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爷车

HD

主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安蕾·荷,比·王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老爷车 剧照 NO.1老爷车 剧照 NO.2老爷车 剧照 NO.3老爷车 剧照 NO.4老爷车 剧照 NO.5老爷车 剧照 NO.6老爷车 剧照 NO.13老爷车 剧照 NO.14老爷车 剧照 NO.15老爷车 剧照 NO.16老爷车 剧照 NO.17老爷车 剧照 NO.18老爷车 剧照 NO.19老爷车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老爷车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曾参加过朝鲜战争的福特车厂退休老工人沃尔特·科瓦尔斯基(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饰)在妻子去世后独自居住在密歇根州小城的低收入亚洲移民区。邻居是个苗族大家庭,其中一对兄妹引起了沃尔特的注意。姐姐苏(安蕾·荷饰)幽默善谈,逐步与固执又有点种族主义的老沃尔特成为了朋友;沉默寡言的弟弟涛(比·王饰)则被自己的远房表兄强迫加入当地的苗族黑帮,第一次行动就被指派去偷沃尔特视为珍宝的1972年福特老爷车。偷车不成,涛被家人强迫,给沃尔特打工赎罪,却没曾想与沃尔特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而当地的苗族帮派却不肯就此罢手,为了苏与涛的安全和社区的安宁,老战士沃尔特该如何行动呢?恶徒必死第一季凡妮莎海辛 第四季地狱之轮第二季西施穿高跟鞋的死神热血跨男另一只羔羊孔雀王子粤语柏林墙倒塌的夜晚游击兵工厂歌声泪痕1979我们身上有光:米歇尔·奥巴马飞黄腾达 第二季第四名乘客怨灵宿舍之人偶老师38师机动队未解决之女警视厅文件捜査官等爱的女孩乐园预科生的贩毒网络好兆头第二季弥补碰撞(2016)最后胜利1987紧急救援2020红高粱2014干花风暴眼龙棺古墓2亡灵之花台风的新娘春梦互换青春粮食逃亡鳄鱼岛欢喜就好之五星大饭店泷泽歌舞伎ZERO2020玉女风流半妖倾城嫁入豪门杀很大王牌逗王牌(粤语版)夜野老师雪道疑云第一季

 长篇影评

 1 ) 伊斯特伍德和我的爷爷

  看了这部电影 我首先想到的人必然是我爷爷
  
  我爷爷有张英俊消瘦的脸 一头沧桑却干练的银发 虽然他以前经常不服老地把头发染黑 伊斯特伍德和我爷爷长的很像 英气十足
  
  我爷爷和片中的伊斯特伍德都参加过朝鲜战争 当然 一个在北 一个在南
  
  我爷爷是个医务员 救助伤员 当然 也肯定看过无数人死去 伊斯特伍德是个士兵 冲锋陷阵 手刃敌人 也看着战友一个个死去 他们都是那么了解生和死
  
  我爷爷心脏不是很好 伊斯特伍德在片中经常咳血
  
  我爷爷爱吃完饭后出去溜达溜达 散散步 伊斯特伍德爱拿起割草机 在自己的小草坪上割割草
  
  我爷爷不信宗教 经常说我奶奶迷信 伊斯特伍德也是 可以很直接地讽刺神父
  
  我爷爷脾气很大 爱抱怨 喜欢发牢骚 伊斯特伍德也是暴脾气
  
  我爷爷爱钻进老人堆里搓搓麻将 伊斯特伍德爱钻进酒吧和几个小老头喝喝酒聊聊天
  
  我爷爷喜欢飚点脏话 至少每当他生气时 总会不经意间来几句 伊斯特伍德认为男人间的对话就应该脏话 片中他与理发师的对话让人印象十分深刻
  
  我爷爷有个无与伦比的妻子---我奶奶 我必须承认我奶奶是我看过性格最温顺最慈祥最友善的老太太 我爷爷很爱她 虽然他经常抱怨她菜不好吃什么的 但总让人觉得是老小孩之间的斗嘴 伊斯特伍德也有个很好的妻子 至少在片中貌似没有人喜欢他 而他的太太却能用她的一生陪伴
  
