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雾

已完结

主演:金南珠,池珍熙,高俊,全慧珍,任兌卿,秦基周,李璟荣,安内相,李俊赫,金秀珍,李成旭,具子成,李雅贤,申康宇,姜德宗,全国焕,金宝妍,延云庆,朴晓英,徐智勋,朴佳岚,金亨宗,南庆邑,郑煐禥,韩基重,金明坤,金炯默,孙光业,朴健洛,金钟寿,全镇基,郭仁俊,李胤熙,陈贤光,梁大赫,姜鐵成,李裳宜,明智妍,孟奉鶴,崔范浩,白基邦,杨熙明,尹奉吉,姜灿阳,赵在莞,黄仁准,郭闵硕,楊泳祚,李泰亨,崔英,闵大植,孙寅勇,韩锡俊,宋敏喬,李錦姬

类型:韩剧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2018

 剧照

迷雾 剧照 NO.1迷雾 剧照 NO.2迷雾 剧照 NO.3迷雾 剧照 NO.4迷雾 剧照 NO.5迷雾 剧照 NO.6迷雾 剧照 NO.13迷雾 剧照 NO.14迷雾 剧照 NO.15迷雾 剧照 NO.16迷雾 剧照 NO.17迷雾 剧照 NO.18迷雾 剧照 NO.19迷雾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迷雾》:人性的试练场,史蒂芬金的猫

最近被几部爱情片弄的又伤感又文艺,以至于好久没临幸过我心爱的恐怖电影,有个传统且错误的观念是看恐怖片的人大多是为了寻求刺激,其实在我看来,热爱恐怖片的人们一般非常朝气,就像我一样,主要目的是为了节制一下自己的内心之中泛滥的惆怅和忧郁。于是昨天夜里,在我和楼上美女所共同钟爱的恐怖大师史蒂芬金的蛊惑下,又一次品尝了美国人无处不在的末世情怀。
记得在一篇《我是传奇》的评论里的一句话很有味道:美国人总以为世界快完了,中国人却觉得皇帝还没死。和中国人喜欢阿哥格格们的宫廷肥皂剧和一些严肃的历史题材不同,美国人总是觉得自己生活的太安逸,得来几场《圣经》创世纪里的大灾难给振奋一下精神,调节一下情绪。于是什么畸形怪兽,外星人侵略,病毒僵尸,自然灾害都以炫乎其炫的CG效果和模型道具在电影院里毁天灭地,蓝皮的超人和功能各异的英雄们还可以借职业之便泡泡美女。
《我是传奇》里二郎神和啸天犬行走在空无一人的世界里,没有女人和母狗,无聊的独角戏让他们的确成了传奇。而《迷雾》整体来说没有那么安静,戏剧冲突明显,情节跌宕起伏,有些镜头对小朋友们来说还有些血腥有些暴力。讲的是大约一个加强排的小镇居民被离奇的大雾和妖魔鬼怪们困到了一家超市,在绝望的氛围里苦苦求生的故事。
一群人在封闭空间里挣扎和冲突,似乎一向是社会心理学家很好的分析蓝本。导演在采访时说,最可怕的,不是怪物,而是人心。人们不是互相帮助,就是彼此毁灭,这才是《迷雾》希望表现的东西。就这个主题,北野武出演的《大逃杀》中看似变态的情节,实际上也是想讲述这个道理。
看片子的时候,我想起了量子物理学上的那个著名假设:薛定谔的猫。讲的是无法靠主观经验来判断一只在有放射性原子衰变的盒子里的猫的死活,从而定义迭加态的问题。
温和的律师变得粗暴无礼,虔诚的教徒流言惑众。往往我们在正常的状况下都无法真正看透的人性,却在特殊的“试验”里暴露无疑。我想说人性就像盒子里那只半死半活的猫一样,事实上每个人都具有善恶,都具有坚强或者软弱的一面,真善美和假恶丑在人的身上混合藏匿。那个超市无疑是史蒂芬金用来做试验的盒子,人的邪恶与善良,宽容与信任如原子一般的在那个小盒子里碰撞,而那种极端情况下暴露出的那些人性的阴暗似乎又成了萨特“他人即地狱”的论据,比如没有一个人肯送要照看孩子的女人回家,大部分人不愿意为烧伤者冒险去药店取药。
传说史蒂芬金向来喜欢自己编剧以及对其他编剧指手画脚,行为有点帝国主义,于是影片里不可避免的渗入了他本人的主观感情。所以片中最后的结局让个人英雄主义的主人公处在一个很尴尬的状态,不像肖申克监狱外那样的让人畅快的磅礴大雨。这让大家都有些意外,觉得他努力了大半天,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说不准还要在悲伤中度过余生。所谓命运叵测,造化弄人,大概也就是这样吧。看了那个黑色的结局,在惊讶之余你也许会嚎,为什么大雾不早一点点散去,为什么军队不早一点点开过来,其实史蒂芬金只是想要个悲剧效果来保持影片整体的绝望气质而已,这是自然的,也没有什么太高深的含义,更没有什么故作深刻的用意。而且在那种情况下,每个人都希望有一颗子弹能留给自己。我觉得就史蒂芬金的一向风格来说,他没有让那些超市幸存的人,在军用汽车上含着棒棒糖向主人公微笑致意就已经很有人性很温暖了,觉得不爽的大可以像我一样,自己意淫一个他们后来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的结局。
但就像最后和主人公一起逃出来的坐在车后的那个老头叹着气说的:“毕竟我们努力了”。
是的,他们努力了。所以小越野车内的四声枪响之后,即使车上除主人公外的所有的人死了,可人性中的至善和拼搏精神却依旧活了下来。
至于那些什么超市中临时的社会结构中所隐喻的宗教与科学,原罪与救赎,民主与暴政,文明与野蛮等诸多可供学术思想男们死磕扯淡以及抒发人文关怀的主题,那不是作为一个IT工作者的我发发功就可以做到的,同情人类,悲天悯人不是我的工作——我只是观众,不是观音。

