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围的日与夜粤语

DVD

主演:鲍起静,陈丽云,梁进龙,陈玉莲,高志森,陈丽卿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语言:粤语年份:2008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天水围的日与夜粤语 剧照 NO.1天水围的日与夜粤语 剧照 NO.2天水围的日与夜粤语 剧照 NO.3天水围的日与夜粤语 剧照 NO.4天水围的日与夜粤语 剧照 NO.5天水围的日与夜粤语 剧照 NO.6天水围的日与夜粤语 剧照 NO.13天水围的日与夜粤语 剧照 NO.14天水围的日与夜粤语 剧照 NO.15天水围的日与夜粤语 剧照 NO.16天水围的日与夜粤语 剧照 NO.17天水围的日与夜粤语 剧照 NO.18天水围的日与夜粤语 剧照 NO.19天水围的日与夜粤语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天水围的日与夜粤语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天水围位于香港新界元朗区,原是一条小围村,1980年代末被港英政府发展成为以住宅为主的新市镇,但今天它的30万居民多为底层劳工(其中有诸多新移民及大陆新娘)。由于天水围发生过多起震惊港媒的伦常惨案,该地被视作“悲情市镇”,可是其中多数居民平日其实过着与其他港人并无差异的生活,相依为命的贵(鲍起静)与张家安(梁进龙)母子便是如此。   年纪轻轻便守寡的贵14岁出来做工,先后供两个弟弟念完大学,如今他们做成富贵人,她依旧是超市女工一名,但是她并不觉上天待她刻薄,每日生活都很乐观。张家安是乖乖仔,会考完毕没找暑期工做的他多数时候会呆在家里睡觉或看电视,外出见朋友、参加活动的时间非常有限。母子一起坐下吃晚饭聊天时,说的也是该买哪家报纸一类再平常不过的话。   与他们住在同一栋楼里的阿婆梁欢(陈丽云)是新搬来的住户,她每日过着郁郁寡欢、斤斤计较的孤独生活。凭着曾在市区...重启之极海听雷 第一季风啊暴风雨啊税调~“缴不了税”是有原因的~城市中的见证僵局2016海之魂悖论2023突击2023捉迷藏雨女第二季少女洛荷电锯惊魂10下饭魂·下饭江湖热火番茄夏威夷特勤组第二季拉布雷亚 第二季不良千金风云争霸天堂岛疑云第十三季黑暗残留第一季治愈者妻子和秘书1936十三号仓库第二季11度青春之《L.I》报丧女妖八仙饭店之人肉叉烧包快餐国家好汉花荣东游记难得团聚人生访客爱是永恒承诺无尽2017光杆乐队爱情梦幻号泰版我的鬼神君大熊霸王花1988粤语惊天大劫案失常1997龙门镇

 长篇影评

 1 ) 平淡如水的波澜起伏的都是生活

英文译作the way we are
看完后再看简介,相信港人的观影感受绝对大于其他
因为媒介视野里的天水围因聚集平民和凶案频发为民众所知
那么这部片子的社会效应便自然不简单

the way we are,你并不知道我的世界,那么让你看看我的生活
so warm, so sweet.

友人说剧本是港大还是哪个高校就读大学的女生所写
言语里充满显而易见的夸赞和欣赏
那时我还没看电影 许鞍华三个字带来的期待无法具象表达

感觉却是像极了《女人四十》和《一一》
看《女》之前我还期待那是个文艺气息浓厚的卖弄心思的女性导演作品
一两个小时过去后期待的都没有 想不到的却很多

她们就是你身边的大妈大婶婆婆
上有老下有小
在家里会把头发用发卡别起来
会穿白色宽松的内衣洗衣服 用衣架撑起来挂在晾衣绳上
会烧菜做饭不很多话 看到人都温柔的开朗的笑
为身边的丈夫儿子婆婆兄弟姐妹表亲忙碌
从工作到家庭不停歇的劳作

没人夸过她们
只是所有人都时刻需要着她们
她时刻都在 打理所有琐碎的事情 不吭声 好吃的东西孩子先吃 不谈论政治文艺 家庭生活里开心之处笑的由衷和欣慰

我想起了家庭主妇的妈妈
因为其实你们的付出如此的心甘情愿
受益的人像我之类都只记得理所当然

就像 你买保险 我也和你一样觉得受益人是我和爸爸
你也会在我其实都不太明白的幼时就告诉我你在哪里藏了私房钱
叮嘱我要记得只有我们两个人知道的密码
你温柔的笑温暖的拥抱是我走到天涯海角都会纠缠的牵挂

所以我从来不假设你不在的境况 并且旷日持久的忽略这件事的必然
片子里的女人们已为人母多年
她们接受生命的循环坦荡看待生死

虽然 在随便哪个时刻被回忆冲击怀念旧爱和故人时 还是会抽搐不止的放声大哭

学编剧的我从来都眼高手低
或者说 年轻的我们尚且不懂生活
我们爱看戏剧冲突明显的情节 爱看场面火爆的好莱坞 沉浸两男两女爱恨纠缠的韩剧 追捧怪异陆离幻想神奇的美好少年的脸
即使是看故事
我们也追求大悲大喜 起承转合 构思精妙 大彻大悟

却始终无法相信并深刻的了解
生活 纵使没有开始没有结尾 没有故事没有情节 而其本身 就是莫大的意义

 2 ) 做个好人有几多难?

