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店的女孩

HD

主演:巴贝特·施罗德,Claudine Soubrier,米歇尔·希哈董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1963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面包店的女孩 剧照 NO.1面包店的女孩 剧照 NO.2面包店的女孩 剧照 NO.3面包店的女孩 剧照 NO.4面包店的女孩 剧照 NO.5面包店的女孩 剧照 NO.6面包店的女孩 剧照 NO.13面包店的女孩 剧照 NO.14面包店的女孩 剧照 NO.15面包店的女孩 剧照 NO.16面包店的女孩 剧照 NO.17面包店的女孩 剧照 NO.18面包店的女孩 剧照 NO.19面包店的女孩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面包店的女孩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繁忙的巴黎街道上,法律系的大学生每天傍晚都与学画的希薇擦身而过,他倾倒于她的美貌,终于一天得到机会与她搭讪,一心以为下个明天便可发展。然而他却再也没有见过希薇,为了再次偶遇,他放弃了晚饭,改为在曾经相遇的街道上走三个来回。为了消磨时间,他走进一家面包店买酥油饼,此后天天如此,而且他感觉到面包店的女孩对自己颇有意思。男性的天性令他不由自主地与她调情,尽管他明知道她并不是他所喜欢的类型。三周后,他约到她共进晚餐,就在此时,希薇出现了,心中的女神与面包店女孩,他会作何选择?畸形人成长的烦恼第四季解放3:主攻方向专钓大鳄粤语拳霸3霹雳舞上流誘惑黑骑士远方侠盗石川持摄像机的人摘星星给我飞天舞2000黑钱胜地第一季摇篮曲2022美国轻触我心前提第一季超能校园美少女东京审判2006废柴联盟第五季伦敦杀戮 第二季黑气球纯素败类:名声、诈骗、逃犯我们身上有光:米歇尔·奥巴马 x 奥普拉新海神号历险记斯嘉丽小姐和公爵第三季凶榜国语武侠(粤语版)赛车狂人2红领巾的故事乌鸦的拇指十月秘社时间规划局春之幻红楼梦赌城绝杀狂野嘻哈梦绯闻计划亲爱的匿名者

 长篇影评

 1 ) 道德·故事——系列一:《蒙梭街的面包店女子》

系列一:1962 《蒙梭街的面包店女子》(La Boulangere de Monceau)

From my blog:
http://magicdragon.blogbus.com/logs/6802216.html

      故事梗概:  

  这部十六毫米的黑白短片不足半小时,故事讲述的是巴黎一名法律系大学生,每天都会在路上与一位妙龄女郎(希尔维)擦肩而过,大学生对女郎渐生爱意。尽管朋友对他大加怂恿,他还是只敢满足于每天对她偷瞧几眼。若不是某天因为不小心撞到了她,情节不知该如何继续。他终于鼓起勇气邀请她喝杯咖啡,她爽快地答应了,但日期改在下次碰面时——也就是第二天。但,接下来的三个星期,他天天在同一地方却看不到她,于是他把自己仅有的时间都用来在附近徘徊,因为害怕错过与她相遇而不打算吃午饭。附近恰巧有一家面包店,于是男主角在此打发午餐,并与倾慕他的面包店女孩展开了一段昙花一现的调情游戏。

  男主角从面包店出来,有一段精彩的自述:“很容易看出那个面包店女孩对我有好感,你说我虚荣也可以,女孩子喜欢我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而她又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希尔维一直占据着我的脑海,是的,因为我一直想着希尔维,我才接受了面包店女孩的暧昧,感觉好像我没有爱上另一个女孩。”一个优雅的辩词,既为自己的爱情忠心宣纸,又为打法心灵的无趣找到一个好的开脱。一个沉湎于自我的男主角——带着年轻大学生的——自信、骄矜。 

  故事的结尾出人意料,就在他决定晚上和面包店女孩去看电影时,希尔维终于露面,这些日子因为她扭伤了脚难以出行。片刻之间,男主角就改变了心意,而对于此,他并不能够立即心安理得,于是开始反省自己的鲁莽,但也委婉的为自己辩护。既然已经开始与希尔维约会,就要结束和面包店女孩间的暧昧。一个意味着真实,另一个则是错误。更加恰巧的是,女郎的住所就在面包店的对面,她每日看着他来来往往,知道了他所有的“罪行”。他们一起去了餐馆,六个月后,他们结婚了。

