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房是我造

HD

主演:马特·狄龙,布鲁诺·冈茨,乌玛·瑟曼,希博汗·法隆,苏菲·格拉宝,丽莉·吉欧,杰瑞米·戴维斯,爱德华·斯皮伊尔斯,大卫·拜利,刘智泰

类型:电影地区:丹麦,法国,瑞典,德国,比利时,突尼斯语言:英语,德语,意大利语年份:201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此房是我造 剧照 NO.1此房是我造 剧照 NO.2此房是我造 剧照 NO.3此房是我造 剧照 NO.4此房是我造 剧照 NO.5此房是我造 剧照 NO.6此房是我造 剧照 NO.13此房是我造 剧照 NO.14此房是我造 剧照 NO.15此房是我造 剧照 NO.16此房是我造 剧照 NO.17此房是我造 剧照 NO.18此房是我造 剧照 NO.19此房是我造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此房是我造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林间公路,面无表情的杰克(马特·狄龙 Matt Dillon 饰)搭载了一名汽车抛锚的女子。女子自作聪明,聒噪无比,最终被杰克用千斤顶砸死。这起事件仿佛为杰克打开了一扇地狱之门,从此他走上了充满血液和寒冰的魔鬼之路。他对美有着偏执极端的追求,他从物质到精神都有着高度洁癖,他亲手为自己设计完美的房屋,却往往因为不满意而彻底拆掉。在此期间,杀戮让杰克体会到莫大的快感。他自诩为“精致先生”,将女性锁定为所猎杀的目标。他的胆子越来越大,不仅将谋杀现场的照片寄给报社,更游戏般地周旋徘徊在警方和受害者面前。 这不仅是残酷血腥的猫捉老鼠的游戏,更是他为了终极目标所做的策划经营!北漂爱情故事2016屋顶恋歌军官与绅士1982夺命巨鲨银河护卫队3国语春与苍的便当盒跨越栅栏北洋残案 第一卷珠光宝气的拉各斯人平凡的日子夏天的小岛家有喜旺第三季手牵手发达秘笈乌托邦(美版)浴火巾帼真命小和尚灵异妙探2:莱斯归来守护天使女足悍将少年魔法师第一季我是凯撒,十岁半,一百三十九公分血与骨2009英雄 第二季半世界青春冒险王大丑乌龙大奖之亡命穷途师姐大晒灵妖书店:九斩修罗彼得58女人四十玩说唱第一个周日千洞岛抗倭记金三角之无法伤悲给我庇护电商风暴魔游纪3:天都暗潮告密者2010大武师都是戴茜惹的祸露丝和亚历克斯犬友笑传第一季社区主任

 长篇影评

 1 ) 拉斯·冯·提尔,你又拍了部什么鬼

七年前的戛纳电影节,提名金棕榈[忧郁症]新闻发布会上。

也不知道是哪根筋搭错了的拉斯·冯·提尔,聊着聊着突然话锋一转——

他的原句是:我发现自己是个纳粹,我理解希特勒;他是干了些坏事,但我同情他。

(I found out that I was really a Nazi. I understand Hitler. I think he did some wrong things, absolutely, but I sympathize with him.)

女主角克斯汀·邓斯特:老哥你别说了,我真的不知道该什么表情

本来安静的台下,开始传来越来越响的窸窸窣窣声。

那次拿影后邓斯特姐姐,听到此言瞬间尬笑不止、坐立难安,左顾右盼想和同事们对上眼神。

冯·提尔看看身边女孩子的反应,又看看面前的一屋子记者,好像也意识到了自己说了些什么;

不过这位老哥还不打算就此闭嘴,试图用后半段话圆回来——“听起来很糟糕吧,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支持犹太人,那些都是玩笑,我……”

然后他放弃了。“好吧,我该怎么从这个句子里脱身?

主持人赶紧催下一个问题,邓斯特此时已经一脸“快哭了还必须接着笑”的表情,目光停滞心态崩塌。

BBC大标题:禁了丫的

在场媒体们还能给点面子笑一笑,组委会就不含糊了:

对不起再见吧,这里不再欢迎你。

虽然几天后,冯·提尔道了歉,并详细地说明“我不是反犹太主义或种族偏见,也不是纳粹分子”,依旧覆水难收。

本来就被指控多年“厌女症”,这下又多了个“法西斯”的帽子。

好在这倒霉言论没太影响其他主创的势头,多年没踏进戛纳的拉斯·冯·提尔,后来还拍了两部[女性瘾者]玩玩。

不过现在,可要留神:今年的戛纳,终于又给拉疯子放行了。

同是英国《卫报》标题:上为2011年五月“触怒”,下为今年四月“回归”

负责选片的艺术总监福茂,这几年不知被问到了多少次;打哈哈了无数回,这次终于表示:

对他的惩罚差不多到此为止了。

于是,变态天才强势回归——

而毫不意外地,这位老哥又拍出了今年最有争议的作品没有之一。

好评如潮,映后观众起立鼓掌数分钟。哦我是说,留下的观众——

“影片引起不适,百人提前离场”的事儿,说的就是本片。

[此房是我造]

01

越玩越过火?

