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笛1975

HD

主演:约瑟夫·肖斯特林格,艾尔玛·乌里拉,哈坎·哈格郭德,伊丽莎白·埃里克森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7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魔笛1975 剧照 NO.1魔笛1975 剧照 NO.2魔笛1975 剧照 NO.3魔笛1975 剧照 NO.4魔笛1975 剧照 NO.5魔笛1975 剧照 NO.6魔笛1975 剧照 NO.13魔笛1975 剧照 NO.14魔笛1975 剧照 NO.15魔笛1975 剧照 NO.16魔笛1975 剧照 NO.17魔笛1975 剧照 NO.18魔笛1975 剧照 NO.19魔笛1975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魔笛 Review

We only see Bergman, we only hear Mozart 魔笛(The magic flute)是伯格曼1975年为瑞典电视台拍摄的舞台歌剧电影,改编自莫扎特的同名歌剧。伯格曼12岁时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皇家歌剧院第一次观看魔笛时,就迷上了它。曾经在木偶剧团用木偶排演过这部剧,而在其担任皇家歌剧院院长期间就曾想导演这一歌剧,后来瑞典国家电视台促成了此事。 相较莫扎特的其他作品,如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女人心,魔笛融合了意大利、法国和德奥等国的音乐表现手法,同时包含了正歌剧(Opera Seria)、喜歌剧(Opera Buffa)和具有浓厚德国风格的对白剧(Singspiel),是莫扎特歌剧的集大成者。魔笛取材于德国诗人维兰德的童话《璐璐的魔笛》,但是相比于童话,魔笛的情节曲折而复杂,魔笛将夜后改编成邪恶和黑暗的反面人物,而将反面人物萨拉斯特罗设置为正义和光明的化身。不过正是这样的改编使得魔笛更加引人入胜。其实这样的改编具有共济会思想的特点,萨拉斯特罗的形象脱胎于维也纳共济会领袖波恩,而歌剧中三个侍女,三个仙童,三个祭祀,智慧,理智和自然三座神殿,沉默,水,火三个考验正是源于共济会对三的尊崇。而三个祭祀问塔米诺你有德行吗?你能缄默吗?你能行善吗正是共济会的准则。 伯格曼对歌剧研究颇深,不过由于幼时的错觉,将夜后认为是萨拉斯特罗的妻子,而夜后的女儿为萨拉斯特罗的女儿,其实夜后的丈夫是日帝,其死后将法力无边的太阳宝镜交给了萨拉斯特罗,同时又把女儿交给他来教导,所以夜后才十分不满。伯格曼在电影中延续了这一错误,因为他认为这更能解释夜后的不满。 伯格曼将观众的反应以及字幕板一同拍摄进去,观众与舞台的交织,更能够入戏,而剧中休息时塔米诺和帕米娜下象棋,而夜后在禁止抽烟的牌子下抽烟,可以看作一种转折,揭示夜后黑暗的一面,这种过渡极其精妙,再结合上一幕夜后的咏叹调和下一幕的花腔,从善良到邪恶的转变,休息时的这一幕使得转变平缓了许多。

 2 ) 第一次歌剧

鉴于第一次看歌剧,即使不正确或不懂装懂,这个第一的感受也许仍然很重要,多写一些,做些记录。

不同的人物,唱腔和风格都能感受到明显不同,显然这是与人物性格挂钩的。特点最显著的是Papageno轻快明了的唱风和女妖高亢的唱腔。但Sarastro的声音和Tamino的声音和唱法,我觉得很接近,不易分辨。Sarastro扮相已经显老,唱腔不也该老一些吗!

