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的故事

已完结

主演:葛优,张瞳,侯耀华,吕丽萍,吕齐,童正维

类型:电视剧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1992

 剧照

编辑部的故事 剧照 NO.1编辑部的故事 剧照 NO.2编辑部的故事 剧照 NO.3编辑部的故事 剧照 NO.4编辑部的故事 剧照 NO.5编辑部的故事 剧照 NO.6编辑部的故事 剧照 NO.13编辑部的故事 剧照 NO.14编辑部的故事 剧照 NO.15编辑部的故事 剧照 NO.16编辑部的故事 剧照 NO.17编辑部的故事 剧照 NO.18编辑部的故事 剧照 NO.19编辑部的故事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编辑部的故事电视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位于北京某处的《人间指南》编辑部,聚集着六位性格各异知识工作者。老年知识分子里:主编老陈(吕齐 饰)对待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牛大姐(童正维 饰)快人快语、疾恶如仇;老刘(张瞳 饰)胆小怕事,体现着传统知识分子懦弱的一面;中年知识分子余德利(侯耀华 饰)善于接受新事物 ,聪明圆滑,带着点市井江湖的习气。青年一派,李冬宝(葛优 饰)想法前卫,正直善良,总想和机敏美丽的女同事戈玲(吕丽萍 饰)处处对象,无奈戈玲心高气傲,对待貌不惊人的冬宝不冷不热,若即若离。   因工作关系,编辑部的同仁经常接触社会各阶层的人物,光怪陆离,三教九流,改革开放大潮下的人生百态在小小的编辑部内一一呈现……   本片被称为中国第一部电视系列喜剧,由赵宝刚和金炎联合指导,马未都、王朔、冯小刚担任编剧。黄真伊2007亿万第一季重生2020卡车女孩蓝莓之夜3个爸爸 3人のパパ契约少女管家守信少年石头剪刀布联邦调查局:通缉要犯 第五季放弃求生阿波罗13号橄榄树下的情人齿轮第三季退休流氓欢乐多惊世猛兽104号房间第四季遗失的1/2毕业阵痛记花之屋 第二季心随雷动第二季马克爸爸水中生活英语不是冤家不聚头粤语版三毛流浪记[1949]回转寿尸上错花轿之三嫁奇缘欲海医心第三季代课老师2022海上秃鹰时空迷踪阿尔法男 第二季最后的格格吉普赛人高斯奥特曼2 蓝色行星杀死霹雳游侠狂热粉丝致所有我曾爱过的男孩我的幸福结局热气球飞行家国语侠灵天伦之旅1990天使之心

 长篇影评

 1 ) 当弱者善用乞怜才是真的可怕

看完《编辑部的故事》有一阵儿了,虽然画质比较磕碜,也没找着字幕,好在精彩,倒也断续看完了。91年的情景喜剧,王朔和冯小刚也参与了编剧,有反讽也有幽默,处处透着北京人的贫和真性情。

万万没想到的是,葛大爷30来岁就已经秃了头。一开始看着他扮演的瘦高个李冬宝,戴个瓜皮小帽,夹着一截烟,眼睛眯缝着,时不时朝戈玲那儿看两眼,看着也还算上相,没想到聊了两句,帽子摘了,秃了,但,风骨不减,依稀还有些帅气。

看了几集,觉着当时的人是真热心,尤其是葛大爷,揽了事儿就一定包办到底。那集一个女孩儿为了触不到的已婚男老师要自杀,编辑部的几个人轮番关心,最后把女孩儿给救回来了。你说,现在谁管你一个电话过来:我要自杀了。心里八成想:您自杀您到别处去,请您安静地离开,不用打电话向我们报备。

然后就继续往后看,有一集一个小保姆卖惨,说雇主“虐待”她,她吃不好睡不好。我当时吧,也和编辑部的人一样单纯,觉得她可怜,后来发现,这人是真不得了。为了帮她,编辑部给她招了一批想请保姆的雇主,挨个进来接受她的“觐见”,要求列了一堆:家庭要富裕,有专属电视,专属房间,每天要见荤,要南方(还是北方?)饮食习惯要统一,要老实巴交的雇主怕受欺负,照顾对象不能太麻烦,要给她娱乐空间……

我心想:您这是上人家里当太上皇还是当保姆伺候人的?

