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父辈2013

完结

主演:沃尔克·布鲁赫,汤姆·希林,卡塔琳娜·舒特勒,米里亚姆·斯坦因,路德维格.特内普特,马克·瓦斯科,亨丽埃特·李赫特-罗赫,戈茨·舒伯特,希尔德加德·斯罗德,克里斯蒂安娜·保罗,西尔维斯特·格罗特,艾琳娜·莱辛,卢卡斯·格雷戈霍威茨,马克西姆·梅米特,约翰娜·加斯多夫,Peter Kremer,特里斯坦·皮特,大卫·齐梅尔席德,乔尔·巴斯曼,Anne Diemer,卡瑞娜·普拉赫特卡,萨缪尔·芬齐,朵卡·格莱拉斯,柏恩德·麦克·莱德,马克·哈洛夫,缇诺·麦威斯,安东尼奥·万内克,本杰明·特林克斯,路德韦格·

类型:美剧地区:德国语言:德语年份:2013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我们的父辈2013 剧照 NO.1我们的父辈2013 剧照 NO.2我们的父辈2013 剧照 NO.3我们的父辈2013 剧照 NO.4我们的父辈2013 剧照 NO.5我们的父辈2013 剧照 NO.6我们的父辈2013 剧照 NO.13我们的父辈2013 剧照 NO.14我们的父辈2013 剧照 NO.15我们的父辈2013 剧照 NO.16我们的父辈2013 剧照 NO.17我们的父辈2013 剧照 NO.18我们的父辈2013 剧照 NO.19我们的父辈2013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我们的父辈2013美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41年,德军准备入侵苏联,德国男青年Wilhelm和他的弟弟Friedhelm响应希特勒的号召应征入伍,即将奔赴前线。女青年Charlotte立志为国家服务,成了一名女护士,也将前往战场救助伤员。女青年Greta美丽活泼,歌声动人,她希望有朝一日成为一名女歌星。她的情人是一个犹太人Viktor,他是一名裁缝的儿子。五人是最好的朋友,他们在启程的前夜载歌载舞,喝酒庆祝,约定圣诞节再相聚。   分离之前,他们都是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分离之后,他们的命运便和这场战争紧紧联系在一起。对于这一辈的德国人来说,这是他们的父辈、他们的母辈对于这场战争的记忆。媒人帮铁血武魂行尸之惧第五季前哨2:黑太阳柔道龙虎榜(原声版)该死的阿修罗制服2013做工的人熊出没的夏天我的女儿2018意大利版角斗士恋爱不可承受之轻工作与时日后厨2012死亡幻觉2婚姻生活创富二代幽灵狗狗第一季独角兽战争超越2022战场上的布谷鸟复核调查哥们刑警与检察官,有时是法官。一个完美的结局死亡暴动偷心俏冤家赛琳娜第一季舌尖上的中国 第二季奇葩男女图书馆战争2:最后的任务家乡菜 中国味7年之夜污秽哑女情深库尔班大叔和他的子孙们太空僵尸锋刃山路飘移2对不起,我爱你吸血鬼检察官2痛症医师车耀汉公平游戏冲击波2021迷魂谷父亲的荣耀

 长篇影评

 1 ) 《我们的父辈》:德意志零年

2013年在德国电视二台首播的三集迷你剧《我们的父辈》其实只是这个作品的一部分,另一部分作为历史纪录片另行播出,但就是这三集共270分钟的迷你剧(相当于三部大电影的长度)创下了惊人的收视纪录,《明镜周刊》甚至称此剧为“德国电视的转折点”,据说现在第二季已在筹备中,仍由编剧科蒂兹操刀。

《我们的父辈》故事并不复杂,全剧讲述了五个德国年轻人在二战洪流中的命运起伏,从德国人的视角展现了那场深刻改变德国以及全世界人民命运的战争,剧集并没有一味的煽情,或者廉价的卖弄“反战”情怀(当然其叙事立场值得日本同行好好学习,宫崎骏那样的声音似乎并未成为日本文艺界的绝对主流),而是尽可能的保持克制,重述历史建立在了翔实的史料考证基础上——全剧的筹备期长达十年,系根据剧中主角之一威尔海姆的回忆改编,编剧科蒂兹为了尽可能准确的还原历史,走访了大量的当事人,几位主演也纷纷探访父辈,他们的努力赢得了不少经历过战争的老人的尊敬,不少老人把自己私密的记忆都向他们和盘托出。《我们的父辈》拍摄辗转欧洲多个国家,拍摄素材长达150多个小时,经过长达一年的后期剪辑,才最终呈现出这部精雕细作的《我们的父辈》。有如此严谨的历史态度和细致入微的创作精神,《我们的父辈》取得如此成功,也符合情理——想想那些粗制滥造的国产抗日神剧吧,一切都是有原因的,天上不会掉馅饼。

