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吹口哨我就吹

HD

主演:阿妲·康迪斯库,乔治·皮斯特雷劳,克拉拉·维达

类型:电影地区:罗马尼亚语言:罗马尼亚语年份:2010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想吹口哨我就吹 剧照 NO.1想吹口哨我就吹 剧照 NO.2想吹口哨我就吹 剧照 NO.3想吹口哨我就吹 剧照 NO.4想吹口哨我就吹 剧照 NO.5想吹口哨我就吹 剧照 NO.6想吹口哨我就吹 剧照 NO.13想吹口哨我就吹 剧照 NO.14想吹口哨我就吹 剧照 NO.15想吹口哨我就吹 剧照 NO.16想吹口哨我就吹 剧照 NO.17想吹口哨我就吹 剧照 NO.18想吹口哨我就吹 剧照 NO.19想吹口哨我就吹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想吹口哨我就吹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还有5天,西尔维乌就要从感化院中释放,可是自从他知道自己那消失了多年的母亲再次出现,并决定带走与他相依为命的弟弟后,这5天开始变得如一个世纪般漫长。  自从多年前母亲突然消失后,西尔维乌独自把弟弟带大,将他视作自己的儿子。如今在最后关头,他越来越担心弟弟就这样被带走。仓惶之中,他决定绑架自己暗恋的心理学社工安娜,并带她一起逃走。逃离感化院的西尔维乌,第一次尝到了自由的味道:穿过发间的风,开阔的大路,还有他的初吻……一切都因此有了可能。向日葵紧急审讯室倾读心声看不见的罪金刚瓢娃王牌播音员2生灵奇旅这个漫画很厉害!A2Z誓言(2018)斯巴达克斯:复仇第二季出走的少女鬼月杀机妈妈咪呀红胡子19658月32日与自己告别邮差的白夜电影魔术师:奥逊·威尔斯嫁东宫麻将1996鹿鼎记2020天长地久1993鬼妹艾米莉亚2.0末日情人非我所愿新不了情1993保密天使时间的风景恋恋有声给点阳光就灿烂鱼跃在花见火星少女队步步惊情那小子真酷第二季宝贝鲁比怪房客(1976)时空来电启示之路:是结束也是开始史前一亿年我的野蛮同学(粤语)超级工程江户盗贼团·双雄亚特兰大第四季双影

 长篇影评

 1 ) 躁动内心下的诗意情怀

  当初选择看这部电影,完全是被它的名字所吸引的。
 《想吹就吹,吹得响亮》。
 但与译名的略带欢乐不同,这部电影却是冷峻而残酷的。
 男主人公还有五天就可以从这个名义上为感化院,却不比监狱好多少的地方解脱出来。他似乎可以嗅到自由的味道了。而在感化院的这段时间中,他也试图变得乖戾。
 但意外发生了。导火线就是男主的弟弟前来找他,并告诉他母亲要把他带到意大利。男主为此感到焦虑和困扰。因为他认为,母亲会毁掉弟弟的未来。自己小时候就是跟着母亲的,但母亲为了自己的生活,却将他看做皮球一样踢来踢去。他始终认为自己变成这幅样子,母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弟弟是自己一把拉扯大的,他绝不可以看到弟弟重蹈自己的覆辙。于是他开始试图寻求转变。但一切都是那么的艰难,他遭到了同伴的羞辱,甚至与母亲的谈话也是以争吵而悻悻收场的。
  男主的焦虑终于转化为了难以抑制的愤怒。在一次访谈过程中,冲突爆发。他挟持了自己看中的一位女孩作为人质。而他提出的要求就是见到母亲,让她发誓要把弟弟留下来。母亲妥协了,而男主此时却还提出要与这个被自己挟持的女孩去喝上一杯咖啡。最后,在喝完咖啡之后,男主举起手,平静的被逮捕。
  全片很是安静,听不到什么配乐。在影片的最后响起来的警笛和汽车奔驰而过的声响也因此显得格外刺耳。就像是一把利刃,划过苍茫的天际,直达我们柔软的内心。
  在我看来,男主人公有着一根筋的简单和直率。因为爱弟弟,所以他要把他留下。因为喜欢这女孩,所以即便冒险还要和她去喝一杯咖啡。这似乎是一种可爱。这个少年躁动的内心中还有一份诗意的情怀。
  我一直对少年罪犯有着不大不小的同情。因为我相信,他们的背后有着更深层的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原因。就像男主人公,他也是因为在小时候没有得到应有的来自家庭的关爱才会迷失自我。而作为承担着教化少年重担的感化院,在我们看来却就像一个冰冷的监狱,没有一丝的关爱,有的只是刻板与冷酷。这不禁让我想起了那部《恶狗帮》。他们试图反抗,却终究逃不出这铜墙铁壁的禁锢。少年们在这里得不到任何的感化,反而增添了更多的绝望。
  当少年举起手来,他知道自由将离他越来越远。而他那心中纯真而又简单的美好情愫,就盛开在他曾经悸动的心上,被风吹散。