http://vincentzhangyue.blogbus.com/logs/17964051.html

 2 ) 最肮脏的是人性,最无辜的也是人性。

   这是一篇充满剧透的电影观后感。

    最近一段时间非常无聊,天天不知疲倦的看电影。各种看过的没看过的电影。以一天5、6部的速度走马观花似的看电影。

    有些电影是慕名寻找的,往往是听说了很久,一直没有静下心来看的电影。而没有明确的目标的时候,我就只能在豆瓣中找到一部我异常喜爱的电影,然后在下面的同类推荐中一部部点下去。直到今天看到了“迷雾”(The Mist),终于让我有了写点东西的冲动。

    “迷雾”,改编自史蒂芬金的同名小说。此名人的作品我只读并没读完过一部:“尸骨袋”。大师的作品总是会有那么多铺垫,以至于我还没看完铺垫就把书扔在了一边。根据他的作品改编的电影,在“迷雾”之前,我只看过“1408”。在看“1408”的过程中我一直坚持一直坚持但最后还是睡着了两次,从中没感到一丝恐怖,只感到像是一股有催眠功能的意识流。后来经询问得知,别人看了以后感觉和我一样。

    不过令我感到诧异的是,“迷雾”开始没几分钟就进入了正题,这给了我对于大师喜欢玩铺垫这个印象很大的打击。没有多少废话,树倒了砸烂了家中的落地窗,男主载着儿子和邻居去超市买东西,剧情就正式开始了。

    看到中间的时候,心中已经给这部电影定性了(当然,从后面来看这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惯):这就是一部一般的、充满俗套的、充斥着奇形怪状怪物的灾难逃生电影。这类电影的剧情一般是这样的:在一些征兆之后,主人公说出了真相,其他人都不相信。然后最不相信的那个2B就以身试法,结果血淋淋的为大家证实主人公的先见之明。然后主人公自然而然的成为精神领袖,带领着大家逃离险境。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反对者(往往灾难会帮主人公终结这些反对者),也会遇到很多来自灾难本身的危险,最后该死的全死了,主人公和和他关系紧密的人都像小强般顽强的存活下来。中间往往夹杂着一些无法回避而且导演也乐于加入以提升电影层次的对人性的探讨。

    “迷雾”大部分时间基本上严谨的按照上面这个套路发展。男主发现真相,男主带领大家堆狗食作防御。不相信他的黑人邻居义无反顾的出去为彰显男主的伟大做了牺牲品。是的,男主身上一直笼罩着光辉的主角光环(不过有一个很小的片段表现出,他也是“自私的”,这个容后再讨论)。他对信教大婶对群众的煽动性也有着深刻的论述:“但是把他们扔在黑暗里,然后把他们吓得尿裤子了,就不再有所谓的准则了,你会看到他们变得多么不开化。”

    由这里,会突然发现,和一般的灾难逃生片不同的是,这里主角们决定逃走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不是因为灾难本身,而是人本身。并不是害怕在这里就是等死(当然,这也是其中一个原因),而更重要的是,他们害怕被当成祭品,被同类拿去送死。人性的脆弱在这种时候,在那些群众身上表露无疑。当心中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依靠的时候,唯有把自己交托给上帝。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这些怪物确实是来自另一个世界,是一群圣经里才可能出现的魔鬼,这怎么能让人不相信是审判日的到来呢?但是,直到最后一刻,在即将接受最公正的审判时,人类都无法洗清他们自己的原罪。人类还是希望通过捐献祭品(当然不是自己),来换回自己的生存。污泥与灰尘寄生在人性上,永远也洗不清。

