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名流1985

HD

主演:葛建军,任伟民,孙才华,朱旭,张雪梅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198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小巷名流1985 剧照 NO.1小巷名流1985 剧照 NO.2小巷名流1985 剧照 NO.3小巷名流1985 剧照 NO.4小巷名流1985 剧照 NO.5小巷名流1985 剧照 NO.6小巷名流1985 剧照 NO.13小巷名流1985 剧照 NO.14小巷名流1985 剧照 NO.15小巷名流1985 剧照 NO.16小巷名流1985 剧照 NO.17小巷名流1985 剧照 NO.18小巷名流1985 剧照 NO.19小巷名流1985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我看《小巷名流》

国产片也不全是垃圾。1985年的《小巷名流》,就让我拍案叫绝。

从连文导演,朱旭、孙才华主演。如此精湛、深沉的国产片,只能出自知识分子之手。

对白鲜活,俏皮话比比皆是。反观今天的网络语言,虽纷繁有趣,但味儿不够,越来越像世界语。汉语自有其本来面目。至于这是好是坏,则是另外一回事了。

恭录几句台词,解救一下整天被“最新国产片”折磨的大家伙儿。

1.“我犯了错误,围棋盘里下象棋——路线不对。”

2.“有屁就放。不要穿靴戴帽”

3. “他们这些人呀,有权就是理。”

4. “他发酒疯时是狗咬月亮——不知高低。”

5.“她确实是菠菜煮豆腐——一清二白啊!”

6.“有几个流氓在敲丁香的门。我去文攻了,不管用。你快去武卫!”

7.“我坦白:那时候我耗子别手枪——起了打猫的心。”

8.“苏联叫人民演员,朝鲜叫功勋演员,那美国叫好莱坞演员,香港叫明星演员,至于我们国家嘛,叫文艺工作者。”

9.“对我批判的越狠,就是爱的越深。让我体无完肤,才能让我健康成长。”——我记得,王小波李银河研究解释SM的快感,就是这样,所以才有人乐此不疲。

 2 ) 【422】《小巷名流》——鲸鱼推荐872部好电影

《小巷名流》 年代:1985年 / 国家:中国 / 导演:从连文 / 主演:朱旭、葛建军、孙才华

适宜人群:60后和70后

聊到这部电影时你可以谈论以下话题

60年代末到70年代的那场浩劫,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运动结束之后,关于它的反思在文化艺术领域全面展开,催生了“伤痕文学”、“反思电影”等多种类型文化。

提到反思电影,可能很多人会想到《天云山传奇》《芙蓉镇》《小街》,而这部《小巷名流》则被长久地忽视,其实它对文革辛辣的讽刺和深刻的反思,绝对不输那些响当当的经典。

影片聚焦于文革运动中的三个底层角色,卖花圈的司马寿仙,裁缝卓春娟以及卖狗肉的牛三。司马寿仙就给周县长的父亲送了花圈和挽联,而后来他才知道,周县长的父亲在旧社会是地主,还有海外关系,所以他被批“为地主唱挽歌”。

卓春娟在旧社会曾是军官的姨太太,自然成为重点批斗对象,连女儿也都受牵连。至于没什么文化的牛三,他不过就是就是喝多酒了闹事,也被纠察队抓走。他们被关进所谓的学习班进行改造,于是三人的命运联系到了一起。

影片对于文革期间那些荒谬的阶级斗争,都有十分直接的表现。要开黑白交待大会主动坦白,就连跟多少人发生过关系也要说,父亲要跟儿子划清界限,有时也免不了一顿毒打,逼得卓春娟要上吊自尽。

司马寿仙一语道出所谓革委会能横行霸道的原因:“他们这些人,有权就是理。”而当何癞子被罢免权力之后,学习班也就解散了。事后何癞子还得跟司马寿仙道歉,可是道歉又有什么用呢?

电影并没有就此停住,而是继续关注这些人的命运走向。牛三保护卓春娟母女,让她们深受感动,卓春娟想把女儿嫁给牛三,但耿直牛三远走他乡,去找他的河南女人了。

司马寿仙后来将这段经历写成了小说,结尾则是一出悲剧,然而编辑觉得这样不妥,要让他改成一个光明的结尾。这一幕颇意味深长,如果连这样的灾难也要美化,甚至避而不谈,那么是否还能避免类似的错误不再犯呢?

