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们的谈话

HDTC

主演:鲁妮·玛拉,朱迪思·爱薇,Emily,Mitchell,Kate,Hallett,Liv,McNeil,克莱尔·芙伊,希拉·麦卡锡,杰西·巴克利,米歇尔·麦克劳德,Kira,Guloien,Shayla,Brown,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薇薇安·安迪克特·道格拉斯,本·卫肖,奥古斯特·温特,威尔·宝,伊里·哈姆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女人们的谈话 剧照 NO.1女人们的谈话 剧照 NO.2女人们的谈话 剧照 NO.3女人们的谈话 剧照 NO.4女人们的谈话 剧照 NO.5女人们的谈话 剧照 NO.6女人们的谈话 剧照 NO.13女人们的谈话 剧照 NO.14女人们的谈话 剧照 NO.15女人们的谈话 剧照 NO.16女人们的谈话 剧照 NO.17女人们的谈话 剧照 NO.18女人们的谈话 剧照 NO.19女人们的谈话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谈论了未来

#RFH# #LFF# #Special Presentations# 好在最后决定票不转了…非常惊喜。影片的叙事结构非常好,以女人们一次次的谈话推进,中间夹杂着以第三人“朗读”对话的形式展开,朗读者的身份从开始的叙事中也不难猜到,但最后解释的时候也不显得多余。

角色设定也非常好!各个女性角色代表性非常强,各种性格,不同年龄,不同经历,带给观众不同程度的思考,演员演绎的也非常到位,几个主演的表演太灵性了,而小孩子演的更是惊艳。而“男老师”这个角色更是点睛之笔,作为整部电影中唯二露脸出现的成年男性也带有极强的对照性,他以谈话的倾听者和记录者出现,但在这个“谷仓社会”中也是作为一种性转角色出现,以他作为“谷仓社会”中女性出现,细腻,倾听,记录,“并不能发言”,情感波动强烈,做这种对照也是让男性更容易代入角色,更容易体会到电影内核。

镜头上,两种镜头,固定和手持。大量的固定镜头多用于拍摄环境,开场就是几个固定镜头,带给大家感受到那冷色调的环境,随之就是一个俯拍的镜头,非常直接且冷漠的把女性的经历展现给大家。手持镜头多用于谈话时对于角色情绪的表达,尤其是手持变焦,非常的舒适,还有几场手持的越轴,运镜简直不要太细腻。

配乐上也非常惊喜,大量舒缓的音乐用于他们谈话中强情感输出的时候,还有诡异的鼓点,让观众可以更容易代入旁白所讲述的故事中那些受害者的恐惧。

最后回到旁白,其实整部电影就如同《洞》一样,开始埋下的不能识字的伏笔,由男性记录,这个旁白则是未来识字的女孩朗读当年谈话的记录,整体达成一个闭环,非常完美。

 2 ) TIFF观影后导演Q&A记录

TIFF观影后导演Q&A记录

今年在TIFF看了八场电影,Women Talking是电影结束后观众掌声持续最久的,也是唯一一场在片后导演入场时全场自发起立鼓掌的,掌声一度停不下来。坐在TIFF最大的观影厅之一,满满两层的观众,感受到了2016年Women’s March的温暖和solidarity。在今天的北美,不得不说是一种非常美好的体验。

下面记录一些还有印象的导演问答(穿插个人感想):

1. 为什么没有呈现任何一场暴力本身,也没有呈现任何一个男性施害者的脸?

导演表示不想呈现任何一个具象的“反派” (villain) ,而是想聚焦在暴行发生之后的“impact”,对女性本人的,对她的家人亲属的。

导演在这里说了一句话我很喜欢,影视作品里想通过直接拍摄强暴的镜头所表达的,很少可以justify把它演出来的必要性。

一方面女性之间的辩论很快就从具体的暴行上升到结构性的问题,从未谴责过任何一个男性个体。另一方面August作为唯一一个有“脸”的男性,影片想通过他把重点放在男性有可能变成的样子,to show what is possible。

2. 电影和现实之间的联系,选择在2022年拍摄这样一部电影跟美国此刻正在发生的重大倒退有什么关系?

