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哪吒

HD

主演:李嘉琪,李浩菲,陈瑾,辛鹏

类型:电影地区:内地语言:普通话年份:201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少女哪吒 剧照 NO.1少女哪吒 剧照 NO.2少女哪吒 剧照 NO.3少女哪吒 剧照 NO.4少女哪吒 剧照 NO.5少女哪吒 剧照 NO.6少女哪吒 剧照 NO.13少女哪吒 剧照 NO.14少女哪吒 剧照 NO.15少女哪吒 剧照 NO.16少女哪吒 剧照 NO.17少女哪吒 剧照 NO.18少女哪吒 剧照 NO.19少女哪吒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岁月之后——《少女哪吒》有感

《少女哪吒》的电影,看了个开头就看不下去了。我和作者绿妖其实算是同一时代的人,然而同时代的青春期,也一样能有极大的不同。毫无认同感,甚至没有旧时代的亲切感——我分辨不出电影拍的到底是什么年代。看到俩女孩走进河里,河水淹没了晓冰头顶那段我就关掉了电影——完全不能理解为什么莫名其妙的就跑河里去,又不是真要自杀。
小说原作我是看过的。绿妖的文字是很好的,我喜欢她的《阑珊记》,但是不喜欢这个《少女哪吒》。她有个旧文好像叫《我们的时代曲》我也不怎么喜欢——我发现但凡她以少年时代为主题的,我都不喜欢。也许是因为缺乏共鸣和认同——她写现代职场,多多少少是有认同感的;但是写少年时代,写强烈的情感和挣扎,我就没法理解了。
其实看《少女哪吒》小说的那两天我一直在努力回忆我的少女时期,回忆我的中学时代——我发现能想起来的,已经不多了。有一些片段,有不少片段,短短的,就像那些两三几分钟的视频,没头没尾,没前没后,只突然跳出来那么一段,画面挺清晰,有景也有人,大多是默片——似乎画面要比声音更容易在记忆力保存。而情感和情绪,当时曾经浓烈的情感和情绪,我已经记不得了。
我能记得当时在哭还是在笑,但是不记得当时的悲伤和喜悦。被父母训斥的画面还在记忆里,但是当时曾有过的难过——那种难过的感受,已经没有了。如果我说我记得当时是难过的——所能记得的,也仅仅是“难过”这个事实,而非记忆的再现。和同学在校园里共行的画面也还留存,但是,我已经不记得当时是否高兴——连是否高兴这个事实都不记得了。
如果说我现在还有一点残存的感受的话,那就是惊惧感。我不知道惊惧感是否是所有情感里刻痕最深的,但是我现在还隐约记得犯错后被母亲训斥的那种惊惧。偷看小说被抓到、考试没考好、练字时衣服沾了墨汁、洗碗打破碗……但是这种惊惧感现在其实也已经很淡很淡了,不努力回忆的话,几乎也想不起来那种感受。

我不知道别人是否也像我一样,在记忆里最先失去的东西是情感。我记得的画面有很多,记得的感受也不是没有——我记得南方夏日的那种热气蒸腾,火辣辣的大太阳,热烘烘的午后,铺着草席的床上有一本《绝代双骄》——我记得那种热的感觉。我也记得夏日里井水的凉意,记得冬天手指冻僵的那种又冷又麻的感觉——不过感觉和情感好像是俩码事。
我不记得当年的悲伤,也不记得几时快乐过——高兴的时候一定是有的,但是我想不起来了。我能记得的,只是看小说的那种快乐。我不记得因人而起的快乐。

那时候也有小伙伴。记得当时我和一个女同学走得很近,暂且称她为L吧,我对她印象很深,我记得她的模样,我甚至还依稀记得她的字迹——传纸条这种事儿,我当年也干过。我和她互相抄录传递席慕容的诗。我和她一起在校园里走来走去,在众人的目光里,被指指点点和议论——很大原因是因为她,她当时是校内知名美少女。有不少男生追捧她,还有高年级的,我记得那个高中部的,在当时看来挺帅的男生——我现在已经完全不记得他的样子了,只记得当时是觉得他长的好的。他让人拔了她的自行车气门芯,然后自己陪她步行回家——现在看来当然是很老土的桥段,不过那时候,我们都没见过世面。
当时,她虽然被男生们认为长的好,但是女生们不喜欢她,都说她不过如此,而老师们也不喜欢她,尤其是我爸爸,很看不上她书念不好又“妖妖娆娆”,于是就说她长的不好。以我现在的审美来看,她算不得很漂亮。五官秀气,眼睛不大脸盘子大,皮肤白个子矮。但是她颇有风韵,这对于少女来说的确很难得,也难怪当时男生们都认为她好看。她站姿很直,走起路来很自然地扭着腰,笑起来牙齿很白,最特别的是她看男生总是斜着一溜——现在我知道那叫眼风,是一种风情,不过当年我是不懂的。当年有女生说她风骚,我以为是嫉妒——现在想想其实也许是她们对那种风情的不恰当表达。
当年我大概隐约也是有点嫉妒她的——那个高年级男生我也觉得帅,但是人家看上她没看上我。这纯粹是虚荣心的缘故,因为我并没有真的看中那个男生。我真正看重的男生必须要成绩好——倒不一定要长的多帅。彼时我对D颇有好感,对成绩最好的W也颇有敬意,这两位都从不搭理L,于是我便觉得L即使比我美貌也不足为惧—我在两性关系上超强的自信心似乎从那时就开始建立了。
可想而知我和L没能建立起真正的友谊。虽然我和她也曾一起有过“以后也要在一起”的幻想。但是我们从未真正的敞开心扉。我们也并不真正的了解对方。毕业多年后我们有见过一次,已经分岔得很厉害,毫无共同语言。

