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之子

HD中字

主演:亚伦·斯沃茨,蒂姆·伯纳斯-李,科利·多克托罗,彼得·艾克斯莱,劳伦斯·莱斯格,戴维·西格尔,戴维·西罗塔,塔伦·斯蒂伯里克纳-考夫曼,马特·斯托勒,埃沃·蒂姆,本·威克勒,罗恩·怀登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4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互联网之子 剧照 NO.1互联网之子 剧照 NO.2互联网之子 剧照 NO.3互联网之子 剧照 NO.4互联网之子 剧照 NO.5互联网之子 剧照 NO.6互联网之子 剧照 NO.13互联网之子 剧照 NO.14互联网之子 剧照 NO.15互联网之子 剧照 NO.16互联网之子 剧照 NO.17互联网之子 剧照 NO.18互联网之子 剧照 NO.19互联网之子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Public Access to Public Domain

其实这里最重要的问题是这个, 这个是What matters, 是核心

最近2年确实美国的机构在这方面推动不少, 如果到墙外睁眼看看应该可以发现, 奥巴马有相关法令颁布.

片子里有很多links, 结尾令人惊异的14岁小孩子的一些访谈, 还有JSTOR在过去几年的open access方面的改善

对于墙内并且习惯墙内中文环境的我来讲, 英文不是问题, 问题是什么时候能真正地跟英文世界connect, 养成习惯, 比如我之前不知道什么SOPA, 没有对Open Access的问题重要性的认识.

对我和情况比我更差的人来说, 这个问题需要时常自我检视

另外, 就是这种事情真的真的需要先锋去引领潮流, 需要无名小卒声嘶力竭引起注意. 另外一个近年来在减少信息摩擦方面的进步, MOOCs, 由一个对冲基金分析员给自己亲戚远程补习做录像放youtube的无心插柳, youtube引来意料之外的关注, 然后他想why not, 于是自己拉出来创业. 但是这还没有引起大机构的注意, 一个斯坦福的教授认为这很重要, 于是自己做了一门课向学校申请启动, 学校一开始是不热心的, 后来转变, 这把火才算真的烧起来了

大部分人都是漠不关心的, 未必见得大部人都瞎, 普罗米修斯和庸众的区别是, 一个是why not, 一个是why me. 所以一些可以改善的事情得不到改善的现象可以长存, 有的甚至是恶事.

这对地球背面的我和类似我的人来说, 是要紧的, 因为, through internet, everyone is on board. 我可以受益.

 2 ) 观后感

政治、新技术和哲学的议题,五星。

看前半部觉得天才大概就是兼具这种程度的聪明与完美的逻辑和表达,能提出清楚的诉求并且迅速找到问题的最佳解法。SOPA那段真是很燃。

看后半部一直在哭。你是否在做着真正重要的事并尝试着让这世界变得更好呢?我会回答没有,但我活着。Aaron是个真正的革命者,而这世界永远失去了他。作为一个庸者,我从来寄希望于"clever people to fix the world",可是他们之中顶尖的一个却因为(旧)世界的压力而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的时候,我怎么能不感到悲伤惋惜呢。

艾伦说过,互联网永远有两面,争论哪一面更优越是没有意义的,但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更倾向于哪方。
到现在为止,我们仍未知道他是否已经被打败,这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呢。

 3 ) 我们需要的网络,不是一个能被随意关闭的垃圾桶

新的月份,一个新的开始。在难熬的二月里,我们目睹了或悲伤或美好的人与事,疫情每日变化的同时其实另一个世界也在悄然改变。

2月29日,在一场粉丝纷争中网易开发的LOFTER开始大规模的账号封禁,获得过雨果奖的国外知名同人创作网站AO3无法登陆,想要访问站点变得困难。3月1日,人人影视开始服务器维护。

AO3荣获雨果奖

看上去突然爆发一连串网络问题,与已经开始实施的严格网络信审标准有着难以割舍的治理关系,解决网络问题需要的是什么?人们在网络的权利与职责之间该如何平衡?

