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哈里森:活在物质世界

HD

主演:乔治·哈里逊,保罗·麦卡特尼,林戈·斯塔尔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乔治·哈里森:活在物质世界 剧照 NO.1乔治·哈里森:活在物质世界 剧照 NO.2乔治·哈里森:活在物质世界 剧照 NO.3乔治·哈里森:活在物质世界 剧照 NO.4乔治·哈里森:活在物质世界 剧照 NO.5乔治·哈里森:活在物质世界 剧照 NO.6乔治·哈里森:活在物质世界 剧照 NO.13乔治·哈里森:活在物质世界 剧照 NO.14乔治·哈里森:活在物质世界 剧照 NO.15乔治·哈里森:活在物质世界 剧照 NO.16乔治·哈里森:活在物质世界 剧照 NO.17乔治·哈里森:活在物质世界 剧照 NO.18乔治·哈里森:活在物质世界 剧照 NO.19乔治·哈里森:活在物质世界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乔治·哈里森:活在物质世界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大导演马丁·西科塞斯在制作鲍勃·迪伦、滚石乐队的纪录片之后,他将目光转向了乔治·哈里逊,这位一直被约翰·列侬光芒掩盖的披头士的吉他手。本片片长达3个半小时,采访了Eric Clapton、特里·吉列姆、Eric Idle, George Martin, 保罗·麦卡特尼, 小野洋子、林格·斯塔尔等诸多牛人,挖掘了哈里逊的人生与职业生涯,包括后来单飞,做电影制片、搞慈善等等。阿尔法男 第二季福琼·费姆斯特:甜甜咸咸美国恐怖故事:女巫集会第三季性爱大师第三季极寒之城人狼游戏:死亡游戏的运营人今夜星光灿烂1988巴黎五区的女人被诅咒的死亡和黑暗破烂王江原道之力黄金缘人间的条件(第三、四部)桑德兰实验未来战警索命厨师无境之兽鸡皮疙瘩NO.5罗宫春色1932鬼上身无间道第二季老人2022俏皮女学生复仇之旅(原声版)太阳与月亮锅炉制造商苏小三逆我者死神秘法医第二季播放列表好男人激荡鳄鱼变野蛮生长糟糕历史第四季小塔历险记之记忆森林谜局助理2019惊天战神

 长篇影评

 1 ) 我眼中的George Harrison

感谢George Harrison的documentary让我更加立体的了解到Harrison自身的存在和他对于Beatles的意义。

对things change和life styles以及how to do哲学看法是让Harrison也与众不同的必要因素,让他在mcLennon的光环之下找到了自己的教义,也让他成为了对于我而言Beatles中精神世界最丰富,最神秘的一个人,我终于知道为什么Paul说他们是正方形。终于知道了while my guitar gentle weeps和something的伟大,在如此强烈的精神背景下,熟悉的前奏响起,泪水不自觉的盈满了我的眼眶。 George是那种将物质和精神之间的矛盾处理的极好的人,我不知道这能不能称为圣人,但这是能让身处物欲和精神的矛盾的人能感同深受并为之震撼,明白这种平衡的存在性最后也找到一种属于自身的生活方式的一个很好的蓝本。

生活本来就是这样,为了自己的追求和羁绊而活,George说他活着的原因是仅仅因为自己的儿子需要一个爸爸,他感受了这么多,纸醉金迷,抑或迷幻于药物,我觉得很复杂很沉重,不知道为什么他对自身的生活本身根本没有一丝的留恋,可能应该是无果的求索让其失望了罢。

