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说不

HD

主演:盖尔·加西亚·贝纳尔,理查德·德莱福斯,简·方达,阿尔佛莱德·卡斯特罗,安东尼娅·泽格斯,佩德罗·佩拉诺

类型:电影地区:智利,美国,法国,墨西哥语言:西班牙语年份:2012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智利说不 剧照 NO.1智利说不 剧照 NO.2智利说不 剧照 NO.3智利说不 剧照 NO.4智利说不 剧照 NO.5智利说不 剧照 NO.6智利说不 剧照 NO.13智利说不 剧照 NO.14智利说不 剧照 NO.15智利说不 剧照 NO.16智利说不 剧照 NO.17智利说不 剧照 NO.18智利说不 剧照 NO.19智利说不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智利说不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根据真实历史为背景,讲述在智利军事独裁首脑奥古斯托·皮诺切特执政期间,“广告救国”的传奇故事。皮诺切特的军政府用残暴高压政策镇压异己,引起了大量不满。但面对国际施加的压力,被迫举办公投,由人民用“Yes”或“No”的方式,决定是否由皮诺切特接任下一届八年任期。反对党领袖找来一位年轻的广告人雷内·萨维德拉(盖尔·加西亚·贝纳尔 Gael García Bernal饰)为他们的反动运动做广告宣传。这场投票战争到底是否在广告宣传中取得最后的胜利呢?导演帕布罗·拉雷恩长久以来关注智利政局,继《杀手夜狂热》、《后事》之后,创作了这部“皮诺切特三部曲”的最后一部。  本片荣获2013年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并入围2012年第25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东京电影节大奖,导演帕布罗·拉雷恩于2012年斩获第65届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黄金马车奖。龙器晚唐花语苏沐瑾那边那些最伟大的比赛波比的工厂三城记飞越老人院失落的大陆铁证悬案第六季永生羊寂静岭粤语楚门的世界无双(粤语版)劫数难逃2023寅次郎的故事3:寅次郎温柔的爱黑猫警长之翡翠之星阿修罗1990我心深触TOKYOMER~移动的急救室~奇迹在东京好大一个家失控玩家守墓人之龙棺海昏侯尘音迷失东京人狼恶越位尚善若云妙妙龙无名份的浪漫菲律宾恐怖故事16护士贝蒂生活伴侣执法精英协商2018刁爱快乐乡颂失踪女人海滩流浪汉弗兰肯斯坦传奇第二季疗愈火山岛

 长篇影评

 1 ) 如何对独裁者说不

这可能是广告人在历史舞台上的巅峰时刻——用一支15分钟的广告促成一个独裁政府的下台。

一、既然有面包,为什么要自由

1988年,忍受了独裁政府15年之久的智利人要公投了:这一次投票只有两个选项,支持现任总统皮诺切特继续连任的投 YES,反之则投 NO。

这次公投的起因一方面来自于国际的压力,另一方面又来自于军政府总统皮诺切特的自负。

皮诺切特将军的自负也不是没有来由的:在率领军人推翻了羸弱的、饱受经济萧条折磨的阿连德民主政府之后,他实行了即使在民主国家也很难实施的经济自由政策,创造了一波“智利奇迹”,使得智利成为当时拉丁美洲最繁荣稳定的国家。这样的经济自由政策带来的变化,用中国的语境来说,堪称一次成功的“改革开放”。

所以,在皮诺切特将军的眼中,即使举行一次公投(选举)了,他依然能胜利在握,反对派的力量不足挂齿。不单将军这样想,很多普通人也这样想。

关于此,片中男主角的保姆Carman女士在被问到她为什么要投 YES 的时候这样答道:

我现在过得很好,我儿子在上大学,我的女儿也有工作。

是啊,既然有了面包,有了富足的生活,为什么要自由?

