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作为唯一一门人类知晓其确切产生时间和发展历程的艺术,电影向来被目为视觉和听觉的艺术。
然而作为视听双重艺术的电影还是经历过无声时代的。
虽然说是“无声”,不像人声的较长时间的缺席,配乐却是很早就出现了。
早在1895,卢米埃尔兄弟就尝试在电影中加入配乐。
只不过当时的意义更多的是在于掩盖播放机的噪音。
而默片时代的胶卷的确没有音轨,不过在电影的实际播映的过程中,有的由制片公司提供乐谱演奏,有的则由戏院的风琴手即兴演绎,呈现出来已不是无声效果。
曾经用于戏院演奏的风琴
可以说,电影自诞生之初就和音乐紧密相连。
发展到现在,电影与音乐更是结合紧密,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曾有过个实验。
他给自己的研究生放映《加勒比海盗》时,将国际声道的声音频道全部关掉,结果不出20分钟,有人就看不下去了。
甚至连超人的扮演者克里斯托弗·里夫(饰演过四个版本的超人电影)都说超人的经典配乐给了超人魔力,没有那段配乐简直想象不出来超人怎么能飞起来的。
这就充分说明了现在的电影制作已经是音乐与电影高度融合的产物了,缺一不可。
但这种紧密的联系却缺乏关注。
所以我向大家推荐一部着眼于配乐的纪录片《电影配乐传奇》。
这部纪录片邀请到了汉斯·季默、詹姆斯·霍纳、丹尼·艾夫曼在内的一系列电影配乐大师出镜并畅谈电影配乐与电影的深刻关系。
大家可能对以上三位大师并无很深的印象,所以先作一介绍。
汉斯·季默的配乐作品风格恢宏大气,自1993年为《狮子王》制作配乐而获得奥斯卡原创音乐奖,前后也为《勇闯夺命岛》、《加勒比海盗》、《盗梦空间》等电影大作制作了配乐。
照片不足信,请以真人为准,纪录片里他还是很油腻的
再就是詹姆斯·霍纳,他的配乐抒情感很强,很有历史的沧桑感,他的配乐作品就出现在电影《勇敢的心》、《泰坦尼克号》、《阿凡达》等。
丹尼·艾夫曼的配乐则有很强的童话色彩,配乐作品也多是童话作品。包括有《剪刀手爱德华》、《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爱丽丝梦游仙境》、《天才眼镜狗》等等。
还有约翰·巴里、霍华德·肖等登堂入室的大师就不一一枚举了。
我在上文提到该类型的纪录片较为少见,不过也是无独有偶,BBC也出品过一部名为《电影之声——成就电影的音乐》。
BBC的这部《电影之声》时长是前者的两倍,分三个部分介绍了电影配乐发展史,虽然没有做到深入而全面,但好在脉络清晰,撷取的电影片段也足够感人。
如果从科普的角度来说,我完全会推荐后者。
不过这部纪录片可贵的就在有很多电影配乐大师的出镜,不少的爱好者应该很想看看这些大师的真面目吧,这可以说是很珍贵的资料了。
更加珍贵的是,这些大师不是仅仅出镜,还在片中交流了对电影配乐的艺术见解,也是电影配乐的可贵辅助教材。
不幸的是,这部纪录片很大的瑕疵在于脉络的不清晰,93分钟时长大多数时间都是以配乐大师讲解作品间的切换推动的。
所以说是比较容易看困的那种类型。
但是你能坚持看下来的话,还可以发现一些独特的视角。
首先这部纪录片向我们完整地展现了成熟的好莱坞电影工业中配乐部分。
尽管我们能看到不少电影配乐的大师级人物,但直观地能看到配乐是在导演、配乐者和乐手协作的产物。
除了少数大师保留着即兴创作的习惯之外,很多创作都是在导演和创作者的讨论、乐手在创作者的指挥下演绎、音乐人的试听评价再经过修改的严格的工业化流程。
其次这部纪录片很大的亮点是,虽然展现的很多是古典乐风格的电影配乐,但是向我们展示了一些配乐大师所运用的独特的乐器及其独特的演奏方法,也是颇长见识。
其三则是由于其援引了很多经典电影的经典镜头,颇具沧桑感和熟悉感的配乐一响起,催泪效果十足。
最后谈一谈这类型纪录片的通弊以及展望。
电影配乐就音乐风格来划分可以划分为古典主义风格、民族主义风格和现代音乐风格(包括一系列流行音乐、新世纪音乐)。
但是上述的纪录片都比较偏重于展现古典主义风格,忽略了其他风格的电影配乐。
另外就是两者都表现地过于自恋,基本都只展现了好莱坞的配乐成就。
除了好莱坞之外,法国、英国、日本,甚至是兴起不久具有强烈民族主义风格的印度配乐,都值得大书特书。
像是为《美国往事》、《海上钢琴师》配过乐的意大利配乐大师埃尼奥·莫里康内,日本的久石让、坂本龙一等,都是电影配乐史上不得不提及的重要人物。
即使放眼中国,香港电影黄金时期的奇才黄霑和胡伟立也是相当出彩的电影配乐大师,为《英雄》和《卧虎藏龙》(凭《卧虎藏龙》获得2001年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奖”)配过乐的谭盾也是很出色的配乐人。
中国虽然没有在电影工业上达到发达的程度,但是既有丰富的古代乐曲的资源,又有无比丰沛的民族乐器和民乐形式,甚至在人声演绎上还有独特的各种戏剧唱腔。
可以预见,随着国产电影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电影配乐也会成长为世界电影配乐史上的一朵奇葩。
所以我也相当期待展现中国电影配乐的丰富和辉煌的纪录片。
作为电影爱好者的话,这部纪录片还是具有很不错的科普价值,值得观看。
(顺便提醒该片的冷门导致很多字幕组采用机翻,翻得一塌糊涂,建议配合原版英文字幕食用,更可以期待出碟)
-------------end------------
1. 关于乐团相较于电子合成器的魅力和合奏的意义:you have many, many players trying to play the same note, but no one can. Everyone is off by a micro percentage which gives it that chorusing effect. If everything is consonate and perfect, music would... it would be terrible.