嘴上说着对不起

*以下内容包含部分血腥场景

虽然依旧无缘主竞赛单元,作为展映片面对观众,[此房是我造]还是人气火爆;

然而电影放到了一半,也有一半的人都已经撤了,不少离场观众,出了门就在推特上开骂

“过度血腥,虐杀孩子和女性?根本不该被拍出来。”

这屋的观众真是低估了拉斯·冯·提尔

看完这部电影,我有一句要叹:

拉疯子可记仇啊,这片明明就是,为七年前那句话的效应而酝酿出来的吧。

Biu~

马特·狄龙饰演的杰克想盖座房子,于是他盖盖盖了好多年,盖起了一座房子。

对于PG-13的观众群体,看完以上简介就可以关掉了。

以下是留给心理承受能力强大的成年人的较量。

背景设在70年代的美国——跨越十二年连环杀手杰克通过展示多次杀人过程、以及全程不间断的自述,来了场“心灵之旅”。

在本片的架设中,还有一个叫做“维吉”的人物从头到尾与杰克对话,提出问题、引导出杰克的答案。

而饰演维吉的布鲁诺·甘茨老爷子,有一个形象各位绝对熟悉,深入人心横行各大鬼畜视频网站

2004年[帝国的毁灭]中饰演希特勒,瞬间网红的愤怒元首

冯·提尔在这里的用意,也就不言而喻了。

致使本片全程,恶魔般的杰克,就有如在与恶魔本人对话,袒露心声。

“我同情希特勒”?不我的意思是,请他来同情同情我们的主人公。

说到关于纳粹,很多人拿出前不久的[黑色党徒]来对比

斯派克·李倒是没埋什么隐喻,简单粗暴的双线并行给大家看看3K党的风貌,骂就骂个彻底骂个明白。

拉斯·冯·提尔虽然画面上R级得更直接,表意上却隐晦许多——

他没有选择大喊“美帝药丸”,虽然他自己也说,想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就是在映射新总统;

不过在他的镜头下,只有“啊今天杀人杀得不太爽呢,最后她还没死透”。

还有“我的内心好纠结,你们为什么都不救她,害得我只好下手了。”

真的是好惨哦我们这位男主角。

女神乌玛·瑟曼饰演了第一个目标

多年来被指“厌女”的拉疯子,这回还变本加厉了;

拉来乌玛女神,让她演了个足以使观众抚额“哦我天这个蠢女人”的角色。

而这也仅仅是开始:

杰克的12年屠杀生涯,因一场“烦死了只好杀了她”的意外正式开始;

冯·提尔在本片中暴虐女性的戏码,也刚刚开始。

之后,还有死在马特·狄龙手里的一百种方式

处理尸体,不得不说真是个大麻烦

本来想简单地勒死这位女士,结果她就是不断气,只好开膛破肚;

搞得现场一团糟,收拾起来真要命。

强迫症,总和“连环杀手”作为捆绑标签出现——简直是严重刻板印象

杰克清理了老半天,坐进车里还焦虑地回忆有没有落下哪里的血迹,受了颇大委屈似的一遍一遍跑回去检查。

耽误了时间还撞上警察,搞事真的好难。

不过对于他来说,与警察周旋也仿佛一次试炼,过了这关,就又升到下一级了。

及时的大雨,掩盖了他拖尸的一路血迹

“没有坚定宗教信仰的我,此时也感到了赐福——

杀戮像一种解脱,当你认定要做某事,老天也会帮你。”

恐怖又变态的恶毒屠杀,就这样在杰克口中开出了花。

试炼成功,他摆脱了尝试阶段的“心魔”,开始更“自然”地掩盖真实身份,“学会微笑”

杀戮让他获取存在的快感,他借此“看清了人类的面目”。

Ewww.

杰克将尸体摆出艺术照

杀人无数的主儿,总爱留下纪念品

杰克也不例外,他喜欢摄影,用尸体构成越来越“精巧”的画面,这是他的艺术

最诡异的是,他“创作”的方式和理论、那些摄影技巧和构图,甚至还有他对于底片的偏爱,倒真的足够说服人——

除了他拍摄的素材是亲手杀死的人之外。

他为了拍摄“以家庭为核心的、最伟大的作品”,甚至花了几年时间真的去组建家庭,就为等到合适的时机将家人杀害。

这是变态到了怎样的境界,你我怕是都没法想象。

没错,看前半段还能忍受的那些观众,到这儿也起身走人了

他不仅杀害妻儿,还把他们当做猎物、移动靶——

他不仅要享受“创作”的“乐趣”,更要品味狩猎的快感。

在杰克自己的眼里,他并不是什么变态杀人狂,他甚至可以去爱:

他允许自己爱上一个女人,然后,自然还是,杀了她。

只是用了更长的时间,只是消磨了更多的精力,他想要咀嚼这个过程,借此收获精神“涅槃”

他指责邻居的冷漠;女孩子求助、呼喊,无人应答,连警察都嘲笑她

“怪我要杀你?怪这个冷漠世界没人帮你吧!”

“喊破了喉咙,你能得到的也只有一片死寂”;他允许自己站在了道德制高点,他觉得自己通透了人间真谛——

他以为,自己要到达十几年来一直寻找的地方了,他以为即将找到他所谓“生命”、“哲学”和“艺术”的终极奥义了。

他以为,那座房子终于要造好了。

02

天才亦或变态

他是二者兼得?

自说自话,视角单一,高度自恋,喜欢逾界,这都是拉斯·冯·提尔电影的常用标签。

[此房是我造],代表着他的风格已经越来越极端,根本拉不回来了。

不过仔细看看这些貌似抽象的隐喻——本片中安排的象征和蒙太奇实际上特别精妙,并不难拆解。

穿插出现最多的,是钢琴家格伦·古尔德

格伦·古尔德既然代表了钢琴艺术,那么在杰克这边,他也要达到“杀人艺术”中的古尔德境界。

做到卓越——至少,他自己是这么理解的。

变态反派总有对某种特定艺术形式的执念,比如[发条橙]和[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的贝多芬,比如巴赫之于汉尼拔

“为什么你的故事里,总在讲很愚蠢的女人?”