朋友是一个做学问的人,最近和我聊到了她的烦恼。是关于现在的学术圈的,不用说大家也知道,这个圈子歪风邪气很盛,很多的潜规则,并不像表面那么清明,评定一个学者,总是要看他在所谓的核心期刊发表了多少文章之类,但现如今,这些东西都是可以用钱搞定的,于是朋友就很苦恼,她是有实力的人,论真功夫丝毫不怕竞争,但现在却发现自己埋头做了十几年的学问,实力这一条却完全行不通了,那些明明并不比自己更出色的人,到是风生水起,四处炫耀着。可如果自己真去依样画葫芦,却又很痛苦,因为那会成为鄙视自己的人。不去做,却也不甘心就这样眼睁睁的看着别人不劳而获。朋友讲完了这些就问我,这是不是很虚荣啊?我说不是,这样的纠结是很正常的。知道道理总是简单的,但真要放下,对谁都没那么容易。

 

这让我想起当年当老师的时候的一件事。我当时是在一个中学里当代课老师,因为一个正式老师生完孩子要回岗位,所以学校要辞掉当时四个代课老师中的一个。后来我知道,有一位老师冒充家长打电话给校领导。说我教的不好,实际上,我的两个班的学习成绩,一个是十二个班里的年级第二,一个是年级第三,后来事实还证明,这位打电话的同事,她之所以有一个班成绩比我的好,总是年级第一,是因为她一直在私自篡改成绩。最后中考的时候,她的那个班的成绩,差的不是一点半点。打电话的事情被我的一个在学校的同学知道,很气愤的跟我讲。两个女人就气愤的在电话里噼里啪啦的一通发泄。然后同学就说,你说你咋那么废物,就不能狠点?你也冒充家长打电话给领导。我一下子愣住了,然后憋了半天说:我不行,我做不来。要不,你帮我打?我同学在那里很认真的想了半天,最后也运了口气说,我也不行。干不出那种事儿来。

 

结果后来,我成了离开那个学校的人。废物的我和我那废物的朋友,我们一直是好朋友。

 

前一阵子看《天水围的日与夜》,08年华语电影中最爱的一部片子,电影没有什么特别的情节和很玄乎的矛盾冲突,只是讲了一个寡居的母亲和儿子,如何与楼下的一个孤单的老人成为朋友的经过,鲍起静扮演的那位寡居的母亲贵姐,是一个我们经常说的那种好人,年轻时候家里穷,先辍学打工供了几个弟妹上学,然后又供儿子,也没念过什么书,只是在超市里打打工。过着老老实实的,却也安安静静的日子。对人的关怀和体贴,都是自然的,不给人压力的,若对方很抗拒,她到也不一定要做什么。母亲生病,撒娇要儿子媳妇熬燕窝粥给她喝,她是几个兄弟姐妹中最不富裕的,儿媳妇到最后只是熬了鱼片粥,贵姐知道了,也没说什么,就真的熬了燕窝粥,叫儿子端去,还嘱咐说是弟妹叫送来的。老母亲仿佛也知道似的,喝了一口就和儿子说起来,你这个妈呀,一辈子都痴痴傻傻的,只知道干活。

儿子回答说,“哦”
 
我和一个小朋友聊起这个电影,就说,不相信世界上怎么有这样的好人。我说,没那么复杂吧,若我是那孤苦无依的老太,你难道不会叫儿子下来帮我搬一下电视机吗?难道不会陪我去看孙子吗?我身边的好多朋友都会做得到,我自己也会做的。因为我们的本性就是如此。我喜欢贵姐,不是因为她是个好人,做了这些善良的事,而是因为,她只是顺应了自己的本性而已。既不觉得自己有多高尚,也不觉得自己多了不起,不像刘慧芳那种好人,事实上我从小就不喜欢刘慧芳那种好人,善良得如此高调,老是好像牺牲了什么,整天苦哈哈的,跟圣人似的,那样的善良,只会让周围的人都有压力,因为一跟她比起来,别人都是道德低下的,这样就让她周围的人负担沉重的很。但是天水围的这位母亲不同,她只是顺乎了自己的天性而生存而已。

 

我一直记得《北京人在纽约》里,有我特别喜欢的一个片段,姜文对王姬说,这个世界上有三种人,一种是从来不做昧良心的事的人,一种是良心被狗吃了一半的人,一种是根本没有良心的人。头一种和后一种,是从来不受良心的责备的,只有良心被狗吃了的人,才会一辈子不得安生。然后王姬说,你是说你想让狗把你的另一半良心也舔干净了是吗?

