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路祥

HD粤语版

主演:李小龙,伊秋水,李海泉

类型:电影地区:香港语言:粤语年份:1950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细路祥 剧照 NO.1细路祥 剧照 NO.2细路祥 剧照 NO.3细路祥 剧照 NO.4细路祥 剧照 NO.5细路祥 剧照 NO.6细路祥 剧照 NO.13细路祥 剧照 NO.14细路祥 剧照 NO.15细路祥 剧照 NO.16细路祥 剧照 NO.17细路祥 剧照 NO.18细路祥 剧照 NO.19细路祥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祥仔的生活方式

细路祥一开头就在讲,在这条街,大家都为了钱而四处奔波,为了钱拼命的劳作。转眼97年春天就到了,街头依旧如此,没有人因为回归的事驻步,生活还是老样子过着。镜头太大,会偏离绘描的情感纽带,所以一下就缩小在了细路祥祥仔的身上,透过祥仔一家人的故事,来慢慢了解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方式。

这些故事并不多,梳理一下应该分这一些:祥仔和阿芬一起送外卖的故事;祥爸和大伟和肯尼之间的纠葛;祥仔哥哥衡的消息;祥仔奶奶的故事;菲佣的故事;没有香港户口的工人和儿童。

从这几个故事,慢慢讲述在97年一条香港老街的生活:

在香港的某条大街上,祥仔的爸妈开了一间茶餐厅,祥仔的故事也从这间茶餐厅开始了。祥爸是一个很严厉的人,阿芬去就职外卖工,被祥爸拒绝,应该祥爸觉得阿芬太小,而且一看就知道是外地童工,所以有些担忧吧。而菲佣一直在向他抱怨没有正常的休假期,而且给的工钱太少了,夹杂着粤语英文和菲律宾语,互相也都默惬理解,菲佣说要告祥爸的不公平待遇,祥爸妈也都致之不理,夹着西红柿放入菲佣的饭碗里,叫她多吃点。看到这里,蛮想知道菲佣工薪有多少,每个月到底休息几天。

祥仔和阿芬达成协议,外卖的收费五五分,然后他们俩就这样形影不离了,一有外卖就去叫阿芬一起去送,祥仔骑着自行车,阿芬拿着外卖。空闲的时候四处游荡,在香港的大街小巷。阿芬的妈妈在一家茶餐厅当洗碗工,阿芬帮衬着点,还要照看妹妹。能和祥仔一起送外卖,对她来说再好不过了。阿芬这么小的孩子,应该跟祥仔一样,本应该在学校读书的,可她没有,而且还带着一个小妹妹,妈妈是一个洗碗工,跟着的一个少条腿的男人。

祥仔送外卖,熟悉每条大街小巷,跟每个街坊邻居都很熟知,卖棺材的阿叔,经常点外卖的大姐姐,麻将馆里的人,海叔,还有该死的大伟,经常把外卖的奶茶抢走,得让他们尝尝祥仔特制的鸳鸯奶茶,小便不够了,阿芬也要上场。看着大伟他们一口满饮而尽,祥仔和芬都开心的笑了。惊心的一幕啊,要是大伟他们发觉了,不扒了他们的皮啊。幸好一切都安好,而且大伟那帮家伙既然不知不觉喜欢上了祥仔特制饮品。

祥仔奶奶人老年迈,只能躺在家的凉椅上,看看以前的老电视,菲佣照顾着,最多的活动就是驻着拐杖,碎碎步的挪动脚步子,后面奶奶走后,祥仔和海叔在暗暗的屋里面学习奶奶的走路的姿势舞,然后冷不丁的看到电视里正在演李小龙版的《细路祥》,真是点睛之笔啊。人来人往,该走的总会走,而该来的也阻挡不了,就这样活着,没心没肺的活着,时过境迁。祥仔奶奶非常想念那个走失的孙子衡,也就是祥仔的哥哥,3岁就走丢了,虽然电影里面没有出现他的身影,但还是能想象得到他帅气的样子,跟祥仔一样样的,也说不定这个衡就是导演故意的隐喻,看到奶奶扔掉拐杖奔向衡的神情,仿佛回到了她年轻的时候,真令人感动,希望衡能尽早与家人团聚。