冯·提尔似乎在此片中,稍微做出了点努力,尝试解释他收到的“厌女”的指控;

不过这个尝试,简直和当年他想要解释“纳粹言论”的尝试一样,效果尤其糟糕

“女人更容易……合作,而不是柔弱。更配合我杀掉她们吧。”

“众生皆为奴”

杰克认为,他的杀戮欲是本能,是坦诚,是“面对内心面对自我”。

每个人心中都有野兽,只不过他敢表达罢了——这就是他艺术化自己残暴行径的解释方法

摆出看破红尘姿态,就像他眼里“我越来越大胆反正没人管我,没人在乎我杀了人”。

为了他的“最高艺术”,他加入了自己理解下的“爱”

所以他才有那些更进一步、更可怕的实验。

杰克认为通过破坏和毁灭,可以得到“艺术作品的升华”。

而这,也引向了影片中的最后一场戏——

戏仿名画

《但丁与维吉尔共渡冥河》

他为了使最终的艺术成果凝聚为精华,亲身迎向自己的毁灭——

只有这样,才能重生

《神曲》中,迷路的但丁得到维吉尔的指引,两人穿过地狱和炼狱,见证了罪人们得到的惩罚、遭受的苦难,还有试图洗刷罪孽的努力。

在这段旅途中,但丁为自己曾经的过失进行了告解

然后他进入了天堂,得以直面上帝

而片中听杰克自白、为杰克引路的维吉,连名字都显然是“维吉尔”的变体

结尾的“大败退”,亦是影片的高潮

此处的影象力,有如为观众也带来了一场史诗式的精神洗礼

曝光的底片,是杰克迷恋的形式,最终也成为了他自己选择坠落的坟墓

瞬间陷入的无边黑暗,与骤然降临的刺眼亮光,是杰克自我解构之旅中,最后的转折点。

拉斯·冯·提尔:马特·狄龙啊,喜欢你的脸!

他堕向了哪里?不知道,但故事收场了。

杰克的经历相当完整,全片从饱受折磨到迎来涅槃,先是由一桩桩罪行展现,然后聚合到结尾的宏大寓言当中。

真是拉疯子的完美变态了。

人家真的有在盖房嘛,才没有标题党

房子,是杰克的挣扎和心理建设的外化——

还好结尾的维吉想起来提醒杰克,别忘了你的房子呢?不是说要盖房子嘛,这是一切的源起啊。

其实我也很关心房子到底盖得怎么样了【抚额。

从精巧设计,到愤怒拆毁,再被搁置良久,直至最后杰克意识到他需要点醒和指引

持续不断的创作迷茫,解释不清的道德诉求,追寻他眼中纯粹艺术的本真,大概也是拉斯·冯·提尔“道格玛95”以来就一直想倾泻的东西。

那么就看你,愿不愿意和他一起疯魔,一道踏上这段奇奇怪怪的抽象苦旅

参考资料:

Lars von Trier set for Cannes return after seven-year ban | The Guardian

Lars Von Trier's 'Nazi' gaffe at Cannes Film Festival as he jokes about Adolf Hitler | YouTube

Lars Von Trier banned from Cannes after Nazi comments | BBC News

Lars von Trier provokes Cannes with 'I'm a Nazi' comments | The Guardian

Cannes Brings Back Lars von Trier After 2011 Ban for Hitler Comments | The New York Times

It's Official: Lars Von Trier to Return to Cannes 7 Years After Ban for Hitler Comments | Hollywood Repo

文:Yorkshire Viking

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

 2 ) 电影中隐藏的“彩蛋”

1. 欧仁·德拉克罗瓦《但丁之舟》(The Barque Of Dante by Eugène Delacroix, 1822)

原作
此房是我造

在电影的结尾处,拉斯“KUSO”了一番欧仁·德拉克罗瓦的经典画作。该幅画作灵感来源取自但丁(Dante Alighieri)的《神曲》,画中,头戴月桂花环的正是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后者指引着但丁穿行地狱。后边划桨的则为卡戎,其在希腊神话中是横渡冥河的船夫(ferryman)。电影中那个不断和Jack对话的神秘人叫Verge,和Virgil相近,其本身也带有“指引”“拯救”的色彩,只是这“拯救”,是成全了Jack对恶的病态追求。

2.尾声(Epilogue)的标题“Katabasis”

Katabasis取自古希腊的单词,意为“向下的坠落”。暗指Jack寻求救赎失败,永远地坠入地狱。

3.布痕瓦尔德集中营(Buchenwald Camp)

电影提到了布痕瓦尔德集中营的歌德树(Goethe Oak)。据说,正是在这棵位于集中营中间地带的橡树下,歌德创作出了许多masterpiece,包括《浪游者之夜歌》(德:Wandrers Nachtlied)。电影中还出现过奥斯维辛集中营的镜头,对Jack来说,大规模屠杀是一种艺术,艺术与爱无关,这是Jack杀人的原始动机。

歌德 Goeth
卢旺达大屠杀

4. 偶像的价值(The Value Of Icons)

老实说,拉斯的电影永远带着自毁的倾向,这跟他骨子里的悲观主义有很大关系。在电影中,美是和爱绝缘的,美产生于腐败(Decay),而一切腐败的缔造者,皆是历史上的独裁者。镜头快速切换斯大林,Mao,希特勒等的画面,Icon意即独裁者,美的根源。电影里大量充斥着类似的病态美学。

红色高棉最高领导人波尔布特

5. 斯图卡轰炸机(Stuka Bomber)