他说,人生一次就够了。他知道最终每个人的意义都会弥散的。那就让每一天都变得更好吧,改变、改变、“我们知道自己的能力范围,然后去变的更好,这就是物质世界的改变”。

 2 ) 乔治哈里森:我的吉他还在轻声哭泣

有人说,保罗带你去派对,乔治跟你谈论上帝,约翰喊着不,是爱和痛,然后林格就说嘿我们不能享受当下吗。

披头士乐队的四个人是如此不同,他们的天赋如此迥异,创作出不同性格的音乐,神奇的是,当他们合奏在一起,他们又再一次成为了伟大的披头士乐队。

乐队中的乔治哈里森,安静、温柔、直率、爱生气、爱结交朋友,还是那个愿意乐此不疲地和你谈论上帝的人。

利物浦的吉他天才

乔治哈里森1943年出生在利物浦一个工人阶级家庭,父亲是一名公交车售票员,母亲是一名商店店员,家中共有四个孩子。在他12岁的时候,他骑着自行车,听到一所房子里传来猫王的歌曲《Heartbreak Hotel》,这首歌激起了他极大的兴趣和憧憬,后来他形容这个瞬间是他的“音乐根源”。

14岁的乔治(右)

在保罗看来,乔治和他都成长在狄更斯笔下的学校:“克里克尔先生用过早饭走进教室时,乱哄哄的吵闹声一下变得死一般寂静,他站在门口,像故事里的巨人看着俘虏一样查看我们。“

在那样的地方,想要去其他地方,想要成功的愿望自然会格外强烈,艺术、摇滚乐,这些就像偶然盛开鲜花,让你对未来充满幻想。

当时保罗正在和约翰玩采石工人乐队,但两个人都不太会吉他Solo。在保罗的邀请下,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在一辆运营结束的双层公交上,乔治给两人表演了《Raunchy》,他那精湛的吉他技巧让两人目瞪口呆,也让他顺利成为了乐队的第三名成员。

早期三人组

在披头士乐队里,乔治是约翰和保罗的粘合剂,是调停者、保护者,也是扣人心弦的和弦创作者。约翰和保罗是伙伴也是对手,大相径庭又不可分割,乔治则能够独善其身,在团队之外提出意见,担任团队中批评者。

在录音室里,每当约翰和保罗开始唱新歌,乔治会立马开始抓和弦,虽然是第一次听到,但他不需要任何记录,和弦水到渠成,仿佛是自己练了无数遍的歌一样。当保罗唱到And I give her all my love,乔治自然插进来唱,嘟嘟嘟嘟,《And I love her》这首歌就这样诞生了。

披头士就像一个家庭,四个人一条心,又各有天赋。乔治的吉他,在节奏蓝调和早期摇滚乐的某些元素的基础上,创造出了独特的东西,他那独特的滑音,总是凝聚着感情,仿佛某种心灵的颤动。

披头士的反思者

六十年代中期,披头士狂热达到顶峰,当他们于1964年2月7日第一次到达美国时,机场涌入了3000多名狂热的粉丝,她们大多是十几岁的少女,疯狂示爱、接机、追车、冲进酒店,那时候还没有饭圈文化,人们把这个惊人的现象称为“从大不列颠、欧洲和远东蔓延到美利坚的新型疾病”

狂热接车的披头士粉丝

每一场披头士的演出都被少女们的尖叫声淹没,根本听不清音乐。随之而来的巨大的商业成功和个人财富也让乐队成员们有点失去精神方向,他们开始借助药物的帮助。

乔治说:我们有钱了,但我们发现钱并不是答案。我们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拥有了别人用尽一生就想要得到的物质财富,这是件好事,我们学会了物质财富并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我们仍然缺少某些东西。

在一次迷幻的体验之后,乔治有了一个挥之不去的想法:喜马拉雅的瑜伽。这是个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想法,就像有人突然对他耳语。于是1966年,他前往印度向拉维香卡学习西塔琴。

学习西塔琴的乔治(右)

他是披头士中的第一个反思者,通过拉维和西塔琴,他开始学习冥想、瑜伽,阅读印度文化和神学的书籍。西塔琴有点像一个契机,让他试图去寻找精神上的归宿,更深入地探寻,他一直在寻找真实,寻找心灵的平静。

