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蛋英国史

全5集

主演:戴安·摩根

类型:美剧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扯蛋英国史 剧照 NO.1扯蛋英国史 剧照 NO.2扯蛋英国史 剧照 NO.3扯蛋英国史 剧照 NO.4扯蛋英国史 剧照 NO.5扯蛋英国史 剧照 NO.6扯蛋英国史 剧照 NO.13扯蛋英国史 剧照 NO.14扯蛋英国史 剧照 NO.15扯蛋英国史 剧照 NO.16扯蛋英国史 剧照 NO.17扯蛋英国史 剧照 NO.18扯蛋英国史 剧照 NO.19扯蛋英国史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这部BBC高分「纪录片」,这次被拍成了泥石流!

前不久,BBC被曝光出纪录片造假的消息。

原来许多震撼人心的镜头,都是人为设计的。

论造假能力,BBC确实够强。

论自黑能力,BBC更是无人可挡。

就在负面消息集中曝光的那段时间;

BBC又顶风作案,推出了一部打着纪录片幌子的“伪纪录片”——

《扯蛋英国史》

Cunk On Britain(2018)

这是BBC最新推出的一部喜剧。

只有短短5集,每集30分钟;

这部剧却用实力,为我们解释了什么叫做“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编剧查理·布鲁克,正是神剧《黑镜》的主要编剧之一。

除了剖析人性,他同样擅长喜剧和自黑。

还有两部名为《扯蛋莎翁史》和《扯蛋圣诞史》的“扯蛋”系列特辑短片;

同样出自他手。

封面上的这个小姐姐,名叫戴安·摩根,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英国喜剧演员。

她塑造过最成功的形象,正是这个系列中的纪录片主持人Cunk。

这个名字怎么听都跟骂人似的。

派爷提到的《扯蛋莎翁史》和《扯蛋圣诞史》,正是BBC以她为主角,推出的两部短片。

它们的模式和《英国史》相同,都是一本正经地扯蛋。

一上来,就是经典的BBC纪录片开场模式:

一串大远景镜头组合,把自然美景和历史建筑,拍得美轮美奂。

搭配着气势磅礴的BGM,主持人开始娓娓道来,口述英国历史。

节目组也是诚意满满。

该去的地方都走一遍,相关资料通通呈现,也采访了各种专业人士,业界大牛。

外加上主持人严肃而又饱含情感的旁白;

让这部片子看上去,就是一部相当一本正经的人文纪录片。

可主持人一开口,画风马上就变成胡说八道+扯蛋了。

从宇宙诞生到圆桌骑士,从都铎王朝到维多利亚时代,从工业革命到世界大战;

这部剧中提及的一切,都不可信。

好听点讲,整部剧一直在解构历史;

难听点说,这就是一派胡言。

我们看到过的高分BBC纪录片,大部分主讲人,通常都是行业翘楚;

在相关领域内,说话十分有分量的大牛。

比如前不久派爷安利的《文明》中,一连请到了三位专家学者。

通晓天文地理的博物学家戴维·阿滕博勒;

在《地球脉动》、《蓝色星球》、《捕猎》都出现过他的身影。

尽管已经92岁高龄,老爷子依然会频繁出现在许多自然类纪录片中。

可是Cunk给人的印象,一点都不像是个知识渊博的主持人;

更像是从隔壁《少年犯》剧组跑出来的一个无知傻girl。

因为Cunk女士的表现,实在是太令专家和观众“无语”。

说起宇宙大爆炸,Cunk小姐这样说到:

大爆炸以一次疯狂的炸裂创造出整个宇宙,那可能是震耳欲聋的。

不过幸运的是,那时耳朵还不存在。

emmm……非常有道理了。

说起博物馆中的恐龙,正常的博物馆会这样解说:

“这是一头生活在XX时期的XX龙,居住在XX地区,以XX为食。”

可Cunk小姐,却为我们这样解读:

这头雷克斯暴龙,是现存唯一一头真正的恐龙。

或许这就是它如此愤怒的原因。

它在用自己清醒的每一刻,对来往的游客绝望地咆哮着。

还有一些恐龙,生存环境非常恶劣;

从而导致它们营养不良,饥饿难耐,形同骨架。

它难道不就是骨架吗???