  而面包店女孩的命运,可想而知,就像被男主角随手扔进垃圾箱的裹面包纸一样无人问津。

      人物形象:

      大学生:在忠于自己意图的同时,在真挚话语的背后,可以看到一个脱去伪装的灵魂——有些自恋(似乎是侯麦电影中人物的共性),人物形象真实、鲜活。

      其朋友:怂恿他的行动之后就开始缺席,对于爱情更加主动,片中没有显示明显的爱情观。

      西尔维:外表现代,情感基本缺席,最后表现出的坚定令人惊讶。

      面包店女孩:“这个女孩并没有想象的好追”,尴尬角色,比较持重。

      情景设置:

  男主角心意已定,却被巧妙的安排在一个真命天子暂时缺席,同时另一角色被其吸引的情景之中。对于自我握有某种资本的自信与自恋,于是开启一场小小的暧昧,没有想象的顺利,却又匆匆忙忙结束。追求美好——是人的天性——是不是暂时的“美好”——都要握住不放?

      参考:豆瓣剧情简介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394348/

 2 ) 开头的几个街景镜头值得一看再看

刚看完访谈,趁着记忆记录一下:
1.色彩。候麦非常注重系列电影的色彩,甚至为《月亮》这片的灰色地毯而劳师动众。因为在他设想中,《面包》是黄色的,《?》是绿色的,等等。每个影片都是彩虹的其中一个颜色。
2.现场录音。他从来不用后期配音。
3.摄影。最喜欢的是那位近视戴着厚厚的眼镜的摄影师,镜头感非常强。也许有时并不需要“看得非常清楚”。
4.为什么拍电影而不是写小说(既然都是长咚咚的对白~)这个问题候麦没有正面回答,他说自己也有写小说,六个道德故事也是先有小说再有电影。
5.受室内剧的影响很大。
6.喜欢默剧。格里菲斯的片子比有声电影说了更多的东西。
7.美术。《克拉之膝》墙上挂的是高更的画,因为他在大溪地的画里都有山,而这片子需要“山”无所不在。还有马蒂斯也是他常用的画家。

8.其实我之前只看过《夏天的故事》和克拉之膝,不怎么喜欢。但是这个短片给我感觉特别好。

 3 ) “渣男”分析

作者:鲜鱼的日常实验室

故事梗概

电影的故事很简单,讲述了一名男子倾慕于日常通勤路上频繁偶遇的女子Sylvie,但当他终于做好心理准备要约她出去的时候,Sylvie却消失了,于是男主只好利用晚餐时间在这区域散步逗留,以便再次偶遇Sylvie。而他的巡查将他带到一家面包店中,逐渐面包店的女孩对男主产生了好感。

----以下内容包含剧透----


男主人公

这是侯麦道德故事六则第一篇,虽然在电影前段我们就已经开始对男主的做法产生了不同的评判,真正的道德时刻炸弹却完整的保留在了结尾。结尾Sylvie重新出现了,男主立马爽了与面包店女孩的约会,改和Sylvie出去,Sylvie在约会中坦白她看到了男主在面包店的事情。最后男主仍和Sylvie顺利结婚。

电影拍摄的视角放置在男主人公身上。正好是一知半解的位置,比面包店女孩知道的多一些,却不比Sylvie窗台上的上帝视角。由此观众们被激发出一种参与感,像是男主的参谋,聆听其自我的分析与辩解,一边监视着他的行动与事情的发展。此时导演巧妙地将道德感的重担从电影中抽离,转移到观众的身上。这正是侯麦的习惯,不在电影中表达个人的评判,而是探索和呈现人类容易陷于的情感与道德的纠缠

