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污点

HD中字

主演:安东尼·霍普金斯,妮可·基德曼,温特沃斯·米勒,加里·西尼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3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人性污点 剧照 NO.1人性污点 剧照 NO.2人性污点 剧照 NO.3人性污点 剧照 NO.4人性污点 剧照 NO.5人性污点 剧照 NO.6人性污点 剧照 NO.13人性污点 剧照 NO.14人性污点 剧照 NO.15人性污点 剧照 NO.16人性污点 剧照 NO.17人性污点 剧照 NO.18人性污点 剧照 NO.19人性污点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人性污点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希尔克(安东尼·霍普金斯 Anthony Hopkins 饰)是一名大学教授,深受同事和学生们的信赖和喜爱。希尔克有一个美丽贤惠的妻子和三个伶俐可爱的孩子,他的生活堪称人生赢家的典范。然而,在希尔克的内心里隐藏着一个惊人的秘密,虽然他对外谎称自己是犹太人,但实际上,他却是一名非裔,只不过肤色极淡几乎无法察觉。这个秘密让希尔克内心里充满了自卑。  某日,希尔克在课堂上的一个无心的用词让他的生活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丢掉了工作、朋友,妻子和孩子也离开了他。在绝望之中,希尔克结识了名为福尼亚(妮可·基德曼 Nicole Kidman 饰),悲惨的童年经历让福尼亚心中充满了伤痛和自卑,但正是这样的相似令希尔克和福尼亚坠入了爱河,两人成为了彼此唯一的依靠。给阿妈的一封信疯子方舟墓地邂逅2我的百变皇后二重身之镜魔重生 上部小前提驴孩朱利安芊叶长笙伏魔篇铁耙大明女镖师恐怖游泳馆当下完美达吉和她的父亲古惑仔之火拼街头小菊的春天十三小时特警英雄借黑钱命运2024卫兵!警戒!未来简史小狐仙黄阿丽:小眼镜蛇2016旗袍美探憨豆的黄金周电话胆颤心惊2022探案拍档 第二季狂蟒之灾2古今大战秦俑情2011异魔1988嘻哈四重奏 第四季孔雀王子粤语爱的召集令诡丝公园与游憩第五季晨阳分手专家爱笑种梦室之龙在江湖其他原罪少女闹春莲萧舞起来