电影里提到,当Stuka轰炸机在快速伏降的时候,驾驶员会陷入短暂性昏迷。无疑,斯图卡作为dive bomber中的佼佼者,对德国在二战中势如破竹的闪电战起着重要作用,其俯冲时的角度可以达到80°的极限值。此外,斯图卡独特的声音(Jericho’s trumpet)也令人闻风丧胆。拉斯借Jack之口,颂扬着这一冷血杀人机器,并将斯图卡的缔造者称为Icon。

6. 威廉·布莱克《虎》《羔羊》 (Tyger by William Blake; The Lamb by William Blake)

拉斯的权力意志论借由布莱克的诗表达得淋漓尽致。Jack认为人们总是被教导要去抑制心中的“恶”,但恶实则需要被抒发,它是艺术的material,是一种自然的本性。

电影中还出现过William Blake以《神曲》为主题的水彩画作

7. 加拿大钢琴家格伦·古尔德(Glenn Gould)

在描绘恶的同时,拉斯不忘加入古典乐的元素,这在其前作《反基督者》抑或是《忧郁症》里都屡试不爽。在本片里,他有意将格伦·古尔德弹奏巴赫的忘情片段穿插于Jack的杀戮镜头中。该演奏片段来自1959年的纪录片《Off The Record》。在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中,能找到类似的操作,残忍的屠杀和巴赫古典乐的交错,令人感到不寒而栗。

8. 鲍勃·迪伦(Bob Dyaln)的纪录片《别回头》(Dont look back)

在片里,Jack的翻牌动作与Bob Dylan在纪录片《Don look back》里的动作一样。

此房是我造
Bob Dylan

9. 大卫·鲍伊(David Bowie)

每当Jack驾驶他的那辆红Van运输尸体,或者是镜头闪回——年幼的Jack在草丛里玩捉迷藏的片段时,Bowie 的《Fame》就诡异地响起,funk的曲风和不断尝试对焦的手持镜头简直就是绝配。其中有一句歌词:名利,你想要的只在地狱才能休止(Fame,what you like is in the limo),似乎也在为最后的结局作伏笔和铺垫。

10.昆丁·塔伦蒂诺 (Quentin Tarantino)

电影以五段式(5 accidents)的结构展开。我们的主人公热衷于在谋杀后,给尸体拍照,KUSO尸体等等,这某种程度上令他感到欢愉,占有自我创造的快感。这些可以看做是昆丁在《落水狗》里“割耳朵”的一种延伸。

11.关于拉斯的前作

本片在靠近尾声的部分,拉斯通过一组凌厉的快速剪辑,放置了许多前作的镜头,算是一次大集合。

医院风云(Riget)
欧洲特快车(Europa)
忧郁症(Melancholia)
反基督者(Antichrist)
破浪(Breaking the waves)
犯罪元素(Forbrydelsens element)如果没有记错的话=,=
女性瘾者(Nymphomaniac)

12.立体画派

电影里出现了大量的画作,我就说下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幅吧。在Jack的第一次谋杀中,他用千斤顶暴揍抛锚车女主人,这时,西班牙画家胡安·格里斯(Juan Gris)的经典画作《Why Not Torture Terrorisrs》和女主人破碎的脸重叠在了一起。通过这种方式, 暴力和艺术实现了连接。

tips:下面要放的剧照有点血腥,请大家提前做好心理建设~


13.雷·查尔斯 (Ray Charles)

片尾曲《Hit Road Jack》出自灵魂乐大师查尔斯,歌名算是很浅显地和我们的主人公联系到了一起。

ps:资料参考——New Yorker

转载务必告知~

pps:欢迎大家在留言区补充~

 3 ) 《此房是我造》中的手持摄影

既然我们已经谈过“手持摄影的伪现实问题”,不妨再来谈谈拉斯·冯·提尔在《此房是我造》中使用的手提摄影风格。如同《美丽》中的手持摄影并未坠入“伪现实”的困境,《此房是我造》中的手持摄影同样如此,甚至拉斯·冯·提尔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手持摄影方式(通过简洁利落的剪辑手法)来表达一种影像真实。

不得不从最早的“Dogme95”谈起,从中找寻拉斯·冯·提尔的电影演变的路子。作为这场运动的发起人之一,拉斯·冯·提尔在严格按照十条准则完成两部电影(《破浪》《白痴》)后,逐渐放弃了这份规章。《黑暗中的舞者》出现了“脱离画面的声响”,《狗镇》违背了“不可使用搭景或使用道具”,也便不用再提《反基督者》,几乎完全违背了这套规则。

其它诸如“只用彩色”“禁止光学加工”“不可包含表面行为”“禁止是时空间离”“不接受类型电影”“影片规则须是35毫米”等手法,拉斯·冯·提尔则不再自我限制。甚至,他当初坚定的誓言——“我以导演的名义发誓:要进一步克制自己的个人口味……我发誓会用一切办法包括牺牲任何我个人的良好品味及美学考虑去达到此要求。”到了《此房是我造》中,已经成为空洞的口号,电影充斥着拉斯·冯·提尔作为尼采主义者的个人趣味。

但有一点,拉斯·冯·提尔却是始终坚持的,那便是手持摄影;以及他通过手持摄影想要达到的目的:即要在“角色及环境中找出真理来”。只是现在不再像当初那样从拍摄手法上进行自我限制了,但手法的多元性(比如声画分离、电脑技术…)也没有破坏拉斯·冯·提尔一以贯之的拍摄模式:《此房是我造》中依然使用着现场收音、同声录音,不用滤镜以及其他一切会美化画面的手法,这为影片给人的真实体验感提供了保证。