我现在怎么想,也想不起我当年和她在一起的时候,是不是真的高兴。
还是仅仅是为了有个伴?
但是我记得有一年暑假,大夏天的,我走了很长的路去看她。

现在所能回忆起的少年时的喜怒哀乐,似乎都是模糊的。如果有人问我,当年过得好不好,我想我真的很难清楚的回答——原来岁月真的会冲淡一切。
甚至还会让你,对当初的自己无法理解——比如,现在的我真的很难理解,当年为什么要走那么长的路去看她?

 2 ) 想当哪吒的少女

北京的《少女哪吒》排片量很少,但在提前买票的时候竟然发现几家影院都没有余票。而最终在王府井的影院里坐下的时候身边观众并不算少。想到最近时常看到各种影评让大家去看一看这部电影,便觉得挺有趣,所以在说这个电影之前,应该先谈谈两个问题。 【艺术电影的市场意义】 戴锦华在前阵子的一次采访里谈到艺术电影,她说:艺术电影的意义在于拓宽“电影”的范围,为“电影”找到另一种可能性,另一种方向。她还说,如果十部艺术电影中有九部是烂片,一部是好的,那就谢天谢地了,艺术贡献不可估量。 事实上,我们看独立影展,看各种独立电影艺术电影,就会发现这个9:1的情况也是极好的了。现实可能是20:1、90:1。许多人煞有介事的希望艺术电影上院线,如果有一天,这些电影可以大大方方出现在电影院里,那么这些“9”“20”“90”里的烂片凭什么能把观众留在电影院。如何保证艺术影院的维持,谁能保证市场没有选择的艺术电影在若干年以后真的会刮起一阵艺术旋风。 所以,其实所谓艺术电影的市场是没有意义的。既没有资格要求市场,也没有人有资格来评断艺术。它们跟影院的关系不大。 而之所以《少女哪吒》上映是件好事,是因为它扩展了影院对“电影”的容量,从而保留了艺术电影出现在影院的可能性。虽然,偏艺术的电影从没有在电影院绝迹。 而且,严格来说,《少女哪吒》能不能称为艺术电影也是个问题。艺术电影应该有导演独立的思考和情怀,有新意的表现手法和形式。而《少女哪吒》并没有这些东西。 于是产生了第二个问题:【导演的宽容】 《少女哪吒》的上映以及周边评价很有意思。我们对待形形色色的电影和导演,到底有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标准呢?而一个统一的衡量艺术的标准有可能存在吗? 在《少女哪吒》和《道士下山》之间很明显可以看到这个评价体系的分裂。一方面,面对完成度很高的陈凯歌,大部分观众是买账不叫好的;另一方面,面对这样一部称不上优秀的艺术电影,大部分观众是叫好不买账的。 艺术电影的导演似乎因为艺术电影在国内的种种困境而变得遗世独立起来,变得更令人尊敬起来。大部分的评论也就对他们充满同情,充满钦佩,又不无惋惜的表达一下对“艺术电影”的遗憾。这本质上是在彰显自己不凡的“艺术品味”,而没有把这样的电影放在与所有的电影一样的坐标系中去讨论。 也就是说,市场对艺术电影很严苛,而主流的评论却对艺术电影包括他的导演很宽容。仿佛这是因为前一种“严苛”而与之俱来的特权,或者说补偿。 这是很不专业的,也是不公正的。 反观我自己,我觉得《道》是陈凯歌导演的,所以它的差很难原谅,很悲哀。而《少女哪吒》差,因为是导演的处女作,反而觉得还是可以原谅的。 这应该也是不公平。但说起来,《道士下山》尽管特技场面都不错,但还是有一段尴尬的不想看下去。而《少女哪吒》处处都没有比《道士》更好,却没有这种尴尬的不想看下去的感觉。 【“艺术病”】 说回到电影本身,我是从第十二分钟开始看起,不知道错过了什么。电影的两位女主在那时已经不是正常人了,她们只喜欢看着对方傻笑。王晓冰不正常的比较严重,高高兴兴踏春,看到小河,忽然就沉河了。 其实电影有很多类似的“艺术病”,比如王晓冰和教官的情愫。这其实不难理解,但缺乏必要场面。王晓冰几次沉河,徐杰与小路后来的情感,晓冰与父母的关系等等都充满了导演的“不解释”。这种故作姿态的“不解释”本可以建立在导演影片的逻辑之上,但影片本身并没有这个强大的内在的逻辑。而现在充斥着许多自称独立艺术的电影都充满了这种“不解释”,仿佛看不懂是因为自己傻逼。其实不然。 与这种“不解释”捆绑在一起的往往是另一种艺术病——符号的堆砌。 以两个少女的关系为例: 晓冰与小路的初遇我错过了,不谈;她们因为三毛而成为朋友,三毛成为一个时代性和具体年龄层的符号并且反复在影片中出现;她们关系进程用黄梅戏来代替,黄梅戏成为代替人物情感关系表达的符号在影片中出现了三次;她们的关系中自然出现了男孩徐杰,而且是个军官,禁忌的象征不言自明;电影最后跟所有的青春少女电影一样,出现了白马。 这是电影中最重要的人物关系转变时的处理,无一例外,都是既有符号的堆砌。在无数个青春少女电影中出现了无数次。 在人物状态方面,更是符号的堆砌。两个女孩漫步河堤,河堤在少女这里也许象征着蓬勃的欲望和危险,所以两位在河边并没有任何故事,只是不断的跳河跳河跳河。也就是直接迈入“危险”,揭示符号的意义。十分做作生硬。 