2010年,遥远的太平洋彼岸,互联网天才亚伦·斯沃茨曾经为这些问题而奋战,在短暂而璀璨的26年人生中,他成为了一种符号与精神。

亚伦·斯沃茨是何许人也,他是一个实至名归的互联网天才。 在12岁的时候,亚伦·斯沃茨在自己家创建了个网站The info,这个网站旨在让每个人都能在里面分享自己的知识,来创建一个百科全书,是不是类似于维基百科?而它比维基早了五年

右三那个小孩就是亚伦

13岁那年他加入了RSS的构建组,大家可能不熟悉这个东西,但它广泛运用在网上新闻频道、博客和维基上。打开网页的豆瓣个人首页,你还可以在右下角看到RSS订阅功能。

亚伦为RSS的诞生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直到一年后工程完成,其他人才知道,他只有14岁

2005年,19岁的亚伦·斯沃茨成为了Reddit的联合创始人,这个站点拥有上千万的访客和上百亿的浏览量,出售它让亚伦成为了百万富翁。到此这还是一个现代天才的发家史,不过他所作的不仅是为了钱财。

亚伦始终坚持着知识共享的理念,他反对已经被税款或政府补贴支付过的学术期刊被出版商垄断来获取利润的做法,他迫不及待的希望改变这个状况。

在他编写的程序下,美国电子司法卷宗里的资源被一搬而空,两千万页的资源转而流入了他的硬盘。

这是为了反对这项糟糕的美国政府服务,因为每一页用户都要付费10美分,零成本每年就能赚1.2亿美元,而它提供的还是公共记录。

这一战让FBI盯上了亚伦,虽然事件算是无疾而终,没有人起诉他。而之后他犯下的错误,让其精神备受折磨,也成为了自杀原因之一。

为了分析学术周刊和表达自己知识共享的态度,亚伦·斯沃茨黑进了麻省理工大学来下载网站JSTOR中的文章,这次他人赃俱获被以重罪起诉

缴纳十万美金获释后的亚伦·斯沃茨迎来了人生中最华丽,也是最后的一场战役——《禁止网络盗版法案》

该法案原本是要大力打击盗版内容在网络的肆意传播,但矫枉过正的条款让美国司法部拥有了极其膨胀的权力

其将美国监管网络的范围扩大到全球,任何侵权网站都不得有美国广告合作或被谷歌搜索到,这意味着在网络的汪洋大海里,谷歌、维基等站点可以随意被美国司法部封禁IP,这无疑逾越了保护正版这一概念。

法案一开始,因为大量企业的幕后操作而获得了极高的支持率。亚伦·斯沃茨坚信,人们所需要的网络并不是一个能被随意关闭的垃圾桶,他代表广大用户发起抗议并呼吁人们拨打国会电话。

如此强烈的反响超过了所有人的想象,1月18日,纽约的抗议者走上街头表达不满。维基闭站24小时,谷歌使用黑框图标,法案的反对声日趋响亮,甚至白宫都出面表态反对该项法案

本应百分百通过的法案被逆转了,国会支持率的暴跌与民众的呼声,让这项法案再也没有出现过,掀起整个网络力量的亚伦·斯沃茨无疑成为了一种代表民声的符号。

亚伦实现了自己眼中的网络自由,但始终没能控制自己人生的自由。由于他的所作所为,美国政府决定起诉亚伦盗取学术期刊一案,借此杀鸡儆猴起到威慑作用,而已经放弃起诉的JSTOR和麻省理工并未对此发声。

开放的麻省理工选择中立

2013年1月11日,亚伦面临35年刑期和百万美元罚款,本就有抑郁倾向的他,选择在纽约布鲁克林的寓所内上吊自杀,享年26岁

毕生致力于改变世界的亚伦·斯沃茨走了,但网络问题是不会随之消失的,就像他预言过的,政府监控问题在棱镜门事件中一发不可收拾。 现如今我们面临着盗版影视,各种网站中的色情暴力等违规内容,人肉或言论问题短时间也难以撼动。

更加开放的网络空间需要有力的举报机制和更加严厉的审查制度,这会给网络世界带来怎样的变化?你我都是身在其中的观察者。

被粉丝举报的LOFTER和AO3,前段时间的豆瓣审查问题,它们都指向我们要遵守的互联网规则。如何建设更好的互联网,长眠的亚伦·斯沃茨终生没能解决的难题,需要更长的人类发展来解答。 在最后,借用影片最后万维网创造人,也是亚伦·斯沃茨偶像的蒂姆·伯纳斯·李的悼词来纪念他。

“亚伦死了。在这个疯狂世界漫游的人们,我们失去了一位导师,一位智者。匡扶正义的黑客们,我们倒下了一员,我们失去了我们中的一员,教育者们,职业者们,聆听者们,供给者们,所有父母们,我们失去了一个孩子。让我们哭泣吧。”