 2 ) 《想吹就吹,吹得响亮》与自由挥手吻别的男孩

这部来自罗马尼亚的独立影片有一个非常掷地有声的名字:想吹口哨,我就吹(If I Want to Whistle, I Whistle)。片名起得很响亮,有一丝霸道,也是很诙谐得暗喻青少年们想做任何事情,就尽情地去做的顽童心态,他们不在意后果如何,不考虑别人怎么看。

《想吹就吹,吹得响亮》作为导演弗洛林•塞班的银幕处女作,影片尽管还有些不够完满的痕迹,可是胜在风格清新内敛,别具一格的生活记录片的影像形式,更将这种记录片的拍摄方式发挥到极致:自然光照明,同期录音,鲜少有背景配乐,观众能听到的,只有环境的杂音与人声。无疑,将影片制作成记录片的格局,目的就是给观赏者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也是与本片题材有着息息相关的叙事手段,因为影片的主题精神就是反映那些在教养院的高墙内接受再教育与管制的少年犯们青春期的真实生活与心路历程。

在这之前,2009年雅克•欧迪亚的《预言者》也取用同样的摄制方式,而且题材有些近似,但风格更为浓烈成熟:步入成年之后的阿拉伯青年吉贝纳在法国监狱与自己的科西嘉导师互谋利益,他机智冷硬地求生手段,通过与天牢之外的各方黑手党之间的相互瓜葛,最后成为一名黑手党要员。影片主要探讨在监狱这个封闭和小团体自定规则制度的空间,以小群体为代表的种族冲突之间激烈的厮杀与相互抗衡的监狱文化。《想吹就吹,吹得响亮》这部影片在主题内质上,就相对“寡淡”一点:没有黑社会势力在监狱的里应外和与权力蔓延,没有狱警与犯人之间火药味儿十足的对峙,监狱犯人之间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也没有过分宣扬。更多的是将眼光落在那些未成年或才成为“准”成年的半大孩子们因为家庭疏于教育与关爱成为“问题少年”的社会现象。在罗马尼亚这个东欧国家,这已经成为一个需要解决的刻不容缓的社会问题。
 
一般涉猎到社会敏感话题的影片,有很多导演喜欢采用含蓄、温而不表又相对客观的镜头语言,去陈述事实与社会现象,将问题与疑惑留给观众们去思考,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震撼效果,其实导演们运用不表达自己观点的镜头与影像的模式,有时候是一种基于站在第三方立场上冷静的审视观众们反应的态度。《想吹就吹,吹得响亮》就是按这条路线迈步的。

我发现影片的拍摄视点有多处在西尔维的后肩方位进行跟拍的,就如同记者在实地取景、跟随采访人物一般,很真实,没有修饰与雕琢的造作之感。在初看影片时,有些发闷,因为还没有摸清导演要展现的思路及意图。但观众的观影习惯会随着影片的节奏而调整。如同生活片段一般原生态的影像下,其实是暗流涌动,剧情简单之中透有力度,情节编排得有感染力,需要慢慢得酝酿情绪与铺陈出细节为下一步情感的爆发做出一个适合的解释与说辞。