 长篇影评

 1 ) “人性的污点”看人性

偶然间看到一篇关于“人性的污点”的影评,“有些观念是根深蒂固的,比如白人对黑人,比如纳粹对犹太人,再比如一些大民族对小民族等等。这部影片讲述的就是关于种族歧视的问题,所谓人性污点实际泛指的,不仅仅是指教授(安东尼霍普金斯饰演的犹太教授被告歧视了自己的学生)而言的。” 这些都是就于世界的,民族上的大问题,大小是人来定义的,也是相对而言的。从本来一件似乎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情扩展到了种族歧视问题,是人夸大了人性,还是人性淹没了人的思想。难道说,这些顽固的令人可气的歧视观念是人性之中的兽性,也属于人性,所以就得存在,因为它正常,所以不应受道德以外的舆论去怀疑,只能被迫接受?也就说,只要一个自私的快要为所欲为的人,在一定的道德,一定的人性之中,那就不应该受到额外的谴责了?无论歧视者与被歧视者,过了思想高潮后的反歧视,也就是道德在人们的思想中变为不成文的规定后,人们就安然接受了各种观念,每次堂而皇之的重复着这个原则的同时,可想而知,写出来的尽是苍白无力的文字和无奈的反抗。
    “一个是内心被歧视所煎熬,一个是永远生活在歧视中。”妮可基德曼饰演的被人歧视的悲惨女性与安东尼的种族歧视,当在生活中碰撞后会呈现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呢?影评中所说的“于是,教授开始从这个女性身上得到一个对歧视反抗的机会,爱情变得火热,但这爱情却是苦涩的,因为爱情建立在一种反抗上,或许它只成为了教授的一种心理安慰,也许它仅仅是一种尝试,其实,这是一个错位的爱情。”同为被歧视者,为什么还要彼此伤害?难道对于歧视者找不到一点自信的反抗?恐惧所谓的正常人,就连安东尼生活在一起几十年的妻子都无法抗拒自己去坦白,当找到了作为同类人的妮可时,自己的痛苦无奈完全爆发在了这个同样遭人歧视的弱女子身上。歧视者就懦弱到这种程度吗?人性就这么无奈吗?
安东尼自身就存在着矛盾,自己对犹太人身份的隐瞒,当无心歧视到了自己的学生而遭谴责时,他没有放下担子承认自己的身份来摆脱这件事带来的后果,而是宁愿以自命清高的姿态下台,维持着掩饰自己身份的惯性中,继续生活。可见,被歧视者对自己的过失并不悔悟,还伪装着自己去诋毁“自己”,怎么为真正的自己而活?他们活的如此累,就是放不下自己的那点虚荣心,承受不了自己身份被别人发现后眼光的改变,习惯了的生活,惯性已经占据了整个思想,再大的代价都要承受,如同承受虚伪生活中的枷锁一般。挣扎之中的痛苦与压力,伪装的代价与矛盾,始终充斥在安东尼的思想里,时时得不到解脱与自由,这时候与基德曼的邂逅可谓短暂的如释重负,歧视永远也不会结束,所以安东尼也不会得到永远的释放,注定只是短暂的。
    少一点歧视,多一点宽容,被人歧视是痛苦的,做不到自我理智的调节会走极端的,同样作为歧视者,在道德上,歧视别人后果也挺复杂的,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适可而止。
    “当事实摆在面前的时候,两个人也就走到了绝望的尽头,化解这种绝望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死去,离开这个尘世,于是影片回到了开篇,那场车祸。”得到永远解脱的方式就得是死?是自己绝望致死,还是导演依照自己的思维逻辑,顺从事物必然规律而制造的必然死亡?
   “即禁锢着自己心灵的某些东西,然后用各种方式来逃避,或死去,或离开。”心灵的禁锢就得这么悲惨?要么逃避,要么死亡?释放自己的心灵,为了渲染的更沉重些,必须要这么极端吗?还是对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写照?歧视的结果就得被接受,被消极化吗?还是被赋予了人性美的对立面的强制定义?谁能告诉我这种人性的歧视会消失吗?看来,做到人性美,只能遥想到人猿进化之后的第二次思想大飞跃了。
    人性永远是个迷。

 2 ) 他的一生建立在一个谎言之上

卡夫卡说:每一只笼子等待每一只鸟。
这个笼子可以是陈规,可以是人言,可以是某种既定的生活方式,甚至可以是内心的困境。
人们难以超越的通常是这些,人们在追求的是符合这些的社会普遍的认同感。可以说,大部分不愿意站在小众中的人,不一定因为真正觉得大众是正确的,光明的,也许我可以这样揣测,他们害怕的是被置于社会的对立面,从而导致的深重孤独感。
人性的污点太多,每个人也许都收藏着仅属于自己的秘密,幽微,潮湿,躺在暗地里,期望岁月可以把它忘记。

 3 ) (转:看了这个就都明白了)

 
 菲利普・罗斯:《人性的污点》

                ・菊 子・

近年来,每到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之前,美国小说家菲利普 ・罗斯(Philip Roth)的名字就会频繁出现。今年呼声最高的据说是土耳其作家Orhan Pamuk;罗斯照旧榜上有名,行家们猜测他赢的概率是11比1。前一阵子刚读了罗斯的以大卫・卡佩希(David Kepesh)为主人公的系列小说。看完电影《人性的污点》(The Human Stain)之后,又回头去读了《人性的污点》这本小说。根据经验,电影浓缩的时候会遗漏掉许多丰富的细节,看完一部好电影后,再去看原作,往往不会失望。

(一)公众审判:个人隐私的大暴露


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1933-)

小说的背景是一九九八年,克林顿遭弹劾的那一年。八年后的今天回头看,当时整个美国甚至世界都盯着总统的裤子和莫尼卡的裙子,那一年显得多么天真,多么繁荣,多么无忧无虑……苏联垮台了,世界和平了,经济一片繁荣,技术一片发达,股市居高不下,股票飞涨不跌……只有太平盛世,人们才对饮食男女津津乐道。