导演说,电影的最后一幕,women marching together的画面是最后拍的。每家每户,老老少少的女性,哪怕彼此有再大的矛盾,针锋相对的观点,还是各自驱赶着自家的马车,汇聚成长长一条线,一起走出了colony,走向了未知的未来。

导演在此希望美国女性在今天,不管自己的在政治光谱的哪一头,可以放下对彼此的成见,放下在其它议题上巨大的分歧,汇聚到一起,为美国女性的未来走出一条路来。

个人最喜欢这部电影的一点就是对女性内部分歧的展现,观点上分歧,性格上的分歧,代际上的分歧,位置上的分歧,哪怕大家有着一样的信仰,对信仰的解读也可以截然不同。辩论时,这些根本上的分歧看似已经没有调和的空间,但恰恰因为迫在眉睫的危机,其残酷程度逼迫她们必须放下这些分歧,作为一个集体,走出一条路来。这种程度的true democracy在现实中很难在宏观层面践行,但是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启发。电影展现了一群有着根本分歧的人怎么通过平等的辩论,充满共情的协商,一起找到了一个大家都愿意接纳的出路。

3. 电影为什么选用这个色调?

Polley将电影的色调形容为 “the color tone of a faded postcard from a world that’s already gone” (那种陈旧明信片的色调,来自一个已经不存在的世界)。Polley特意选择了一个这样怀旧的色调,为了避免影片有任何现实主义的色彩,否则很多对话将显得很奇怪。

确实是,在观影时看到一群不识字,不知道“逗号”是什么的女性用最严谨的语言进行充满哲思的辨论,会有一种违和感。如果是更自然的现实主义色调,肯定会加深这份违和。

4. 电影在哪里拍摄?故事原型发生在哪里?

电影就是在多伦多附近拍摄的。Polley强调她特意避免了任何具体地点的影射,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一个可以发生在任何地区任何时代的故事。原著的灵感来自于一系列发生在保加利亚的强奸事件。

相比之细腻的还原性侵给一个具体的community带来的创伤,这部电影更像是基于这世间千千万万类似悲剧的一场抽象思辨。

5. 电影的背景时代?

2010(笑)

6. 为什么把旁白音(narrator)从August改为小女孩Autje?

原著的叙述者(narrator)是August。团队中Chris提出异议,觉得这样一个故事用一个男性的声音叙述出来很奇怪(原词:feels alienated)。导演本人并没有这种感觉,毕竟women talking这个故事本事的意义就不仅仅在于女性自身的表达,也在于男性的倾听和记录。

但是阅读文字和观看影像是非常不同的体验,在小说里没有违和的设定,用耳朵听则未必。所以团队开始大开脑洞,修改设定。有人提出改为小女孩Autje的声音,有人提出改为女主Ona在未来此刻还未出生的孩子说话。Polley将两者结合,改为Autje在未来讲给Ona孩子的话。

个人非常喜欢这个改动。一直觉得“姐姐”是一个很神圣的身份,以Autje的声音,对Ona孩子讲述母辈在ta出生前经历的苦难,以及为了ta的未来所进行的抗争,比August的视角更多添了一份代际的传承和跨越血缘的姐妹关怀。

7. 影片中有很多对基督教信仰的探讨,这跟导演自身的成长背景有没有关系?

Polley坦言自己成长在一个无神论者的家庭,虽然确实是把她送到了一个教会幼儿园,因为离家近。她对所有信仰都很好奇,都很想了解,如果非要说一个宗教的话,可能最像是一个佛教徒。

导演强调影片没有一丝评判或者讽刺这些女性信仰的意思。虽然她一直对附着在信仰之上的社会制度和机构充满警惕和批判,但对信仰本身是非常尊重的。影片中,女性哪怕面对死后进不去天堂的威胁,还是在漫长的辩论后选择离开。离开不是对信仰的摒弃,而恰恰是更深层的虔诚。

 3 ) 女性请说话,男性请倾听

恰逢妇女节前夕我就开团募集到四个姐妹一起来看,然后又加入几个姐妹聚餐讨论了一晚上。有姐妹收到邀请纠结许久还是觉得题材太沉重不想看了,看的时候我和一个姐妹都在抹泪,但我们的泪点又不相同,她伤心的感觉居多,我振奋的感觉居多,而另一个姑娘没太看懂一脸困惑,这都是很正常的。

