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提喻法

HD

主演:菲利普·塞默·霍夫曼,凯瑟琳·基纳,米歇尔·威廉姆斯,萨曼莎·莫顿,霍普·戴维斯,詹妮弗·杰森·李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纽约提喻法 剧照 NO.1纽约提喻法 剧照 NO.2纽约提喻法 剧照 NO.3纽约提喻法 剧照 NO.4纽约提喻法 剧照 NO.5纽约提喻法 剧照 NO.6纽约提喻法 剧照 NO.13纽约提喻法 剧照 NO.14纽约提喻法 剧照 NO.15纽约提喻法 剧照 NO.16纽约提喻法 剧照 NO.17纽约提喻法 剧照 NO.18纽约提喻法 剧照 NO.19纽约提喻法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纽约提喻法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9月,伴随着秋天到来的,似乎还有戏剧导演凯顿(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Philip Seymour Hoffman 饰)的孤独,因一次意外的受伤,凯顿陷入了无休止的诊疗,不停拜访各专业医生;另一方面,创作微缩油画的妻子阿黛尔(凯瑟琳·基纳 Catherine Keener 饰)和他日渐疏远,冷漠尴尬的家庭气氛加深了凯顿的自我怀疑,即便他的剧目获得巨大成功也不能掩盖这一切。凯顿与在剧场工作的女子以及一名女演员保持着暧昧关系,在妻子抛弃他之后,凯顿从这两个女人身上试图找到改善自我精神状态的可能性,然而他还是失败了。凯顿最后决定从戏剧中找到答案,他产生了一个庞杂的创作计划…嫌疑恋边境执行默契 第一季抓住你的衣领加罗律师第二季逃学威龙3之龙过鸡年粤语太空先锋简单爱基督再临海豹突击队清官难审大汉十三将之血战疏勒城实习医生格蕾第十五季老猫车库拍卖神秘案件1地球的夜晚富滇风云超越巅峰虎胆俏佳人世界之战2005异星绑架我们才不是兄弟呢表姐,你好嘢!2粤语熊山冒险血光光五人帮你的生命之轮探秘秦朝五尺道深林抢案印度教父大三元(粤语版)骇故事之女舍惊魂情满雪阳花爱之奇迹我的世界人类的竞技场蔡李佛拳粤语大展猴威2:滑板高手多罗罗玫瑰战争民俗怪闻录之诡戏班小小安妮第二季

 长篇影评

 1 ) 人生中,每个人都是主角



真实与幻想、人生与戏剧,一直以来都是电影喜欢探讨的主题,也是时常运用的手法。然而,很少有导演会将这两组主题和手法,同时放在一部电影里,《纽约浮世绘》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在片中,主角专注地检查马桶中刚排出的粪便,这是其他电影不敢也不愿拍摄的真实;然而,片中人物买下一栋始终在燃烧的房子,并常年居住在其中,却又是如此的脱离现实。身为导演的主角在电影中创作并排演一部戏剧时,这是人生与戏剧的交织,是剧中剧的展现;然而,当这部剧中剧的内容是演出这个导演在电影中的真实生活、而这导演的真实生活又因剧中剧的推演而有所变化时,万花筒内多次反射后的层层镜像,让我们模糊了人生与戏剧的界限。《纽约浮世绘》被<时代>杂志评为年度十大佳片,但不是很多观众喜欢这部电影,因为观看《纽约浮世绘》时,观众必须自己决定真实与幻想的切点,以及人生与戏剧的边界,这是现实生活的日常功课,却不是大多观众想在看电影时做的事。

 

凯登是一个舞台剧导演兼编剧,年届中年,身材发福,头发微秃。凯登有个6岁的女儿,和从事绘画工作的妻子。就像许多中年男子一样,凯登在工作上遇到瓶颈,和妻子的感情也日渐淡薄,更糟糕的是,凯登觉得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事情是这样发生的,凯登早晨刮胡子时,水龙头突然爆了,慌乱中,凯登划破了额头,并因此到医院治疗。医生在为他缝线时,发现他的瞳孔无法收缩,因此建议他去看眼科。而眼科医生在检查之后,又建议他去看神经科医生。在这段时间里,凯登发现自己有血便和血尿,还有唾液分泌上的困难。然而,妻子对他的这些症状并不很关心,还带着女儿离开去了柏林。心理医师也对他的抱怨爱搭不理,反而是很热心的向凯登推销自己出版的书籍。结果凯登就在妻儿离去不久后,发生严重的全身抽搐,必须报警求救。

 

凯登和剧院的售票小姐海瑟之间一直有种暧昧情绪。当两人终于发展到上床的地步时,凯登却在床上哭了起来,哀怨自己与妻女的关系,以及自己快死这个事情。结果凯登和海瑟的感情便无疾而终了。后来海瑟搬进了间一直在燃烧的房子,还和住在地下室、原屋主的儿子结婚生子。

 

正当凯登失意绝望的时候,邮差送来了份邮件,通知他有某个基金会拨了一大笔钱,资助他推出新的戏码。于是凯登下定决心,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创作出一部反映真实人生、足以流传后世的作品。并且,在助理的建议下,凯登选定一个废弃的大型仓库,准备在里面排演一齣所有人都是主角、观众身在剧中的戏剧。结果,这成了一部永远演不完的戏。

