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蒙克

HD

主演:Geir Westby,Gro Fraas,Kerstii Allum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法语年份:1974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爱德华·蒙克 剧照 NO.1爱德华·蒙克 剧照 NO.2爱德华·蒙克 剧照 NO.3爱德华·蒙克 剧照 NO.4爱德华·蒙克 剧照 NO.5爱德华·蒙克 剧照 NO.6爱德华·蒙克 剧照 NO.13爱德华·蒙克 剧照 NO.14爱德华·蒙克 剧照 NO.15爱德华·蒙克 剧照 NO.16爱德华·蒙克 剧照 NO.17爱德华·蒙克 剧照 NO.18爱德华·蒙克 剧照 NO.19爱德华·蒙克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爱德华·蒙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2月12日—1944年1月23日),挪威表现主义画家和版画家。蒙克作品的强烈精神和感情,对心理苦闷的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要的影响。他的作品“呐喊”(挪威语Skr ik,也译作《尖叫》,作于1893年)被视为后工业现代化的极度痛苦之象征。  这部传记影片大致遵循了1884年到1894年的时间顺序,爱德华·蒙克开始表现主义创作并且成为欧洲北部最具有争议、最多诽谤的画家。影片同时还回溯到在他五岁的时候,母亲死于肺病,其姐姐的死亡以及他自己在13岁的时候因为肺部疾病差点丧命。影片还回顾了,蒙克短暂的爱情以及他在挪威首都和德国柏林参与的一些政治活动。  花絮:  彼得·沃特金(Peter Watkins)1974年执导的这部影片记录了挪威表现主义画家爱华德·蒙克的一生,被英格玛·伯格曼评价为“天才之作”。这部影片被认为是表现艺术创作过程的最佳作品之一,它不仅聚焦于蒙克早期循规蹈矩的岁月,还深刻地展现了情感、政治和社会的剧变对他的艺术创作产生的影响。MoC这次发行的是原始的 211分钟电视版本,这也是本片地位和评价最高的一个版本。依彼得·沃特金斯所言,这是他最具个人风格的一部影片。当他被蒙克的画作触动之后,花了三年的时间来说服挪威电视台拍摄这部影片。影片1976年3月在英国BBC电视台播放之后得到评论界的广泛褒扬。《时代》杂志在评论中用到了“催眠”一词,的确,Watkins就像催眠大师一样将观众拖进了1884年的挪威。  这部传记影片大致遵循了1884年到1894年的时间顺序,爱德华•蒙克开始表现主义创作并且成为欧洲北部最具争议性、得到最多诽谤的画家。影片回溯了在他五岁的时候母亲死于肺病、其姐姐的死亡以及他自己在13岁的时候也因为肺部疾病差点丧命的经历。影片还回顾了蒙克短暂的爱情以及他在挪威首都和德国柏林参与的一些政治活动。爱猫之城忧愁河上桥 第一季夜行人德国犯罪故事:绳缚六年之痒2008死亡直播2021笑八仙之吕洞宾下山CheerUp代号021极道鲜师电影版墙里的女人攀岩的小寺同学水驴清洁公司乐俊凯皇室家族新上海滩母亲的双眼昨日的美食 电影版真相访谈第二季亡者之声阁楼里的花代号2016穿越火线(2012)加油!妈妈春天来了,春天扭秧歌的春天铁甲狂猴之决战黎明小公主杀出僵尸镇蝙蝠侠:侠影之谜(原声版)国土安全 第三季瞄准你的未来绝地枪王2埃及艳后纪念品 第一部分善意的背叛豪勇七蛟龙1960要活着去天堂脸盲少女的未知爱情赫迪绝命碰撞白虎2012

 长篇影评

 1 ) 扭曲的线条,破碎的灵魂

电影并不如传统传记电影那般讲述传主的一生经历,它只选取了爱德华年轻时期的某一阶段,再插叙了许多童年回忆,展现了爱德华苦闷郁结、忧郁疏离的内心世界。

观众从电影里了解到的并非是爱德华的生平事迹、所获得的荣誉以及遭来的非议,而是以自我生命感知一个破碎而孤独的灵魂。

导演皮特·沃特金在拍摄这部传记电影之前,曾指导过一部战争纪录片,并荣获当年的奥斯卡电影最佳纪录片奖,他将拍摄纪录片的经验也运用到了这部电影中。

整部电影有许多人物对着镜头接受采访,给观众营造了故事正在发生的幻觉,仿佛我们一下跳转回了19世纪的挪威,在场观看着爱德华正发生的一切,观众似乎洞察一切,又似乎一无所知。