 

中国是一个讲厚黑学的地方,我经常看到很多甚至是刚刚毕业的小朋友感慨,社会黑暗,唯有把自己的良心和原则都出卖了,才能够立足。很久以前,我也是这样想的,并为我不能做出那些明明知道有利可图的事情而苦恼,就像我那位做学术的朋友一样,因为那等于我将永远不能获得这个社会所谓的“成功”,可是,后来经过了学校的那件事,我也算彻底把自己整明白了,我就没有人家那种什么底限都不顾,只考虑自己的本事嘛,厚黑的那些事,看上去好简单,但是对我这样的人,做起来就是好难,如果我那样做了,我就会受良心的责备,就会鄙视我自己。所以,那就这样咯,不能获得,就不获得呗,那我就是这样的人呀,我爹妈从小就没教过我这一套呀,我就是做不来嘛。那既然这样,就按照自己的本性来生存好了。不会厚黑嘛,就不要学人家去厚黑,就老老实实干活好啦,老老实实写字做人,到现在看来,不是也没饿死,不是还活得也可以吗?

 

“好人就是道德高尚的圣人,傻子,我不可能做圣人,所以我不会那么要求我自己”,这是我们现在流行的一种想法,但看完了《天水围的日与夜》,我由心理佩服贵姐,却绝不是因为把她当做了什么道德高尚的圣人,她固然是温暖的,善良的,但在我心里,她更是一个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样的人,而且懂得顺乎自己本性,不强求的聪明人,是最懂得舍得,也能做到的有智慧的母亲。对于很多人来说,要有钱有房,有名有利,这样才叫做有所得。但是,像这位母亲这样,内心安祥平静,快乐知足,又培养出了一个也是同样如此的儿子,这难道不也是上天赐予的礼物吗?她做人做到的境界,有的人一辈子都做不到。

 

话还是说回我的那位朋友吧,最后两个人说起应该怎么办的时候,我说,你可以去试试,看你能不能做到别人做的那一套而不鄙视自己,要是实在接受不了,就不再做下去就是了,若是可以,就也顺其自然好了,这样至少也甘心。她说,就怕自己发现自己真的成了那种人。我说,不会的,你该是什么样的人,就是什么样的人,你的心会告诉你的。

 

于是朋友感慨说,人到中年,才发现做人好难。

 

听到这话,我笑了,想起了《天水围的日与夜里》,那位母亲和她自己的妈妈,也曾经有过类似的对话。

 

“做人好难啊!”母亲说

“哪有那么难啊。”贵姐在一旁削着苹果,随口淡淡然的回答道。

 

 3 ) 天水,围,人

一、日与夜
《天水围的日与夜》有亲情有感情有温情有人情没有爱情,讲述的尽是平凡之事。两代之间,邻里之间,俱是些琐碎小事。片中有不少细节来描写这些情感,而我看电影也喜欢琢磨细节,而在这片里却不再琢磨,因为都是生活,生活中不缺少细节,只缺乏发现。许鞍华难得的是把电影能拍的如此的生活化,一言一语、一举一动,偏偏不像戏,皆是生活。当然其中也有演员的功劳,故《天水围的日与夜》成为第十五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的大赢家,一共夺得最佳女演员、最佳导演、最佳电影殊荣三项大奖也就不奇怪了。

 

二、围

提到这电影则不得不提天水围的背景,生活也因环境而不同的。

天水围是一个人口居住密度大的社区,由原来的村落发展而成,离市区中心远,且主要住户为大陆来港的新移民,这导致社区居民和外界难以交流。社区的设施并不足够,这也导致了居民生活不便。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林夕谱词、Edmond tsang作曲、李克勤演唱的《天水.围城》。

刚下载完这首歌的时候,我正进电梯,里面只有我一人,于是播放了。我手机单喇叭,音响效果并不好,然而在电梯这样狭小的空间,开始李克勤的连续唱出一串“围”字便把我给震撼了。而竖琴,钢琴,鼓,管弦的伴奏也非常丰满大气,尤其是曲中的竖琴和钢琴合奏那段居然有二胡的哀伤感。但后面我换音响效果更好的耳机和音箱都达不到那种震撼,也许,这歌就得在狭小的空间才能体现出“围”的感觉吧。

一首好歌,离不开曲、词作者与演唱者。《天水.围城》作曲的Edmond Tsang是学古典音乐的,写出来的流行作品自然带有浓厚的古典乐影子。林夕作词在这首歌里面投入很多,代入一个新移民,从他的视角描述状况。“围”“无车票又怎去觅去路”充分表现了天水围的问题。而李克勤的演唱情绪投入恰到好处,唱出了天水围的困境。此歌获得2006年的十大金曲也理所当然。

这歌与周蓬云的《中国孩子》不同,《中国孩子》里面更多是无奈的悲呼,目的是揭露黑暗面,歌曲透露出的残酷使我听三遍就不忍再听。《天水.围城》中更多是呐喊,目的是呼吁政府注意这种状况,虽不平有困惑但仍有希望。
  
 

三、那些人,那些生活

看完《天水围的日与夜》就自然想到了《盲井》,同样是外来人员为主的环境,同样生活设施缺乏。当然在《盲井》中,环境更为恶劣,显得更为黑暗,影片也揭露了一些社会的黑暗面和人的麻木。但是,社会不仅仅只有一面。《盲井》说的故事在矿区存在,可并不是普遍现象。当然我们相信社会有更黑暗的地方,但那不是常态。