我们需要的网络,不是一个能被随意关闭的垃圾桶。

 4 ) 网神

互联网到底对人类意味着什么?历来人们就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互联网简直太棒了,我们的生活因此而精彩。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互联网太可怕了,它是孕育各种龌龊罪行的温床。Aasron Swartz说:互联网两者皆是,至于它会变成天堂还是地狱,这取决于我们怎么做。我们的选择决定了互联网的好坏。但无论我们做什么,互联网都会保持好坏混杂的特性,直到永远。

Aaron Swartz被称为网络奇才,两三岁接触电脑,12岁就创建类似Wikepedia的网站,比后来被广为人知的wikipedia还要早五年。和其他天才一样,所谓的正规大学教育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哪怕是世界名校的斯坦佛。只读了一年,他就辍学开始了网络创业生涯。他协同创建的Reddit被Wired以过百万美元的高价收购,那年他才19岁。

终其一生,Aaron Swartz都在履行他深信不疑的道德原则:信息共享,言论自由。他最敬仰的人是Tim Berners-Lee,互联网的发明人。Berners-Lee向全世界无偿开放了他多年的工作成果,这才有了今天的互联网。而Aaron Swartz从青少年时期起,就不懈地反抗网络审查,呼吁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自由。在他的帮助下诞生了今天人人熟知的RSS, 后来又与人一起创建了社会新闻网Reddit和Demand Progress, 专门针对网络审查展开斗争。他最有名的案例,一个是在2008年帮助Carl Malamud从美国法院行政办公室所属的PACER数据库下载了大约二百多万份联邦法庭的文件。这些文件本属于公众且并不受版权法保护,但Pacer却从中非法盈利,对每一页文件的下载收取8美分的费用,仅此一项,每年盈利高达一百多万美元。Aaron Swartz因此被FBI调查了两个月,最后无罪撤案。另一个有名的案例是作为反“禁止网络盗版法案“运动的生力军,在2012年的华盛顿“连接自由”集会上,发表了“我们如何终结‘禁止网络盗版法案’”的演讲。当这个法案被判不通过时,他说:“我们赢了,因为我们每个人成为了书写自己的故事的英雄。每个人都竭尽全力地挽救对我们如此重要的自由。”

最有名的则是使他身陷囹圄的Jstor一案。2010年到2011年间,他利用MIT的IP地址,在几周内“非法”下载了Jstor上无数计的学术期刊文章。当时他是哈佛大学Safra Research Lab的研究员,可以无偿使用Jstor数据库,不需要非法下载的。他的这个举动只能被解释为直接叫板网络审查制度。而他用这么多Jstor文献要干什么,只有他自己知道。也许他想用这些文献来做数据分析,也许他想救济无法企及第一世界文献库的第三世界。无论他的目的是什么,为此,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我一直觉得有些人是不属于这个世界的,比如耶稣,莫扎特,梵高,比如Aaron Swartz。Aaron Swartz的突然离世不让我惊讶,却让我觉得无比悲哀,不仅仅因为这个时代损失了一位天才,也不仅仅因为open source的阵营少了一员干将,而是因为,他的死折射出这世间的黑暗。如电影显示的,对Aaron Swartz的量刑有过重的嫌疑--他被判有包括通信欺诈,计算机欺诈,毁坏被保护计算机等在内的13项罪行,被判入狱时间高达35年,罚金100万美元。在Jstor撤销对Aaron的控诉后,美国政府仍坚持对后者实施重罚。到底他做了什么,让政府如此痛下杀手锏呢?就因为下载了无数计的学术文献?因为私自闯入MIT的property?因为违反了版权法?在Aaron Swartz的亲人、朋友和粉丝看来,这些都是狗屁不通的理由。他们认为根本原因是,Aaron 早已成为政府公权力的眼中钉,政府摆明了杀鸡给猴看。而他面临的选择是:认罪,入狱,保释后重新开始生活;或者,不认罪,上法庭,抗争到底。Aaron Swartz选择了后者。