  我爷爷在我小时候喜欢给我讲水浒三国的故事 教我怎么成为一个男人 伊斯特伍德也爱给那个苗族小伙讲讲关于成为男人的东西
  
  但另一方面 我爷爷却比伊斯特伍德幸福 在伊斯特伍德最后和神父告解时说1968年他亲了另一个女人 一直闷在心里 而我爷爷有一次在我奶奶面前很自然地和我和我表姐聊他在朝鲜时认识的初恋 当然遭到我奶奶开玩笑式的鄙视 伊斯特伍德说他和他的儿子关系一直不是很亲很好 我爷爷却有五个至少我认为很孝顺的女儿和儿子
  
  伊斯特伍德有个很崇拜他的男孩 那个苗族男孩 我爷爷也有个很崇拜他的男孩 他的孙子我
  
  当然 我爷爷没有像伊斯特伍德一样在最后如此英勇 当然 我也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也不需要他为我做什么 我只希望他能自自在在地和我奶奶一起开开心心地养老 长命百岁 看我结婚生子 这比伊斯特伍德替苗族男孩挨枪子更我让感激
  
  伊斯特伍德是那台华丽的老爷车 外表锐利 功能强大 至少在我心中 我爷爷也是 千金不换的老爷车

 2 ) 再见,老牛仔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早年是以演绎牛仔闻名的,渐渐老去后,随着西部片本身的淡去,他也很少再扮演牛仔角色,虽然在《不可饶恕》中也曾再次演绎牛仔,但是也是走反类型片的道路。不过,在他的作品中,那种牛仔的气质仍然常常浮现,比如最近他的温情之作《老爷车》便是如此,一个脾气古怪的孤独老人,却用生命谱写一出现代老牛仔的倔强与豪迈。

    总体来说,《老爷车》只能算是伊斯特伍德的正常发挥之作,但是毕竟老爷子是牛人一个,正常发挥的电影也已经足够耐看,何况本片凝聚着老爷子的很多感情。我很喜欢这部电影的单纯和简单,大家的沟通与矛盾都显得没那么复杂。作为一个怪老头,丧偶的沃尔特独自居住,与邻居的苗裔家庭没啥交集,但是,一天,当一群混混骚扰邻居的过程中,也侵入他的花园时,他出于保卫私产的单纯目的将混混们赶走;而苗裔家庭也不会在意沃尔特的动机是什么,抱着单纯的感恩之心,他们对沃尔特以热情的回报;沃尔特和片中起初懦弱的邻居小男孩的关系和很多老人与孩子的关系一样,在彼此的代沟、文化矛盾中单纯的沟通和融合;泡妞是单纯的,只要一个男孩充满信心,鼓起勇气,再开上闪亮的老爷车;甚至那些苗裔混混的仗义、无赖和莽撞都是简单而单纯的,他们起初看到其它族裔的人骚扰自己的同胞,便仗义相助,但是他们也会因为面子问题对同胞大打出手,莽撞的最后将自己送入班房。

    这部温情的作品,其温情之处很大程度就在于文化的差异下,倔老头和苗裔男孩以及其家庭的沟通融合,本片对这种沟通真正做到了无声无息,潜移默化,没有那么张扬的表现文化差异,却更有润物细无声的感人。比如,当子女儿孙们很功利的琢磨沃尔特的房子、球票、老爷车时,苗裔家庭,特别是女孩苏,却以友善的态度将老头子接纳进一个和睦的家庭中。