在这个过程中,乔治找到了全新的自己,也为披头士的音乐带来了新的内容。他在《Norwegian Wood (This Bird Has Flown)》的intro里融入西塔琴的音色,成为首个在正式发行曲中进行中西方融合尝试的先驱。

同时,他创作出了很多新的作品,这些作品有的是他在沉思后的所得,有的是刹那间的启迪,有的是他和上帝的对话。有人说,乔治的歌曲都是精神性的、灵性的,他试图通过音乐直面上帝。

在披头士后期,内部关系紧张,乔治的个人作品逐步凸显出来。在披头士解散后,他已经堆积了上百首未发表的歌曲。《Something》是他的第一首A面歌曲,也是历史上被翻唱第二多的披头士歌曲,仅次于《Yesterday》,连Frank Sinatra也翻唱过两次,并认为它是至今为止最伟大的情歌。

离开披头士之后,乔治发表了最重要的一张专辑《All Things Must Pass》,收录了《My Sweet Lord》,《What Is Life》,《If Not For You》,《All Things Must Pass》等热门单曲,在艺术和商业方面取得了双重成就,被普遍认为是披头士四人所有个人专辑中最好的一张。

对于乐队的解散,乔治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他说,感谢在年轻的时候作为披头士,经历一切而长大,但到了某个时刻,它成了一种限制,因而必须自毁。他也提前预见了离开后的自己可以过得更好。

东方文化的传播者

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哲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纷纷向东方学习,凯鲁亚克写了《达摩流浪者》,介绍东方的修行、朝圣思想,加里斯奈德翻译中国的诗歌,学习中国的禅文化。

当1956年印度西塔尔琴大师拉维香卡到美国巡演,并在电视上传播他古老的印度思想时,美国大众对他的印象只是电视上搞笑的小个子印度人,抱着拯救世界的空想,甚至有人认为他是个骗子。

1971年,乔治(中)联合拉维香卡(右)举办为孟加拉国募捐的慈善演唱会

在乔治向拉维香卡拜师,并最终皈依印度教时,很多人都认为他疯了,但乔治不断请拉维到家里表演,把他介绍给朋友们,介绍冥想的方法,介绍他的思想,向父母、朋友、公众传递他从新的文化中得到的东西。

1968年2月,在乔治的推动下,披头士四人前往印度修行,同行的还有众多西方知名人士,包括影星米亚·法罗、美国社会主义者南希·库克·德·埃雷、希腊发明家、苹果公司骨干等。

披头士著名的印度之行

这场浩浩荡荡的东方修行之旅引发了媒体广泛的关注,也极大推动了西方世界对印度文化的关注,渗透到服饰、冥想、瑜伽,西塔琴演奏艺术等各个方面。

修行结束之后,披头士带回了48首新歌,约17首收录在《The White Ablum》中,印度古典乐在西方社会普及开来,乐队们纷纷加入到东西融合的创作中。在60年代的流行歌曲中,你能听到大量西塔琴的声音,例如红辣椒乐队的《Behind the Sun》、滚石乐队的《Paint it Black》等。

在今天,当冥想、瑜伽、灵性这些生活方式已经变得全球化并不分东西的时候,回头再看当年的那个“禅疯子”,终于明白他在追求的到底是什么了。

乔治的好友说,他对生活总还保有一丝愤怒和痛苦。如果你也是这样,记得听听《While My Guitar Gently Weeps》,听听那些温柔的滑音,听他再次和你谈论上帝。

2001年,乔治因肺癌去世,享年58岁,遵照遗愿,他的骨灰被撒入印度恒河和亚穆纳河中。

从前很多人不理解,他们说乔治是变得最多的披头士。但他说,那就是生活的真相。自然恒常,但人世变迁,人不能一成不变,人总要突破限制,向着无限,不断创造,那就是现实世界,一切都在变更。