    不得不说,最后的结尾更加出乎了我的意料。本来,影片似乎可以在男主开着车一路绝尘而去就结束了。或者可以这么说,在他们没油了停车的时候,我脑中的确想到了,丫不会把他们都杀了以后自己获救了吧?但是瞬间自己把自己说服了:应该不会的,导演一般没这么玩儿过,这么玩儿可能就有点过火了,毕竟还有个动不得的小男孩呢。这些想法都是一瞬间的事情,也是一瞬间就被自己压制了下去,就当它没出现过。所以,当结局真的是这样,在男主亲手把他们包括自己的儿子都送回老家之后,看到坦克啊大兵啊齐刷刷出现的时候,我还是震惊了。丫真敢这么玩儿啊?

    看到这里,内心真的是非常的复杂,既有一种沉痛,又有一种惋惜,甚至有一种想笑的感觉。这种荒谬感似曾相识,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萨特的那部小说:“墙”。荒谬的巧合,残酷的现实,戏剧性的大翻转。然而,这还不算最牛的。最牛的是,影片开始不久那位孤身去救自己的孩子的母亲也还活着。我之前提到过男主的“小自私”,就是她冲着人们一个一个问谁能送她回去就自己的孩子,结果没有人帮助她,包括我们伟大的男主(当然,他当时有个比别人好的理由:“我自己也有孩子”)。那么,这是不是说,影片在彰显着,只有最无私、最能摒弃恐惧的人才能获救呢?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男主开车走了并不是很长的路就没油了,那么时间当然也没过去很久,所以超市里的怕死的、懦弱的人们,也应该很快就获救了,至少不会全军覆没(可以看到之前死掉的几个人都很少是真正被怪物冲进来弄死的,怪物的毁灭性并没有那么大)。那么这与我们的结论就矛盾了。所以,我满眼看到的还是荒谬。我觉得,电影并没有想教育谁的意思。它只是呈现了一个现实,呈现了一个现实的荒谬性。现实往往就是充满着各种荒谬的巧合,无论你懦弱,无论你勇敢,无论你自私,无论你无私,在做出自己的选择之前,唯有相信自己的选择,因为未来的结果自己不能把握,自己所能做的只有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又不知不觉的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来想事情了)。做出选择后,就只能接受现实,等待各种荒谬的审判。就像“墙”中的伊比塔,自己选择了地狱,却荒谬的将他人送入了地狱。面对现实种种的荒谬,人类是渺小的,可怜的,无辜的。最多,只能像结尾的男主一样,发泄,喊叫。面对着现实的荒谬,悲伤到笑场。

 3 ) 迷雾你在探究人性?你别忘了你是一部电影,你首先要符合人性!