Aaron是否真的犯了所控罪行?这恐怕是个罗生门了。我对此案毫无研究,但不想轻易跟随影片导演的立场,也对影片选择性开放信息这一点感到不满足(比如,Aaron的最后两年到底是怎样一个状态?为什么连Berners-Lee这样大名鼎鼎且当时就在MIT工作的人物都救不了他?)。但如果我们选择相信Aaron Swartz,那么,这个世界配不上他。他不爱金钱名利,也不只想成为网络高手,他所想做的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改造整个社会的不合理。他不光是一个黑客,他更是一个青年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聪明不光在技术方面,更在他对人类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悲悯,对社会控制有一种天生的憎恨和敌对。他的思维超越与他同时代的大多数人。然而统治者最不需要的就是象Aaron这样的自由人,后者因为看穿了前者的“御人术“,所以格外“危险。”木秀于林,风必摧之。Aaron Swartz为追求自由的人们上了十字架。

“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这个世界对不起Aaron Swartz,但他绝对对得起这句话。

这部电影比较独特的一点是,可以在网络上自由下载,没有版权问题。这是对Aaron swartz的致敬!

后记:Aaron的朋友和合作者,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Laurence Lessig,在他去世后,发起了竞选筹款改革(Mayday Pac),旨在削弱大财阀对美国政治竞选的操控和影响。他成功地在2014年6月底之前募捐到了五百万美元,并由其他募捐者match到一千两百万美元。Mayday pac的目标是在2016年的竞选中将五位不支持竞选筹款改革的国会议员请出国会。在一个Ted talk上,Lessig说,他曾在一次 Ted talk后与当年仅15岁的Aaron Swartz有过一次谈话。Aaron问他:“您刚才讲到网络审查和管制的这些弊病,那您有没有什么实际的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呢?”Lessig有点尴尬地说:“没有。我是个学者,我只负责做研究,解决问题不关我的事儿。” Aaron接着问:“您是个学者,所以解决问题不关你的事儿。那,您作为一个公民,又该如何呢?”

Lessig的Mayday pac是对Aaron当年这个问题的回答。Aaron Swartz如在天国有知,一定会觉得十分安慰吧。

 5 ) 耐人寻味的金句摘选(多图预警)

看完《互联网之子》我可以说是被深深震撼到了。以前从未思考过版权原来还有这么黑暗的用法,版权不全是好的,也能成为垄断知识和信息的一种“正当手段”。难以想象,如果版权保护被滥用,互联网会成为一个怎么样的知识与信息的荒原,成为一个资本利益集团攫取更多利益的傀儡。

RIP, Aaron Swartz.