 

凯登在妻女离开后,从女儿的枕头下拿到了她的日记,当时女儿只有6岁。女儿去了柏林后,就一直没有回纽约。但这本日记却不断地补充内容,仿佛女儿始终在用这本日记记录自己的生活。透过阅读这本日记,凯登得以探知女儿的成长历程。11岁时,女儿的照片被刊登在杂志上,裸露的身体上布满了纹身。成年后,女儿在脱衣舞酒吧跳舞,隔着玻璃橱窗扭动身躯。凯登试着找到女儿,但不是被阻隔在外,就是被视为陌路。至于妻子,则是早已和其他人在一起,始终未曾联络。凯登后来和剧组中的女演员艾莉森在一起。凯登在被海瑟拒绝以后,就约了艾莉森,并在陪艾莉森参加她母亲的葬礼后,两人开始同居且生子。

 

每次在现场排戏时,凯登都会给各演员一张小纸条,然后让他们按着纸条上的指示自由发挥。凯登觉得上帝就是用这种方式安排他的人生:一天一个指示,但最终目的不明。就这样,十七年过去了,戏还是不停地排着。期间,凯登的父亲过世了,女儿也过世了。女儿患了重病,临终前要求见凯登一面。凯登来了。女儿由于在德国长大,只会说德语,因此两人必须戴着同步翻译机进行沟通。在一连串的德语之后,凯登听懂了,原来女儿要求自己必须为抛弃妻女而道歉。凯登试着解释自己并没有抛弃她,但是女儿根本听不进去。不得已下,凯登顺应女儿的坚持恳请她原谅,但女儿最后竟回答说她实在无法原谅他,然后就撒手人寰了.....。

 

女儿死后,凯登试着联系前妻。他找到了前妻的地址,并直接登门拜访。正当他要敲门时,前妻门外的一个老人将房门钥匙给了他,因为那老人以为凯登是预定要来的打扫妇艾伦。凯登承认自己是艾伦后,便开门进入前妻家中。在里面他看到一张纸条,上面是前妻要求艾伦更换她和男友云雨后弄脏的床单。于是凯登将床单换了,还将厕所刷洗的干干净净。就这样,凯登常常到前妻家打扫,每次他来的时候,前妻不是不在,就是在洗澡。但前妻总会将指示写在小纸条上。直到最后,凯登留言表示了自己真实的身份,前妻也只是透过纸条回复,说家中有个橱柜,如果凯登愿意,可以住在里面,这样打扫更方便些。

 

海瑟回到凯登身边了。一天海瑟突然打电话给凯登,表示自己需要一份工作,因为她的丈夫已经离开她了。十多年前,当凯登开始筹备这齣戏时,曾希望海瑟能担任他的助理。不过海瑟当时拒绝了,因为不想和凯登再有瓜葛。如今海瑟想回来,助理的工作已经有艾莉森了,因此凯登只好请海瑟再次当售票员,虽然这戏要上演还遥遥无期。不过,由于艾莉森后来为了剧中一个男演员离开了凯登,因此海瑟最终还是当上了凯登的助理,并和凯登重修旧好。从前海瑟不要的位置,艾莉森占住了,如今却又归海瑟了。

 

好不容易,这戏有所进展了。凯登要招聘演员在剧中扮演他自己。一个叫做山米的人来应聘。他说他跟踪凯登二十几年了,对凯登的一切了若指掌。山米甚至可以在凯登开口前,准确地说出他想说的话。毫无意外地,凯登敲定了由山米来扮演自己。于是就看到山米所扮演的凯登在剧场里指挥着其他演员,而真实的凯登则跟在山米后面,细声地交代助理如何修改山米的演出方式和对白。此外,也能时常看到凯登和海瑟坐在座位上,看着山米和扮演海瑟的女演员表演他们俩的真实生活。

 

凯登还需要增加一个角色,那就是在前妻家帮忙打扫的艾伦。一个中年女演员来应征这个角色。由于她之前有舞台表演的经验,因此凯登很快地决定由她来扮演艾伦。这个扮演艾伦的女演员,后来还代替山米扮演凯登。原来,山米在剧中扮演凯登,在剧外却和现实生活中的海瑟眉来眼去、约会频频。无奈下,凯登也开始和扮演海瑟的女演员约会,还让她陪他参加自己母亲的葬礼。两人甚至在葬礼结束后发生了关系。然而,当凯登和海瑟就彼此之间的关系摊牌时,两人都选择了和对方在一起。结果山米却不能接受这样的事实,因此当着所有剧组人员的面前,从剧场的高处跳下自杀了。这齣剧中剧的进度首次超过了现实生活,真实里的凯登开没死呢。不得已下,凯登必须重新找人扮演自己。此时演艾伦的女演员毛遂自荐了,她表示自己也很了解凯登,并举了例子。凯登考虑了一下,同意了。

 