    我看到,老头曾经是个军人,参加过朝鲜战争,为人保守,不知如何与子女沟通,对下一代的言行看不惯,看移民的一些生活习惯也有些不舒服。老人是孤独的,他实际上对家人一直有着期待,期待他们与自己温情的对话,真诚的沟通,却常常等来失望。然而,这又不单单是他们子女的错,从片中的很多细节和侧面,我们都能知道老头不知道如何与家人相处,甚至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但是,老头子正义感和责任感很强,无论对国家,对家人,还是对朋友,他有他的原则。他与苗裔男孩的交往其实并没有太多关于文化隔阂的东西,而是两个男人的对话,是倔老头将一个懦弱男孩塑造成勇敢男人的课程,两人都不善言语上的沟通,所以两人渐渐培养出的感情才更加显得温情感人。沃尔特就是现代的牛仔,孤独但是不畏恶徒,他不容家园被践踏,不容朋友被欺辱,他将这种精神渐渐传给苗裔男孩,让这男孩有了与暴徒对抗的勇气。而这个时候,他又教给了男孩责任和理智,身患绝症的他,最终选择了一人只身前去面对苗裔黑帮的混混们,这一幕是本片的高潮,也是很有西部片气质的桥段,只见沃尔特与几人对峙,我多么希望,老人去取打火机的时候,会取出一把手枪,像西部片一样,低身点杀,将恶人逐个掀翻,然后潇洒的点燃香烟。然而,结果很残酷,牛仔死了,很大程度上是自我牺牲,为了一个男孩和他家庭的安宁,他以苍凉西部的姿态站立,被击倒,以一个牛仔的身份倒下,何其悲壮,留下哭泣的男孩,学会了男人教程的最后一课。

    最终,苗裔男孩驾着老爷车奔驰在大路上,倔老头将老爷车留给了这个男孩,这个男孩身上也已经带上了一些沃尔特身上的牛仔之气,一种男人的精神。年近八十的伊斯特伍德曾经表示,《老爷车》可能是他最后的出演,今后可能就只能看到他的导演作品了。可能是最后一次,我们看到这个牛仔在银幕的身影,所以,看到最后沃尔特的倒下,我不免眼眶发湿,再见了,牛仔,你从西部走入城市,创造了一个牛仔的永恒传奇。愿老爷子身体健康的好好享受生活,享受电影的乐趣,或者那辆老爷车就是凝聚他牛仔精神的象征物,老人将它留给了男孩,留给他的晚辈们去继续做个男人,想起Bob Dylan的那首《Blowin' In The Wind》的一句歌词“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条路,才能将其称作男人?”,男孩驾车前行,去走他的路,去成为男人,去成为伊斯特伍德一样的爷们儿。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8a89fadee033965d95ee37f9.html

 3 ) 退场前,给自己一个说法。(复数影片大乱评)

       在HBO偶然看到了《老爷车》这个片子,虽然曾经是去年大红的电影,但是之前一直没有看过。平心而论,我一直不是特别喜欢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近几年的影片。这部片子也远不是一部完美的片子。但是影片最后那段另类的复仇戏着实让我想起了很多年前的那部《出租车司机》。
       仔细想想,发觉这两个隔了几十年的电影,有许多共同点。故事的主线都和车有关。主角都是退伍军人,都是带有种族偏见的人。而最后,两人都选择了对这个世界的疯狂进行复仇。只是他们的复仇方式是截然相反的。出租车司机中的复仇是以暴易暴,血肉横飞的复仇,是武侠片式的决斗。而老爷车里的复仇,一开始像极了老头子年轻时候的那些西部片,所有人都在等待牛仔拔枪的那一瞬间,但却以一种出人意料方式结束了战斗。最后是法理,公正对决暴力。老人完成了牺牲和自赎,牛仔永远都没有射出生命的最后一枪。目的无非是想带给人一些希望。
       过去,美国电影一直有“韩战情节”“越战情节”。诸多的社会问题都被归结为源于这两场被认为是错误的战争。特别是越战促使美国主流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烙印在美国人民心中数十年。好莱坞为我们带来了无数关于越战后遗症的经典影片,像出租车司机,第一滴血,现代启示录,猎鹿人等等。但是历史在离我们远去。参加过二战和韩战的那一代人已经所剩无几。而越战一代美国人都已经步入老年。换句话说,是时候回顾历史,清算,或者赎罪的时候了。之前前,有另一部影片也用一种凄凉的态度涉及了这个主题,就是《老无所依》。老人们无力应对今天世界的疯狂。过去的荣耀荡然无存,他们的祖先在死亡中等着他们,他们正在退出历史舞台。《老爷车》其实是这种表述的延续。但是在彻底离开之前,还有一件事要做,就是给自己的一生一个说法。老牛仔不甘心将战争留下的伤疤,将青年时代的暴虐带进坟墓,所以他要用对社会公正的希望来挑战青年一代的罪恶,也个自己一个最后救赎的机会。老爷车是影片最后老人留给少年的一笔遗产,也是希望的延续,荣耀的延续。他们想将他们的精神世世代代的流传下去。
       回到30多年前。《出租车司机》里的那个美国似乎是没有希望没有出路的,所以要给一切的一切一个狂风暴雨一般的结束。年轻的雏技似乎永远得不到希望,除非罪恶本身从肉体上被消除。经历过战争的一代人对社会的堕落心有不甘,他们已经丧失了战争时代的荣耀,也在丢失和平时期的信念。于是以暴易暴成为一个出口,那个时代的解决方式。时隔那么多年。在《老爷车》里的社会堕落依然如此。于是这次他们得到了修正错误的机会,尝试了另一种解决方式。将来会如何?不得而知,但是他们的时代和使命已经结束了。
       当那个出租车司机用手指做手枪状自我行刑的时候,他一定是在对自我执行道德审判的判决。如今,老牛仔用手指做手枪状射击年轻的罪犯们,他同样是在执行某种判决。这是一种接力。不存在的子弹早已射出,击向有罪之人。无论过去了多少年,人们总是盼望某些并不完美的英雄人物,来完成某种使命,替社会执行某种道德的判决。同样,无论时间如何流逝,一代又一代的人,总是向着同一个终点前进。我们的父辈会举着火炬在那里等着我们。