这个问题留给了反对派请来的一群广告人来思考。因为在公投之前,YES 和 NO 两个阵营各有15分钟的广告片时间在电视台轮番播放。

在这15分钟里,两个阵营要给选民足够的理由:为什么要投自己一票。

时任总统皮诺切特的 YES 阵营中有人这样说

If you want to scare people, you have to scare them with their past, their past poverty, long lines to buy bread…… But the only thing that interests people is the scramble, and also they know that socialism is miserable. Instead you have a system in which anyone can be rich. Attention!, not 'everyone'... 'anyone'. You can not lose when all are committed to be that 'anyone'. 如果你要让人惧怕,那你得让他们惧怕过去,过去的贫穷,买面包时排起的长队。人们惟一怕的就是混乱的局面,而且他们都知道过去社会主义(阿连德时代曾实行社会主义)是悲惨的。而现在,人们处于一个任何人都能致富的体制里。记住!不是每个人,是任何人。当你向“任何人”承诺至此,你不可能输。

没有错,既然大家都能致富,总统你怎么会输呢?

皮诺切特的 YES 阵营的广告片是这样做的:

  • 用宏大、壮观的场景开场
  • 用吊嗓子美声歌颂伟大领袖皮诺切特带领智利人民取得的辉煌成就
  • 最后的广告独白特别摄人心弦:“如果NO阵营统治了这个国家,将完全没有尊重可言,无论是对你们的财产,抑或是对你们的未来,还有对你们的安全。当你投票的时候,好好想想你将要失去的一切,想想你最为珍惜的东西,想想那些你爱的人”。

YES阵营的宣传片截图

二、控诉

电影 NO 中采用了大量的纪录片片段(据称全片1/4的镜头来自真实记录),而且整个电影色调带有纪录片的模糊观感,更是增添了几分真实。这个手法在韩国影片《出租车司机》、特别是《黎明到来的那一天》中使用得淋漓尽致。所以在看到反对派的 NO 阵营在最初的15分钟竞选广告中大量使用纪实的镜头时,又感到一阵熟悉:军警、催泪弹、示威人群被殴打、驱散,反对派们被失踪、被判有罪……世界上所有的独裁政府均是如此。(确定细节)

所以,那些为了推动智利走向民主国家的反对派们最初是想使用真实的片段控诉皮诺切特政府:

34690人遭到虐待,20万人被流放,2110项政治处决,1248位尚未判决的囚犯失踪,军警殴打手无寸铁的示威者并开枪

总之,在片中列举时任总统、政府的罪恶,呼吁人们为了自由去选举,让皮诺切特下台。

这样的控诉能否为他们赢得选举?在作为广告人的主角萨维德拉(Saavedra)说这样的表达能打动人,“但并不算很有号召力”,因此几无胜算。

三、幸福将降临

当时的现状是,很多人如同Carman女士一样,对政治漠不关心,或者说不知道如何关心:初期投票结果显示有35.1%的人投弃权票,更多的人是不去投票。如何才能让更多的年轻人去投票,并让他们觉得这选举是有意义的?

萨维德拉给反对派们的答案是一个很欢乐的、可口可乐风的竞选广告。

在 NO 阵营的这支15分钟广告中,有各种各样好看的男人、女人,还有琅琅上口的歌曲,全片一直反复唱“智利,幸福即将降临”,在广告片末还有非常贴心地、手把手地引导人们怎么投 NO 。

NO阵营的宣传片截图

这支广告当然让所有人大跌眼镜。NO 阵营中的民主人士破口大骂这是什么玩意——很显然在他们看来选举是严肃的事,这样的广告片太不务实,甚至是对失踪和因此而死的人的不尊重。

几经争论和周折,NO 阵营的广告片还是向着欢乐里去。

NO 阵营的广告片播出之后,堪称风靡一时。要知道,借助80年代末电视机的传播浪潮,谁不会唱几句琅琅上口的广告歌(口水歌)呢。

故事当然不可能就此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了。手握大权的独裁军政府使用各种手段来制止 NO 阵营,控制电视台、控制军警、控制民意,甚至控制投票结果——皮诺切特控制的国家电视台直接宣布了他的获胜。

这个结果本身毫无意外,拥有一切权力的皮诺切特应当胜利在握。但现实比剧本更为戏剧化:军中将领倒戈了,智利自此(再度)走向民主。

在民主之后,智利并没有出现如皮诺切特所说的乱象,至今仍是拉丁美洲最繁荣、稳定的国家。

幸福最终在智利降临。

四、如何对独裁者说不

如果说仅靠萨维德拉们的一支15分钟广告就让独裁者下台,那是一句不诚实的谎言。这也难怪有人批评说,NO 这部电影将智利的民主历程简单化、娱乐化了。

毋庸讳言,在独裁政权之下的智利能走向民主,当然是离不开广告人背后的为其牺牲的仁人志士。然而在彼时如何靠广告赢得选举的情势中,广告人们迎来了其巅峰时刻:用欢乐和节奏对抗独裁者的政治煽动、恫吓和陈词滥调。

