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与国王

正片

主演:朱迪·福斯特,周润发,白灵,汤姆·费尔顿,K·K·莫吉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美国年份:1999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安娜与国王 剧照 NO.1安娜与国王 剧照 NO.2安娜与国王 剧照 NO.3安娜与国王 剧照 NO.4安娜与国王 剧照 NO.5安娜与国王 剧照 NO.6安娜与国王 剧照 NO.13安娜与国王 剧照 NO.14安娜与国王 剧照 NO.15安娜与国王 剧照 NO.16安娜与国王 剧照 NO.17安娜与国王 剧照 NO.18安娜与国王 剧照 NO.19安娜与国王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爱情片被我看成了教育片...

《安娜与国王》是由安迪•坦纳特执导,朱迪•福斯特、周润发等领衔主演的历史爱情片。影片根据史事改编,讲述了19世纪60年代,寡居的英籍女教师安娜里欧诺文与暹罗国王之间著名的爱情故事。电影在1999年12月上映,感觉还是前几天的事情,殊不知一算距今已经接近20年。

为什么看这部电影呢?一来是因为我在微信读书,前段时间刚好可看到台湾李伟文先生的著作《阅读是最浪漫的教养》,里面提到AB宝看了这部电影,因此引起了我的兴趣;二来是因为看到暹罗这些古老的国家,会令我联想到夺宝奇兵,我有点想看看这种古老的亚洲国家的风情,于是就找了个时间看了下。

看完之后发现,并没有出现预期中应获得的巨大感受,可能是因为它里面其实也没有什么荡气回肠的爱情,都表现得比较含蓄;也没有什么高技术特技和惊险刺激的情节,与夺宝奇兵不是同一褂的;整体效果较为平淡,但是也有骨有肉,有时政有国家有男女之情有父母之爱,有诙谐幽默也有紧张严肃;10分满分的话我的评分是6.5分,不功不过吧。

电影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是安娜刚开始给几十位王子公主们上课的时候,课堂上安娜的儿子和大王子打架了,安娜罚他们留堂写一百次单词,安娜儿子乖乖写完了,但是大王子不肯受罚,双手交叉抱于胸前,就背对黑板一直站着不写单词。安娜没不动怒,也没有催促,更加没有妥协免去大王子的责罚,她就静静地在一边看书,一直到了太阳下山黑夜降临。

这时候王妃带着一队宫女送来了饭菜,大王子沾沾自喜以为是父王看不过眼他被一个平民责罚,这时安娜上前跟王妃解释说大王子不肯接受处罚就不应该现在可以吃饭;想不到王妃说,是国王看到天色已晚,怕安娜饿了,所以特意送一份饭菜过来给老师。这时候,王子知道了父王不会偏帮自己的,父王是支持老师的教育的,加上他肚子也很饿了,坚持不写只能吃不到晚餐。于是大王子只能乖乖地转过身去在黑板上默写单词。

自从这以后,大王子就服从了安娜的管教,真正从心里承认了她是自己的老师。

这一段戏虽然主角是安娜和大王子,但其实从侧面体现了国王开明的管理方式,国王是真正希望有老师能培育出一个优秀正直的继任者,带领国家走向发展富强的。

这个情节令我联想到昨晚在微博刷到的一个视频,视频里教育专家说三岁以下的小孩哭闹是因为他有需要,例如饿了想要吃东西、拉尿了想大人给换尿不湿;但三岁以上的小孩哭闹,则大多数是因为他想要,例如想要一个玩具,想要吃第八颗糖。这个时期,家长必须重视教育的作用。当这个时候的小孩子哭闹着想要一样东西的时候,家长不要打也不要骂也不要哄,就让他哭,带他进房间安静地坐在一旁看他哭,等到他哭到难受了上气不接下气了,可以拿毛巾帮忙擦下脸,但是千万不要叫停,让他接着继续哭,那小孩最后就会发现,不是任何事情凭着哭闹就能达到目标的(当然后续有说大概每哭闹三次只实现他愿望一次,而且必须要求小孩说清楚想要的理由,目的是教会小孩子哭闹对实现愿望没有用处,但是沟通是能够起作用的)。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一部标明是“爱情片”的电影,我却留意了这个孩子教育问题,重点是不是长得太歪了?