我感兴趣的是拉斯·冯·提尔使用手持摄影的方式。不像一般的手持摄影那般贴着人物,或在一定距离内跟随人物运动(想一想达内兄弟的电影),而是不断地变换角度和运动速度,摄影机好像是从哪里绕过来碰巧拍到了拍摄对象,通过简洁凌厉的剪辑技巧,这些短镜头便碰撞于一起,产生出叙事的意义。

这是很神奇的。拉斯·冯·提尔在无关动作的松散片段,比如作为衔接一笔带过的地方,往往用跳接的手法,但不是从一个长镜头中间减去多余的时段,而是让每个镜头重新拍过然后剪辑而成。在那些事关场景、人物、动作的关键地方,虽然仍旧使用碎散的短镜头剪辑合成,但时间线却与真实的时间线保持合一。

也就是说拉斯·冯·提尔在短镜头蒙太奇的基础上达到了与长镜头相似的体验效果:时空的完整性。这也是为何我们会被《此房是我造》几处室内的谋杀场景深深吸引、并沉浸进去的原因,因为拉斯·冯·提尔通过碎片组接成了一个完整时空,既避免了一般手持摄影单调乏味的弊端,也发挥了长镜头能创造完整时空体验的长处。

我们可以借用“立体派”绘画的创造理念,来指称拉斯·冯·提尔使用手持摄影的手法。“立体派”绘画尝试在一个平面内来表达不同方位观察到的物像,观看者需要将每个片段进行组接、还原,才能体味出“立体派”绘画的妙处。对拉斯·冯·提尔而来,每一个手持镜头单元便是从某个方位观察到的物像,电影通过蒙太奇将这些短镜头组接在一起,还原出一幕幕完整时空中发生的事件。

《此房是我造》中前后相继的镜头似乎两相反对着,每个镜头都像是从一个完整的长镜头中剪辑下来的一个小片段,这些小片段再被用蒙太奇的手法组接在一起。它们很少有叙事或感知上的因果联系。这就好像是绘画中的笔触,每一笔都清晰可见。笔触不断的叠加,完整的意义才逐渐被创造出来。

如果说一般的手持摄影为了创造一种临场的真实感,简单地为了叙事目的,反对每个镜头它自身的完整性,让个性消隐在镜头链条中;那么拉斯·冯·提尔独特的手持摄影则是为了凸显每一个短镜头它自身的独特性(“笔触”),但这种独特性在蒙太奇的作用下又不会影响到它们最终所建构、还原的时空性。

无论拉斯·冯·提尔现在的电影与早期的作品有了多大的差别,其背后的艺术理念仍然是一样:即要保持电影艺术的纯洁性,反对电影艺术被技术主义所裹挟(这自然是好莱坞电影了),通过讲故事来架构电影,并通过演员的真实表演来升华电影的艺术性。“表演的真实性”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在角色及环境中找出真理来”。

 4 ) 杀人者的自我审判

可以认为在《此房是我造》中,拉斯·冯·提尔就完全抛弃了早年自己所信仰的“dogma95宣言“那种将影像规则具象化的外在形式主义,我将其视作他在电影艺术如火车般轰隆行进过程中萌发的影像自由意识的觉醒。本片中,冯提尔承袭了前作《女性瘾者》的创作思路,抛弃了早年所一直顽固信奉的电影本体论,而大胆地将处于创作状态中的自我暴露在了某种开放的交流空间之下,尝试用艺术对谈的形式来解构这个自己无比熟稔的世界。

事实上,我们不妨将这种自我突破看作是冯提尔对电影作为一种包罗万千的艺术门类所开展的元素解锁。传统的(卡努杜的)看法中认为,电影是一种综合六类艺术形式的第七艺术,但在冯提尔这里,你能清晰地感受到他将电影最原始的影像属性所作的独立化处理:一切对谈中所出现的符号与意象,被毫不吝啬地以PPT式的视听语言格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有趣的是,尽管冯提尔所挑选的这些艺术元素,全部是流于奇观化和大众化的粗浅例子,但其在整部影片中所起的功用,实际上却远不止解释推进电影情节这样简单,它们还从各个层面上保持了和影片内核的同构性,成为了这部论文电影最有力的论据。那些在影像冲击的间隙以轻松灵动姿态出现的格伦·古尔德、威廉·布莱克,不仅仅营造了间离效果,也以一种替代观众身临其境思考的方式,达到了某种与观众互动的目的。

而从这个层次上来看,整部影片其实并没有其直观上所表现的那般“恶”,更不是在展开对于一个杀人犯追求“恶“之美过程的辩护,甚而相反地,它是在以一种赤裸裸地暴露并且讽刺一个杀人犯自我审判过程的形式,来激发观众同时对自我欲望和罪孽的思考。与其说其是在呈现一种病态的艺术审美或者冲动癖好,我更愿意将其视作导演有意安排的一个道德实验——因观影过程中的冲击而产生的不适甚至厌恶,正是影片所要传达的一部分。

换而言之,本片的影像呈现方式达到了某种意义上的“客观“,它的重点并不是在于一味的表达和灌输,而是把观众的体验和反射也大胆地设置为影片创作的一个部分,它像是一面浸透了血污的镜子,以一种惊世骇俗的方式强迫观众直视内心的一切丑恶。

可以佐证这一点的另一个角度是,冯提尔在本片中让自己的主角完全跳脱出了一个被集体和社会法则所制约的“人”,他完全不屑于从社会的层面为杀人者寻找一个可供辩解的动机,而是把其所拥有的一切与众不同并且莫名其妙的怪癖不加遮掩地在影片的前半段搬了出来,并在影片的最后直接地表达了对这些所有披着美与艺术外衣的丑恶的鄙夷和讥讽。