影片在一个封闭的教养所取景,这里就是微型社会群体。孩子们劳动、歌唱、共同作息饮食,有欢乐的时候,也有雄性之间勃发征服之战的争斗,但都是小打小闹,之后一切归于平静。男主角西尔维的形象设置得有些神经质,总是喜欢直盯盯着看人,有时候喜欢絮絮叨叨,看似外表温和其实是压抑暴怒的孩子,这是遭受精神创伤的表现。很可惜,在他马上就要刑满释放的几天前,发生了悲剧事件。母亲自然是整个事件的导火索,她的出现打破了西尔维平静的生活,好不容易才痊愈的心灵伤疤,又再次被皮开肉绽地揭开。这些年,母亲为了生计和不断变换的情人置他与弟弟不顾,致使他的人生被毁。现在又要带走他亲密的弟弟。于是他策划了一起绑架案。

往往人们就要走向自由的终点时,一件小事情,就会让全部的努力与辛苦功亏一篑。这种不可掌控未来的人生故事尤为能让观众产生扼腕唏嘘的苦笑与无奈。促使西尔维铤而走险的另一方面,是社会再教育组织忽略了他的人权要求:典狱长对他一再请愿回家探亲不予批准。一个心智尚显稚嫩的青少年,极易在这个时候走极端。影片的精神诉求涵盖两个社会问题:罗马尼亚堪忧的经济状况,很多有孩子的父母们外出到西方发达国家打工赚钱,孩子的抚育及培养的重担要有谁来挑起,这个特殊时期,孩子们的心灵是非常脆弱且易受外界诱惑影响的,西尔维就是代表着这个群体中的一个个体,来引申出上述现象所导致的让人忧心的恶果现象的;另一方面则是影射教养院这个代表社会制度管教组织的制度混乱与忽略对青少年心理过渡时期的再教育和监护的疏忽问题。男孩西尔维不计后果得实施冒险计划的前因后果皆因社会的综合问题所导致。
 
我在想西尔维之所以将社工安娜做为绑架的人选,不是盲目而为,这应该是比较复杂的情愫在里面:爱慕与被忽略之后的报复。爱慕安娜的美丽,得到的是对方的不予理会,于是心中暗暗受伤。更有对女性潜意识的一点点仇恨,因为母亲,他曾经咆哮着骂母亲是“婊子”,是她毁了自己的未来,放任自流地由他自生自灭。但是,毕竟西尔维是个本性善良的孩子,在绑架人质的时候,他清楚得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所以,冲动之下带有理智。西尔维这个叛逆青年,是个矛盾的复合体:沉静压抑,爆发起来就象头狮子,温和又有些敏感脆弱,且心门紧闭。他身上既聚集着暴力因子又能体现出天性的善良,这种角色形象的塑造是导演意欲唤起观众们的同情怜悯之心:他还是个孩子,只是不幸沦为社会的边缘。

最后的结局,可以想象得到,因为就西尔维敢作敢为的性格来说,他知道自己难逃正义的制裁。不过,至少他用这种极端的方式完成了心中的两大愿望。但人生的漫漫长路都要在凄凉的铁窗之下度过。怎一个可惜了得?

因为是拍成纪录片的形式,比较贴近日常生活平凡细节的叙事,而且剧本内容比较简单,相对情节来说少了紧张与刺激的吸引力与张力。不过,温火慢炖出细活,影片前期的剧情与人物性格的铺垫,都在最后半个小时的绑架案得以升华和静默之后的爆发了。这半个小时的紧张戏份,还有一些逻辑上待于推敲的细节部分:那种众叛亲离的背水一战,渲染的是理想化的反叛个人英雄主义。总体来说,这是一部瑕不掩瑜的独立影片。

观影之后,个人认为这部在第60届柏林电影节上获得了评审团大奖银熊奖的影片:犹如一通响亮朴实的口哨曲:If I Want to Whistle, I Whistle!

 3 ) If I Want to Whistle, I Whistle!