时间过得很快,大家都上了年纪,终于海瑟也死了。海瑟始终住在那个燃烧中的房子里,据医生表示,海瑟是被烟呛死的。海瑟死后,凯登心灰意冷。剧组人员劝凯登暂时休息一下。既然艾伦这个角色没人演了,何不由凯登自己来扮演,也算是从原来的位置上解脱下来。于是凯登扮演起了艾伦,他搬进了前妻家的橱柜中,每天还是根据前妻留下的纸条来做事情。终于,凯登所扮演的艾伦收到了最后一张纸条,上面说前妻过世了。于是凯登所扮演的艾伦走出了前妻的公寓楼,走上了剧场中的街道,然而街上一个人都没有。当凯登问起人都到哪里了?他的耳麦里的声音说,大多都死了。于是,凯登走到一个小广场,广场上有张沙发,沙发上坐了个女人。凯登问这是谁,耳麦又响起,说是剧中艾伦梦中的母亲。于是凯登所扮演的艾伦在扮演她母亲的那个人身边坐下。母亲轻声地安慰着艾伦,艾伦觉得无比的疲惫,她将头靠在母亲肩上,就这样死去了。<全剧终>

 

这些内容是凯登的真实人生?还是他得病后的幻觉?是电影中的人物在表演剧中剧的人物?还是剧中剧的人物在表演电影中的人物?可以都是,也可以都不是,就看你要从哪个视角来切割这部电影。在剧中剧里,有各式各样的人物,或是主角、或是配角,但这些人物都有自己的人生,而现实人生里,他们都是主角。就像剧中剧的艾伦,原本是个配角,但在凯登扮演了这个角色、由这个角色来看待这齣剧中剧时,她成了主角,而她在现实生活里的一举一动就都被放大了。至于性别、年龄,则无关乎这一切。

 

《大国民》被称为美国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这并不是因为这部片子阵容特别庞大、剧情特别复杂,而是因为在这部电影之前,从未使用过回溯的拍摄手法,也未曾运用过多人视角的铺陈方式,没有人知道电影还可以这样拍。《大国民》的价值在于它开创了电影的新世纪。我想,《纽约浮世绘》想要树立的,是《大国民》那样的里程碑,至于能否成功,则有待时间的考验。无论如何,这部片子集合了大量的硬底子演员,不是奥斯卡演员奖得主,就是曾获提名的,而且都是一流独立制片中常见的脸孔。这些演员长得并不出众,但演技一流,配上导演理查-考夫曼的剧本,将电影中的荒诞、幽默表现的淋漓尽致。至于考夫曼为电影创新所做的尝试,无论成功与否,都值得大声喝彩。至少,我非常喜欢这部电影。