后半截的剧情也是神走向。她去了特别中意的一家,后边儿住着主人的卧室,穿戴着女主人的衣服首饰,嗑着瓜子儿神气极了。碰到编辑部的李冬宝和戈玲去做回访,还使唤那俩夫妻给人端茶递水,说等下要请朋友们开party。最后被夫妻俩告状了以后,被迫从雇主家里卷铺盖走了,临走前还让人家原谅她,说自己年轻不懂事啦,给年轻人一个机会,自己没地方去,可怜得不行……

我当时就觉得这样得寸进尺的人,永远不愁社会给她教训,而且眼高于顶,善于乞怜,很不讨人喜欢。(可惜结尾非要弄大团圆,给她弄得剧情是成了个娱乐明星,心塞。但我还是觉得这种人在现实生活里应该多半过得不好,除了它有什么别的优点。)

接着,往后看到一个更气的。一个女的在饭馆儿撒泼,见众人聚集过来,开始哭,指着丈夫说不回家,嫌弃她,还总家暴她,总之场面显得她很是委屈。然后,当时一众人都指责丈夫道德不行,不像为人夫的样子。

谁知,回家以后,女人就成了另一副模样,男人畏畏缩缩,根本吵不过女人,还得忍受她管制自己的社交,工资上缴,按时回家,违反后就勒令他跪搓衣板。反正这个女人人前人后完全两样,尤其还在编辑部来采访的时候演了一个被压迫的心酸女人,哭哭啼啼满口委屈。

这个男人迫于舆论也不敢反抗,一直就窝囊着,因为他觉得自己百口莫辩,谁会相信一个男人被家暴被羞辱呢?

虽说最后两个人和好如初,但我仍然深深感觉到一个善于利用自己弱点去谋求可怜的人是多么可怕。

大家总是理所应当地以为:老人、小孩、女人偏弱势。

可惜倚老卖老的人大有人在,“作恶多端”的小孩也比比皆是,女人中也有善于示弱卖惨的,它们觉得眼泪是一大武器。它们利用社会已有的思维惯性,利用人们的善良,站在“弱者”的一边去满足自己的私欲,反正大家都觉得它们需要保护,并不会有什么攻击性。在我看来,这简直就是人性之恶了。

而相对的,社会要求我们:年轻人必须敬老,大人一定要让着孩子,男人应该照顾女人。

如果一个人做到了这些那是他的礼貌和修养足够,做不到却也不该被一股脑批评,这些本就不是本分和应该的,别一个道德圣贤在那高谈阔论,好像别人罪该万死。而且我们也并不知道有多少“弱者”在故意乞怜,这样知道真相的你们估计也会很失望和受挫的,毕竟同情心被利用了。不过我强调一点,并不是看到明显欺凌就不管了,当然要管,但第一要务绝不是先骂人不道德,了解清楚解决问题最重要。

所以啊,艺术作品比现实生活刺激多了,人还是要求知上进,一辈子一套价值体系太局限了。得学会抛开偏见,补充方法论,毕竟社会和人心一直在变,是非善恶也并非泾渭分明,少管闲事,不知不论,警惕同情心泛滥。

 2 ) 随便说几句。

老版《编辑部的故事》里的牛大姐,出身小资本家家庭,却处处讲政治觉悟,句句党和国家不离口,政府比爹亲,比娘疼。我觉得这个角色塑造的很好,很真实。20年前的恐怖政治气氛下,小人物只有这样才能生存,明明党国迫害你,让你生死不如,而你唯一活下来的机会就是和自己决裂,人格变态是变态制度的必然

老版《编辑部的故事》里的老刘,一生战战兢兢,谨小慎微,生怕招了政治运动的灾,节衣缩食,贪生怕死的他倒是练得一口见风使舵的本领,只是性子老实懦弱,顺风使舵加忍气吞声就是他的座右铭。这也是20年前共和国很典型的人物性格特质。

老版《编辑部的故事》里葛优饰演的李东宝,侯耀华饰演的余德利,吕丽萍饰演的戈玲,则更接近改革开放时期人物的心理状况。不安于条条框框想要靠生意混人际关系的余德利,渴望西方文明却又困兽于内的戈玲,涵盖导演各种情怀各种理想主义的李东宝。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80年代青年最后的影子。

 3 ) 第24集的经典对白

第24集的经典对白,王朔和冯小刚的编剧:

李东宝(葛优 饰): 咱长这么大容易吗? 打在胎里,就随时可能流产,当妈的一口烟就可能长成畸形。 长慢了心脏缺损,长快了就六指儿。 好不容易扛过十个月生出来了,一不留神还得让产钳把脑袋夹扁了。 都躲过去了,小儿麻痹、百日咳、猩红热、大脑炎还在前面等着呢! 哭起来呛奶,走起来摔跤。摸水水烫,碰火火燎。 是个东西撞上,咱就是个半死。 钙多了不长个儿,钙少了罗圈腿儿。 总算混到会吃饭能出门了,天上下雹子、地下跑汽车。大街小巷是个暗处都躲着坏人。 赶谁都是个九死一生,不送命也得落个残疾。 赵永刚(张国立 饰): 这都是明枪,还有暗箭呢! 势利眼,冷脸子,闲言碎语,指桑骂槐。 好了遭人嫉妒,差了让人瞧不起,忠厚人家说你傻,精明呢,人家说你奸! 冷淡了大伙儿说你傲,热情了群众说你浪。 走在前头挨闷棍儿,走在后头全没份儿。 这也叫活着,纯粹是练一辈子轻功! 李东宝: 是个人都饱经沧桑!

