倒像是行云流水的太极拳法,里面又有内在的延绵不断的联系。看完后,观众的情绪很饱满,但又很难聚焦到某一个特殊的点上,而像面临一张网时的感受。

《冰风暴》有两场戏触动了我的泪点。一场是本抱着女儿温迪从珍妮家回来,那种对女儿的宠溺,过来人的人生体验无法传递给孩子的无奈,让人动容。另一场是结尾,本抱着迈克的尸体回吉姆家。你看,导演多精细,正好和前面那场戏形成呼应,都是本抱着孩子,但基调又是完全不同。他好不容易到了吉姆家,所有人都在那儿,都刚经历了黑暗、混乱的一夜,有所觉醒,现在迈克的死又带来了更强有力的新刺激。每个人都被深深刺痛,在矛盾的最剧烈处犹如洪水找到缺口,迷惘、悲伤、负疚、忏悔,诸种情绪一泻而下,这才有片尾一家人内心的和解与重新宽容。

李安几乎以手术刀般的精确来写70年代美国社会的遽变,美国本土导演都未必能刻画得这般好。一是外来人反而目光准确,没有情绪上的斑驳,二来李安生就对家庭事务的好奇和透彻观察力,他有自己的“因”在里面。

中国观众看《冰风暴》,甚至有自我映射的感觉。李安在传记中坦言:“台湾九十年代面临的问题,西方早在七十年代已获得验证。现在再回头看七十年代,很有趣。六十年代是个嬉皮、反战的年代,一迈入七十年代,所有的政治性都过去了,热情已冷,道德解构的力量却开始渗入家庭当中,那才是引发整个社会结构转变的关键。”中国大陆这新世纪的十年,更是道德解构愈发剧烈的十年,这股从西方世界蔓延过来的破坏性力量,地球无一处幸免。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人与人关系的疏离,尤其在家庭内部,就是李安所谓的“有对话无沟通”,两个人讲话,眼睛都始终没有交际。这在年轻一代慢慢转向中年的婚姻生活中更为明显。所谓稳定即解体。

在影片中,男主角本和邻居家的太太珍妮偷情,珍妮是生活优越的全职太太,但精神空虚,只好靠性来打发无聊时光。本找珍妮,不完全是出于性的目的,更多是想有个伴听他讲话,有点心理医生的意味。两人做完爱,本开始唠里唠叨的时候,珍妮终于毫不客气地说:我不想听你说,我已经有一个丈夫了,不想有第二个。演珍妮的女演员是以“异形”系列电影著名的西格尼韦弗,片中李安给她戴上一顶超贵的金色及肩的假发,以修饰脸型,所以我都没认出来。珍妮有珍妮的悲哀,她无法在男性世界中取得平等的地位,本也不过当她是情妇,所以最后珍妮把穿着短裤候场的本撂在床上,开车扬长而去,即使觉悟很低的珍妮也意识到并喊出了自己的声音:“我不是你的玩具”。而从每个人的立场去理解每一个人物,是作家/导演的职责,并非一味的黑白两分。这点,李安做得很圆融。

也有影评谈到,李安选角很厉害。《冰风暴》中的几位小演员都让人过目不忘,那种清纯无暇的美让人垂怜,与他们父母人到中年的各种难看相恰成映照。而人,每个人,都是从清纯慢慢无可逃避地变为面容上的丑态与内心的各种阴暗龌龊。

“在冰风暴的那天晚上,这两个家庭历经分崩离析,次日清晨,大家都觉醒了,重新面对一切。我希望能在片子的结尾追求一些希腊悲剧的味道:恐惧与怜悯。”李安的这番话是观赏此片一个很好的注脚。在你有点年龄和阅历之后,再来看《冰风暴》,一切会有所不同。

记得在《十年一觉电影梦》关于冰风暴的章节中,李安写了饰演本的妻子埃琳娜的演员琼艾伦,在拍摄最后一场戏时,不停地哭,不停地哭。“拍之前,我只跟琼讲了一句话:‘你还爱不爱这个人?’她突然间哭得直喘,可是镜头对着她拍时,她又不哭了,就憋着那口气,发抖地把戏演完。”