 2 ) 罗杰·伊伯特评《纽约提喻法》

原作者:罗杰·伊伯特 Roger Ebert 原文:RogerEbert.com 译者:Elegie挽歌 http://rogerebert.suntimes.com/apps/pbcs.dll/article?AID=/20081105/REVIEWS/811059995 原文发表时间:11月5日,2008   我认为《纽约提喻法》你必须看两次。我看了第一次,知道了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同时知道我没能完全理解它;我看了第二次,因为我需要;我又看了第三次,因为我想要。即使是对于没看懂的观众来说,这部电影也会在他们心中生长下去。现在这个年代,很多人甚至连一次电影都不看。不过生活中也有其他的选择——不一定是电影,但是人们必须能够幻想。如果我们不以任何一种方式“看电影”的话,我们的思想便会腐烂凋零。   这是一部如同伟大小说一般丰满的电影。就像《沙崔》(Suttree),那部我经常提及的科马克·麦卡锡的小说一样,你并不是非得看第二遍才能看明白《纽约提喻法》——但是只有看了第二遍,你才能明白整部电影是多么的精美。影片的表面看起来令人气馁,然而影片的深度引人入胜。当影片作为一个整体串联在一起,揭示出它自己的秘密之后,你便会急切地又一次回来看这部电影,就好像它是一个护身符一样。   喔,这看起来好像是一篇“交口称赞”的文章。不过,如果人们害怕一部有可能会好的电影的话,他们又为什么要去看那些他们觉得会是垃圾的电影呢?《纽约提喻法》的主题在于人们的生活和这种生活是怎样运作的。以一个神经过敏的北纽约州剧场导演作为主人公,影片包含了每一个人的每一种生活,以及这生活的种种妥协与失败。(译者:这正是“提喻法”的所在)稍微想一想,你就会发现,我的上帝,这正是关于你的。无论你是谁。   生活应该是这样运作的:我们从我们自身中破壳而出,并展开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中;我们试图实现自己的欲望;我们又叠回到我们自身中,之后死去。在这个标尺上,《纽约提喻法》追随了一个人从40岁到80岁的人生。Caden Cotard(由菲利普·塞默·霍夫曼饰演)是一位剧场导演。他有着所有人都有的烦恼和自怜自哀,所有人都有的伟大的时刻和抽噎的时刻,所有人都有的傲慢和恐惧。换句话说,他可以是我,他可以是你。职业,名字,种族,性别,环境,这些全部都可以变化,然而其核心的“人”始终是同样的。   生活是这样发生的:如果我们幸运的话,我们会找到自己所想要做的事情;如果我们同大多数人一样的话,我们会找到自己所需要做的事情。之后,我们会用这件事情来获取食物,住所,衣物,伴侣,安慰,第一本莎士比亚,模型飞机,芭比娃娃,一把米饭,性爱,孤独,一次威尼斯之旅,耐克,饮用水,整容手术,儿童保健,狗,药物,教育,车,精神上的慰藉——任何我们觉得需要的东西。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扮演起这个我们称之为“我”的角色,试图将自己标识为一个有能力得到——同时又应该得到——这些事物的人。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将生活中的人区分开来,划入不同的隔间。同时我们会定义他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满足我们的利益。然而,我们所能定义的,只能是自己头脑中对于这些人的投影,因为我们并不能迫使人们按照自己的欲望行动。人们的行为是会与我们预料相反的,人们是有他们自己的意志的。最终(的情景会是这样的),新的我们的投影会定义新的他们的投影。有的时候,我们自己的不同投影会有分歧,我们会屈服于种种诱惑——(我们会说)哦,神父啊,我除此之外别无选择!我感觉像在地狱一样!我忏悔!(然而很快)我(就会)再次屈服于诱惑。   把这一点记在脑子里,等经历过岁月,挫折,更高的智慧和更多的不确定性之后,再来理解它。最终,你会明白《纽约提喻法》关于Caden Cotard的生活和他生活中其他人的生活究竟是想说些什么。查理·考夫曼是少数几个真正重要的编剧之一:他真正地将剧本转化成了他的媒介。大卫·马梅是另外一个这样的作家。不过,他们的伟大与那些伟大作家转行写剧本(比如让·谷克多,哈罗德·品特,和威廉·福克纳)的伟大又是不一样的。考夫曼是在高高在上的地方同英格玛·伯格曼一起写作。这次,他当起了导演。   很明显,他只关心一个主题,即人的头脑;他只写一种情节,即人的头脑是如何与现实,幻想,错觉,欲望,和梦境相交流的。《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改编剧本》,《人性》,《危险思想的自白》。这几部影片除了是关于头脑之外还能是关于什么的?考夫曼以朴素的方式阐述着这主题。在一部电影中,人们可以进入约翰·马尔科维奇的大脑;在另一部电影中,一位作家有着一个能做他所不能做的双胞胎弟弟;在另一部电影中,一个游戏节目主持人是,或者说他认为他是,一个国际间谍。在《人性》中,一个男人在极为严厉的父母的影响下度过了童年。在他成人之后,他试图教小白鼠坐在小桌子前并且学会使用不同的餐具。行为究竟是人学习到的还是被强加在人身上的?   《纽约提喻法》并不是一部关于戏剧的电影——尽管它看起来像。考夫曼认为我们在生活都扮演着这一种角色——我们都像是戏剧导演。那巨大的,一层叠一层的布景,正是我们对于生活这项企业的区域划分;那些演员们则是我们对于生活中的其他人的投影。他们中的一些人饰演替身,被分配去做一件不可能的事情。(理论上来说)他们可以自主的表演,可以不顾导演的指挥。(也正因此,)他们试图控制他们自己的投影。与此同时,这一切的源头,我们的主人公,日渐的衰老和疲劳,病态和绝望。这究竟是现实还是梦境?这世界不过是一出舞台剧而已,我们也不过是台上的演员。这全是一出戏。这戏即是现实。   这并不是一篇传统意义上的影评。因为对于这部影片来说,没有必要介绍角色,介绍演员,对他们的表演加上几个形容词。看看卡司表上的名字,你知道我对他们的评价是怎样的。对于他们来说,这部电影肯定没什么可奇怪的——这正是他们每天都在做的事情,尤其是等在一旁让导演做决定的时候。   影片的片名(Synecdoche, New York)究竟是什么意思?意思是说这就是片名。别跟自己较真了。   (在我个人看来影片的片名正是点睛之笔。首先它是一个双关语。影片设定在美国纽约州的城市Schenectady,New York。而片名中的“提喻”一词Synecdoche与这个城市名谐音。提喻这个词发音很怪,念出来的感觉大概是Si-neck-de-key;而城市的名字念作Si-ke-neck-te-dy。其次,片名也直接点出了影片的主题和野心,即是所谓的“提喻法”——以小喻大。影片所展现的是Caden Cotard一个人的生活,却从他一个人的生活中映射出整个人类的生活。其实,人生中最大的谜团,就是人生本身。)

 3 ) 《纽约提喻法》的超现实意象浅析

《纽约提喻法》(2008)由查理·考夫曼自编自导,这是一部几乎说尽人生的异世神作,奇谲晦涩,让人惊颤或“烧脑”的,正是片中种种诡异的超现实元素。

故事围绕一个名叫凯顿(Caden)的戏剧导演展开。尽管他的职业生涯步步高升,但他却开始受到各种古怪病症的困扰(如大小便颜色异常、无法控制的抽搐)。同时,他的家庭生活也并不幸福,画家妻子对其日渐冷淡,他也与剧院里的工作人员和女演员有了亲密关系。直到有一天,妻子离开了凯顿,还带走了女儿。历经种种打击,凯顿决定开始一个宏大的戏剧项目——打造一座人造纽约城,雇佣海量演员,在巨大庞杂的剧场里表演每个人的生活。

在影片中,一丛丛疾病如铅块般阻滞着身心,在与多位女子的交往之中,凯顿只感到了空虚与疲惫。衰老如影随形,人生成了一场漫长而孤独的死亡。在浩大庞杂的人造纽约里,不断轮演着庸常琐碎的生活(既有与实际时间同步的生活表演,也有将一生集中在一天里演完的实验)。至此,真实与虚幻的界限早已被打破,就连故事中的时间也变得时而跳跃,时而断裂,时而凝固。凯顿亦由戏剧的主宰者(总编导)渐次变为服从指令的演员。及至所有群演或死亡或离场,原来所有人都有同样幻灭的人生。