说到人类,她更是表示,人类惧怕恐龙这样长得酷似哥斯拉一样的生物;

所以在恐龙灭绝之后才敢出现。

真·一本正经,真·胡说八道。

要不是派爷上过小学,还真被她骗了。

更要命的,是小姐姐的尬聊能力。

她采访的对象,都是专业领域内的知名学者。

但是她依然以Cunk女士的智商和情商,完成了每场“尬出天际”的采访。

探险家沃尔特·雷利把土豆带回了英国。

Cunk问专家,雷利是怎么发明土豆的?

专家内心在颤抖,但是脸上只能保持微笑;

他一本正经地解答道:没人能发明土豆,他是到了美洲才发现了土豆的。

灵魂一击:那雷利爵士当时会不会害怕土豆?

专家os:他为什么要害怕土豆?我tm怎么知道他害不害怕土豆?

专家只能继续保持微笑,答道:他是个富有冒险精神的人。

宝宝们请自行脑部专家们额头上的黑线和屏幕上方飞过去的小乌鸦。

派爷看的时候,不仅佩服专家们超强的容忍度;

也担心女主的人身安全,毕竟这些问题会让专家们随时发飙,现场失控。

除此之外,还有一部BBC在32年前拍摄的情景喜剧《Brush Stroke》,一直被莫名提及。

一开始,派爷以为是这部剧有什么独到之处。

可是这部剧在豆瓣上,连看过的人都没有。

这让派爷想到了之前豆瓣上,有人编辑了一些不存在的条目;

结果还真有人去评分、写影评什么的…

不过接下来的几集中,每一集的20多分钟左右,这部剧都会被cue到一下,证明了自己的存在感,十分魔性。

第一集:

哈雷彗星上次出现是在1986年,情景喜剧《癫狂漆画》开播正是同一年。

BGM响起,插入这部剧的片段...

第二集又来。

仅仅210年后,BBC的情景喜剧《癫狂漆画》初次上演...

第三集、第四集依然如此…

派爷目测,最后一集一定会再q它一次。

而被《扯淡英国史》吸引到《癫狂漆画》页面的豆友,也不止派爷一个。

幼儿园水平的提问、超冷的文字梗外加大白话的方式解读历史;

让这部“扯蛋”剧,在豆瓣上得到了8.9的高分。

小姐姐表演的主持人,是个双商俱低,令人尴尬的角色。

虽然夸张,但是不得不说,我们在生活中确实能找到不少类似的原型。

比如那些把鸡汤名言强行按在名人身上、颠倒历史的行为,着实令人尴尬。

刨除搞笑的成分,这部剧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看待历史的全新角度。

虽然全程戏谑调侃历史,但是这部剧并没有对历史不尊重。

相反,它让更多普通人可以坐下来,用更轻松的方式,来了解历史。

因为主持人的聊天和介绍虽然都是扯蛋和胡说八道;

但专家们的话,依然有着不少干货。

对于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这部剧也选择用足够充分的视频图片资料,来还原史实。

如同这部剧中提到的,关于传播的“里斯价值观”,告知、娱乐和教育,三种功能要共同作用。

而这部剧刚好用娱乐的方式,弥补了教育的枯燥。

而不是用过度的娱乐,消解这部剧对于英国历史的普及。

通俗,却不低俗;搞笑,却不恶搞。

这也是这部剧如此扯蛋,却还会收获如此好评的原因。

 2 ) 永远会为BBC打call

英国人拍纪录片真的很有一手,敢于自黑,敢于面对历史。真正的剧本纵使写了各种低俗的笑话,却还是能从中发掘出意义。历史的回顾是为了英国在脱欧的时间点更加明确自己是谁,它挺住了Roman,viking的入侵,看到了Elizabeth,Victoria下的辉煌,自然也会度过当下的迷茫。就为了这个出发点也值得满分。以及被采访的那些教授真的不容易了,一个个生无可恋的表情也是一大乐趣。真希望这部剧能拍个几十集。放一些我最爱的截图

 3 ) 换个角度来看

短短五集从宇宙大爆炸讲到中世纪到日不落到两次世界大战到近代经济文化困境,到英国脱欧,其实整体来说虽然主持人一直在瞎**扯,但真的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啊,不失为一部了解英国历史的科普剧啊,不过前提还是要对这些历史有一些认识的,否则容易被主持人带到沟里去了。。。

从我能想起来的地方展开说说吧,时间不是按先后来的。

1.英国1215大宪章,这是 1215年金雀花王朝国王约翰在大封建领主、教会人士、骑士和城市市民的联合压力下被迫签署的文件,主要内容不用看也知道是要求保障封建领主等等这些人的权益了(否则他们吃饱了撑得没事干做这件事,你以为是要为底层人民发声吗)。当然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就是除了国王之外的人民或者叫自由人free man更合适一些,开始发声主动去、争取自己的权益了。之后很多事件都是以大宪章作为依据,可以说大宪章作为一种精神吧,就自由平等什么的,虽然难以实现但大家也都愿意为此去努力。

你看这能不签吗?