 4 )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傲骨

我惊叹于一个耄耋之年的老者还能拍出一部让我钟意的电影,它像是一段弥留之际的颂歌,悠远而又绵长。年近八旬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重新披甲上阵,身体早已经僵硬到近似木桩,眼神中的那股戾气却从未有缓和的迹象,这便是一个迟暮老人的铮铮傲骨,即使腰盘再沉重也不选择佝偻,即使双臂再无力也不选择罢手,即使身心再疲累也要坚持战斗。《老爷车》又是一首精神的颂歌,岁月可以打败他的躯体,却永远斩不断折不弯那份属于牛仔的热血之魂。 《老爷车》像极了一部谢幕电影,甚至连谢幕的方式都选择了死亡,这也许暗示着作为演员的伊斯特伍德已经死去,不过作为导演的生命还要再继续。对他来说拿枪和拿摄影机都是一种战斗的方式,不管这两种方式会有多么不同,灵动二字早已对他说再见了,《不可饶恕》里见证了前者的苍老,《老爷车》述说的便是后者的沧桑。晚年的伊斯特伍德追求自由的创作模式,只是太过随意和散漫,才有了类似《换子疑云》这样的败笔,反倒是《老爷车》深深的打上了生活的烙印,才最终能够脱俗而不伤。 想到《老爷车》是在重塑生命,我也明白了故事为什么会发生在那么一个偏远小镇,那里没有电子景象的喧嚣,甚至没有手机信号,只有一种荒凉和孤寂映带左右。遥远的西部荒原是伊斯特伍德演员生涯的开端,那还是在赛尔乔·莱昂内的电影中,到如今相隔了半个多世纪,一切都已经物去人非。年迈的牛仔已经无法麻利的拔出腰间的手枪,面对户外小流氓的挑衅,他也只能那手指做枪来比划,那是已经沧桑而去的心境,一份化作了淡然,一份仍然是凝聚在双眼周围的威严。 那还是一种能喷射火焰的威严,它让你知道什么是牛仔的血性,什么是南韩战场归来者的狠烈,影片里的人物一次次诉说着太平洋战场的杀戮——那与其说是战斗者的荣耀,不如说是一种先辈的高傲。影片前半段一直挣扎在这种个人与环境的互斗之中,太缓又过于嘈杂,事实上还是伊斯特伍德的节奏有问题,创作上的随意与制作上的严谨相抵触,便往往有了这种问题的产生,影片后段则是充满了转折,剧情转向了伊斯特伍德熟悉的戏路——牛仔的心理斗争与杀伐。