电影近乎四个小时,难免令人感到乏味而昏昏欲睡,导演便又在叙事结构上做文章,采用多次闪回的方式,插叙了爱德华蒙克的童年经历,尤其他的母亲、妹妹以及其他病人躺在病床上吐血的场景。

猩红的血洒在纯白的床单上,逼仄而晦暗不清的房间,不仅给幼小的爱德华造成了终生难以磨灭的痛苦回忆,也给荧幕前的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痛苦、死亡、疾病、孤独,霎时漫上心头。

这是爱德华作品的主题,也是观众观赏电影时的感受。

 2 ) 噩梦一样的漩涡。

挺好的,漫长的时间,闪回的记忆,重复的镜头,整个影片像噩梦一样的漩涡。像是在展示蒙克可怜,绝望,偏执的一生。我觉得他可能活的大部分时间都像是煎熬。童年经历了母亲,妹妹的病逝,从小体弱多病,估计很少跟外界有过接触,还有沉闷压抑的家庭氛围,让本来就沉默寡言的蒙克,永远使自己躲藏在家庭的阴影里。这些似乎也是导致蒙克具有强烈缺乏安全感和偏执的原因。对那个第一次撩动他心的海伯格太太,就有这种强烈的依赖感,或者说是痴情,或者是因为他的经历导致他是无法忍受去失去身边的人。

我个人理解,蒙克已经缺乏安全感到了极致,他甚至会去迷恋离他最近的阴影。他的经历,他的家庭环境,他的画面背景,还有影片中提到他曾有段时间患上旷野恐惧症,害怕宽阔的地方,总是靠近墙走,挨着他的阴影。

影片最感触的地方,除了他的绘画风格形成。还有三次肖邦 《冬风练习曲》响起的时候。每次出现这首曲子都恰如其分的好。比如当那个 波西米亚式的无政府主义的主导人,在高声宣咄他那病态极端对女性仇视的言论时,音乐缓缓响起,开头的舒缓像水滴入湖面,声音孱弱却清澈,竟能他立马停下。接下来像冬风凛冽的阵阵音符,对应着北欧这片冰天雪地,冷却了室内嘈杂的人声。所有的人开始沉默,可能他们也在片刻间冷静着思考自己怎么会这样,这是为什么。

整个影片三个半小时,需要一些耐心,你得做好一些准备,了解蒙克的生平,了解这个可怜满是绝望的人。

 3 ) 挪威的伤痛

        他生活在一个极度扭曲的家庭里:母亲因肺结核去世,父亲是精神病患者,另一个兄弟和她最喜欢的姐姐苏菲先后去世,接着父亲去世了,小妹妹还患有精神病,双亲和兄弟姐妹的接连去世。
       本来就体弱多病的面对这接二连三的打击,感情上、精神上都承受着无以言表的巨大压力,他将痛苦都挥洒在画布上,作品承载了他最饱满的激情,成为一代的绘画大师。
        每次看到他的作品,我的心都会疼痛。为了我,为了蒙克,为了很多别的人和事。
        我仿佛目睹了一次次的生死离别,经历了一次次的痛苦绝望。
        如果让蒙克选择的话,他是宁愿不要作品,不要名画家的头衔,也是要家人的平安幸福的。可是这能由他选择吗?
        蒙克说:“病魔、疯狂和死亡是围绕我摇篮的天使并且他们伴随我一生。”他所描绘的世界是人类复杂的精神世界,是死亡、忧郁和孤独,是矛盾、痛苦、怀疑和焦虑。
        他描写的是真实的人,他们呼吸、有感觉、遭受痛苦、并且相爱。
       他们就在我们身边,他们就是我们。
       我们没有那么无坚不摧,生活确实可以把我们打垮,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是否重新站起来。
       我希望离去已久的蒙克可以心灵平静了。我很在乎这件事。

 4 ) FIFF25丨DAY4《爱德华·蒙克》:初恋和童年的病痛折磨伴随着他的一生

第25届法罗岛电影节第4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主竞赛单元的《爱德华·蒙克》,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们的评价了!