比如1297年爱德华一世就和议会达成协议,就是国王也需要遵守宪章,贵族需要赋税什么的云云。刚才提到了自由人为了保障自己的权益而做出这些努力,但其实那时候英国的自由人还是比较少的,所以随着封建制度的瓦解,自由人民越来越多,大宪章也被要求要保障更多人的权利。

整个13世纪英国都在大宪章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法律制度,直到现在英国的现代政治制度地奠基也是大宪章的精神和原则。虽然1688光荣革命以后克伦威尔复辟共和制,但宪政并没有被破坏而是得以延续了。甚至后来18世纪美国的宪法修正案都是直接借鉴和援引大宪章的。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现代文明中的每个国家多多少少地都受到了大宪章的影响。

厉害吧。

2.亨瑞8世啊,每次都被他的六个老婆搞晕。先不说他的老婆,这段时期其实应该说说国王、教廷和新兴资产阶级的事儿。

这应该是第三个老婆 据说是Henry 8th唯一爱过的女人 呵。

诶,还是得说说他老婆,就是他和原配大老婆凯瑟琳,一直没有儿子,亨瑞就着急啊,没有儿子王位怎么办。于是后来不惜跟罗马教廷决裂取了安妮博林,这个女人脑子也不太好,有胸无脑那种,后来也是生不出儿子(主要原因不应该是国王吗)又和很多人私通啥的,被亨瑞搞死了。哦对了她们分别有一个女儿,玛丽和伊丽莎白。

玛丽在老爹死后登上了王位,哦对之前还有个短命的弟弟当了一段时间国王。玛丽和她妈凯瑟琳一样是虔诚的天主教徒,所以在上位后立刻在国内推行恢复天主教地位,并且搞死了300多个新教徒,这也是她被称为“血腥玛丽”的原因。

血腥玛丽 好喝吗?不知道 我百度的图片

玛丽死后,妹妹伊丽莎白就接过王权了,但伊丽莎白采取的是宽容的宗教政策了,这也是大环境所趋啊,新兴的资产阶级需要新的精神信仰为经济发展提供基础嘛。但伊丽莎白一生未嫁,所谓都铎王朝就此结束了。英格兰詹姆士一世其实是苏格兰三世了,即位了,斯图亚特王朝开始啦!然后詹姆士的儿子查理一世就被推上断头台啦!是不是和高中课本接起来啦!

3.黑死病。空前绝后的,死亡人数占欧洲人口的1/3,当时英法还打仗来着,也因为这个可怕的瘟疫消停了好一阵子。人类在灾害面前多么渺小啊

很惨的

4.五月花号,就是被詹姆士一世的时候给迫害的不行的英国境内的清教徒,乘个船跑美洲去了。他们在船上组成了一个 公民政治团体 ,制定了公平而平等的法律啥啥啥的,反正就是把新思想带向了北美,也是后来美国联邦体制啊,法律啊的基础。

五月花号上面签订公约

5.披头士the beatles、山羊皮suede、绿洲oasis、模糊blur去听听吧,觉得都不好听这个剧也别看了吧

6.其实看这剧的时候,我想到的是任何群体都需要为自己发声的,权利不会随便掉到自己手里的,说到底就是不断争抢话筒走到舞台中央站在大众的视野中,为自己的诉求讲故事,讲到对方接受你的故事为止。但这不是单单地握拳高呼就可以的,需要大的经济政治人文环境的成熟和支持(不过国外的广场政治真是振臂高呼一下就聚集了一大堆人,真的不像邪教吗,所以人大多都是很盲目的,或者说大家愿意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选择盲目)。

 4 ) 跟腐国人学习如何优雅地自黑

我会探索古人类如何进化成Ed Sheeran.