 4 ) 川贝批把膏

比起《甲方乙方》,《编辑部的故事》咱90后看得就不多。真要打个比方,《甲方乙方》有点《编辑部的故事》剧场版的味道,风格很像,一言辟之:是洋溢着智慧和温暖的好片子。

这部片子的群星荟萃程度,不亚于《建国大业》,葛优,吕丽萍,侯耀华。客串的:濮存哲,英达,张国立,大山,马晓晴,郭冬临,傅彪,当然了,还有冯小刚自己。真是新老交汇,星光闪耀。所以要看老演员当年的风采,或者瞧瞧20年前濮帅哥,国立哥的青葱岁月,此片必看。

在明星阵容下,让它从众多喜剧中脱颖而出的,是它无时不处洋溢的智慧,这便是王朔冯小刚的功力了。讽刺之处入木三分,对人性的观察细致得让人发怵,让我不由得庆幸自己没被放在这个人性的显微镜下审视一番。有的话题很现实,公款吃喝,托人办事,利用法律漏洞的骗子,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作家,很惊异自己在赞叹其讽刺功力之深时,会不由担心这部当时风磨全国的获奖电视剧,如果是放在改革开放又前进了20年的今天,会不会被禁播。又有的话题如天马行空,如世界末日,智能机器人,酒吧歌女,当然还有永恒的话题-爱情。就说智能机器人,我看的好莱坞到电影讲机器人的,从终结者,到现在还是机器人和人类抢班夺权的层次,要不是人和机器谈恋爱(前几天看一个日本的片子,说是偶像恋人型机器人,挺有意思),这部片子里却说,人性之复杂,机器人永远都学不会。你说,这不绝了嘛!

如果有种批评讽刺叫匕首投枪的话,《编辑部的故事》就好比糖衣药丸,或者说川贝批把膏,能治病,人也爱吃(譬如我,小时候没病也要偷着吃)。现象丑恶也好,生活无奈也好,总是充满了阳光和生活的希望,让你看完了一集,脸上还笑嘻嘻的。不像看了《蜗居》,揪心得只想砸电视(或电脑)。当然91年那时候是单位分房,这倒有一说。

说实话,真的很羡慕《编辑部的故事》的生活,但愿那个时代的生活也像编辑部里充满的欢笑和温暖。要真是这样,可惜了我那时候才一岁,没赶上这份温暖。看着看着,还一度想,所说的和谐社会,是不是就是那个年代了?

 5 ) 只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才能看懂

       这部电视剧看了无数遍,刚开始是被那满嘴的京片子吸引,被那不冷不热的幽默所吸引,这得益于演员们深刻的表现功力。但是随着年纪越来越大,经历越来越多,认识社会越来越深,才觉得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好的电视剧。看了很多影评,都说这是室内情景喜剧,个人不敢苟同。这部电视朔爷是编剧,至少是之一吧。这体现了王朔式的幽默。但王朔在对当时那个时代的深刻描述所表现出来的幽默的背后是那个社会时代的畸形和无奈。也许仅仅是白描,就能到达这样的目的。这也正是语言和文字的特殊效能。
       真的很感谢有这样一部电视剧,能够记录那个变革的时代,使我们不至于忘记。承上启下的变革的时候,是最能反映社会本质的时候。因为新旧思想的冲突和矛盾在这个时候暴露无遗,而人性在这种矛盾下,优点和缺点都毫无保留的展现在人们面前,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保住自己的领地而杀死对方。
       剧中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的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的对比,是对过去几十年的陈腐和落后的揭发。最后的胜者也昭示了编剧者们对新生和新时代的憧憬。
       只是很可惜,新生并没有茁壮成长,而是在腐烂的泥土里长成了畸形。这真是个悲剧。