阿芬说江主席到了后,香港就是我们的了,而祥仔争抢着说是自己的,香港在他们眼里就像一个玩具,谁抢到就是谁的,但后面,阿芬和母亲妹妹都被警察带走,祥仔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离去,后面努力的骑自行车去追,擦身而过了,旁白是阿芬跟祥仔的友谊就在这一刻全部结束,俩人从此成陌路人,挺让人心酸。其实这里是阿芬对祥仔的误解,祥仔追的就是阿芬啊。祥仔骑自行车追那段太精彩了,都认为他是一定能追上的,可也在想,即使祥仔追上了,他又能做什么?他们不过都是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而已,什么也改变不了。

没什么很深奥的理论知识,第一次写影论,就随便写写,也就是自己回想一下这部电影吧,喜欢就写。

 2 ) 意味深长的细路祥

这部《细路祥》是陈果继《香港制造》、《去年烟花特别多》之后的“香港三部曲”的完结篇,可惜中间的那部《去年烟花特别多》我还没来得及找来看。
片子的主人公祥仔,是个外卖餐饮店老板的儿子,老爸无甚特别,倒是奶奶颇值得一提,奶奶年岁已高,成天便是守在电视机前,看祥哥的戏剧,一边如数家珍的跟旁人说起,当然自己和祥哥搭档的时候是怎么怎么的风光,料想两人当年似乎是应该有过那么点故事,但是结果总归是各奔东西。祥仔的名字大概也跟这祥哥有莫大的联系。
这个祥哥在老港人心目中也应该算是一代名伶了,名字很古怪,叫做新马师曾,1916年6月20日出生,原名邓永祥,广东顺德人。九岁随何寿年(何细杞)学粤剧,十岁时入“一统太平”班赴四乡演出,早已有神童的称号。 新马师曾因演戏时模仿名伶马师曾,于是他师傅给他改了“新马师曾”这个艺名。新马师曾是当代其中一位擅演古腔的伶人,但颇为“京化”。其唱腔自成一格,称为“新马腔”。他不光舞台上成就了得,还拍电影,开唱片公司,自己灌唱片,并于1977年获得英国牛津大学颁赠名誉艺术博士,1978年又获英女皇颁赠M.B.E.勋衔。此外,因为新马经常参加慈善活动,故又“慈善伶王”之称。
直到97年回归前祥哥过世,奶奶便也于不久后追随着他,别于人世了。
故事的主线却不在这里,而在一个“小人蛇”阿芬身上。
所谓“小人蛇”问题,就是香港永久居民中的中国公民在内地所生子女未经许可偷渡赴港的问题。有人把循水路非法进入香港的入境者称为“人蛇”,把引渡者称为“蛇头”,久而久之,非法入境儿童也被贬称为“小人蛇”。
祥仔和阿芬两个小朋友虽然彼此的身份和境遇都相差颇大,但是小孩子的交往毕竟不会夹杂着这么多的复杂的因素,互相打闹捉弄,一起嬉戏就是最幸福的事情了,虽然最后失散在回归的大潮中,只是他们各自长大以后,都应该还会记得,曾经有这么个小玩伴,一起在香港的那些昏暗潮湿的小巷子里奔跑嬉戏。
片子透过这个纯真又有些调皮的7岁小孩祥仔的眼睛,讲述了生活在香港底层的老百姓在回归前后的生活,以及面对突如其来的回归大潮所表现出来的些许惶恐和不适应,也让我们反思回归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
片子到接近结尾处有许多有趣的场景,比如在学校里老师教这些小朋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来历,以及怎么样敬队礼。还好,这个老师没有告诉那些香港小朋友,国旗的红色,是因为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而歪歪扭扭的队礼,也反映出了回归后中国政府还任重道远。
由于最近在读哈耶克的《通往奴役的道路》,这个少先队队礼,更是让我联想到把手再伸直一点,就是德国纳粹的那个臭名昭著的敬礼了,但愿那只是无聊的巧合。
最后祥仔骑车本意是去追带走阿芬的警车,却阴差阳错的去追了运送邻居小混混大伟的救护车,从而与阿芬擦肩而过,大概也是导演对于香港回归前景的一种担忧吧。
结尾处运送阿芬的车在等红灯的时候,《香港制造》里面的中秋(李灿森)、阿龙(李栋泉)和挺着大肚子的阿屏(严栩慈)三人携手过马路的情景,最是让人唏嘘,其实希望也总还是有的。