《我们的父辈》故事开始于1941年6月的柏林,三男两女五位年轻的好友对于即将到来的历史大戏一无所知(或者一知半解),他们各自满怀着对于战争的希冀和个人命运的憧憬相约在柏林的小酒馆——当时苏德战争尚未爆发,纳粹几乎统治了整个欧洲,正是耀武扬威信心爆棚之时,年轻人走上前线,期待着创造“第三帝国”的千秋伟业,他们相约战争结束后在这个小酒馆重新聚首。接下来的戏份,则是五个年轻人渐次的憔悴、凋零——最勇武的威尔海姆成了怯战的逃兵,最胆小的弗里德海姆成了杀人不眨眼的老兵油子并用自杀式的冲锋葬身战场,最纯真的夏洛特目睹太多生死后变得老练而麻木,最不问世事的歌手格蕾塔因为政治煽动罪而被自己人枪毙,最提心吊胆的犹太人维克托反而历尽劫难后九死一生。四年之后,五人只剩三人,又在那家小酒馆重聚,眼前只剩一片废墟——这不仅仅是建筑的废墟,更是人心的废墟,生命的废墟。65年前,罗西里尼曾用《德意志零年》一片来描摹战争刚结束时的柏林——对德国人来说,历史就像被清零了,战后的纪元重新开始,《我们的父辈》正是讲述了“德意志零年”如何开始的故事。

现在回看那段历史,无疑充满着荒诞,年轻人被美好的谎言鼓动,为了一个个虚妄的“宏大”目标抛头颅、洒热血,结果他们的青春和热血就成了一堆历史的“垃圾”。剧集开始就有一段对话,格蕾塔开玩笑的问夏洛特:“第三帝国后面是什么?”天真的夏洛特说:“什么也没有,第三帝国是永恒的。”永恒?王菲在歌里唱过(也身体力行着)“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卡尔•波普尔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一书中明确指出:历史命运之说纯属迷信,科学的或任何别的合理方法都不可能预测人类历史的进程。“第三帝国”力图垄断对历史的解释权,并且给出某种“终极”的历史目的——此举在自掘坟墓的同时,也拉着千百万德国青年一同殉葬。

都是过来人,当德国人审视自己历史的黑暗篇章时,无疑内心中会有更深刻的苦楚,但历史不就是如今的镜鉴?父辈们的苦难和屈辱正是子孙们的财富。正如列宁所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德意志零年”重新开启了,但新纪元并不是凭空而至,而是建立在《我们的父辈》直面历史、勇于自我解剖的基础上。

不知我们的父辈看完《我们的父辈》会作何感想。

(刊载于《文艺风象》2013年11月)

 2 ) 反思中文译名

这部剧整体制作都非常精良严谨,但其中文剧名翻译,个人并不是很喜欢。

本剧共有五位主角,三男两女,分别串起五条叙事脉络,展现个体在时代洪流裹挟下的无助和悲剧性。五条脉络缺一不可,既有男性战争英雄在前线的抉择和痛苦,男性犹太民众在遭遇迫害时的挣扎和牺牲,也有女性医护人员在后方的成长与奉献,女性明星在周旋于高官与士兵时的绝望与无助。

德语原版剧名为《Unsere Mütter, unsere Väter》,其中Mütter&Väter分别为母亲、父亲,可直译为《我们的母亲,我们的父亲》或《我们的父母》。

英版剧名为《Our Elder Generation》,意为《我们的祖辈》,将性别意识淡化且精简概括。

而中文剧名直接将其译为《我们的父辈》。父辈一词为传统中文系统中常见语汇,其用法多正式深沉,就情感而言与本剧颇为契合。但本词性别意识单一,在话语场域里女性视角缺席。女性由本剧中不可或缺的主角,弱化为男性权力支配下的第二配角甚或附属品,《我们的父辈》一词易让人联想起英勇威猛的男性英雄,却忽略了傲然不屈的巾帼女性,又无疑是对固有性别观念的二次强化。

欧文斯在《他者的话语:女性主义者与后现代主义》中写道:“关于女性的图像从来都是比比皆是。但是,在被再现的时候,女人在主流文化中已经被描绘为一种缺席。”这句话用来阐释本剧中文译名女性视角缺失现象很是恰当。这种日常表达构成和强化了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刻板印象,它消解女性话语中的权威、力量,并将女性进一步排除在公共场域之外。