 6 ) 怀念美人

92年的时候,我8岁,那时候总感觉时间过得很慢很慢,觉得要是到30岁都特遥远,觉得要活80岁的话简直是种煎熬。那时候的歌感觉都是诗情画意的那种,邓丽君的好多歌还有毛阿敏的思念感觉特别美,特别浪漫。那时候最喜欢的运动就是骑自行车,总想着赶快长大,能骑更大的自行车去更远的地方,甚至幻想过爬上我家不远的铁道线上的火车,但是害怕回不来最终作罢。 20岁以前,我相信自己未来很多可能,我相信我会很早结婚佳偶相伴,我还相信我永远不会再跟我的家乡有任何交集,我相信很多事儿一定会发生,有着莫名的自信和无限的希望,那是一段充满情感和幻想的时光,那是一个段充满精力和梦想的时光。 九几年第一次看《编辑部的故事》的时候就觉得特别好笑,挺好玩的,里面说话的风格跟别的电视剧都不一样,后来才知道这就是冯小刚冯氏幽默的专辑啊。那时候我对本剧最大的意见就是很多故事没结局,那个时候还不知道开放式结尾这么个说法,总觉得是没播完。冬宝和戈玲这种轻熟龄的打情骂俏和办公室恋爱还看不太懂,就觉得冬宝你到是直接点儿,上啊!太墨迹了!看那个《飞来的星星》那集看到冬宝和戈玲喝交杯酒了,特兴奋,觉得终于好上了,然后戈玲又不认账了,觉得戈玲特坏,冬宝被耍了。但到结尾导演都没明说让戈玲和冬宝结婚或者谈恋爱,觉得导演特不厚道!还有当时看到那集说地球要末日了,我还觉得自己要抓紧实施地下堡垒计划呢。从小我就一直都有一个梦想:我要挖一个地洞,特深那种,然后自己在遇到战争和地球末日的时候能藏起来,躲过去,而且要谁都找不着那种!我还做了很多准备呢,因为遇到很多困难就没实施成,现在我都觉得地堡这方案有机会还可以实施,觉得自己小时候就特有远见。 今年我2021-1984=37岁了,虚岁都38了,回头再来看这部剧,真是感慨万千啊,特别是本片的一个个大美女啊。吕丽萍当年感觉特别有气质的一个女人,还有演歌星双双的刘蓓、演小保姆的马晓静、爱上老师的大学生王澜、演假智能机器人的李玲玉、跟赵永刚(张国立饰演)相亲的田珉,都是绝代美女啊!天哥皇后李玲玉排第一,至今单身啊,田歌的妹妹田珉必须排第二,也是至今单身啊,新疆塔城人王澜排第三,后来患癌,也是单身,吕丽萍只能排第四,在本剧里真是本色出演,和张丰毅离婚后三婚下嫁现在的孙海英,马晓静排第五,剧里剧外都是个小作精,后来被B X L给B Y了,刘蓓真论颜值必须最后一名。刘蓓一婚嫁给张健做张健的第二任妻子,离婚后嫁给导演张黎,做张黎的第五任妻子,后来小宋佳(还TMD是我们哈尔滨人)第三者插足,张黎为了小宋佳和刘蓓离婚,离婚后小宋佳上位后又把张黎踹了,他俩也没结婚,张健又把刘蓓给追回去了,两人复婚,刘蓓继续做张若昀的后妈了,这些年发生在这些大美人身上的情感历程都关注着呢。不只是因为关注美女,还以为这些人都是时代的先行者,他们到经历真的是一种参考。纵然岁月无情,但是再看到这些大美人仍然是激动万分,坐卧难安的感觉啊!转眼快30年了,搁到今天也都是旷世美人啊!真是又要感叹美人迟暮了……

赵宝刚拍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其实编剧最早是王朔,后来剧本不小心弄丢了,冯小刚把剧本一个字不差的背了出来。于是冯小刚从美工摇身一变成了编剧,模仿着王朔的语言又写出七八集剧本。早年冯小刚就能整本的背出王朔的书来,冯小刚求郑晓龙给自己引荐结识王朔。后来他说认识王朔,就好比“抬头看见北斗星”。这两个人都是冯小刚的贵人。再有才华的人也得需要机遇,郑晓龙和王朔就是冯小刚一生机遇的开始。

 短评

王朔、冯小刚、马未都、赵宝刚、郑晓龙、刘震云这几个基本上奠定了这部戏的风格,外加葛优这几个,这部戏确实活了,也就火了。基本上也探讨了上个世纪80-9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的诸多社会热点问题,其实也算是紧跟时代脉搏,现在看,不失为一部当时社会反映的活化石。后来这几个都是腕。8.5

