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昭关

HD

主演:杨太义,李云虎,万众,聂栋才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河南方言年份:2018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过昭关 剧照 NO.1过昭关 剧照 NO.2过昭关 剧照 NO.3过昭关 剧照 NO.4过昭关 剧照 NO.5过昭关 剧照 NO.6过昭关 剧照 NO.13过昭关 剧照 NO.14过昭关 剧照 NO.15过昭关 剧照 NO.16过昭关 剧照 NO.17过昭关 剧照 NO.18过昭关 剧照 NO.19过昭关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孤独感中的一丝挣扎

因为电影节认识到这部电影《过昭关》。刚开始我认为我应该不会看的很投入,也不会哭,因为是在会议厅看的,观影环境很一般,它也并不是一部悲剧,还有就是它是一部乡村公路片。再后来,我慢慢的被吸引了。

影片前部分就是铺垫,我还在说有些镜头切的好突然,我转变不了那么快,到了爷俩旅行的后期,我慢慢的与电影产生了共鸣。路上爷俩遇到了大货车司机,我就想到了同样职业的我的爸爸,他每天工作都会有什么样的经历;爷俩遇到养蜂人,养蜂人送他们继续上路时与他们说再见的身影,一个说话奇怪的老头现在马路上形单影只的说再见,很孤独的感觉,让我想到了我奶奶,每次回老家都会在大门口和我们挥手说再见。

最后意料之外的是老头如何见到老友,我之前还在想导演会如何处理见面,如果一个没有新意的乏善可陈的结局可能会使观影效果大打折扣,没想到是很意外的情况下,老爷子只身见了老友,我没想到导演会这样处理老爷子与老友的见面,简短,仓促,但又觉得就是这样,就该如此。

最后哑巴爷爷的去世,前面铺垫的一些包袱也一一展现出来了,与主线没太大关系了,却让我哭的更厉害了,不是难过,就是看懂了这个老爷子。宁宁回城了,老爷子像养蜂人一样孤独的说再见,让我觉得人老了就真的有一种无奈,知天命,知人事,但同时又落伍,封闭,所以老人都有一种很无奈的孤独感。特别后面几处细节的处理让我眼泪大颗大颗的往下掉,但那种感情不叫压抑,我不知道那叫什么…

余华说过,伟大的电影后面存在着千万部的电影,不同的观众带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感受与这部电影接触碰撞,产生共鸣。周围的观众也有在哭的,一起看的朋友说我们这代人很多都跟着爷爷奶奶在乡下生活过,电影里各种写实的细节,有的人或多或少都会经历过,大家可能都回忆到了自己的家人、童年、玩具等等,所以会有共鸣吧。

这算是我看过的数量不多的文艺片里最让我感触深刻的一部了。

 2 ) 过去和未来

从文革走过的老一辈人(现在70-80岁那一批人)的晚年生活。剧情安排很用心。很写实,很平实,却都是沉甸甸的感情。

因为儿时一个谎言造成大哥喝农药自杀自此不肯说话但独自抚养大哥儿女的哑巴;父母饥荒去世如今仍然守在家乡不肯进城的养蜂人;见惯了旅途险恶人情冷暖的货车司机;以及……跋山涉水几天几夜就为了看一眼病重在床但当年改造期间救助过自己的大哥的“伍子胥”,见到了,不曾回忆过去,只是三言两语问候就只得起身就走,走到楼下听到病床上传来的“注意安全啊!”

有多浓重的感情,说出口的话就越朴实。

当年若不是“大哥”的帮助,这位“伍子胥”可能都活不了了。

如今,人老了,在和时间的对抗中,究竟是不中用了。

都不中用了。

“伍子胥”能穿越千难过昭关,却无力于人情和时间。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

每个人的将来,都逃不开每个人的过去。

看完电影,再听老人喜欢唱的这段戏

“我好比哀哀长空雁……”

就都明白了。

 3 ) 。

,1231489754619784046193718750137973497649461937817640579467913407348764937973797688068606733713497349679437943794279.3483794348767675494946649764946496767