 3 ) 七岁的单车

三个孩子骑着单车穿越香港,在九龙的水边阿芬和祥仔争辩香港是谁的。阿芬对着水面大喊:“香港是我们的。”几天后,“小人蛇”阿芬被警察带走,送回了内地。祥仔终于骑上大单车去追赶警车,结果追错了车。两个孩子的友谊和童年便在这条街上结束了。
殡仪馆的老头唱着《客途秋恨》打扫棺材:“凉风有信,秋月无边,亏我思娇情绪,好比度日如年。”离家出走的祥仔突然从棺材里冒出来,把老头吓晕了。
奶奶说:“医生告诉你妈妈,你哥哥很心急要看这个世界。依我说,这个世界这么复杂,有什么好看的呢?”讲完这些,奶奶便在祥仔熟睡的时候去世了。

 4 ) 这个世界有什么好看的?

阿嬷死之前跟祥仔说他哥哥出生的情景,说他哥哥太滑了,迫不及待的出生。
阿嬷说:“依我看,这个世界这么复杂,有什么好看的呢?”

陈果的三部曲看过两部,印象都特别深。
比起《香港制造》,我更喜欢这部。
陈果太对我胃口。我喜欢他的香港市井的味道。

我想起杨德昌,吴念真,侯孝贤他们眼里的台湾。同样都是市井之气流露出的本质细节。那才是最真实的。

很多导演未成名之前拍的片子反倒跟随了自己的本意,可以感受到的纯粹和自然。成名之后很多人都来投资,期望你拍个大片,什么是大片?花大把的钱做特效和布景就是大片?整一个平民英雄来拯救地球就是大片?

偏题了,拉回来。

纯正港味,回归前后。大家拼命赚钱。祥仔那么小也知道大家都是为了钱。
对菲佣比对母亲还亲近,母亲天天去打麻将,父亲禁止他打听哥哥的事情,打他,罚他。
他离家出走后被罚脱裤子站在石头上,大声的唱歌。我听的很难受。

香港回归的时候我还很小。没有什么记忆。
可是我们都有过童年。有过当小孩子的感觉。

大人总觉得孩子什么都不懂,孩子应该知道的就是大人愿意告诉的那一部分。我不想扯出大的背景解析这个片子,我知道它本身的意味更胜于我所写出来的小情节。

我看过一句话,是说人们对片子有感触大多是因为自恋情节,从中看到了自己。
阿芬的对警察的慌张和害怕,阿芬对成为合法移民的渴望。
祥仔对哥哥的疑惑和不敢询问父亲的害怕,祥仔对奶奶的依赖和失去后的空落。
阿芬说出“祥仔,出来吧,你爸接你回家”那句话的时候,心理未必没有愧疚,只是祥仔不懂得,“报警来抓你”这句话对阿芬的杀伤力有多大。

我们小时候,常常因为大人的话而感到害怕。
“你再不听话,我就把你关进黑屋子里。”
“你再闹!再哭!我就不要你了!”再不敢哭,抽泣的安静下来。
“你再不写作业!你再考试不及格你给我试试看!”
……
我相信这些话的杀伤力和阿芬的“报警来抓你”差不多,甚至不及。

因为生存,是艰难的。她从小就懂得。

祥仔很会赚钱,拉着阿芬入伙。
在大货车上吊了四根绳子荡啊荡啊,把破篷子上透进来的霓虹灯当做星星踢。
两个人和阿嬷一起看小时候的照片,旧的色调。
还有阿嬷过世后,海叔来找祥仔两个人学阿嬷跳舞,著拐杖慢动作舞蹈。老人也是孩子,好温暖。
整个片子里我最喜欢的三个片段。

攒了一千一买了一个白色的电子鸡。啊,十岁还是什么时候来着,我们也流行那个,可是我妈不给我买。她从来是个典型的务实女性。认为这些是“没有用的乱七八糟,糟蹋钱。”

我妈到现在一直跟我说,小时候吃的穿得用的向来没亏待你。
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去应她的话。