2.关于Hans Zimmer:Hans took the string section and made them sound like a guitar! They are playing rythme! I don't think anyone has really done that before. (ex. Caribbean Pirates)
2‘ (in Dark Knight) bluring the line between the giant symphonic sound and electronic so that you don't know where one ends and the other one begins...
3. 关于混音:Film music is essentially an recorded art. Once you have the recording then you are into the mixing and the more techninogical part of the production. (其实电影本身不也算是一种recording art吗?)
3’ (82min)哇变形金刚那里圆号一出来真的绝了!
4. (31min)("Married life" theme from Up) 谭教授关于小提琴的一段上行琶音配合飞起来的气球的理论很有意思同时非常academic ---------> the eyes doing the same thing the ears are doing
5. 乐团可以做到当场视奏的主要因素大概在于其实电影配乐大部分情况下都……很简单?
1895年卢米埃兄弟在巴黎第一次制作电影的时候已经尝试过让荧幕上的人说话,后来为了遮盖现场放映机的噪声引入了现场配乐,然后是巨型的剧院管风琴。
1933年的马克斯.史坦纳参与制作的《金刚》成为电影配乐里程碑的事件——将管弦乐队加入了电影配乐中。( 《金刚》和《飘》的配乐被排为《AFI百年百大电影配乐》。他被誉为美国电影之父。 )
《欲望列车号》是第一部将爵士乐写入电影配乐的。
《飞屋环游记》用音乐来引导观众的视线活动
《007系列》约翰巴瑞有乐团工作的经验。
约翰.威廉姆斯——代表作:星战、超人、ET(壮阔、宽广的音乐、结尾先是告别的伤感,转入号角和荣耀感:任务完成!孩童之间真诚的誓言!)
大白鲨——有两个音引导的大型交响乐
汉斯季莫——加勒比海盗、黑暗骑士、盗梦空间(把弦乐当吉他演奏的大师!给视觉体验以节奏感!)
变形金刚4———使用法国号来凸显角色的邪恶特点
多數人在觀看電影時主要留意畫面而忽略了配樂,除非聽到了特別熟悉或動聽的旋律,至少我自己也是多年前看了羅展鳳的《映畫X音樂》才發現配樂如調味料一樣,如何與影像相輔相成,既提升菜式的味道而不喧賓奪主。
這套紀錄片可算是以配樂為主題的大製作,涵蓋了所有荷里活片最頂尖的作曲家,例如John Williams(作品包括《Star Wars》、《E.T.》、《Jurassic Park》)、Hans Zimmer(作品包括《Inception》、《Interstellar》),還有許多「你未必知道名字,但一定聽過他的配樂」的作曲家。
紀錄片以訪問為主,詳述電影配樂在功能、音樂類型、錄製方式各方面的演變歷史和幾個重要的轉捩點;更難得的是解構了作曲家與導演的整個合作過程,由前期會議、創作過程至最後錄音部分一直緊密聯繫。或許亦因爲作曲家必須擅於與導演及和合作單位(錄音師、樂手)溝通,每個作曲家在訪問片段中把每段音樂背後的理念都解說得頭頭是道。
然而,也由於電影內容太豐富,把音樂填得滿滿的,直至電影後段,對於氣勢磅礴的管弦樂竟有點審美疲勞。
一般提到民乐,大家第一时间会想到的是笛子?唢呐?葫芦丝?No!民乐可不只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称哦,它其实是民族音乐(Folk Music)的一个简称。在古典音乐盛行的欧洲也有着数不胜数,各式各样的民族音乐呢,甚至有些民族音乐比古典音乐的历史还要悠久。
今天就为大家带来了三个独具特色,历史悠久,并且在电影配乐中广泛应用的欧洲民族乐器:德西马琴(Hammered Dulcimer),苏格兰风笛(Bagpipes)和爱尔兰锡笛(Tin Whistle)。
汉斯季默
约翰鲍威尔
刷名字认脸。hans zimmer的人声也是真迷人啊!