面包店中的发展

在第一次进面包店时,我们看到面包店女孩对一位年轻男子草率示爱的举止表示不屑,由此可以看出女孩的在感情上的态度和倾向。

电影里的第二次,买两块饼干的时候,女孩不小心弄掉了饼干,男主以零钱付款,表现了双方彼此留意,刻意增加接触的时间。第三次的时候,男主点了不同的面包,分开包装,也是拖延时间的表现。

第四次,男主直接在面包店里把东西吃了,与女孩的互动热络许多,甚至一起吃了蛋糕,但女孩对肢体的触摸还比较敏感。电影里第五次碰面在小巷中,男主的行动更加大胆并提出邀约,女孩显得娇羞顺从。

通过电影中几次场面的描绘,面包店里的双方循序渐进地互动和发展,其实没有犯着什么禁忌,这时候,男主却又在自白中泄漏自己的内心:见面包店女孩是为了打发时间和报复Sylvie;享受别人的爱慕,却又觉得烦,并且在Sylvie出现后,即刻爽约。一下子这内外的冲突让观众想大骂一句:渣男!

男主真的渣吗?

先讨论我们觉得他“渣”的原因。首先是为什么明明心中有人却还不明确拒绝其他女孩的好感,虽然Sylvie是一未知数,但他在追求面包店女孩时不能一心一意,让人对其忠诚度持有怀疑。

其次,男主享受着面包店女孩的爱慕,刻意推进关系,却又不想被认知为“我也喜欢她”,不想认真投入感情,带着猎手的视角,自认为有更好的选择,对女孩倾向于不平等的关系,小巷中游刃有余的控制场面可见一斑。

最后,放人鸽子并不告而别,男主认为在Sylvie出现后,再和女孩约会有违于他的道德,却不觉得失约于女孩会影响他的信用。这样的双重标准其实是男主最终服从了的内心,在Sylvie面前他只能沦为猎物,正如面包店女孩之于他,此处引申为命题:选择你爱的人还是爱你的人,也是一种解读。

接下来有请反方辩手,解释“不渣”的原因。

第一,等待Sylvie是个人选择,毕竟双方并未交往,因此在这期间他有权利去认识并追求新的对象;

第二,从女孩的言辞可以推测她是在此短暂停留,如果双方都抱以短暂的浪漫邂逅为期待的话,就不存在不平等之说;

第三,不能对内心的想法定罪,时间也有可能改变一切。男主在没有承诺的情况下,对任何一方都不存在行为上的欺瞒,只有内心的摇摆不定和最后的失约。此外时间有可能改变他对面包店女孩的真心,我们无从揣测。

总结下来,我们觉得男主渣是因为他玩弄了面包店女孩的感情,觉得他不渣则是因为他做了绝大多数人可能会做的选择,这可能也是最终Sylvie和他在一起的原因。最终观众只是喜欢站在道德制高点作评论,并没有作决定的能力。

结局

Sylvie最终出现是意料之内的事,她的出场强势而主动,脚受伤加上雨天,打车是合理的做法,但她却偏偏选择了步行,在测试男主的同时也在宣示自己的胜利。最后的坦白,不禁让人好奇,她都看见了什么?对于男主在面包店的行为了解到什么程度?

在结尾的叙事中,侯麦采取了简短快速的做法,让一切戛然而止,不作过多的解释与分析,让故事在观众的脑海里徘徊,引发人们后续的思考。评论侯麦的电影,不知不觉就会陷入过度的剧情讨论之中,却忽略了他巧妙的叙事安排及丰富的细节。

以21世纪的眼光重视这部几十年前的电影,还是有些特别的观影感受,比如说男主花式扔垃圾的习惯,现在看来还是挺突兀的,好奇法国当年的下水道是怎么消化的;男主人公的叙事免不了大量男性对女性的凝视,这样的凝视到底是赞赏,还是戏弄与物化,新时代的思潮也不断影响着我们对于过去叙事话语权的审视。