等我出去后,

我想娶那个妞,

接她下班,

在车里亲一下,

使劲亲,

没完没了,

干个天昏地暗。

——电影《想吹口哨我就吹》

这是一个少年在监狱里对自由的渴望。

还有五天,少年就能从感化院释放,来到自由的社会。但母亲的突然出现,搅乱了这一定局。

母亲要带走弟弟去意大利,为了留下弟弟,他想尽办法逃出去。

越狱?或者谋杀?都有可能。因为少年是完全放任自己的。

在和体制对峙无效后,他绑架了心仪的妹子,以此作为要挟的工具。

他明确自己想要的东西,并且一定要得到,不计后果的。

为了一时的自由,要被夺去更多的自由。

结局的处理很是惊奇,又在意料之中。

少年邀请妹子一同喝杯咖啡,外面是呼啸而来的警车。少年全然不顾,夸妹子的嘴唇很美。

看到这里不觉一笑,年轻的荷尔蒙是不分场合的。

终于,他高举双手走出去,感受着发际的风和开阔的道路,这就是自由的味道。

少年所做的一切都是随性而为,即便一切都是徒劳。无谓的抗争更显得残酷生猛。

在鱼龙混杂的电影市场,总有小成本的影片异军突起,成为一匹黑马,重重冲击人的观感。

这部电影就是如此。台词简单,画面干净,毫无斧凿的痕迹。

近些年,罗马尼亚新浪潮出了一批好电影。

推荐另一部《四月三周两天》:

故事发生在1980年代末的东欧国家罗马尼亚,两个女大学生秘密堕胎……
大部分是长镜头的画面,穿梭于学校、旅馆、男友的家以及穷街陋巷之间,冰冷的色调、萧瑟的景物和幽闭的空间……

 4 ) 《想吹口哨我就吹》:罗马尼亚小情歌

导演:弗洛林·塞班
主演:乔治·皮斯特劳内,阿达·康达斯库,克拉拉·维达 等

当大男孩西维尔光明正大地把警车开出监狱大门的那一刻,仿佛生命中的一束光被悄然点亮了;一场暴力事件衍伸出的小爱情,原来也可以如此美好,即便它短暂到只剩一杯咖啡的时间。或许,真正的好电影就胜在这样的后续之力。——陆支羽

倘若丢失掉片尾处那“一杯咖啡的时间”,那么,先前的这一切或许就会变得了然无趣;所幸,柏林的评审团银熊保住了本片的价值,使我耐着性子等到了那一杯咖啡,即便那只是蜻蜓点水般的小设计,却足以融亮我干渴难耐的心。亲爱的西维尔,想吹口哨就大胆地吹吧,尽情地吹一曲调调美好的“罗马尼亚小情歌”。
未知罗马尼亚电影的“新浪潮”传奇犹将持续多久,自《四月三周两天》荣膺金棕榈以来,手摇摄影以及自然采光的“真实”效应已然日渐成为罗马尼亚影坛的不二法门。及至这一部《想吹口哨我就吹》,新晋导演弗洛林·塞班同样运用了类似的纪录式镜头,虚晃的背跟,自由的推拉摇移,不打光,无剪辑,竭力抓取演员的临场反应,并妄图将观影者绝无隔阂地代入其中。细想来,这番做法其实像极了诞生于六七十年代的美国独立电影,以“独立电影之父”约翰·卡萨维茨为例,他的《影子》就曾藉由频繁的虚焦和晃镜头为美国地下电影确立了风格并寻得了市场;及至他的《权势下的女人》、《女煞葛洛莉》、《爱的激流》、《首演之夜》等中后期杰作,同样一如既往地秉承了纪录式的临场感,甚至有意抛开剧本,让演员即兴发挥,自我创造情境,从而激发出现时的灵感,这其中尤以《权势下的女人》中的梅布尔以及《首演之夜》中的Myrtle最为出色。而唯一不同的是,美国电影人自然可以很实验地拍电影,却始终抱持着高端的精英主义,苛求完美与圆润,极度排斥电影过分平民化的做法。因而,即便是卡萨维茨的电影,至终亦唯能演变为比伍迪·艾伦稍微不羁一点点的状态,至少在镜头语言上会尽可能传统、平稳,而不会像罗马尼亚的纪录式电影那样无休止地虚晃摇摆。由此想来,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提名鲜有可能将《四月三周两天》这样的电影留存到最后,甚至无可能颁给像《悲伤的乳汁》这样难得的金熊力作,却反而更亲睐于《入殓师》、《谜一样的双眼》那般格律工整的所谓全美之作。
再看《想吹口哨我就吹》中的整体剧情架设,亦无非是两条线索一明一暗的交叉,明处是大男孩西维尔的那一场威逼与绑架,暗处是他与母亲及弟弟的亲情危机;排除掉影片执意力求的真实感与代入感,就剧情本身而言,则确实乏善可陈、无甚趣味,缺失了太多的细节设置;虽有人拿其与桑特的《大象》做比,但显而在艺术水准上大相径庭。况且,像这样的监狱犯罪式情节被太多导演把弄过,一石激不起千层浪,这番道理恐怕谁都能谙熟于心。因而,正如我开篇处所言,确是那“一杯咖啡”的介入拯救了全片,亦使得男孩西维尔对女社工安娜的暗恋有了一次细小的明示。当西维尔光明正大地把警车开出监狱大门的那一刻,恍若生命中的一束光被悄然点亮了。一场暴力事件衍伸出的小爱情,竟原来也能够如此美好,即便它短暂到只剩一杯咖啡的时间。而就是那极短极短的一瞬,安娜的轻轻一吻便润湿了所有的一切喧嘈,仿佛整个世界唯剩下咖啡馆这一方宁静的细土。
或许,真正的好电影就胜在这样的后续之力罢。可惜它们绝然不会出现在中国,即便出现,也势必是不见天日的地下状态,一则不赚钱,二则被禁,倘若不信,那看看《无人区》的下场就知道了。

