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手

HD

主演:郎雄,王莱,王伯昭,戴布·斯内德,李涵

类型:电影地区:台湾语言:国语年份:199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推手 剧照 NO.1推手 剧照 NO.2推手 剧照 NO.3推手 剧照 NO.4推手 剧照 NO.5推手 剧照 NO.6推手 剧照 NO.13推手 剧照 NO.14推手 剧照 NO.15推手 剧照 NO.16推手 剧照 NO.17推手 剧照 NO.18推手 剧照 NO.19推手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推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老朱(郎雄)被儿子晓生(王伯昭)从北京接到美国后,不但没享清福,反因与作家儿媳马莎(Deb Snyder)语言不通、在生活习性上有诸多差异,添出许多新愁(老朱对马莎的世界不好奇,马莎虽对老朱的世界好奇,却并不想作深入的理解,而是在好奇过后深深厌恶),倔强的老朱一片灰心(竟然在儿子家里尝到寄人篱下的滋味!),愤然离家出走。人生主竞赛第四类接触回村的诱惑恶搞专家大电影没好死吉星高照2015国语纸袋头搜索并摧毁越活越来劲45周年恶搞之家第二季天下无双(粤语)孟买疯云大唐女法医撒旦遇见淑女坦克女郎哈利·波特与凤凰社(国语版)Atom之子怪谈协会女煞星续集建军大业划过天空的星美丽中国2011海角有个五店市赎罪2007卡巴迪小子盖瑞拉布雷亚第一季神犬小七 第二季何以为家镜子人民检察官蔚蓝之境日落木乃伊2023明姑娘六颗子弹野火春风“逗”古城(TV版)带一片风景走屌丝留学记第一季

 长篇影评

 1 ) 哦,电影你好

90年代,录像机逐渐被淘汰,有种新的介质及影碟机叫做VCD走进中国千家万户。我记得家里刚买VCD的时候,很厚很重,也不算便宜。当时送了几张盘,那是第一次知道除了电视电影院录像带之外,这么一张薄薄的光盘也可以看无数电影电视剧。

那时候还没有正版盗版的概念,送的几张碟至少盘盒很精致,金属材质磨砂面儿。其中就有李安的《推手》《喜宴》《饮食男女》家庭三部曲等几部台湾电影。

当时的确是小,几岁的样子,自己个在家,用VCD看《推手》。自己看完,还邀请同学来一起看,但是他们说没意思,不好看。事隔多年,其他的几部台湾电影已经忘了名字和情节,记忆最深的就是《推手》和《饮食男女》。

小时候很多事情都很神奇,很多电影你看不懂,爸爸妈妈都看睡着了,你还在看。这一个是电影的神奇魅力,另一个就是影片本身。十几年之后,李安成了国际大导演,已经越来越习惯美国的生活和文化知感。家庭三部曲,在我看来还是他最好的电影。

现在再来看,我相信很多人小的时候都看过很多看不懂但是看的很认真的片子。你并不认识李安也不认识希区柯克,你甚至没有导演、演员这种名词的概念,电影只是种整体的影像,一种观看别人的生活而受到某种启发或者某种个思考的抽象事物。当你开始研习电影,懵懂时期给你带来的感受再不会有。

直到现在,很多国外导演编剧的名字我总是记不住,因为我觉得外国人名太长不好记。偶尔看到某部不错的影片还会发现原来另一部也是这组人合作的。世界上有三千多万部电影,平均每部算100分钟,大概也就是500万小时。你永远也看不完。看电影和拍电影永远是两种事情,就想海绵吸水和挤水,并不是吃饭和拉屎。

电影的魅力,任何人无法否认,他是所有艺术形式的一种集合。我不确定小时候的事情会改变一生,那也不是个因为互联网就改变世界的时代。

 2 ) FIFF11丨DAY6《推手》:当文化差异与隔代关系混合在一起......

第11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单元第6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推手》,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差异人群们各怀心思的评价了!