“政府当初为什么要开办BBC呢,这是不是政府犯下的一个愚蠢错误,就像英国脱欧那样”。

“维多利亚女王的离世正好伴随着影像的发明,得以让全英国人观赏她的葬礼,不过遗憾的是她自己看不到了,一个时代结束了,虽然我也搞不清他们是怎么把时代装进棺材里的。”

“丘吉尔的演讲鼓舞人心,且能撩起人的欲望”。

©《扯蛋英国史》,咳咳丘吉尔被玩坏2333

主持人小姐姐从宇宙大爆炸开始讲起,全程一本正经地胡说英国史,以及戏涮历史名人和各个领域权威教授。

就有了这部好像在侃英国史,其实在扯蛋的BBC出品、伪纪录片喜剧《扯蛋英国史》

但凡让英国人引以为傲的,女王、工业革命、莎士比亚、福尔摩斯、亚瑟王...放心,各个逃不了被拿出来一黑再黑。

©《扯蛋英国史》,小姐姐黑起莎翁来也很毒

真是应了那句,英国人自黑起来说第二,没人敢认第一。

即使是再严肃的名人和历史,也能拿出来自嘲一番,算得上是腐国人“黑天黑地黑自己”的英式幽默传统了。

01

英式自黑,和政治諷刺劇

1961年,当一位年轻的英国喜剧演员开始在伦敦的舞台上模仿首相时,这几乎是英国人头回看到这样的东西。

在此之前,没有人会在公开场合拿首相开涮。

即使,讽刺艺术一直是英国文学的一个优良传统。

16世纪,莎翁就已经写下了极具讽刺意味的《威尼斯商人》和《理查三世》;

18世纪,斯威夫特借格列佛游历大人国、小人国的经历讽刺当时的英国社会现实。

但也是直到二战结束之后的50年代,公然拿大人物开涮,不再是什么不能打破的禁忌了。

二战后,美国国务卿曾评论说,“英国失去了帝国地位,但还未找到自己的位置”。

战争结束,大英帝国再也不是曾经的“日不落帝国”。

瞬间沦为二流国家的衰落,让整个社会环境开始失去对权威的敬重,那些大人物,也可以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

这种背景下,首先成名的,就是以模仿时任首相哈罗德·麦克米伦闻名的年轻人彼得·库克

©彼得·库克被誉为“现代讽刺之父”

彼得·库克出身自剑桥脚灯社,他和来自牛津讽刺剧社的几个好友,共同组成了一个专写政治讽刺剧的剧团——

边缘之外(Beyond the Fringe)

©边缘之外剧团

他在舞台上化身装模作样的首相老家伙,把首相可笑的日常展现给大家。

首相开始成了观众们的嘲讽对象。

一次首相本人就坐在台下的演出中,彼得·库克却即兴发挥,加了一句凉风瑟瑟的台词:

我有时间时,喜欢去剧场看四个浮夸的年轻人演出,脸上挂着愚蠢的微笑,装作听懂了他们的笑话。

就是它的犀利和可笑,让这部叫做《边缘之外》的同名戏剧,在短短几年之内迅速风靡整个英伦三岛。

彼得·库克甚至带着剧团,开始了去大洋彼岸的美国巡演。

©演出时的边缘之外剧团

而在英国国内,因为它的巨大影响,催生出了一系列模仿它而出现的舞台或电视戏剧。

其中,最成功的一部当属62年开始在BBC播出的《That Was The Week That Was》(那一周)。

仍然是把矛头对准了政治公众人物,仍然模仿/致敬/抄袭了很多彼得·库克的段子。

总之,这两部的成功,带起了整个60年代英国讽刺剧热潮。

从此之后,戏剧舞台和电视荧幕上,就再没有什么大人物是不能拿出来开涮的。

所以,你看到80年代《是,大臣》、《是,首相》系列风靡全国,经久不衰。

©《是,大臣》中嘲讽外交部

不仅是普通观众爱它,据说每次电视台播放,下院就没人了,因为都跑去追剧了。

就连“铁娘子”撒切尔夫人本人都爱到为它写了个短篇,跑去客串了一集。

看到《黑镜》里第一集就是恶搞首相和猪需要直播羞羞,来救王室成员;

©《黑镜》里被黑到没眼看的首相

或是《权力的猴戏》里拿英国脱欧、特朗普竞选来戏耍一番,就都不会感到奇怪。

毕竟,这绝对算得上是英式自黑多年来的优良传统。

02

小人物的自嘲,和冷度幽默

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上,憨豆先生有过一段表演。

他一边弹琴,一边摆弄手机,间或打个喷嚏,这种小人物式的自嘲幽默就这样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世界面前。