而两人关系的密切具化在行动上有两点体现,一是傻笑,代表她们在一起很快乐;一是《天仙配》,代表她们关系的非同寻常和心理状态。这两个符号生硬直白的让人不敢相信。前后并没有相关的故事连接,只是一次次符号的重复来表明两人的关系。 宏观的来看两位青春萌动的女孩之间的关系,在无数电影中都有拍到,一定是互相吸引——疑似女同——为男孩分开——潦草收场这四个阶段。当所有的女孩关系都如此的时候,再拍这样的电影,我们需要看到两位独特的少女,或者两位平常的少女如何走向“独特”的。而不是毫无新意的重复这四个阶段,用符号堆出一个所谓的故事。 少女间的情愫应该是最私密最单纯的,它应该拥有很多很多独特的私密的细节,而绝不只是一本三毛,一阵傻笑。电影的主要人物关系需要有血有肉,而不是一堆不痛不痒的“标准公式”。事实证明,导演对两位人物和这样的少女间的情感是完全不了解,而且把握不了的。 白马就不吐槽了,无数匹被囚的白马和被解放的白马奔跑在无数部电影中的少女春梦里。 【哪吒与少女】 晚上跟同学吃饭,谈到哪吒,这是中国文化里一个很典型的形象。她代表了一种很单纯的“恶”与“暴力”。按照我们传统的儒家来看,她不孝不仁不义。所以她是作为对传统文化的一个彻底的“反叛”的形象而出现。而这个形象因为“莲藕”的身体而得到了更加纯洁如神一般的礼遇。 在《西游》里的哪吒已经拿到了天庭的编制,是体制内的一员了。所以我们看哪吒,看的并不是苏伟的勇气,敢作敢当,这些词他是没有的。我们看的是一个人如何驯服或被驯服自己与生俱来的“恶”,从而变成社会编码的一部分的。 所以“哪吒”遇到少女,这本身挺让人期待的。但片中两位少女却没有这种“单纯的恶”的精神。 晓冰并不是“哪吒”,充其量只是想逃离她周围的世界。所以她把河堤作为她的秘密的新世界的具体形式,把小路当做她新世界的精神内容。认识教官后,她把“当兵”看作是逃离身边世界的一条光明大道。在这条叛逆、逃离之路的高潮段落中,导演的真实水平就显示出来了—— 晓冰遭到家里人的会审,割腕。这场戏是事件高潮,用意很明显,要解决主线晓冰的矛盾。晓冰在失态的大叫后(这不符合此前人物一贯的行为准则和个性)毅然割腕。在晓冰踏入房间两句话后,乱套了。所有的人物开始互相批评,所有的线索被一起强行揪起来,然而却并没有揉到一起。而且明显把这场戏的主要矛盾搁置了,带跑偏了。 小路更像哪吒。小路前半段没有晓冰那样激烈,但却是很纯粹的做了些“恶事”,或者说“侠事”。而后也一样长大成人,被“社会’招安。 很奇妙,反而是着墨不多的人物印象都很完整,像父亲的小三,爱作诗的老师等等。 也许每个人的青春都是独特的,私密的,所以我们能很轻易的记起只见过几面的小学同学的家长而记不起自己小学的日常。因为对自己太熟悉而回忆起来却是面目全非。我们尽管没有跟着杰克逊的音乐起舞但看《老男孩》的时候却可以与它共鸣,我们想到的是我们曾经也做过这样疯狂的蠢事。可见,故事的“符号”并不是某一件大家都会做的事,而是一种大家都曾体验过或听说过的真切感受。白马、傻笑、三毛作为符号本无可厚非,但支撑这些符号并且能够让它们发挥作用的一定是一个具体的傻傻的故事情节。 再来说电影被称赞最多的配乐与摄影。 配乐除了三段直白烂俗的黄梅戏选段外,最吸引人的当属晓冰骑着自行车在黑夜里,一束追光照亮她。这一段落应该是晓冰死后的臆想的场景,配乐确实棒。 摄影要分两部分来说。灯光,跟电影中很多场景的思路一样,呈现的非常戏剧化。单纯的来看摄影,构图和调度并没有很厉害,最后的那场家庭会审的戏剧感特强,它不属于电影。许多细节上,比如镜头的变焦、构图的局限等等都跟电影情节没有太多联系,显得突兀而尴尬。 这就很像是一个默默学了很多摄影技巧而终于拿到相机的孩子欣喜的想证明自己,而故意炫耀一下自己的能力。他可能并不知道,电影摄影重点并不是美跟这种业余的靠变焦和画幅带来的“电影感”,而是调度灯光和色彩。 【杂记】 前阵子在电影资料馆参加一个活动,中外几位理论家讲“迷影文化”,有人提到说中国当年的迷影人也终于开始拍自己的作品,并且要上映了。说的就是李霄峰的《少女哪吒》。 现在看来,《少女哪吒》确实像一部“迷影的电影”。电影中的符号、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甚至许多场景、镜头的拍摄方式和许多故事细节的处理都让我们感到似曾相识。而这些似曾相识的东西组合在一起的电影却并不高明,很青涩。 回家的路上想到另一部显得青涩的电影《撒玛利亚女孩》,忽然觉出差别。《撒》的青涩是一个导演的未成熟,《少》的青涩是一个电影爱好者兴奋的试探。这两者有质的区别。 之前还在点映阶段在朋友圈看到一段《少女哪吒》小视频,拍的正是一束追光赶着骑着单车的晓冰,觉得美好极了,有情怀极了。 其实电影中不乏这样的片段,单剪出来看都挺好。但放到电影中反而没有一个点能把这种情怀煽到对的位置上去。也是个遗憾。 所以,如果硬要说它是部艺术电影,那么它并没有什么新意,并没有什么情怀,并没有任何值得拿出来说一说的东西。那么还是不要说它是部艺术电影了。