罗斯说,其实,克林顿和莫尼卡之间的那点荤事,说穿了,不过是中学生之间的一点小玩闹,但是,却激发了美国人最传统的公众娱乐:对奸夫淫妇进行公开审判,而审判者的道德权威,则来自霍桑在《红字》中描写过的“审判精神”。罗斯多处引用霍桑的话,小说中的作家隐居之处在麻省西部,离霍桑当年曾经短住过的地方只有几英里,暗示美国社会还是在对人们施行宗教和道德审判。

《人性的污点》就是以此为背景开始讲故事的。故事还没有讲,作者就提醒读者要宽大为怀,主人公科尔曼・斯尔克(Coleman Silk)肯定有需要被人原谅的地方。因为,在舆论和道德审判的显微镜和聚光灯下,展示出来的只能是“人性的污点”。

小说的描写是多角度的,有时候是主人公直接陈述,但贯穿全书的主要叙述者是作家内森・扎克曼,主人公科尔曼・斯尔克的朋友。整个故事的起因,就是因为科尔曼用了一个有歧义的词:Spooks.因为说了这一句话,科尔曼所有的同事、上司,包括那些他自己亲自扶持起来的年轻黑人教授,都拒绝给他哪怕是一点点道义上的支持。一夜之间,他成了孤家寡人,必须面对形形色色的委员会,不断地写“思想汇报”。为了这一句模棱两可的话,他丢了工作,丢了妻子,丢掉了他一辈子兢兢业业为之奋斗的东西,丢掉了人的尊严,自己也变成了一粒人性的污点。

科尔曼身败名裂,内心的冲突、郁闷和罪恶感也无处排泄。两年之后,科尔曼遇上了芳尼亚,一位三十四岁的清洁工。他自己七十一岁,是她年龄的两倍还不止。他知道为什么他需要她:和她的关系,似乎是他和这个世界唯一的联系,因为她,他不再对这个世界的不公正充满仇恨,也不再发狂般地写自己的故事。她也是个失败者,失败太多,于是也一无所求。在走投无路的时候,他们唯一的快乐,也就是人类最原始的快乐。

象其他一些男作家一样,罗斯让女人用性爱来安慰一个走投无路的男人。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的托马斯,遭到了政治清洗,事业无望,于是只好在温柔乡里讨乐趣,六年之间和二百多个女人发生了关系。而罗斯本人的卡佩希系列,则写的是一个文学教授从年轻一直到年老的性经历,还总结了一整套勾引文学女青年的手段。不过,他对老年男性的描写最触目惊心:行将就木时,老年男性更向往年轻女性的肉体带来的愉悦,年轻时出自感官和感情的需要的性,如今上升到了一种精神和宗教的高度,因为死亡在随时逼近。

圣经中的大卫王老了,于是让一群年轻美貌的少女用她们的身体来暖和他。他还是觉得冷。有了伟哥,至少他还可以有些行动,虽然行动的结果也还是冷,因为死亡还是在不远处等着。

小说中,作者反复强调,科尔曼年轻时是体育明星,如今,即便年过七旬,他从背后看也就是四十岁。电影中,安东尼・霍普金斯的形象却过于苍老。要演一个仍然有性魅力的老男人,只有格雷高里・派克和保尔・纽曼:他们即使老了,脸部还是有线条,肌肉也不往下搭拉。霍普金斯不行。尤其是电影中那个镜头,他坐在床上看妮可・基德曼裸身跳舞时,显得极度疲惫、倦怠,令人本能地产生一种生理厌恶。

(二)种族:他们是幽灵吗?

科尔曼兢兢业业当了二十多年古典文学教授,后来学校来了个新锐校长,将他命名为教务长,支持他对学校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强迫所有教师汇报自己的科研成果――很多教师只在自己学校的刊物上发表过从自己的博士论文中废物回收出来的《笔记》,教书用的是很多年前的讲义,一些特殊人物一个星期也不来学校,也不参加任何学术或校务会议。科尔曼强迫一些懒散得无可救药的老帮子提前退休,又从名校中招来一些年轻有生气有竞争愿望和能力的助理教授,这样一来,学校的风气果然被整肃一新。

新来的校长被名校看中,另择高枝,将科尔曼留给了狼群。“Spooks”一词,为对他的改革怀恨在心的人围剿他提供了最好的借口。

科尔曼改革“成功”后,志得意满,决定从教务长的行政职务上退下来,继续进行全职教学。他开了一门课,上了五个星期,每次点名,都有两个学生缺席。第六次上课的时候,他又照例点名,他们还是不在。于是他开玩笑地说,他们在哪儿呢,是不是真有这两个人,Are they spooks?