以下是个人觉得很有意思的或能引发思考的句子。

========分割线=====

========分割线=====

================分割线===========

=================分割线=============

 6 ) 我们的互联网

有人建设互联网赚了大笔大笔的钱,有人建设互联网,只是为了让这个世界变的更加美好。我们故事的主角Aaron Swartz把自己定位为后者。 他从小就对世界充满好奇,爱学习,爱分享,接触计算机后,很快学会了编程,并融入Hacker社区,14岁就起草了RSS 1.0协议,后来参与的Creative Commons的推广,创建了Open Library.org,在MIT期间,成为了著名网站Reddit的创始人。这个阶段的主角是不断探索实践,不断创造着去推动世界的进步。 然而,对于互联网精神的执着,对于知识开放的执着,让他做出了一件惊动了政府的事情。在MIT期间,利用校内可以免费访问Jstor的便利,他用个人电脑批量下载Jstor上的学术论文。 其实,批量下载论文的事情常常会发生,我们学校的图书馆就有发通知叫我们不要这样做。因为数据提供方会探测这样的行为,然后封锁IP,严重的会封锁整个学校的IP段,导致其他人也无法下载论文。 我们的主角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但是,他只是换了一个IP,继续下载。他为啥要批量下载文献呢?据说他是要试图从大量文献中试图分析出政府的资助是否会导致科研结论产生偏差(bias)。 而Jstor方面并没有因此直接关闭MIT的论文数据库访问。他们通过IP的定位,找到了主角放在机房的个人电脑,并且在机房放置了摄像头,收集证据,好对“嫌犯”进行指控。然后,我们的主角被抓住了。 批量下文献到底是个什么事呢?可能不是科研圈的朋友们不知道。科学家们寻求资助,建实验室,带着一群博士后、博士、硕士和技术员辛辛苦苦地做实验,最后变成一直论文发表出来,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些论文本来就应该是公共领域(public domain)的内容,任何人都可以自由的阅读。但是,让公共领域的内容公开,却是一件可以赚钱的生意,影片中拿了Pacer的例子来说了这个问题。美国政府的电子档案(Pacer)理应是公开的,但是他们仍然向普通人收费。我们的主角和他的朋友们写了程序,从可以自由访问Pacer的公共图书馆下载了大量的数据,上传到了一个不向普通人收费的Pacer recycler的网站。 同样,科研论文本也应该是没有版权的公共领域的内容,而出版商们依然向读者收费,个人读者购买每篇论文需要约30美元(想想科学家们平均每人每天至少1篇的论文阅读量……),而研究机构可以包年购买论文数据库,在指定时间内,有“无限制”访问权限。 MIT和大多数研究机构一样,购买了Jstor提供的数据库。而我们的主角正是用一台电脑,模拟了一个人,去批量地访问这些论文。这样的行为,却被叫做“偷窃”、“盗版”。 很快,这个案件被政府盯上了,FBI来找人,政府逼迫主角签署认罪状。他们明确的告诉了主角的父亲,他们就是要把这个案件做成一个样板,杀鸡儆猴,让那些不安分的Hacker们不要“制造麻烦”。一向鼓励创新的MIT,在这个问题上也做了缩头乌龟,宣称“中立”。 然而,在宣判之后,Jstor很快在自己的网站上发布声明说,起诉Aaron不是它们的意思。 同为自由了奋斗的Richard Matthew Stallman,周游世界各地向人们演说自由软件和他的GNU公共许可证(GPL),选择的方法更加聪明。他建立的自由软件基金会,作为GPL的法人,从而可以适应美国的版权(copyright)法;而GPL本身确实鼓励共享的反版权许可(copyleft)。所以采用了GPL协议发布的软件,他们的版权保护的法人都是自由软件基金会,GPL即保证了作者间的信息共享可以不受版权的约束,又保证了盗用GPL保护性的信息,依然可以依据美国的版权法进行诉讼。 而我们的主角没有那么“聪明”,他并不了解美国法律的庞大。依据MIT和Jstor之间的协议,主角这样的行为,法律上,确实是在盗用Jstor的服务,哪怕论文本身是没有版权的,但是把论文编篡而成的文献数据库,却是可以有版权的。 关键的问题依然是:公共领域的内容如何才能公开? 有意思的是,这些年,Open Access的期刊突然像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对我个人而已,搜到的感兴趣的论文Open Access的比例已经超过了50%。不能否认,这个很有可能与我们的主角有关。 就像主角自己说的(大意):互联网是个最好的地方,也是个最坏的地方,一边是信息的开放,人人都能发布,一边是信息的审查,人人都被监视(在中国,互联网还被封锁),它们会一直存在。 而互联网到底是什么样的,需要我们每个人参与其中。主角领导的demandprogess最终引领的大众改变了SOAP的结局,这是在表面上民主的美国,民众获得的一个大胜利(P.S.我就收到过anti-SOAP的邮件)。 在中国呢?类似的陈寿福案却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甚至在程序员社区里都没有喊出响亮的声音。更别提逆历史潮流而动,未立法,误国误民,一直躲在暗处却无孔不入的YOU KNOW WHAT了。 谁控制了互联网,谁就控制了未来——但是互联网,从来都是我们每个人的,虽然一直有人想从我们手里把自由获取信息的权利夺去,但他们还没成功过。捍卫我们的互联网,需要更多网民的觉醒。Aaron Sawartz是有名的一个,是英年早逝的一个,但不会是最后一个。

 短评

Aaron Swatz ,一个秉承维基精神的互联网天才,却因为进入学术数据库下载学术论文而陷入了官司,而且,官方为了杀鸡儆猴,坚持要判他重罪,终于,他们逼死了他。版权与利益,分享与继承,这些概念的边界是在不断扩展中的,Aaron Swatz不过是其中的一位推动者,却不幸成了受难者。

6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哎,天才的陨落。他让我想起一句话,「事实上,唯一有意义去做的事,就是努力提高全人类的智慧,为更高层次的集体文明而努力一生,这就是活着的意义。」

9分钟前
  • Ying
  • 推荐

难过的是世上少了一位先驱者,更绝望的是此刻本国版sopa已经扎根,作为几亿的普通民众我们正被网站自我阉割中,而这版本的sopa根本无法用抗争来改变。

12分钟前
  • 力荐

一个在互联网长大的理想主义青年,最终被现实打得一败涂地。希望能成为捍卫正义的超级英雄,却发现很多事都无能为力。确实让人遗憾,尤其是这样的天才少年。这种事更像是两个世界的对战,新与旧,自由与控制,分享与利益,可配合海盗湾的纪录片。本片的魅力还关于他的变化,由小胖变帅哥