 5 ) 《想吹就吹,吹得响亮》:极端行为的意义

        关于罗马尼亚这个国家,我对它主要的印象停留在两点上:一是美国动画片《南方公园》里提到富裕的美国的反面时,总爱拿这个国家举例子。“如果你对物欲横流的美国心怀不满,那就该把你流放到罗马尼亚去”——这是它的主人公之一“胖子”卡特曼的一贯理论;另外是《四月三周两天》,一部记述一起与堕胎有关的事件并获得了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罗马尼亚电影。两点综合起来的印象:这个国家不大富裕,社会问题重重,但近几年它却生产了一批质量不错的电影。在一部金棕榈的背后,必然还有一批“银棕榈”、“铜棕榈”电影支撑。
        《想吹就吹,吹的响亮》便是一部“银棕榈”级别的罗马尼亚电影,它在今年的柏林电影节上获得了评委会大奖银熊奖。与《四月三周两天》一样,这部电影的力量主要来自于它以几近写实的方式纪录下了一起事件,它的情感冲击力和戏剧高潮完全来自于事件的内容,以及透过这起事件在观众头脑里激发起的对其背后内容的想象。
        罗马尼亚青年西尔维乌已经在一所监狱中度过了四年,再过15天他便要刑满释放了。从电影开始时一组表现监狱日常生活的镜头看,西尔维乌在监狱里似乎确实“学好”了,成了一位不会再危害社会的“正常人”。他内向、有点腼腆、不爱说话,有时表现得有些执着,而四年的监狱生活并没有使他丧失青年特有的血性和爆发力。如果不出意外,他将在出狱后“回归”社会。
        意外随着他的弟弟有一天来看望他而来。西尔维乌得知他妈妈突然从她工作的意大利回到了罗马尼亚,并打算把弟弟一起带去意大利。八年前,西尔维乌曾和他妈妈一起在意大利生活过,但有一天他妈妈却突然消失了,据说是跟一个男人跑了。西尔维乌一个人把弟弟带大,并从心里认定他妈妈完全是个不负责任的女人,自己的堕落和牢狱生活便是拜她所赐,如果弟弟跟她去意大利,她便会像毁了自己一样毁了弟弟。西尔维乌开始变得焦躁不安起来,他要尽一切办法阻止母亲。要命的是,他还要过两周才释放,妈妈却下周就要走了。
        与此同时,一群社会学学生来到监狱作问卷和采访,以帮助那些即将释放的囚犯顺利地融入社会。西尔维乌对其中的一个女孩子安娜发生了兴趣。妈妈不久也在他的要求下来到监狱看他,西尔维乌试图与她谈判,但最后却以一场激烈的争吵和被母亲扇了几个耳光告终。
        西尔维乌知道妈妈一定会带走弟弟,他想向狱友再次借手机联系弟弟却遭到了拒绝,他向看守所的长官请求休假一天也是同样的结果,他绝望了,便在这绝望中作出了孤注一掷的举动。在一次问卷过程中他袭击了狱警,并绑架了安妮。狱警在西尔维乌的胁迫下叫来了他妈妈,西尔维乌以杀死安妮和自杀来威胁母亲,让她发誓不带走弟弟。母亲在震惊与错愕之中终于立下了誓言。之后,西尔维乌完成了他最后一个心愿:带安妮到咖啡馆喝了一杯咖啡,便在回来的路上束手就擒了。
        在以监狱为背景的类型电影中,通常也会包含一起极其充满戏剧性的事件,它可能是一次暴动、一起越狱,甚至一桩谋杀。观众参与到事件之中,便如同参加某种仪式,通过体验疏离的环境和抵达某个预期的结局来获得观影快感。《想吹就吹》尽管也是一部监狱片,也包含一起戏剧性事件,但它的性质与它激起的情感却与一般监狱片极为不同。