 3 ) 生于物质世界

长久以来,我总会在半夜里醒来,模模糊糊的望着天花板上弥漫着的黑暗,脑中咋咋呼呼的翻滚着不自觉的信息,四周却静得让人怀疑时间是否已经停滞。上方的黑暗会慢慢下沉,直到贴近我的肌肤,然后我会再次睡去,直到醒来对夜里发生的一切全然不知。这样的体验重复了无数次,直到我习以为常的把它当做正常睡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每当我处在这样的状态时我就知道我正在经历一场甜美的梦境。

会不会是噩梦呢?可能会有这种可能,但我觉得我的断言是有道理的,我认为我们总是在为自己不了解也无法了解的信息担心,你问远在天涯的人儿是怎样一番心境?你问昨夜早已遗忘的梦是何等光景?你问下一刻的风儿会把叶子卷向何方?我们不知道,也永远不可能知道,这是我们生于物质世界的局限,从出生就被时空的水泥禁锢在原地,直至死去。那么为什么不把漂亮的花瓶摆放到原本就空无一物的地方呢?你不知道的东西就是美好的东西,你不记得的梦就是美梦。

GeorgeHarrison想必也和我是一类人,所以他深知所谓佳人不知其心,他明白伊人已逝别无他法,他懂得聚散离合终不由己。他的歌声为什么都如此温暖清澈充满希望?大抵这就是他自己心中最美的花瓶,送给我们所处物质世界的最好的礼物罢了。

 4 ) The one and only George Harrison(上)

影片的开头是一丛鲜艳的花,George蹲在花丛后面,一脸茫然,画外音是,Just leave and go to some place nice, we're gonna be alright here。然后是Eric Clapton和Dhani简短地表达了对George的思念。

接下来是二战快要结束时英国的情形,那个时候Fab Four大概刚刚开始懂事,背景音是George单飞时期最伟大的作品 All Things Must Pass。George家人简短的回忆……然后就是Beatles解散的时候,George和Paul在签署解散声明。“大英帝国要覆灭了”。Apple公司外记者宣布Beatles解散,女歌迷哭天抢地……“很好笑,人们总是不接受改变”

这个开头总让人感觉有一种莫名的伤感。但是,接下来情绪马上转变,开始讲述Beatles早期的故事,轻松愉快

这部纪录片的大部分画面在关于Beatles浩如烟海的记录片中都能找到,大概只有采访的部分是新的。如果你是一个对Beatles和George很了解的人,那么这部片子的功能就是怀念,而不是让你再去了解你以前不知道的东西。

作为George最好的朋友之一,Eric Clapton的采访无疑会是最大的亮点:“George之所以喜欢我,可能是因为他觉得我是自由音乐人”“我羡慕George的地方包括钱、地位,他是Beatles”。每次George Eric和Pattie一起出现总让我感觉微微的蛋疼。

我一直觉得如果George把它对印度文化那莫名其妙的沉迷减少一些的话,关注他擅长的布鲁斯,他会写出更多的好东西,最起码是在Beatles时期。印度冥想的那段经历更多地触及到George的哲学、宗教观念,他如此尽力地维护Maharishi、排斥各种不可知论和神秘主义的行为让我感到难以理解。与此同时要向家人解释自己不会背叛基督,只是帮助Maharishi传播教义。这是George自己的信仰,别人也不好说什么。

第一部分大致是按时间顺序,插进beatles的各个片段:从小时候到乐队组建、走穴演出、德国演出、全球巡演、二逼的印度时期,到White Album时期结束。我还是比较期待Part Two。

对Beatles对George总有那么多话想写,但是每次看完一部电影或者听完一张专辑想要写点什么的时候,我总是不知道该怎么写。这样的情况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了。总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一下这部电影,比Scorsese拍的其它摇滚纪录片要好。

 5 ) All things must pass.