思想和潮流会随着时代变化,但侯麦在电影里反覆讨论的人类情感中的道德选择,却是永远不会过时的话题,情感纠结的困境只是以不同面貌在当下重演

图片来源于网路,侵删

首发于 头条/公号:鲜鱼的日常实验室

 4 ) 玩游戏的道德

有心开花花不放,无心插柳柳成栽,

花香袭人不问柳,柳已不再花自开。

侯麦的短片《面包店女孩》就是讲了这样一个“寻花问柳”的小闹剧,波澜不惊、三度辗转,麻雀虽小但是充满了小品文式的戏剧矛盾。

而这部片又属于「六个道德故事」系列,喜欢拍青年爱情故事的侯麦,把“爱情”中的迷茫矛盾上升到“道德”层面,在游戏心态的背后展现人在情欲微澜中随波逐流的心理状态。

片中主要有法律系大学生、美女希尔维、面包店女孩三个角色。

作为侯麦一贯男性视角投射的主体,大学生有着男性在爱情中的一些特质:狩猎心态、游戏心态、外强中干的弱者心态(洪尚秀电影中的中年知识分子也常如此)。

狩猎 —— 开片侯麦的镜头对准了法国的大街,在维利尔街头分别把镜头给到了东北左右,我们可以看到法国的街口、市场、咖啡馆。这一组镜头并非闲笔,镜头正是旁白描述者大学生在街头逡巡狩猎心上人时的双眼,同时不同街道的剪辑也暗示了后来他在两个女孩间做选择题。

游戏 —— 大学生在求偶的过程中无总在展现一种游戏心态,如遇到美女希尔维时是故意撞到人家身上进而搭讪约定喝咖啡;和面包店女孩约会时,又仿佛别出心裁的搞出花把戏:明天我来买面包时会要一个曲奇,如果你给我两个,就代表同意和我出去。

狩猎和游戏的背后 ——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的第一章就是《婚姻》,从历史和社会学维度来讲“爱情”恐怕难以占得一席之地,而远古婚姻的起源可能会给两性关系提供某种视角。在恋爱中“男追女”是最常见的主被动关系,不管是出于真爱还是玩玩,狩猎心态无可厚非的会到场,这种心态或可说这是原始人的遗迹,包括两个方面:

在古代部落的游猎战争中,由于可掠夺的生产资料很少,女子往往会被作为贸易对象抢夺。

由于亲近宗族不能结婚,那么狩猎外族女子既是被鼓励的,也是被迫的,久而久之这种扩张掠夺心态让男性形成了两性关系中的主动一方。

影片虽然叫《面包店的女孩》,但这个爱情故事中面包店的女孩显然是做为备选的对象,男学生心心念念的希尔维俨然是女神配置,高挑优雅带有法式美女的典型特质,对比之下脸颊微胖、咬肌略发达的面包店女孩则相形见绌。

女孩和大学生的特写肖像在食物(曲奇、杏桃披萨、蛋糕)间的剪辑中完成了一系列微表情交流,女孩的出现总是伴随着食物,从一开始包装时不小心掉落面包而流露出对大学生的青睐,到最后为了配合大学生的游戏与他赴约而迅速拿走两块曲奇,完成了一个有点可爱的女二号形象。

之所以以面包店女孩为题目,因为她的出现成为了戏剧矛盾的拐点,尽管她也是游离于侯麦男性视角之外的客体,这个最终因爽约似乎受到伤害的女孩并没有出现,是被侯麦搁置于镜头之外的存在,这种游离反而让我更愿意在这场爱情小游戏中对其报以同情,并以这种同情反观男性在其中的失误和道德缺陷。

另一个女性角色美女希维尔也完成了两度的身份转变。起先她是作为一个日常邂逅的百分百女孩出现,在几次街头拍摄中留下几个倩影后旋即消失,她在影片中的缺席成为了故事的矛盾点所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

当大学生与美女希维尔赴约迟迟未见,又与面包店女孩达成约定时,希维尔的再度出现无疑完成了整套戏剧冲突流程,而这时候侯麦又留了两手。其实大学生战战兢兢寻找备胎的整个行为,都早已被面包店楼上的希维尔看在眼里了,重新回看影片,我们会发现,大学生第一次从面包店出来时,是一个俯拍镜头,是窗户下看的视角,这个巧妙的伏笔以摄像机语言展现出来,不禁要为侯麦波澜不惊的机灵称赞。