虚实模糊、身份叠置始终是查理·考夫曼作品的一大特色。他的电影从来都不乏超现实元素。当你执迷于索解时,自然难免觉得“烧脑”,然而,超现实意象的主要魅力,并不来自于理智的条分缕析与穷追不舍。恰恰是其神秘、反常、暧昧和开放的特质,才让人沉醉不已。因此,本文也仅仅只是尝试描述和指出影片中几个值得驻足玩味的超现实元素,具体如何读解(或者需不需要解析),还要留待各位读者/观众自行决定啦。

意象1:自动远程同步的日记本

有一天,凯顿在枕头下找到了(跟随妻子离去的)女儿遗落下的日记本,此后直到女儿停止写日记为止,几十年来的日记全都会自动显示在这个日记本中,凯顿可以每天读到。

(其实这个比较接近于今天的云同步笔记软件……超现实性只是来源于将数字笔记本的特性赋予实体笔记本)

意象2:随主人意愿变更内容的书

女心理医生送给凯顿一本自己写的书,凯顿在飞机上翻看着。读到“但唯一不变的是,我一直和你在一起,比如,看你的左边”时,他向左望去,看到心理医生也在注视着自己。随后,心理医生靠在凯顿身旁,露大腿诱惑他,但他无动于衷,她便没好气地回到座位上,这时男主再读书上的内容,在正常的高深学术内容之下,突然冒出了一段:“我将我成熟的芬芳送给你,但却被你否决,这本书结束了。” 之后的每一页,都变成了白纸。

意象3:微缩画

凯顿(前任)妻子的作品都是要用放大镜才能欣赏的微缩画。在西方艺术史上,这个创作方式并不新鲜,但却恰恰契合了片名《纽约提喻法》——男主在纽约城中建造了一座巨型剧场,试图复制纽约城里的万象,甚至成为对世界上每个人人生的象喻,此即小中见大,以微缩的方式呈现宏观整体。

“提喻”的主要类型便是以部分代全体,抑或以整体代个体

意象4:锲而不舍的跟踪者

一位高个秃顶老者,跟踪了凯顿二十年,之后应聘他人造纽约城中的【凯顿一角】,终于得到了这个时刻扮演男主的工作。不过,最后他还是从片场一座楼的屋顶上跳下自杀了。事实上,这个痴狂而执著的追踪者,在影片开场没多久就现身了。如图所示,男主刚(在影片中第一次)出门,就切入一个不明老头远远窥望他的过肩镜头,紧接着是老头在后景中虚焦的反打镜头,当凯顿离开画面,摄影机移焦,后景里的老头变得清晰可见。这个老者之后也曾在男主沉浸于二人世界时在后景中出现。只是,对于大部分初次接触本片的观众来说,应该很难想起或注意到他,这也是为何本片要重刷甚至N刷才能完全get到的原因之一

意象5:永恒燃烧的老宅

一座永远(有某个角落)在燃烧的房子,恰似一个痛苦而窒息的人生隐喻。影片中,长期居住在这栋老宅里的女子最终死于烟气吸入过量。这一意象很可能来自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对人生的形容:“我们都住在一间燃烧的宅子里,既没有消防员可叫,又无路可逃,只能通过楼上的窗户往外观视,及至房子被烧毁,我们仍旧困锁其中。”

(We all live in a house on fire, no fire department to call; no way out, just the upstairs window to look out of while the fire burns the house down with us trapped, locked in it.)

意象6:几乎不可能完成的表演项目

凯顿是人造纽约城剧目的导演,每天都要写一大堆表演指示……这个工作量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承受(尤其是对于男主这样衰老而精力不济的人)——这或许也是为何身为编导的凯顿最终活成了行尸走肉般的演员的原因。

另外,2020年初引爆柏林电影节的《列夫·朗道》,整个项目的实施方式就比较接近于《纽约提喻法》。

意象7:被困住的人

这个不算超现实意象,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构图上的修辞策略:凯顿到成人俱乐部看(长大后的)女儿表演,必须隔着玻璃,但摄影机反而将男主呈现为被囚禁的人。无论是他纠结痛苦的表情,还是那斑斑点点的灯光(乍一看如同水泡、气泡),都给人“这家伙淹水了”的错觉。

联系本片中的其他意象,便可发现,诸如燃火老宅、上锁却会自动更新的日记本、局限在针眼方寸之间的微缩画、人生的意义只在于跟踪和搬演他人的老者,以及穹顶覆盖住的人造剧场,都透现出了【禁锢与束缚】之义。

意象8:纹身花瓣

凯顿的女儿临终时(疑似死于艾滋病)躺在病榻上,右胳膊纹身上的花瓣旁,突然冒出了一片真的花瓣,恍若凋谢的生命。

意象9:废墟之城

人造纽约城最后变成了或混乱或空荡的灰暗空间,所有群演都在现场去世或离场——遍地残骸,时而可见尸体,戏与人生真正合一。

类似意象或曰废墟空间,亦为安东尼奥尼(《红色沙漠》)与安哲罗普洛斯(《哭泣的草原》《时光之尘》)所钟情。更脍炙人口的影像例子,还有《远大前程》(大卫·里恩版)里时间停滞的荒残老宅,以及《超脱》结尾的废弃教室。