关于独裁者的陈词滥调,作为流亡于独裁国家(苏联)之外的布罗茨基在其诺奖演说中这样论述:

恶尤其是政治之恶,永远是一个坏的修辞家。个人的美学经验愈丰富,他的趣味愈坚定,他的道德选择就愈准确,他也就愈自由。

相比之下,电影中 NO 阵营的广告片与往常的政治宣传片不同,带来了不一样的内容:

  • 用普通、为人熟知的语言,积极向上;
  • 保持欢乐,不宣扬恐惧和仇恨,倡导人们追寻欢乐/幸福(Happiness)
  • 避免陈词滥调和说教;
  • 使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影视明星;
  • 广告歌带有传播性,歌词更是同义反复;
  • 带有明确的行动指南:精细到教人们如何投票,可以说是手把手教人们如何投票。

与恫吓、控诉的刻板政治宣传对比,这一广告片更有号召力,更接近普通民众。

写到这里我能想起的不是如何提高民主参与这样的话题,反而想起片中提到将这次选举当成一个产品。如果这场选举是一个产品:该如何设计才不会让人感到困惑并能快速采取行动?

上述的问题其实还隐藏了更多问题:

  • 谁是该产品的最广大受众?
  • 该产品最常用的功能是什么?
  • 用户要怎么行动才能达到自己想要的?而且这行动的代价最小,步骤最简单…

毫无疑问,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智利的广告人回答得很好。

当然,在局外人看来,智利人有说不的权力。

这多让人羡慕。

 2 ) 《向政府說不》(NO)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

  每一年的奧斯卡,相信只有最佳外語片和最佳動畫短片的角逐是最為激烈,單看初選名單中,八十多個地區都有各具特色的作品,從島國到小國,再到我們熟悉的大國。能進最後五強早已是十分難得的,獲獎的話是對國家的一份榮譽,落敗也是雖敗猶榮。智利電影是少語種電影,這次闖進奧斯卡的殿堂靠的是當地人對自由、對文明、對普世價值的追求。一九八八年,東歐開始發生了異樣,緬甸有學生運動,南美州的一方有他們守護自己的權利,反抗暴政,為自己投下了「反對」的一票。

  看電影的同時尚且可以理解當地發生的歷史,國家好不容易地爭取獨立,但七十年代發生軍事政變,當地人在皮諾切的暴政下活了十五個年頭,參與集會的人屢受打壓,死的死,失蹤的失蹤,困在牢獄裡的都是政治犯。情況與我國十分相似,於是我們看到有些人在背後開始做一些捍衛自己話語權的東西,有些人開始站上街頭,一代一代的薪火相傳。智利,這部電影教我們的是不要遺忘,有些事情要反覆記住,自由是屬於人民的,自由是屬於社會上的大多數。

  《向政府說不》是一部帶有政治議題的電影,並且用到媒體人的角度切合視點,在選戰背後要發功的不但是政治人物,媒體的攻勢也會有影響性的作用。當然,要嬴得選舉,最重要的人喚醒沉默的大多數,叫醒一個裝睡的人。在傳播學裡頭有個傳播現象叫做「沉默的螺旋」,而在這個選戰中,人民從沉默中爆破,成就了當地的改變。選戰中除了是意識形態的對立外,媒體也有其自身的影響力,用什麼的角度可以使人們受落,增加自身的幸福感,該怎樣摸透人民到底是需要什麼,這需要下一點功夫。政治口號與宣傳息息相關,怎樣從設計上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都是片中的主角Rene要做的工作。

  政治運動要取得成功不但要有智慧與運氣外,更需要的是勇氣,世界各地參與社會運動的份子都會受到官方的打壓,無疑智利的抗爭是奇蹟,更是群眾力量的彰顯。電影主要要反映當時社會上的不滿,也紀錄片智利的一段歷史,與此同時影人更用到舊有的攝錄機拍攝,是今時今日在世界電影的群像裡頭中算是少見的,更顯得影人特別有心創作。另再配上當時智利的政治宣傳的廣告片段,能夠善用素材是相當的重要。一部電影重要的是除了創作團隊以外,重要的是帶出核心的價值,更重要的是能夠飲水思源,讓人國家以外的觀眾有助認識國家的歷史與發展。