希望我们能摆脱思维惯习,重拾性别平等的公共叙事策略。

 3 ) 向《我们的父辈》致敬

 每年反法西斯胜利周年纪念,西方战胜国,总会拍摄一些记录片或者影视作品纪念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我做为一个历史爱好者,保持了从高中到现在人到中年一直在二战题材上长久“追剧”,包括研究二战的书籍、回忆录、记录片、影视作品(国产抗战剧属意淫产品,侮辱智商及篡改历史,幸好国产剧走不出国门,丢人现眼范围还不算太广!),当然,年龄增长了阅历增加了,阅读的范围扩大了,对于二战的胜利也已经没有了年少时正义与真理最终胜利的喜悦,这个胜利对于自由世界,是利用一个极权战胜另一个极权,对于东方的百姓,不过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今年5月,很偶然的在“人人影视”下载了一部好片,《我们的父辈》,难得一见的德国人拍摄的二战题材电视MINI剧,三集,每集90分钟。 故事描写了5个德国年轻人,在苏德战争开始的1941年到1945年战争结束后的遭遇。五个年轻人分别是二个国防军(哥哥是中尉弟弟是士兵),一个战地护士、一个犹太人、一个德国乡村歌手。五个好朋友中有二对恋人,国防军中尉和战地护士、犹太人和歌手。兄弟俩奔赴战场前,五个好友还快乐的聚会,大多数人乐观地相信最迟圣诞节就会结束战争,只有忧郁的弟弟悲观地预言:战争会让我们最坏的一面呈现出来。果然,战争挟持了所有的人,每个人都被时代的洪流裹协着,沉伦。
        
         我一直认为,所有的战争片的主题只有是反战的,才是道德的。(最痛恨的场景,是小战士以撒娇似的口气对首长说,首长,什么时候能上战场啊?首长笑咪咪地抚着战士的头,着急了?放心,有得你打的!)《我们的父辈》中的战争场面,残酷而血腥。滚滚的战争车轮,就象一个大绞肉机,所到之处,尸横遍野,只留下黑压压的苍蝇在草草掩埋的仍旧汩汩地冒着血的大地嗡嗡狂欢。战场就是屠宰场,每个血肉之躯都是待宰的羔羊。一个个年轻的生命,就这么没有任何意义的逝去了,不论是想在俄罗斯广袤大地上有块土地娶妻生子的德国农民,还是想赶在夏季开学之前到德国大学去读哲学第系的65岁德国母亲的老来得子。战争摧毁了一切温情,剥夺了人的尊严、理性、信仰,做人的底线一降再降。战争对于被侵略国的民众而言,更是灭顶之灾,影片中有很多杀戮场面,不煽情却令人冷汗直冒,被俘的苏联军官、犹太女孩、为报复波兰游击队而选中杀一儆百的波兰男孩……全部一枪毙命,而最震撼的是在死亡之前,每个人,不管是苏联军官波兰游击队员,甚至是犹太女孩和波兰男孩,虽然发抖却一个都没有求饶。毫无疑问,每个人都目睹了太多死亡,所以一旦轮到自己,根本就不存在逃脱的幻想。
     