张瀛:

剧作工整,演技可圈可点,每一帧都是精雕细琢的中国艺术。

红:

还是蛮不错的,李安首部长篇节奏掌握不是特别顺,但郎雄演的还是很不错的。

淋酒:

中国韵味三部曲里最浓的一部,也是无可挑剔的作品,但与喜宴的精妙相比略逊一筹,刻意营造感更浓,三部曲真的都不错。

fire_storm:

李安的第一部剧情长片,也是父亲三部曲的第一部,跟后两部相比少了些精巧的设计和灵机一动的闪光点,更多看到的是比较匠气的东西。

KIDult226:

从里到外都透露出圆滑,也最能体现出李安本人的性格/思想/技艺,匠气很浓,设计和闪光点更少一些,没什么拖后腿的地方但也乏善可陈。

球球糖:

通过中国公公与美国儿媳之间的矛盾展现中西方文化差异。我觉得细节处理得不够好。“家庭”概念被一再强调。老人与子女之间到底该如何相处真的是个永恒不变的话题。

Pincent:

中美文化冲突、移民问题内容比《刮痧》更好,李安善于抓住人与人之间细腻微妙的情感细节,推手这个象征意象很好,总体还是太戏剧化了,除了两位老人之外的角色还有待丰满。

曲有误:

一开始就从儿媳的视角来展现东西方文化又或新旧理念的差异,两人都试图平衡这种差异却又都无法走出各自的舒适区,处在他们中间的儿子则更多处于失语的状态,前面儿媳与公公的相处方式倒也有一丝他人即地狱的味道。

野凡:

影片中展现的大多数矛盾其实和中西文化冲突没太大关系。儿媳妇和公公之间的矛盾即使是在中国,和中国儿媳妇之间一样会产生;鳏寡老人晚年的孤独、渴望与自我抗争也是东方人的思绪;与饭店老板之间的争执很明显是国与共偏见的对抗。

River:

相比家庭三部曲的后面两部,这一部无疑显得有些稚嫩,剧本的不足尤为明显,几乎就是国内稍好的家庭剧水平,插入过多意识形态的宣言也显得无趣,关于太极的所有段落失真得让人汗颜,不过由此带来的几分魔幻现实的幽默感倒是别有一番风味。

我们敏熙:

父亲的后现代生活。推得动人,推得了病痛,但推不动生活之苦。喜欢的不是讲苦痛历史和家长里短那些,而是公公儿媳之间尴尬的无声相处片段,很考验调度。剧本部分,核心点一是老无所依,二是赤色恐怖带来的伤疤,总体上就觉得很匠气,算是一篇优秀的范文创作。

法罗岛帝国皇后:

论探讨东西方文化冲突之尖锐,世上无几人可比肩李安,在东方文化中的折中和西方文化中的包容熏陶下形成价值观的李安审人审事又无法偏激刻薄,所以就有了电影中面对严肃问题的乐观态度,太极拳式的轻松化解对立矛盾,柔中带刚,四两拨千斤,“推手”二字便是如此。

kc512:

没有把东西方差异的题材拍成喜闹剧最后皆大欢喜就很impressive了,很多时候还有一种无可奈何甚至愤怒感,处理不好看起来会像在批判某一方。「把人拉过来再推出去」的推手也让我想起《回路》中「两个点碰撞在一起便会死亡,但离太远又会靠近」的电脑游戏,人与人相处的困境是创作者永远的母题。

我略知她一二:

初出茅庐的李安彼时还没有那么圆滑而中庸,影像风格冷峻粗砺,剧作文本生猛真挚,虽然还是讲中西方的差异,传统与现代的差异,老人与儿女的差异,但是到了最后为自己反而成了父亲,为别人而活反而成了儿女,而父亲年轻的时候何尝不也是这样,这种时空的对照在异国他乡反而显得魔幻主义且情趣横生。

飞檐:

一个作者由衷认同和热爱的某种事物,会出现在他大多数作品里。从他这第一部剧情长片开始甚至到《双子杀手》,很多部都能看到他热爱那些存在于中式传统文化里的形式和意识。推手有很强的道家的表达,好奇去查了一下,还真有人写过论文研究他电影里的道家美学。推手:舍己从人,无为而为,结合一个老人视角的文化差异、移民家庭和养老问题,有一个有型的关联。

chriseternity:

喜欢李安的电影,倒不是因为他有多少五花八门眼花缭乱的技法,而是在于他电影里总是拥有的那股子厚实的情感。这部《推手》开头直接让人眼前一亮,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几个动作之间便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一针见血。后来随着情节的逐渐深入,这种矛盾中心变得越来越厚实,最终引发大爆发。不过后面的情节包括关于太极拳的内容描述让我感到有些哑然失笑,这就变得有点奇怪和牵强了,不过最后还引出了隔代之间的问题,便又是十分有趣的。