首发于公众号【冰红深蓝电影】,一起看佳片,赏经典~

 4 ) 看不懂就对了,第四型人格最恐惧的就是被人看懂

正巧昨天在看考夫曼的新片《失常》,冲着其中一篇影评的点评,来膜拜一下这部神片。
如同大家都同意的一样,导演考夫曼特别爱谈论人和精神病,《失常》中的男主角患有费格利妄想症,认为全世界都是同一个人扮演的,而《纽约提喻法》中,男主的姓氏Cotard,则隐喻着一种截然相反的精神病,叫科塔德妄想症,该妄想症患者认为自己已死,因此此症还有一个更易被理解的名字---行尸综合症。
我不想讨论剧中男主是否真的有行尸综合症,有种种证据说明他可能患有行尸综合症,也有一些证据说明他并非有此症(比如他一做爱就哭泣、自我意识极强,都不是行尸综合症的表现)男主的姓氏可能是导演的隐射,也可能是导演故意造的一个令人看不懂的烟雾弹。而我觉得比行尸综合症更为显而易见的是,导演在谈一个典型的一般状态下第四型人格。
唐 查理 里索在《九型人格》中这样描述一般状态下的第四型人格:
他们关注情感,能把一切都内在化和个人化,自我陶醉,多愁善感,羞涩,自我意识过强;性情善变、忧郁,显得“难以接近”,且自觉像是局外人。他们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因此不愿像别人一样生活,即便在情感上也有这样的需求。他们是忧郁的梦想家、自怨自艾、颓废、情感放纵,生活在幻想的世界中。自我怜悯和嫉妒他人使他们很容易陷入一种自我放纵中,慢慢地变得不切实际、不事生产且矫揉造作--总在等待一个解救者。
而在电影即将结束的前4分钟,画外音对男主的描述定性都应和了这种人格。
“曾经是什么在你的前面,一个令人激动而又神秘的未来,现在一切都在你身后了,活着、明白、失望,你明白你并非那么独特,你为你的生存挣扎过,而现在只能悄无声息的走,每个人都有这种经历,每一个人,情节几乎一样,每个人都一样,你是海柔尔,克莱尔,奥利弗。。。”
男主戏里戏外在做的事情就是不断的寻找自我,而第四型人格越是想要找到自己就越是找不到,也越来越迷失。男主不断的导演自己,戏里戏外的想要导演自己的人生,最后,他被生活所替代,他不是自己了,他既是所有人,又不是,他成了个普普通通的人,像每一个人一样挣扎过,可是,比别人更糟糕的是,他曾获得了那么多的机会去修正自己,却都在每一次关键的时候,错过了。
他很早就意识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就是海柔尔,却在和海柔尔爱爱时哭泣,他无法解释自己,而令海柔尔恼羞成怒,他不敢主动的拥抱他想要的人,只好一直默默的等着自己心中的解救者垂怜自己。
他从未在大女儿奥利弗的生活中扮演好一个父亲,却又在试图弥补大女儿的幻想中,丧失了好好与二女儿相处的机会。
最可怕的是,他时常想不起自己的二女儿。
第四型人格是最优秀也最具有潜力的艺术家,他们天生自带灵感,多愁善感是他们的灵感之泉,但也因这种天生的忧郁,令他们极易抑郁,在遇到困境时,抑郁会令他们迅速止步不前,甚至想要毁灭已有的一切。最有趣的是,第四型人格多半是体验主义者,他们愿意尝试一切痛苦与欢乐,失恋的泪水、绝望、狂喜、愤怒,全都是他们无憾于人生的证据,他们需要情绪,也最为关注自己的情绪,他们通过自己的情绪确认自己还活着,确认自己与他人不同,这种不同最重要的就是无法被多数人看懂和理解。
而他们最最抑郁和矛盾的地方就在于,既想要被看懂,又害怕被看懂。
如同这出戏一般,凯顿一直在寻找救赎,他认为找到自我是救赎的一种,他认为得到海柔尔是救赎的一种,当他失去了一切时,被不被看懂已不重要了。
那,这部戏其实一直在讲一个字,叫“作”。凯顿一直试图寻找自我而忽略了身边的人,也一直不敢真正承认自己所需所想,他作到最后一幕才终于对自己坦诚,他又老又疲惫,只想在一个人身边坐下,取一点暖。
而他所导演的那部戏,叫死亡。

 5 ) 无止尽的秋天

“……孤独的人将永远孤独……”随着电台中一首献给秋天的诗歌,故事陷入了所有家庭生活所能陷入的各种无奈“恐怖”的琐屑之中。就像一面逐渐龟裂的窗户,当各种裂缝连到了一体,人生的逐步崩坏在各种荒诞中开始了;作为一个剧作导演,主人公打算用人生最后一个庞大至无限的创作,来寻找自己眼中逐渐迷失的世界及自己;于是,在一个仿佛被时间所遗弃的巨型仓库中,提喻法纽约,一个寻找着主体的喻体,开始了失控的生长……