        任何优秀的影视作品不可能没有丰满的人物,剧中的五个主人翁,虽然性格迵异,但至少热情、善良,怀揣着自己的梦想。然而在战争的狂潮中,个人的命运根本掌握不在自己的手中,在各自的挣扎求生路上,不管最终死去的还是侥幸活着的,所有的人已面目全非。其中,兄弟二人性格发展、最后的命运,尤其让人唏嘘。
       哥哥Wilhelm在剧中是作为叙事者来讲述五个人的命运的,他是一个典型的德国人,英俊整洁、严谨克制有责任心。他是德国国防军不是盖世太保所以他希望战争就是战争,不要滥杀无辜,他有着做为军人自己的底线。当他手下的战士一个个在眼皮下眨眼逝去,残酷而荒谬的现实让他彻底醒悟,他做了逃兵在乌克兰的乡村捕鱼烧饭活一日算一日,被抓捕后侥幸逃脱死刑变成缓刑(估计是德军人员伤亡实在太大,所以有生力量再不能随便损失),他顽强地活着,忍受着变态的上司的折磨,尽他的能拯救无辜(拿着汽油桶遵命烧掉乌克兰普通农家,看到和善的老夫妻二人终究不忍下手,宁可承担不服从的后果)。而因为他的本质是强大的,所以那个上司虽然想凌辱他却总是不得手,最后上司趁着酒劲想加害他时,反被早有防备的Wilhelm所杀,再次逃亡。
        弟弟Friedhelm却是一个矛盾纠结的人物,看完后怅然不已,郁闷难忍。Friedhelm本是一个书虫,在入伍时候不忘在包里塞上书。哥哥说:战争使男人成长。他却说:战争会把我们最差劲的一面呈现出来。在一群被极权控制的宣传机器洗脑的”群氓”中,只有他一开始就敏锐地看到战争的本质也因此被排斥甚至被“殴打”,初上战场,他的眼神悲悯而清澈,他努力保持人性的纯良与慈悲,在哥哥受命枪杀被浮苏联军官后,他的眼神是投向哥哥的无声的谴责,在亲眼目睹乌克兰犹太女孩被盖世太保射杀,他的痛苦无以复加,这是一个完全疯狂的世界。
         同时他又是懦弱的孩子气的,严厉的父亲看不起他的善良他的怀疑精神,而母亲偏爱着小儿子临别嘱咐大儿子一定要让弟弟活着回来,再加上上面还有一个这么“主流的”优秀的哥哥,这样的家庭小生态注定了弟弟最初的性格。他满心不情愿地走上战场,然而已不可能独善其身。他玩世不恭地对待战争,所以他故意在敌机夜晚侦察时猛吸一口烟,引来敌机的轰炸。(我想在他的心里,这还是别人的战争,与他无关。)
       哥哥有点说对了,战争让男人成长。虽然这个“成长”,是指泯灭良知,为了保全已方的生命,无所不为。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Friedhelm的柔软的心一点点钝化。他是聪明人,一旦当他明白战争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他立即转变为生存主义者。在苏联的沼泽地,Friedhelm最先建议用俄罗斯的农民开路排雷(此时,换哥哥惊诧地看着弟弟),“战争会把我们最差劲的一面呈现出来”成了对他自己的预言。他真正参加了这场战争成了一名优秀的德国士兵,也一点一点丢掉了自己的心。死亡已经拉开序幕死神已经紧紧跟随,因为你的心被消灭了,你的思想被消灭了,那么你还存在吗?
       但是这是一个年轻的生命,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即使心灵枯萎了了,还是身体还是本能地要活下去的。即使目睹哥哥被炸死(实际没死),他疯狂地冲进苏军的电报站,但此刻他是想活下来的,所以当苏军卷土重来,他穿上死亡苏军的衣服,仗着会俄语的优势蒙混逃生,却差点死于自己人的枪下。
       重伤的Friedhelm回到德国,父亲冷言相对,母亲喜极而泣,街边咖啡店的无知少年羡慕他的军功章问长问短。伤愈后他扔下哭泣的母亲决定回到前线。他决心为了德国而战。在大厦将倾之际,向死而生。回到战场的弟弟冰冷、残酷,如一具行尸走肉,毫不手软地杀死少年、绞死因游击队而被报复的民众,冷漠地对待做为党卫军的德国刽子手但执行他的每个命令,他的眼神没有一丝生机,没有乐趣,也没有痛苦,他把自己彻底地变成了最可恶的德国纳粹。唯一能看出原来的一点点人性力量的,是杀死党卫军放走好友犹太人维克多。本片中人性的复杂,让人回味无穷。
       他的死显然在自己的计划当中(因为他本性的善良、因为他心里善与恶的交锋,他是不可能原谅这样的自己这样的恶的。也因此真正恶贯满盈的纳粹战后反而摇身一变成为政府工作人员),战争马上要结束了,他告诫12岁的德国童子军投降苏军不要送命,在五个朋友的合影上给朋友写下遗言请老头战友转交(很写实,到战争的最后阶段,有经验的,壮年的德国战士死的差不多了,老头和孩子也上了战场),自己自杀似地冲入枪林中,中弹身亡。临死,他的眼神终于回复了年少时的清澈无辜。
       弟弟的生命是个悲剧,而因为其原本的美丽,这个悲剧更让人心痛。当然 这个悲剧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当时所有德国人都还对一战后德国做为战败国的命运记忆犹新,所以,德国很多知识分子,在1943年明知战败不可避免,却主动报名参战,这是当时社会整个的大的背景,脱离开这个背景人物的心理转折就不可理解。但为什么弟弟不能象哥哥一样实现自我救赎?同样的背景但还是有个体的选择,弟弟和哥哥一样是有独立思辨能力的人,甚至他比哥哥更早看穿真相。但弟弟不具备哥哥的成熟与骨子里的坚韧,所以他不能一直守护好自己的底线自己的心。战争释放了他心底里的所有的恶,这种恶也是大多数正常年代里本应善良正直勤劳思辨的德国民众心中的恶!
       