那女妖是不是所谓的海豚音?女妖后来以坏人面目出现时,声调可说是嗷唠嗷唠的,叽嘹叽嘹的。

Papageno的笛声,与音乐融合的很巧妙。电影语言,大概叫背景音与人物对白的结合。后来有一段还带上了Tamino的魔笛声。

Papageno和Papagena的二人合唱,玄妙,曼美。但是Papageno和Pamina第一次见面时,也有一个合唱,我的理解是这俩货遁入爱河了,显然与剧情有出入。

Papageno这个人物,本身非常有趣。演员的长相和表演,都非常贴合人物。

 3 ) 伯格曼的《魔笛》

    
                                

这是一出伟大的歌剧。这是一个共济会主义的寓言。它由瑞典电视台制作的,据说耗资近650,000美元,几乎是拍一部好莱坞的越野电影(motorcycle movie)的费用。这部电影是一部作品为基础的,这部作品有着壮观的音乐,但其剧本给人的感觉是,它的第二幕似乎已经将第一幕是如何开始的,抛到九霄云外了。
        不过,莫扎特的《魔笛》的这一英格玛•伯格曼的银幕版本是一部令人目不暇接的电影节目,它是这样地充满了惊艳智慧,机智和风趣,不仅是人类的可能性而且也是人类的高尚精神的证明书。
        所有伯格曼的最优秀的电影都牵涉到爱的某些方面(通常是它的缺失),但是《魔笛》才是一出真正的爱的表演。它于昨日在coronet公演。
        最重要的是,伯格曼充分并开心地意识到S的剧本存在着前后不一致,这算是向莫扎特的天才呈上了一份丰盛的献礼。伯格曼并不打算去深释《魔笛》,而是将其如其所是地呈现出来,精美的舞台制作为其注入了生命,这看起来就像是十八世纪的宫庭剧院,包括其物理上的局限。
        这种方法让人想起劳伦斯•奥立弗的《享利五世》,虽然两者相去甚远。伯格曼的《魔笛》是这样开始的,好像它完全是一场在盛夏的皇家公园的剧院举行的一场歌剧表演的单纯记录。在序曲部分,摄像机扫向当时在场的观众的脸,除了几个明显的例外之外,他们几乎全部是瑞典人。影片本身反复出现的是一位观看歌剧的小女孩(听说,她是导演的女儿)的痴迷表情。
        序曲告终,帷幕升起,摄像机滑过脚灯,进入一个有着彩色幕布和其他十八世纪舞台程式的魔幻世界。与奥立弗的《享利五世》不一样的是,伯格曼的《魔笛》从来没有越过绘色幕布而进入一个之外的现实世界。虽然这部影片在确立了它的舞台程式后,有过延展,且有过一两次为适应导演目标的取缔,不过,伯格曼的作品无疑还是对戏剧风格及其艺术效力的赞歌。
        在歌剧的中场休息的当儿,摄像机抓拍了剧中的年轻情侣Tamino和pamina在更衣室下棋的情形,而邪恶的夜之女王正在后台“禁止抽烟”的标签之下没精打采地吸烟来着。呵,原来,热爱莫扎特与戏院的伯格曼也尤其喜爱那些鞠躬尽瘁以博观众一笑的表演者呢。
        《魔笛》的第一次上演是在1791年9月30日的维也纳附近的一家剧院,仅仅几周之后,莫扎特去逝。虽然说don giovanni是莫扎特歌剧的伟大亮点,但是,一位濒临死亡的人却可以写出如此优美、如此机智的音乐,令许多人(包括本人)相信,歌剧始于莫扎特,亦终于莫扎特。
        伯格曼坦然面对S的古怪剧本,不加褒贬。T,年轻的王后,在第一幕中,为了从邪恶的魔法师那里赎回她的女儿,受控于夜之女王,S因成为S的神秘教士组织的一员而振奋,他们是真善美的保卫者。在接近第一幕的地方,夜之女王俨然是一个女流氓,如此,《魔笛》在它自己的时代也就成为了对共济会的一个露骨的宣传。
        对《魔笛》的故事,我不敢说三道四,因为它对剧中华美的外表与愉快的心绪没有给出任何的暗示。一言以蔽之,它讲的是Tamino和pamina—复仇心切的夜之女王的女儿,在一些些的魔法和更多的坚定意念的护佑之下,成全了他们完美的爱情。
        这个作品的音响是一流的。伯格曼在他开拍之前就录制了音乐,这就要求演员根据歌词来对口形(是瑞典语,而是德语),而不是在摄像机前扯开嗓门唱起来。这种方式完成得非常漂亮,这要归功于我那些一窍不通的技术魔法,还因为演员对着的是他们自己的声音的口形。
        他还找到了面貌与声音皆适宜的歌者,包括他的T(JK),在其置身于Maxfield Parrish的壁画之时,俨然是一位王后,以及美丽的P(IU),她看起来就像年轻的Liv Ullman。他还尤其幸运地选择了一位P(HH),他成功地表现出粗野和可笑的共存,而绝无一丝歌剧中常有的愚钝。
        这部影片有很多令人难忘的地方,其中一些是感人的,如第一幕中P-P的二重奏,另有一些是庄重、有趣的,如三个小男孩坐在节日般地装饰过的十八世纪的气球中提醒T要坚定,要沉默,要明智,这恐怕是三个小男孩发现你我最难做到的三样事。而且摄像机的特写也从未错过任何一次姿势。
        勿庸置疑,这部《魔笛》不是艺术形式的简单杂交。它的成功在于它就是如其所是的一部电影。
                                                            -----V.C.1975.11.12