7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印象中是不喜欢的风格

8分钟前
  • 还行

我就是這么貧起來的~

12分钟前
  • 米姐起飞
  • 推荐

就凭我对葛大爷各个时期不分黑白的喜爱,我也不可能是颜控啊~————————————————这个剧的精髓全在片头曲里了,25集就没跳过片头,听了25遍。此剧拍于1992年,而每个有常识的中国人都知道这个年份意味着什么。因此它就成了理想主义的尾声,市场经济的前奏,首都的小老百姓渐渐过得好了起来,仍然在谈论地球宇宙和人类之爱。价值虚无之前的荒诞和计划时代的社会性互搏,解构的意思总在那儿一拱一拱的,可是都不彻底,因为最根本上,是社会人间充满善和爱的主题在那儿托着,这说明,80年代还没完全过去。戈玲特别酷。而且戈玲剧中每一身衣服都好看,穿搭特别有参考意义,果然时尚是个圈。

14分钟前
  • 苏丽珂
  • 力荐

理想主义情怀还未曾全部泯灭......

19分钟前
  • 僧撸矛机茅笆时
  • 推荐

4.5;台词密集,嘴炮不断,抖机灵得恰到好处,知识分子的冷幽默雅而不俗,结合时代特色,针砭时弊绵里藏针,细品之余大有深意;六位主角性格各异,形象立体,戏剧冲突制造得极为自然,堪称社会缩影;配角也是大腕云集,红花绿叶皆出彩;国产剧的盛世,可赞可叹。

21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至今仍是中国顶尖的情景喜剧之一。

24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力荐

葛优年轻时候可真歪瓜裂枣

25分钟前
  • 螺丝இ
  • 力荐

北京人所向往的充满希望的年代

30分钟前
  • Over5
  • 力荐

-东宝,想什么呢?-想葛玲儿呢~

32分钟前
  • littletwo
  • 推荐

北京话普及剧

37分钟前
  • 云中
  • 力荐

今年过年重看了一遍,修正了小时候的一些印象,余德利没那么坏,编辑部有个这样的人还真是省了很多麻烦,换现在的话就指望他创收了;戈玲真的很潮,很多衣服现在看依然好看,可能材质不太一样了但很多配搭绝对现在也看得上眼,后几集的妆容居然跟现在正好契合,怨不得那时会被牛大姐们看不上眼;李冬宝是文艺青年,小时候还以为他是流氓小混混;老刘最蔫坏,为了占便宜不怕打脸,推脱责任遇事就躲,不过好歹是善良的,牛大姐稍好,但思维方式实在有问题,说不到正题办不了正事;总编老陈超厉害的,面儿上绝对是个好人,其实老江湖深熟谙社会行事规则,既有方法有原则也有心胸和逻辑,是个好领导。台词简直值得青年编剧逐句背诵。后面有几集编的松散,逻辑偏一根筋那种,不如前面来得爽。看完这个再看《我爱我家》会觉得不够犀利。

38分钟前
  • U 兔
  • 力荐

中国最早的情景喜剧???

43分钟前
  • 仓郡
  • 还行

这个电视剧只要在电视上播,我肯定要看的。反反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又下了全的看。

46分钟前
  • Chris 一切由无聊开始
  • 力荐

上世纪90年代过去了 我大概要用一生去怀念她。

48分钟前
  • 迪仔I编号223
  • 力荐

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

51分钟前
  • 十个斗的眼窝浅
  • 力荐

同《我愛我家》一樣,《編輯部的故事》也顯示了中國90年代作為過渡時期的語言特質:老幹部牛大姐和主編老陳,滿口革命語言和大道理,而80年代的新青年李冬寶和戈玲,則對這套正統話語缺乏信賴,並不斷加以虛無主義的解構(戲仿、調侃)。他們點評人生百態、社會問題以至國際事務,其《人間指南》編輯部,正試圖像上帝一樣指導人間的生活。這顯示的是90年代初期的一種文化想象,即出現一種新型的社會組織形態,替代原有的黨政機關履行職責,告訴人們怎樣的人生是有意義的,應該過什麼樣的生活。2020年4月疫情季於海甸島家庭影院。

56分钟前
  • Bork
  • 力荐

重看一遍,小时候不懂。它里面的冷嘲热讽放在今天仍然不过时。社会基本没什么进步,除了每个家庭的钱比1991年多了一些。

60分钟前
  • 魏晓波
  • 力荐

好段子真是隔二十年还是好段子啊。

1小时前
  • 王大根
  • 力荐

必须五颗星,全剧每集一个故事,个个故事都精彩纷呈。编辑部里个个儿都是人精,全都戏精上身,把人物都演活了。每集看得都乐得前仰后合,太逗了。

1小时前
  • 元宝宝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