因此大学生梦寐以求的把妹约会成了对方的一场审判,随着希维尔说出真相,镜头逐渐把特写给她,我们无法看到男性难堪羞赧的表情,干脆被侯麦排斥在镜头之外了,可以说是镜头语言带来的审判、批评,这又是侯麦氏的温和,不jugde,让观众自己感受。

就在影片结束的最后几秒,交待了大学生最终与希尔薇结婚,二人重新走进面包店,但面包店女孩却不在了。男性的过失得到了女性的原谅,一切看起来真的像是一场无足轻重的游戏。

我试图想寻找一个背德的词汇来为这个道德故事做概括,发现并没能找到。大学生似乎并没有上升到道德审判的地步,我看到了一个盲目的男性,像蜜蜂一样追逐花蜜,又在另一朵花上逗留,在欲望受阻的同时去寻求另一种消遣以满足自己,甚至在房间中自我安慰是面包店女孩投怀送抱自食其果,以此来化解自己的不安。

整个故事描摹了一个男人人内心深处的小劣根性,一点自私、一点虚伪、一点占有欲,这些道德缺陷的剂量都很小,摆在台面上对一个人人格的影响微乎其微,但却都真实存在于内心的斗争中。侯麦成功的以一个日常小品和几个饶有兴味的镜头完成了颇有解读空间的心理分析。如果说看电影一定要有什么用,这个故事确实耐人寻味,该怎么做、后果怎样,已经很明白了。如果说侯麦拍出了一种道德感,那是因为在这个故事中我看到了自己。

 5 ) 我们,在爱情的门口四处走走

电影开篇有好几条路的介绍,我印象深刻的还有那一个钟表。

隐喻性的时钟

在关于爱情的故事中,穿过时间之河,人与人之间好像有太多道路会去走。这个走的动作伴有随机性,因为道路太多了,就像男主人公走进那家面包店。爱情故事的开始,就是随机选择后的相遇,而相遇后才是一切的刻意。

在女主人公未露面后,男主人公的独白很有意思。他在嘈杂的市场来回踱步,而后说到:

我该放弃吗? 该回去吗? 我还年轻还愚蠢的希望,能看见她出现在某个窗口,或者从某个商店出来,再次和她面对面,像那天一样。 我决定四处走走。

于是,他抛弃“愚蠢而愿意等待爱情的自己”,踏入那条路。时间是3天加一个星期后,后来,他遇到了面包店女孩。

此时,电影的镜头出现了一个个窗户。

走上爱情的另一条路
面包店对面高层的窗口。
二层窗户是打开的
对面的面包店

这个二层应该是女主所在的房间吧。

之后,经过和面包店女孩的调情与周旋,男主终于俘获了她的芳心,和她约定8点去咖啡馆见面。在他的小技巧中,面包店女孩如果给他两份蛋糕则是答应他付约,如果是一份则表示女孩不能出门。在壁咚阶段,18岁的面包店女孩杰奎好像懵懵懂懂接受了这个约会,其实也是给自己留下了一份选择。她的犹豫来自哪些原因?

奔赴约会之前,他看了一眼钟表。那是他和希尔维相遇的街头。大约是差15分钟8点。

奔赴面包店女孩之约
拿第二份蛋糕时的小傲娇

拿到蛋糕,内心安定下来,男主走出了面包店,在对面遇到了他一见钟情的女人希尔维。画面里,女主脚受伤了,说自己在家呆了3个星期。两人约定一起去吃饭。希尔维说自己曾看到男主,只是当时他在思考。思考什么呢?应该就是爱情的选择吧。女主回楼上准备,男主雨中等候了15分钟。饶有趣味的是,有一个提示8点钟的镜头,看左边那个窗户上的贴花,这正是面包店女孩的视角。她真的没有看到后面男主和希尔维走在路上吗?

8点,面包店女孩的视角

相对比,希尔维下楼后的镜头。

希尔维出门

她看向的是哪里?面包店吗?

当她坚持着要和男主走在路上,而不是打车去餐厅时,她内心又在想什么呢?