 2 ) 只怕不够时间看你白头

当年比电影更红的是主题曲《至少还有你》。

电影讲的是爱情无国界,其实探讨了很多,已经觉醒的西式独立女性和高高在上的东方老派男性,即便业已动心,依旧无可奈何。

与其说是一首爱情挽歌,勿宁说是一曲女性赞歌。安娜冷静清明,完全知道自己所要为何,挥剑斩情丝也不过分分钟的事。

想起爱情理论中的和而不同。我们常常因为差异的新鲜而吸引,却也常常因为差异的隔阂而疏远,表面的差异终究重要不过内心的相合。所以,安娜的选择是正确的。

电影画面很美,一直萦绕着淡淡的暧昧,俩人刻骨铭心的那只舞终成绝响。

我终其一生思念你,只怕不够时间看你白头。

ps,一直认为发哥的爱情片演得比动作片还要好,可惜好莱坞故事没有那么多如国王一般的角色,可惜港片江河日下风光难再。。。

 3 ) 再使一把劲儿就是好电影了

海报不仔细看我当是卧虎藏龙呢……|||||

因为刚从泰国旅游回来,被满大街的泰王照片洗了脑,一时间对泰国历史兴趣超级浓厚,忽然想起来若干年前有部红片《安娜与国王》,还有更古早有部音乐片《国王与我》,是以泰国近代某国王为主角的,并且由于被认为与事实不符被泰国政府和谐了,于是连忙找来看。

忙活了一下午没下载成功,终于还是在pps上看了,画质一般,但还是被发哥电得七荤八素。总的来说,电影是很一般的,情节也就三星,但男女主角太棒了,而且对近代泰国的风土人情的描画也非常吸引人(尽管也许不是那么符合事实),所以掂量一下多给了一星。

首先我说说情节神马的,虽然是个美国电影,但是竟然有了那么点英国电影的感觉,节奏很舒缓,很适合这种文艺爱情片,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还是有点散漫,没有完全收起来。而且最大的问题在于,整个片子太玛丽苏了,充满了西方的优越感,用尽一切情节来表现“安娜来了,人民就开化了,安娜来了,国家就进步了,安娜来了,国王就有爱了”,还好几个亚洲演员的表现非常给力,特别是那个对英国人讲郑信王故事的将军,我觉得很有气质的,已经是有思想有文化有见解的近代泰国人了。而且对泰国宫廷的刻画,别说泰国人,我一中国人都看着特别假,太想当然太西方化,国王不管有多爱自己的小女儿也不会人前人后抱着她亲吻的吧!我们亚洲人是很含蓄得好不好!!!还有把自己的嫔妃们都包装起来跟英国男人散坐一起,我觉得……不可能吧?!!!!我代表我自己觉得关于宫廷的一些列描写是有点不成体统,可人西方人就觉得挺浪漫挺异国风情的。被禁活该。

接下来我说说演员的表现,我个人觉得个个都有闪光点,发哥和朱迪福斯特尤其像太阳和月亮一般相映生辉,发哥一举一动都很有皇家风范,儒雅、威严、感性又不失性感,把拉玛四世这个承上启下,身处时代变革前沿的泰国国君塑造的非常立体,像电影里说的,他有时候是神,有时候是个男人,但他一直是泰国国王,人民的父亲。可惜我觉得展现国王才华的情节非常不给力,可发哥往那儿一站就让你觉得,还用塑造吗,这人格魅力都现成的!特别是当他凝视安娜的时候,那表情拿捏得太……我没办法形容,总之表现太好了,像我之前说的,太阳一样光芒四射,让人过目不忘。朱迪福斯特就是宁静的月光,虽然情节玛丽苏,人物玛丽苏,但她演出来让你一点都不觉得讨厌,她非常细致的展现了安娜的坚强和脆弱,愤怒和痛苦,特别是对爱情的表现,发乎情止乎理,把那矜持的感情饱满的绷在弦上,却又不发,让人也深刻的感受到那份淡淡的却又灼人的爱恋。非常好,两个演员全部满分!剩下的主要演员,小时候的拉玛五世已经很有气质了,霸气又有教养。小马尔福很可爱~百灵……长得依然那么诡异,不过演的还蛮好……

最后感想,这电影再使把劲儿估计就可以跻身经典好电影的行列了,可惜。

 4 ) anna and the king

这部片子非常美,节奏和剧情也安排的很合理。张弛有度。

国王与安娜之间的火花是那么强烈,两个演员把握的都很到位。

有一点体会是服装上,看着非常的舒服,符合现代的审美又带有那个时代的风情,对人物刻画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国王的王者之风,处于劣势时的泰然自若,对国家的捍卫,对民族的挚爱,对家人的保护。不得不说,导演在选角上的独到,周润发扮演的泰王非常的到位!太有魅力了!他笑起来既充满孩子的稚气又带有性感的男人魅力。