孩子和大人之间永远有秘密。我们不可能完全告知对方。我们小时候,其实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有自己的想法,有那种“这个东西我一定要得到,可是不能被我妈知道”的想法。
 
我一个妹妹很早就有了那个白色的电子鸡,亲戚聚会时候她就盯着它玩,其实我很羡慕,可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当她妈妈说:“啊,给姐姐玩会”的时候又会下意识的拒绝。

真是别扭的性格。

小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快点长大。
祥仔还没来得及长大,最亲近的奶奶就过世了。阿芬被遣送回大陆,他追了好多条街,最后救护车和警车弄混了。
孤单单,孤孤单单。

小时候,我们总希望有个人可以二十四个小时陪着我们玩。可以不理会“啊,六点了我妈要我回家了,不跟你玩了”。我属于散养,爸妈没怎么管,小时候被听到最多的话就是这个,挺烦的。

就想长大多好,可以不用管爸妈的唠叨和规矩。
可是现在我长大了,发现有更多的事情牵绊着我的小伙伴们。
“啊,这个星期六?不行诶,我要陪我男朋友。”
“啊,我要学车。”
“啊,我可能没空,亲戚要过来。”
“啊,我这个月都得打工。”
……

你说这个世界有什么好?
到了一定阶段会回归到最初的状态。比如老了之后回像孩子一样容易满足。

现在闭上眼,都是香港拥挤热闹的味道。
还有童年的味道。
一种带着庆幸感能够以成年人的态度平静回忆的不悲不喜。
因为长大真的是一件特别特别漫长的事情。期间你的想法不会被太多人重视,祥仔,你要明白。





 5 ) 细路祥

一张海报便已经说明问题。男孩细路祥蹲在人群中,大人们的青色裤腿之间只看见他的脸。六岁的小孩站位不同,眼界也必定出人意外。画面上的法语文字,说这是一部中国的四百击。
电影的最后阿芬说:“在这条路上不单结束了我和祥仔的友谊,也结束了我们的童年。”没有看到成长最终的出口,却看到祥仔追着被警车带走的阿芬去的时候,第一次踏上了那架大单车。
第一次全程投入陈果的电影,没有难以适应的诡吊和晦涩。大概看过的人都会在第一时间想到[一一]里面的洋洋。可是祥仔不只是年幼的叙述者,整部电影都站在了他的角度。被老豆剥了裤子当街高歌撒尿的细路祥,这一幕怎么能够忘记。
作为“回归三部曲”的最终章,和[去年烟花特别多]中因回归而赋闲的家贤不同,回归这一事件对于小小年纪奔波街头为家里送外卖的祥仔,绝不如客人给的小费重要,绝不像电视上跟奶奶一样苍老的细路祥那样近在眼前。直到操场上的孩子们第一次见到五星红旗,七扭八歪地举起右手学习队礼,才知道那条背景的大界已经给跨越了。却没有烟花灿烂之下的百感,只是模糊地想起难逃遣送命运的阿芬曾经对着远处大声喊:“香港是我们的。”
追错车的祥仔还是失去了阿芬的友谊,结局是来不及回味的荒诞。奶奶去世,菲佣离开之后,细路祥经历着童年时光的最后一次变故。诧异,最终在街头瞥见了[香港制造]的李灿森,[去年烟花]的何华超。

 6 ) 世界咁大,有乜好睇?