子夜无人:

现在回过头来再看李安是如何做东西方文化壁垒的文章,还是有一些设计非常独到:因为语言不通无法交流,所以干脆直接失语,开头近十分钟都完全没有台词地各行其是;公公在客厅看老港片的录像带里打打杀杀,外国媳妇在屋子里对着电脑永远呈现一个创作焦虑的时态噼啪打字,新一代的人连困境都是新的,老一代的人连娱乐都是旧的;一家四口吃饭,人人都有自己的心思,想指点江山的、想改变结构的、想装聋作哑的,连孩子都不在乎眼前的这顿饭,所以我们对于家庭仪式感的想象与实际情况究竟相差多大,已经不言自明。唯有在《推手》里,李安的情绪这样重这样愁苦、交锋激烈言辞恳切,而在之后的《喜宴》中他已经开始学会了豁达,更后来的其他作品里,他直接避开文化的交互、去讲纯种的东方或西方故事。许多人都喜欢他后来的平和冷静,而我更珍惜他最初的冲动。

#FIFF11#DAY6的无人知晓场刊评分稍后会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3 )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这几天一口气将“家庭三部曲”看完,总想写点什么,可又写不出什么。

很喜欢推手这个名字,全片进展正如这个太极拳招式,柔中带刚,一切剧情都缓缓道来,又内含暗劲——正如老朱平淡无奇的随便一推,就将几百斤的胖子推飞,家庭冲突也在平淡无奇的你来我往中瞬间爆发。其次,这个名字也蕴含着朴素的太极精神,阴阳平衡。两人互练推手,一推一拉,对应着太极鱼中的一阴一阳。没有什么比平衡更重要,练武如此,做人如此,家庭的冲突也正是如此,这也是李安家庭三部曲竭力想表达的一个观点。在他的体悟中五千年的文化被理解成两个字,和谐。

电影开始的一段简直精妙绝伦——就像老朱的太极推手一般,长达十分钟的静默之后突然发力。一边是武术大师老朱心平气和得练着的太极拳,吐纳之间气定神闲;另一边则是他的儿媳,急于出名女作家玛莎,烦躁的在电脑面前打字、翻报。两者井水不犯河水的静默直到午饭时分,以老朱操作失误引起微波炉的一声爆炸结束。同时,贯穿全片的主要矛盾——中美文化差异,也在这一声爆炸中缓缓展开。

开头的这段戏,两者彼此隐忍、试探,尴尬、静默、满腹牢骚,看似平静却蕴含万千冲突。美国的玛莎好奇来自传统中国的岳父的一举一动,又觉得不可忍受;老朱不在乎美国那一套,只是想轻松的过日子——没有了语言上的沟通,一切矛盾都显得不可调解。

接下来的矛盾在一间屋子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不仅仅是在玛莎和老朱之间的直接矛盾,更多的是在两者之间的过度——小朱和吉米身上。

一间屋子,两种文化,两部育儿经,小吉米被在来自中国的、陌生的爷爷,和西式的、早已习惯的母亲,如同玩具一般被来回摆弄。是中式炒菜,还是西式麦片?是中国汉字,还是拉丁字母?是传统书法,还是美国动画片?里面更出现了一个小时候大家都会被问到的问题,“更喜欢奶奶,还是更喜欢姥姥?”只不过这里换成了,“更喜欢爷爷,还是更喜欢妈妈?”这个问题在玛莎胃出血进医院部分体现的淋漓尽致——大家都以为是老朱捏的穴位导致玛莎胃出血。小吉米在之后爷爷写字的时候,表现得既恐惧又矛盾,一方面误以为爷爷伤害了亲爱的妈妈,想去指责;另一方面,又害怕武学大师老朱——倒不如说是害怕那个陌生神秘的传统中国。

这里很微妙的表现了出现在小吉米身上身份认同的迷失。虽然他有着黄皮肤、黑眼睛,但从小就接受着美国教育,对中国的了解极其有限,此时他觉得自己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从血统上看,他是1/2中国人,从国籍和文化认同上看,他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美国人。但他无法摆脱自己的中国人血统,倒不如说他在两者之间徘徊着,或许长大之后会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但问题更突出的是在他的爸爸——小朱身上,这种来自文化的挣扎体现得更甚。