        

 4 ) 少时梦成

《魔笛》是一出特别的作品,既是歌剧,又是电影,既是阳春白雪,又是大众艺术,既是莫扎特的绝唱,又是伯格曼的新篇。而当中珍稀的童真与暖意,更让《魔笛》成为伯格曼作品当中极其芬芳的一朵奇葩。

少时梦成

1975年1月1日,伯格曼给瑞典国家电视台拍摄的舞台歌剧《魔笛》正式播出,可谓与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这两位大师的一次“隔空”合作。

早在1791年,莫扎特便创作了二幕歌剧《魔笛》。几个月后,他与世长辞,这部作品成为他的最后一部,也被看作他最受称善的三部歌剧之一。该出歌剧在同年9月30日,在维也纳首映,而后,随着上映次数的增加,人气也在不断上涨,除了在本地受到热捧,还渐渐在国际上崭露头角,时至今日,依旧魅力不衰。

《魔笛》取材自《璐璐的魔笛》。这是诗人维兰德在1796到1789年间推出的童话集《金尼斯坦》中的一则故事,讲述的是埃及王子塔米诺在逃避怪兽的过程中,被夜女王的宫女救下。随后夜女王向他展现女儿帕米娜的照片,使他一见钟情,甘愿冒险前往萨拉斯特罗住处救回帕米娜,以获得迎娶她的机会。夜女王欣然赠予塔米诺一支魔笛,助他摆脱困境。在征途中,帕帕盖诺与他同行。但最终二人发现,其实萨拉斯特罗是光明之国的头领,主宰智慧,他非但没有拐走帕米娜,反而在促使女儿能站在光明的一边。当夜女王试图摧毁光明神殿、抢夺女儿的时候,塔米诺经受住考验,最终与帕米娜结为夫妇,而帕帕盖诺也与帕帕盖娜走到了一起。至于夜女王,则以失败告终。莫扎特以这部通俗易懂的神话剧,着力体现了智慧、光明、善良终究会战胜愚昧、黑暗、邪恶。

伯格曼非常喜欢这个故事。早在12岁,他就在瑞典皇家戏剧院看到了《魔笛》,尽管那场演出“冗长”、“笨拙”,但却让他念念不忘。此后,他不仅常常前往剧院观看《魔笛》,还在少时和兄弟姐妹经营的木偶剧团中,搬演了《魔笛》一剧,而这是当时相当复杂的一次尝试。到了1940年,时任歌剧院助理导演的伯格曼被指派守候《魔笛》舞台左前翼的灯光间。等到转到马莫市立剧场,伯格曼则极力促成《魔笛》的排演,并希望能担当导演一职,只是后来一名老派的歌剧导演顶替了他,然而《魔笛》被处理得极其笨重,让伯格曼更为失望。过了很久,等他后来真的当上了戏剧院院长,方才候到了电视台的投资,让他能有机会把这部念兹在兹的歌剧搬上小荧幕。