2005年,听朋友说过一件事,某矿区半夜山洪,刷地一下淹没掉半个村落,一下就是十多条人命。第二天政府派人前去处理,挖出一大堆尸体。他跟我讲的相当恶心,当时情况就不具体描述了,只说下那矿区背景及结果。矿区基本处于几个县交界处,类似三不管地段,当然需要一些钱打点打点。那儿居住工作的人基本外来人口,甚至部分是逃犯,所以人口死亡根本算不上啥事。最后结果,山洪造成损失还是上报了,死亡人数为一人,处罚只处分了一个交警队副队长,他在那有干股。

一件小事,你可以想象出后面有多复杂多黑暗。

但是,不得不再说回这个但是,这是极端情况,更多情况是矿区的人麻木的生活着,重复的在一定危险的条件下工作着,一般无大事无特悲惨的事,他们,和天水围的人们相比,缺少的是希望,更多的是风险,这是常态。而矿难,死亡,那是有一定几率的。我们需要的是去想办法改变这种几率,而不是埋怨。

可人就这么奇怪,坏事往往容易被扩大,保留在人们印象中的往往只有负面印象。现在搜索天水围,更多的新闻是天水围的恶性案件。百度百科第一段就说:本区曾发生过几起令大众关注的伦常不幸事件。虽说是事实,可人们的目光一下便被吸引了过去。于是印象中天水围就该是这样,是悲情城镇。
而《天水围的日与夜》就是要把人们世俗的眼光改变。他们虽然生活的不富裕,但还是乐观的过着,这才是常态。

同样以贫穷人居住区为背景的还有最近大热门《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那影片就更不是常态了。孟买的那片贫民窟,安全比矿区好点,生活可能差不多。比起天水围,应该是差远了。类似生活状态的人们,在中国也有,只是没那么集中。而影片的乐观却是过了头。

三影片相对比,一者突出矛盾,一者体现真实生活,一者在于鼓舞人心。相对而言,《日与夜》更正面更积极更生活化,是里面最好的。从某方面说,《盲井》取巧了,表现黑暗面有些过了。而《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简直就是做梦了,套句话说,他就是美国好莱坞的主旋律。虽然这个经济危机的大环境需要鼓舞人心,但也不要梦过头了。如果综合打分,《天水围的日与夜》4.5分,展示的是真实生活。《盲井》4.3分,揭露了社会问题。《贫民窟的百万富翁》4分,看在配乐和拍摄手法份上,就情节故事而言只能3+。

人,生活还是积极点的好,但不能脱离现实。

有句话说,生活就像强奸,既然无法反抗,那就好好享受吧。在这些人的生活里,有人幻想着享受(《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有人默默的在希望中反抗(《天水围的日与夜》),有人无望的挣扎着哼哼两声(《盲井》)。而比他们生活状况更好的另一些人,能吃饱能喝足,能安逸生活,能上网打屁,至少不那么象强奸,有那么点通奸的味道了,那么就别抱怨,好好享受吧。人总该向前走,有些事情,既然无法解决,还不如先解决好眼前的问题,一步步的解决实际问题。世界不是靠口号、抱怨和做白日梦来推动发展的。

 4 ) 女人六十 ——《天水围的日与夜》

只有阅尽世事,铅华尽去的人才能拍出“天水围”这样的电影,如此透彻而真实,温暖却不煽情,这是一个60岁的老人把自己的一生感悟凝聚而成的电影,在我看来这不仅是2008年最好的华语电影之一,也是许鞍华最好的一部电影。

周作人是我很喜欢的一位作家,他曾经评价的自己的为人和文章“少年爱绮丽,壮年爱豪放,中年爱简炼,老年爱淡远”。电影“天水围”风格上很像周作人年纪大些时候的散文,平淡至极而韵味悠长,他用最平实的语言,不着痕迹的技巧写着故乡的野菜,院子里的树与友人喝茶等琐屑却饱含生活趣味的题材,字里行间有着说不出的味道吸引着你。但天水围又与周作人的散文有着很大区别,周作人的冲和淡远中自有一份极高的境界,依旧是文化精英式的,而天水围则完全是草根的平民的视角。

许鞍华就像与贵姐和老婆婆住在一栋公屋里的邻居,她熟知她们的生活却与他们并无深交,她总是在温情脉脉的注视着他们生活中发生的一切却不强求介入,她在心底是希望他们都过好的,但不管发生什么她都不会也没有能力帮助他们改变些什么。他们好的时候,她会替他们高兴,他们悲伤的时候她也在随着落泪。这就是一个老人看待世界的方式,从容随意,善良平和。

在这部看似零叙事零技巧的电影里,许鞍华却把这么多年来所有的人生情怀与电影才华奉献了出来,真的有点像武侠小说里说的“得招而后忘招”的境界,如果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与感悟,根本不可能奉献出那么多真实准确动人的细节和人情味,如果没有足够好的电影才华,这部电影不会有如此小桥流水般自然流畅的节奏感。

电影里面有几场戏太出色了,最让我感动的是贵姐出去扔死去多年的老公的牛仔裤,先是扔进垃圾筒,想想也许有人捡到能穿,于是拿出,叠好,可一瞬间在平淡而忙碌生活里大概已经淡忘了许久的对亡夫的思念锥子一样刺穿了生活包裹的厚壳,即疼痛又弥足珍贵,于是她对着牛仔裤不知该拿起还是放下,就想对亡夫的思念一样,最终,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于是转身离去。看到这,我哭了。

婆婆与贵姐在看外孙未如愿回来的巴士那场戏辛酸的揪心,婆婆的表情让我不忍看。公路看起来那么漫长,也许还有很长一段路,也许终点就在不远的前方,谁知道呢?生已无所图,死亦无可悲,这样的悲凉有谁能体会?看得心里太难受了!