  基本上這部電影反映的除了是群眾的力量外,還有的是政治宣傳中的爾虞我詐,針對對方的素材抹黑與漂白。用最少的理由得以說服群眾,用強硬的或者會招致損失,用幽默的也未嘗不是一件壞事。選戰的目的,起初是為了兌現總統的承諾,沒想到反成為了下台的機會。不論怎樣,在運動裡頭有時候要相信群眾,而不是打定輸數。然而,有時候政治是一場投資,一場國家命運的賭博,我們都無法得知政治到底是什麼的一回事,只有堅信自己的價值,在路上找尋自己的同路人。無論是投YES還是NO都是民主的取態,都是需要尊重的。電影所呈現的只是事件裡的一部份,若單憑此電影評論智利的局勢似乎有點偏頗。若針對影人的政治立場也是無謂的,像英國的堅盧治(Ken Loach)也是聞名的左翼。

  平心而論,《向政府說不》是部精彩的電影,讓觀眾看到復古的味道,也讓我們看到歷史的洪流,南美電影或者是我們的另類選擇,但懂得說「不」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去學習的事。歷史的功過不由我們評價,但我們可以看到政治運動背後是花上很多的人力物力,革命的產生絕不容易,但這些火早已透過電影進入了我們的心。特別是這是一個非暴力的和平抗爭運動,當權者的打壓只會讓事情愈描愈黑。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就曾經說過「在高墻與雞蛋的一方,他永遠會站在蛋的一方」。在現代世界裡,目前仍然有假選的事件發生,正義與公平是不能依靠國家機器為人民守護,是需要人民自身的覺醒。

  這部電影對於我們來說,要評論的重點不是電影到底用到什麼技巧,而是讓我們回歸最基本的價值,自由的價值,無疑對我們來說是一部警世的電影。

文/Dorothy

 3 ) 令人向往

       很好的题材,讲述手法却不是那么好,节奏忽快忽慢,慢的时候让人觉得犯困。政治电影,尤其是真实事件的电影,其实如果能够拍好绝对可以成为经典,本片是还不错的电影,却是永远不可能成为经典的电影。。。
    台词有问题,废话太多,无关痛痒的太多,这样会让一部影片失去吸引力。。。
    无论这场政治运动是对还是错,那股投身于其中的人的热情都非常令人向往。。。

 4 ) 真的是广告的力量吗?

广告救国?在生活优裕的情况下人们会不会为了民主自由这类理想主义的东西冒险对独裁说不?不得不承认一开始是被这些噱头所吸引的,耐着性子看完纪录片风格的<<智利说不>>之后赫然发现影片是米法智三国合拍的,于是明白这不过是米国在炫耀自己家门口一次和平演变的胜利而已。因为虽然没有强调,但影片也提到迫使皮政权开展这场最终导致其自身下台的投票,并支持“否”阵营取得最终胜利的是是国际舆论,是“外国人”。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这股外力舍米国其谁?更不用说“否”阵营广告从内容到形式的美国化了。广告只能拉动人内心已经存在的欲望,而不能创造欲望。“否”阵营的广告片除了轻歌漫舞、廉价的幽默以及对人们叛逆心理的鼓动外并没有实质性的东西,充其量也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会出现这样一场荒诞的闹剧恰恰说明彼时的皮政权已是强弩之末了,在此之前米国必然早已做足了功课,而皮本人在公布这个决定时恐怕心里也只是想借这个机会找个台阶,全身而退罢了(后来也果然借参议员一职得到司法豁免权,不必为之前的罪行负责)。

对于智利除了看过伊莎贝拉.阿连德的几本小说外了解不多,不过仅就电影传达的信息而言,皮政权靠着自由市场体制搞好了经济(显然并不够好),然后不得不靠独裁来维护统治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自由经济体制最终必然会支持西方式的民主,采用这样的体制本身就是饮鸠止渴,自掘坟墓,更何况搞不定国内的贫富分化问题,让40%的人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此数据也是影片提供的),加上专制统治的非常手段,人们心中本来就已经有了“否”的苗头,外力作用,稍加鼓动,不反才怪啊。当然,贫富分化本身也是市场经济必然的后果,因为人与人资质是有差异的,且人性多自私,放任自由必然弱肉强食。影片的最后人们为了民主的胜利额首称庆,却不知民主与独裁(或叫集中)从来就是一体两面,不可分割的难题。看后不禁怀疑,最终那逆转局势的停电究竟是谁的杰作?皮独裁是推翻了,可是更高层次的独裁呢?民主了就真的皆大欢喜了?