不过,面对麦克风与摄像机,他需要作出相应的变动。同时,1968年以来,有关于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争辩扩展到歌剧范畴,电视台预估50万瑞典银币的投资也容易落人口实。但是,在电台音乐部负责人马格努·安霍宁的支持下,伯格曼有信心把《魔笛》做好。他争取到唱诗班暨神话剧指挥艾瑞克·艾瑞森的加盟,又根据“温暖、感性、自然的人声”的要求,择取了北欧一批“欢喜、忧伤情绪转换自然的年轻人”。

伯格曼希望这部歌剧能在一座巴洛克风格的剧场中以最好的配备进行展现,而且“希望能贴近童话故事的每个个体,所有景象上的魔幻都仿如只是顺路经过:突然间,是座换皇宫花园;突然间,飘起雪来;突然间,一座监狱耸立眼前;突然间,春天降临了”。对此,酝酿多时的伯格曼并没有觉得艰难,而最终成功呈现在《魔笛》中的,正是这种充满梦幻感觉的场景变更,浪漫、古典而又有神性光环、童话风格,令人沉迷。

但即便一切显得高雅,伯格曼还是希望能够通过电视这种大众传媒,来普及歌剧以及古典音乐。他把《魔笛》处理得生动而直观,无论是剧本的精简化,还是台词的典范化,都使得这部作品在保持调性的同时,让更多人有能够理解并产生兴趣的可能。

形式上,《魔笛》当然是一出歌剧,镜头主要聚焦的,也是这一出歌剧的完整唱奏。但伯格曼让这部歌剧呈现出了电影的质感。很明显的一点,他并没有通过固定机位与固定镜头去“记录”这一出歌剧,而是通过全景与特写的交织,让电视画面能捕捉到角色情绪的起伏,以及作者本人的爱憎。在这种情绪的精准探视中,不管是剧院中的现场观众,还是在电视机前的观众,都会与各大角色有一种对视的机缘,更能达到一种共鸣的效果。

伯格曼用电影手法处理《魔笛》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即加入了歌剧以外的许多镜头。在序曲这一部分,伴随着音乐的节奏,出现了著名的多人面孔特写。这些人有着不同的种族、性别、年龄,各在音符的流淌中呈现着不同的表情与心迹。细心的观众还能在这些面孔中,看到伯格曼以及他的御用演员丽芙·乌曼、厄兰·约瑟夫森,摄影师斯文·尼科维斯特,而伯格曼的女儿拥有最多的镜头,从这系列隐隐变动的清澈笑容中,也许能看到这部电影本身轻快童真的基调。

更特别的,是他在第一幕与第二幕之间的休息时间,让摄影机去追寻演员们的活动。夜女王趁机去抽了根烟,塔米诺跟帕米娜这对“情侣”下起了棋,而有个小孩看起了唐老鸭的漫画……这都非常真实,伯格曼用一种看似离间的方式,再一次拉近了观众与演员的关系。于是,《魔笛》在这种很巧妙的处理中,既保留了歌剧的原貌,又展现了电影的质地。

而虽然是电影,《魔笛》没有着眼于伯格曼在电影中经常表现的悲戚、肃杀、淡漠。毕竟,它是导演少时梦想的落地,是心中数十年念想的具象,带有一种特别的温柔与爱,在疲惫的宗教国度与成人世界中,永远闪着难得的暖意。

(连载于《看电影》)

主要参考来源:
《魔灯:伯格曼自传》
《伯格曼论电影》
《英格玛·伯格曼》
Google、Wiki
IMDb、豆瓣、时光等电影网站

 5 ) 摘录几句唱词

这一段唱的曲和词都很好: 这张脸有着非凡的美丽,温柔的优雅中透着神圣,我体内的感觉被唤醒,渴望幸福和沉醉。我无法明白这种渴望。这神秘的东西就是爱吗?

 一个受到爱的激励的人,会拥有一颗善良虔诚的心。爱会每天温暖着我们,爱是快乐的源泉。

 自制,坚定,沉默,服从。

我的目标高尚,动机纯洁。

蒙上他们的眼睛,这样他们的心才会纯净。

“你愿意为智慧而战吗?”
“不,谢谢!”