©在伦敦奥运会上的憨豆先生

《纽约时报》的记者斯坦利评论说:

很难想象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会像英国这样,在10亿观众面前来一番自嘲。要知道,让自己在别人面前显出愚蠢可笑的样子是需要勇气的。

《是,大臣》里,首相自嘲英式没落说:

可不是,从世界局势来看,外交部可有可无,我们(英国)又没有实权,只不过是个美军导弹基地罢了。

如果连大人物都是这样反英雄主义的,那英国银幕上的小人物呢。

60年代的讽刺热潮里,受彼得·库克和他的“边缘之外”影响——

同样是出身剑桥脚灯社和牛津讽刺剧社的6人喜剧团体,巨蟒剧团(Monty Python)横空出世。

©巨蟒剧团,被誉为“喜剧届的披头士”

他们带来的经典《飞翔的马戏团》走了和政治讽刺的彼得·库克并不一样的路线。

6个毕业于剑桥、牛津或医学、或法学的高材生,在里面分饰各个角色。

而那些角色从主妇、店员、流浪汉,到主持人、医生和警察,几乎对整个社会无所不包。

或展示缺点、调侃失败,或制造窘境、演绎尴尬,反正,那些性格古怪又单纯的小人物,成了银幕上的幽默来源。

他们调侃王室、嘲讽名人,也展示自己的缺点和窘境,自嘲便成了终极目的。

©《飞翔的马戏团》调侃警察

英国人似乎一直有着一种颇具冷感的幽默文化。

美国人的幽默是热闹的、趣味的、充满着乐观精神的;

而英国人呢,幽默常常来自自我揶揄、挖苦和自嘲,就像他们的天气一样,充满了一种阴翳感。

所以有个词,就叫做British Cold Nature,我觉得用来形容他们的幽默文化也刚刚好。

巨蟒之后,约翰·克里斯在70年代编剧了经典的情景喜剧《弗尔蒂旅馆》,同样是这种小人物的冷度幽默典范。

©《弗尔蒂旅馆》旅馆的四个人

市侩、怕老婆的旅馆主人,爱唠叨的女主人,经常搅进倒霉事的侍者,各种各样的客人,一起卷进无数窘境,贡献了无数尴尬笑点。

80年代笨拙的《黑爵士》,将法、德国人一起带跑偏的《法国小馆儿》;90年代恶搞自黑的《笑料一火车》;

再到新世纪后,孤僻古怪的《布莱克书店》、将尴尬美学发挥到至高境界的《办公室笑云》、自黑到没有下限的《小不列颠》。

©《布莱克书店》自黑

©《小不列颠》讽刺广告

这里面的腐国人,往往就是在周而复始地重复着嘲讽生活与自我嘲讽。

他们不吝于展示自己最庸常的无奈与尴尬,或喋喋不休着蔫坏儿抖包袱,或冷艳十足藐视一切庸常规则。

没有“美国梦”式的志向、勇气和决心,也便没有了庸俗,只剩清冷难忘的讽刺诗。

理解了这个谱系上的喜剧,基本上也就懂得了腐国人的深层性格和内心。

有人说,他们自嘲式冷幽默的背后,是英国的岛国环境、森严社会,是阴霾和封闭。

一方面是这样。

另一面,就像《扯蛋英国史》里面,对英国历史和名人的胡扯调侃背后,我看到的,是他们对自己文化的一种自信和豁达。

©《扯蛋英国史》

自黑,和自信常常一体两面。

自嘲式幽默的背后,其实自然也是英国人那种不迷信权力和规矩,随时保持自省和思考的迷人特质。

-

作者/卷卷毛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5 ) Britain is Britain and it'll stay that way forever.

特别喜欢最后一分钟的结束语。

手敲备忘。

Closing one door with a foot in the past, and opening another door with an eye to the future, an eye that's looking at itself in the mirror and asking the question, "what sort of massive country am I ?"

Can the nation that withstood Romans, Vikings, plagues, Great fires, Rippers, and Hitler survive itself? Will it draw upon the spirit of King Arthur, lord Nelson, Queen Victoria, Charles Darwin and Andy Crane? Who will the Britain of tomorrow look like? And why?