毕竟这个题材就没法讨好所有人,首先男性和女性的观感肯定是大相径庭,其次同性别的观众内部也是各有各的立场。这一群女人在一个闭塞乡下谷仓里的谈话,竟和前一阵上野老师对谈引发的全网大讨论不谋而合:女性主义到底希望追求什么?女性能否克服四分五裂的现状走向光明的未来?我们对于性别暴力至少达成了不能再沉默无视的基本共识,但是正确的对策是以暴制暴(拿起菜刀剁他丫的)还是远离暴力根源(不婚不育保平安)?我想没有人能够得出正确答案,但这不能说明没有讨论的意义,也没有人配或不配参加讨论,能够让各个立场的女性自由表达加入讨论本身就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

因为讨论本身能够扩大声音让人听到,而现状就是男性对于女性苦难的感受还很微弱。比如今天某人跟我说他在和很多年没见的中小学同学聚会时,小时候看起来很强大的女生现在回忆哭诉小时候被老师体罚和欺负,他十分震惊这和自己上学时的记忆完全不同,但也只能默默地听着。“我们都上的同一个学,人和人的感受就相差这么大吗?“他困惑地问我。

我说是的,人和人、男人和女人的经历感受就是相差这么大。你因为个体幸运没有经历过的苦难,有的人可能每天都在无声地忍受。我自己小时候也曾因为性格懦弱被老师和同学语言霸凌,甚至工作后也发生过同样的事情,但也正是因为性格懦弱都不知道如何反抗,甚至还会以为是自己的问题。所以如果我是你的话,我会认真倾听,尝试理解和反思,作为老师更有责任防止同样的悲剧在下一代身上重演,就像电影中本喵饰演的August那样。我虽然总体上是个悲观主义者,但是我又相信通过不懈的对话和行动,我们想要实现的进步还是有可能的。

“We have been preyed upon like animals.

Maybe we should respond like animals.“

"We didn't talk about our bodies.

So when something like this happened there was no language for it.

And without language for it, there was a gaping silence.

And in that gaping silence was the real horror."

"Ask the men to leave?

None of us have ever asked the men for anything.

Not a single thing, not even for the salt to be passed,

not even for a penny or a moment alone or to take the washing in

or to open a curtain or to go easy on the small yearlings

or to put your hand on the small of my back as I try,

again, for the twelfth or thirteenth time, to push a baby out of my body.

Isn’t it interesting that the one and only request we would have of the men,

is for them to leave?"

 4 ) “你的命运会有所不同”

原来我是“Ona”的孩子……

如果你是被父权凝视长大的,而在这个过程中有所觉醒的,同时,也是被伤害过的…..

这太有同感了,你会觉得,你就在她们中间,原来这个世界上,不只我一个人觉得这样的环境很奇怪..

透过屏幕,直视她们的眼睛,你能看到切肤的痛跟狠,那双眼睛,就仿佛穿过屏幕,直视着你,正视着你

鼓舞着你、警醒着你

这就是女性力量

天啊,是柔韧似刚的,是温暖而不软弱的,是强大的

天啊,电影里探讨的不仅是女性的社会地位,还探讨了,为什么现在社会上的男性会变成这样,“他们在孩童时期也如夕阳般美好”,是啊,这是为什么呢

还探讨了亲密关系,对于女性的意义

以及,施暴者的孩子对于女性而言是什么

在“女权觉醒者”中,把自己当成“男人”的人,将会怎么被对待

天啊

那双双眼睛,是你和我的眼睛

我相信,能理解女性地位的人,像August那样的男人,一定很少……

如果你对此篇感到反感或是怪异,以及不理解,或许可以尝试想想,自己的思想是否已经被“社会”主流给同化、奴役了呢?