       看《细路祥》的时候,感觉就像在看一部关于自己童年的纪录片,支离的片段跌跌撞撞地跳脱出来。虽然细路祥住在香港一条小街上,而我则在南海畔的一个不知名小镇上。

    当我们还是个小孩的时候——不是婴孩,不是少年——像细路祥一样的年纪时,木柴一样干瘪细长的身躯,大眼睛,薄嘴唇,小牙齿。
    我们也会像他一样对讨厌的人恨得咬牙切齿甚或来一场恶作剧,譬如说在衰人大伟的冻柠水里撒泡尿,幸灾乐祸又佯装镇定。
我们也会有自己小小的梦想,譬如说靠自己,对,就是靠自己赚钱买一只心仪已久的“阿妈个脐”,每分每角都不能浪费掉。
    会对陪伴自己长大的人投入比母亲更多的感情,去上学前说“返学啦”的人是奶奶,依偎在奶奶身边听她讲她和祥哥搭档的故事,被爸爸揍了一顿之后满脸泪水一把抱住的是菲佣艾米,即使在她离开之后也还是会特地去找他,像小鸟一样飞过去拥抱她。
    会有喜欢的人,哪怕还不懂什么叫“喜欢”。你看见阿芬,不知怎么的鬼使神差就跟着她,跟他达成了一个一起赚钱的协议。去找她,看见她已经忘记自己要讲什么,只识傻傻地望着她笑,傻傻地笑。一起玩,骑着单车去九龙塘,阿芬皱皱的粉色裙子在车尾轻轻地飞扬,去看对岸的高楼,送给她自己存了好久钱才买到的“阿妈个脐”。细路祥,那就是“喜欢”啊。
    会相信别人信口说出的一两句话,并且决绝地寻找证据。相信自己有个阿哥,被爸爸赶走了。那是大伟说的。你从奶奶那里得到颤颤巍巍的证实还不心息,一直在等爸爸亲口承认。正如我一直相信姐姐是领养的,常常渴望在一个眼神、一个逗号中搜集到证据。
    热衷游玩,地点无所谓。开始知道自尊的存在,十分不满父亲对自己“不乖”的惩罚。写张歪歪扭扭的字条就敢离家出走。世界算什么东西,都是我一个人的。
    细路祥,是一个小孩,是每一个小孩。当然少不了严厉的爸爸、心软的妈妈,有了他们,晃晃悠悠的童年才算完整。

    当我们骑着单车在成长的道路上愈行愈远,回头才惊觉彼时的欢笑和泪水都已朦朦,融为脚下灰色土地的一部分。生活的重压高悬头顶,这时我们已回忆不起自己稚嫩的脸庞以及欢乐的笑声,傍晚的风轻轻拂过夕阳的脸,你抬起头,什么也看不到,天是骤然暗下来的。
    奶奶说“世界咁大,有乜好睇?”。你一脸茫然。以后你会明白,人生不过瞬间,童年却永远不朽,永恒于每一个罅隙。你走啊走啊,兀地想起自己昨天游戏时天边的残阳,那时你才明白。

    我们永远都不知道,为什么童年就在那个骑着单车去追逐的傍晚悄悄结束掉了。细路祥以为自己追的是阿芬,追上之后看到的却是衰人大伟恐怖的黑眼圈。
    我们追逐的时候,忘却了自己的相信,忘却了自己的喜欢与讨厌,忘却了世界是自己的,也忘却了自己曾经是个英雄。青色的风从耳边刮过,灰色的阴影从身后紧紧跟上。
    每一个人的童年,我们再也无法忆起的光阴,偷偷落在了那爿马路上。

 短评

陈果表现出的青春的痛苦与迷惘总是这么动人,比如雨中,比如最后的追车。粤剧,哥哥,矛盾的阿芬,懵懂的爱,反叛,在这种几乎过分强烈的政治情结背后,也许一切的比喻仍然都只是一个羞耻的孩子,只有这种感同身受才能让我触碰到些什么。

5分钟前
  • 阿暖
  • 推荐

“回归三部曲”终章,像是陈果的阶段性总结。当视线回到儿时的街道,口吻霎时变得温和起来。尽管有强设计感的戏剧段落,最后仍能被极真挚的情感化解。在无法回避的政治隐喻下,包裹着电影作者对那个时代的追忆。“知道吗?……香港是我们的!不是你们的,是我们的!”祥仔抱紧要离开的菲佣,骑单车紧追被遣返的阿芬。他被扒下裤子街头罚站时,用唱戏反抗父权的段落太催泪了。

9分钟前
  • 晚不安
  • 力荐

粗粝、生猛、浓烈,以细节构筑全景,看完徒留惊叹明明基本上连个明显的故事都没讲,却把整整一个时代都已讲完,典型文火慢炖式电影,不知不觉跟随送外卖的孩童视角,体会他的家庭,他的整条街巷,所有的街坊,俯瞰污水横流的穷街陋巷,目睹五方杂处、并不光鲜的香港,而我只能在他紧紧拥抱菲佣不让她走,在他骑着自行车拼命追赶将被遣送的伙伴时内牛满面,面对这样的电影已无法明确判断是创作者的惊人功力还是他只是还原了记忆中难以磨灭的社会景观,也许记录童年记录生活本质的磨难是真正要表达的,而所谓的隐喻也许只是正巧恰逢那个年代而已 @来福士香港展

10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力荐

儘管沒有了《香港製造》和《去年煙花特別多》的血脈噴張,但是作為「九七三部曲」的《細路祥》還是延續了「世界仔的故事」和某種城市冷詭的氛圍。結局太妙了!