小朱从头至尾都是一个挣扎的角色。他来自传统文化气息浓郁的老北京城,来到美国生活多年,娶了一个美国媳妇,早已将自己改造得如同当地人一般,传统文化仅被一根叫亲情的线牵着,深深埋藏在美国人情中,直到父亲来到美国。小朱在妻子和父亲之间两面排挤,双方的一切不满都发泄在他身上,倒不如说此时他是折磨在中美两种文化之间。但他还是一个中国人,不过是一个竭尽全力掩饰自己,想融入美国的中国人。

中国传统文化里对孝最为重视,电影里他对父亲百依百顺,哪怕是误以为父亲伤害了妻子,也只是开始愤怒,转身立即向父亲道歉谢罪;之后父亲的迷路和离家出走,他最后都选择了和妻子翻脸,这几点说明了他骨子里还是有着对中国的文化认同。但之后他联合陈太女儿做戏,想暗中逼父亲走,恰又说明了他想竭力摆脱这种文化上的认同,想融入美国社会。但是他失败了,从小就耳濡目染植入的文化观念又怎么会被轻易抹杀?他开始后悔,想找回父亲,同时他也表现得很挣扎:他变得暴躁易怒、没有耐心,最后选择了酗酒进行逃避——活脱脱一个失意的中年男人。

在小吉米和小朱两个人物的塑造上,李安敏锐的捕捉到了美国当时普遍存在,哪怕是现在依旧严峻的一个社会现实——移民与移民二代,以及他们的认同感、归属感的变化。这一点在观影的时候让人想起白先勇,还有他的《纽约客》——一种情感的不同表达方式。都说美国是一个包容的国家,但种族问题如同阴霾在这个标榜自由的国家头上挥散不去。我们可以看到,经过近百年与美国社会的融合,黑人问题不似当初那样尖锐,许多黑人也开始被美国人接受,那亚裔呢?在很长时间里,我们都在讨论各肤色人种要彼此平等,不应该歧视的问题,但这些似乎都是站在白人的角度来看——外来者应该主动融入当地的文化。但是,我们是否关注过这些人的心里,如何找到自己传统文化观念与美国文化的平衡点?是全部抛弃,还是选择性遗忘?遗忘又该遗忘哪些?在这个问题的答案上,李安各退一步:让小朱遵循传统,给老朱在中国城租了个单间;又不失感情的回归家庭,留在美国媳妇身边。这样的解答看似敷衍,其实正对应了中国传统中的中庸,不也是太极推手的最好诠释吗?

值得玩味的一点,在老朱离家出走之后,玛莎和友人在家吃饭,玛莎泡起了茶叶,炸上了春卷。要知道,玛莎在开始是一口茶、一口中国菜都不吃的。这也体现了白人主体的美国社会在主动尝试接纳外来的亚洲文化,虽然这是小小的一步退让,但文化融合还是在尝试中缓慢前进的。

全片的第二条冲突是老朱的情感线,英雄暮年的另一种过法。从后面的情节我们可知,老朱在文革的时候为了救小朱,分身乏力让妻子死于狂热的乱棒之中,他也因此深深自责,多年来一人抚养小朱长大,也未再娶。武学大师空有一身武力,却无法保护身边挚爱,李安这里运用了中国传统悲剧的手法,如天龙八部里的萧峰、卧虎藏龙里的罗小虎,将六十多岁独自来美国的老朱衬托的格外凄凉,这也为后来陈太的出现和轻易打动他埋下伏笔。

遇上陈太太,气定神闲的老朱心乱了。两个人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一样的老北京口音,一样的丧偶多年,一样的命运多舛,一样的有一个洋儿媳(女婿),一样宁折不弯的刚强性子,一样的被包裹在文化隔膜里接近窒息…..电影里有两出父子下棋的戏很有意思。第一出在影片刚开始,老朱稳坐钓鱼台与小朱对弈,两人杀得不分你我;第二出是在老朱见了陈太之后,心里有了牵挂,不再似原来那样心中无物的下棋,接连被小朱杀掉了几处片,茫然无措的样子被小朱看在眼里。