        电影的最后20分钟完全给了西尔维乌实施绑架、逼迫母亲立誓以及最后就擒的过程。这是电影所完整表现的事件的自然高潮,这个高潮却在观众的预期之外。没有观众会想到这个有点沉默的青年会采取这样极端的行动:无论从哪方面来说这都不是一个合乎“理性”的行动。这种不合理便打破了观众正常的观影期待,观众开始以崭新的目光来注视这一不寻常的事件。
        当他把目光稍稍从事件身上转移一点,首先思索的可能是西尔维乌这个青年的性格。他仿佛看到了他的全部过去:他恶劣的成长环境和社会的大环境,他最初的犯罪和后来并不成熟的反思,他向善的欲望和性格的缺陷,他克制的努力和爆发的冲动,他的爱与恨,他与自由咫尺之间的距离和最后时刻的失去。电影提供了许多极富意味的关于西尔维乌沉默的片刻,却并未引导观众对他的性格作出归类,在大量的特写和跟拍后脑勺的镜头中,观众逐渐与他建立了情感认同,但他仍旧像是一个谜一样。接着,在这谜一样青年和他的疯狂举动中,便会去反思这青年与他所处社会之间的一种关系:当他仍旧像他弟弟那般年纪、那般天真的时候,人们眼见着他逐渐堕落却没有人伸手帮助他;当他对社会产生危害之后,社会开始规训和惩罚他,却有装作帮助和感化他的面目。而他最后的举动,便是对这“虚伪”的拒绝,他愿意以他主动追求的片刻的自由去交换社会将施舍给他的自由,以他的牺牲去交换弟弟的纯洁和得救。
        如果说这部电影有什么缺陷的话,那么缺陷就在于导演或许太爱西尔维乌了,他太认同于他了,以至于缺少对这个人物性格的反思,也未保持对西尔维乌极端行为应有的批评距离。观众的反思和批评都被引导向了产生这个角色行动的社会原因之上,而对行动者主体的责任却缺少关注。
        总体而言,《想吹就吹》仍旧是一部愿意通过电影去了解某种现实的观众值得关注的电影。在这部朴实无华、没有噱头,如同纪录片一般的电影中,观众可以体验到今日罗马尼亚生活的一个片段和这个国家社会现状的一个缩影。它不娱乐,却真实;它不说教,却让你体验到一个个富有意义的瞬间和一个值得反思的高潮。

 6 ) 当自由遭遇荷尔蒙

《想吹口哨我就吹》是35岁的罗马尼亚导演弗洛林·谢尔班(Florin Serban)执导的第一部电影。在2010年2月的柏林电影节上,这部电影获得了评委会大奖银熊奖和阿尔弗雷德·鲍尔评论奖。8月14日,由罗马尼亚由本国著名影视人、电影评论家、导演等组成的一个7人评审团推举该片代表罗马尼亚选送奥斯卡评审委员会参与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角逐。

《想吹口哨我就吹》和之前两年罗马尼亚的《四月三周两天》、《爱在世界崩溃时》、《布加勒斯特以东12点8分》、《无依可靠》等电影,在不少电影节获奖,被人们称为“罗马尼亚新浪潮”,这也是东欧在九十年代之后电影迎来的新鲜有力的创作风潮,这些作品风格各异,却皆个性突出,纷纷来自于罗马尼亚新一代的年轻导演们。