欧.尹

应该说确实是挺不错的作品,但我不是理想受众,更适合于我的是给我条分缕析地讲讲蒙克其人、其作品、其风格,而本作似乎执着于以蒙太奇建立过往经历、所处环境与艺术家创作之间的联系,但看完我依然还不明白一个很基本的点,蒙克到底缘何被诋毁、又缘何被重新挖掘,感觉说了这么多这个点却还是语焉不详。

Pincent

一直很喜欢讲述孤独消极情绪的作品,何况在纪实感可信的环境下,人物常常直视着你。蒙克的表现主义作品追求高度心理化的场景或某个情绪氛围,而这部传记片在反映这一点的基础上同时也许在力求做到许多平衡,它似乎并不追求让电影沉溺于任何一个情绪中,反而在做心理分析时又时刻想要切断它,在更宏观的层面通过剪辑与变焦等手段让观众获得沉浸与释放相互交错的感受。

小宁波

影像和蒙克的思想是相结合的,初恋和童年的病痛折磨伴随着他的一生。镜头对蒙克画作的审视有种超过言语的力量,此时的旁白显得如此必不可少。

松野空松

很特殊的作品,新闻背景的纪实是将人物至于时代压抑之中,采访则是更进一步了解时代之中的具体人物思潮,而爱德华自身的口述以及那反反复复的少年咳血就是个体的痛苦

天堂来的夏洛克

冷静而又克制地追溯爱德华蒙克的生活,用影像重现蒙克生命中重要的乃至于他为此无数次用画笔复现的场景。在观看中数次感慨到影像中的人物,导演,乃至于在屏幕前观看这部电影的观众们的冷峻,我们是在用影像的方式回溯到画家的记忆里,观看他的恐惧,纠结,与挣扎,就像是一场不得不完成的仪式。

#FIFF25#第4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5 ) 那是火

那是火,血液在流淌 一把炽热的剑和一条火红的河流 这是世界末日的痛苦和死亡的折磨 晚上大厅公布的一份手稿记载着生活的神秘苦恼 深夜我独自坐着 我感觉到一种饱含痛苦的呐喊划破荒芜的世界。沃特金的旁白外加蒙克的书信,道来他的一生,有些意想不到,却实在感觉太好! 剪辑比较意识流,重复无数次地闪回幼年患病呕血的片段,以及年轻时短暂的爱情,但这恰好也渲染了蒙克内心的挣扎,他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幸运的,而从小就植根的痛苦,或许影像也无法表达,都在画的每个笔触里... 本片以记录手法讲述出身资产阶级富有家庭年轻英俊二流画家爱德华蒙克短暂艺术生涯揭露了病入膏肓的资本主义社会道貌岸然面具下剥削贫民压迫妇女的虚伪丑恶嘴脸表现画家迷惘困顿消极反抗和对女性不自由不平等地位的同情由于资本主义世界观局限性片中充斥宿命论软情色渣滓需要以唯物主义辩证眼光审视批判。

 6 ) 画影系列⎮生命的呐喊

1974年出品的电影《爱德华·孟克》,乃北欧名导彼德·沃特金斯的神来之笔,伯格曼赞赏其“天才之作”。《卫报》的评价将它与《公民凯恩》相提并论。影片采用近似油画的质感画面,融叙事与纪录相结合,细腻地再现了这位挪威画家1884年之后的14年生活,将这个痛苦家庭饱受疾病死亡和精神折磨的凄凉况味,展现得可谓淋漓尽致。

当然影片着重点仍在这位天才画家身上,他的羞涩寡言和寂寥专注的情愫,投射到他先锋的画作上,却倍受保守评论家的斥责,致使他渐渐远离他深爱的画布,一个天才就这样被无聊的口水湮没了。苦闷乃是画家主要特质,用画笔宣泄这种愁绪,也就成了他唯一能做的事。