在认真听披头士之前,我因为安溥而先知道小乔

看了侬的理想世界纪录片,看了披头士两部电影,看了披头士天台演唱会

然后是这部,乔治哈里森:活在物质世界中

马丁斯科塞斯导演,时长三个半小时,分上下两部分

从乔的入团、信仰印度神学、团的解散到单飞发专辑,采访了在乔的一生中那些见证他重要时刻的挚友与挚爱;我一直觉得乔是游离在这个团之外的,大多数时候似乎都是泡和侬在主导,而乔的才能得不到发挥;他独特的思想、内心的惶恐与不安以及他对于音乐的精神性表达促使他离开、信仰神学;我认为神学只是乔的一个精神出口。

单飞后他压抑了许久的才华终于在All Things Must Pass中完全释放。我也才终于明白为什么安溥说乔做的每一个选择、他的音乐表达会让她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去检视自己。

*最难过的是,在乔的众多挚友中采访不到侬了🥲

*最让我触动的是Ringo提起他去瑞士看病重的乔,而当时他自己的女儿也因脑肿瘤在治疗,乔问他:你需要我和你一起去吗

乔和果的关系真的很好🥲

All things must pass and then

Here comes the sun.

 6 ) 很不错的纪录片

   我还是喜欢乔治年轻的时候,真的是很帅的,老了就。。。他给我的感觉和列侬正好是相反方的。列侬年轻的时候给我的感觉有点蛮,老了却变得很有味道。
  while my guitar gently weeps在影片中一响起的时候,给我感觉简直就是一种莫名的感动,这首歌对于我来说实在是太美了。在影片中,eric clapton还阐述他对这首歌的一些见解。这首歌是乔治在披头士动乱期完成的,他充分的表达了乔治当时的内心世界。长期的生活在列侬和保罗的光环之下,他们给了他无比的压力。披头士重新聚集在一起再也找不到当时的那种感觉,里面有句歌词是:“I look at you all see the love there that's sleeping, While my guitar gently weeps.”我真不知道列侬和乔治唱起这首歌的心里面怎么想。。。
  里面还有关于eric、乔治还有帕蒂的三角恋。先是采访了eric,爵爷说得很轻松但还是很坦诚的。首先他承认了他与帕蒂的乱搞,他说他跟乔治谈论这件事的时候,乔治说没关系,显得很大度,这让我觉得有点虚。后来加了一段帕蒂的自诉,那个要真实一些。。。原来eric的layla就是写给帕蒂的。第二张碟子里面会看到乔治的妻子,我觉得比帕蒂有气质多了。帕蒂是那种可爱型的,乔治的妻子是那种气质型的。

 短评

没有对白,几乎全靠访谈,斯科塞斯用三个多小时回顾了乔治哈里森让人敬佩、让人感动的传奇一生,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哈里森与拉维香卡的友谊,在印度音乐中需找灵感,不顾任何商业化的考量,哈里森喜爱印度和灵修,这帮助他在这个物质世界中找到了精神和灵魂的力量,找打了对待死亡的勇气,找到了探索的渴求,对于哈里森,披头士只是他人生的起点,他有更加远大的目标,他对音乐的理解是爱,是自由,对于朋友对于家人,他的真诚令人感动,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组建乐队、投资电影、用自己的力量照亮这个世界,哈里森绝不是列侬和麦卡特尼之间的调和剂,他是伟大的吉他手,伟大的音乐人,独特的人格力量让哈里森的形象和那些优秀的歌曲会一直留在全球乐迷的记忆中,也许哈里森仍然是披头士的哈里森,但我们明白,哈里森也是这个物质世界中独一无二的哈里森

5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力荐

没有旁白鲜有字幕,不是粉丝恐怕很难看明白;Olivia的采访最精彩

6分钟前
  • 汽车大师
  • 推荐

乔治是上帝,列侬是神。乔治温柔地热爱一切事物,列侬热切而疯狂。乔治的自我一直都在,不过年纪越长越需要独立,离开披头士之后他对自我的探寻更加深入。他以幽默而温柔的方式热爱着一切事物,他的自我矛盾而开阔。他们聚在一个小录音室里录音的时候,那是多么辉煌美好的时刻啊。小乔真是从小帅到老!!老了更帅了!!!