 5 ) 探讨:广告救国是民主还是民粹?

本片讲述智利如何通过成功的广告宣传而使得皮诺切特下台,纵观反方的公投广告宣传片段,宣扬自由的生活以及揭示皮诺切特的暴行,以及明星效应,其实并没有太多出彩的地方,而相对于政府一端的宣传完全是落入俗套,毫无新意的。如果政府没有那么大意,非常重视这次公投,认真的做好宣传,反方不一定会赢得胜利。从当时的政治环境来说,政府还是站在有利的位置。80年代的拉美国家被称为“失去的十年”,而智利在此期间经济却逆流而上,失业率大大降低。片中女仆的回答既是有力的证明,对于当时的普通大众来说生活才是最重要的,政治只要不关系到自己,大部分人都是不会主动去参与的,所以说政府败就败在轻敌。
联想到二战的德国,希特勒也是全民选出来的魔头,这都是因为戈培尔的宣传工作做的出色,再联想到某国某党,不也是靠忽悠起家,深知舆论的可怕,所以直到现在对言论自由和新闻出版自由严格审查。那是不是说明在民智未开的情况下,民主和民粹其实没什么区别?那么智利的这次胜利究竟是民主的胜利还是民粹的狂欢,我真的觉得很迷茫?

 6 ) 光有面包还不够,自由说不才幸福

智利影片《否》(《NO》)入选了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五强,虽然最后未能折桂,但这部影片仍给观众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这是一部关于政治的影片,关注的是智利历史上重要的一页,即智利独裁的皮诺切特政府的倒台。1988年,皮诺切特根据自己的承诺,举行了全民公投,结果意外失利,统治了智利十七年的独裁统治,从此寿终正寝。影片描写的就是这场公投竞选的过程,通过双方的电视宣传战,将这个历史性的时刻呈现在观众面前。

有意思的是,智利还拍摄过另外一部影片,名为《马丘卡》(亦翻译为《那年阳光灿烂》),也跟皮诺切特有关,它描写的是发生于1973年的政变,皮诺切特将军在政变中推翻了阿连德总统上台,开始了他漫长的独裁统治。《马丘卡》是从一个孩子的眼光来反映那场政变,当时的印地安贫民正是阿连德政权的支持者;而《否》则以一个电视人的视角来观照那场全民公投,正是中产阶级的崛起将皮诺切特赶下了台。《马丘卡》与《否》一前一后两个关键节点,犹如给皮诺切特的一生盖棺论定。

智利从1818年独立以来,一直实行民主制度,是个政局比较稳定的国家,由于有着丰富的矿藏,在拉丁美洲算是个富裕的国家。除了1930年受到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的冲击,以及1960智利大地震的影响,智利经济的发展相当平衡。不过贫富差距较大,亦是个不争的事实,特别是数量较大的原住民,一直生活在贫困线之下。1970年,倾向于社会主义的阿连德通过大选,当选为总统。他上台后迅速地实行国有化政策,开始了智利社会主义化的发展。印地安贫民享受到改变带来的好处,但国家的政局却开始出现了动荡。这是这两部影片故事发生的背景。

皮诺切特也就在此时出场,当时他是智利军队的总司令。他于1973年发动了政变,阿连德被枪击而死,皮诺切特掌握了政权。《马丘卡》表现的就是这段历史,镜头里出现的就是血腥,对于那个时代逝去的惆怅,还有对于未来的绝望。皮诺切特当政后,自然是进行了独裁统治,对于他所认为的共产党的异议者,进行了残酷的镇压。但另一方面,却对经济的发展异常的重视。他请了多名经济学家对重塑智利的经济,他们都来自经济学重镇的芝加哥大学,服膺的是弗里德曼的自由经济理论。他们将阿连德收归国有的企业重新私有化,智利的经济发展迅速,国内的形势可谓一派大好。皮诺切特在1980年举行了大选并大胜。当然对于此次选举,争议亦不少。因此,皮诺切特宣布八年任期后再重新全民公投。