 3 ) 小窥《少女哪吒》

1、这都过去了五小时。出了影院我去了好几个地方。可无论在挂满打折标志的GAP,还是黑暗中的大巴车上,无论眼睁着闭着,宝城河堤与迂缓的河水影影绰绰,明亮地颤个不停,明亮得让我忘了这是一部以死亡收场的电影。
2、《少女哪吒》也是以死亡来开场的:第一个镜头是虚焦的搪瓷脸盆,水滴了三滴,如水彩画;第二个镜头在肚腹,肚脐精致,逆光下汗毛清晰好看;第三个镜头却像是队友出其不意传来的一个球,对准殡仪馆嘭然阖上的大铁抽屉。三个镜头都大特写,不躲闪,坚持跟观众面对面。
3、一头一尾这么设计,是叙事手法,给我的感觉却是:少女王晓冰死了两次。按说这么一剪辑,整部电影就笼在阴冷的死的气味里,会让人不祥,会让人捏一把汗。没有,《少女哪吒》始终没给人这样的感觉,相反它像个太阳能设备,源源不断把阳光收进取景框,把各种灯光收进取景框,它非得跟你光明正大地交流。
4、开头死一次,结尾死一次,王晓冰死了两次,负负得正,最终重活了过来!当然得死啊,神话里哪吒不死怎能拥有干干净净的莲藕身。也当然得活啊,叛逆的人是最可爱的,少了他们,这世界将会多无趣。
5、拖着课桌如牵一头铁皮山羊大摇大摆走进宝城中学的李小路是可爱的,怒砸出言不逊不辨皂白的女化学教师的她让整个放映厅全乐了,但当李小路突然不再叛逆,拒绝去果园,马上就不可爱了,乏味了,在以翻译家的身份回到宝城时其乏善可陈已登峰造极,从前的李小路随着王晓冰的死也死了。
6、王晓冰是叛逆者,李小路是背叛者。这话有点严重。
7、李小路转学后的第一个镜头耐人寻味:在电子琴伴奏下,跟其他学生一起,整齐划一合唱,抒情歌抽离了抒情,唱得背课文似的。同样的蓝白校服,她的座位由教室边角挪到了中心。李小路融了进去,调试到大众模式。
8、李小路不再叛逆是多么巨大的事件,沧海桑田呀,怎么详细交代都不过分,怎么交代都有交代不清的危险,导演李霄峰一定在这地方多抽了几支烟,然后站起来扔掉烟屁股:音乐课一场戏足矣。
9、李小路的父亲是船厂工人吧?自从李小路讨要新自行车而不得,得到一辆“威风”的旧车后,李父再没露过脸。但他不等于不存在,李小路知道他在,导演也知道他在,始终都在,就在李小路背后。
10、伙同徐杰偷拿猎枪,林中轰然一枪,对李小路是一种告别仪式,与果园与过去,甚至与王晓冰。与此同时,王晓冰的反叛才真正打响,比枪声更有力量。果然,最终王晓冰在一众亲友前以黑胶唱片割腕。
11、不死又怎样?母亲是样板。不管如何不甘、抵抗,到了一定年纪,就会走出家门,走上河堤,与戏友同乐,皈依主流社会,和所有外婆一样,会早早准备小外孙的衣裤虎头鞋,这惯性是如此强大,可以让王晓冰做教师的母亲在女儿去世后还能支撑其一针一针完成。
12、王晓冰之死并没有如哪吒闹海般掀起滔天巨浪,不过在殡仪馆的搪瓷洗脸盆里滴下几滴水珠,荡起小小涟漪。
13、死了又会怎样?“你们家有几口人?”“两口”……“全世界现在有多少人?”,“50多亿吧”。那么,作为50亿分之一的王晓冰的死就一定没动静吗?
14、注意那个长镜头,这是在割腕前,一团高处投下的光晕照在骑车的王晓冰身上,自行车急速向前,跟随者依稀是李小路,小路的男友,还有三两个身形模糊的人,骑车在王晓冰驶过的道路行驶。割腕后同样的镜头又出现过一次,只是短了些。
15、记得结尾吗?白马被解开缰绳放走了,自由了。晓冰骑车走了,她也自由了。说她小题大作也罢,神经质也罢,有什么关系。
16、李小路问王晓冰,你不是说台风要来吗?怎么没有来?这样的问题王晓冰绝不会问李小路,她相信她。你指街角一块空地,说那里有匹马。她看看,说马的确在那儿。这就是王晓冰。
17、希望从片尾曲开始,倒着看一遍,回到王晓冰起立坐下不再站起时,回到李小路用麻绳拉一张桌子哐哐啷啷走进宝城中学校门时。
18、希望所有观众都能这么看一遍,先听听片尾曲,听听导演本人唱的《故乡的云》,ktv里比他唱得好的大有人在,可只有他会让你想起飘在宝城天际线上空的夏天的云。
19、一个哪吒故事的现代版本,一个关于叛逆的故事,影片中的人们几乎都生于宝城长于宝城,除了“搬去省城”的父亲,都没有离开故乡,片尾曲却是充满乡愁的《故乡的云》,导演为何不挑一首充斥决绝精神的摇滚歌曲、或是吟唱出走逃离的民谣?
20、答案只有导演本人才能给出。我想起了敏感而早夭的德国哲学家诺瓦里斯的一句话,“哲学就是乡愁,处处为家的欲求。”你在故乡,还是会被思乡的歌曲打动。也许每个人都有两个故乡,一个是地理意义上的,一个是精神上的,这两个故乡时而重叠,时而分离,多数时候它们是分离的,甚至矛盾的,只有忍痛割裂了一个,才能回归另一个。
21、据说导演李霄峰将剧组拉回安徽芜湖的家乡拍摄的:想想看,用一个虚构的决裂的故事,完成了现实中对自己家乡的回归。
22、我这是过度阐释吗?如果是,那只有一个解释:一谈起故乡,我们会不由自主严肃起来,我们会不由自主想到更多更多。
23、灯塔,注意那灯塔!那是灯塔吗?我来自于西北的小县城,我不大懂;船厂的电焊火光,注意那瀑布样的火光!那是船厂吗?出于同样的原因,我也搞不清。我不懂,我也搞不清楚,可它们一出现在大银幕上就让我着迷。
24、每个16岁的孩子可能都有满满一文具盒(或半啤酒瓶)烟屁股。每个夜晚,每座城市,会有多少这样的烟头隐秘地明灭?
25、晓冰小路两个女孩子人在楼上卧室的舞蹈美极了,美得像是埃德加德加画出来的,美得像是刚从藤蔓上摘下的西瓜皮上的薄薄一层霜,隔一两天就没有了,消失了,相当短暂。
26、导演李霄峰写小说,他拍电影也像写小说,写短篇小说。对了,他曾说过喜欢苏童的短篇小说。据此推论,喜欢读苏童短篇的人,一定会喜欢上电影《少女哪吒》。当然这也不是凭空推论,我自己呢,就是个例证。
27、谢谢导演及剧组。