影片中另有一出戏也是明证。小朱给陈太家留言之后,老朱回家等陈太电话,一边坐在地上练气,一边又把电话拉到身边,想及时接电话。郎雄在这的演技也是出神,将一个禁欲多年的武学大师老来动心的样子表现得活灵活现——盘腿吐纳,心却不在呼吸上,以一种及其怪异好像下一秒就要扑向电话的样子打坐,眯缝着眼看着电话,耳朵立起来听着电话。等到来了电话,一听到陈太的声音,平时古井无波的脸上笑满了皱纹。我想但凡年少有过如此心动经历的,都会对这段戏感触万分吧。这也反衬出了老朱几十年来的情感黑洞,不是不想爱,而是不停得克制,告诉自己不能。

老朱的结局让人唏嘘。在家庭冲突、文化冲突以及情感失意之后,他选择了主动退出、老年重新成家、寻找知己作为解脱的方式。这个结局很意外,即中式又不中式,既有传统观念的成人之美观念,又有西方提倡的独立自主精神。这点不像近年年来的国产家庭剧,看似在诉说家庭问题,揭开外表却是一次次道德绑架,将家庭牢牢地绑在传统这几个字当中。

老朱离家出走在餐馆打工那一段很有意思,武学大师凭借一身武艺在纽约街头大闹中国城,包括后来老朱自立也是凭借着这身本事。我在想,如果老朱只是个普通的经历过浩劫的北京老头,那这出戏又该怎么安排呢?传统的中国是否就这样屈服在西方文化脚下?不禁让人想起《洛丽塔》——年轻力壮的美国强奸了年迈传统的欧洲。但这次美国失败了,被老道的太极推手打得毫无无还手之力,最后留下了英雄迟暮独孤求败,不得不寂寞隐退的背影。

真难很难让人相信《推手》是李安的处女作。电影虽然局部还有瑕疵,摄影与画面不够成熟,但不得不承认,此时的李安讲故事和塑造人物的功力已经登峰造极。电影的每句台词都细腻、老练、含蓄、把握得体,深深烙上了传统中国的印记,再配合郎雄堪称绝妙的演技,《推手》足够在影史留名。有时候不禁想,如果郎雄能多活几年,李安和他又能合作出多少好故事。

最后想把电影里老朱写的王维的《酬张少府》附在下文,这可能就是老朱心里最真实的愿望吧。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4 ) 属于李安的“炼神还虚”

按时间线,《推手》是李安导演独立执导的第一部长片。

1990年,李安完成了《推手》剧本,并凭其获得了中国台湾优秀剧作奖,获得拍摄的启动资金。仅24天,李安就完成了这部处女长片的拍摄。

1991年,《推手》入围第28届台北金马影展,斩获最佳男主角等奖项。 这年,李安37岁。

从片名入手,《推手》或许是李安用艺术创作对生活窘境的反抗。

如果将时间指针拨回20年前,你会发现,其实李安挺失败的。

即便自己的父亲就是中学校长,李安的文化课成绩却并不理想,连续两年落榜,最后考入台湾艺专影剧科。1984年,李安从纽约大学硕士毕业,此后,他却一直赋闲在家,时间长达6年。

期间,除却写剧本、观摩电影,他做的最多的是家务。而所有的家庭开支,全由他的妻子林惠嘉承担。这对任何心有抱负的男人来说,都不得不算极大的精神负担,对在中华传统文化环境里长大的人来说尤甚。 而推手,是太极拳的锻炼形式之一,讲求巧劲,以柔克刚,多以弧线运动,化解对手直线之力。 本该"三十而立"的李安,没有选择与当前的怀才不遇"硬碰硬",而是在六年里隐忍不发,学习积淀。正是这段看似"无用"的时光,让他厚积薄发。这是笔者对片名的现实解读。 当然,如果只谈片名之于电影的意义,那便是太极师傅老朱如何同新生活交手过招的过程了。

《推手》可以证明的是,李安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其高明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也是最易看出的方面——剧本结构。 如果我们将《推手》的故事文本理解成一篇小说,那么不妨使用"起承转合"来厘清电影情节。 起:老朱和儿媳玛莎的生活对比。 在故事之初,导演对两人的生活细节进行了明显的刻画。比如,两人分别使用毛笔和电脑写字;解决无趣、焦躁时,一个打坐、一个跑步;老朱的养生言论,玛莎不均衡的饮食……以上展现了中西两种生活方式的不同,为后文做了铺垫。