而值得深思的一点是,在电影的最后,Jack留下了一滴眼泪。表面上看来,冯提尔是使其以一个不受干扰的杀人犯形象,向这个世界投放出自己汪洋恣意的悲悯。但事实上,整部影片都透露出冯提尔的自我指涉倾向,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那些怪癖的确是“病”,而并非使自我显得独特且高尚的“艺术”,并在这样的自我审判过程中流露出了极端矛盾的痛苦。

于是在影片尾声处赫然出现的,极富视觉冲击力的《但丁与维吉尔共度冥河》也因此显得不那么突兀。在这样的反思过程中,冯提尔完成了对许多人类历史上著名艺术家心路历程的回溯,使自己与音乐融为一体的格伦·古尔德;创造“虎与羔羊”以反抗人类对杀戮控诉的威廉·布莱克;洞悉天堂与地狱的但丁……他们在创作人类闻所未闻的美与艺术的同时也在饱受着自我价值观和群体意志不断冲撞的煎熬。正是在这样的回溯历程中,冯提尔发掘出了惺惺相惜的共鸣:他在影片的后半段回放了自己之前大部分作品中最骇人听闻的一次次反击,并借此完成了对自我过往创作过程中所萌发出罪恶想法的否定。

然而极易给观众带来误解的是,在影片未发展至结尾之处,Jack的所有旁白都被设置为一种“自我辩护”的状态,实际上这些辩护的陈词,正是冯提尔在拍摄《此房》之前所有创作过程中都拥有过的念头,他清醒地抛出了一个又一个蛊惑力极强的论点,使所有人都不自觉地浸淫在一种“伟大艺术即将造就“的美妙错觉中,又在影片的最后用超现实的间离手法——维吉尔真身的出现,把这些罪孽深重的幻想全数腰斩,使我们堕入了自我的无尽地狱。

由此那些令人拍案叫绝的负片效果也就得以解释——在深刻剖析并洞悉了丧钟为谁而鸣后,炫目的明亮便站在了绝对黑暗的对立面,以一种毁灭涅槃的姿态完成了自我的审判和重塑。

 5 ) 《此房是我造》的恐怖氛围是怎样制造的?

看到仅一条的评论(虽然跑题了)忍不住吐槽一下,感觉这个大哥(姐)根本看反了啊!我要导演我能给气七窍流血了。

个人感觉塑造这位精准、完美、自恋,将屠杀视为最高艺术品的连环杀人凶手,恰恰是导演极力讽刺的、尤其是以艺术作挡箭牌的那些“大艺术家们”。说白了他们就是一名字叫做诡辩的变态杀人狂魔啊!尤其在下雨那一段说的很明白,“虽然我不够虔诚,但那场大雨是我感受神迹最深的时刻。”然后领路人回答他,“你以为的上帝其实不过是恶魔的化身”。

这么直白了我滴妈啊怎么看不明白呢我的妈,真气人啊!

感觉导演对那些尤其是声称为了极致、艺术美的艺术家做出了终极批判,恰恰在最后揭示了主题:

“Jack,请问你的房子不盖了吗?”

“对不起,我没坚持下去”。

其实正如台词早已昭告一切,Jack说他心目中理想的房子是难以实现的时候,领路人直截了当——说白了你们这些打着艺术的幌子干坏事、心中没有爱为艺术最高追求的人,不过都是些”平庸之徒“。这对于一个热爱艺术的人难道不是最佳反击了么?

”你以为自己特殊然而你不是。“

反驳的案例也不能更鲜明,当Jack描绘屠杀的美好,以及符号的重要性时(说真的这段讽刺极了,因为艺术家们请问哪个不是穷极一生追求自己变成一个符号),领路人只给他讲了在那个纳粹集中营里,一棵平凡却不平凡的橡树,歌德曾在那里思考。

这段简直人性之光,文学性太强了,也基本上是致命一刀,个人认为这段基本上是导演真正想表达的意思。

在里面看出暴力美学的朋友,真的迷惑了,这...最多能看出美学暴力吧???这俩者能一回事吗???感觉完全看南辕北辙了。要不咋说《发条橙》播出之后一大堆年轻人效仿他去行凶作案呢,说白了不就为了追求个”符号“呗,感觉导演煞费苦心为了让大家回归“艺术的真谛是爱”,结果最后还是沦为了感官娱乐工具,真的惨。

回答一下主题,恐怖的氛围可能出于美与残暴的对抗,个人感觉只不过导演将”杀人“彻底物理化、生物化,变成了血淋淋的残暴,用他认为最深刻的方式表达了他的思想。

而那些精神的奴役、残暴,从未见血的”为了艺术“的奴隶们,却从来没看见过他们自己本来的面目,只能在天堂的窗前才意识到原来自己最重要的东西早已曾经拥有。

以及恶心这种事,怎么说呢,如果在电影分级制度下,“这种片子的存在对世界没有任何积极意义”实在太极端了,真的,让人不得不怀疑磨皮片看多了缺乏理解世界的韧性。

其实看到真正的丑陋也是一种勇气。古有绿河杀手,今有暗网、章莹颖(如果你查查作案细节包括虐待、砍头,以及凶手毫无悔意甚至还有点想笑的姿势,你会确信恶魔真的在人间),那些庆幸没有被接触的黑暗,我们只能庆幸,但永远不能意味着它们的消除。