这里,他说的Spook一词的意思,显然是比较常用的“鬼魂”、“幽灵”一义。不幸的是,在六十年代某个特定的时期,Spook曾经是对黑人的蔑称,而这两个缺席的学生正好是黑人。虽然他们从来没有在课堂上露过面,教授也根本不知道他们是黑人,他们还是正式向学校提出了抗议。学校也知道教授的本意与学生的种族无关,却还是认认真真的开始了正式的调查。

种族歧视,和通奸一样,成了公开审判的名目。

学校进行调查的时候,科尔曼的正式种族身份是犹太人。曾几何时,犹太人本身也是被歧视的对象。1948年,犹太人不满各大学尤其是名大学对犹太人比例的限制,在波士顿郊区成立了一所自己的大学,以犹太大法官布兰代斯命名。小说中,科尔曼的一个儿子上的就是布兰代斯大学。几十年过去,犹太人在美国社会尤其是文化机构、知识阶层和大学里的地位日渐上升,居然成了能够歧视别人的人。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科尔曼并不是犹太人,而恰恰是一个黑人。从二十多岁起,他就开始生活在这个谎言之中。小说开头不久,罗斯就不动声色地交代了科尔曼的黑人身份。

借着科尔曼的回忆思路,罗斯描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和战后初期美国社会的种族状况。科尔曼的父亲是一个彬彬有礼绅士,酷爱莎士比亚,在大萧条中失去了自己的眼科医生诊所,只好在火车上当服务员。因为是黑人,他每天承受着难于向家人启齿的羞辱。

科尔曼人材出众,聪明,健康,雄心勃勃。然而,当他以水兵的身份逛妓院时,妓女斜睨着他,说:“你是个黑鬼,对不对?”然后两个彪形大汉将他扔了出来。他的冰岛/挪威血统的女朋友,在不知他的种族的情况上与他同居了两年之后,发现真相后哭着说了一句“我做不到”,从此踪影全无。科尔曼希望摆脱身为黑人对他带来的种种具体的限制和无形的屈辱,利用自己皮肤较白的条件,开始隐瞒自己的黑人身份。Spook事件发生以后,作者让我们进入他的内心,让他一边懦弱地为自己的行为辩护,一边无情地进行自我谴责和忏悔。

小说中有一个重要的片段,电影里毫无删节地保留了下来。科尔曼告诉他母亲,他要结婚了,女子是白人(犹太人)。他已经告诉那个女子,他的父母已经过世。母亲平静地说:好吧,我知道,我永远也不会见到我的儿媳,永远不会见到我的孙子。你会告诉我,哪一天,我会带着孩子们从哪里经过,你几点几分在火车站等着,偷偷看他们一眼,而且,你也知道,我会去那里等着。

从那以后,科尔曼再也没有见过他的母亲。他借口要成为一个脱离了种族的独立的个人,切断了和过去的联系,逃避了争取黑人解放的人权运动。他比“白人还白人”,娶的是白人妻子,研究的是最白人的学科――希腊罗马文学。然而,仅仅是瞒着自己的黑人身份还是不够的,每个人都必须有一个种族背景,于是他编造了一个谎言,说他的祖父是来自俄国的犹太人。

克林顿受到弹劾的原因是因为性,弹劾的正式法律依据却不是性,而是因为他撒谎。同样,在《人性的污点》中,看起来科尔曼是在为种族主义言论受审,实际上,他受审的真正原因,也是撒谎。

他的妻子,至死也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而他的小儿子,似乎本能地知道他的谎言,从生下来时就对他有一种仇恨。母亲,妻子和儿子,再加上他本人的自责,成了他的罪行的最高审判人。

(三)芳尼亚:所有社会问题的汇集点


Antony Hopkins as Coleman Silk,Nicole Kidman as Faunia Farley in “The Human Stain”,Directed by Robert Benton,2003