你有足够的意志管好你的嘴吗?

聪明人只相信他自己,有自己的主见。

某魔抚摸着帕米娜唱到:温柔的月亮,多么洁净的光华,让我占有你吧。

<图片1>



 6 ) 伯格曼的莫扎特

第一次看伯格曼,还是瑞典版的《魔笛》,也算第一次接触莫扎特的歌剧吧。伯格曼曾在剧院工作,《魔笛》也是他喜欢的歌剧;他在皇后岛上,一个巴洛克小剧院为瑞典观众安排这么个新年贺礼,因为面对瑞典观众,也就用瑞典语对白、演唱,与原文的德语不同,不过也颇有趣味。
《魔笛》为席卡内德(维多剧院的经理)建议莫扎特所做,改编自德国诗人、作家维兰德的童话故事;天才的莫扎特虽然正郁郁不得志,仍欣然接受,而且创作了他最后一部,也是最成功的歌剧:王子萨米诺遭遇恶龙,夜后的三个侍女营救了他;夜后委托他去萨拉斯特罗的宫殿营救帕米娜,于是他带上魔笛和快乐的捕鸟人帕帕杰诺出发;萨拉斯特罗则揭露夜后的阴谋;而帕米诺和帕米娜相恋,通过三个考验后终成眷属;夜后和嫉妒的摩尔人被击退,大团圆收场。
法国作曲家、莫扎特的传记作家保罗・杜卡批评说,“没有比这更幼稚、更混乱的戏剧作品了。”而无碍这是个想象力丰富、欢快活泼的寓言故事(而且融入了一些共济会思想);塔米诺(男高音)和帕米娜(女高音)造型俊俏,声音清丽、情感丰沛;萨拉斯特罗(男低音)的演唱则平缓庄重,是为和蔼的智者;而夜后也许是最炫技的角色:花腔女高音。《我心燃烧着复仇的火焰》中的花腔串音如珍珠泻地般清晰华丽,充分表现了她喜怒无常变幻莫测的形象,复仇的怒火用巴洛克式声音倾泻而出,真是光芒四射又平添恐怖;或许是全剧最华丽的演出。《剑桥插图音乐指南》评价道:“……它(《魔笛》)设计得很巧妙,可以供很多种音乐表现... ...”
而舞台效果挺有趣。原剧中就要求有火、陷阱、飞行器械等舞台效果,莫扎特也不喜欢;而伯格曼的电影中,可以说传统中见新意:修道院装束、变幻的布景、活板门是剧院常用道具;而造型夸张的大龙和熊、兔子、海象还有包厢上的狮子又非常滑稽,狮子可以说与观众互动;某些唱段则出现字幕板,也是演员和观众的互动吧,形式的确活泼。
表现形式则很新奇:将歌剧的舞台艺术和电影技法结合。有的歌剧电影可能在舞台外上演,比如在实地取景(我怎么想起著名的老谋子的紫禁城版图兰朵);有的是舞台表演的现场录像加上后期剪辑,一般来讲包括演员的表演和观众的反应,以及可能的一些互动;而伯格曼版《魔笛》,则多了些趣味。序幕音乐起,摄像机却取外景;扫过大幕后,又对准了观众,有些录像可能是一扫而过,不会一直特写(比如NTlive系列话剧),而《魔笛》中,观众参与也很多(当然,一台舞台艺术需要观众参与才是完整的);序幕一直对准观众席,扫过各种肤色的男男女女,都聚精会神地盯着舞台(其中包括伯格曼本人),更多地给到一个小姑娘(据说是伯格曼的小姑娘);而她的一颦一笑,也是对剧中人物情感的一种反应,那种舞台感更强。
幕间休息更有趣,不只是休息,而是将摄像机探进后台,萨在看帕西法尔的剧本(瓦格纳)而一个小弄臣在看唐老鸭;男女主角则在下象棋,打情骂俏;夜后则在“不许吸烟”的牌子下抽烟;龙晃悠晃悠过去了;萨和小丑一同窥探观众席;观众也好像和他们一起休息放松,没什么距离感。
莫扎特将共济会的思想融入其中,而更重要的是在歌剧中歌颂青年男女不受父母的束缚,追求真爱;也幽默地表现了可爱的帕帕杰诺和帕帕杰娜则过上一个又一个孩子的幸福生活。“这是一部哲理性的、关于人们对成就和理想婚姻崇高追求的歌剧。……《魔笛》说明莫扎特是真正的启蒙时代的代表人物。”(《剑桥插图音乐指南》)