有一个细节特别能让我感动,当年贵姐辍学工作供养两个弟弟上学,高志森扮演的贵姐的大弟弟家境不错,他与外甥一起出去,跟他说如果考不好,他和小舅舅一起供他出国留学。看得出,那份感恩的心这么多年来一直在他心里,但既没有居高临下的把姐姐接出天水围这个穷人区,也没有予以小利来求得心里平衡。这里面有姐姐的自尊也有弟弟的真情。

天水围里面这样简单却能打动人心,耐人回味的细节还有许多,正是这些细节,让这部电影如此出色。
 
电影里多次出现了天水围万家灯火的空镜头,那一间间亮着灯的公屋里,住着的也许是另一个贵姐或是另一个婆婆,每个人,每个家都有着自己苦乐掺杂,悲喜交集的生活,那生活平静、平淡、平凡,就像普通人好难中到奖一样,没有太多的大喜大悲。

影片的结尾,贵姐家安和婆婆一起过中秋,天水围的人们聚在广场上点蜡烛,赏月,温暖的让人想哭,虽然生活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但总还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吧,不管生活怎样,心存温暖和美好,一定会让我们活得开心些。


 5 ) 如果你的母亲是长女

如果你的母亲是长女。

她不起眼,人到中年的她不习惯打扮,她的穿着只求舒适就好,甚至不介意衣服是从姐妹那里甚至女儿那里得来的。

她做着平凡的工作,也许这辈子始终赚不了大钱,但保持温饱还是可以的。所以在家庭聚会的时候从来都没有自己驾车去的可能,当然也永远不必为找停车位而烦恼。虽然每次聚会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自己的家境不如别人,但你总不会因此而自卑。

她的教育程度并不高,但她一定是个安分守己乐于助人的人。虽然不是所有的长女都要为供弟妹读书而放弃自己的学业,但在照顾弟妹方面,她的确是尽心尽力。所以,当你跟她讨论高科技的时候,她不怎么明白,对于电脑她终究没有你在行,科学知识懂的没有你多,但在做人的方面你永远逊于她。

她烧得一手好菜。你们家的餐桌上也许永远不会出现什么名贵的食材,但每道菜都是她精心琢磨的,营养和味道方面从来都不输人。

她可能跟她的母亲有心结。也许是埋怨年轻的时候,但她从来都恪守孝道。母亲病了,她终究会以自己的方式去关心。尽管可能会有争吵,但她们一定是最了解对方的人。

她不修边幅素面朝天,但她细腻,她知道她的家人最需要什么,为了家人她会放弃很多。她在人群中普通,但她在你的生命里一定是重要的人。

很凑巧的,在母亲节的这天看了这部电影。而我的母亲,也是家中的长女。

这部生活气息浓厚的电影,从一开始就让我倍感亲切。虽然他们的故事在香港,可是跟我们的并没有不同。戏剧里的生活并非都是灯红酒绿花前月下,我们的生活永远在柴米油盐中。

从一开始,我的注意点就在鲍起静饰演的人物身上。她跟我的母亲,真的有太多相似了。她们都平凡,但她们都能温和的过自己的生活。
高中时曾经尝试很矫情的写母亲,那时像个套路,写争吵与和好的,自以为那就是好文章。现在的我,不能说是老了,但更喜欢这些平淡细腻动人的东西了。

母亲之于我们的,就像是片中的配乐的吉他声,那么轻却又恰到好处,生命里看似轻,却又重的让我们无所适从。

 6 ) 你们这些不问家事的独生子女,由我来向你们解释一下《天水围》这部片子吧!

  请把以下内容粘帖进帖子
  直达电梯:
  第1页: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981231/?start=0
  第2页: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981231/?start=100#last
  by Douban Helper

今天写博客的任务有好几个。装逼偶得是最后一个。首先我要品评一下《天水围的日与夜》这部电影。作为装逼学员,我就算早在金像奖前就看过两遍,也还是要在金像奖之后评,好像其实我是因为金像奖才知道这部电影但又想装学术写点山寨影评的那些傻逼似的。现我尝试着继续装逼:

我觉得《天》这部电影应该要住在香港天水围带才能看得全面(例如本人)
这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我看一遍哭,24小时内再看一遍还哭的电影。套用一句装逼句式就是:那一刻,偶内牛满面!
好装逼啊!搞得我都没心情评论了!