 4 ) 豫东平原的夏天——可能是一篇《过昭关》的假影评

“小清新”感觉的河南农村走上大荧幕,这好像是第一次。不谈台词演技、摄影手法、立意深刻与否,夹带私货的假影评。

中原农村的砖瓦房,玉米地和西瓜田,只要光线好、角度对,一点也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土里土气。76岁的爷爷,带着还没上小学、从城里回老家过暑假的孙子,骑着三轮摩托车,从周口到三门峡见一位老友,顺便“旅游”。一些简介上写的“跨越千里”夸张了,从河南东边的周口(具体到导演的家乡太康县)到河南西头的三门峡,400多公里。

离太康县不远是胡辣汤两大流派之一逍遥镇胡辣汤的发源地西华县及我一位可爱室友的家乡扶沟县;爷孙俩快到路途终点时,小朋友指着一个T型路标特激动地说“到三门峡了”,路标上另一个方向是渑池,苏轼在此写下“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我家恰好在这条线靠近中间的地方。

周口属豫东平原地区,淮河流域,符合众多人对于中原地区一望无际的大平原的想象。冬小麦夏玉米,也种一些油料作物和蔬菜水果。洛阳、三门峡属伏牛山脉地区,电影后半段爷孙俩走的就是山路了,还在三门峡过了黄河。

放暑假的时候不算农忙时节,爷爷摘西瓜宁宁啃西瓜。田头有成片的朝天椒。

小孩子视角的乡村夏天当然是清新无比的,不可避免地想到我在老家度过的数十个暑假。村里也有吉普赛般的养蜂人。在人生最后一个暑假的时候写过一篇零零碎碎细数有记忆以来十几个夏天的《夏天的太阳》,删删减减挑了一部分。

我家处于豫东平原和伏牛山区的过渡地带,老家在山区那部分,海拔五六百米。三间砖瓦房的老屋和空着的牛棚围成一个院子,住着三户人家,院子里有株夹竹桃,夏天湿润,地上布满了青苔。门前有棵老桃树,树下有青石板桌,不知在哪年早就没了。再往前是打麦场,边上有棵大核桃树,枝干繁茂,饶是我这种运动废也能轻易通过矮枝爬上去。六、七月份的核桃砸开还是一汪水,直到八九月才熟透。小孩子们往往到河边找块平滑的石板把核桃的青皮细细地磨掉再砸开,细心地剥掉核桃仁上味道苦涩的嫩黄色的皮,如同现在在贵州遇到菜肴上有折耳根时一点一点全部挑出来撇掉,绝不留余孽。比较高级的吃法是烤核桃,做饭的时候把青皮核桃放进灶下的炭灰中焐熟,吃的时候有种说不出来的香味。干核桃的口感是不能与之比拟的。

打麦场下边有几小块地,分属不同的人家,种点豆角、西红柿、高粱、黄瓜。尤为特别的是一种叫荆芥的有特别香味的菜,和薄荷是远亲,凉拌很好吃,在别处没怎么见过的。高粱秆可以做成好玩的眼镜框。地边随处可见心形的麻叶,略微晾干可以用来包凤仙花染指甲。房后的村小校园里原来种满了凤仙花。不远处有条小河,傍晚时候去河里玩最舒服,用细细的石子在水中间堆起一口“井”或一个“大坝”,徒劳无功想把河水留下。沿着河往下不到一公里就是外婆家。

三伏天的时候,有时候到了晚上热气还没有散,大人们就躺在平房上睡觉,却骗小孩说不可以,会被星星晒黑。有一次我和堂妹吵了嘴自己迷迷糊糊在屋里睡着了,睁开眼却是满天的星星。原来被大人抱到平房顶睡觉了。

其他诸如上山偷瓜摘柿子下河摸螃蟹雨前扑蜻蜓的事情也做过不少。

十三岁的暑假结束临走的那天,爷爷跟我说走之前一定要跟他说一声让他再看一眼。那时候他已病得很重,也还能坐在竹床上带上老花镜和我们打几盘斗地主。后来,在那个冬天几间砖瓦房就被拆掉了,我也再没回去过过暑假。

看《百鸟朝凤》的时候我疯狂地想那些夏天,想夏天的晚上,坐在院子里,整宿整宿地说话、看星星,怎么也说不完。现在却更为平静地旁观那些夏天。

电影中描述的爷爷和其他中老年算是典型的河南农村老人形象。简单的衬衫,麦秸秆编的帽子,抽便宜的本地烟(比如黄皮许昌烟),走路的时候背着手,哼几句豫剧。干农活,能简单修葺房屋,不讲究吃穿,独守在村里。很宠爱小孩子,会做小孩子做些小玩意比如风车,用玻璃瓶子“钓”鱼。爷爷这个形象无疑浪漫美化了很大一部分。有自己为人处世的哲学,乐观而坦然生死,有耐心,极其淳朴善良,不麻烦小辈。儿子在外疲于奔波,与父亲和小孩子的沟通很少,只求生活安稳。可能过个十几年,他们中的一部分执着于在老家盖上一栋房子,回村里养老。