山雨欲来之前是一种难得的平静,泡澡、理发、整装,把那个意欲复仇的孩子关进了牢笼,把自己心爱的狗儿托付给邻居。世界是这般的扩大,牛仔却只能孤独的选择行走,那种坚毅和决绝在燃烧的时候,苗族巫师的咒语和基督牧师的经文也无法阻拦。看透生死的老爷子来到教堂做了最后一次告解,不是为别人,而是为了他自己——复仇的形式是另类的,不是疯狂的杀人饮血,而是用自己的血去控诉旁观者的罪恶。这是一种高级的复仇方式,他在不断向对手挑衅中安然死去,子弹像噼里啪啦的鞭炮为他而哀鸣,更把自己的主人拖送到无限制的牢狱之灾中去。 我不知该如何描述伊斯特伍德的这种决绝,也许它就深藏在牛仔那折不断的铁骨之中,那又是一股怨气,可以吓走草坪上闹事的小混混,亦可以逼退街边调戏女生的小流氓,狠的时候可以拿枪指着别人的头颅、或者给予对方铁拳来饱餐。到了慷慨赴死的那一刻,决绝又化为从容了,老爷子连死也要死得那么惊艳,像《英雄本色》里的小马哥、《兄弟》里的北野武,在子弹横飞的那一刻飘然般的倒地,孤傲的本性刹那间如流星般闪过,那无疑是光亮的,仿佛在是为死者招魂。 看《老爷车》也许只是为了挽回对伊斯特伍德的印象,到头来竟然有些不可自拔的喜欢上这部电影,片子仍然是他一贯的特色:风格古典、手法简练、运镜随意、制作严谨,悠扬的爵士乐若隐若现,灼烧着那种缓缓无声的伤痛。或者说《老爷车》是一次精神重归的旅程,它总结过往并述说当下,带出了作为导演的伊斯特伍德的那一条傲骨。年近八旬的老爷子仍然是个战士,他和山田洋次、阿兰·雷奈、奥利维拉等高寿的导演一样,时至今日都战斗在自己的影海生涯之中,从未废离过。

 5 ) 依旧“柯林特”

前些日子读Binmore的新书Playing for Real,第一章举了一个“电影明星博弈”的例子(其实就是鹰鸽博弈的一个变形),其中的一种策略就叫Clint——遇鸽则鸽,遇鹰则鹰——东木头的老牛仔形象跃然纸上。

不过,仅以“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来概括东木头的荧幕形象似乎并不够准确,无论是早期的意大利面条西部片中的大镖客,还是近来“百万宝贝”和“老爷车”中孤独落寞的倔老头,他都始终如一地扮演着美国式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的完美化身,所不同的只是随年龄越来越内化。

东木头的电影总不免让人联想起东方的武侠,无论是金庸笔下的独行大侠,还是黑泽明镜头里的流浪武士,似乎都具有类似独立孤僻的个性,只不过有时候表现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勇气,有时候表现为无法无天草菅人命的暴躁。所不同的是,东方的武侠基本上生存在神乎其神的yy中,而美国式的个人主义依然在大平原的荒野上发荣滋长着。

千万不要混淆了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egoism),前者是与集体主义相对的,而后者是与利他主义相对的,一个看重的是过程,一个追求的是结果。简单来说,个人主义就是“我的地盘我做主,天王老子也管不着”。所以在电影里,凡是老爷子看不顺眼的,甭管是儿女、牧师还是黑帮,统统给我一边凉快着,小心双筒猎枪伺候!对了,美国人的枪文化还就是与个人主义的繁盛密不可分。每一次美国闹校园枪击案的时候,总有些自以为是的人出来指出禁枪法令之所以不能通过,都是因为美国政府拿了军火商的钱。美国政府可没有百年如一日愚昧老百姓的本事,枪不能禁,因为它是个人主义的根基,腰里的枪杆子没了,个人主义就死了,个人主义死了,美国也就不再是美国了。把历史翻回到两百二十年前,James Madison在美国国会提出旨在保护个人自由的宪法修正案,两年后在Jefferson的支持下通过,即著名的Bill of Rights,其中重要一条就是不得侵犯公民持有武器的权利。美国是一个没有过君主的国家,所以美国人也没有信任政府的传统,只有自己腰里的枪杆子才绝对可靠的安全保障。