 短评

莫扎特+伯格曼 / 形式:既是电影,也是歌剧,又用了伪纪录片的方式进行“现场”拆解。/ 很多年后,光明之国里的民众装束貌似被伍迪.艾伦活用在了《性爱宝典》里。

4分钟前
  • 电个爆炸头
  • 还行

原来是为瑞典电视台拍摄的莫扎特歌剧,悠扬,绚烂,甚是适意。当然,这种古典味很浓的歌剧,节奏总是慢了些,而人物,也总会浪漫主义一些,比如动辄会想不开什么的,内与外,都有一种容易左右的空间。不过开头人脸的荟萃,伴随节奏切换,挺有意思。

7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4.5. 好喜欢序曲、女孩观众、Sarastro、还有幕间休息的时候演员看书抽烟… 可是连谢幕都剪了,这样不太好吧。

8分钟前
  • vivi
  • 力荐

序曲让人无语,幼稚!服装和布景,当然还有几位“演员”都是支撑我看下去的动力。【歌剧版魔笛是要瞎眼的魔笛】

9分钟前
  • 子虚乌有亡是
  • 还行

不仅打破了电影和歌剧的界限,也模糊了舞台、后场以及观众席的界限。我们在看一出“戏中戏”的同时,也在看一段“伪花絮”和“reaction视频”。

10分钟前
  • Piglette
  • 还行

穿透的立体的舞台,观众,也成为戏剧的一部分。

13分钟前
  • 上帝在高处吸烟
  • 力荐

伯格曼拍莫扎特~~>w<(其实我倒不是很喜欢魔笛的剧情……不过音乐实在是太好了……)

15分钟前
  • 潜入深水的鬼魂
  • 力荐

又是歌剧....

19分钟前
  • 大宸
  • 还行

确认了自己不是古典歌剧的受众。好看的地方在于伯格曼的处理,把戏剧(观众、舞台、幕后)、电影、观影的时空融合在了一起,而且运行无碍游刃有余。王后的花腔、春天里的papa歌、第三个穿越死亡的考验那一段的画面设计。有不少轻快、玩味十足的地方,尤其是演员边唱边翻歌词,让我想起老版三国电视剧。

22分钟前
  • MuyBien
  • 推荐

not my cup of tea

25分钟前
  • 天地心任徜徉@做无知的有识之士
  • 还行

拍得比以前音乐台经常放的一个版本美丽多了,梅里爱那种画风的一层层布景和蒸汽朋克热气球,日月色彩对比,父王的兄弟会再现威廉布莱克画风!适应电视播出需求取了大量脸部特写演员也找了苗条靓丽的,美中不足是唱瑞典语(一种不太好听的语言…

29分钟前
  • paradiso
  • 推荐

乍看像是舞台歌剧,实则是在摄影棚拍模拟出的舞台效果,除了第一幕开场时的一小段能看到舞台边缘,越到后期越难以分辨观众席方位,创造出一种来源于舞台高于舞台的沉浸式感觉。甚至有段雪景戏可能都是在外景拍摄的。序幕大约十分钟一直拍观众席,怀疑可能是这点启发了阿巴斯拍出《希林公主》。观众席中反复出现的小女孩并非许多评论里说是伯格曼的女儿,而是名为 Helene Friberg,此后还参演过伯格曼的另两部电影。