那场戏是钥匙派对后,喝醉酒的本颓唐地坐在浴室马桶边,埃琳娜进来和丈夫谈话,然后离开。她起身推门时,手在门上停留了一会儿,长长的指甲叩在门框上,无比纤细的颤抖。

现代人,现代家庭的命运,也如这只充满悲伤的手,在我们眼前停留。

 6 ) 超级英雄在四处流荡

IFC. 9.18,导演李安坐在我前一排,放映结束后他上台,说是21年未曾看过这部片子了,抹了滴感叹年岁的眼泪。

A very strong ethical message. 好在李安说,“原作本子太愤怒了,我来自台湾,我没有那么愤怒。” 这是我全场最喜欢的comment。我觉得东亚文化里出来的人,对于家庭伦理角色扮演都熟络有心得,我们从小学会察言观色也看透家庭琐碎,对家庭从未抱有那种西式的义无反顾的爱与信任。相反的,大多数的人心存善念,从父母每日争吵中爱起自己的父母,体谅人性那点点脆弱又相对可爱的地方,所以更坦荡些。The Ice Storm相对更愤怒,无处安放的愤怒,对世界对家庭对人生,恹恹疲于生活的母亲,只因性需求就被罪恶化了的父亲,对身体好奇又敞亮的孩子,还有那个一开始就游走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的青少年,最后他们将自己引爆。乍一看确实有一种亚洲家庭氛围,各自破碎,各自拒绝,爆炸之后再安然无事地回家。因此看到最后面那么强烈的伦理审判时,我有点担心这会不会是来自导演的独断审判,大笔一挥,有罪的都有罪,没罪的也赎罪。好在不是,好在李安说他没有那么愤怒的,因此我觉得好,没有感觉错他。

原著是编剧James妻子读的书,由James推荐给李安看。李安说读原著的时候他印象深刻,就在第200页他读到孩子被电死从冰冻马路上如垃圾一般下滑的片段,于是他想,this is more than a book. 他这个用词很精妙,导演的视觉想像太不一样了,读一段话,脑海里是蜃楼。李安说他就是为了这个画面拍整部电影,一开始很零散,剪了太多版本,也没办法巧妙地将讽刺,幽默,迷茫,和死亡很好地链接。他又提及,那个时候日子很慢,不像现在有死线赶着,于是他们每天完工就去纽约chinatown吃北京鸭,他请客,a peking duck banquet,大家聊天喝酒。因为片子没被出版方看重,他们都是想到什么拍什么,直到有一天李安发现自己没有任何想加进去的东西了,他想了下说,不如我们去吃北京鸭吧,于是大家就走去下城,电影工作就结束了。那个时候大家还年轻,不怕虚度时间,又被世界赋予梦想。

The Ice Storm鲜少在银幕上放映,它一直都是受冷落的,电影第一次试映时只拿了17分。因前半段有几段幽默对话,于是公司看情况不佳,就以“搞笑片”的名义卖给一个法国人。James说,我生平从未见过如此愤怒的法国人,但是他对那个法国人说,“我只是创作了这个电影,又不是我卖给你的。” 后来他们提及片子去电影节映,结束后的二十分钟后,全场起立,欢呼鼓掌欢呼鼓掌欢呼鼓掌,李安说,这电影终于找到自己了。这也有趣,他们不曾觉得电影有好坏失败之分,更像是有不一样的个性,若能被人喜欢即算得理解,是谓善终。又讲到他们去取景,New Canaan,李安和James都说从没见过这么愤怒的人,他们拍电影被赶出来。有一个grocery取景,拍摄的时候,突然有人说,他们站的那块马路是私人的,某某曾曾曾祖父的,于是他们被罚款,2000美金吧可能是,James说那一天他刚好晚到一会儿,来了发现无人在,然后去city hall交了罚款才重新开始。