导演的“私货”,木卫二的影评写的很清楚了,“《过昭关》的情感核心,并不是祖孙情,而是昔日反右之痛”。上一辈在58年饥荒而亡(同我爷爷的父辈一样);爷爷年轻时被批斗劳改;哑巴爷爷那两段刻意拿黑色背景划重点打出来的话;伍子胥的故事。纷纷大雪与死亡的收尾有点像《二十二》,历史的伤痕如何被埋掉。

前几天通话听我妈说我爸已经开始了回老家盖房子这项工作。家里的小朋友又开始了在农村的暑假生活。

又一个夏天开始了。

图源:电影截图、百度、高德地图。

 5 ) 导筒× 导演 霍猛:38天40万成本,村民影帝的土三轮即将发车

导筒专访《过昭关》导演霍猛

2018年第二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上,华语影片《过昭关》包揽三项大奖,分别是费穆荣誉·最佳导演、费穆荣誉·最佳男演员和华语新生代·青年评审荣誉。即将到来的5月20日,青年导演霍猛也将携这部华语佳作登上大银幕与全国观众见面。

暑假,七岁的宁宁被送回乡下,由七十多岁的爷爷李福长照顾。李福长偶然间得到了一个老朋友的联系方式,老友身体中风,时日无多。他决定带上孙子,骑着一辆摩托三轮车,去千里之外看望老友。影片以“过昭关”喻指人生,是难得一见的中国乡村公路片。

霍猛

霍猛,1984年出生于河南,于2002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前身)法律专业。2006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电影创作方向研究生,师从潘桦教授。 2008年霍猛导演拍摄完成短片《宏光的假期》并荣获2008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剧情短片大奖。2012年,筹备电影《四个好朋友》拍摄期间,投资方中途撤资,自筹资金几经波折完成作品。2018年完成长片《过昭关》。

搞怪一下

采访正文

导 筒:

简单谈一谈影片的创作背景?

霍 猛:

最早的故事的原型是我爷爷之前在家说过的一段话,他接到了一个老朋友打来的电话,想去看看他,但是过了两年他去世了,最终他也没有看到这个朋友,现在这个故事算是对他的怀念,我们是非常小的一个团队,老家的很多兄弟和朋友之前也都是没有接触过电影,大家一起来完成了这个作品。

导 筒:

摄影方面,影片使用了什么样的设备,在 40万有限成本的情况下,您对摄影有怎样的艺术要求?

霍 猛:

大部分场景使用了ARRI的AMIRA,冬天的场景是用了RED,拍雪景的时候用的RED。因为时间跨度大,从冬天到夏天确实想从影像稍微做一点区分,AMIRA偏柔,有点类似胶片,RED有点数字化更冷,锐化程度更高。画卷一个更暖一个更冷一点,适应不同的季节。

ARRI AMIRA

导 筒:

关于摄影的艺术要求,这也是我们每天都在聊的一个东西,因为它牵扯到一个电影语言,你到底是要形成一个什么样的语言风格?

霍 猛:

我们也尝试过全手持拍摄,但这和这部电影气质上肯定是不符合的。还有另外一点,因为我们在河南拍,这个景不像是在甘肃、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里很自然就拍出电影感很强的东西,而且由于成本有限,拍摄从头到尾只有一台一千多元的LED灯,所以我们就一直和摄影师聊,怎么样能在这种环境下拍出电影感,最后的决定是迁就自然光线, 每场戏前拉一下分场,几点拍摄有最合适的光线,通过正常的日光造型增强电影感。

《过昭关》剧照

导 筒:

片中的小男孩是怎样选出的?他在片中的表演还是很自然的,与爷爷的互动大多都是按照剧本进行表演还是有他自由发挥的成分?