导演完全没有驾驭这部电影,编剧也没有驾驭这部小说,不要搬出来斯蒂芬金也是编剧哦,来给这部电影加分,斯蒂芬他毕竟不是主编,而且他擅长的也不是编剧,电影和书完全是两种表达工具。 首先从人物对话中来看出他是一部垃圾电影吧。让我们来看看它们都说了些什么。 镜头一:男主和一群人在向黑人律师道明仓库里发生了一件触手杀人事件时,黑人半点都不相信,且非常生气的认为和男主一起进仓库的几个人在联合起来开他的玩笑。然后男主不得不不停的说,重点来了。 I know you scared,我知道你吓坏了。是的,当黑人的思维不像人类的时候男主不得不站出来向观众为他辩解,嗯,这个黑人不是神经病哦,他只是吓坏了哦。那我们用正常人的思维来看应该是怎么一回事呢,当灾难发生时(是的黑人也知道灾难发生了,因为一个没有正常人思维的神经病母亲要求黑人陪他一起回家看风景,黑人没有出去)当灾难发生时黑人还会认为其他人在恶搞他?想想也是醉了哟。当我们人类有外部矛盾的时候竟然没有变的团结反而内部搞分裂,这不科学!关于内外部矛盾,请回忆最近几年当我们面对自然灾害时,全社会的反应!嗯,这里的黑人大概就是雅安地震时轰动全网的鹿晗脑残粉事件。我管迷雾外面是什么鬼,你们就是在害我! 镜头二:全部人都不相信男主说的话。OK,在面对神秘的会死人的未知灾难的时候我们竟然都不相信男主说得触手怪,按照人类的思维来看,未知-会死人-触手怪,这是很符合逻辑思维的,但是这里的镜头是黑人呵呵一乐,OH,那是来自外星的触手怪喽。冷酷男,一冷酷,OH,那些是狗屎。另一个店员,OH,那些是从啤酒里出来的触手怪喽!OH,shit!就这么不符合人类思维,人类行为的剧情,有很多人竟然精精有味! 镜头三:神经病宗教女----仓库几人谈论宗教女会蛊惑,有一个人提出质疑认为蛊惑会失败,人怎么可能相信那个神经病女。(是的这个提出质疑的人其实就是观众你),然后其他人搬出理由来说服你-----哟,然后真的蛊惑成功了!而且蛊惑了除了跟着主角几个外的全部的人!这不科学啊!邪教往往是很少一部分人啊!会杀人的邪教更是很少一部分人里的很少一部分人啊。好吧一大票观众已经被洗脑了不会分析这些了,他们心里只有一个信念 哇 这是一部描写人性的神作啊! 镜头四: .. .. .. 呐,好的电影从来不会给观众洗脑的。这部电影从一开始就洗了, 从一开始进仓库里的几个人莫名其妙的就认为外面的人不会相信他们,嗯然后一个人(黑人)果然不相信他们,紧接着全部人都不相信他们,导演一点一点的把大部分观众给洗脑了,嗯,比起拍出精品的电影显然洗脑来的更容易。 类似人不像人,像导演编程好代码的人形机器,导演又想让观众把自己编译的程序当作人类,不得不给观众洗脑的情节还有很多 我就不多说了,接着来谈一谈,剧情里智商的硬伤。 镜头一:触手怪杀人时,不会去关门啊! 镜头三:仓库全体讨论别人不相信会有触手怪,既然他们已经知道别人不相信了(好吧正常人逻辑是别人会相信的毕竟面对的是未知杀人迷雾出现触手怪也没什么好惊讶的。)那他们正常逻辑应该是直接拉过来其他人来看地上好大一只触手怪!(正常走向应该是,跑出去和别人说----别人都不相信---拉过来看触手。OH,shit。对了,导演洗脑的流程是先自己谈论别人不相信--接着一个人不相信---接着全体不相信,如果剪辑掉自己不相信的,观众会意识到黑人是个编译程序的!) 镜头四:黑人听一个人说外面有危险,一个漂亮的女人请求陪她出去,他都不敢出去,接着,黑人听到仓库里好几个人说外面有危险,卧槽他又自高奋勇的敢出去了!剧情好棒!oh!shit,黑人是导演编译好的程序只有一个人皮我又忘了。 镜头五:出去取药的房间中!你们这些人到底是吃了熊胆还是吃了鼠胆啊,神经不正常啊根本!害怕就赶紧跑啊!一直在里面作死。OH,shit,好吧,宗教女神经下了预言,那个年轻的男人必须死。 我不行了。这个电影我真的无法吐槽了。你在回味最后一个镜头?我真不懂最后一个镜头有什么好回味的。我只知道最后一个镜头中最为正常的几个人也变得不正常了,正常人在那种情况下是不会自杀的。如果那只大虫子爬在车子身上在一个一个的往外勾人,被勾到的人生不如死,去选择结束生命我还好理解一点。OH,shit,这样的话就不够震撼了呀!反正大导演我已经把一部分观众洗脑了,我才不管另一部分人觉不觉得正常,我只要这部分观众的脑子就好了呀! 你能看懂我写的吗?我真的很不擅长写作啊。 你只要记住,这是一部垃圾电影就好了。 简单来说, 表达人性是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去表达的。 而这部电影,大概是 建立在外星人身上来表达地球人的人性。 建立在神经病人身上来表达正常人人性的。 而导演为了让你觉得外星人是地球人,神经病人是正常人,不断给你施加暗示,给你洗脑,用的还不是精湛的电影技巧而是粗糙的语言暗示。 而片中人物的智商也是不断的因为剧情需要而突然变的小白。OH,shit。我放佛看到了起点中好多类似的情节。 另,没看过小说,我这里只评价电影。一部好的小说不一定会改编成好的电影,,书和剧本是两种表达方式,剧本和电影是两种表达的方式,书---剧本---电影,再加上不同的人,嗯我的意思就是即便小说真的写的很好,也不影响这部电影真的很垃圾。

 4 ) 看懂电影需要智商,也需要情商

一部年代久远的电影了,估计写的这篇东西注定不会让太多人读到,尤其是我想反驳的那些人。但求希望能尽一点绵薄之力,以这部电影为例,捍卫那些我喜爱的电影的尊严。

刚刚看完电影,想着马上就睡了,翻了翻豆瓣影评,看了几篇一星差评的文章,有点睡不着。其实心里是有点难受的。难受不是因为一部喜欢的电影被骂得一文不值,喜欢的导演编剧被骂傻逼智障,而是因为,为什么这样没营养的影评会得到这么多人的附和认同。更难受的是,对于跟自己想法不同的人,他们选择是不包容,破口大骂。说打高分的人就是装逼,说冲着探讨人性主题的片子就跪下来一个劲儿地舔。

用我在上影片鉴赏课时说的一句话来问问这些人:要想看懂一部电影是需要智商和情商的,你具备这种能力了吗?