天水围主要是一些屋村,但也有一个叫“嘉湖山庄”较“高尚”的小区,里面住的人当然就有钱些。电影里贵姐的有钱佬弟弟整天说叫她们去“匡湖居”玩,其实几乎说白了就是映射“嘉湖山庄”的,因为“嘉湖山庄”的小区都是叫什么“乐湖居”“丽湖居”之类的,虽然没有一个叫“匡湖居”,但住天水围的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了。电影里,贵姐和张家安从寿宴回家的路上,经过一个巴士总站,有很多K车。有很多K车是可以从轻铁免费直驳到香港市区的。轻铁也是天水围一带的特色,香港只有那一带有轻铁,只是电影在有限的时间里,只能展现几秒钟轻铁的镜头。看这部电影,我有一个很强烈的感觉,就是电影里的事情就发生在我的周围,尽管我不是住屋村,是住丽湖居,x湖居之一。

除了认为必须住在天水围才能看出味道来之外,我还认为必须熟悉家庭,关心家事的人,才会看出味来。妈妈是怎样的,儿子是怎样的,买菜、做菜是怎样的,邻里人情又是怎样的。这些东西,在理想主义的导演操作下,竟那么无懈可击地真实。就这一点,已经把我的情绪提到哭的边缘。

从电影的开头,作为家庭支柱的贵姐早早起床去超市上班,上完班顺便买菜,大袋小袋地回到家,张家安从沙发上出来,直接就进厨房,也没帮姐姐拎东西——一个不太懂事又非常自然的儿子,同样为人儿子的我,感觉真实。短短几分钟,这个家就定义好了——无非一个支柱,一个希望。一个努力的支柱,一个还需等待的希望。

获得最佳女配角的陈丽云扮演的阿婆,开头给她的镜头,就充满了门道。我觉得我一个男生,如果不是从小陪妈妈和婆婆上市场买菜,是不会被这几个平凡无奇的镜头打动的。我婆婆喜欢一个人住,因此她大部分时间是跟电影里的阿婆一样的“独居老人”。一个老人,一顿饭一个人吃,能做多少菜?“买十蚊牛肉”,跟青菜炒在一块儿作午饭,吃剩的晚饭的时候再热一下就行了。炒菜细节也没有问题——先炒肉后炒菜。

我之所以要复述这些细节,是因为在我来说,开头的这些镜头很有说服力,令人认同。如果在这些生活常识中犯下错误(现在的青春少女基本上不清楚),又怎么能作为一个“反映生活”的电影而让人信服呢?反而会让人觉得装平淡,装逼。整部电影,就是首先让任何人都无法指责其“装逼”的基础上,才有进一步切实打动人的可能。总之,这些镜头表明,这部电影是“懂事”的,真诚的,诚实的,professional的。

这部电影,有两个人物,是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的。一个是张家安,阿婆是其中一个。一开头,阿婆是阴郁的,冷漠的。面对贵姐的友善她也是点到即止,不理不睬。但到了后面,明显不是这样。这一转变,是从贵姐叫张家安帮阿婆搬电视开始。张家安帮阿婆搬了电视,还帮她换了灯泡。阿婆心暖,第二天从柜子里拿出一包靓冬菇送给了贵姐。

其实,在搬电视之前,贵姐就已经帮阿婆“搭便车”买油。阿婆作为独居老人,目前超市里流行的“家庭装”家用品对她来说都是一种困扰。她身边没有什么朋友,多亏素昧萍生的贵姐主动同她搭车,才买到折扣价的油,贵姐还不要阿婆钱。独居老人的孤独的心能不暖吗?家里没有独居老人的话,也许只会觉得这是贵姐的一个举手之劳罢了,对背后的情意是体会不到的。

同时我认为,只有关心家事的人,才知道什么叫靓冬菇,才知道识货的妈妈们送“靓冬菇”给人家的情意一点也不比你送“黄金搭当”差。如果你没有一个能干、精明又勤劳的妈妈,那你也就不知道冬菇有什么好——你的妈妈不懂煲汤,或者不懂买冬菇,买的都是烂冬菇回来煲汤。你看,贵姐用阿婆送的冬菇做了菜,平时没什么脸色给妈妈看的张家安显得特别滋味,你看贵姐多满足!如果平时不关心家事,不陪妈妈买东西,你是不会知道冬菇有什么特别,只会觉得那些干货店都又臭又闷,逃都来不及逃,除只会在吃饭的时候享受冬菇之外。殊不知就为了你吃冬菇的那个滋味的样子,做妈妈的觉得跑干货点比跑Fashion店更有乐趣。你要庆幸你有一个跑干货店的土妈妈而不是一个逛中环的时尚妈妈!懂不?

另一个发生微妙变化的就是张家安。不过我觉得他也可以说没变化,因为他本来是从小听话的孩子。是贵姐自己的行为给他做了榜样。妈妈是怎样做人的,他都看在眼里。根本不用说话的。我就觉得好像是在讲我。我妈虽然整天口口声声地在口头上对我灌输精英主义,但她根本就是劳动人民出身,平时自然而然地就流露出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因此我现在在环卫工人、超市工作等面前无论如何都没办法产生高高在上的感觉,反而能用他们所熟悉的市民语气,谈他们所在乎的鸡毛蒜皮。只要你关心生活,你就懂得正是这些让你无比鄙视你妈妈的鸡毛蒜皮,支撑起了你这个大学生。也许在打饭阿姨的斤斤计较背后,也有一个像你一样的大学生呢!