霍 猛:

我当时去了好几个地方选小演员,特别要求的一点就是他的牙得快掉了,最后在淮阳一个艺校里,学校一听说剧组选演员就把长得特别漂亮的孩子拉过来。

我觉得这不对,片中他不是特别漂亮的。临走的时候他们领过来了一个小孩,我觉得这小孩就有介于村里孩子和特别洋气的孩子中间的一种感觉,比较符合这部电影,他也学过街舞,有过表演经验,不太怯场,所以最后就选择了这孩子。

《过昭关》剧照

这个孩子本身在生活中就是挺听话挺可爱的一小孩。我有时候比较反对观众对人物进行“标签化”处理,受戏剧影视剧里小孩的人物设定影响太多了,比如小孩就是调皮的,总干坏事,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是会有很多很乖的孩子,很多观众会用影视剧的一个观影习惯去要求某些东西,我觉得这是特别可怕的一件事情,大家对生活真实性的评判标准没了。

《过昭关》剧照

导 筒:

影片拍摄周期大概是多长时间?在拍摄过程中有没有留下什么遗憾,或者感觉可以拍的更好的部分?

霍 猛:

夏天拍了35天,秋天2天,冬天1天,一共38天。

遗憾肯定是有的,比如说我们如果能有一个移动设备,很多场景在调度上可能会更加好玩一点,说像收西瓜那场戏,这边有三轮车过地磅上上下下,那边其实有坐在地上打牌的一堆人,还有那边的长队之类的。如果我们有一个移动设备,在调度上可以更加缓慢地运动,画面其实就会更加的好看。

《过昭关》片场

我现在看每一场戏,我都觉得可以拍的更好,或者多一点点或者少一点点的,因为电影最终拍摄出来和你脑海里的构想肯定是肯定是有不一样的地方。 我剪完看第一遍的时候,我觉得挺好,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最本质的那部分得抓住,当觉得最本质的东西抓住之后,其实对于创作来讲就很好了。现在再看自己之前的东西,其实是挑毛病的一个过程,挑的都是一些技术上,一些小细节上的问题,比如声音、剪辑之类,但我觉得这些都不影响影片最本质的东西。

导 筒:

片中老人在老照片中圈出去世朋友的头像,这个动作是来自您的个人经历吗?

霍 猛:

这是一个创作出来的情节,我在写剧本的时候就想到了要有这么一个东西。

在剧本创作和拍摄阶段,我就决定电影中会给几个物件特写,不会给人物特写,人最多选择中近景,不能离人更近了。但是几个物件,像风车、泡泡糖、牙齿,需要几个特写,这是一开始就从视觉语言上设计好的,包括那个相框。因为我一直要求“近点,再近点”,我们的摄影师觉得自己都不会拍近景了~(笑……)

导 筒:

片中有很多爷爷讲故事的情节,大段的文字,主演杨太义以78岁高龄拍摄本片,作为一位非职业演员,在台词方面,是完全按照剧本进行还是有即兴创作的存在呢?

霍 猛:

首先稿子他会看上好多遍,大概的主要内容他知道之后,我会让他重点抓住几个点,让他用生活里的话来说,所以观众会感觉到非常自然。

《过昭关》男主角杨太义荣获第二届平遥国际影展费穆荣誉·最佳男演员奖,这是78岁的农民杨太义第一次出演电影,也是平遥国际电影展首位影帝。

导 筒:

您之前的影片合作对象有像王景春这样的柏林影帝,这一次选择与非职业演员合作,不同之处主要有哪些?

霍 猛:

我觉得这个选择主要是根据影片想达到的风格决定的,和影片处在哪个美学体系里有关的。

你决定进行这次创作的时候,想让影片达成一种什么样的效果,得想得很清楚,不可能有职业演员来演,选择了非职业演员,你得更精准的告诉他什么东西是最主要的,因为他可能不懂什么是最主要的;而专业演员,除去一些哲学性强的电影,一看剧本就知道你这句台词背后想表达什么,他知道什么是主要的,但是他可能形体各方面真实度不够, 他的天赋、业务能力等等各方面可能会有一些限制。

导 筒:

有没有您认为非常出彩的公路片推荐给观众们?