当然,无限的个人自由是不可能构建“和谐社会”的,这一点咱的政治课本倒是没说错,错的是后边的结论:所以专政是必需的。这是典型的畜生逻辑,因为这中间隐藏了一个默认的假设,即人人都是自私自利弱肉强食的畜生。没错,这世界上是有些畜生,但同时也有很多“人”。个人主义或是集体主义并不是区分畜生与人的界限。

东木头的角色就总是如此,一方面总是貌似冷若冰霜拒人于千里之外,另一方面又总是关注周围人群的一举一动喜怒哀乐。平时冷若冰霜只是因为尚未触及其社会道德观念的底限,一旦这个底限被突破了,他会如同自己受伤一样义无反顾地拔枪相助。叫警察?这世界上有谁真的信任警察吗?

如果这世上只有一个“柯林特”,个人主义早就灭亡了;如果这世上有千万个“柯林特”,那就是无政府主义的乌托邦。

 6 ) 亚裔社区的门神

奇连伊士活(clint eastwood)应该是最近十年我目力所见,唯一还敢在电影里用尼格的影人。他最近这几部电影的共同主题都是对战前一代人的歌咏,对正在逝去的一种生活方式的尽力挽留,甚至固执的坚持,同时以一个老人的眼光充满义愤的看着越来越“进步”的当今美国社会。在《骡子》里,他演一个因为坚持不用电子商务生意失败而穷途末路的白人老人走向贩毒之路,他一路上都有惊无险,虽然世风日下,但白人和老人这两个身份仍让他避过了许多麻烦,在荒无人烟的跨境高速上他遇到一对儿坏车的黑人精英夫妇,正在焦急的寻找手机讯号,他停车帮他们换了备胎,嘴里嘟囔着你们这些尼格啊。。。

和《骡子》相比,《Gran Torino》对亚裔的“歧视”可谓集政治不正确之大成了。明里暗里俯拾即是,随便拉出一条都能被进步人士批判个五千字的。但这些批判的进步人士大部分是一群只懂得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傻逼而根本不懂艺术。无论是《骡子》还是《经典老爷车》这些所谓“歧视”的话语都是艺术的真实,曾经互相开这种玩笑是生活方式的一种,老头儿走进理发室就开始种族歧视犹太人,而理发店老板也不甘示弱骂回对他波兰裔的鄙视,这种生活方式持续了很久,直到有某个族群表示自己受伤了,真的受伤了。

而且《Gran Tarino》里也一直恶心天主教,上过战场的老人看不惯布道者。“你不过是个只上过神学院的二十出头的小处男,你懂什么生死,懂什么救赎?“,神父一直追着他要求他忏悔,因为这是他老伴儿--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要求的。他一直都是恶语相向,出言讥讽。但最后老头儿决定去死之前还是立好遗嘱,把房子捐给了教会(逝去老伴儿的意思),还去忏悔了,他一共忏悔了三件事:公司酒会上吻了女同事(不是工作之吻,心里有想法了),卖设备时收了900块现金块回扣且没交税,和子女关系不好,不懂怎么关心孩子。神父听了很震惊:就这?他说就这,我为此烦恼了半生。

《骡子》里破坏老头平静生活的是电子商务和网络时代,而《经典老爷车》里是移民,美国是个移民国家,除了印第安人,所有人都是移民,这种冲突没那么尖锐,外在表现就是生活方式的冲突,老头看着邻居华裔(字幕说是苗族,老挝人)在家搞各种法事,活活砍掉鸡头,不打理草坪导致前院杂草丛生。越来越多的苗族迁入,把这个原本的白人社区变成了一个下沉的亚裔社区,黑帮横行(还是亚裔自己的黑帮)其它的亚裔忍气吞声,自扫门前雪。而他们的反面,老头儿有积攒了五十年整齐排列的各种工具,有长枪短枪,每周推着割草机把草坪修整的一丝不苟。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一种是传统美式生活方式一种是亚洲生活方式。