安娜的内敛,陷入爱情时的甜蜜,又时刻保持独立自尊的那一份敏感。


两个人看似一个霸气,一个柔韧。但是内心深处却有很多相似的共通。他们都是可以放下自己来考虑周围世界的人,他们都努力在自己所面对的环境中无畏的捍卫着自己的信仰。他们接受彼此的批判,互相敞开内心那最柔软的一处。

这种交流是如此的打动人心。

天台上最后相拥共舞,这一刻胜似千言万语,此生无憾。

Ps 由于过于挚爱这部片子也去八卦了一番背景,说什么的都有,但是我想过于美丽和不切实际的童话没人能抵御。我对真实不敢兴趣,我只爱这个故事!

 5 ) Anna And The King

在迷一样的暹罗,安娜孤寂且勇敢。社会体制差异,观念认知不同,生活风俗各异,她坚持着自己,改变着暹罗。在经历着国王最亲密的人的死去和叛军的袭击被击破的同时,他们之间的感情越来越微妙,可偏偏每次的月光都朦胧的刚刚好,感觉得到却碰触不得。爱情,正在他们心中悄悄地发芽。不能否认,他们是真心相爱的,可是,他们却永远都不能在一起。一个是暹罗的国王,一个是英国的家庭老师。暹罗和英国,国王和老师,这些注定了这个故事不能完满!

 6 ) 1862年暹罗的季风

1. 国王

电影《安娜与国王》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19世纪的泰国,西邻英国殖民的缅甸,东毗法国殖民的印度支那(今越南、老挝、柬埔寨),作为东南亚唯一一块未遭受殖民统治的土地,暹罗王拉玛四世深感改革与现代化之迫切,聘请英籍女教师安娜•里奥诺文斯担任暹罗王族子弟的教师。

事实上在安娜到达之前,拉玛四世就曾向外国传教士和水手学习英文及科学知识;安娜也是接替美国传教士丹·布拉德利的暹罗王室教师一职。与清末中国对西方的学习始于器物层面不同,拉玛四世选择了教育这条道路,即使只是针对他的孩子——当然,在稳固的君主专制的暹罗国(不似风雨飘摇的清廷),他的孩子意味着下一任最高掌权者,以及未来的精英和贵族阶层。

不过亦有学者认为泰国并未完全免于殖民统治的命运,而是同中国一样,属于半殖民半封建性质的社会,比如签订不平等条约,丧失关税自主权等等。除却泰王向西方的学习始于思想层面之外,另一点显著区别在于,泰王清楚地认识到暹罗是个小国。如他在影片中与安娜提到过的外交策略所言,“与大国为伍,吓退强邻”,即“以英制法”:向英国公使和商人以示好并与其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使法国无法贸然进攻暹罗。在宴会中对英式礼仪的尊崇,若放在天朝必会被理解为向帝国主义卑躬屈膝之态;然而暹罗王的低头却并非纯粹是卑躬屈膝,除却外交谋略,他是真心认可英式礼仪后面的价值的,唯有这些价值才能使他的继承人带领国家走向现代化。

有趣的一幕在于,第一次上课时朱拉隆功王子拿出的那面地图,一张以泰国(甚至是泰王)为中心的地图,有似曾相识之感。一方面,国王的用意或许在于提醒安娜,身处暹罗则需要以暹罗为中心做任何考虑,毕竟他不曾说这是一张世界地图,自然无需囊括那些与暹罗无关的因子。路易和朱拉隆功争论时说“至少我家就不在上面”,就是一个最好的反例。

另一方面,体现的则是矛盾存在之处。暹罗王即使希望泰国走上现代化的道路,身为国君,他依然捍卫着君主的威严和至高无上的地位。影片中安娜与国王的数次矛盾,亦都与这一点矛盾有关。譬如在处理那名偷情王妃时,假如没有安娜的干预,国王或许会赦免他们的死罪,甚至还有很小的几率会成人之美,以成就国王仁慈宽厚之名,毕竟佛教也讲究放下;然而安娜在法庭上的愤然而出,也使她与国王决策挂上瓜葛,国王的威严在贵族和子民心中也会一落千丈,他们不会再尊重和爱戴国王,不再服从国王的命令。在君主专制的社会里,君主威严的动摇会带来天翻地覆的后果,比帝国主义的蚕食可怕过千万倍。因此,不论是出于国家社会的整体考量,还是拉玛四世作为暹罗王的个人骄矜,安娜与国王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注定不可调和的。