李安说Kevin Klein打高尔夫那一段是他导演生涯里top几的镜头,房子透明,大自然背景中的后现代房屋,半裸的男人,对人生毫无掌控力,失去重心,然后李安说,就是那么巧的,一开拍一片云就过来了。又提及他喜欢他拍人的后脑勺,他说情绪深重的时刻是god's moment,他不觉得人的正面神情足够表现那种错综情绪,而他又相信好的演员可以用头发演戏。半秃的James说,那有人没头发岂不是很难过。李安说这个电影的后半段很特别,因为暴风雪,所以是不会有光的,没有电源,一切都是透明、黑暗、冰冷的,而他要表现出这个效果来,这是对他的考验。其次,我还很喜欢母亲骑单车那个镜头,风拂过她脸,她突然长得和她的女儿一模一样了,年轻,困惑,有自己的世界,因为有自己的世界因此稍微勇敢了点。也喜欢母亲去捡尸那一段,刚开始她说,我的丈夫现在在厕所里晕过去了,我与他结婚二十年多,我却毫无想要去看他的心思。可后来她还是去了,去那里,把她的人生捡起来了。一扇开到一半的门,进与出都是人生。

again,虽然少年从冰冻马路上滑下的画面甚好,我却觉得这个伦理质问太情绪强烈了点,片子被这个镜头束缚住了。李安若不是偏爱这个画面,这部电影应该会更拥有沉默力量。不在沉默中爆发的东西,才往往对人猛然一击。就如影片最后那段话,就又有点李安的味道了,When you think about it, it's not easy to keep from just wandering out of life. It's like someone's always leaving the door open to the next world, and if you aren't paying attention you could just walk through it, and then you've died. That's why in your dreams it's like you're standing in that doorway... and the dying people and the newborn people pass by you... and brush up against you as they come in and out of the world during the night. You get spun around, and in the morning... it takes a while to find your way back into the world. 生活中总有那样的黑色领域,而去往那里的门半掩不掩着,若是你不留神,就会不小心走进去。而你四处流荡,在夜间四处流荡,早晨到了,你需要花一段时间,找回回这个世界的路。

 短评

据说是安叔自己最为满意的作品(也不知道他是在哪部电影之前说的这句话)。在我看来,这似乎算不上一部很"李安式"的电影,电影里处处透露出的那种严肃,乃至近乎严酷的审视感,让电影如同Ice Storm一样冰冷。天知道他们下一次还会不会一起去接保罗,或许下一场Ice Storm更为猛烈。

7分钟前
  • 萨嘎摩哆熊猫桑
  • 推荐

李安拍这种家庭伦理片还真的特有哲理,隐晦的东西很多,不同的会体会到不同的东西,李安可能是个有心灵洁癖的人。

8分钟前
  • 花落 思量错
  • 还行

有点类似《一一》的感觉。片头的风笛很好听。wendy骑自行车在暮秋的坡道上自在滑行,红色的披风特别明艳动人。她的妈妈忍不住问身边的人,你有多久没骑自行车了。落满一地的黄叶上接吻。当ben不停地跟他的情妇抱怨生活时,对方说,我不想听,我已经有老公了,不需要第二个。可是反过身来却教训起小孩身

12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推荐

李安总体属温和保守派,倡导理性开明,反对极端思维。抓住这点你就很容易理解本片的故事脉络:凯文克莱恩外遇出轨,并非只是贪恋肉欲,部分源于妻子的宗教信仰刻板严肃(由此压抑人性而逆反出强制性偷盗。女儿遗传此病外更拐向政治狂热),但他寻找新情感归宿的努力(选钥匙一幕突然爆发)在外遇对象韦弗那里碰了钉子,因为对方处在反向极端,只是玩玩不想沟通。相较于已然暗潮涌动的凯文一家,韦弗她家的危机更为严重,父亲长期外出工作,母亲在家怠教失职,最终导致儿子伍德的雪夜悲剧!相反马奎尔在意外与主观共力下克制安渡,其父未因自己的困扰而荒废教责。叙事途中李安特别构设了枯池水床尼克松面具等反差荒诞景物元素暗示涉事角色间的情感疏离或难如所愿。真正如愿哪怕十四岁少女初夜也要回归床上!PS蜘蛛侠魔戒中分很清的马奎尔伍德吊诡脸盲?