当然,生活方式是有高下之分的。后来在老头的帮助下,他的邻居的小伙走上正途,去做了建筑工地而没有沦入黑帮--那几乎是他们不可更改的命运,男的沦入黑帮,女的如果有能力读书离开这社区可以远走高飞,如果不行也会跟着沉沦。只是非常简单的一瓶啤酒的破冰,两类人对彼此的认识都加深了,当人和人真正互相了解时想不成为朋友都难。每个人的行为方式说话方式都是他的过去铸就的,很难更改了,但每个人的内心都有柔软的一面,战场的经历让老头儿无法放低自己硬汉的身段,从地下室搬运冰箱时他坚持要在后面推,邻居小伙让他在前面拉,更轻松一些,他发脾气不愿意,小伙说你要不去前面我就不帮你了。这就是逐渐摸索出的交流方式,虽然有点儿奇葩,但二人彼此心里都清楚对方的友善。如果小伙内心充满了被种族歧视的仇恨,就不可能和他有进一步的交往,他们也不会成为朋友,后面的事都不会发生。

《骡子》里关于新与旧的线索没有这部多,《老爷车》从一开始的葬礼上,老头气愤的盯着打鼻环穿露脐装的孙女,这名毫不顾忌着装礼仪的大学新生,新时代的青年,在葬礼上刷手机,他的长孙在奶奶葬礼上,对遗体告别时说宗教的玩笑,在老头眼里,这是废物的一代,我作为观众可以原谅年轻人的玩世不恭,但不能理解在葬礼上还要刷手机说下流笑话,更不能理解孙女直接向爷爷开口要东西。这代人真的废了,除了”进步“,什么也没有。

说到此处,以前我看电影没有种族和政治正确的意识,不会特别留意到这些,被进步人士教育几次后不自觉的开始多了这个视角,其实这个视角挺扯淡的,但总也挥之不去,《老爷车》本来就是一部拍的非常好的电影,但加上种族和政治正确的视角就是政治不正确之集大成,同时也多了寓意:一个白人老头儿的死拯救了一个无望的亚裔社区。老人第一次解救邻居于黑帮侵犯后,天真的神父质问他:你为啥不报警?可是,报警要是有用这些黑帮还能如此横行吗?这件事之后,老头成了这个下沉的亚裔社区的”门神“,他们默默的把食物鲜花放在老人门前,赶也赶不走。

也许怀念旧时代是老去的标志,但抛开这些制造出来的种族议题,政治正确议题不谈,老头儿本质上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大到人有义务上战场保卫国家和国家的价值观,维护社区平安,路见不平出手相助,小到有一整套工具可以修水管,修房顶,悉心打理草坪。当他冲口而出你们这些尼格,你们这些小鱼头,你们这些野蛮人时和他拔枪救出邻居女孩儿,帮男孩儿介绍工作,慷慨的借他工具时,他是同一个人,一个真实的人。有时我禁不住想,许多的仇恨都源自自卑,奇连伊士活表达的这些生活方式没有多么高尚,但这种生活是真诚的,真实的,给人真实的喜悦欢欣,真实的罪疚失落。现代的美国人过不了这样的生活了,在浮躁虚伪的大环境下,对一种明知道它是好的但过不上的生活,有些人选择回望,而有些人选择激烈的批判以掩盖自卑--这其实和中国五六十年代发起的运动非常相似了。

 短评

我不知道如何形容我看后的感受,我只想说的是:我爱这部电影,我爱老东木,这个永不妥协的老家伙。

5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B+】看完后感觉就像听了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讲了个故事,不急不缓却引人入胜,平静沉稳但又饱含力度,如一杯陈年老酒般醇厚。东木老爷子一定要长寿啊,这样才能看到您更多的好电影。(PS.镜头只要一拍人物特写就是大片的明暗对比,算是他的个人风格吗?)