 6 ) 建议看看《人类的破坏性剖析》

关键词:希特勒、恋尸癖、建筑。

注:此恋尸癖书中定义不完全等同字面含义。

哦,男主的很多行为是以希特勒为脚本的,比如对建筑的热爱,但其实他是个工程师,根本不是建筑家。

希特勒也是个假冒的博学者,利用良好的记忆力假装自己很博学,但从来没有进行有推理和认知过程的真正的学习。

比如男主三次推倒重建,最后也没建出个成品。

希特勒一样,热衷于毁坏建筑,喜欢一片废墟的城市,见“焦土命令”和试图毁灭巴黎。

比如男主总对自己的作品不满意,老头旁白说的:“平庸之人的作品”。

希特勒因为其恋尸癖的性格,虽然很多人以为他是画家什么的,其实他的作品毫无原创力。

用千斤顶比喻男主的性无能。

希特勒一样。

男主说:“男人总是错误的,女人总是无辜的。”

暗合希特勒对梅毒和肺结核影响力的夸大,因为恋尸症患者总是对外界有着强烈敌意,生怕外界玷污了他,所以他总要给自己树个靶子。

杀死两个小孩。

希特勒在一次观影结束后表示:“如果儿子与帝国为敌,那么就改杀死他!”希特勒本人自杀前,逼迫其属下自杀,同时下属也杀死了自己的儿子。

《人类的破坏性剖析》有专门章节讨论希特勒的人格,我都怀疑导演是不是研究过这本书……

另外我必须说一句:那谁谁的头像和斯大林并列,加上red高棉,哦哦哦,都这份儿上了你怎么不把日本天皇也放上来?731比你费劲吧啦要突出的男主可给力多了。白大人一定是不屑去了解这段历史吧。有话语权的无知加自恋等于恶臭。

以上仅供参考说错不负责。

另外建议看过这片后被血腥吸引,而至于打高分的同学去阅读变态心理和犯罪心理,多看看,你就对这些玩意儿脱敏了。

并且会深切得感受到无聊和乏味:恶就是恶,拿哲学、艺术、历史、美学当佐料也没用。本质就是一坨大便一样臭而无用。

说真的,求推荐一位真实坦荡的表达者:不需要那些堆砌的装饰:恶即是恶的通行证。

 短评

恶魔在世间大摇大摆,诗人在其后席地而坐。

6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角色很智障,地狱空荡荡。冯提尔自恋到没朋友了。没觉得生理不适,就是觉得无聊...

1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讲了三个层次:首先讲艺术与疯狂的同构性,以及电影作为今天最能保存人类疯狂精神的艺术形式;其次,反对美国那种平滑、干净的连环杀手电影,这里没有什么深思熟虑的计划,没有殚精竭虑的侦探,没有任何犯罪学、精神分析学、法理学的分析;第三,杀人场景的极限体验,实现了对不可再现的暴力的表达,相当于拍了一场基于个人而不是纳粹的大屠杀,回应朗兹曼。

12分钟前
  • 大旗虎皮
  • 推荐

道格玛95给他最大的遗产就是摄影,而在经历欧洲/良心/美国等三部曲之后,拉疯已经进化到一个崭新的境界了。其次,片子的尺度根本没传言说的那么大,血腥气极低,无论是精神气质还是影像面貌,在拉疯这儿简直是“PG-13合家欢”档次。但还是太遗憾了!要不是割乳房的故事烂透了的话,本片将是我心中的神作。即便如此,它也是最好的描写连环杀手的电影之一。借由杰克(但丁)和维吉尔这组人物,将人类整体的疯狂命运批判得体无完肤。从另一个维度对接杀戮与艺术,到头来其实是完全的讽刺。本片远不是拉疯最深奥迷幻的作品,非常直白。但是各种花活玩儿的飞起,肢解爱,追求贵腐,还有“意外的幽默”,教人酣畅淋漓。最后师徒从阴道进入神曲,又通过游历地狱炼狱天堂、解构《但丁与维吉尔共渡冥河》而达到高潮,收尾也恰到好处。彩蛋更是恶趣味。

14分钟前
  • 王写写
  • 推荐

残杀画面太冷酷会有激励杀手和sociopathe的作用,这绝对是事实。LVT想说自己是艺术家要解放艺术。而实际上他不过是个病人用拍电影来治病。他用这部电影把这些年各路媒体骂他的话都洗白了一遍还不忘记带上电影的画面。古尔德很无辜和那么多血腥的画面在一起以后是忘不掉了。其实最受不了的是他的自恋。

17分钟前
  • 安獭獭
  • 较差

一半不到一对老年夫妇离场了,不久后一个男人离场并对着屏幕竖了中指,(一共走了几个我不知道)我实在舍不得票钱坐满了两个半小时,如坐针毡,浑身上下生理上的难受,想吐,结束后赶紧跑,因为感觉身后那群陪我看完的起码一半都是疯子。看得出导演的一些想法,但实在没有一点点的兴趣去回忆思考了,这片完全越过我的承受底线了。拉斯·冯·提尔是个疯子,你告诉我他就是个连环杀手我都信。

22分钟前
  • 低****口
  • 很差

这不就是乙一的小说《冰冷的森林里的白色房屋》!男主角的一生可以说是非常充实了,尽己所能地做完了几乎所有想要做的事(aka杀人拖尸割奶子),创造出了自己理想中的作品(aka尸体垒成的小房子),当他面对地狱的审判时,也可以比我更昂首挺胸地宣布:“我这一生绝没有虚度!”