2. 安娜

安娜对于暹罗国而言也的确意义非凡。譬如给尚为王子的朱拉隆功(后继位成为拉玛五世,泰国最有名的学府朱拉隆功大学即以其命名)看《汤姆叔叔的小屋》,使后者继位后最终废除了泰国的奴隶制度。加上影片中,安娜用戒指帮助受虐的奴仆赎身,并拒绝向王室贵族周妆妥协;最终国王亦让首相瓜拉洪向前来告状的周妆解释了法律上奴仆有赎回一己自由的权利。这一事件也对年幼的朱拉隆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站在大殿旁的阁楼上,眼中讶异。

然而就像前面所说,她与国王之间无可调和的矛盾也与她自身有关。正直坚定如她,向来都是以原则作判断,“奴隶凭什么就要受到虐待?她也是人!”“两个人相爱有什么错?”暹罗于她,也是陌生的。她曾问国王你的妻子们会嫉妒彼此么,也曾在向儿子说起这里的人民对他们国王敬若神明时不禁莞尔。她不明白东方社会和王宫里的人情世故,在所谓的对和错之下不懂得考虑历史的进程,比如国王对她说,暹罗要改,但不可能在一天之内改完;她则反驳道,现在不改,更待何时?

又或许她也是能够理解的。在她为受虐的奴隶赎身后,诉讼失败的贵族妇女周妆愤怒地转身离开,把她作为赎金的戒指扔进水池里,她的眼里是满满的无奈,那么暹罗王的无奈则胜于她千倍万倍。可她的使命就是带来那些原则,那些关于平等、自由、民主的原则,以一个教师之责,不论暹罗接受与否。

常常被忽略掉的一点是,安娜并不是一个在泰晤士河旁喝着下午茶长大的英国人;她的前半生漂泊不定,生于英属印度,年轻时在埃及和中东度过三年时光;回到印度后与青梅竹马结婚,婚后前往英属澳大利亚,生育过四个子女,其中两个夭亡。离开澳大利亚后,一家人在马来亚槟城定居,但不久后丈夫死于脑溢血,为维持生计,安娜在新加坡开了一所面向英国小孩的学校。1862年,受驻新加坡总领事委任,安娜将女儿送回英国,带着儿子路易前往暹罗。

也就是说在到达暹罗之前,她曾亦辗转多地,这些地方几乎全是英国的殖民地。在影片中,她曾多次自然而然地道出大不列颠作为世界强者的话语,加之英国女教师的身份,从她的文明视角里,很难剔除优越感来看待暹罗——然而在宴请英国公使和商人的晚会上,面对来自英方傲慢无礼的挑衅,安娜挺身而出的反驳未必仅出于东道主的捍卫尊严;就如同在湄南河上,她听了暹罗白象的故事,微笑着说“每个民族都需要神话,才能让我们有梦想”……她逐渐开始理解暹罗了,即使仍是已她自己的方式。


3. 安娜与国王

说到底这部电影还是一部爱情片,即使其中的这段感情,严格意义上都未必算得上是爱情。

相比起影片中的另一对男女:茶叶商人的女儿被家族献给国王,深爱她的情人剃度出家,刚烈的王妃也削发为僧想要成为他的师弟,最后事发,二人一同赴死。爱得惊心动魄,血肉模糊,与男女主角的感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而反观安娜与国王,宴会之后国王为嘉奖安娜,礼物是一枚戒指(看到这里忍俊不禁),安娜拒而不受;安娜以智慧帮助国王击退叛军后,二人相见时安娜说的是“我已经失去过一次家人了,不能再失去第二次”——此处家人,可以是暹罗王本人,也可以是朱拉隆功王子和他的兄弟姐妹,即安娜的学生们,甚至也可以是整个暹罗。

豆瓣上说,发乎情止乎礼,这是最好的结局。令人唏嘘。

安娜完成了任期内的工作,在临行前的夜晚与国王道别。
“从本质上说,音乐也是一个数学概念。既然科学能够揭示像音乐这么美妙的东西的奥秘,为什么就不能为家庭教师和国王算一算呢?”
“你知道……在暹罗,每件事都得慢慢来。即使着急的是国王,都没有办法。”