1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15分钟前
  • freeyoung
  • 力荐

为钱的成为商业天才,不为钱的只能成为英雄。他曾给予这世界太多,人们懂得的却太迟。(作为同龄人,在他还活着时就受益RSS颇多,却直到他去世才听说他的名字。很惭愧多活了这些年,但愿以余生坚持CC协议开放原创内容,尽可能把更多东西分享到互联网上)

17分钟前
  • 子东文
  • 推荐

非常非常棒的一个故事。影片主角Aaron经常问自己和别人的一个问题是,此刻,我是不是正在做最重要的事情,假如还不是的话,我到底是在做什么?

21分钟前
  • Tony Yet
  • 力荐

Aaron Swatz就是一个盗火的普罗米修斯,这个世界亏欠了他。这几年美国的结构性问题越来越明显,差不多到了真正改变的时候了。

24分钟前
  • leoglory
  • 力荐

大多数人生活在系统里面并不觉得有太大问题,最大限度利用系统为自己谋利是他们一生的追求。而有一些敏感而聪明的人,总是一眼看穿合理背后的虚妄,稳固当中的脆弱,他们遍布各个领域。“改变世界”,是天赋更是本能。既然决定这么做,那他们的悲剧就注定是壮烈且不可避免的。

26分钟前
  • ID03280163
  • 力荐

这是我看过的纪录片中人物采访做的最出色的,有内容,有深度,观点性极强,每一段都让人想鼓掌。剪辑也超牛,把素材都用活了,把主人公短暂却传奇的一生再现了。天才少年Aaron Swartz的自杀是这个社会的悲剧,他的抗争却真的改变了这个世界。也真的羡慕美国社会,有丑恶和强权,正义的声音却可以被听到

29分钟前
  • Dude
  • 力荐

I saw the best minds of my generation destroyed by murder.

31分钟前
  • 袁长庚
  • 力荐

5星表达对Aaron的感谢。果然每个超级英雄都有个容易动摇的女朋友!(lois除外)单亲妈妈泡到Aaron这样的少年天才其实也没什么,但是你作为他的女人,又是行业媒体人员,你的智商怎么可以这么低?还说投降是因为要保护自己电脑里面的机密。拜托你男人是顶级黑客,藏你那点小破机密不是分分钟的事?

36分钟前
  • 小是小非
  • 力荐

@cxiaoji:"看完了The Internet's Own Boy。追溯Aaron Swartz在创立RSS、CC、Reddit、促进文献开放和抗议SOPA中的足迹。本可在硅谷发财的科技天才献身政治理想,推动信息开放、反垄断、反审查,揭露体制黑暗最后被体制掐死的悲壮人生。"

37分钟前
  • 细胞膜
  • 还行

看短片有句话说的特别好“也真的羡慕美国社会,有丑恶和强权,正义的声音却可以被听到”。

39分钟前
  • 不喝大白梨了
  • 力荐

看完对这位陌生的同事有了更多的了解。他的人生充满惊叹号,最后却是一个省略号。只觉的某种意义上,他呵护着互联网世界的火种。

43分钟前
  • 咖啡屋的鼠标
  • 力荐

全人类的损失。

48分钟前
  • eighthday
  • 力荐

受访者中我并没有看到一个真正于他并肩战斗的人

49分钟前
  • 卡帕
  • 推荐

电影可以分为下面几个个部分:1.天才亚伦——我们仍在享受着亚伦创造的东西;2.亚伦涉嫌违法,我也是因为下载论文这件事才认识亚伦的;3.亚伦发起反对恶法的运动,最终成功了;但亚伦因为以身试法而栽在另一个恶法上。最后为亚伦、为射手、为人人影视默哀。

50分钟前
  • limbo
  • 推荐

回头看看 SOPA已经在国内扎根——上面命令 大站必须有自己审查部门 VP级别人员负责 任何不妥言论直接到人 自我阉割这方面我们发明创造一直领先世界

55分钟前
  • 刘二
  • 力荐

全片可在此观看(不翻墙):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QzMDE5NzEy.html暂无字幕

59分钟前
  • Klavier Cat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