领教过《人类本性》《改编剧本》《傀儡人生》《暖暖内涵光》的朋友应该会记得这个怪鸡编剧非一般的创作功力;而此番亲自上阵当导演,更是为所欲为地将以往作品中多少穿插的轻松愉快统统换做荒诞绝望,却不妨碍所有细节生活化的依旧诙谐。至于编剧一向的童话意识,在掌握了导演主导权后,更肆无忌惮起来;偷看女儿穿越时空的日记,住在一直燃烧的房子里,纹身的花瓣图案逐渐脱落,更不用说那数学分形理论中无限自我映射的城市及居民——每个人都失去自我般地饰演着彼此,直到重复的角色活出了这个后现代社会所能为个体带来的所有可能性。

忘了在哪看到一个采访,导演说,自己要拍的正是一部“恐怖电影”。其中的“恐怖”,绝不是商业电影中所谓的感官刺激,而是每个人生活中都可能体验并经历的恐怖;就个人看来,很成功地完成了作业。到片尾最后一个字幕消失时,我看着黑暗房间中,木凳子上那个饰演着我的演员,他在莫名其妙地大笑;然后我坐到了他的身边,假装所有可能的观众,正关注着眼前这拙劣的演技,直到他将笑声转变成绝望的痛哭。

 6 ) 绝顶高手抑或走火入魔?

  ■文艺补白

  最新文艺片推荐

  《微缩纽约》的剧情编排达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令人如坠梦中,真假混淆。观影过程有如阅读好书,会有过电的快感,不想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看完还意犹未尽。

  《微缩纽约》

  导演:查理·考夫曼

  主演: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这部电影就像科马克·麦卡锡(Cormac McCarthy)的小说《沙崔》(Suttree)一样精彩绝伦,你不一定要完全理解,但必须认识到它确实好到一定程度。让人退却的架势,吞噬你的深度,通过影片展露的一切,你会发现它近乎一部神作。———Roger Ebert(《芝加哥太阳报》)

雷声大、雨点小,去年《微缩纽约》(Synecdoche,NewYork)的遭遇就是这么回事。在戛纳时还戴着“天才编剧首次执导”的光环,引人期待;可到了年底评奖季即惨遭冷落,除罗杰·伊伯特替它摇旗呐喊,鲜有人提起。伊伯特把它跟麦卡锡的《沙崔》相提并论,原因在于经过考夫曼的倾力而作,《微缩纽约》的剧情编排确实达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令人如坠梦中,真假混淆。观看电影的过程有如阅读好书时的过电快感,不想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看完之后还意犹未尽。另一方面,影片主人公卡登有着疯狂的创作想法和欲望,他跟麦卡锡一样收到一笔飞来的“麦克阿瑟天才奖”,麦卡锡从构思到完成《沙崔》花去三十年时间,卡登试图完成剧场大作“提喻纽约”用去半生,二者的经历同样艰难且漫长。

查理·考夫曼(Charlie Kaufman)有意识地拒绝了好莱坞剧本的写作模式,《改编剧本》(Adaptation)、《纯洁心灵的永恒阳光》(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等片的意识流手法(由人物思想的变化流动推进叙事),跟传统叙事相比确实旗帜鲜明。他形容在《微缩纽约》里像做梦一般,没有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限制,把堆积已久的冲动和想法,一并放入片中。

看看它是怎样做梦的吧:前五分钟看上去是平凡家庭的上午时光,不过留意下散落其间的日期,广播电视里的声音、报纸还有牛奶纸盒上的数字,原来前后十秒内时间都是跳跃的。短短五分钟,时间过去了一个半月。神奇的开始之后,卡登的人生是以几个月乃至几年计时跳跃,主演霍夫曼从一头浓发到谢顶秃头,迅速产生着变化。

片头女教授朗读里尔克的《秋日》已经提示了点东西:人生开始衰退,生命走向死亡。那间着火的房子和反复出现的死亡葬礼,同样也能说明这点。卡登一直为创作危机的焦虑所困扰,搞艺术的出不了作品跟濒死也没什么区别。他的“提喻纽约”和妻子从事的微缩油画有所牵连,对方离开了他,作品又很受欢迎。卡登想证明自己,展现整个人生与纽约,却只能复制现实。一心想要事业成功,又放不下个人私事,夹缝中的煎熬很矛盾不是?

妻女离开后,卡登的精神困扰愈发严重,他把所有能量投放进剧场试验中。纽约城被搬进了仓库里,卡登和周围人的生活既在剧场里排演又在现实中发生。别人扮演着卡登的角色,卡登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角色,彼此交替扮演,身份错位,复杂至极。一直到最后,这出戏不再有一个主角,身为导演的卡登也不例外。众人四散,影片说:“ 你可以是所有人”。

与女性交往中的脆弱与不能,不断出现的心理暗示和自我指涉。可以认为这是考夫曼本人的继续反思,也可以说它揭示了人生的无奈与困境。而这些,只能算是《微缩纽约》的冰山一角;剩下的,你只能自己去感受。【南都 http://epaper.nddaily.com/C/html/2009-03/14/content_729552.htm

 短评

结构上的巅峰之作,《云图》之流和它相比根本不配被称为有结构呀。影片到排戏的段落真是惊喜不断,有文化有情怀,很好看。有能力有机会去玩这样一部电影,真是有些难以想象。能够完成这样影片的导演才配被称为作者呀。层次上的庞大和反向包裹世界、及内部各层的汇通,执行的严谨且丝毫不乱也很可观。