采访量那么大,素材那么多,组织的却那么贪心。威廉姆斯开始的那些大管弦作品铺在一起,随ET一起茁壮Up,怎么都会烦到催眠吧。可惜了稍稍提及的不一样那些规避配乐的新好莱坞和合成器介入。结尾卡梅隆回忆霍纳的随笔怎么成为泰坦尼克主题确实动人。
容纳了电影配乐的创作历程、技术变革,艺术创新,重要历史人物的曲风赏析,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等。纽曼父子、威廉姆斯、汉斯季默、莫里康内、约翰霍纳……能想到的配乐大师在片中几乎都有影像资料。电影配乐大师们,永远爱音乐甚于电影本身。
结构上可以做的更好
3.5 请了特别多师傅但还是说了几个说烂的,浪费;另欧亚版图全面缺失,局限于好莱坞,过于片面。几处有趣的:用合成器vs找乱七八糟东西做音效,自己指挥vs蹲监控室,流派分明;寂寞老师对比之下烂得特别明显;moby竟然真有其人(HIMYM梗);小黄人的巴西师傅巨可爱;Danny Elfman太!酷!了!
20世纪以后古典音乐日趋僵化,管弦乐创作仅剩的舞台也就是依附于电影了,好比菟丝缠绕着树木。
虽然无法系统涵盖配乐大师们,对于入门者算是个不错的引导。片尾卡梅隆介绍与詹姆斯·霍纳的机缘真的很触动人
好棒!
三星半吧,基本上只在说好莱坞大片音乐(外加一点英国和一点莫里康),而且还没提纽曼一家和新世代这批效果器玩得溜的。要我说,在电影音乐的世界里,至少法国、意大利和日本(还有本身已经是一个世界的印度)是不该漏掉的。
听觉盛宴,广为熟知的配乐大师和作品,莫里康内、伯纳德赫曼、约翰威廉姆斯、丹尼叶夫曼、托马斯纽曼、汉斯季默等被悉数提及。电影配乐是20世纪后最伟大的艺术形式之一,它让管弦乐得以保留和展示。片中也谈及了配乐师与导演的合作关系,毕竟配乐是电影成片前的收尾工作,又有着极高的行业门槛,相比于其他工种,配乐师们更多是导演的乙方,将导演的需求具象为乐符,同时他们也是活在deadline边缘的群体,往往配乐工作还未完成,电影宣传就已经开始。穿插展示了一些配乐师的工作状态,有人喜欢搜集杂七杂八的乐器,用完就废弃;有人要到大剧场录音并亲自指挥演奏。片尾:R.I.P. James Horner
片尾有催泪弹!当我们看电影时,似乎已经习惯score的存在,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观感和情绪,时而跳脱时而融汇。好的配乐并不需要刻意刷存在感,出现的时候你大概无暇分辨每个音符是如何发出,等你反应过来并开始回味,大脑早已分泌出他(无所不能的作曲家)想要的情绪了。ps,演奏家们神情各异地摆弄鼓掌中的“乐器”进行合奏的场面真感动!片子虽然浅显,但见识了几种好玩儿的乐器,那个姑且称之为三弦琴的家伙真神奇!
今天看了它的纽约首映,哭惨了。作为多年旅居这里的观众,片子直接激发了无数回忆片段。作为狂热的音乐爱好者,这部片子简直是拿来朝圣了,近五十年里好莱坞的重量级配乐家几乎都出镜了。作为新入门的从业者,简直无法想象这部片子的制作长度和详实的素材准备时间。快出DVD,我要买!
片中介绍了大部分都是美国的商业类型片配乐,配合几个配乐大拿并举例,并未涉及艺术电影和无配乐电影和极简配乐电影,也就是小制作和偏另类的。纪录片素材组织凌乱,尿点太多,大概就是按照年代,噗咚出了个革新家,然后展示,然后夸,再下一个。我的经验是:电影配乐应该是门找对了人的艺术。。。。。
里米尼周日早餐电影,想学大提琴了。
不是「電影配樂傳奇」,而是「美國電影配樂傳奇」,再準確一點是「美國大片配樂傳奇」。這真要不厭其煩地提出才行。
bravo!
这个纪录片名应该叫Hollywood Score。从一开始掩盖放映机噪音的钢琴演奏到后来的情节氛围重要组成部分,配乐就像一场声音实验。收集各种乱七八糟乐器甚至买了个玩具钢琴录完音就回去退货的那伙计比较搞笑(我会一直记得离开北京时把古筝留给一个韩国DJ他给拿去创意性用弓敲打左手区域搞出诡异音效),威廉姆斯被重点介绍,有orchestra在studio录音的熟悉场景。身边做配乐的朋友不少,纪录片看了很有亲切感。
3.5 虽然我也认同配乐给影像锦上添花了,但这里面好多例子都挺浮的(浮华或浮夸吧)。乐团没有彩排过直接录音这个点挺震惊的。一边看一边想我还是更喜欢侯麦啊!
音乐的渲染力真是很厉害,我差点要给出5星高分了... 其实纪录片整体结构内容编排方面,只能给到4星。
看完好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