贵姐要帮阿婆搬电脑,一个电话,不用理由,就把儿子叫下来。叫他搬,就搬。叫他换电灯泡,就换。不要看他“踢一踢动一动”,乖的儿子才会这样的。如果是皮的孩子,你使唤得了他?这些助人为乐的事情,我妈平时从来不会在他的“精英主义”说教中包含,但她真遇到的时候又总是叫我做这种事情,让我相信,“精英主义”其实是假的,帮老人拿东西修电脑才是真的。读大学之后,洪伯伯整天叫我帮他看电脑,我妈经常说“自己有儿子,叫人家儿子帮你搞电脑,神经病!”这些话对我一点影响都没有,因为我妈也经常帮那些“自己有女儿”的人做女儿做的事情,那又怎么说呢?贵姐老公死了,她没家婆。阿婆女婿改娶了,她没“新抱”。贵姐自己妈妈住院,她迟迟不去探,反倒关心阿婆,陪阿婆去荃湾看孙子,难道能说“自己有‘新抱’,叫人家女儿陪你看孙子,有病!”吗?!这些事,张家安都看在了眼里。张家安是个乖儿子,阿婆看在眼里,心里也会疼爱,因为他自己的孙子可望不可及。两个破碎家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全都隐藏在默默的行动中。不懂事的观众,能看出来么?!我是一个对装逼行为鄙视到简直以调侃装逼为乐的人。除了装逼之外,如果说还有什么理由给老人让座,扶老人过马路,帮老人修电脑的话,那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了。这是我妈用她的行为教我的。

张家安说“D冬菇好正!”贵姐后来就又夹了一块到他碗里。安仔只是无意地喃喃了一句“唔该”,贵姐就甜蜜地停了好几秒。你们都注意到了吗?你们也明白贵姐为什么停了几秒吗?有哪个导演能这样拍?这样拍,多少观众能看出来?如果整个电影除了这些小细节之外,没有任何大肆煽情之处,指望谁看了有好评?因为现在的观众都很肤浅很幼稚。

电影里有一段是在殡仪馆。我也去过,我去送别我的阿姨,我妈的妹妹,我婆婆的小女儿。去完殡仪馆,我们亲戚们也是出去吃饭的,这顿饭是叫“解秽酒”,说是出入过死人的地方,吃顿饭去除不好的东西。

有很多女生不喜欢“师奶”,例如罗璇。这是我为什么这么讨厌她的原因。因为她明明不是不了解师奶,却仍然讨厌。电影里面,阿婆和贵姐关系亲密了,在一起买鸡蛋的时候,阿婆说:“喂,你上次先买咗着哦!咁快又买?”其实,在师奶之间,如果大家不是很熟的话,是很忌讳问这种事情的,否则显得很三八,或者显得有敌意。其潜台词就是:“你理人地咁多做咩啫?人地买多几只蛋关你咩事啫?你咁八嘅?”如果连“系啊,我买多几只蛋,炒咩都得啊嘛”这种秘笈都交流,说明这两个师奶是很相熟的。阿婆从答应个招呼都点到即止,到主动问人家这类问题,不是很大变化么?以前是孤独老人,买十蚊牛肉都被人欺负不敢抗议。现在有个“哎呀新抱”一起落街市,万事都有商量,这难道不是幸福吗?你们这些不懂师奶鄙视师奶的人,能体会到此刻阿婆的幸福咩?所以我迫不及待地和罗璇分手。她令人生厌!

张家安有一个比较敬爱的老师叫Miss Cheu(徐?),也许是他平时提得多,除了他的同学知道,他妈妈也知道。吃饭的时候,她妈妈装作顺便问下,看看儿子今天有没有看到他想见到的人,又问“佢靓唔靓架?”我觉得这情形简直跟我妈一模一样。后来,安仔在超市碰到Miss徐了,安仔去挑苹果,Miss徐问:“你钟意食苹果啊?”安仔说,是他阿嫲钟意食。原来不是他自己喜欢吃才买,是阿嫲喜欢吃。Miss徐马上面带微笑帮安仔撕来一个保鲜袋!

最后我讲讲我看到电影的哪个地方哭。第一次,是阿婆打电话给她女婿的时候。之前阿婆在跟贵姐聊天的时候,已经暗示了她不方便自己问候孙子。我以为只是她老人家有点内向罢了。晚上,她打起勇气,正襟危坐,带上老花镜,翻开电话本。电话打通了,是“罗太”接电话,她说:“我系罗生以前嘅外母啊。”我的眼泪就迸出来了。这句简明的、一笑而过的自我介绍,包含着老人多少绵长的愁怅啊!放下电话之后,阿婆失落地坐在原处,我强烈地认为,她其实早已尝受过很多次这样电话后的失落了。我之所以至于要哭,是因为电影里阿婆打电话的那种慌张的礼貌,生怕打扰到人的语气,同我婆婆打电话的口气如出一辙。看到她的失落,就如看到我自己外婆的失落一样心酸。

第二个哭的地方,是阿婆去沙田看完孙子(其实看不见孙子,甚至想送给孙子的礼物都送不出去)之后,向陪她一起的贵姐悲愤地说:“我做鬼都会保佑安仔读书叻,生生性性。”什么叫做“生生性性”,你们都知道吗?以前我以为我知道,看了这电影里这么多角色的嘴脸,我才知道一点。什么是“不生性”,什么才是“生生性性”。