先说说看这部电影的契机:最近在找一部高中时代看过的恐怖电影,搜了很久终于找到,那是《消失在第七街》,期间发现一部很相似的电影,正是这部《迷雾》。但当时在爱奇艺浏览了一下,在进度条上点了几下确定不是我想要的那部就关掉了。看完第七街之后,这几天一直对这部《迷雾》念念不忘,于是就打开看了。

由上证明,我喜欢这部电影不是因为被《肖申克的救赎》封神的导演,也不是小说写得巨厉害的原著小说作者。看完结局觉得巨牛逼所以才上网搜关于这片子的一切,才知道导演还是《行尸走肉》的导演之一,怪不得这里好多熟悉的面孔。

剧情真的没什么好说的,这类电影都是大概这样的套路,情节的推动是需要矛盾存在的。这里我很不理解那些说主角们行为弱智的人,难道几十号人明知外面有怪物,商量过后就一起愉快地在超市里坚守,直到几天后军队过来把所有人平安无事地救出去,这样就显得他们智商高了?这样就是你们想要的“神作”了?

这部片的主要矛盾在于,是否自救。

我是一个学表演的人,代入角色去看,其实这部片子里所有角色的行为,都是合理的!

母亲,律师,神论者,男主角,这几个角色是我看了多篇差评以后总结,被质疑最多的角色,以下是我的分析,他们的行为是否合理。

独自离开超市回家的母亲:这是所有人里面我觉得最合理的一个了,一个母亲要回去找两个没有能力照顾自己的孩子,就是这么简单而又充分的理由,真的不明白有什么不合理不懂的。

律师:影片前都在铺垫律师与男主角的矛盾,从几点就能看出来,男主的妻子说”他肯定不会赔偿”,男主说“我保证这次不会打断他的鼻子”,孩子说“爸爸,你这是要跟他做朋友了吗?”。从这几句台词,足以侧面看出,律师跟男主有过很多矛盾。而律师是一个理性的人,一切以证据说话,当男主一行人说有怪物杀了人的时候,其实这时大家都已经吓怕了,而一个理性的人无法接受自己无法相信的事物,他就会潜意识地编造一些理由来否定这些东西。曾经跟男主有过的矛盾就在这里被派上用场了。事后触手化水,仅凭一摊血水,不足以说明就是有怪物。(这是这个律师的逻辑,他固然是知道外面肯定是有怪物的,但是恐惧让他无法继续支撑他的理性)。作为异乡人和黑人,更为那些矛盾添加了催化剂,以至于中期,他要出去找援军,那些矛盾,或者说是借口,是支撑他走出去的信念,勇气。因为他心里明白,留在超市只有死路一条。这点跟男主一样。

男主角:主张自救的代表,他的一切行为都是合理的,为什么说留在超市死路一条?外面一切都是未知,这是他们从来没见过的超自然现象,已知外面有怪物,超市的玻璃门无法有效阻挡怪物的进攻,第一天的蝗虫事件就是证明。超市虽然有充足的食物,但也有消耗殆尽的一天,加之发电机被堵塞,大量生鲜食物无法长期保存(这些细节都注意到了吗?)。加上矛盾的一方,神论者的威胁。片中有人说了,为什么神论者是一个威胁,当人绝望的时候,就会去相信一些东西来支撑他们活下去,第二天信神的人大增和技工的反水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再者,男主害怕儿子会被当作祭品(事实神论者的确打算这么做)。既然留在超市对于男主一行人来说是弊大于利,那出去就是一条势在必行的自救之路。其实当时我看的时候,我也觉得到隔壁找药是一个很蠢的行为,但往深一层去想,这很有必要!第一,确定有没有其他幸存者。第二,为了更长距离的逃生提供可能性,如果连隔壁的店都去不了,更别说逃出迷雾了。第三,无论如何,药品在那样的环境下都是非常有用的。