影片改编自同名舞台剧,讲述的是少年Silviu还有五天即可服刑完毕,却因为担心自己拉扯大的弟弟被突然回来的妈妈带去意大利,铤而走险采取暴力手段,试图阻止其发生的故事。短短五天,自由遭遇荷尔蒙,一片狼藉。

影片男主角Silviu由业余演员George Pistereanu扮演,按照导演弗洛林•塞尔班的说法:他有一种“闭上眼睛”的能力,并且有非常生涩的一面,所以他的表演非常直接。的确,作为新浪潮电影的一种一贯手法,该片也大胆启用了新面孔。虽然是新演员,男主角的表演却算是可圈可点,尤其是影片后半部分的绑架部分,男主角的表演在这场绑架戏中随着情绪顺势爆发,张力十足。影片拍摄时也采用了大量的手摇镜头,跟随着男主角的头肩部自然移动,这种手法又同时让观众融入其中,伴随着Silviu一同感受狱中的压抑和挣扎。这也是该片个性迥然的一个特征。

由于罗马尼亚的历史沿革问题,齐奥塞斯库当政的罗马尼亚“黄金年代”被很多罗马尼亚新浪潮电影反复讲述,某些作品表现了某种对前共产主义时代的乡愁式的怀恋以及对今日罗马尼亚的反思,某些作品却仍将那段时期描述为恐怖荒谬的集权政治。因此,很多人认为这部电影“暗示着东欧巨变对罗马尼亚人造成的心理影响”。的确,在齐奥塞斯库的个人独裁后期,罗马尼亚经济日渐萧条,1989年,蒂米什瓦拉事件引燃了罗马尼亚革命的导火线,齐奥塞斯库总统夫妇被枪决,罗马尼亚共产党政权正式倒台。然而民主化并没有马上带来罗马尼亚经济的好转,由于处向市场经济转型期,失业率上升,人民生活水平没有提高。至今还会有人怀念齐奥塞斯库时代或向其墓献花。罗马尼亚有大量人口在欧洲其他发达地区打工,影片中提及的Silviu的妈妈要带小儿子去的意大利就是罗马尼亚人打工的首选趋向地。同时也正是因为大量成年劳工的外出务工,青少年的教育问题日益堪忧,逐渐演变成为社会问题。因此,人们对于该片试图反映罗马尼亚这一社会现实的解读,是不无道理的。

然而导演塞尔班并不认可这种解读,他认为这部电影想要引起人们的思考是,这些孩子到底处于怎样的一个世界,让他们过早的失去自由。这种解读的缘由或许是因为此部电影缺乏强势的戏剧张力或者深刻的思想内涵,然而实际上影片却不乏许多灼灼其华的闪光点:年轻的Silviu有着青春的向往和年少的冲动,然而他的敢作敢当、为所欲为的生活态度,却让人感动。当他试图吹口哨唤回自己亲爱的弟弟时,对方却没有回头,那种失落恰是少年心中自由因故丧失梦想万劫不复的伤疤,也正是后来他在青春的荷尔蒙催生下演发的暴力劫持和浪漫约会的始作俑者。当片尾Silviu亲吻他爱的女孩Ana,凛然大步走向他下半生已知的残酷命运时,单调的马路,空旷的天空,静谧的世界似乎都在他的脚步声中张开怀抱,示意他内心的坦然与自由,尽管一声警笛划破长空,带走了我们心中最后一丝温暖。此后,车马喧嚣,世界继续旋转,似乎这残忍的一幕都没有发生过。

倘若观众能用一颗平静的心,来跟随Silviu体会那些少年面对自由丧失的抑郁,挚爱剥夺的焦虑,体会他那些在异常压抑的监狱中紧绷敏感神经的起伏,以及最后因青春冲动导致的暴力和无端的浪漫,大抵都会觉得这一个半小时的电影其实并不是一碗温吞水。因为那些导演试图用真实说话的心思,都寓于其中了。想来成人的世界里,或许再也没有这份“想吹口哨我就吹”纯真与放任。