承:陈太太出场、玛莎住院。 在这个部分,导演将老朱的生活视野从家庭扩大至感情、工作。在教授太极拳时,老朱认识了陈太太(引出感情线);同时,老朱好心帮玛莎"治病"弄巧成拙,成为全片的第一个小高潮。 转:老朱迷路走丢、晓生故意撮合父亲与陈太太。 电影在第三个部分开始爆发。不仅情节达到高潮,人物情感也到了一个峰值。老朱、晓生、陈太太都发生了变化。 合:老朱负气出走,最终独自居住。 以老朱的行动来说,他是宁愿晚景凄凉,也不肯晚节不保。老朱在与儿子一家生活期间,渐渐感受到他与儿子家庭间不可磨合的棱角。而最后那场颇为魔幻的大型"太极表演秀",是对老朱尊严的最后捍卫。

毫无疑问的是,《推手》有起有伏,是好看的。 甚至在某些情节设计上,一度让人误认为这是一部轻喜剧?也许直到电影的最后一刻,观众才能反应过来,其实李安非常"现实主义"。 我们知道,一篇好的通俗小说,不仅该有引人入胜的情节,还应该存在鲜活的人物。恰好,这就是李安在《推手》中的第二个高明之处。 不管晓生的标签是留美博士,还是娶洋为妻,他骨子里仍烙上了中华文化的印记。表面上,导演是通过围棋、对诗的提及等碎片元素来填充他,实际上,晓生是传统价值观念中的重要一环——"孝"的化身。正因为孝,晓生才会拼命读书,努力挣钱;正因为孝,晓生才会把坎坷一生的老朱接来美国享福;正因为孝,晓生才会跪在老朱面前痛哭流涕。 只不过,任谁也没有想到,父子相聚却划出了楚汉河界。这种对抗,关乎东西方文化差异,关乎三代人的代际沟通,更关乎根植传统文化的孝道。更重要的是,这种对抗是永远不会有输赢的。

我相信,与其说李安懂男人,不如说他更懂女人。 他知道如何最快地让一个女人散发巨大的魅力。不是靠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也不靠肤如凝脂、手如柔荑,搁陈太太身上,是靠大大方方的谈吐、温柔娟秀的气质、细腻缜密的心思;最难得的是,这老太太有趣得紧。 除此以外,想必观众感受最为直接的,是她的聪明。 不错,她与老朱交流,更像是江湖高手过招,一招一式,皆有风度。探得了人家的真本事,便适可而止、顺找台阶,深谙中国人际交往之术。至于面对后来的撮合,更是洞若观火。此等聪明,也难怪入得了老朱的法眼。 高超的太极拳术、丰富的人生阅历、极老道的为人处世……在人性方面,老朱几乎是所有中国传统家庭的长辈的缩影,与此同时,太极拳赋予他"仙风道骨",个性中却又带些江湖气。 他看似"坚硬",但实则柔软。因为老朱始终在乎这个家,熬过大半生的苦难,所求只是晚年安享天伦,不至孤单。到了最后,还是选择了独自生活、不扰儿子一家。这样的结局,凄凉与牺牲兼具。

于"父与子"这样的永恒母题下,李安既没有将父亲(老朱)刻意美化,也没有把儿子(晓生)刻意丑化。在选择了以老人为叙事视角之后,李安依然刻画了晓生所面临的苦痛和挣扎,使之免于沦为脸谱化、符号化的人物,极大地增强了角色的真实感。这也是为什么晓生并不令人讨厌,甚至会引起一部分观众共情。 而纵观全片,你可能一度以为,《推手》是一部轻喜剧,抑或是监狱相会时的温情片,但只有当你见证片尾两位老人寒暄,你或许才会轻叹:"恐怕,这就是生活吧。"

"没事儿" "没事,没事" 果真没事吗?是否每个人都能做到,像老朱那样,只要孩子幸福就好?即便只能在老年公寓里,回忆孩子小时候种种可爱之处?答案,都在心里。 在《推手》里,观众能看到的,不仅仅是孝道同真实生活的冲突,不仅仅是一个老人对自己尊严的最后捍卫,更多的,是看见他对生活的态度,看见他如何使用自己的姿态对抗生活。 此种态度,此种姿态,叫做"推手"。 如果告诉我,《推手》于李安而言,只是一叠剧本、一部电影,我大抵是不信的。我相信,它也是李安对人生态度的回答,对另一个自己,对千千万万个老朱的回答。

 5 ) 一段台词

一段电影台词

 

(在 NewYork 中国城的大街上)

。。。。。。

朱老先生:陈太太!