她知道面包店发生的事情,知道男主的动摇,也知道遇到追上来的面包店女孩的话会很尴尬,但是她还是选择走着。是示威?是不屑?还是在试探面包店女孩和男主的爱情?所以,整个故事当我们从女主的视角来看时,男主好像也不是那么“渣”了。在希尔维受伤期间,她在干什么呢?每日想念男主吗?这个问题,好像不能深想。

好似,我们都只是在爱情的门口四处走走,大家都在找寻,无关道德的选择。

餐厅聊天
餐厅聊天

希尔维看到了男主所谓的“犯罪”,但是最终还是和他结婚了。一开始,我很不理解,后来我好像明白了。

谁能说男主不是希尔维的面包店男孩呢?

一个一见钟情战胜临时调情的故事,也许比我们在画面中看到的,要残忍呢。

15分钟里,人生完全不一样了。或许,谁都有自己的那个15分钟,那个面包店女孩/男孩。那个一见倾心走向婚姻的她/他。

 6 ) 侯麦与他的道德故事

作为电影人,侯麦应该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电影界中的思考者,侯麦无疑是一个喜欢思考的人,他不仅仅自己思考,也希望他的观众通过他的影片来进行思考,这样一个思考者的形象,让侯麦的电影更加有深度,抛弃了一般电影的浮华。
作为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导演之一,侯麦的片子被接受的似乎要晚一些,他或许并不急于讲一个故事,更多时候他的故事正是他的思考所在,用电影的方式呈现一种问题,交由观众来继续思考,让观众从思考中得到些什么。我想,这应该是侯麦所想要的结果。
侯麦的电影大多呈系列的形式出现,其中比较有名的是“道德故事”系列和“人间四季”系列,相较后者,我则更偏向于前者。侯麦的道德故事系列中,我比较偏爱《蒙梭的面包店女孩》,虽然这只是一部不到三十分钟的短片,可是它依然能反映出一个侯麦式的叙述方式与电影语言。
单说电影本身,侯麦讲述故事是很细腻的,可以说是用一种很感性的方式在讲故事,娓娓道来,无论是《《蒙梭的面包店女孩》,还是《苏珊的爱情事业》,影片中大段的内心独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物,走入其内心。但是究其本质,我们可以看出侯麦很清楚自己想要让观众看到什么,他的故事本身所要表达的东西是很理性的。把这二者很好地结合,是需要功力的,我想这大概和侯麦与文字的渊源有关。毕竟侯麦最初是作为影评人出现在大众视线的,某种程度上来说,他更清楚观众想要看的是什么,更能理解观众对电影的需求,但是侯麦所坚持的并不是观众的“接受”,而是观众的“思考”。
从情节上来看,侯麦的电影并不是多么跌宕起伏,曲折离奇,甚至可以很简单,但并不乏味,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影片所讲的故事,但是我们不能用三言两语说清侯麦想表达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而得来,并不是侯麦的直接灌输。简单的情节用细腻的镜头语言表现出来,带给观众的是一种缓缓而来的舒适感。但是侯麦的故事并不是简单的直线发展,它总有“巧”的地方,比如《面包店女孩》里,男主人公在约好面包店女孩之后,却很巧地遇见了希薇,在《冬天的故事》里,多年未见的男女主人公在公车上碰巧相遇,这些“巧合”在故事中显得浑然天成,随着“巧合”的出现与发展,侯麦把想要让观众思考的东西,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出来。
跳出情节本身,面包店女孩并不是男主人公所喜欢的类型,甚至只是他消磨时光的消遣,可是当与希薇相遇,“消遣”与真爱相撞,取舍是显而易见的,但却不一定是合适的。当这样的故事被“道德”冠名,其中的讽刺意味显而易见。
在《面包店女孩》中,真正被刻画的人只有男主人公,故事情节随着他的意志而发展,变化也由他的动作推动产生,当人物有了自我评价,当他深处矛盾之中,最终做了一个并不能被大家所接受的决定时,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物的内心变化,人物的想法与行为的不一致性,正因如此,他是“主动”的人物,而不是一个故事里的人称代号。