       总体而言,《我们的父辈》是很有诚意地对待那段历史的。影片的开始是以苏俄战争为起点,已经很了不起。因为众所周知,欧洲战场公认的二战起点是以苏德共同入侵波兰开始,两国共同瓜分了波兰。甚至并没有着力描写苏联红军反攻德国本土时的烧杀抢掠,对德国包括东欧妇女的一路轮奸。个人认为,哥哥战争后期被俘进入苏联“古拉格”(劳改营),在西伯利亚的冰天雪地里劳改,十几年终于回归德国,才更有代表性。但显然德国制片方要更克制一点。(当然,我并不认为苏联把战犯送到劳改营是不对的,美国人也建立了臭名昭著的莱茵大营。既然做了恶,必须受到惩罚,才会不敢再犯!以德报怨,只会让侵略者认为自己本就没有错。这一点,中国人比谁都明白)片中表现的整个东欧百姓的反犹、波兰人的游击战导致党卫军的报复,也许有些人会觉得德国人在为自己辩护,不过我认为这确实是历史的事实,战争的本来状态。在描写犹太人和波兰人,制片方应该是动了点心思的,德国犹太人(五个朋友之一的Viktor)、波兰犹太人(医生lilya)在片中的形象都是聪明、勇敢、宽容、理性,和Viktor 一起逃出运送犹太人到集中营的火车的波兰女孩,也被塑造的坚强、果断、机智。我想,充分体现了德国人对被侵略的、被侮辱的赎罪心理。
        以一个战败国的角度来记录历史,自揭伤疤,而且是外科手术般地大动作,向后代向世人展示自己民族曾经犯下的涛天罪行,以教育后代,永不再犯。从这个意义上说,德国人真是让人尊敬。
        多么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也能看到我们自己的史诗般的影视作品,不管是关于抗日战争的,还是关于那场大饥荒关于文革的。
        往事并不如烟!

 4 ) Friedhelm:这样的德国军人,可以批评,却必须尊重

“Friedhelm”的角色,睿智,善良,压抑,悲壮。

1、看得太过透彻,所以得不到解脱。

2、诗人的心,也会因为惧怕死亡,而学会麻木。

3、他保住了德国军人最后的尊严。
        二战中,德国败得彻底。战士们死在远方的沙场,故土的房屋被洗劫和焚烧。
        背负着战败的沉重代价的同时,德国人还必须站出来道歉。向战车碾压过的村庄和平民而道歉,向奥斯维辛集中营里的犹太难民道歉,为发动这场愚蠢的战争而道歉,为满世界的硝烟和焦土道歉。

        战败的屈辱,以及道歉的鞠躬,让德国军人在二战的话题中直不起腰。
        Friedhelm这个角色,就含蓄地包含着为德国军人正名的意图:
        他厌恶战争,喜欢诗句;他没有疯狂地追随元首,而为受难的人民感到痛心;他看穿一切,却无可奈何;他知道注定败局,但身后无路可退;他不是生性残忍的暴徒,却杀死儿童和妇女,双手沾满鲜血。
        最后的最后,他唯有一死:死在战场上,死在俄国兵的枪口下,才能不负祖国的使命,不辱军人的尊严,不违诗人的心。

        这样的德国军人,世人可以批评,却必须尊重。
(待续)

 5 ) 我对哥哥和弟弟的看法

刚看完时我觉得我没有看懂,看了影评之后更觉得没有看透,后来我想,兄弟俩没变,从一而终,哥哥依然是那个勇敢、坚强、理智的哥哥,没有变懦弱,弟弟依然是那个脆弱、善良、多愁的弟弟,也没有突然成熟,只不过形势变了,他们只不过根据形势做出自己的选择。
  先说哥哥,有人说哥哥成为逃犯是他崩溃之后的表现。但我认为这只是他认清现实后自然而然的举动。
  他自始至终更多的是为了担负责任二战(保护弟弟、遵守对母亲的承诺、保护自己的那一连、保护国家的人民),但我并没有感到他觉得一个军人就该视死如归、战死沙场。
  而当时的情况是,他认识到战争给更多人带来的是伤害,为了毫无意义的目标,杀害很多无辜百姓自己的士兵,弟弟也失踪甚至死了。他的责任消失了,而且他恍然大悟那个责任是没有意义的。所以他放弃,不是逃避,是放弃。
  他在湖畔小木屋的场景如此静美。他安静的坐在木屋上,眼神深邃如旧,冷静如旧,虽然有迷茫与怀疑,但并没有“崩溃”“脆弱”者的胆怯。
  再看他被抓走之后的行为,坚强的活下去,理智的判断不能用火烧屋,麻利地杀死军官,出逃。他并没有干任何不人道的事,也没有干任何愚蠢而疯狂的事。因为他并没有崩溃,只是认清现实。
  而且他在夏洛特面前并无惭愧,而是一把抱住了她。夏洛特哭着跑开后他的仰天长啸,我也不认为这是他的惭愧与崩溃,只是对战争的愤怒控诉与无奈悲戚。
  其实他是个简单的人,简单而伟大。私人以为他和维克托有些像,正直而智慧,只不过他遭受的心灵创伤与震撼更大。
  所以我认为哥哥一直是那个哥哥,我最爱的哥哥,智慧而勇敢的哥哥,爱着亲人的哥哥。战争改变了他吗?只是他自己改变了对战争的看法。