霍 猛:

《午夜狂奔》、《完美世界》、《菊次郎的夏天》都挺好的。还有一部我特喜欢的电影,估计很少人看过,《三个男人和一条美腿》,是一部意大利的公路片,非常好玩。 《永恒和一日》应该也算是公路片,也很好。

三个男人一只脚 Tre uomini e una gamba (1997)

导演: Aldo (II) / Giacomo / Giovanni (II)

完美的世界 A Perfect World (1993)

导演: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导筒提示:本片历史背景设定将有意想不到的厚度,推荐历史爱好者,尤其是对中国近代史方面有研究的朋友去影院观看。

 6 ) 一部原生态的河南电影

你要是问我
豫东和豫西的方言有什么区别?
——只需要穿过广袤的平原和农田
望向远处三门峡的群山

1.片名

——这个电影可以起出无数个片名

《海蒂和爷爷》:《宁宁和爷爷》

祖孙直接的亲情故事

《罗马》:《河南》

著影立传,自我表达

《地久天长》:《友谊夏久冬长》

岁月,苦难,向前看

《啥是佩奇》:《啥是三门峡》

乡土社会与现代文明

《我们的父辈》

我们的父辈、祖辈的故事

……

都不如这个电影本身的名字

《过昭关》

关关难过关关过

2.真实

——简单原生态的河南农村

最真实的当地生活

(村庄、田地、公路、城市)

祖辈的墓就在自家的田里

年龄更大的按辈分喊你叔叔

墙上的标语和印刷

爷爷的房子让我想到了老家的旧屋

也是那个样子的,甚至比电影里更残破一点

讲故事的段落不禁让我想起

我的外公外婆妈妈叔伯阿姨讲述他们的故事

(大多是在饭桌上)

色调平和鲜丽,美得都有点不真实了

某种意义上,这片土地发生的故事,其实就是全中国发生的故事

3.河南方言

第一次在电影中看到正经地运用河南方言

而不是作为点缀和笑料

里面有很多很有趣的表达

很多都是我不会用或者忘掉了的

光看字幕字幕是表现不出来的

但爷爷不是职业演员

很多台词还是像端着念出来的,不太自然

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但这么大的台词量确实已经很不容易了

4.公路

——走在路上,见到什么人,做了什么事

(0)电动车到摩托车

爷爷的慢哲学

(1)做生意失败心灰意冷的人

为我们揭示了哑巴的故事

人生有些事是没法控制的,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努力就是了

拿罐子捕鱼很有趣

爷爷用一个很巧妙的方法拒了烟,也避免了二手烟

(2)大车司机

传统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直接冲突

司机是说普通话的外地人

更符合现代价值观,却被老人的古道热肠所打动

(3)养蜂人

主动选择留守山村

因为故土难离

因为有更舒心的生活

伤痛影响了他们整整一代人

但他们又能有什么办法呢,只有带着希望向前看,继续走下去

只剩下最后一关了

5.主题

——底色:乡土社会与苦难记忆的奇异交织

明线:

其实还是家庭、亲子关系

两对父子,爷孙

甚至严厉忙碌的父亲:

最终回到老家修房瓦

对话提及做的梦

也展示出了温情的一面

对于曾经的苦难:

都是回忆、对话中流露,没有涉及更深

这点和《地久天长》类似

两者其实有一点共性:

都展示了我们坚忍、向前看的民族性格

致敬:

给经受苦难充满伤痕

又在现代缺少足够表达渠道的一代人

提醒我们不忘记

但历史就是历史:

这部电影还展示了老人的孤独,是他无法诉说的无奈

而孩子和爷爷一起度过了一个快乐的暑假

在路上玩的很开心

见过不同的人和事也开始成长

但他对历史又了解多少?

鬼:

——了解了,就不会怕了

但怕的究竟是鬼惧,还是对历史的不知?

生死:

生者为大

老人对生者的挂念,让他从周口一路到三门峡

另两个画圈的战友,你怎么知道爷爷没去找过他们呢?

——其实周口几年前还经历过一轮“平坟”

但电影里都有摩拜了

早已经可以添新坟了

6.意向

——牙、泡泡糖、风车都很有趣:

唱戏曲前后呼应

过昭关:

关关难过关关过

伍子胥过的是人生中的重大磨难

1.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

2.过了这关还有下关,那么多艰难困苦都过来了,往前走就是了

3.人总会面对最终的生死的

7.评价:

8.2分

难得的公路片

回忆与苦难,历史和现实

河南的朋友一定不应该错过

不是河南的朋友,也可借此机会,增加一些了解吧

 短评

今年最喜欢的电影之一,一个好电影打动我们的绝不是技术而是情感和价值观,更东方的说法是【德行】。

3分钟前
  • 沉默
  • 力荐

他似乎不想什么,好的(别人的帮助)坏的(车坏了,被警察叫停)全都用一样的淡然底色似乎是乐观的态度应对着。他心里又有个倔强的锚,电动车骑千里去见病入膏肓的老友,到了打个招呼送一罐蜂蜜,不多说一句就要走。克制真挚,我特别感动。

7分钟前
  • Zephyr
  • 力荐

一对爷孙的公路电影,平实、真挚、可爱,既有对当下社会人文的关怀,又包含了对时代的追问和生命的哲思。如果影片停在“霍猛导演作品”之前我会给四星,想不到后面大雪天的结尾一出,一下子被击中,前面所有细微的情绪都有了交代,那一刻老人平静的唱腔诠释了最深刻的复杂,必须五星。片中有一个带魔幻感的段落也非常有趣,映后问了导演才明白其中的隐喻,很有意思。/ 12.07 青年导演 海上影展

9分钟前
  • sTill-Life
  • 力荐

真实。开头几分钟的画面就让我想起了童年在爷爷奶奶还有姑姑家的生活。这爷爷是一个心里有数的人,经历过人生无数的关隘,而今的一切波浪都能内心平静的对待。正如导演所转述的那样,他和伍子胥一样,都是英雄。最后和导演探讨了一下结尾的处理,反倒被他的另外一种想法给吸引了。如果是爷爷、哑巴爷和当面劳改同伴一起在雪天坟前共唱《武昭关》,动情处,哑巴爷咿咿呀呀,不知道又是一副什么样的画面。

11分钟前
  • 御前侍卫三把刀
  • 力荐

2018海上影展。尽管表面上是老+少的公路片模式,却没有经典公路片通过旅程来表现戏剧冲突、人物矛盾与价值观,更像一种老年人参悟一切的应景说道理,四段戏最终告诉观众:人生就是过了一关又一关,重要的是慢慢走听天命。唯有哑巴老头两段如同默片配题词的镜头颇有些「暗藏杀机」的味道,可惜在某些导演也承认的审查过程中被湮灭。

12分钟前
  • 451½°F™
  • 推荐

内地老人公路片?和《红花绿叶》一样温柔得可爱。有时候真羡慕老人啊,有岁月生生磨出的睿智和淡然,这份睿智淡然和小朋友的天真拼凑出了诸多笑点,也让最后的泪点猝不及防。而且无论是笑是哭,都自然顺畅。那些写在纸上的关怀,那只风车,那握紧的手和那报丧的电话,一点一点把生命铺展开来。人生就是过完昭关是潼关,还有山海关嘉峪关,一重关又一重关啊。想念我们已经离开的老爷子和老太太。【平遥电影节2018.10.19

16分钟前
  • 好好地
  • 推荐

拍了一个理想的好爷爷,而不是真实的爷爷。他不给小辈添麻烦,会为了反右的恩人,像《史崔特先生的故事》那样,骑上三轮车去三门峡。路上能唱过昭关,讲得一手故事,钓鱼做风车,活得明白还帮助任何人。浪漫化处理的人物背后,确实有胆大的历史直言,譬如2个哑巴老人,引得影评大佬激赞叫好。碍于成本所限,摄影上有所不足。观影过程中,吸引我的是类《冬冬的假期》的大陆二胎+童年暑假,《童年往事》祖母带阿孝走上了回大陆的路。《过昭关》的路通往反右(有结尾方式为证),但小朋友的视角却被舍弃了(虽然他也完全无法理解),而是用人生又一关的死和鬼,话题带过。他被父亲拽走,而充当传话人的,只是病房另外一个病人。不同段落之间,安插了许多精心的细节。

17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我喜欢这个电影

21分钟前
  • 笛小P
  • 力荐

爷爷给宁宁讲《过昭关》的故事时,说伍子胥一夜白头。老人七十七岁,满头白发地讲着一个青年一夜白头的故事。不知怎的,那一刻我觉得,一生跟一夜原也是差不多的。

22分钟前
  • 江山万岭尽皆迷
  • 推荐

没风景却有沉思的乡村公路片。大卫林奇《史崔特先生故事》的河南版,途中遇上的平淡人事又有些江扬钦哲洛珠《旅行家与魔法师》的升华气质,说不上传递什么哲理,却从本该情绪万千却克制到轻描淡写的爷孙旅程,带出从土改到文革的社会记忆,那是老一辈如伍子胥般经历的一个个人生昭关,而今想起来,不过是三门峡病床前不到两分钟的嘘寒问暖。