《否》的故事即从这里开始。公投分成了“是”与“否”两个对立的阵营,他们分别代表了是继续保持皮诺切特的统治,还是重新回归到智利的民主选举的传统之中这两大人群。皮诺切特当时可是踌躇满志,经济快速发展,国力逐渐增强,是他最大的筹码。其实,对于“否”阵营来说,他们对于赢得公投也没有充分的信心,最初的打算只是利用这次公投,来表达他们的意见,表明他们的存在。电影中,当否阵营问主角家里的保姆,她会如何投票时,她回答说,她的儿子在念大学,她的女儿已经工作,她对目前的状况很满意。至于民主以后再说。这其实也是当时很多人的想法,也是皮诺切特敢于宣布全民公投的原因所在。

不过,历史却证明皮诺切特错了。他以为人民只需要喂饱肚子就够了,其他的都只是奢侈的享受。当然,这也是所有独裁者的想法。从电影中所表现的“是”阵营中所打的电视广告即可看出,他们是紧紧地抓住了百姓怕乱的心理,害怕回到过去,回到阿连德的社会主义时代,从而推出了维持现状就能保持现有繁荣的竞选策略。策略并没错,只是时势变了。尽管皮诺切特是靠政变上台的,但支持他的却大有人在,智利社会里的中上层阶级,差不多与皮诺切特有着相同的价值观。他们虽然内心并不赞同独裁,不过相较于古巴化的危险,他们宁愿牺牲民主。他们也得益于智利随后的经济发展。

在经济的高速发展中,中产阶级的群体也在逐渐扩大,同时,中上阶层的分歧亦在扩大。从电影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为两个阵营制作竞选广告的,都来自于同一家电视台。为“是”服务的是原来的主管,而为“否”工作的则是海外留学回来的才俊。日益庞大的中产阶级已经不满足于只是吃饭肚子,他们有着更多的要求,他们要求有更多的自由,他们要求有选票,能够选举自己信赖的人上台。他们的口号是“智利幸福即将来临”。他们眼中的幸福,并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生活的富庶,而是可以说不的自由,是可以清算过去的自由,是能够表达自己权利的自由。这是皮诺切特从他们这里剥夺走的,而现在仍给予不了他们的。

支持皮诺切特上台的中产阶级,现在站在了他的对立面,他们现在已经有了足够的力量。皮诺切特低估了这种力量,高估了经济发展对于社会的影响,因此他的失败也是必然的。电影中,我们看到,连他所依赖的军队也抛弃了他,逼他接受公投的结果。“否”阵营获胜,皮诺切特下台,智利完成了民主化的进程。

如何评价皮诺切特,恐怕也是颇费思量。无疑,他是个臭名昭著的独裁者,当时各国都对其避而远之。意味深长的是,唯独只有中国与其交好。他依靠军队压制民主,并残酷地清除异己。在政治上他让智利的民主出现大幅的倒退。但在经济上,他拥抱自由经济体制,让智利快速地赶上了世界发展步伐,他的反对者很多就诞生于他所倡导的经济发展中。他一直认为自己将一生献给了这个国家,为这个国家的发展殚精竭虑,事实也是如此。他虽有贪腐,但还算得上一个有作为的领导者。从某种程度来说,智利民主体制的恢复,皮诺切特算是个开启者。2006年他去世时,在智利引起了很大的骚动,也有数万人为其送葬。

皮诺切特退出了历史舞台,却也留下了一个巨大的身影。

 短评

个人觉得是很好的题材,可是,男主角的演技木讷,一群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在社会上层的人讨论的民主

4分钟前
  • Mariner4Doc
  • 还行

电影有着剧情片的吸引力,同时带着纪录片的真实感,在时事大环境中关注个体细微的政治态度,从而使探讨成为一种自然的可能,这才是民主的真正含义。观众能在那一遍遍重复的呼声和歌曲中,找到发自内心的渴望、冲动以及向往自由和幸福的期望。这是一部妙趣横生的政治历史类剧情片。

7分钟前
  • 韩伯愚
  • 推荐

内容并不沉重的智利革命为背景的片(虽然也有那么一些必然要有的暴力段落),但总体双方的电视交战还是挺诙谐的,这是真的“广告狂人”耶

10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很好的题材,但是看得实在挺累人的,拿奥斯卡难啊。

12分钟前
  • Zach
  • 还行

又是一部用全程游机来凸显纪实感的电影,加上了颗粒化录像式的图像后,显得八零年代十足。情节穿插着广告人的自由多变与政治题材的严谨,美中不足的是男主的扑克脸。

14分钟前
  • 果樹
  • 推荐

诚意!