而离开确确实实是最好的结局,安娜和国王,注定不会成为凡夫凡妇。他会在他的佛前为她合十双手,她也会为他及他的子民向主祈祷。

她和季风一起到达暹罗,也和季风一样,按时离开。


4. 其他

该挑的刺还是要挑的。电影最大的败笔就是它的高潮部分,暹罗王和叛军的战斗(然而并没有战斗起来)。原计划暹罗王想要引诱叛军首领上桥然后把桥炸了,此种策略存在很大的玉石俱焚的风险;安娜的儿子路易在远处用望远镜看到国王和叛军首领在桥上对峙的一幕,于是安娜就用她的智慧以及英国的焰火、喇叭吓退了乌合之众,让他们错以为暹罗王请了英国援兵。之所以说是败笔,即因为逻辑单薄情节脆弱,禁不住推敲。毕竟作为一部商业性质的爱情片,很难避免将历史政治过度简化的毛病,最起码,还不至于像《摩纳哥王妃》那样被简化为一部政治童话故事。

不过整体而言,这部电影还是十分值得一看的。这也是周润发的第一部好莱坞电影,男女主角、以及女二白灵饰演的王妃都展现了相当精彩的表演。值得一提的是,大王子朱拉隆功的选角,和历史中真实的朱拉隆功大帝的长相,竟是有些神似的。

这部电影是一节东南亚文化与变迁的课上,教授顺口提到的。加之前一段时间泰王普密蓬(拉玛九世)逝世,国人震惊于泰国人对他们国王仍保持着崇高的尊敬态度;这部电影虽无法直接作答,却从历史的角度给人启示,也展现了与近代中国截然不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的一个侧面。即使商业化电影无可避免地过度简化了历史原貌,也不妨碍我们从中获得一瞥。

 短评

 “她是我一生中遇到的第一位英国女人。我觉得她对世事的了解超过任何人……但她还是来了。”这是一个连爱都不一样的地方,国王从没意识到这个倔强的英国女人会带给他什么。可还记得那首歌吗,“也许全世界我也可以忘记 就是不愿意失去你的消息”。她来了又走,带走了暹罗国王心底永远的爱情。

6分钟前
  • Odair
  • 还行

很早的時候看過,很喜歡這部電影。多希望安娜能留下來陪在國王身邊,當他的心靈伴侶,可惜不可能,後宮佳麗三千啊。白靈在裡面也很出彩。馬爾福當時還是小孩子。

8分钟前
  • Chuck
  • 力荐

影片有意思的是前半部分,也就是国王与安娜俩人初始见面言语交锋的部分,而且看得出此版导演有意放大了安娜作为一个英人所固有的却无法自知的文明傲慢,通过“住所”与“抽烟”等这些生活中的细微事件由善辩国王巧喻道出,然后再接一个安娜听后无语自愧的表情特写。既然你不同意我让你儿子抽烟,那你也不该让我儿子看汤姆叔叔。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曾经的跨文化范本向彼方做出了适度倾斜,试图表达一种对东方王权合法性的赞同?让人不禁想起了两年后大腕里唐纳德萨瑟兰与葛优那段在紫禁城关于皇帝的对白。

13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初一学英语口语的时候,看的英文版本的,没有中文字幕。印象深刻。

18分钟前
  • 七八九十
  • 还行

工整、完满、传统的好莱坞电影,典型的颁奖季作品,砍头的那段充满灵性和神韵。

22分钟前
  • 科林
  • 推荐

还是缺少更多的情节亮点,除主演外其他人都显得僵硬。唯一的就是对寺庙那一对男女情节的讲述,成功刻画了这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

25分钟前
  • RIC
  • 还行

比起前面的铺陈,结尾太苍白,百灵这个角色和其故事又没什么意义,和别的故事脉络不太相符。两种文化冲突到共生的过程,前半部分还是值得看的,充满兴味,后面转为内乱,便失去了整部影片值得看的闪光点。但是演员的表演都值得一品,尤其是那个舞蹈。

29分钟前
  • 你猜我是谁
  • 还行

除了被剪的特别快进,非常明显的是一个美国人和一个中国人楞充英国人和泰国人。安娜太过张扬独立,相信别说暹罗了,在那时的英国都会被人指责排斥的。泰国人不了解,不过国王的死要面子活受罪像死了中国人,还有各种幽默和态度,其实他内心是个美国人吧!“最爱的女人”、、电影是从什么时候开感情线的