爱德华·蒙克(1863---1944),是挪威版画复制匠,挪威画家,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蒙克出生于挪威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知识渊博的医生,母亲受过良好教育,但在蒙克5岁那年她因肺结核去世,父亲精神受到打击而濒于崩溃。大他两岁姐姐也在他14岁时同样因肺结核去世,他的妹妹从小就被诊出患有精神疾病。

蒙克幼时也曾险些被病魔夺去生命。蒙克家的兄弟姐妹中,只有学医的弟弟安德烈最后结了婚,但婚礼后两个月就与世长辞。这个挪威普通的中产阶级家庭,就像受了诅咒一样的苟活于世。

接二连三的死亡让蒙克的精神从小就与阴影相伴。正如他说的:“病魔,疯狂和死亡是围绕着我摇篮的黑暗天使,并且伴随我一生。”

爱德华·蒙克绘画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悲伤压抑的情调。他对心理苦闷的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要的影响,其主要作品有《呐喊》《生命之舞》《卡尔·约翰街的夜晚》 。

影片长达200多分钟,用采访的形式,零碎晃动的镜头和诗意的语言,细密记录着那些年与蒙克有关的一切,主要聚焦的还是画家无奈的情绪。

影片在表现蒙克精神的纠结上,一些画面会反复出现,与其他画面闪现,伴随着声音的错位与融合,混沌而迷乱,如此,那些粗粝的画作便是这些游离意识流之下的精神结晶,这酷似德国五十年代导演亚历山大·克鲁格的电影表现手法。

影片中,病床的白与鲜血的红,形成了触目惊心的对比,家人眼中的无助绝望和痛苦不断闪现,蒙克的迷茫,如钝石般一次次敲击观者的心。

呐喊般的人物状态,凝重的色块,柔和的色彩和错乱的线条,都突显了一个画家极度抽搐而无法安歇的灵魂。天才总是要如此的扭曲和变形,如同他这些动人心魄的画作一样,孤寂与黑暗为伍,在细雨中尖叫,在雪野中飞扬,这恍如一个画家卓绝超凡的宿命,不由令人久久慨叹。

2016、11、20—2016、11、25

 短评

4.5

7分钟前
  • Comel
  • 推荐

那是火,血液在流淌 一把炽热的剑和一条火红的河流 这是世界末日的痛苦和死亡的折磨 晚上大厅公布的一份手稿记载着生活的神秘苦恼 深夜我独自坐着 我感觉到一种饱含痛苦的呐喊划破荒芜的世界

9分钟前
  • 般若死火
  • 力荐

天才和天才的交映

10分钟前
  • 力荐

太大了,仰天长叹啊,只看过前半部好电影只是这样的记录犹如流水,蒙克还是很伟大的

11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凭借具有新闻纪实效果和梦境般自由联想的叙事形式,作品成功暗示了反映了蒙克创作的复杂的精神和社会因素。作为影片的两大主题,整部影片持续在蒙克被家人的死亡和自身疾病萦绕的童年和与已婚的海尔贝格夫人的无果韵事之间切换,也照应了蒙克绘画中爱与死的关键主题。跨度三十余年的该片采取的视角兼具客观和主观性。虽然在整体上更接近演员通过伪采访朝着镜头陈述的纪录片,却以抒情的非线性方式剪辑,仿佛观众根据画家自身的回忆被来回拖曳于时间中。导演本人的英语旁白以冷静的学院口吻检视蒙克,观察欧洲艺术界的发展形势并通过著名全球事件提供了解某些作品的更广阔的背景框架。蒙克的饰演者则偶尔朗读艺术家的日记选段。影片最终将百科全书式的历史教程融入角色研究中,刻画出最完整的人物肖像。

13分钟前
  • 小易甫
  • 推荐

应该说确实是挺不错的作品,但我不是理想受众,更适合于我的是给我条分缕析地讲讲蒙克其人、其作品、其风格,而本作似乎执着于以蒙太奇建立过往经历、所处环境与艺术家创作之间的联系,但看完我依然还不明白一个很基本的点,蒙克到底缘何被诋毁、又缘何被重新挖掘,感觉说了这么多这个点却还是语焉不详。