3分钟前
  • xīn
  • 力荐

从头到尾高能复杂,太意识流太超前,跳跃的时间线和思维状态、梦境与现实的交织交错、性别身份的互换体验以及濒死状态的晦涩表达,都足够击垮观众。一刷完全看不懂,二刷过后留意了很多细节,但仍然没有完全跟上导演的思路。

4分钟前
  • 亲切的昊子
  • 推荐

8/10。不愧是查理·考夫曼,在探索形式的过程中同样注重于剧情,本片理应接近作家电影的范畴,平行又交错的复杂结构,把幻想、人生、荒诞、戏中戏、繁多的场景组接成片段化的非线性叙事,故事承载的的信息量自然无比巨大,虽然有点失控、难懂却别具匠气。简直是当代阿伦·雷乃有木有啊!!!!

9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说实话,我真的看不太懂,也许要到很久很久之后,也许这辈子都不懂了。

13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还行

1、神作,自反之自反,扮演之扮演,戏剧的界限和生活的界限,虽然不讨观众喜欢,因为难懂。2、直奔《8又二分之一》而去,这片子值一个金棕榈,大手笔的艺术片,现在这个气候还能有几部?3、关于过去也关于未来,一部电影能讨论什么?sigh,这部电影超前这个时代太多。

17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闷死了

20分钟前
  • zing
  • 还行

史上最雷台词:“哈罗德·品特死了。”——该片上映2个月后,哈罗德·品特死了。

21分钟前
  • zitsunari
  • 推荐

无法用短评来形容。准备好你的耐心和对孤独的认同感,从这里上路吧。

26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讲故事的方式确实有点绕且一反常态,从开头寥寥几分钟塞进数月的时间就可见一斑,导演通过增加角色、插入看似无意义片段以及将生活与戏剧两者无缝互文等多种方式来增加剧本的复杂度和观看的难度,跳跃性叙事也与好莱坞背道而驰,不过格局和野心都值得鼓励。这种电影很难在短时间看第二遍,太费脑了。

29分钟前
  • 柯里昂
  • 推荐

查理·考夫曼处女作,奇诡晦涩。烧脑程度远超[穆赫兰道],虚实交织与时空跳跃性胜过[八部半],奈何我找不到看第二遍的动力。主题核心是死亡和存在主义式的永恒孤独,人生困境。绝望与无力感贯穿全片。着火的房子。PS:修订翻译了字幕,由于内容难度不小,个人水平有限,质量还是不够好,哎。(8.5/10)【20200131重看】几乎所有考夫曼的作品都在讲述一个“扮演”的故事,最终都由于过于入戏而模糊了虚幻与真实,这部则是集大成之作。时间或跳跃或断裂,或凝缩或不再存在(对于主人公而言)。由便尿色异与抽搐起始,疾病如铅块般阻滞着身心,人生成了一场漫长而孤独的死亡。在浩大庞杂的人造纽约里不断轮演着舞台上的生活,直到将一生集中在一天里演完。编导渐次变为听从指令的演员。及至所有群演死亡或离场,原来所有人都有同样幻灭的人生。(9.5/10)

30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请撑完前一个小时.

35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还行

如人生般漫长诡异。

38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这么好的构思……考夫曼您别亲自上阵该多好。。。所谓各司其所。。人各有志

41分钟前
  • Touma
  • 还行

艺术家们可以用自己的作品去抵抗孤独和无意义,给混沌的现实赋予一个自己所理解的形态。但最终,当用自己的肉身去面对虚无的时候,才发现生而为人,只有死亡是唯一的解脱。 #太高级了,但也太不好看了。#

46分钟前
  • 孔抽象
  • 推荐

开头几个预叙之后,影片便不可阻挡地奔着死亡的终点而去。几段音乐运用得很棒,这也是美国独立电影的特色。有些缺憾的是自从Sammy介入之后,影片一下子收窄了,可能也是随着生命衰老的节奏吧。关于时间穿越的分析可参见个人影评

48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推荐

将此片归类为”第一遍没有看懂也不大有兴趣再看一遍若是别人要看可以陪着看一遍的电影“。

52分钟前
  • StarKnight
  • 还行

从对生活琐事的解释形容,一直到这出戏剧的完成,始终以自我的节奏步步推进最终将最初的设定全部指代。凯顿的人生,逐渐搭建起来的剧场,所有人物细节随时间推移构成了一个庞大壮阔的影像世界,直到置身事外的人再也分不清谁是主角,直到产生幻觉。这部电影如果能完全被人看懂,它的意义也就荡然无存。

57分钟前
  • KitajimaJunko
  • 推荐

电影不是文学,想表达点儿内涵就必须要用电影自己独有的语法,而不是大段大段的只具有文学属性的台词

60分钟前
  • 喷子
  • 较差

但就編劇的部分來講,神作。即展現了創作的痛苦,又在剖析痛苦的根源,最棒的是不忘記批評這種痛苦的創作的虛無。

1小时前
  • 17950
  • 力荐

所有发生的都成为戏的一部分,正在发生的也成了戏的一部分,还没发生的戏将要演到。最后戏死了。

1小时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