16分钟前
  • BB蓓
  • 推荐

三星半,正片没有预告片好看

19分钟前
  • 一个劳动人民
  • 推荐

7.5 手持摄影,褪色胶片,奇怪比例,纪录体质,说实话比起这样我宁愿选择好莱坞式主旋律。

20分钟前
  • 失意的孩子
  • 还行

We, overthrowned the dictator, simply by saying loud and clear: NO!

22分钟前
  • heng
  • 力荐

不流血推翻了政府。

26分钟前
  • mr.tall
  • 还行

从去年9月份找此片资源至今,整整11个月了。让我等待最长的电影。《智利说不》和《逃离德黑兰》差别是它无聊点叛逆点。和《爱》打擂台也的确力不从心。最佳外语5部的高水平作品。录像带摄影质感大赞。第一部智利电影。4.35/5分。

29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採用了偽紀錄片的形式。4:3的電視比例,手持攝影,過時的老磁帶錄影機質感,看似特別隨意的剪輯以及違背常規的打光,都在盡力還原老紀錄片復古的時代感。不斷插入歷史上的真實片段與新聞素材,也讓整個劇情達到了與現實融為一體的程度。特別有意思的是由於老鏡頭的缺陷,用最大光圈拍攝的時候很容易出現炫光或光暈,造成影像上的瑕疵,但是這個瑕疵卻又正好呼應了「NO」陣營一直宣傳的彩虹策略。影響未來生活的選舉成了一次廣告宣傳大賽,廣告商用奇思妙想的創意喊出了新世代的召喚。整部片子使用了反高潮,即在結局用一種極簡單的方式把前面劇情所施加的矛盾、對立和衝突迅速消解,從而使片子顯得頭重腳輕。但這種設計恰好表達了男主末尾悵然若失之感,或許智利未來的路,尚處於一片迷霧之中。不过他們能有勇敢說NO的機會,已經很讓人羨慕了。

32分钟前
  • 高詩遠
  • 还行

豆瓣真是记仇 2013年标的看过 就写了个歌名 就给我删了 是有什么大🧊??

35分钟前
  • 唱²
  • 力荐

第85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皮诺切特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纪录片的写实风格,录像带的质感。当消费者变成选民,广告救国,有些夸大,若不是最后军队的倒戈,政治的结果,真的很难说。不过,学广告的,倒是可以学学里面的符号学。

40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还行

看见了超人克里斯托弗·里夫和简方达,还有一个理查德什么

41分钟前
  • 王小北
  • 还行

檔案影像的使用很有趣,讓畫質有著錄影帶的色偏也很不錯。

45分钟前
  • Amushi
  • 还行

反高潮的剧作结构处理让影片显得有点虎头蛇尾,手提摄影和简略剪辑方式让影片呈现出一股老旧纪录片的特质,倒是在色温较高的逆光下拍摄盖尔·加西亚·贝纳尔美的快要人命,但更出彩的编剧的智商和幽默感,以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剧本将大量的纪实影像和虚构的人物及故事对接的天衣无缝!★★★☆

4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这部相当沉闷拖沓的纯政治类影片入围了85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在我看来片子技术本身没有任何优势可言,情节乏味、手法粗糙、剪接凌乱、节奏缓慢,可是围绕皮诺切特执政智利时被迫公投的背景讲述真实“广告救国”的故事从而反映民主和自由的题材给这片子赢了不少政治分数。这是一部让金三胖颤抖的片子。

53分钟前
  • Jonathan
  • 还行

竞选过程的片子也看过不少。。每次看这类电影。。总会有莫名的焦躁感。。这种历史背景。。让我想起了Argo。。

58分钟前
  • Diva Tequila
  • 还行

副标题--民主党派如何利用“糖衣炮弹”引导智利人民向皮诺切特的末代统治说“不”。

1小时前
  • 柏林苍穹下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