24分钟前
  • seamouse
  • 力荐

去年南方艺术片那么些所谓魔幻操作,也没有本片一个哑巴的存在有趣,劳改农场历史可以拿龙标,潜移默化推进也很好。

29分钟前
  • 黑狗成
  • 推荐

祖孙情清淡又动人,言传身教了一种行事笃定、遇事淡定的风度。这一路的际遇,磕磕绊绊地,都在粉碎世道无好人的印象,或者说,在用最大的信任去钓最大的善意。杯子里的鱼,瓶子里的蜜,后视镜上的风车,纸上的字,都是些不经意的温情。人生当真是一关一关地过,再难也要不断翻山越岭。中间一代被磨损得厉害,只有涉世未深的小孩以及云淡风轻的老人,才能把日子活得透彻些,真挚些。看到老爷爷78岁了还能凭处女作拿影帝,感觉自己充满了无限可能,哈哈。@平遥

34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很有趣的现象,这部个别画面乍看以为CCTV6专供农村片的低成本电影拿了平遥费穆最佳导演,第一次演电影的78岁老爷子拿了影帝,专业技巧全盘输给了返璞归真(老爷爷本色出演,但台词可是真多,不知道怎么背的)。这是一部很真善美正能量的小片,爷孙俩一路上的施恩与受恩,温暖持续传递下去,虽说可能美化了现实,但看完总是令人舒心的。插入了两段戏说演绎,跟伍子胥过昭关的主题相应。爷孙俩的逗趣对话,半路“夺车”的卡车司机,机器嗓音的孤独养蜂人,匆匆见了最后一面的老友,照片上最后一个没画圈的人...喜欢影片对死亡的坦然豁达的态度表达,感伤和幽默相间,小城之春观影气氛不错。剧透警告=(彩蛋:电话铃响着,观众以为爷爷也像他弟弟那样走了,突然爷爷一个激灵起来去接电话,被告知老友去世。爷爷画了一个圈,淡然地抽烟唱起曲儿

36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国外导演的处女作看多了,感觉国内学电影的新导演,都喜欢用类型化的方式处理故事线,这对于艺术电影的创作是一个有点可怕的事情,这种思考方式可能会终结创作者的想象力,《半边天》那几个国家导演的新导演就很有代表性。这是一部非常朴实的电影,又一次打开电视看电影了,在电影节上看多了有创造力的文艺片,偶尔看这么一部被美化的土味公路片有点不太习惯。

3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较差

“运生,现在想我小时候不应该净打你。”中国式的父母似乎是永远不会跟孩子道歉的,但李福长老爷子很含蓄地说出了这一句。老人真正活到了老僧入定的境界,但说出这句,他已过昭关。

41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整体还是太普通,用轻巧的方式处理死亡的沉重,单纯的人物特性,千言万语都藏在表情中,发出年华老去的感慨。银幕首秀的老爷爷自然又准确,好的地方全来自于他。不满意的是情节驱动力还是靠路上的偶遇推进的,道理也全摆上台面上,失语的老一辈也过于直白了。

46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感动到观众的艺术才是艺术 no art for arts sake

50分钟前
  • Serutopia
  • 力荐

钓鱼青年、火车司机、养蜂老人、病房老人。作者电影,带着自己的阅历,在电影中对照自己。关关难过,关关过。那个遇到什么都步调沉稳哈哈一笑的爷爷,把落了的牙齿往地上一掷的爷爷,唱着“我本是哀哀的南飞雁”骑着电动三轮车横穿整个河南省去看战友的爷爷。我难以忘记。如果影片有机会上映,我一定会去二刷的。

53分钟前
  • 电波骑士
  • 力荐

7分可以有。上路动机不充分,包括暴雨夜在合影上画圈儿这种事儿,都是为拍而拍的问题。包括视点经常有问题(卡车司机那里,三门峡警察那里)。结尾又有些蛇足了……不过去碰文革还是蛮令人意外的,完成得也不错。两处闪回的声画匹配关系非常巧妙。

56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头一年确实不想说话到后来 不说话也能正常过下去习惯了干脆就不说话了

60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