 4 ) 不是少女也不是哪吒

看得我鸡皮疙瘩都要起来了,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听中学里最矫情的那个女同学口述了一个多小时中学生活回忆录。情节不连贯;逻辑不能自洽;经常出现莫名其妙的段落;充满个人情绪,父母都是不开明的,其他人都是庸俗的。

我眼中少女的特质是敏感而爱幻想,敏感来自于准确察觉家庭成员的情绪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爱幻想来自于随着成长自我的健全开始逃离生长环境。电影中王小冰父母婚姻的失败和母亲的情感生活的变化只让人看到一个冷漠的女儿,王小冰短暂的初恋更糟糕,感觉这一段并没有表达什么。

哪吒则是反叛和清算。王小冰充其量也就是翻几个白眼,最后割腕“我一条命是你们给的,你们要逼死我我就死”。而我想看的少女哪吒是尽管对父母众人庸俗不理解她,她也要挣扎地活下来,活成他们都不敢想的样子,然后带着一种“我把血肉还给你们,但你们永远不能控制我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心情去死。电影中的王小冰根本就是个中二病啊,她没有像哪吒一样反叛对抗世界,她只是不断说服自己我和别人不一样而已。说实话,这种青春期困惑谁都有,但绝大多数人最终都意识到了自己只是个平凡人,最终成熟,勇于面对世界。王小冰的反叛就和我青春期见过的那些最矫情的女生一样,认为自己与众不同又不作为,连自杀都没有新意。

电影里很多情节看得我犯尴尬恐惧症:

李小路放走白马这个情节,真的是非常的熊孩子,和现在把别人自行车锁卸了有什么区别?白马非马这个意象倒是好,看似李小路放走的是白马,实际上是王小冰内心真正的、叛逆的自我。

两个少女飞快地成为朋友。从这里我非常敏锐地察觉到导演是一个直男,电影里拍出来的交朋友的方式是男孩子的,初中的少女已经有小团体意识了,变成朋友要相互欣赏,逐渐接近,小心地试探,和其他朋友和非朋友一起试探……最后成为朋友。

王小冰的妈妈拿苹果那一段非常非常刻板,王小冰的父母的形象也非常刻板。李小路的家庭则被忽略了。我看到王小冰家是独门独院二层小楼,母亲是中学教师,父亲像是个小老板,李小路父亲就算是高级技工,两个人的家庭情况应该是王小冰好于李小路。看成绩王小冰读英语、语文好,两个人高中一个去了普高一个去了卫校也蛮难理解的。