霍桑《红字》里的海斯特,在受到教会和公众的凌辱和审判之后,最终却取得了精神和道义上的救赎。而罗斯的女主人公――芳尼亚,却是一个饱经失败的人物。

罗斯将美国社会的许多社会问题都安排到芳尼亚身上。芳尼亚童年时父母离婚,继父对她进行性骚扰,在她十四岁时,他又企图强奸她,于是她逃出家门,四处流浪。后来她嫁了丈夫,希望生儿育女,安居乐业,偏偏他们开的奶牛场生意又不好,最后以破产告终。他们离婚后,芳尼亚和男朋友幽会时,她和孩子们所租住的陋房着火,两个孩子双双丧生。

好象这些还不够沉重,罗斯又把芳尼亚的丈夫写成一位越战老兵。莱斯曾经两次前往越南作战,回国后与故国和家人早已经格格不入,从来就没有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过来。越南战争是美国现代史上最大的失败、美国公众最大的心理创伤,莱斯就具体象征着这个巨大的心理伤疤。家庭的破碎,孩子的死亡,更是把他推向了愤怒的疯狂和绝望。他经常堵截和骚扰芳尼亚,责备她杀死了他的孩子。

电影中扮演莱斯的是埃德・哈里斯。他镜头不多,但却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罗斯不厌其烦地让芳尼亚身上承担着种种社会问题,是为了强调她贫困和走投无路的地位,使她和科尔曼之间的社会差别,加上年龄差别,成为他们公开交往的障碍。他想证明,正因为这些差别,他们就成了象《红字》中的海斯特和丁梅斯代尔一样的“罪人”,受到了公众舆论和社会机构的谴责和审判:他原来所在系的系主任给他写匿名信,谴责他对一个贫穷、不识字的年龄仅有他一半的妇女搞性剥削;他的孩子们也不再搭理他,而她的丈夫,则时时刻刻在暗中监督和跟踪他们。

然而,我的感觉是,无论作者怎样把芳尼亚的生活写得如何悲惨,她和科尔曼之间的年龄和社会差异,并不足以让他们承受到如同作者描写的那样大的社会压力:毕竟他们是在科尔曼的妻子去世之后开始约会的。一九九八年,一个鳏夫和一个离婚女子之间的性关系,尽管有年龄和社会地位的差别,受到的谴责,与一个半世纪以前的霍桑的人物所面临的宗教和道德审判相比,实在是有些小巫见大巫。

此外,妮可・基德曼来演芳尼亚,尽管演技很好,但在熟悉她的观众的眼里,她还是太漂亮,太性感,太象个有魅力的尤物。其实,在罗斯的小说中,她是一个疲惫不堪、支离破碎的女人,她的疲惫和破碎,是这部小说的必要条件:疲惫和破碎的她接受了走投无路的科尔曼,两个人在惺惺相惜中,产生了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情愫,她一漂亮,反而减轻了那种悲壮的况味。

(四)悲天悯人

小说快结束的时候,罗斯借人物之口说:他写的小说是关于人、关于人的问题的,而不是“谁是凶手”的悬案故事。

这也是我阅读时的感觉。罗斯很早就向读者交代了科尔曼的身世秘密,只是小说中的人物还不知道,他们需要随着故事的发展,慢慢地找出这些秘密。对作者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情节推理,而是细节描述,描述二十世纪末的美国社会,和美国社会中人们所面临的诸多社会问题。有些章节,读起来象是社会学,而不是小说。若干年后,人们读这本书,仍旧能够了解到,是什么样的问题,在困扰着生活在此时此刻的人们。

然而,它毕竟又是文学作品,表现这些问题的方式不是抽象的议论,更主要的是通过描写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他们的言行举止和心理冲突,以此来反映这些社会问题。每一个人物,都带着他们所生存的环境的烙印,代表着一个社会问题:科尔曼:种族问题和伦理道德问题;芳尼亚:家庭、婚姻和儿童教育问题;莱斯:越战;系主任:学术界知识女性高处不胜寒的艰难处境。

看完小说,不得不承认电影改编得十分成功。罗斯常常让小说中的人物长篇大论,不介意借人物之口,说出自己的哲学思考、道德评介和政治评论,就连本应当是目不识丁的芳尼亚和粗鄙的莱斯,也能够象大学教授们那样侃侃而谈。电影却不能这么作。改编后的电影,很少有过于冗长乏味的议论和对话,人物的裁减也十分得当。除了尼可?基德曼的形象太美丽了一些,电影成功地反映了贯穿于小说始终的沉重和无奈。