7分钟前
  • 掉线
  • 力荐

他给了陶一辆车和一段新的人生

10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影片的开头结尾两场葬礼相互辉映,开头躺在棺木里的是妻子,他愁容不展;结尾躺在棺木里的是自己,他却一脸安详,有力的解释了生与死之间微妙的关系。他解救了苏和TAO,也解救了自己,标志性的伊斯特伍德式长镜头结尾真是意蕴悠长

14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如此温暖,如此悲壮,如此有力量。

17分钟前
  • 麦兜
  • 力荐

我的草坪是你不能僭越的领土,我的爱车是你不可亵渎的珍馐。我的双眼是看破你虚伪的镜子,我的手指是射穿你傲慢的利器。沾染过鲜血的双手无法洗净,背叛过良知的灵魂永远肮脏。我要告解那次出轨,那场逃税,上帝惩罚我永无自由。那天我用打火机挡过仇恨的子弹,终结了病魔,获得了胜利,也重获了自由。

18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伊斯特伍德最后一部主演的片子,牛仔强大的气场愣是把片子变成了西部片。总体感觉很苍凉,老爷子自编自唱的片尾曲也非常好听。为这个男人中的男人干一杯,forever~

20分钟前
  • Lan~die
  • 推荐

最后一个真正的牛仔。如果白右都能像伊斯特伍德老爷子一样,这个世界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2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老牛仔的主演谢幕作,英雄迟暮感与背负的罪疚同[不可饶恕],与少年的情谊似[完美的世界]。除了生死问题与言传身教,还涉及代际隔膜与种族问题,结局彰显着救赎之味。| 手指手枪 | 居家旅行杀人灭口必备三样工具:大力钳、强力胶带与WD40。(9.0/10)

2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性格老人,其实这样的长辈是一个男人成长中不能缺少的船长,一个可以分享快乐并时刻警醒自己的人。敬畏,尊重,不妨碍。有一个自己的故事,和一个完美的谢幕。

32分钟前
  • arlmy
  • 力荐

鉴于两位亚洲小盆友拙劣的演出,让我扣了分。无论是表演还是价值观都太美式,真受不了俩亚洲娃既要充当东方异族的文化标签,又浑身ABC的劲儿,不过有点老年版”完美世界“的意味,我终于明白了车对于男人而言,真是more than a car…

36分钟前
  • 37°2
  • 还行

他解救了陶和苏,也解救了自己,更令人们懂得或者渐次懂得生死的意义。悲凉无比,如果这就是人生。

40分钟前
  • mon babe
  • 力荐

伊斯特伍德细水长流的创作,坚定不浮躁,把一众自嘲自勉的过气明星完爆了。如果最后无视法律,对痞子扫射一把,这就是一部典型的夕阳红自慰片。可是没有。他认命而不羁,活得无奈,就求死个痛快。他不在期待中苟活,他投身当下;他不追逐虚无的希望,就这样在无望中悠然放荡。

41分钟前
  • Ocap
  • 推荐

希望人生中也能碰到一位古道侠肠的老爷车,帮助我成长...我也能帮他得到救赎...

46分钟前
  • Mars
  • 力荐

十年后才看上。虽有于情于法都有现实不通之处,但唯有东木立在那又一切都合理了。掏出火机,打出灵魂的子弹,实在动人。

51分钟前
  • seamouse
  • 力荐

如果不是其他演员的表演生涩,我会打五星了。

54分钟前
  • kingkongofkhan
  • 推荐

这烂俗的故事,居然有点感人

5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简简单单的剧情却很感人

60分钟前
  • 可缓缓归矣
  • 力荐

片尾曲太销魂了

1小时前
  • 张老师
  • 力荐

4.5 车、枪、种族,叙事精炼如海明威。其实十年之前的美国电影,是完全可以超越种族问题,去探讨更深层次(或者说回归到更古典)的善恶问题的,现在是一年不如一年咯。当然,就算是在那个年代,东木这部电影肯定也是太不正确了。电影需要宽容,也反映宽容。老头看似不信教,但牺牲同时也是救赎自己,最终甚至完全是一个基督弥赛亚的形象。苗族家庭巡礼一段实在太逗了,东木简直就是脏口版伍迪·艾伦,可爱程度更胜一筹。平时开的那辆,难道就是骡子里被淘汰的那辆?

1小时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