14分钟前
  • 熊仔俠
  • 力荐

把这部作品孤立起来看,其价值主要在于对孩童心理的巧妙诠释。祥仔的单纯和社会的复杂险恶之间的对比,以及祥仔身上愈发深重的无力感,都是为了突破观众的道德防线。如果放在两个三部曲间来看,电影的价值则在于承上启下,通过儿童的视点让观众从其它陈果电影或毁灭或宽容的心理特征中抽身而出。

17分钟前
  • godannar
  • 力荐

4.5 和如今生硬直白的《三夫》真可谓是鲜明的今非昔比了,同样“以人喻域”,看看《细路祥》中的这一家子:刚柔并济的父母(大陆)/离去的菲佣(英)/缺席的哥哥(台湾)/死去的阿嫲(老香港)与细路祥(新香港),以及与之蔓延、并枝的各色人物——全部意有所指,同时又极度生活流、极度真实。陈果把所有细节都柔软细腻地包裹起来,但又不时地给出明示:“香港是我们的”。海叔和细路祥共舞的场景是沉滞的一拳,感伤而又讽刺。当然,有些电影能拍出来也是时运之济,仅仅是片中迭际的街头风貌,就已经足够令人沉溺其中了。

22分钟前
  • 徐若风
  • 力荐

小时候香港电视台放过很多次,以为是古旧残片,总不看,也好,不然糟蹋了。素人出演,举手投足都太浑然天成,邻里市井的气息直压鼻息,就连校服都是同一款式,更何况那种迷乱、兴奋与失落。童年时抬眼看天,烟花,飞机,还有遮天蔽日的广告牌,隔着维港数高楼,高下更替快得比心动还仓促。我们,你们,回归,人蛇,直白得既可爱又伤感。细路祥鸳鸯断了,电子鸡死了,阿嫲走了,大单车学会了,祥仔与阿芬却错过了一个夏天。看得我格外难过。今晚放了长版,却又删掉五分钟,遗恨。像导演戏说的那样,哪天《香港制造》和《三夫》都能过审,那才是真正有自信了。@香港影展。映后陈果率真得令人羞愧无比,我们竟被那套思维训练得屡屡惊心。

24分钟前
  • Mr. Infamous
  • 力荐

首先,我爱陈果。他是一种特殊的现实主义,人物设置和故事总是有政治隐喻指向,但这隐喻还是极高明的,和剧情春风化雨吧。菲佣艾米、父母和祥仔之间,英国、大陆与香港关系的同构。陈果的现实主义精神并不彻底,总有些戏剧残余,说白了就是编排感,比如这部电影的结尾,比如烟花和香港制造的部分片段。

25分钟前
  • 支离疏
  • 推荐

J主席来了,香港是谁的我不知道,肯定不是你们的。全国人民跟党走啊!紧贴社会现实,紧跟时代心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更是大大刻入时代烙印。97前后陈果的那几部港片真是好片子啊。8.5

28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映后谈导演讲,虽然都是非职业演员,但是小孩子演得还是会比大人好,因为大人什么都懂,做事前什么都要想一想,可小孩子不用,情绪都是直接就来的。@HKIFF

29分钟前
  • Echookaku
  • 力荐

陈果作品最喜欢的是三部曲,三部曲里最好的无疑是《香港制造》;此部以儿童为视角,以粤剧大师开场首尾,窥市井民生,析回归百态,细路祥与阿芬关于“香港是我们的”的争执,已然不止步于【隐喻】;谁当权都不重要,九七过后依然似水流年。