《人性的污点》究竟是什么,作者借芳尼亚之口说了,也就是人在离开自然后,人性遭到了破坏和污染。一只乌鸦,长期生活在鸟笼中,早已失去了自然的本能,无法重新回到自然环境中生活。人类社会污染了美丽的自然。小说的最后,作家扎克曼在冰冻的湖面上,碰上在那里独自冰钓的莱斯。平日狂躁暴怒的莱斯,此刻却显得理性,平静,温和。他说,这里与世隔绝,没有旁人的骚扰,还是干净的世外桃园,如果他有儿子(如果他的儿子没有被烧死),他会带他到这里来,教他钓鱼。

这里,我读出一些爱默生式的新英格兰超验主义的东西。人类社会和人都是不完满的,只有回到自然,才能去掉人性的污点,恢复纯净的本性。但是,作者对这种不完满的态度不是谴责:小说中所有这些人物,无论是撒下弥天大谎的科尔曼,还是咄咄逼人的女系主任,甚至是冷酷疯狂的越战老兵,一旦作者认真细致地描写他们的内心,你就不能不对他们产生发自内心的同情和怜悯。有时,作者在描写人物的同时,试探性地用显微镜照他们一下。不过,他只是虚晃一枪就停止追踪,因为他并不是真地要揭开他们的面具让他们难堪,而是想借此提醒我们,我们这些不完美的人群,经不起显微镜下冷酷的检验和审判:我们的自由和尊严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隐私。

相反,作者屡次谴责社会的不宽容。作者偶尔借别人之口把书中某个人物描写得十分不堪,等他带着我们走近他们,才发现他并不是洪水猛兽、狼心狗肺,而是有血有肉、苦力挣扎的平凡人。这些人们的种种缺陷,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也是他们所处的时代刻在他们身上的烙印,作者给我们讲述他们的故事,就是让我们在这里观察,他们是如何承担着种种重负,勉力生存。

小说的结尾,看得出也有些有意摹仿霍桑的《红字》。作者始终也没有明确断定,究竟是科尔曼自己在忏悔中带着情人走向死亡,还是嫉妒的前夫设计谋杀了他们。霍桑的小说中,海斯特的情人在示众时气绝身亡,海斯特却获得了救赎,而在《人性的污点》中,苦难的芳尼亚也随着情人丧身湖中,作者似乎认为,现代人尚未找到救赎的途径。

 4 ) 行为是思想的敌人

    当你不敢面对自己的时候,这一部分就变成你的梦魇、禁锢你的地牢、压制你的十字架,你以为不去面对就能获得自由,你以为真的可以逃开,可是它已经变成你的影子,你身体流淌的血液,刻在你命盘里的污点。

 5 ) 人性的污点不过就是表象

极特别的种族题材,人性的污点不过就是表象,故事最终想揭示的是政治正确的种族观的伪善性。

迈克尔杰克逊整容整到面瘫也改不了人种,谁又能想到古典文学教授科曼却天生拥有选择的权力,他祖上八辈都是黑人,且是非洲黑,可偏偏到他就基因突变了,生就浅肤色,谁见了都说他是犹太人。

他的初恋是个悲剧,白人女友跟他回家见父母时,如同网恋见面看到恐龙,撒丫逃了。到了第二任女友,他便下定决心,谎称父母双亡,并且不敢生孩子。这一骗就是一生,直到妻子死去都不知真相。

此后他依靠伟哥的药力与小他几十岁的白种女人相爱,随着深入了解,那女人不堪的人生经历浮出水面,但科曼仍爱着她,并终于道出自己的人生污点来抚慰她。

科曼维系一生的谎言随着他的意外去世而被他的作家朋友发现,震惊于科曼即使面对种族歧视的指控都不愿讲出真相来为自己辩护,却在一段黄昏恋中终于诚实了一次,做回自己。

完美的人生与完美的人性一样不存在,两具残缺体能够粘合,起初靠的是伪装,久而久之便只能交换污点,让彼此心安理得。故事虽然涉及人性的探讨,但事实上已经被种族的天花板遮盖了光芒,止于种族选择的前提,并不具有普遍性。这是独特之处,同时也是遗憾。