带给我们思考的正是这样一个人,因为他的行为导致了故事这样的发展,因而带来了我们的思考,究竟怎样是对,怎样才符合道德标准?侯麦没有告诉我们,他给了男主人公一个完美的结局,但是面包店女孩一定会成为他的一个心结,也许不会太久,但是必然会存在。道德与否与结局的好坏无关,电影不是说谎机,不会因为男主人公做了我们认为不好的事情而强加给他“惩罚”,也许这就是生活,所以在男主人公和希薇一起走在雨里前去约会的时候,我宁愿这副画面不要被面包店女孩看到。但是她是否看到我们是不得而知的,这也是侯麦聪明的地方,因为我们不知道女孩是否看见,所以不知道她是否受伤,也就少了指责男主人公最直接的理由。可即使如此,在观众眼里,男主人公的行为依旧是不对的,我之所以用“不对”这个词是因为,也许在更多人眼里,他的所作所为还不能涉及到“道德”话题。大概这又是另一个思考所在,究竟怎样,我们才能拿“道德”说事?
侯麦曾经对自己的“道德故事”系列作了这样的解释:“这不是探讨人们做什么,而是探讨他们做事情时脑子里想什么。与其说是行动的电影,毋宁说是思想的电影。”行为其实并不是侯麦电影的重点所在,即使情节的发展由人物的动作来推进,但是侯麦的电影,情节也好,人物行为也好,都是为什么了表现当时人物在做出决定时候的状态,他在想什么?为什么这样做?
思想的电影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它比电影本身更有价值,毕竟大多数人眼里,电影仅仅是消费品,但是侯麦的电影却能作为艺术品,它不是供我们来消遣,而是为我们提供思考。当看侯麦的电影时,有时候我甚至会有一种感觉,似乎自己是在阅读一本小说,小说展现人物内心要比电影更加直白,而侯麦的电影采用了内心独白这个方式让我们走近人物,就像是小说里的心理描写,在大多数影片中,大片大片的独白是很少见的,但是当侯麦采用了这种方式,我们似乎离主人公更近了一些,对他的行为,对他为什么这样做,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侯麦似乎很少了技术上下功夫,他的影片很少有花哨的镜头,夸张的拍摄手法,但是仅凭故事,仅凭它所带来的思考,就可以让影片深入人心,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电影。
侯麦的电影,似乎只适合安静地坐下来看,全身心的投入你才会知道它想告诉你什么,也许很多人会觉得侯麦的电影沉闷,絮叨,但是这种沉闷和絮叨正是对当下快节奏生活的人们的一种放松,就像某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你坐在躺椅上品尝一杯咖啡,而不是在某个喧嚣的夜晚,坐在电视机前吃一碗速食面。你需要承认,有时候一杯咖啡能带给你思考的时间,但是速食面绝对不会。
侯麦的电影是有主题的,比如“道德故事”系列,但是当我们讨论主题的时候,其实更应该从“我”的角度去看,而不是“道德”本身,“道德”并不是一些条条框框,也不是影片的皮囊,我们要做的,是从“我”出发去深刻地理解“道德”。即使影片中的主人公能够做到自我反省,但是光反省又有什么用呢?也许我们也该试着作自我评价,就像影片中的人物一样,敢于分析自我,即使分析的不对,也是好的。
这样一来,我相信侯麦的电影对大多数人都会有一种教育意义,虽然当它带了这个附加值,观众会觉得这部电影,看起来比较“累”,但是这种辛苦是值得的。

PS:大三上学期的期末作业~

 短评

每次看完侯麦就会想到洪尚秀这个弱鸡

2分钟前
  • Eco
  • 推荐

“一个意味着真实,另一个则是错误”侯麦安排男生最后在两难道德困境时以这样的独白安抚自己。但是他最后离开时甚至知道自己懦弱的不敢回头看有没有被面包店女孩发现。是侯麦一如既往的略带对知识分子的讽刺或是自省。有趣的是男生是学法律的,而古希腊中关于法律的象征女神忒弥斯,正是她创造了婚姻的法则,明确了男女之间的义务。中间那几段男生去面包店买曲奇吃给人一种《重庆森林》里663去快餐店里和阿菲买厨师沙拉和炸鱼薯条的错觉。