PS:笔者曾在07至08年对北京市的未成年犯进行过多次出监培训,还曾在未管所内与他们录制节目,对这些和我同龄的青少年们,有过多次面对面的接触。授课之余,谈天说地,更是敞开心扉。少年心事当拿云,他们那份“想吹口哨我就吹”的豁达与不羁,与自由被剥夺的现实的碰撞砥砺,恰是最触我心弦的地方。那段和他们的寒来暑往,书信飞鸿的经历,让我对这部影片,又多了一份感触。



 短评

为了一丁点儿的自由拼命折腾,然后失去自由,结果不重要,关键要的是这种态度。总算看到一部脱离八十年代,脱离政治,回归现实的罗马尼亚新浪潮,不过就是这个样子。居然还得奖了,让我怀疑柏林影展是不是已经沦落到相当不堪的地步了。

7分钟前
  • deus
  • 还行

罗马尼亚新浪潮电影,获柏林电影节评审会大奖银熊奖,并代表罗马尼亚选送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角逐。自由遥遥无期,梦想万劫不复,唯有“想吹口哨我就吹”的浪漫与不羁,伴随着少年在这破碎的世界里继续飞翔

9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作为一个罗马尼亚新浪潮电影,它很现实,男孩斯尔夫的悲剧归根结底不是因为不幸的家庭和童年,而是因为整个社会。但导演弗洛林赛尔邦没有放大这种对社会的不满,他只是给你一个事实,然后让你自己思考。 ★★★★☆

1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罗马尼亚新浪潮还在为世界影坛打强心针,三年内拿遍三大节各种重要奖项。我见犹怜的小伙子,虽然完全不同还是让我想到《预言者》,汽车开出去,所有的犯人一起欢呼鼓掌的时候终于high了。纪实风格的电影看多了也没什么好说,男主角演技不错。柏林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15分钟前
  • Paper Planes
  • 推荐

间中有些逻辑牵强之处,但依然暗流涌动,情理俱在,整体上无可指摘

19分钟前
  • 等会儿
  • 推荐

感化院感化个屁人啊,都没感情,我非常喜欢希尔维说的一句:“操死你们这些傻逼警察。”他们的所认为道德最不道德....

22分钟前
  • 困难户
  • 推荐

家庭问题是万恶之源啊。涉及到一些社会问题。简洁,简单

2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小格局的现实主义作品,情感部分比较丰沛,男主角身上有种简单率真的特质。不过感觉整个故事只是点出了社会问题,背后复杂的种种很难讲清。

26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四星半,罗马尼亚新浪潮绝非浪得虚名。

29分钟前
  • D I D A
  • 推荐

如此的沉闷。看完这部电影用了我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想要什么呢?想让妈妈好好地带着弟弟在这个家生活,想和那个女人出去喝一杯咖啡。哪儿管什么代价?

30分钟前
  • 卖炭翁独占花魁
  • 力荐

类似于中国的迁徙式外出务工从而导致留守的年轻一代被误解被耽误的悲哀,这是罗马尼亚人拍给所有发展中国家看的电影,,

31分钟前
  • WAKEUPSTUPID
  • 推荐

小格局大题材的佳作。导演用温柔平静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极度尖锐的社会问题,好在没有教条的赘述,剧情上极近简练并无废话。情绪控制得当,过于缓慢的节奏还原情最大空间的情感生活。男主角没有在演的演技较好呈现了这样一个矛盾少年的苦与爱。最后迈向那已知的归途,你说他会后悔吗?

36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推荐

兄弟你过五天就出狱了,急啥呢,我看你这么闷的片我都不急……

40分钟前
  • 幻影刺客
  • 较差

食之无味。

41分钟前
  • Mademoiselle B
  • 较差

想干嘛,我就干嘛,哪怕只图一乐呵

42分钟前
  • 查无此人
  • 推荐

挺傻逼的

47分钟前
  • sasasasa
  • 还行

XXX,就XXXX

50分钟前
  • 一灯
  • 还行

3.5

51分钟前
  • Amushi
  • 还行

看过的罗马尼亚最近几部电影都是在探讨社会问题来着

55分钟前
  • 青貓
  • 还行

挺清新,灰色的。

59分钟前
  • Shy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