总之还是不错的。

 6 ) 我赦免了你,于是赦免了我自己

    一个古稀老头,一个妙龄女子;一个知名教授,一个清洁女工;两个身份年纪阶层相差悬殊的人之间的感情,很难不让人往情色方向去想,但细看下去才发现这其中的缘由。

     他们都是跟家庭割断联系的人,都是被人背叛和伤害的人,也都是对自己的"罪“深感愧疚的人(教授在种族歧视问题上被同事出卖,为自我实现隐瞒种族出身并与家人断绝往来;美女从小被父亲性侵,年少生活混乱,婚后被丈夫虐待,因大意让自己的孩子送命)。这样两个人,因孤独无依遇见,因对对方的痛苦和内疚感同身受而了解,因接纳对方从而接纳自己而相爱,最后车祸同死,也像极了一块殉情。
   
    还有什么比这更自在更快活的事。
      

 短评

人性 污点 怎么这么像骂人呢……

4分钟前
  • wangzhy
  • 还行

谁都有秘密。“‘我脏 为了在这个充满了龌龊的世界 更好的活着 我不能流泪 也没有泪水可流 远方的你 是否还能替我哭泣’2月24号的午夜,贝利亚说了上面的话。”话说最后男好友跟女前夫的那段对话偶感到莫名其妙,总觉得有啥玄机,到底毛意思,谁给解释下哇!

9分钟前
  • 黑糖
  • 还行

一生建立在谎言之上。关于大学,听从父亲还是忠于自己?恋爱和入伍时候展现的种族身份认同感何处安放?因“游魂”一词而被学生投诉歧视。妻子突然离世。爱上一个不该爱的女人,然后一起车祸中丧生。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有个作家可以记录和揭示这身前身后事。PS:妮可妈竟然养了一只乌鸦。

13分钟前
  • NortonHill
  • 推荐

每次老牛吃嫩草的时候我都觉得的确是污点

16分钟前
  • RITA
  • 还行

由于一个含义存疑的单词Spooky而被扣上种族主义的帽子,丢掉了大学任教的工作,但皮肤近白的他却不能或更准确地说是不肯以自己的黑人身份去抗辩,因为这正是他穷其一生不惜代价也要隐瞒的天大秘密!……史上最难归为天理昭昭的诗意正义。选角霍普金斯与基德曼受到诟病,加之俩人在戏中也确实不来电。

20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制作很精良,比想象中的好多了,不过英国口音、越长越乱套的男主角和充满女神风范的女主角还是让人觉得有点搞

24分钟前
  • 庄常飞
  • 推荐

“与其说人性充满了各种光辉与黑暗,不如说它时刻保持着自身的不确定性。”稍微有一点晦涩难懂的剧情片,故事其实信息量很大,导演刻意得用一种漫不经心的态度折磨观众,很有《神秘河》的味道。几个老戏骨加上风情的妮可表演更不必说。

25分钟前
  • 老泰瑞
  • 推荐

也是完全没有料到,年轻的男主角竟然是米勒演的,那时的他已经演过《越狱》了吗?一个人掩藏一生的谎言,初衷只是为了获得他想要的认同,不被别人歧视,但在得到的同时也失去了更多。没读过原著,估计应该比电影更深刻吧,目前是几位明星的飚戏占了上风。其实身边的现实中又何尝没有这样的情形,比如为了融入城市,背弃自己曾经的乡村经历甚至亲属关系,结果呢?当然像影片中那么极端的结局还是少的。人总是能够很快就适应并忘却的,因为,良心现在越来越价廉了。

28分钟前
  • 芃诚
  • 推荐

逃避自己的出身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浮泛无根 人是一定会倒在自己始终逃避无法面对的事情上 任何侥幸都不可避免 抛开当时的社会背景 这个问题会一直存在 不管在哪里 结尾的联合谋杀稍有点不清不楚 地域 歧视 舆论 虚荣 自卑