6分钟前
  • 暗涌
  • 推荐

短短不到半小时,却能刻画出一个极其老练而精致的故事,对于男女间那点繁复的情事,绝逃不开侯麦敏锐而透彻的法眼,在潜藏着太多自私和主观因素的情感面前,是否真能树立起一条绝对有力的道德标准,起到批判和谴责的作用,反观现实一次次的伤害始终没法避免。侯麦影像中的巴黎,永远都那么富有魅力。

8分钟前
  • 尉迟上九
  • 推荐

“很容易看出那个面包店女孩对我有好感,你说我虚荣也可以,女孩子喜欢我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而她又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希尔维一直占据着我的脑海,是的,因为我一直想着希尔维,我才接受了面包店女孩的暧昧,感觉好像我没有爱上另一个女孩。”

11分钟前
  • 陈苍苍
  • 力荐

对许多男人而言,跟女孩调情只是寂寞无聊或是情感失落时的游戏而已,他要娶的类型,心里早就算计好了,所以被调戏的姑娘,认真矜持,忐忑不安你就输了。

16分钟前
  • Shudoku
  • 力荐

无关道德。。。男人啊,蛋糕回来了,要曲奇还有意义吗???

20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推荐

单万里老师建议我们模仿镜头、台词拍一个小西天版《生煎店女孩》的故事。可是机器还没准备好呢,生煎店就被拆了

23分钟前
  • 萨罗迈拉
  • 推荐

爱情就是这样,让人郁闷又惊喜,而和故事一直沾边的她,终于消失。

27分钟前
  • a little mark
  • 力荐

所以说喜欢侯麦的男孩大多不靠谱并自以为是,哪个男孩要是在建立人生观时期看侯麦可杯具了,因为侯麦太通透,他太容易让人产生自己也通透起来的错觉,并以此为借口肆无忌惮,走过一段让人哭笑不得的人生。

32分钟前
  • 撕撕撕
  • 力荐

路边的面包你不要买

33分钟前
  • 丁一
  • 推荐

真是好看啊,相信很多女孩都会有共鸣,我们都是谁的面包店女孩呢?那些男人,在感情的空窗期,很容易就谈一次三分钟的恋爱了。但爱情或许真的不能拿道德不道德来衡量...

36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六个道德故事”第一部,侯麦新浪潮时期的作品。《面包店女孩》大致确定了《六个道德故事》的整体基调,即恋爱中或婚姻中的男主角被另一个女性吸引,但经过一番灵与肉的苦斗,最终,翻然悔悟或是临阵脱逃的男主角又回归以前的情感和生活。

37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男人喜欢调情,女人却误以为是感情。多数男人会因为虚荣或同情开展一段感情

38分钟前
  • 狷介有乌青
  • 推荐

为什么会结婚了?!我很不喜欢这男的,而且发现他们很不讲卫生啊,拿完曲奇再拿钱,包起来还要舔口水,垃圾也随地乱扔。。。啧啧

41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六个道德故事”之首:沦为过客的女孩“很容易看出那个面包店女孩对我有好感,你说我虚荣也可以,女孩子喜欢我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而她又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希尔维一直占据着我的脑海,是的,因为我一直想着希尔维,我才接受了面包店女孩的暧昧,感觉好像我没有爱上另一个女孩。”

43分钟前
  • 康报虹
  • 还行

只要会讲故事就能把这么个简单的几乎没有情节起伏的故事也讲到这么好。但是这是个多伤心的故事啊

46分钟前
  • chai
  • 推荐

该男子非常不讲卫生,一直乱扔垃圾。男性心理剖析的真逗,喜欢。

51分钟前
  • 阿巴厮
  • 推荐

侯麦在替所有怯懦的男人讲述他们各自的“面包店女孩”的故事。

52分钟前
  • 无限期停用
  • 推荐

以18歲少女與大學生來說,臉還真是糙老.....

53分钟前
  • 焚紙樓
  • 还行

我认识所有喜欢侯麦电影的男性都如同这个短片里面的男主角一样——懦弱且鸡贼。

54分钟前
  • 老袁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