30分钟前
  • 十一伏特
  • 推荐

表象看似只是一场歌剧的纪录,但“莫扎特+伯格曼”这样的声画组合,绝属千年不遇。如果莫扎特象征着音乐,伯格曼也有足够的权威代表电影,虽然他不是我的至爱,但回想100多年来,非要苛刻地选择唯一一位导演作为代言人,我会认为他是最公认也是最合适的人选,而不是费里尼、奥逊·威尔斯或是塔可夫斯基,当然这难免有失公允,可有一股难以名状的力量把他推向了我心中最神圣的位置,况且伯格曼长年研修戏剧,对于如何将舞台电影化黯熟于心,为此《魔笛》最后呈现的气息迷人魔幻之极,那是莫扎特与伯格曼两位大师共同谱写的宏大诗篇。

34分钟前
  • 绿棉
  • 力荐

「Driver呀,同 Carax 出來睇Bergman。」敬請各熱烈吹捧《Annette》的豆友們認真看看此片所能做的事(不要再為這樣的電影找各種借口,說打破、冒犯和挑戰來掩飾他的庸俗、乏善可陳。)Bergman 的簡陋和舞台化和Eric Rohmer 在《Perceval le Gallois》利用的虛假背景如此相近,劇場幻覺創造美麗的複寫, 但無法真正在劇院現場演出上出現,它同時輕快又Cult ,惡趣一百分,後段竟然一絲絲中川信夫《地獄》味。我們都太著意Bergman 對存在焦慮,人與人之間衝突,而有意無意忽視他輕喜劇的一面,從鏡頭一開始掃視和快速剪接觀眾們的面孔,乍一看似乎是在沉思等待演出開始的觀眾,停在一系列處於各種期待狀態的面孔,那Bergman 內心(或作者性)卻是有經典文本吸引著各個年齡段的觀眾的能耐,他的魔幻童趣神秘故事在後來 Fanny and Alexande 也是如此。

37分钟前
  • 何阿嵐
  • 推荐

那观众席里的小女孩跟女主挺像的,我觉得小女孩就像是天线宝宝里面的太阳宝宝那般的存在hahaha 当年特效技术还没出来吧,貌似就热气球那里编辑了下画面... 哇塞那些动物的服装,狮子头等等简直就像电脑画出来那样!!真是在剧院拍得啊,一层层画布...不知为啥歌词卡片让我印象深刻~ 帕帕基诺初见帕帕吉娜那一段,帕帕基诺直接上手拉了拉乳沟前的布我天... 他们后来合唱一件件脱对方的衣物挺经典的挺搞笑的 演员能不能别寻死啊.... 演员们不是真唱吧,哪能都长得不错又能唱高音... 最后男女主经过第三次考验经过一群戴着头套的男群舞,顿时觉得这剧的舞蹈部分虽一分钟镜头不到也不是随便弄弄是有水平的 小俏皮 中场休息女演员在禁止抽烟的标识旁若无其事的抽烟~

42分钟前
  • 阿肥的鏟屎官
  • 推荐

最后,王子和公主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45分钟前
  • 无心
  • 推荐

非高清,不做任何評價,等補高清之後再來做觀感

46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B】个人观影的第一部伯格曼,一部戏谑舞台剧的电影,伯格曼让电影的形态与意识“闯入”舞台剧,将“幕后-台前-观众”这种服务性质的从属关系用镜头来打破,台下的观众与幕后的演员共同成为展示的部分而非服务或是享受的单一体。从属关系被拆解,平等关系被构建,演员的视角被放大,观众的反应被调戏。而这一切组成部分的关系被影像所强调,戏内戏外的观众都意识到了自我的强烈存在,电影对舞台剧的解构最终也映射到自身。借由《魔笛》,伯格曼告诉我们“影中影”的更多可能。

48分钟前
  • 思路乐
  • 推荐

4.3拍個歌劇演出要不要這樣!伯格曼好喜歡臉啊...真心喜歡第一段全是拍臉的部份

53分钟前
  • 大佑
  • 推荐

纯粹是为了看伯格曼的,木有那么高深的雅趣欣赏莫扎特

54分钟前
  • Φεγγάρι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