全片最精彩的部分是这两处

笑点1

第18分钟,司马寿仙被批斗,要求上台做坦白交代。由于他是文化人,所以说出来的话总是一句一个歇后语:“我是黄牛吃草帽——一肚子的烂圈圈儿”、“我现在还是围棋盘里下象棋——路线不对”。

他用极快的语速说:“我知道对我批判地越狠就是爱得越深,批得我体无完肤才能促使我健康地成长。学习班的领导同志们、同学们,让我们以最最最最崇敬的心情高唱《红色电波传喜讯》。”然后他掏出红色语录,率先唱起来,气得造反头子骂道:“滚下去!”尽管现在看来十分搞笑,但正是那个疯癫年代下的常态。

笑点2

第35分钟,司马寿仙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儿子叫他吃饭也没动静,儿子以为他去世了,哭了起来。结果司马寿仙一下子坐起来,扇了儿子一耳光,说:“哭什么,没有阶级立场。”司马告诫儿子,要跟自己划清界限,必须要对自己狠狠地批、狠狠地斗。然后他又重新躺下,让儿子来一遍。

这一次儿子立刻不一样了,指着父亲骂道:“司马寿仙,黑心肝,妄想复辟资本主义卖花圈。今天,我要和你划清界限!老子反动儿好汉,你这个无耻的狗屎队,自绝于人民,罪该万死,我要把你批倒,批臭,叫你永世不得翻身。”亲情泯灭是这场运动中最悲剧的人性沉沦。

 3 ) 时代的悲剧

《小巷名流》 有人评论“最荒唐的年代,就用最荒诞的故事……铸就最佳文革电影”。 我不赞同,这些故事“荒诞”吗?你问问从那个时期过来的人,有没有觉得荒诞,他们只会告诉你,真实发生的,电影根本不敢拍。 人在时代面前,太微不足道,时代造就了人们的悲剧,抗争毫无意义。 在电影的快结尾时,省里来的高老师(编辑)说要有意识突出人物的反抗精神,讲述人司马寿仙发问到:我该怎么改呢?我到底该怎么改呢? 最后的机位:小巷依旧是小巷,人们川流不息,时代却已经变了。

 4 ) 笑著哭

笨拙的鏡頭,粗糙的剪輯,不能掩蓋該片的光芒。對司馬二哥的知識分子刻畫還算到位,小心思,救人與水火。牛三最光輝,有當年趙匡胤千年送京娘的風範。卓春娟母女最悲涼。高風編輯還是文革思維,只是換了個情景而已。

 5 ) 悲剧啊悲剧

其实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并没有听说过这部电影。在微博上看到了一个片段,讲司马寿仙说指鹿为马的故事,突然就对这个电影产生了好奇感,于是检索后,发现了这部电影。这部电影不长,短短85分钟,从几个人的缩影,深刻反映了那十年。

司马寿仙是一个穷酸秀才,颇为清高,自持为司马相如的后代,而他的对面是卓春娟,民国时期是一个姨太太,固然这个背景是要挨批的。而牛三则是一个屠狗辈,爱好喝酒,虽不怎么识字,但是却仗义。何司令本来是一个收破烂的,但是当运动开始后,见风使舵当上了一个司令,经常组织大家斗人,开学习班。还有一个出现几次的配角,是何司令的手下,后来腿被打折了。丁香则是卓春娟的女儿,后来想去当演员,却被一个官员和他的儿子玩弄,最后做了一个售票员,演员的梦也碎了。当然还有一些刻画的人物,虽出场不多,但是令人记忆尤深,如插队的大妈,她也是小组长,多次威胁卓春娟下乡,说城里不养闲人;还有酒店的老板。

其实故事是很简单的,司马寿仙和卓春娟、牛三被带到学习班,这三个人由于认识不深刻,所以被单独弄到一个小组整改。为了逼迫卓春娟承认自己的罪行,何司令派人打她,但是不要打出伤口。后来在司马寿仙的帮助下,卓春娟写了一份假名单,说自己和这些人有过来往或关系。但是没想到这里面有一个人是何司令的领导,于是最后何司令受到了处罚,被免除了职位,而这三个人也成了好朋友。但是流言蜚语仍不断,晚上有流氓敲卓春娟家的门,也有碎嘴女人八卦牛三和卓春娟母女的是非,卓春娟也被针对,不允许她重新营业她的旧衣服店,只能捡垃圾为生。再后来,丁香得到了成为演员的机会,而牛三心怀前妻的愧疚,拒绝了丁香,而只身去找以前的河南女人,但是丁香没想到被侮辱,终于卓春娟受不了而疯了。

整个故事是以司马寿仙的小说进行回忆的,他把自己的经历写成小说,讲给编辑听,然后也穿插回现实,给编辑说,牛三在这,丁香在这,卓春娟在那。整个故事也是一个悲剧,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悲剧。对司马寿仙来说,他在这十年中受了很多苦,逼得假死让自己孩子批斗自己,和自己划清界限;对卓春娟来说,她的背景一直被议论,以至于连累丁香,最后疯掉了;对丁香来说,她因为母亲的背景而永远被看不起,好不容易有了机会成为演员,却被强暴,最后成为了一个售票员;对牛三来说,或许他的结局是最好的吧,他本来只是一个屠狗的人,到后来,他仍然还是一个屠夫;而何司令,也重新回到了捡破烂的生活,并且被众人嫌弃;何司令的狗腿子,虽然也有露出人性的时候,比如让牛三参加吃饭和喝酒,但是由于作恶过多,最后双腿被打断。