31分钟前
  • 噬辣狂魔小泽条
  • 较差

不靠动作片闯荡好莱坞,票房过亿,对手戏是好莱坞一线女星,这是成龙、李连杰都没法做到的。。。

32分钟前
  • 康斯坦丁
  • 还行

拉玛四世19世纪60年代(1851年到1868年在位),观影片后翻阅了历史,由于拉玛四世与时俱进的态度看到希望国家的先进之处没有刚愎自用,而是积极向英国学习,才有了拉玛五世即位后的很多改革壮举,影片中也介绍了拉玛四世在位的一些成就入对奴隶的雇佣和保护等法律,当时背景我国已经进入鸦片战争,北面缅甸已经被入侵,所以也展示了拉玛四世的小国外交策略。不过泰国国王真是多子多孙啊啊啊。。在这个时代服装还是民族服装的,当时虽然西方医学已经进入泰国但是霍乱等疾病还是存在不容易治愈哎,女性也有意识唤醒,希望追逐自己的爱情

37分钟前
  • pepper 安
  • 还行

小时候觉得好难看,嫌弃周润发的扮相太尴尬以及Jodie的型太硬不适合演爱情片。但借音乐版的契机重温,却觉得拍得还算挺大气的,什么江山美人荡气回肠至少符合那种“大片”的基本期望,只是输于简漏的角色互动。有一些意外的发现:比如小孩是Tom Felton,还有白灵饰演的Tuptim在公开斩首时坚毅的眼神还有曾江的客串。其实这个故事值得重拍,尤其是当语境发生改变的今天,对于亚裔演员应该会是一块大饼,那种异域美的探索也很适合。

41分钟前
  • 基瑞尔
  • 还行

其实搞不懂,女教师哪来的智慧和勇气改变国家?就凭她是英国人?有个小细节做得很好:女教师回答儿子的问题时说了一句印度是咱大不列颠的殖民地啊,那两个印度佣人瞥了她一眼。大英帝国的骄傲呵呵呵呵呵

42分钟前
  • 雪·法妮奥
  • 还行

四星全部给演员的。电影是无国界,可是做电影的也不能太无知吧。。。作为一个亚洲人看这种电影怎么也舒服不起来。

44分钟前
  • whisky
  • 推荐

小马尔福真可爱呀真可爱

48分钟前
  • 吃药药
  • 还行

编剧太弱,和三流穿越小说差不多,卖卖异国风情和文化碰撞罢了——服装道具赞,看完光惦记那些个古董枪支了……总感觉俩人的“爱情”太牵强,一个灰姑娘情结,一个土财主尝鲜……主角都太熟,进入不了状态。朱迪好美,发哥的大背头和文强式抽雪茄的痞气,白灵的大方脸,还有幼年马尔福啊哈哈

52分钟前
  • ζωήιδ
  • 还行

电影的最后,年幼的王子看着国王父亲和老师安娜在夜色下起舞,多年后他会想起这一刻:「当时我还小,但父王拥着他最心爱的女人的画面,我会记得很清楚。生活中美好的时刻往往只占一小部分,有时候它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然而它所带来的影响让人永世难忘。安娜就是一个例子。」泰国的海岸线就像一个月牙,如果打开地图来看,华欣就处在左边往马拉西亚的方向。华欣最热门的景点,就是拷汪宫了。电影《安娜与国王》中的部分场景,就是发生在拷汪宫。当然这部电影后来没在泰国上映是有原因的,电影与现实差距太大,真实的安娜与国王并没有电影中所说的那么浪漫。拷汪宫所在的地方名为为帕那空奇里( Phra Nakhon Khiri ),意思是山中之城。

55分钟前
  • 曼靑
  • 还行

5年前就想看了..终于补完了.第一次找的是中文版,很雷我赶紧给关了,幸好找到了原版.BANGKOK好漂亮...我靠..那么多老婆,没听到林忆莲那首歌

56分钟前
  • arthuria
  • 还行

在我还不懂爱情的时候给过我最大的触动。。

57分钟前
  • ROSE CUTE
  • 力荐

发哥的贵族气质在本片中暴露无遗,个人以为这是他在好莱坞最成功的一部片子。 "Things are very different here, Louis. Even love."

1小时前
  • 噩梦枕头
  • 推荐

片子里发叔扮演的国王的儿子在最后说道:他们在未来洒下了一道光芒,使置身其中的人久不能忘。或许吧。

1小时前
  • 结球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