陈老太太:你怎么出来了?

朱:我出来看您走了没有?

陈:我看今天太阳这么好,反正一个人,回去也好不回去也好,想着想着,站在这儿就发起呆了。

朱:您住哪?

陈:我就住那边168号房

朱:我住在那栋2101

陈:嗯…有空过来坐坐嘛

朱:下午有事吗?

陈:嗯…没事…

朱:…没事…没事…

。。。。。。

——电影《推手》( pushing hands)

导演:李安 主演:郎雄 王莱 王野同

 

对话的这两位,丧偶多年,性格都很要强。他们从北京和台湾来到美国纽约,和辛苦养育多年的儿女相聚,但两代人的距离,再加上同各自洋儿媳、洋女婿的语言、文化隔膜,使得矛盾在每天的生活中积聚,家庭危机随时爆发。两位儿女既想各自的父、母搬到老年公寓,又怕一开口让老人伤心,但更在各自的洋配偶那里为难。于是,他们合计“撮合”两位老人,好让一个新组建的“老家庭”,让二老可以顺理成章的搬出去。要强的陈老太太在知道这个合谋后,忍不住告诉了朱老先生。朱一气之下,离家出走,自谋生路;陈也独自一人住进了老年公寓。经历种种之后,他们在“中国城”又见面了,或许两位寂寞的老人开始就有搭伴生活,共渡余生的想法,可是儿女的做法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在两位都住进公寓,两家都保持着一种有距离感的天伦后,自食其力的两位如果选择结合,完全是皆大欢喜的结局,尽管这和当初各自儿女的“别有用心”的合谋一致,也符合观众的观看要求,只是那样,我就不愿意来记录这样的俗套场景了。李安导演所一直念念不忘的表达的方式,诠释中国人细腻、含蓄情感的镜头语言,通过两位老人的对话,给了电影一个很有意味的结局。这段文字放在这里也许就会让人有很大的联想空间,但是文字终究没有画面那种远近镜头的直观的感染力,两位老人的搭腔和沉默,在阳光下戛然而止……让我们长短唏嘘和反复回味。

李安导演的这部电影,和《喜宴》、《饮食男女》一样,对中国人的生活刻画的非常细致,站在全球化直接渲染的背景下,在家庭内冲撞的矛盾中,对于传统,对于代际间的生活矛盾,最终演绎成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去爱?李安的情感天平倾向于老人们,或许这是因为年龄的缘故,但更直接的应该来自为人父母后的生活体验,难得的是,他从长辈的视角去看待世界的变化,儿女们所面对的变化,这些使得他们再爱起父母来,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李安那里,在李安所选择的老人们的角色那里,都得到了理解、宽容和体谅,从而最终形成了一种“有距离的天伦”格局。不过这些故事,让我们这些正在准备或已经有了自己的儿女,以及正在或将要赡养父母的,要静下来思考——对我们父母以及对我们儿女的爱,是不是不要太紧凑了?保持着点——有距离的天伦,这背后意味着多为自己活,那就会对别人少一些要求,这也许才是着想。

 6 ) 家庭三部曲收尾

家庭矛盾 从来都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

其实可能也没有那么复杂,是不是真的有必要生活在一个屋檐下,是不是真的那么想和对方住在一起?答案多半会是不是吧。

各自以最舒服的方式生活,找自己的乐子,在一起时也不会觉得委屈、轻轻松松的就很好。

距离真的会产生美,那些老辈小小的固执和年轻一辈些许的不耐,终会被理解和包容。

可能这样的处理方式有违于传统,但如果双方都觉得轻松加愉快,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好。

 短评

首先我不明白为什么豆瓣把这一部电影归为喜剧。李安,真的把人性看得太透彻了。感觉很多时候,其实人没活明白,不知道一直每天念叨着的努力过明天就会等得到的美好日子,有多么不实在。身边这样的例子一点都不少。家庭原来就是本难念的经,但是没有人付得起不去念不去用心经营的代价。