电影有很多非常值得回味的台词,让人哭笑不得,比如,道德是封建余孽的东西,不要讲道德;你的问题,不是一般化的严重,我看需要成立专案小组来进行调查;这次就是我们没文化的老粗,来打倒你们这些有文化的黑心人;我给地主写过挽联,我是地主的孝子贤孙,我反省;我经常喜欢在我的黑店里面讲历史故事,现在看来,我是利用这些故事反对大家,我检讨……

而“悲剧啊悲剧”也是司马寿仙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确实,这是一个悲剧。

 6 ) 发人深思

上面那些是畜生 下面做猪狗 多年来的人为浩劫造成了中国人胆小怕事自私自利的性格不知道还要多少代人才能醒悟 什么功大于过谁要歌功颂德谁就是甘当畜生猪狗 今天的生活离不开小平的改革开放

电影很大胆那时的审查机构和其它机关单位很有自信所以各行各业形成了一个蓬勃有朝气的气象 任何违背人性的行为终将受到历史的批判 懂得都懂

 短评

剧本极好!

9分钟前
  • 季轩
  • 力荐

与其它文革题材电影不同的是,本片结尾提出了对于反思的“反思”。

11分钟前
  • 种瓜得瓜
  • 推荐

知识分子一跃成为代表,国军家属寡妇自始至终都是受辱,戏里在文攻武卫,戏外是本本主义,样板戏演员在后台被当权者父子强奸,刺痛的不是谁的伤疤和国人的神经,而是数十年所宣扬的被打翻在地的那套依旧在唱戏的脸。

14分钟前
  • 烈焰红唇龙
  • 力荐

极端时代悲剧的荒诞喜剧化表现,中国电影史的惊鸿一瞥。

19分钟前
  • 奇爱博士
  • 力荐

既直面那段历史,也嘲讽了现实(80年代中期)。双倍的勇气!也说明了时代确实在退步走!

23分钟前
  • YC²
  • 推荐

好一幅“存照”!

28分钟前
  • 堅定de錫兵
  • 推荐

第四代导演代表作之一,反映文革时期普通人民群众卷入文革的情景。角色塑造都是以柔克刚,以弱胜强。戏中戏的结构,通过责任编辑和司马先生的对话可能就是导演想告诉观众的话。课堂看第二遍。不谈深度,角度选择就很好。

29分钟前
  • 沙漠中的常春藤
  • 还行

我到底该怎么修改结尾呢

3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触及灵魂,我几乎每天都在灵魂深处爆发革命。”

38分钟前
  • 🔥🫧🥯
  • 推荐

黄泉路上不忘斗私,故事终局依旧悲剧……

43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三个不同身份、性格的人物/家庭在十年浩劫中相濡以沫,是对人性美的颂歌。剧本巧在用故事内外两条线发展人物,让观众思索小说的真假虚实。而想要发表「真实」小说的作者,是否要去迎合大众的审美情趣,去改写违背历史逻辑的「虚假」结局呢?

44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最荒唐的年代,就用最荒诞的故事,从连文一部留神,铸就最佳文革电影。

48分钟前
  • 黑狗成
  • 力荐

相信80年代对于刚他们经历不久的那件事的描述,重在“摆事实”,轻在“讲道理”,因为道理还没想明白,却早早担心又站错队了。处处反讽+自嘲。然而直到现在,国人还是没有走出那件事的阴影。结尾处比小说还夸张的人物命运反差和被发展洪流裹挟跌跌撞撞前进的情景,到今天也依然在上演。

49分钟前
  • chrissy
  • 推荐

比芙蓉镇早两年,艺术上不如芙蓉镇,但批判性比芙蓉镇强。全片直面文革荒诞,结局更是调子灰暗,对八十年代妄图修正历史记忆的倾向也敏锐提出了反思。

50分钟前
  • 某位
  • 推荐

那段时间这类电影和小说辈出,质量也都还不错,因着创作者都饱含热情。有个疑惑:这类片子还有机会复映吗?谁要放,谁要看?

51分钟前
  • Jacky
  • 力荐

中国最好的文革片之一,可与《蓝风筝》比肩,不输《芙蓉镇》。导演用一种冷静的手法叙述了那十年的荒唐,不从主观上挑起观众的愤怒,但是观众却可以很容易的观察到其中的病态。虽然我们已经无从体会当时百姓的苦难,但却也能有所感受,有所警醒。

55分钟前
  • 吉卜赛人
  • 力荐

“东风劲吹传捷报,胜利凯歌冲云霄。我们向阳镇的革命形势是一派大好,不是小好……

57分钟前
  • 丁一
  • 推荐

补标,大约一年了,问题就是大约伤痕似的欲说还休,简单解决

58分钟前
  • 老孙
  • 力荐

仗义每多屠狗辈,在中国什么人可以活下去,要么是牛三这种你恶我不要命,要么是司马先生这种能屈能伸的韦小宝人格,至于卓寡妇母女则是注定要被社会吞噬的。

1小时前
  • 加州站街男孩
  • 推荐

哈哈哈,这才是真正的喜剧电影!

1小时前
  • 侯晓林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