  再说弟弟,我也不觉得他在战争中成熟了,在我看来,他依然有那一颗水晶般善良敏感而脆弱的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先来说说原来的弟弟,其实弟弟这个人应该内心一直比较复杂,因为看书多。
  心思敏感、细腻的弟弟从小不被关注,父亲只爱勇敢的哥哥。但哥哥倒是很关心他而尊重他。这个情节多么似曾相识,在《指环王》《伴我同行》中都有几乎一模一样的桥段。在这两部片子里,弟弟在内心都崇拜且深爱着哥哥。所以我大胆的类推一下,这部片子里,弟弟对各个的感情也是很深,而且也是崇拜战争英雄哥哥的。
  但同时弟弟又饱读诗书,自己对于战争是怀疑的,所以这就形成了一种矛盾的心理,再加上这个年纪本来就叛逆,所以他带着一种复杂的心情上战场。
  他毕竟只是个年轻人,正如片头哥哥所说“他(弟弟)看起来是那么无助”,他对战争的理解虽然透彻(战争会把人最坏的一面带出来),但那毕竟只是理论,而没有任何实践。所以他还是会干一些幼稚的事情,比如故意吸烟吸引苏军。
  但最大的转折点是哥哥死了。其实弟弟很聪明,他知道哥哥不可能引领他们胜利,也不能永远保护自己。但哥哥依然是哥哥,依然是亲人,依然是一面旗帜。所以那个晚上他对哥哥说“我希望你带领我们”。
  但是战争太恐怖了,尤其是哥哥死了,一下子就把存储在他脑子里的知识全部激活,突然的,就像活火山爆发一样,弟弟彻底变了。但这变化不是经历战争后的成熟,而是一刹那的瞬变,就像之前看到有人说的“心门一下子关了”,我说“邪恶与痛苦的一面彻底引爆了”。
  他干出了很多我们不太能理解,或者有争议的事情。
  因为战争。
  因为哥哥死了
  因为他实际上是一个脆弱的少年。爱读书,被边缘化,善良,敏感。
  接下来他的心路历程应该是一路矛盾,又一路不予理睬这些矛盾。父亲的冷眼,酒吧里陌生人的嘲弄,母亲的爱盲目而没有理解,他决定重返战场。为了什么,有人说战场才最适合他,我却认为这是一种逃避与无奈。哥哥死去,世界如此荒唐,不如自己也荒唐下去。
  于是他杀人不眨眼。
  但让我无限心软又无限困惑的是,他知道哥哥未死,而是成了逃犯之后,他的内心该承受多大的波浪。我看着他的眼睛,无限心痛,少年你实在不该承受这么多。
  他的心们没开而是更凌乱了。我总觉得是哥哥的打击让他放任自己冷酷无情,现在知道哥哥没死,他对自己感到惭愧。
  但同时,他的心里,还是期慕哥哥是个坚强的战争英雄,是个比自己伟大的后盾吧。就像从小在心里的英雄形象倒塌,他对哥哥,也有那么点失望吧。
  他在那张照片背后写地址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啊!哥哥,朋友,欢乐,青春,都是些极致美好到战争背负不动的名词。
  可怜弟弟,在平安时代或许还可以幸福,但战争时,理解他的三个朋友,爱他的母亲,爱并尊重且保护他的哥哥,这些人,终究都不是他的知己,他的同路人。