张家安是贵姐的儿子,住屋村的,不是那些整天去New York,住“匡湖居”的儿子。但大家都赞安仔“生性”。他舅舅也表明要供他出国。这虽然不过是他舅舅那种人所能想到的人生实惠,但也是出于真心。张家安是乖仔,放假在家不下楼,是有点不对。妈妈说他不下楼买报纸,他经过楼下就真记得买份报纸。说他买报纸买贵了,没纸巾送,他也没说话,下次又真记得到OK店买有纸巾送的报纸。阿嫲喜欢吃苹果他记得,中秋节要送月饼给阿爷阿嫲都记得。这么多记得,就是生性。我自问,我又记得多少事情呢?我虽然勉强算做“读书叻”,但远不属于“生生性性”。看过电影,我最想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打电话回家,让妈妈在这平凡的一天内多发生一件事情,那就是“个仔夜晚打咗个电话番来”。

电影里几乎每一分钟对我来讲都大有乾坤,意义非凡,我讲都讲不完。不过,基本上都是以上所说的类似事情。影片的最后,没孙没女儿的阿婆,跟没丈夫没岳母的师奶,还有一个生性听话的儿子,在静悄悄的家里过中秋,又香又厚的靓冬菇、差点忘了买的月饼、挑选成功、又甜又多汁的柚子,有纸巾和胶袋送的报纸,生性的儿子,孝顺的“新抱”,真是比在外面的花花世界过节好几千倍。

《天水围》这部电影参加金马奖,我原本并不看好。因为我觉得那些做评委的肤浅“精英”们是看不见以上这些东西的,但《天水围》获得这么多奖之后,我又衷心觉得是实至名归,毫无悬念。

最后,知道这部戏的编剧是一个和我年龄相仿的女生(吕筱华)之后,我没办法压制心中对她的爱意……

 短评

看完以后我突然觉得我要嫁一个张家安那样的人。。。为什么呢,我也不知道

5分钟前
  • la vie en rose
  • 还行

《天水围的日与夜》展现了主流港片之外的一抹清新, “琐碎便是生活”阐述的克制又不失温情,是近五年来最细腻动人的香港文艺电影。

10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市井生活,寫實風格。難得一見的香港電影類型。許鞍華的細膩。

14分钟前
  • 眠空御守
  • 还行

讲述倔强和孤独的淡淡的片子。不过隐约在安身上有基督教教化的意思在,团契也还是有作用的,当初总认为两位老人会死,最后也没事:相反当年姐供弟读书,现在两个弟弟又反过来要供姐姐的小孩——哪怕只是表达一下客气吧,最后毕竟中秋夜,影片在悲戚的淡淡中,最后又向上了。温情的片子。

18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安仔好乖好靓仔啊!(感觉是gay

22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许鞍华喜欢拍小人物,拍的也出彩,生活的平淡与酸甜都有,但这部不好说列....温情有许多

26分钟前
  • Dyingpluto
  • 推荐

日子一天天过,张家安亦从母亲身上、几件平常事中了解到生活的多面,舅舅们并没在心理上疏远他们母子,每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要过。他做好了若是会考成绩不理想,便出来做事的准备

31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我一直在等待电影中的突变,觉得应该会有类似贵姐一家和大家庭不和睦,又或者外婆暴病住院甚至死去这样的转折。可是电影至始至终都没有这样的情节,看完之后才发现其实真实的生活是很少有那样的东西的,生活就是琐碎的。

36分钟前
  • 余小岛
  • 推荐

鮑起靜真是冇得頂…

41分钟前
  • 17950
  • 推荐

这是一杯微温的白开水,浸润着柔软你的内心。

42分钟前
  • 萨嘎摩哆熊猫桑
  • 力荐

1、日复一日,平平淡淡,一餐两菜,这就是生活。2、鲍起静演得好好,难怪不得拿影后。3、梁进龙演的阿安好乖仔。4、善良的妈妈,善良的儿子。5、原来香港人过中秋节如此温馨热闹。

43分钟前
  • 叽里呱啦
  • 力荐

这样平心静气的作品不多见。

44分钟前
  • 能工巧匠沙门哥
  • 推荐

许鞍华迈向大师级别的作品

47分钟前
  • 大宸
  • 力荐

一般般

48分钟前
  • 已注销
  • 还行

沉静的美,默然的温暖,无声的感动。

51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6/10。叙事散漫实则暗中推动,阿婆开头为何孤身一人又在等谁电话,为看望外孙和女儿早逝的事件留伏笔,儿子无所事事的样子逐渐令观众改变其印象(深受老师喜欢,不打麻将不妒忌出国学习的亲戚),母子讨论便利店报纸开支、吃月饼(舅舅的关心)榴莲(家人的分享)袖子(邻里的陪伴),话语和生活场景还原准确。

53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很温馨

55分钟前
  • 桃子爱吃鱼
  • 还行

现在已经看不进去这种文艺片了

58分钟前
  • mon babe
  • 推荐

像溪流一样润物细无声

1小时前
  • 爱吃烤鹅
  • 推荐

09年看的时候,我活得像张家安;16年重看,我已经活得像阿婆;愿多年后再重温,我会活得像贵姐。

1小时前
  • 不良生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