神论者:首先,我认为她不是一个虔诚的信徒,对他人的无礼轻蔑,对老人的不敬,这都不是一个虔诚的基督信徒应有的行为。(所以我反对有人说这是一部神论宗教电影)她,只是一个祈求自我内心得到满足的人。其次,她在平常生活中肯定经常遭受别人的白眼。从下面几点可以侧面说明:一,前期她在厕所小声祈祷,女主出于善意给她一点鼓励,却被误会成对她的嘲笑,而且不加思索地进行反击和侮辱,这是典型的抵制心理。二,当有人开始相信她的言论,开始站她边之后,她的一切肢体动作和表情神态,都处于自我满足的状态。必须要提的一点,当士兵因为她的言论而被捅的时候,神论者的表情是慌张的,因为她不知道自己的言论会导致别人受伤害,但很快,她就沉醉“上帝的信使”这一角色中,从中获得的满足感让她完全失去理智,甚至要让孩子来当祭品。(都讨厌这个角色,这说明她演得多好啊)。最后一枪,对于观众来说是解恨了,但对于片中的“信徒”们来说,是一场灾难。看到男主的车走过之后他们脸上的表情了吗,那仿佛在说:你把我们的神夺走了,却自私地逃离了这个地方。其实,信徒也是渴望离开的,他们内心深处也是明白,留下只有死路一条。因为没有能继续催眠他们的人了,没有了一种可以让他们赖以生存的信念,剩下的就只有等死。(在我看来,影片这一段的处理也是神来之笔)

最后说说尾声,还有那神来之笔的结局:主角一行人驾车逃生的片段虽短,但已经足够表达他们内心的绝望。家中妻子早已被蜘蛛杀死,在那块破掉的玻璃旁变成一个美丽的蛹。空无一人的街道,安静得让人心寒。迷雾中足以让人放弃求生念头的巨大生物。他们求生的希望,正如汽车的燃油一样,慢慢被消耗。油已燃尽,而迷雾仍然一望无际。其实都足以让他们不再彷徨,决定开枪了。

有人说,真蠢,晚开枪两分钟就都能得救了。

但在我们这些懂电影的人看来,晚开枪二十分钟,两个钟,甚至主角们在车里等好几天,等到饥寒交加,有怪物威胁,到了死的边缘再开枪,其实都是一样的。军队的人永远都在开枪后的两分钟到来。

这是电影的艺术,是导演想告诉你的电影语言,高明在于,在燃油耗尽的时候就开枪,更能强调结尾的情绪,男孩醒来的第一眼,也是最后一眼看见的是父亲亲手开枪打死自己,是增加这种悲剧的氛围。

其实可以再说说最后给母亲的那个镜头,不需要非得用什么信仰信念这些东西,可以稍微科学理性一点:迷雾初期扩散到这里,怪物还不多,而仓皇逃生的人不在少数,刚好母亲的房子离超市不远,其实就足以侥幸躲过一劫。那些说这是一部宗教电影,母亲是靠信念信仰得救的,我恐不能认同。

超市那些信徒们不是都没在吗。

我觉得电影有分优劣,但无分好坏。因为你喜欢,他就是一部好电影。看一部电影,评价一部电影,是说出自己心里的想法,别人也会有自己的想法,你不是什么至高权利,凭什么否认别人的想法?人都这么大了,看部电影都懂得上豆瓣写个评语,难道连基本的包容都还没学会吗?

之前看《生吃》,我给的一星差评,评语也只是一句:WTF。别人给好评不用觉得他在装逼,或许他只是看电影的切入角度刚好相反。不然哈姆雷特那句话是怎么来的。

 5 ) 粗制滥造的伪社会分析片

《迷雾》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个社会行为学教授在讲课,先假设一个特殊的极端的情形,然后硬生生的把各种类别的人揉在一块,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学术领域来讨论人性,讨论解决方案,却忽略了当人身临其境时所产生的他所应有的正常反应。

从男主人公和其他人关于能否开门发生的第一次争执,我就预感到这不是一部悬疑恐怖片,这很可能又是一篇只以为是的学者纸上谈兵的说教文。当男主人公和自己当律师的邻居又发生争执时,我笑了,TM的果然是一部指手画脚的说教片。 借用一件事来让人在极端环境下将平日里压抑掩藏的冲突,迷茫,猜疑放大,并观察研究本没有错,但是作者在这部片子里运用的也太明显,太粗糙了吧。每一个人,普通工人,律师,宗教狂热者的表现过于刻意了,仿佛作者迫不及待希望他们把这些话,这些观点早早的,清晰明了的表达出来,却忽略了环境背景。这倒有点像低劣的摄影技术——把两张不同环境的照片中前景主要人物和背景画面生硬的合在一起,试图用这种便捷的方式得到一张精美的照片,却忽略了前景人物身上的光线,色调和环境背景的光源显得格格不入。