 6 ) 毁掉的一代

   看完了德国制作的三集电视连续剧《我们的父辈》,第一个念头就是——推荐!极少向朋友推荐电视剧,因为电视连续剧像“宇宙黑洞”,再多的时间都能吞噬;众口难调,可别弄巧成拙哟。但《我们的父辈》不一样,它制作的精细超过了一般电影,它只有三集,加起来4个半小时,相当于一部上下集的电影;最主要的是,电视剧会触摸到我们心底最深处的一些问题,对我博客有兴趣的朋友也一定会对它们感兴趣,从“我们的父辈”的生活轨迹里找到自己那些似曾相识的脚印。
     电视剧的开始是五个德国年轻人一次在柏林的聚会。那是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苏联的前几天。这是五个自小就嬉戏在一起的大孩子,其中W和F是兄弟,V和G、W和C是两对恋人。聚会又是唱,又是跳,充满了狂欢的气氛。F虽然想当演员,对战争不感冒;V虽然因为是犹太人,有心事,但是此时此刻他们都沉浸在第三帝国的胜利之中;他们崇拜元首,信仰“国家社会主义”,他们为自己是纳粹国家的一份子而深为自豪。他们认为“解放全世界的战争”很快便会结束,因此约定当年圣诞节重聚。W和F应征入伍,到了第一线;C当了野战医院的护士。当他们一身戎装或者一身白衣,是何等意气风发呀!
    微妙的变化是从进攻莫斯科开始的,“速战速决”的许诺失灵了。元首的话也不是句句正确,一句顶一万句的呀。大雪、严寒、激战,多少兄弟不是被子弹打死就是冻死。原来第三帝国的卐字旗并非战无不胜。思想的变化往往是从动摇开始的。以后的事越发不可理解了。W和F亲眼看到了犹太小女孩在他俩面前被击杀,他们也执行过处决被俘的苏军政委的命令。这些事让他们震惊,让他们对自己投身的事业的正义性有所怀疑。可是怀疑有什么用?所谓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他们不断地枪杀着敢于反抗的俄国居民,你都很难分清他们是被迫还是自觉自愿的,因为你不杀他们,他们就会杀你。就像弟弟F早就说的,战争把人那坏的一面全都暴露出来了。希特勒开始走下坡路了,军队里弥漫着失败情绪。越来越多的官兵知道这一切毫无意义,可是更知道自己已经没有退路。这种日复一日的绝望终于使他们精神崩溃。哥哥W一开始充满了战士的荣誉感和照顾弟弟的责任感,他把带好士兵、执行任务当做天职,最后他选择了逃避,进了“逃兵营”,差点被处决。弟弟F性格有点反叛,当他的手沾了越来越多的鲜血,他选择的是自杀——跳出壕沟,让苏军的子弹把自己打成蜂窝,为的是告诉身边那些充满英雄主义幻想、跃跃欲试的“童子军”,战争有多么残酷!
   再说那三个。C是个特别坚强、勇敢和纯洁的女孩子,梳着两根大辫子,笑起来不知道有多甜美。她工作负责,升了护士长。但她无意检举了一位犹太护士,一直被悔恨咬噬着。G爱唱歌,梦想着当歌星,到巴黎和米兰演出 ,不愿去东线“慰问演出”。为了让犹太男友V逃出德国,她和高官鬼混。她是最没有“政治头脑”的,但连她也认识到“这场战争是打不赢的”,可是最后也被那位高官送进监狱枪毙。V的经历最复杂,因为是犹太人,所以更多的磨难。女友卖身救他,其实是个骗局,他依旧被抓进集中营。他逃出来,参加了波兰人的游击队,波兰人也“排犹”,他只能装聋作哑,避免暴露身份。可是他的命运最好,遇到了许多好人,得以活了下来。
    电视剧的最后,五人聚会成了三人会面,一样的房间,屋非人更非!不禁想:战争带来了什么?不光是死亡,生者也将永远肩负着沉重的包袱。战争的残酷现在成为了共识,这是理性和人性的胜利。可以说,死掉的永远是“工农子弟”居多,几百万,几千万,每一个名字都是一条生命和一家子的希望。胜利者和失败者在许多情况下都只是“炮灰”,“炮灰”而已,不管为他们建了多高耸的纪念碑。
      这部电视剧最引起我思考的是“我们的父辈”,他们这代人的命运。他们勇敢、热情,他们热爱祖国和人民,他们追求真理、崇尚正义,他们本该是英雄,至少也该有即使不辉煌也充实丰富的人生。可是他们的一生最后还是被毁了。有的成了双手沾满鲜血的刽子手,有的历经苦难,家破人亡。他们纯洁的情感被谁利用了?而极权主义者又是怎样给年轻人洗脑,把他们“调教”成螺丝钉一样的驯服工具的呢?……祖国、人民、伟大、幸福,这都是最诱人的字眼,而希特勒们恰恰是用它们来捕获了年轻人的心。其实任何主义或信仰,要求的就是信徒的献身。丑恶的历史不断重演,善良的人,你不能不警惕哟!
    电视剧是以W的口吻回忆的。W 活到了现在,他不但看到了希特勒的覆灭,还看到了柏林墙的拆除,看到了苏联的分崩离析,同时也看到了昔日“共产世界”的涅槃重生。整个电视剧是借他的回忆来展开的。他没有回避历史,没有回避自己的罪恶。他让你体会到了小人物在大环境里的无力感,体会到了人性的复杂和无奈。啊啊,历史的洪流卷走了多少生命!
    这部电视剧在豆瓣网上被评为空前高的9.7分,不少观众说,如果是电影,可以去奥斯卡拿小金人。我想,如果您看腻了“手撕鬼子”一类抗战神剧,不妨也来审视一下“我们的父辈”,至少,当我们已经成了“父辈”乃至“祖辈”的时候,头脑会更加清醒一点。


  
  
                                
   