Britain didn't get to have a long history by ceasing to exit or being born yesterday. The one thing we can be sure is that Britain is Britain. And it'll stay that way forever.

 6 ) 第一集故事脉络

tribes~Roman~Dark Ages(King Arthur&Sir George~Viking~King Harold~the battle of Hastings&the French King William Norman~Magna Carta~Scotland Freedom War~the Canterbury Tales~the black death~the war of roses)

 短评

梗多如狗,笑出鸡叫。我只有两个问题:1.学者们是怎么忍住不把主持人打死的;2.每集必提的《疯狂漆画》到底好看吗?

6分钟前
  • 子酉
  • 力荐

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哈哈哈哈,Camelot这下没人会忘记怎么拼了吧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8分钟前
  • AshtrayGem
  • 力荐

查了会儿Cunk,想着是什么粗口的集萃,结果,是女主持人的姓氏哼。一开始看她胡扯,总被带跑节奏,看到最后发现砖家终于莞尔一笑,熏疼大家一本正经得如此艰辛,哈哈。Get到笑点后,会在荒唐中找到许多自黑的坦然、忧虑以及被忧虑包裹的更大坦然。最精华的是Camelot,黄炸!

10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要问我有多喜欢这剧 就要看KingArthur 究竟came 多少了

14分钟前
  • YiQiao
  • 力荐

教授们心态就是稳啊,黑死病那个段子回答真是机智哈哈哈。表白最最可爱正经的Ashley Jackson教授!

18分钟前
  • 力荐

一本正经的插科打诨。采访part是全剧最佳,尬出新境界的那种!

22分钟前
  • 阿五
  • 推荐

看着女主睁着一双无辜的大眼睛,去问一些关于严肃历史的无厘头问题,这本身就很有趣呢!

25分钟前
  • 大威天龙
  • 推荐

承接Cunk on 莎翁/圣诞的气质,Diane Morgan继续一本正经的扯蛋、乱提问以及瞎说,一口气有五集看太幸福!佩服节目里受访的嘉宾和她一边正襟危坐一边面不改色的讲着段子绝不笑场。最好笑是ep4BBC官方自黑,回顾广播史,顺带说自己“烂片制造机”;坐等回归,希望下季恶搞瞎说Meghan Markle~

29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blur首相!哈哈哈哈好玩

31分钟前
  • Jettatore6
  • 推荐

扯蛋的最高境界就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且让你心服口服的那种!

34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第一集看的特别辛苦,后来习惯了这个风格以后稍微好了一点。

36分钟前
  • 岚君
  • 还行

四星,但是看到我的老师也在里面一本正经的跟着扯,我决定给满分了!

38分钟前
  • WiTS
  • 力荐

第一集,我非常非常清晰的记住了Camelot……

40分钟前
  • Eleanor
  • 力荐

亮点是想看brush strokes了

45分钟前
  • n u
  • 还行

哈哈哈哈哈哈真·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不列颠真是个谜一样的国度

47分钟前
  • 🪩
  • 推荐

哈哈哈一本正经胡说八道!我喜欢!女主真谈话终结者。。

49分钟前
  • Pitamakan
  • 力荐

太好玩了,BBC搞得了高大上,也做得了恶搞自黑,想象一下CCTV做一个不正经的纪录片自黑一把,做一个《扯蛋中国史》该多好玩啊,可惜只能存在于想象中,大概这部分功能不自觉的放在了古装剧里了吧。

52分钟前
  • 两生花
  • 力荐

这系列居然还出了剧集版,比特别集还搞笑,由于加入了一些真的历史,以至于看着主持人一本正经的胡扯,常常会差点就信了她的话,采访时完全不管对方说的是什么,一个劲的按照自己胡扯的方向问最好笑,看来可以再出几个系列,弄个胡扯宇宙

54分钟前
  • 周府真
  • 力荐

“为什么他们要把所有的东西都埋在地下,是怕被人偷走吗?”“不是,以前是都是在地上的,只是我们找到的时候是埋在在地下,我们考古学家要靠自己把它们挖出来”“噢😯”哈哈哈哈哈哈神经病啊!依然推荐电波字幕组翻译的……(上面那段是我自己凭记忆瞎比伯翻译的)

55分钟前
  • Caraway
  • 推荐

谁说BBC都是高大上,它污起来,节操也能碎一地……

59分钟前
  • 搬砖侠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