影片中,在如此恐慌,危险如此未知的情况下,我们的律师仅仅因为之前和男主人公的一些官司上的冲突就毫不犹豫的选择拒绝相信男主人公,以及其他四人的话,甚至连去看看证据都不愿意。一开始显得善良真诚的宗教狂热者面对别人的关心时不可理喻的嘲笑和鄙夷发生的也太突然了吧。人物性格的脱节有点让人觉得背后有一双急躁的手在推着他们走,完全不像自然产生的变化。那种感觉就像在物理课上,老师会不断说:现在我们先忽略空气阻力,忽略球的体积,忽略blablabla,然后我们来判断这个球落地要花多少时间。 这种排除,假设法方式在理论研究上是可行的,但是这是一部电影。我觉得作者一定是把自己埋书里太久了,整部片子充满了书呆子般的酸腐味。

想描述人性,这部片子明显准备工作做得太少了。我觉得你要不就学别人《僵尸肖恩》一样用戏谑,讽刺的夸张手法来表达你的思想,要不就认真严肃的把滋生这些冲突的必要条件丰富一点,不至于看着刻意而生硬。

我看过很多西方社会学,心理学者的演讲,他们在论证一个观点时,必须尽一切努力回避实验者本人的先入为主的观点,潜意识主导实验的结果,尽一切可能让实验在一个不受影响的真实环境下进行。只有反复进行这类的实验,这些学者才敢小心翼翼的发表自己的观点。而在这部片子里,我看到的是一个打着实验的幌子,却急切想把自己不成熟的观点强加于人的学者。我实在难以想象《迷雾》竟和《肖申克救赎》是一个导演——弗兰克·德拉邦特的作品。

说到人物塑造,有人说讨厌里面那个传教的宗教老太婆。要我说,我讨厌里面每一个人,因为他们都是那么不真实,该冷静的时候都像疯子一样,该恐慌疯狂的时候又莫名其妙的平静。每一个人都像在念台词一样,行为和嘴里迸发出来的台词、情绪完全不搭调。就像在看一张漏洞百出的合成照片一样。他们都是弗兰克·德拉邦特实验室里造出来的怪胎,目的只是为了说明弗兰克·德拉邦特那极为片面而幼稚的想法。

 6 ) 坐井观天,蝉不知雪

有点想法。
这不是一个信仰危机的问题
如果说这个片子宣传的是要虔诚信仰某种东西,不如说是,其实人类这种脆弱的生物无论信什么都很徒劳。

神婆相信自己是上帝的信使,前一天还在卫生间里祷告哪怕只救一人都好,后一天直接叫嚣着把年轻的军人扔出去祭兽。这是宗教不可信。

科学曾经作为理性的绝对化身,反对宗教对人的精神迫害,一度成为人们痴迷的对象,但片子的雾次元怪兽就是科学盲目的产物。某种程度上讲,痴迷科学与痴迷宗教无异,都是心甘情愿地被一种自以为极端正确的思想控制。科学不可信。

如果你试图依赖他人,希冀从他人身上获得自己前行的勇气,那一定要保证他人能给予自己的,是他已经完全不珍惜的东西了。跟一个想死的人要时间与跟一个想活的人寻死一样难以实现。所以短发的母亲在出超市门时,才看得见泪水后面,那么多羞赧扭开的脸。他人不可信。

个人英雄主义是美国主流价值观的通病,不能信任任何人的话,那就至少明哲保身信自己,可信自己就容易被自己操控,比如不能消除的恐惧和绝望感,以及在这种特殊情况下,被压榨出来的丑陋。自己不可信。

爱也不可信。不是短发母亲逃出来,站在军车上居高临下看着男主就是母爱的伟大彰显了无私的美。而是,这原本就是冒险,活下来也就算十诫中说的,世事无常。侥幸只算幸运的一种,不能作为用来说教观众的唯有信爱才配享受奇迹。那过于理想化和民间故事叙述模型了。

什么都不信的话,不就是信仰危机了吗?

不是,而是在无常的人生中,信什么都是一种愚蠢的苟认。这也不是安之若素,坐吃等死的心态,而是在什么情况下变什么身的问题。
看不清周遭的环境,才是我们在绝望中主动放弃希望的原因。

 短评

1.贝爷在都不会死,为什么就是不明白 2.神棍真误人,中枪那刻整个人心情都变好了 3.结尾神作,困境中的绝望才是最大杀手 4.以后组队一定要带老奶奶

7分钟前
  • 葵花卷
  • 力荐

结局太神了加两星。 转评价:THE MIST——典型的散户心态,大盘刚开始不好的时候犹豫不决,失去了离场的最佳时机;等到指数不断震荡下跌,又一次次补仓,一次次被套;最后在底部割肉出局了,结果国家队出来救市了,大反转

12分钟前
  • kiri
  • 推荐

希望落空的绝望。虽然结局对前面的交代并不能让人特别满意,但意境很到位。“相信别人不如相信自己,但是完全的自信就真的能解救自己吗?”