你有试过,被人用语言调戏吗?你体会过被尖锐的眼神锁定的不安全感吗?为什么女孩们会怕?你知道吗?因为我们知道,如果我们不在法律保护范围内,他们会扒下你的衣服,用异物一次又一次捅入你的身体,造成撕裂伤、内出血,那是伤口、那是永不可磨灭的创伤。就像用一把刀,反复刺穿你的腹部,穿透你的肠子、捅破你的胃、搅碎你的肺

你知道,你的一切都被人认为不重要的定位吗?把你永远的定位于下位,但你知道吗?我们都是人!没有贵贱之分!是谁有着私心,以这种方式妄图贬低另外一种人,让“女性”被奴役。

我们可以拥有平等的权利,所有的方面的,所有的情感的

我是我,不是谁的女人、谁的夫人、谁的老婆、谁的妻子

我是我,不是谁的从属

我就是我

太好了,这部电影怎么能这么好呢

我一直认为自己应该做个男生,从小时候起就有这种思想,我小时候讨厌自己属于女性的特征,去追求一切“言行举止”像个男的

那个时候的我,满嘴脏话,走路外八,坐姿劈叉,这就是小时候的我,眼中的男性形象

我以前不理解为什么自己那么激进于“成为一个男人”

我现在明白了

我不想成为一个女人,是因为女性的社会地位。小时候的我,或许打从内心里觉得,“女性”是脆弱的、软弱无力的、是总是要归属于另外一个人生存的寄生虫

但,我逐渐长大,我发现了,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另外一种女性,她们传达着,“我们很强大的概念,我们温柔但不怯懦,我们柔软而不软弱,我们是柔韧的、坚强的,我们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我们不用成为谁的附属”

我这才意识到,噢,原来做一个女孩儿没什么不好的,我要为我、你们、她们、大家,争取属于我们应有的权利

“你会过上不同的生活….”

 5 ) 一些截图

离开,永远别回来。

“我们从不谈论自己的身体

每当这样的事情发生

没有语言可以形容它

因为没有语言

就只是一片空洞的寂静

那空洞的寂静

才是真正的恐怖”

Sun.

Stars.

Pails.

The harvest.

Numbers.

Window.

Sounds.

Straw.

Beans.

Love.

Language.

Wind.

Women.

 6 ) 女性需要谈话,需要被听见

电影看到一半,忽然觉得演员的台词太有诗意和节奏感了,这样一群设定为没有读书不会识字的女性如何能讲出这样的话呢?这种时候,现实的对照就可解疑答惑了。我的奶奶和剧中女性的有些相似——没上过学,不识字,没文化,十几岁的年龄,被选定夫婿,除了作为母亲的身份被爱与感激之外,被认为不能主事,不重要,一生的生存与生活空间在灶台与饭桌。偶尔地谈心,她会用质朴的语言讲关于她自己女人的身份和自身的命运的感受,细细听来也是伤感而富有诗意的。她们的诗意不是在典籍里的唐诗宋词,更不会是哲人们的沉思启示录,那是命运和天地孕育出来的细腻的感受,是点滴的生活滋养出来的。先倾听,而不是否定。

另,不论是剧中的布景、色调还是整个故事设定,其实都很“话剧”,但这并不妨碍“WOMEN TALKING”这个象征意味动作与场景的延伸与阐释。于我这个观众而言,电影传达给我的不是在一个村落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一群女人的命运如何的悲惨,而是在这样既定的环境中,一群女人的所思所想所说很重要,她们讲出来,被听见了。比起展现苦难,于身处其中的女性而言,我们更需要机会去谈论苦难。允许每个人发声,让每个人的声音被听见。

如今这个时期,关于女性主义和女权主义的谈论时见于网络报刊,我们都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党同伐异。比起单向道的输出,我们更应该倾听,去谈论,乃至于去争论,不辩则不明。我们有什么依据认为自己就掌握了真理呢?

不论是对他人还是对自我,或许都应该时时地警惕。

 短评

原谅我不理解,连字都不认识的女性,为什么会用这么多大词,说的都是精英高知女性才会说的话?

5分钟前
  • Leosama
  • 还行

《12怒女》,只不过女人们决定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命运。问题是剧情和台词都太像舞台剧了,所有人都妙语连珠,不像真人而像女权主义传声筒。她们说的所有话我都同意,但比起电影更像PSA广告

9分钟前
  • 你好忧愁
  • 较差

无论多么“精美”的摄影都无法掩盖本片电影感的缺乏,从标题到内容都倚仗的对话更是完全与故事主角中的这帮未受教育、不识字的女性们不相符,而更像是作为高知精英的创作者的传声筒。另外更好玩的是本喵居然成了一众全女明星卡司中最亮眼的,无论是他的角色塑造还是个人发挥,其他要么角色完全立不住,要么就是处于autopilot状态