 短评

五根主线的切口都非常不错,特别是男主和弟弟在战争中的生存之道与良知之间的权衡对比尤为精妙~~昨晚一口气看完,欲罢不能。。现在萎的一比。。。。

7分钟前
  • leon_takeuchi
  • 力荐

战争是残忍的 没有经历过的人 怎么有资格说风凉话 没有亲眼看到死亡 怎么会拼命求生

11分钟前
  • Diva Tequila
  • 推荐

一定要和幕后纪录片一起看。严谨的历史态度和克制还原叙事,想必德国人自己回顾历史内心同样痛苦,但也只有正视历史才能将父辈的苦难变成子孙的财富,无论如何都不要美化战争、粉饰战犯。日本人你们怎么就不知道学习一下。

15分钟前
  • 沉歌
  • 力荐

第一次从德国人的视角看二战,同样十分震撼!战争能把人性中最丑陋的一面挖掘出来,直至失去人性!

18分钟前
  • wind288
  • 力荐

爱国有时候是件恐怖的事情,而战争的胜利永远属于手握权力的人。★★★★

2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战争最大的胜者是苍蝇,人类的血肉喂饱了它们。”

23分钟前
  • 白熊启动子
  • 力荐

不愿上战场的没有回来,主动为国效力的被撕裂成碎片活了下来。弟弟最通透,大环境下的无力却一路自主选择直到死亡;哥哥崩溃的嚎叫像是一场巨大的梦魇。结合纪录片看,剧拍得真的非常克制严谨又沉痛。只有不曾经历过死亡与战争的人,才会高叫着将一切付诸于武力。到最后才发现,那年他们不到二十岁。

24分钟前
  • 某J。624
  • 力荐

深夜,把前天买的蓝光碟一口气给看完了。感觉好像过了一个世纪般漫长。

26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力荐

不知这部片怎么担当得了那么多赞美,整个欧洲战场东西战线上也能时常偶遇家书还还凭什么抵万金!

29分钟前
  • 大圆满
  • 还行

胶片的颗粒感最适合战争题材了,德味儿,毒

31分钟前
  • 好想当反派
  • 力荐

第三集哥哥拿着汽油执行命令去烧波兰老夫妇的房子,当他走进老人,老人满脸褶皱问他需不需要一起吃喝点什么的时候,那个瞬间是最让我感动的。

34分钟前
  • bathball·巴思柏
  • 力荐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主角有犹太人可避开了奥斯维辛、有军官士兵但没有过多的炮火硝烟。它始终关注着战争如何把人性最坏的一面暴露出来、如何摧残那一代人。五个人都有选择的余地,选择活下去未必比敢走向死亡更有勇气,可是内心终究有一部分已经死在1945年了。

37分钟前
  • fiona
  • 力荐

德语名叫《我们的母亲,我们的父亲》,是什么让译者直接省略了片名的一半?就算是译Our Elder Generation也不该译成父辈,第二性在简中语言体系里再次隐形。

41分钟前
  • Shannon
  • 力荐

好评!编剧睡醒了的故事是多好啊!

42分钟前
  • HestiaGnade
  • 力荐

战争只会揭露我们最差的一面,起初以为是拼搏,最后沦为无望的等待,几代年轻人变成时代洪流里的殉葬品。

47分钟前
  • 熊阿姨
  • 力荐

如果你要用好莱坞火爆大片的兴致来看本作,那你百分百会失望。本片从头到尾一直很压抑,和《从海底出击》有得一比。五位主人公五种不同的视角,相互独立却又共存,其实纳粹军官马汀可说是第六主角,他代表了虽然邪恶、但被包庇的那类。第三集没有冤枉波兰人,整个欧洲都在反犹,远不止德国。

49分钟前
  • [己注销]
  • 力荐

对普通人来说,战争无胜者

5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几乎完美的电影。但德语片名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的父亲》,母亲还在父亲前面,(不懂德语,查翻译软件的),不知道为啥我们直接节译为《我们的父辈》?文化是潜移默化的,我们做的每件事都会影响到后面的人。而且这个片名也导致我在观看之前一直以为,这是个主要讲战场和男人的电影,没想到女性在电影里戏份那么重。

54分钟前
  • 花边阅读
  • 力荐

时代洪流裹挟下的一代人,分不清真假、辩不明善恶。最厌恶战争的一个成了冷酷无情的杀人机器,最坚定果敢的一个成了迷茫的逃兵,最渴望报效祖国的一个为了敌国护士留下,最骄傲光鲜的一个困于阴暗牢笼里凋零……战争一起,人性首先被牺牲,继而正义真理等也难以幸免。希望有一天能看到我们的父辈的故事

56分钟前
  • 麦琪不爱吃芋头
  • 力荐

日耳曼民族是个多可怕的民族啊。连反省都反省得这么帅。

60分钟前
  • 比多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