31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数一数二的儿童表演!一起玩水的街头,一起制作的细路祥特供冻柠茶,一辆单车载着的童年,一同大声喊出的心愿,都随着回归大业结束了。课堂里学习的普通话,升旗时敬队礼的姿势学会了吗?想不到疼我的菲佣也有一天要回家,不爱出门永远在家的奶奶也会消失不见,想不到一同晚上荡秋千够“星星”的警车也会把你带走,电视里的粤剧还会有人看吗?历史洪流中的市井百态,各色人物都是质朴而生动的,是导演心中港人的风貌。棉条茶、睡棺材、追错车,有点导演的恶趣味。导演有心,为自己热爱的城市献上诚挚的礼物。不知道陈果这几天会不会心痛。

33分钟前
  • 仿真男孩哪吒
  • 力荐

陈果的回归三部曲 这部算是最平实 但是都最诚心的 相比彭浩翔 都是喜欢陈果的这种可以说是感时伤逝的凡心 可惜最近都没什么作品 即使回归 香港的问题都远远未曾结束 都明白有些东西有些感情是不可以用什么国家民族去衡量的 仅仅是关乎到人与人

34分钟前
  • 力荐

浓重的九七隐喻,祥仔代表香港,阿芬代表中国,故事也由一开始祥仔作为旁白叙述转为阿芬的旁白叙述,代表着香港的主权移交。我想我们这些未曾经历的,永远也体会不到香港人对于九七来临的那种复杂心情。喜欢简介中的最后一段话:日子就这样无惊无险的过。九七了。

38分钟前
  • 又又
  • 推荐

“——以后江主席一来,香港就是我们的了!——是我们的!——不是你们,是我们!——不是你的,是我的!——是我们的!!!“好吧,说下我对政治隐喻的理解:细路祥就是香港,他爸是中国。想想细路祥离家出走前后他爸的态度。奶奶代表过去,阿芬代表现在将来的内地。祥仔和阿芬的相遇又错过。

40分钟前
  • Paper Planes
  • 推荐

陈果作品中政治隐喻较少的电影,却有好多看得人鼻子一酸的桥段。一,阿祥回家,喊了数声奶奶,屋里空荡荡,他这才看到挂在墙上的遗像,一屁股坐下,怅然若失。二,奶奶走后,阿祥和海叔学她走路的样子跳舞。三,奶奶说起阿祥哥哥出生的场景,独自慨叹道:“依我说,这个世界这么复杂,有什么好看呢?”四,阿祥被惩罚,站在路边,他学江湖卖艺人的行话大喊:“一个人生生死死,本是不值一提。”“恩恩怨怨不敢把我来记恨,只有天知道我的痛苦。”最后一个字落下,雷雨忽至。

42分钟前
  • 夜第七章
  • 力荐

(8.5/10)“香港三部曲”尾篇,相比前两部显得更加的轻盈和温存。孩童视角的切入,全部非职业演员参演,对街道群像的刻画,让这部电影囊入了更多的情感元素。故事节奏十分明快,陈果对于现实主义的表达融合了大量的市井气息,显得更加真切与的融洽和谐。整体的表达不再是那种前两部散发出来的,绝望、迷茫与混乱的97情结,陈果更加关注的着普通人的状态,不管是开饭馆的父母、奶奶一辈的老年人,还是菲佣、大陆客,这都是香港社会自身所带有的复杂性和多层性,既包含着对着过去的留恋和记忆,也有着此刻生活的维持和吃力,立足于生活之上的人的存在,这是普通香港市民的形象。表达“不是英国人,不是中国人,而是香港人”的普遍身份认同,三部曲之终章——不再迷茫,生活继续。

45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力荐

顽童的喜怒哀乐,97的何去何从。电影其实比烟花还寂寞。本色出演的祥仔太灵了,更难得的是戏里戏外始终清醒的做人态度。“这是我的第一部电影、也是最后一部。”

4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阿芬一家的设置和《榴莲飘飘》中一模一样,最后一个镜头还出现了《去年烟花特别多》中的家贤和《香港制造》里的中秋,让人恍然觉得这三个故事正在同时发生着,这种奇怪的真实感我还是第一次体会。

48分钟前
  • 大島
  • 还行

4.5 题材上可以对标侯孝贤的《童年往事》或者王童的《红柿子》,论平实动人甚至在后者之上(对祖母去世的处理非常好,处在侯的距离和王的煽情之间)。虽然后半程节奏上稍有些诡异和拖沓,但试听和表演水平可以说是非常高了。最后一段画外音一变,整个电影甚至达到了一个新的档次。

53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