10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较差

very empowering,claire foy的某一段表演让我后面两个女生都哭抽了

11分钟前
  • dw
  • 推荐

TIFF22|几乎全程都是对话+几位受害者一起开会讨论的场景,跟片名描述的一样。摄影和剪辑其实比较单薄,我和朋友一致感觉如果能多一点遭遇时的闪回应该更具冲击力。个人给了克莱尔芙伊演技mvp,中间有场情绪爆发的戏看得鸡皮疙瘩都起来了,再叠加台词金句,发挥很顶!还有本喵作为全片唯一男性角色,人设一点不突兀,完全融入+跟鲁妮玛拉很有姐妹感🥺

16分钟前
  • DA_JR11
  • 推荐

6-7|基本上是一片大学生性别研究期末论文….意思就是写得不错,但也就是大学生水平…..(August被问到为什么有枪,他哭着说不出话来,Salome说“不要自杀,你还得教那些男孩”,那一段我还是眼眶湿润了一下….(鲁妮玛拉好美啊!(在wb把本大夸特夸了一下这里就不提了

18分钟前
  • H.
  • 还行

非常舞台感的一个片子,基本都是在谷仓场景里的谈话戏,从对话里知道这些女性们都经历了怎么样可怕的遭遇,偶有闪回,却并不直接展示暴力本体,导演应该是更想聚焦于暴力之后对女性和其周遭所产生的影响。Claire Foy和Jessie Buckley各自有情绪爆发力很强的戏,但总体来说,长篇的对话戏还是比较干。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所有没有对白的戏,女性们行动起来的戏,都更具有感染力,我说的就是最后二十分钟,我爆哭到停不下来,从她们决定离开的那一刻开始,到最后那条长长的队伍开始慢慢前行,离开即便是走向未知,那也是获得新生的方式,看到所有女性都团结起来,真的就觉得女性所受的伤痛只有女性自己才懂。本喵作为唯一的男性角色,反而贡献了全片最多的眼泪,也赚取了我的一大半眼泪,看到他哭我就哭……

19分钟前
  • Cherry樱桃之远
  • 推荐

#TIFF2022#4.5. 我们的苦难,与我们的力量,是话语间记录的口述史,也是指引未来的举起的拳头。Miriam Toews的原作改编有一定难度,一些群戏桥段theatrical affect过于强烈,好在cast的表演非常过硬(Claire Foy and Jessie Buckley definitely stole the show),让情感一直可以连贯下来。离开既是无法避开的创伤母题,也是获得新生的唯一方法,而那些女性前辈都只是希望your story to be different.最感动的瞬间是Q&A时,一位cast member提到,选择发声,抗争,需要勇气;而选择留下,沉默,也更需要力量。有的时候你明白电影其实并不完美,但是这重要的讯息最终还是让你泪流不止。

20分钟前
  • VicWallflower
  • 力荐

女性精英主义的颅内高潮,看不下去了,真的该看看第三世界女性的生存状况…

23分钟前
  • 闲敲棋子落灯花
  • 较差

#LFF27 与其说是一部充满女性意识的电影,更像一篇激昂又温柔的女性manifestation。舞台话剧感很强。关于如何处理与男人之间关系的议题,是女人群体内部的私事,每一段对话都充满了观点的交锋、对峙最终达成一致。是一种非常令人向往且充满力量的女性主义乌托邦。

24分钟前
  • 踢迩达
  • 推荐

“女人们不识字她们是怎么知道那么多的?” 殖民地的女性们的思考不源自于她们是否识字、是否受过教育,思考源自于她们所受过的不可湮灭的折磨,更源自于她们在苦难后仍抱着爱和宽恕的本能。 对这群女人们来说,这场谈判不会在离开后就结束了,因为只要压迫和欺凌存在一天,谈判就会一直延续下去,它昭示着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反抗。 如最后女人对男人所说的:“We'll meet again”,also leaving is not fleeing.