17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As a species, we're fundamentally insane. Put more than two of us in a room, we pick sides and start dreaming up reasons to kill one another. Why do you think we invented politics and religion?

19分钟前
  • jetty
  • 还行

迟来的希望更让人绝望,一个让男主角绝望的结论令人有更多的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信仰,上帝,个人英雄主义还是爱? 其实是一部很好的电影,让我减掉一分是这个结尾。如果没有这个结尾很多东西并没有必要去刻意推敲,可是现在天一亮军队一到就草草收场,给人感觉这个结尾太突兀太不自然了。

20分钟前
  • Q。
  • 推荐

120806观毕小说:相对小说,电影对结局加强了戏剧冲突,小说的结局是白版,电影则是黑版,小说看起来更像个开局而电影则拥有相对完整的悲剧总结。世界观交待小说只以阴谋论的方式简单地将对异世界的猜测以传言(箭头形动)的形式几笔带过、完全没有正面描写。库苏鲁神话影响自然是有的,小说较为浓重。

23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真的被吓到了,看了那个反英雄的结尾半天回不过神来。 只要提供足够的恐惧,人类就会变的比任何怪兽更凶残。

28分钟前
  • 鱼雷
  • 力荐

……我艹……

32分钟前
  • 明安
  • 力荐

永远不要放弃希望

34分钟前
  • 自燃,风月同天
  • 推荐

维度极丰富。像是最近招远事件的一个注脚,围绕女神婆展开的情节,可窥见邪教发展传播的模式。片子整体犹如一个古希腊式的悲剧。男主角像史诗中的英雄,正直,有屠龙斩棘之勇,以头脑、感召力带领他的人民走出困境沼泽,做出的所有决定都英明正确,可最终依然难逃悲剧的宿命。这绝望的迷雾也击倒了我。

35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结尾有争议很正常,人类不就是爱站个队嘛,所以反讽的效果对比现实一下就出来了,混吃等死往往会活得比较好。影院看绝对加分了,尤其中途那全场的掌声。设计感强有时确实刻意,但节奏渲染的末世气氛很棒。其实情设那些说不通的事情没必要解释这不就是未知的恐惧嘛。导演距今最近的作品能再放部《绿里奇迹》就好了。

38分钟前
  • seabisuit
  • 力荐

i hate this movie,fucking religion

39分钟前
  • 布宜諾斯
  • 还行

男主贯穿全篇的个人信仰丧失得有点突兀了吧

41分钟前
  • 推荐

结尾真是神来之笔

43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男人不隨慈母出走超市,失落生還機緣;男人提示閘外聲音來由,害死男孩;男人堅持闖藥房,反正失救;男人鋌而走險拿槍,子彈為悲劇提供可能;男人決心作絕命的流浪,顯而易見,他錯了。如果對錯全憑成效得失,他全錯了。可是對錯本著的,不只這些,不是嗎?

44分钟前
  • 何倩彤
  • 还行

这种人性的恶确实让人毛骨悚然,只是那个结尾太掉价,却也在情理之中了。★★★☆

4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看着剧突然回想,这部电影令人害怕的不是绝望,而是怀疑,怀疑生存目的,怀疑自己的极限,怀疑整个生活是不是梦境

52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力荐

结局很震撼.他人即是地狱.

54分钟前
  • 赫克托尔
  • 力荐

结尾真冷啊……居然让hero逃脱了所有的劫难,最后以为完全没有指望的时候,杀了一起逃出来的人并且亲手杀了自己儿子,特英雄主义的决定要独自面对恐惧和绝望,结果却等到了军队的营救……看到这个结尾,我真的好想笑哦,太冷笑话了吧——都能熬到那会儿了,为啥不多熬一下下,等到boss们出现了,实在躲不过去的时候,再无奈的自杀呢?另外,旧约真万恶真可怕,然则旧约却是真正的宗教啊……最后要说的是,那个早就该被hero干掉的旧约女人虽然很恶心,但是说的话里却有好多好多典故,值得留心。

55分钟前
  • 我坏故我在
  • 还行

因为如此讽刺的结局,必须给五星。人类之绝望,不在外物,往往来自于人类自身。绝望之后的绝望,是最可怖的!

57分钟前
  • 天蝎小猪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