8分钟前
  • ReEi酱
  • 力荐

就像老朱一样,住在美国的感觉就是周围永远都是无聊的客气。简直想大哭一场。

12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推荐

挺牵强的情节

1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饮食男女讲中华传统膳食,推手讲中国太极。李安这手文化牌打得好。儿子太娘,儿媳太傲娇,女一号老来骚,郎雄一人演技压全场。

14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力荐

朗雄演的当然是好的,而且并没有去一味美化这样一个人物,我想真实生活中老朱应该是善良但有点迂腐、烦人的老人家,印象最深的是他请求再多一次机会洗碗,然后咽不下去饭的僵硬表情。而全片印象最深的倒是儿子的两次暴发,一次对小孩子说,“你比爷爷、妈妈都会照顾爸爸”,一次是监狱中的痛哭,还有别的办法吗?

17分钟前
  • 半袖
  • 推荐

天下之大,何处养老

20分钟前
  • 心生
  • 推荐

李安第一部剧情长片,就已经有了他一直以来最让人心动的温柔和细节。剧情方面或许有点把中国功夫太神话了,不过郎雄确实演得好。很多时候啊一家人的关系还真不是绑在一起就能解决的,当然推手的概念用进来不错啊。李安的儿子从小就像东南亚人。。。=__=

22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至此终于把李安的家庭三部曲看完,最醇熟的自然还是饮食男女,其次是喜宴,最后是推手,原因在于后者太露,讲中国文化精髓在于含蓄吧,若太急于表现冲突则显得功利心太强了。

24分钟前
  • 樹一
  • 还行

老爷子若没有一技傍身该如何是好……

27分钟前
  • 维城乱马
  • 推荐

看的太心酸,李安自己写的剧本,那心理年龄得多老才能拍的这么丝丝入扣。郎雄演技太好,王莱气场也很赞,这种矛盾冲突还是中国人自己看感觉深刻啊

29分钟前
  • 爱幻想的小孩
  • 力荐

这部能看到李安的工整和匠气。我开始理解李安为什么说“王家卫是天才,我最多算人才”,那种天纵激情自由不羁,超越时代和文化界限的电光火石,在李安那里是《饮食男女》《断背山》的灵光乍现,但在王家卫的作品中,哪怕是最差的作品,这种光芒也都俯拾皆是。

34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其实家庭生活就像是打太极拳,讲究借力用力,以柔克刚。】看了李安的家庭三部曲,才发现李安才是真正的太极拳大师,对中外生活差异下的家庭琐碎刻画的淋漓尽致,故事如秋日落叶漂浮着的小河流水,虽波澜不惊,却凄凄惨惨戚戚,有点人生的无奈和悲伤。

37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首先我相信这部片子绝大部分外国人是看不懂的…甚至是新生代的华人……<推手>是李安父亲三部曲中感情最为复杂也最为原始的一部,它有着<冰风暴>般的暗流与涌动,结局与Mike Leigh的<又一年>有着本质的共通。这是父亲三部曲中唯一的悲剧。【观影的时候请勿过于纠结情节的刻意……这可是91年的老片子啊!

38分钟前
  • D I D A
  • 力荐

(9/10)虽然很多人说这片是中美文化冲突,可我看到的却和文化冲突没有一点关系,这是两代人之间代沟。父辈对后辈的事不好奇,只想子孙遵循以往;后辈对父辈的事也许好奇,但好奇中会带着厌恶……郎雄只是没有长得一张小白脸,但他的演技可以完爆绝大部分当红炸子鸡。

41分钟前
  • [己注销]
  • 力荐

那您...慢走,那您忙去

46分钟前
  • #Pekingcat#
  • 力荐

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到一双手上,还是打不过生活这个对手。

49分钟前
  • 惧色
  • 推荐

影片仿佛太极推手一般,缓缓而来,却暗含内劲,把我的一份心情狠狠朝感动推去。中国式的亲情,中美间的文化冲突展示得很尖锐。除中国城餐馆那段打中国流氓、美国警察比较不喜欢,其余十分满意。

53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大概电影也是有保质期限的,很遗憾,看这部看得太晚了,要是几年前,大概是会喜欢的吧。现在只觉得太表面太公式化,后半段的处理尤其不好。

54分钟前
  • 蜉蝣
  • 还行

若是郎雄没有去世,不知道还会和李安合作出多少好故事。

57分钟前
  • 小艺
  • 推荐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60分钟前
  • 握不住的灵魂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