16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B+】充满了象征与隐喻,李安像个洞察一切又缄默不语的智者,对少年,成年,男人,女人各自的心理都有着精准的体会,却只展露出一小部分,让观众看到的,仅仅是冰风暴最为平静的时刻。

17分钟前
  • 掉线
  • 力荐

生活一片糟 活着你得到了什么 失去了什么

22分钟前
  • 塞腮
  • 力荐

冰风暴就是最大的隐喻。李安选角很有眼光,后来那些小演员都成角了,蜘蛛大侠,魔戒使者,蝙蝠侠女友,大象抢手....

26分钟前
  • Mignon松弛地
  • 推荐

谁和我讲这是灾难片的,家庭伦理片阿魂淡!(大概只是我记错)还这么大胆的换妻PLAY,结果又被李导拍的好文艺好苦闷,这样的片喜欢不起来阿~

28分钟前
  • 南條艾草
  • 较差

你生于家庭,却又困于家庭,这世上有多少人漠然平静地生活于绝望之中。我们互相相爱,我们互相伤害,最后同归尘埃里。

31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老片重温。李安最被低估的一部影片。悲凉的讽刺,准确地抓住了美国70年代过于追求自由解放而导致的自我迷恋,从而自私,欺骗,逃避,交流障碍等问题,结尾天灾人祸合二为一。李安的电影在于细节,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影片里的细枝末节你就能逐一体会。一大堆舞台剧演员和年轻演员的表演令人惊叹。

34分钟前
  • gata
  • 推荐

当性解放如风暴般横行肆虐,所有的人都在放纵淫乱,只有小蜘蛛侠赶上了回家的末班车,而小魔戒使者的变故更让这场游戏冷至冰点。一年后《美国丽人》沿此继续往前走了一步,三年后杨德昌拍出了独具东方特色的《一一》。

38分钟前
  • 狄飞惊
  • 推荐

查建英说:知识分子最爱换妻游戏~李安可以回答一下~

40分钟前
  • 再来一块烤白薯
  • 力荐

冰冷的审视,一步步走向不归途,没人喊停,没人知道归途在何处。那些残存的温暖,在这个隆冬显得格外凄清。这些伤痛会伴随他们一生。

45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李安本领着实了得,一个台湾人还原美国七十年代居然如此到位。

48分钟前
  • 闲人
  • 力荐

冰风暴 和 与魔鬼共骑 说不上更喜欢哪个 都触到我【再看,还是最喜欢冰风暴!】

53分钟前
  • 🌞娘卷卷🌙
  • 力荐

李安的镜头很细腻,经得起推敲,挺完整地还原了美国70年代的社会风貌。

54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还行

看完后大概可以理解李安最喜欢自己这部作品的理由。生活变成脱缰野马的一刻,也可以被称作重生的开始。极端的冷静往往使我们滑向危险境地而不自知。

56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上次看还是6年前。再看大银幕胶片版,感觉确实截然不同。大银幕放大了冰冷咸湿压抑的气氛,如片名般冰冷。上世纪70年代性解放浪潮冲击下,美国中产阶级成年人大玩换妻游戏的时候,殊不知他们的孩子也在做着性游戏。李安能如此老道犀利很厉害//【台北金马影展展映】胶片版。效果比上次在资料馆看的好很多。仿佛能感受到扑面而来彻骨的寒冷。更能体会到中产阶级夫妻面临的感情危机,以及巨大的空虚失落。空灵的印尼传统乐器配乐竟然与影片相得益彰,倍感无奈而荒诞。映后安叔讲起初次拍英语片、美国片的心路历程,以及对家庭的理解、拍完一部放下一部的心情。颁奖典礼前夜的这场放映最后,闻天祥老师总结道:政治不能解决人心的问题,艺术可以。

60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这片儿太政治,中产阶级家庭作为美国的提喻(以水门事件为联系点)。情节剧的某些处理上可以直接追到尼古拉斯·雷伊或者道格拉斯·西尔克。虽然是李安一贯的高水准优等生电影(比如大段冻雨时的夜景,那纯属炫耀啊亲),但是看得出拍这片儿时,李安心里没有爱。

1小时前
  • 胤祥
  • 推荐

上课放的。除了《断背山》,我对李安其他作品都不感冒。

1小时前
  • cream.cx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