14分钟前
  • 欧.尹
  • 推荐

本片以记录手法讲述出身资产阶级富有家庭年轻英俊二流画家爱德华蒙克短暂艺术生涯揭露了病入膏肓的资本主义社会道貌岸然面具下剥削贫民压迫妇女的虚伪丑恶嘴脸表现画家迷惘困顿消极反抗和对女性不自由不平等地位的同情由于资本主义世界观局限性片中充斥宿命论软情色渣滓需要以唯物主义辩证眼光审视批判

18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不同意评论里有人说伪纪录片的形式是为了让人体验现场感,我觉得相比外在的真实更多的还是体验内在的真实吧,这种灵活的形式可以轻易地把不同的画面和声带剪在一起,打破时空的顺序和阻碍,从而完成爱森斯坦和戈达尔信奉的内心的真实。沃特金森的这部“纪录片”实际上比剧情片更梦幻。

21分钟前
  • 6
  • 推荐

【A+】非常之特别的作品,几乎杂糅了所有不走寻常路的视听手法。完全散文式的影像,用一种接近意识流的剪辑贴近爱德华'蒙克的内心世界,而这样的形散使得在成功完成一部传记的同时更描绘出当时年代的几乎整个欧洲的社会切面,而神却紧紧附于爱德华而不显离散。实在高级。当时欧洲风光与油画风格实在太匹配了!风韵犹存,光影享受。完全运用纪录片式的采访拍摄则更突出其写实的一面,大量变焦镜头、大特写则将爱德华挣扎的情感无限放大,写意。虽然长但非常生动,最难得的是在210分钟内风格节奏高度统一没有一丝松懈。个人与时代融合最佳范本。

23分钟前
  • 法式曌影
  • 力荐

BBC的人物传记好像都在模仿它,但忒TM长了···

27分钟前
  • 利奥波德
  • 还行

画家题材影视作品中的翘楚之作,“纪录片”拍摄手法的传记片。最让人唏嘘的还是克里斯蒂安尼亚的波西米亚人,那群放浪形骸的英年早逝的艺术家。1884年就能从他们口中听到“婚姻是一种合法卖淫”,不得不佩服一下。

30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力荐

沃特金的旁白外加蒙克的书信,道来他的一生,有些意想不到,却实在感觉太好!剪辑比较意识流,重复无数次地闪回幼年患病呕血的片段,以及年轻时短暂的爱情,但这恰好也渲染了蒙克内心的挣扎,他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幸运的,而从小就植根的痛苦,或许影像也无法表达,都在画的每个笔触里...

33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A great film, but Munch is too close to my heart to be summarized in a drama.

38分钟前
  • eighthday
  • 推荐

一个人的童年阴影究竟会给一个人的一生带来多大影响?爱德华.蒙克真的是一个很伟大的画家。

41分钟前
  • FrancoisG
  • 推荐

绘画反映人生,尤其是他的童年的不幸对他一生的创作影响至深,其次则是他的情感经历;作为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爱德华·蒙克的画深入人复杂的精神世界,尤其对于死亡、忧郁、孤独和恐惧;那些思想保守的主流社会当然是无法接受的,尤其是那些占统治地位的男人们;

45分钟前
  • zen
  • 推荐

这个蒙克很gay

50分钟前
  • 子虚乌有亡是
  • 推荐

87/100,作画的声响无比清晰,直面画布与画笔的律动摩擦。多样的叙述手段为本片生成了别样的结构。就如那呕血的童年梦魇,每一块生命的碎片都藉由Edvard Munch的双眼刺穿景框,前所未有的方法论。并非传记片,而是时代与个人共同的注解。

52分钟前
  • 德卡的羊
  • 力荐

9.7;若我能忘记你

56分钟前
  • 冰山李
  • 力荐

心灵的自传电影,散文式的,爱德华童年时见闻和自己童年的大病反复出现在整部电影里,与画作结合,把画里的忧郁、悲苦、爱与痛传达给了观众。

58分钟前
  • 合纥
  • 力荐

3个半小时,74年,伪记录传记

1小时前
  • 记忆错觉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