29分钟前
  • 2007
  • 还行

三星半。。这是我看过关于种族歧视最特殊的一个故事。导演罗伯特本顿拍摄的时候已经年逾七十,所以你可以从电影中感受到一股沉稳的风格和沉淀的下来的气质。当然与之相对应的,影片虽然有老戏骨和新生代明星,甚至还有妮可基德曼,但就算作为文艺片,其观赏程度依旧不如预期。。

31分钟前
  • bay135
  • 推荐

豆瓣評分比較偏低, 爲什麽, 歧視人家符合奧斯卡的口味嗎? 當然早聽說霍普金斯和妮可在片中的不論戀和影片的種族歧視, 都是尖銳的問題, 但片子敘事卻絲毫不尖銳, 甚至可以說壓抑的讓人不忍看下去. 看著主角的時候, 叩問自己的心, 每個人都有一個秘密, 一開始只是座小土丘, 最後變成壓在背上的城堡.

34分钟前
  • 阿Q
  • 力荐

这电影是许多年前看的了,当时的印象是演安东尼年轻时的那演员很帅,其实他就是后来凭越狱而爆红的Wentworth Miller演的。

36分钟前
  • 果酱☮
  • 推荐

因为一个谎言而又有了更多的谎言去圆它,以至于自己成为了悲剧。

40分钟前
  • 七十三
  • 还行

揭示人性的故事片,真相的交代让人有点惊诧。教授被矫枉过正的校方屈为歧视黑人,当然过往其个人言行也有点鄙视黑人,孰料44年他就与家庭割裂恩义……米帅饰演年轻的鹤健士,惊鸿一瞥的英俊。为了虚名背弃种族和至亲,让爱他的父母兄妹都同受巨创,够冷狠。父亲给儿女撑起体面生活实则躲去端盘,唏嘘。

45分钟前
  • 小重山
  • 推荐

我更喜欢原著 虽然在某種意义上类似于哲学论文 但是人物置于道德和政治的横向语境 讓我更以瞥見美國當代文化背景 而且將人物命運探索指向更深的境地. 電影太多的關係和影響輕描淡寫了.驚喜於nicole的"突破性"表演 和miller青澀的樣子.

47分钟前
  • S. Älskling
  • 还行

上帝在人类的灵魂里种下了一个跳虱。它噬咬着人类的神经,嘲弄着终其一生也无法从毛孔里将它剔除的宿主们——它的名字叫“懦弱”。卡司很强大,除了影帝影后还有Ed Harris和GarySinise。尤其值得惊呼的是米帅的表演,他的爸爸也是黑人,因此此片对他来说,或者更有深意。

52分钟前
  • annie妖
  • 力荐

掩盖自己种族的真相,活在无穷无尽的谎言之中,苦不堪言。故事涉及的题材太多,种族地位、忘年恋、懦弱与谎言。屡屡提到事件发生所处克林顿丑闻时代背景,并没给剧情带来好的映射,反倒显着内容凌乱。“她不是我的初恋,也不是我的最爱,但她肯定是我最后一个恋人。”

55分钟前
  • 紫松
  • 推荐

人都有缺点,有些人懦弱的躲避,有些人勇敢的面对。种族歧视成为社会常态的年代,白人想当然的歧视,习惯了受辱成了黑人致命的缺点,可否定自己的种族,只能承受自己内心肮脏的折磨。一部讽刺的电影,貌似教授说的一个单词是引起飓风的蝴蝶,其实真正的蝴蝶是他的思想,迟早会引起飓风!

60分钟前
  • kerrysun
  • 推荐

两个大腕,有内涵的剧情,但是,整个故事的节奏太慢了,我没法投入。空镜头,长镜头,我都不喜欢。其实本来可以把这部片子拍得更商业的,但是为了表现所谓的艺术,闷死我了。Nicole kidman,真的不要再演这种角色了,虽然卸下了她的美丽,但是,像个傻大个一样的不和谐。

1小时前
  • 大陆小姐
  • 较差

题目大,但对于将整个人生建立在谎言上的人,又恰如其分。虽然情节的发展不时有猛料爆出,但还是不紧不慢。回忆与现实的剪辑有点支离破碎,尤其是最后才解释黑人这个事实,也许本意是堆砌出一个噱头,但实际上对这个最主要的矛盾交待却不够。我更加关心中间这么多年还有什么内心挣扎。妮可少有地性感。

1小时前
  • dreamer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