23分钟前
  • 王大根
  • 力荐

恶是平庸的,冯大疯必然清楚这一点。代表他摧毁欲一面的Jack故而不是建筑师,只是工程师。他只知道怎么摆弄材料,却总也改不起房子来。故而影片直到尾声前的五章尽管暴力,却显得拖沓无聊,毕竟这只是在堆砌暴力的材料。最终还是需要一个维吉尔,才终于把堆叠成山的人体原材料架成艺术的房屋。观众也终于在尾声里看到了真正伟大的艺术。冯提尔是在说:艺术可以展现恶,它是属于地狱的艺术,却也能获得波德莱尔般的伟大——天晓得他为什么要花这么大力气去解释一个本不需要解释的事情。一个潜在的危险是,他在“维吉尔”究竟代表了什么这一问题上语焉不详。究竟是什么把这般恶行变成了艺术?是爱么?是道德么?是超我么?我觉得他自己也不知道。

27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还行

Seriously you guys love this film ?

31分钟前
  • Tsùn-hông
  • 较差

实在是跟不上导演思维的步伐,整个观影过程就是漫长的煎熬,不是因为暴力,而是因为冗长而造成的乏味无聊和不解。还给一星是因为还残存的影像风格和营造的惊悚感。直至片尾都不明白两件事:1 男主角为什么要杀人以及杀了这么多人怎么还被被抓?警察都是蠢货吗?2 为什么要拍这部电影???

36分钟前
  • Prévoir
  • 较差

拉斯·冯·提尔的新片《此房是我造》在戛纳引发了强烈的争议。在周一晚上的放映中途,有超过100人中途离场,不少人认为这部电影“过于让人恶心”。 “提前退场!射杀孩子的画面绝不是艺术,也不是娱乐。”

41分钟前
  • 昨夜星光
  • 很差

去掉結尾的廉價地獄可以滿分

44分钟前
  • zitsunari
  • 推荐

【B+】房子是杀手的自我人格,造房子便是在塑造人格,杀手一直试图造一个漂亮的木房,却总是推倒重做,便是他一直想通过杀人来建造一个正常标准内的优秀人格却屡屡失败。死神最后让他用尸体造房,也是在说:你丫压根就不是正常人。杀手入了地狱,却失望发现他的“艺术”造诣如此之高还是入不了最深层,得知还有一条几无人完成的极致之道,毫不犹豫爬上陡壁,最后和之前所有平庸的人一样掉了下去,死神无奈摊手,又一个自以为是的sb

49分钟前
  • 掉线
  • 力荐

重度强迫症患者,还有强烈的洁癖,还要当连环杀手,这不是折磨自己,这是在修行。

53分钟前
  • 朝暮雪
  • 还行

导演拍一个变态连环杀手犯罪职业生涯中辉煌的12年,用了杀手的视角,肆无忌惮的用影像挑战观众的底限,不过对于有备而来的观众,他的这些恶趣味不算什么。片子在创作上是【女性瘾者】的延续,风格像是一个集大成的阶段性回顾,大量对话夹杂着各种哲学式的理论,穿插着杀手的5个杀人意外事件,杀手通过杀人治愈了强迫症,但也并没有让他的灵魂变得更高尚,导演还是没种,不够纳粹,让他的主角最后坠入了地狱最深的地方。片子放在拉斯·冯·提尔自己的作品里算是比较比较差的了,或者说平庸,还不如【女性瘾者】。如果这部电影有什么有意思的地方,那就是导演在跟观众玩道德游戏,让观众代入变态杀手的视角看他杀人,不认同他的同时还担心他被警察抓到,导演一次次乐此不疲的用类型化的叙事技巧调戏观众,这种技巧多了,也让片子有故意哗众之嫌。

5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我现在很理解为什么有人会离场,因为这个片子确实让人如坐针毡,但别的地方都黑着,只有银幕是亮的,你不想看不想听也无处可躲,只能选择出逃。但与此同时,这又是LvT最正的一部电影(结局),他通过提出一些美学和艺术层面的问题,让你的价值和灵魂发生震颤,从而产生真正的哲学意义,而非政治正确。他讽刺纳粹病态美,指责美式虚伪,还要打脸戛纳:他要冲击的就是一个连讨论都不让讨论的禁区。以真正艺术家的方式回到了戛纳,哪怕是非竞赛单元,无疑是LvT的一大胜利,更是艺术的一大胜利。

57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要么名垂青史要么遗臭万年,拉斯冯提尔又要炸裂了!作为粉丝只想说又爽又难受,不少镜头简直......和<<女性瘾者>>一样是对话电影,还闪回了之前他的所有作品,和贾樟柯一样自我致敬😳。但是缺少深度,明显不如<<忧郁症>>和<<女性瘾者>>等的立意,撒旦地狱镰刀太直白了。

1小时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Cannes71# 完全没想到拉斯冯提尔拍了半部对话体论文电影!这用电影史和艺术史的水平比斯派克李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他就是用这部片子解释上次戛纳那句支持纳粹的言论,反正说清楚了。另外此片必然与内地大银幕无缘,别想了……就是自恋程度和自说自话程度也很高,节制一些会更好

1小时前
  • 胤祥
  • 推荐

7。也属于电影论文,影像、概念、观点……好的地方其实很有趣,但看久了还是长,会腻。剧情本身基本就是全面展示连环杀手杀人细节和内心,部分场面还是挺大尺度的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本届戛纳最爱 大量哲学对话 绘画作品的融合 聚焦在一个极端残酷的变态杀手内心深处的精神与思想 没有挣扎只有艺术的理所当然 结尾但丁与维吉尔共渡冥河 负片中光源是最黑暗的地方 他最终抵达了这个最明亮却最黑暗的地狱 太惊喜了

1小时前
  • 十二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