两个女孩经常发出“咯咯咯咯咯”的笑声。很想提醒导演,只有幼儿园女生才会前言不搭后语地说两句话之后开始这么笑。

那段天仙配把我看得非常迷糊。暗示两个少女有超越友谊的关系么?电影后半段都要成王小冰独角戏了。暗示两个少女人生轨迹的对比么?选天仙配不太合适吧,后半段是独角戏啊。

几乎看不到两个少女的成长。女孩子青春期是想事情最多的年纪,从13岁到18岁思想有天翻地覆的变化。电影里完全看不到,不知道是本身就没有还是演员演技的问题,王小冰永远是两眼一翻鼻孔出气。

王小冰军训翻墙失败和教官对话那一段的台词太让人尴尬了。那种语气是小学女生对着喜欢的手工课男老师说话的语气。

王小冰蹲下然后说自己心情不好的样子和我过去的一个非常情绪化的朋友一样,我到现在还在庆幸我和那个朋友绝交了。

看得出来导演想拍王小冰和李小路疏远的过程。但是实在是太糟糕了,最终我看到的就是两个玩伴越走越远,仅此而已。

李小路见初恋男友那一段好看。那种尴尬的感觉好到位啊,尤其是男生扭头就走,走几步想让女生高兴又有点旧事重提地意思翻两个跟头,翻完之后又尴尬又后悔只好往前走。

王小冰妈妈唱戏那一段挺吓人的,讲真,我一直感觉电影最后有个闪回,说整部电影都是王小冰的回忆录,因为王小冰的父母角色实在是太刻板单薄了。

电影的色调看起来还是很舒服的,除此之外真看不出什么了。

最后,我觉得排片少真不是电影院的问题。观众看这种回忆青春的电影要么看个乐看个脸,要么真看点真情实感的回忆。这部电影显然是走青春记忆的,但大多数人留下的青春记忆都是朋友一起做过的事、闹过的笑话、闯过的祸和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情绪,不是王小冰这种一个人中二病还要朋友陪着一起心塞。

还是那句话,看这部电影就像被已经绝交了的情绪化女同学按着头喷了一个多小时心里话【。

 5 ) 有一种叛逆叫无厘头叛逆

抱着很高的期待去看这部片子,之前没有看到点映还觉得非常后悔,到了电影院发现王小帅导演也看同一场,于是觉得更加迫不及待,但是看完了整部影片不得不说:坚持一旦开始看一部片子就一定要看完的原则我多次忍住了想要退场的冲动。

几个月前第一次看到预告片的时候就觉得一定会是一部很不错的片子,从名字和曝光的镜头也大致能够知道基本的故事梗概了,但是即使是这样,我一直到影片结束也不确定我是否理解导演想要说什么。

影片是由李小路回宝城开始的,她走到新华书店前回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事情,想到自己转校认识了晓冰,直到这里影片似乎还是以小路的视角在描述,但是从两人在晓冰家中看三毛书的那场戏开始,影片突然转换到了晓冰的视角。这个时候小路突然转化为了一个旁观者,和观众一样,她似乎了解晓冰却又不确定。

晓冰最终死掉了,因此无法以她的视角带入,但是又需要同时讲到两个姑娘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才不得不以小路带入然后渐变为晓冰,我可以理解导演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但是却无法赞同他的处理手法。本可以慢慢的带入不让人察觉,但最终还是因为急于表现晓冰叛逆的不得了而迫不及待转为晓冰的视角。将大半的镜头都用来表现晓冰但却没有让观众产生共情,再加上女主演浮夸单调的演技就显得更加生疏奇怪。

花季雨季的姑娘的确自我而让人难以捉摸,但难以捉摸不代表可以随意发挥然后说:“老娘就是这么屌,爱咋咋地。“ 无论是多麽难以捉摸的人物都应该是有一个驱动因素的,晓冰的驱动因素应是:不屑于呆在小城市而急切的想要接触外面的世界、不满父母的为人处世方式、不满与身边人教育她却不以身作则,因此她叛逆,她读三毛,她觉得要诚实的活着。这些驱动影片都没有表达出来,只是简单的说:我读三毛我很屌,周围人都不好,我要叛逆。然后扔来一些限制她的因素:家庭,老师,领导等等。更夸张的是片中根本感觉不到这些因素对她的限制,更多的是因为她无厘头的叛逆而导致的冲突。限制于冲突两者在片中看起来很像,但是却截然不同。观众想要了解的是一个姑娘精神和身体都被困在一个小城,她不断的感受到自己和周围世界的格格不入,想要挣脱却无法成功的故事,最终却什么都没有看到。

要说片中最让人受不了的就是片尾晓冰回到家发现家人齐聚一堂来反对她当兵的这场戏,女主的演技实在是让这场悲剧戏变成喜剧,身体跟随表情虎躯一震发出一声”哼“,并且中二病晚期似得的指着全家人大喊:虚伪!接着全家人就吵起来,但不是因为晓冰,而是因为每个人自己。。。。。。(实在是一家自恋狂),每个人都好像很激动的样子,但是就是不讲为什么不让孩子去当兵。当兵这件事请不好不是宇宙真理,观众自然也不会理所应当的这么认为,但是导演就是不讲,就是要急死你,和之前八十多分钟一样,导演努力把一堆断片儿的信息拼到一起然后表示:文艺片就是这个拍法儿,你们一定是可以理解我的良苦用心的吧。十七八岁的姑娘小子都叛逆过,可能我们叛逆的样子不是那么文艺美吧,因此实在还是理解不了。