27分钟前
  • 山野葡萄
  • 力荐

一群人在这里金句大赏式聊天,观影过程极其痛苦。很少有这种说着英语也能尴尬到我的台词了。以及这种电影里的女性永远是,受苦受难挣扎伟大,仿佛生来就要成为某种符号。我就想看女的追逐野心,玩弄权术,理智,强大,坚毅,狡猾,怎样都行,反正先像个人。LFF2022

28分钟前
  • Janeites
  • 较差

TIFF 2022| 观影07 | 少点戏剧场景、摆拍和念白不好么!知道不会写字没能上学的女性心声需要被记录,但是电影不是小说,电影不是戏剧舞台。找了这么多大牌演员一起念台词,毫无对话感!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所有没有对白,女人们行动起来的戏都非常有张力和感染力!观感太纠结了,结尾依然动人,但是对话戏真的让人难熬。离开的前夜开太多的会,太多时间唱歌、祈祷、相互疗愈,紧迫感全无……把人急死

29分钟前
  • 小玄儿
  • 推荐

将女性遭遇性侵、家暴等侵害后的决定讲出来,真的是“讲”出来,大段大段文绉绉的台词从设定上没有文化大字不识的女性嘴里讲出来,说教味很重,但这似乎又是种能让男权世界“听懂”女性声音的好办法。片中每名女性各有各的代表性,面对困境有忍耐的,有中庸的,有激进的,还有化恐惧无助为怒火向自己同伴开炮的……整体基调还是向上的,女人们的出走也是向往更好的地方,最重要的是,她们抓住了可以选择的权力。三星半

33分钟前
  • touya
  • 还行

0.5/10 #NYFF 充斥着自我矛盾的电影:村落男性的集体缺席,却仍要描绘年轻男子教师作为“会议”记录者和他的“爱情”,所导致“男性”的形象在电影中的位置既被抽象化概念化又被单一化“偶像”化;即便故事应发生于“想象中”的与世隔绝的虚构村落,却在台词中提到二战与其他历史事件,且汽车和电气又与村落中的复古环境(和电影做作的色调)极为不符,这种虚伪的历史性令人摸不着头脑。前一小时的各种“开会”场景令人发指:混乱的调度与节奏,除两位老人外令人尴尬的演技(僵硬地塑造“戏剧性”),陷入非逻辑的逻辑,与各类意义不明的情感波动或冲突,所导致大部分角色的面孔都极为模糊和扁平。太多避重就轻的处理手法,不少被胡乱使用的惊悚元素,自我反复且无效的讨论,唯有在“会议室”(仓房)之外的部分(离开村落前)还值得观看(最后二十分钟)。

35分钟前
  • 鲍勃粥
  • 很差

开头点明了剧作的架空性,让人无法在这个方面指摘,可以的……但我不想再看这种金句频出的开会大片了,可以想象之后会有各种out of context的台词截图。架空而论,你本的角色也不合适。知道了故事的现实来源发生在玻利维亚之后感觉更微妙了。

36分钟前
  • 猫猫
  • 还行

【NYFF60】剧情就真的和题目一样,是一群女人在聊天,不过她们聊的却是在最危急时刻的挣扎、鼓励、反抗和希望。时而幽默,时而悲伤,但是大部分时间都是充满着希望和对彼此的关心鼓励。看完整部电影,内心是充满希望和力量的,your story begins here。PS,本韦肖太能哭了,流的眼泪比女演员还多。

37分钟前
  • VincentP
  • 推荐

可能不是不识字的女性会说出来的话,但不识字的女性一定能够说出这些话。真正的decision to leave。在多伦多看得第一场电影,在加拿大看的第一场电影,一个人的December 24,哭得很厉害,和电影无关,是一下子想起了很多关于一个人看电影的记忆。Merry Christmas。

41分钟前
  • 舒璇
  • 推荐

所有拍摄香艳性侵镜头以博取男性眼球的男导演们都应该好好看看这部影片,女性遭遇性侵的经历不是你们在电影中展现窥视与虐待的情色符号。你可以书写她们的愤怒,拍摄她们的勇敢,记录她们的反抗,大可不必打着“为艺术献身”的旗号展现所谓的“宏大叙事”

45分钟前
  • 唯弟弟
  • 推荐

这部电影能拍出来就值得五星。另外我想问问那些质疑片中不识字女性能讨论深刻问题的人,女性掌握知识、会思考,那么令你害怕吗

50分钟前
  • 徽頔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