 6 ) 马、三毛以及割脉还亲

小说《少女哪吒》的故事分为四个部分:花朵与果实、很多很多的秘密、少女哪吒以及尾声,故事中,李小路是王晓冰的伙伴、倾诉对象,却不是她的精神共同体,尽管她可能是唯一理解王晓冰的人。李小路的外壳是不良少女,这个外壳是两个少女成为朋友的契机。
这一点,电影的开头表现得更加充分,李小路单手拖着一张课桌气势汹汹地登场,打断了语文老师的读书声。这个出场的平地一声雷效果,最大程度上发生在王晓冰的内心,几乎可以感觉,她在看到李小路的一瞬间内心是缩紧的。
所以她会主动写纸条告诉李小路一个秘密,友情开始的最佳方式就是交换秘密。而李小路交换的她在路边放走一匹马这个秘密,则进一步点燃了引信,这条燃着的火线之路,就通往王晓冰的心。
之后,她们因偷吃小灶被罚在煤渣跑道上奔跑,她们谈到彼此共同的阅读对象都是三毛,而不是琼瑶,仿佛已将同龄的女生们远远地甩在了后头,三毛这个形象所代表的自由、浪漫、不羁、无拘无束的精神气质将她们系在了一起。
  
或者可以说,当王晓冰初次见到拖着课桌的李小路的时候,她见到是马,是三毛,是代表着自由、桀骜不驯的一种符号。
  
在电影中,她们友情的根基其实很脆弱,当后来,两个人的成长轨迹错开后,李小路甚至无法作为王晓冰的生活旁观者,而王晓冰也不再需要李小路的陪伴,她像哪吒一样孑然一人,选择独自走入生活的洪流。
电影接近尾声时,人口普查局上门做了一次登记,她向来者问现在世界上有多少人,之后的镜头中,她伫立门旁,配以一段低压感极强的音效,电影对她最后的去向做了空白处理,电影开头的太平间场景,几处女性身体的局部镜头似乎暗示她死了,那已经不重要了,毕竟,哪吒总有一天要离开的。
  
但是,有个特别大的问题,就是我们无法感受困住王晓冰,使她如此狂暴、决绝的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环境。
电影里出现多次的黄梅戏说明了这是安徽的一个小县城,近郊有河流、有树林,镜头里偶尔出现工地上焊铁时四溅的火花暗示了它还在不断兴建、完善,在90年代的中国,我们可以找到无数个这样的小县城,生活在这样小县城里的人自然有难解的精神苦闷,这种苦闷,绝对不只王晓冰有。
王晓冰的家庭环境里,父母离异,母亲无依无靠,因此对女儿的举动格外敏感,会偷听女儿和密友说话,截下女儿写给恋人的信件,而除此之外,在王晓冰跟踪母亲到招待所的那场戏里,这个母亲透露出来的更多是一种脆弱、孤独、无助。
在面对一群成年人时,王晓冰反反复复抛掷出了“虚伪”这个词,这种“虚伪”,我们可以在那个自己偷吃小灶却罚她们跑操场的体育老师身上、那个口头羞辱李小路的化学老师还有王晓冰父亲的第二任妻子身上,以及那个骚扰王晓冰的妇产科大夫身上看到,然而,这种“虚伪”依然太轻了,以至于让王晓冰的那种几近残酷的冷硬,显得像一颗自身凹凸不平的石子,在用自己锋利的边缘去攻击周围的环境,也就让她在那场家庭争吵中的“割脉还亲”无法成立,只徒留一种自我宣泄般的姿态感。
我们有足够理由相信,在王晓冰走到一个更大、更广阔的环境里头,她注意要头破血流。
  
电影的选角是好的,李嘉琪与李浩菲都少女得恰到好处,一种尚未被浊气污染的干净,尤其是李嘉琪,头发全部束到脑后,额头光洁饱满,微笑时,似乎文静亲和,然而她一抿嘴,脸部线条又变得坚毅,拒人千里。
电影里的两段爱情,并没有发生太大作用,甚至也没有对两个人的成长产生什么影响。尤其是对李小路的塑造,篇幅不够,观众无法看出她跟王晓冰之间的对比。除了成年后,李小路走到她放走马的那个街头,直到此刻,观众才会意识到,李小路只是、并将永远是那个放走马的人,而不是马本身。
就像一个俯拍镜头中,李小路拖着课桌从画面边缘擦过,学生们都规整、界限严明地站成一条条线,只有王晓冰,从画面中心的位置脱离了队列。
导演显然也意识到了少女哪吒只有一个人,“晓冰在三好学生乖乖听话的外表下,有着胡思乱想狂暴不羁的东西,我呢,一直是个坏学生,可是内心里我懦弱、怕事”,但他仍没有处理好这一点,也就无法描述清楚两个女生从相识的那一刻开始,对于彼此的意义。
  

 短评

不怎么能理解。感觉人物太作了,都不正常。

7分钟前
  • 疼疼(电动版
  • 还行

鏡頭感還可以。主要劇本實在蒼白無力。另外,電影公關宣傳做得實在差,最不耐煩這股沒有排場就叫囂要拯救中國電影圈貶低其他電影的窮酸勁。

10分钟前
  • Santé
  • 还行

★★☆这部电影讲了一个“本来我以为自己是一枚本质的作逼少女直到我认识了一个朋友她和爸爸撕和妈妈撕和老师撕还和男朋友撕跳河没死割腕没死最后不知道怎么还是死了我才醒悟自己作得很不够只能事普通少女”的故事。导演说他也不是很清楚自己拍了写什么。击掌。诚实。#香港国际电影节#

13分钟前
  • 爬行隧道
  • 较差

表现主义神秘主义等等,北漂文艺青年回首小镇往事集大成者,重要的其实是这种目光,无所谓青春。当年天仙配,而今女驸马,盒子里的烟头黑暗迷人,又背叛又向往,又难回首又魂之所系,基本就是这种心态。豆瓣热门日记体当代青年叙事。拍得当然生涩,但也努力、漂亮,好看,值得大加鼓励。

17分钟前
  • bloom
  • 推荐

#HKIFF#映后导演说得很好,外冷内热,直率但难接近,这种性格或多或少也意味着悲情。少女成长故事作得简洁却不乏味道,从中可以寻找到属于我们青春的归属感,你的读书时代亦或是你的同窗密友仿佛都触而可及了,也许这才可被称作“致青春”吧。想找绿妖的小说来读了。

19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导演觉得自己比观众聪明,观众又觉得自己比导演聪明,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家都觉得自己更聪明。其实拍电影呢,不是比谁聪明,而是比谁诚实,就像我,就诚实地说:我觉得这个导演,太把自己当回事了。

22分钟前
  • Neil
  • 较差

第一幕偷吃小灶那一场太灵了,第三幕全家人撕逼那一场也非常有戏。摄影很棒,是很多主演的处女作,表演也算灵。大概有那么三分之一的观感特别好,是正确青春疼痛题材的拍法。随后就是又落入模仿第六代导演的残次品那个范畴里。中国电影人最喜欢的意识流,这又和含蓄无关。

25分钟前
  • 白日美人_S
  • 还行

今晚观影会上,本片导演提到了他这代人熟悉的三毛和顾城,而我则不禁想起了ROBERT BLY的两行诗:在这旷野里,要是有一匹烈马向我飞奔 / 我没有在孤寂中度过的日子都白废了~~~

26分钟前
  • Tyger Tyger
  • 还行

电影里的故事总是这样讲的,一个乖女孩,一个叛逆女孩,她们成为朋友,当叛逆女孩逐渐被磨掉棱角走向正轨后,原来的乖女孩却再也无法全身而退,只能支离破碎~

28分钟前
  • 式微
  • 推荐

真没想到会这么……差。创作者对于青春期女生的相处方式可能真的不太了解,能看出男性想象的角度和痕迹。少女哪吒的行为动作都很”重“,但是支持动作的动机却给得很”轻“,甚至莫名其妙,所以基本无法感同身受。另外,配乐极佳,海报不错。

29分钟前
  • 宋倩文
  • 较差

这可以说是一部文学电影,有很多空白和隐喻,需要我们自己填补和理解,我觉得这是它好看的地方。我很喜欢《少女哪吒》这个名字,少女之间朦胧又至真的情愫,清冷的人世,女主角如哪吒一般割肉还母剔骨还父的怨恨和决裂,都很动人。演员真好看啊。

33分钟前
  • 邓安庆
  • 推荐

写剧本的时候,导演想:就这么拍,肯定很装逼;拍的时候,导演想:卡,光这几个镜头回头一调色,一配乐,肯定特别卵;剪的时候发现:不对呀,我那扯蛋、串故事的绳子哪去了。剪完了:算了,就这样吧,挺文艺的,反正没堕胎。

35分钟前
  • 走象
  • 还行

服装、道具比其他青春片相对更贴近80后,但情节处理晦涩生硬了一些,群戏偶尔像在演舞台剧。“人跟人只要一分开,就不完美,一不完美,就只好随它去了。”

37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我知道青春期总有这种矫情做作的女生,却偏偏也是少女群体真实的一部分。对本该厌烦这类角色的我来说,少女哪吒舒缓的节奏和特别的氛围,让这种矫情都可以得到暂时原谅。

38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每个人都有一段觉得没有人能理解自己的青春

39分钟前
  • 低空飞行
  • 推荐

老师对学生说:“把头发扎起来,不要披着,披着太好看了,影响我们班男生学习。” 女儿对老爸说:“这世上只有一种活法,就是诚实的活着。” 中国学校和家庭哪有这么作的父女关系和师生关系…教官还好就不说了。影院看如坐针毡,桂纶镁与徐娇一对少女欲说还羞、浅尝而止、比比谁更作的百合故事。

44分钟前
  • 影志
  • 较差

我是女生,你不懂女生

47分钟前
  • 秦婉
  • 较差

豆瓣装逼犯越来越多了,写些无凭无据的差评,惹人生气还不让踩。知乎都可以踩好么?豆瓣PM的解释是啥????

49分钟前
  • 一纽宾
  • 力荐

青春片就该是这个样子的,女孩子成长期间细微幽密的不可为外人知的小心思,描摹得很细腻,晓冰整个青春给观众的不安定感是这部影片的情绪所在,割肉还母剔骨还父,她才是少女哪吒。

51分钟前
  • 喻鸣
  • 还行

艺术片导演的处女作往往都是“处心积虑”的。这部青春片里我们看不到轰轰烈烈,看不到劈腿,看不到堕胎,有的只是八十年代的朦胧与克制,整部电影的空气中都弥漫着简单与真挚的味道。摄影构图十分工整,能看出导演的用心。少女春风十里,哪吒遗世独立,小小时代的尽头,尽是花开花谢的离愁。

56分钟前
  • kzkr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