10分钟前
  • 波尔
  • 推荐

影像资料详实,许多照片的质感实在令人惊叹。影片将乔治一生分为披头士时代和单飞时代,上半部分着重描述乔治的成长与他的音乐技巧及在披头士中的人际与地位;后半部分则重点描述了乔治对精神和物质世界的观点,基本是借旁人的口说出的。最后林戈讲的那个故事实在让人泪目,乔治确实比列侬、保罗更伟大

11分钟前
  • 粵語殘片
  • 力荐

我只想说……乔治真是个好人呐

14分钟前
  • 摩鱼
  • 推荐

林戈那段好感动~那段时间他也有够惨了,又是女儿,又是乔治。。

16分钟前
  • 地下丝袜
  • 推荐

保罗太恶心。

21分钟前
  • 马t
  • 推荐

乔治叔,你挺苦逼呀

23分钟前
  • XU
  • 推荐

你活了六十年,我却用三个半小时看完了你的一生。你永远在,George。

24分钟前
  • Aya
  • 推荐

乔治哈里斯,英国印度人。

25分钟前
  • 次非
  • 推荐

林哥自述:最后一次见乔治的时候,他已经病得很重了。我说,兄弟,我得走了,去波士顿了,我女儿检查出了脑瘤。乔治说,需要我跟你一起去吗?这是他对林哥说的最后一句话。看到这里太他妈的感动了。感谢乔治。在我心里你比列侬、保罗更伟大。

28分钟前
  • 邹小樱
  • 力荐

杰出的纪录片让非披头士铁粉看到:除了绝对主角Paul和John,以及绝对配角Ringo,披头士还有这位才华出众却常常被人遗忘的George。看完这部片后,以后跟别人谈到George,除了是Eric Clapton的表兄弟外,也还有点真东西可以扯了。

33分钟前
  • Fantasy
  • 推荐

George的音乐是向内的,越听越觉得重,久了又化开,最后竟消失了。看他五十岁的样子,感觉轻得不可思议。他说在这个世界已经活的足够,不想再回来了,木心也说过同样的话啊。誒,他这一辈子活的跟黑塞的悉达多神似。Beware of darkness. George Harrison can always be my favorite beatle.

38分钟前
  • 郁章
  • 力荐

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对(准备去看望得了癌症的女儿的)朋友说:“需要我陪你一起去吗?”George Harrison,是我想活成的样子。

43分钟前
  • aaron
  • 力荐

我最爱的quiet beatle,可是导演并不懂他,扣半颗星。爱他是因为他够纯粹够勇敢,虽然在愚蠢的世人眼里是极端或者偏执。当初四只虫都被某个小镇的自由和奔放深深的感染了、只有George留了下来,发现这不过是个华丽的骗局、大家嗑药和滥交不过是在逃避现实堕落和迷失,和艺术创造寻求真理完全不搭嘎,就失望的离开了。在遇到Dylan以后就被他的才华折服,从Dylan粉丝团团长到最终如愿和Dylan组了乐队还发了两张正式专辑,了不起。If you want something, just knock on the door。迷恋小乔以后发现个不得了的事实,我对于完美人格的人…零抵抗力……

45分钟前
  • sleepyhead
  • 力荐

因为是HBO的纪录片,电影显得有些过于冗长。老马这次非常客观,通过采访乔治身边那些重要的人配着珍贵的历史资料、影像、照片和音乐再现了这位传奇音乐人的一生。奇怪的是我们没有看到乔治的日常闲暇的生活,乔治喜欢打理自己的家的花园是出了名的,纪录片里竟然没有这些私人化的生活片段!★★★

4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珍贵影像,三个半小时截屏无数耗了一整天。这个Silent beatle其实是很极端的,坏脾气但又灵性生活,想得多临终如何脱离身躯,即使活在这个物质的娑婆世界。解散之后才开始他真正的风华正茂吧,即使短暂,自由自在做了很多事。越来越觉得永远乖乖谦逊的保罗从小到老都带的假面具,真正的好好先生是林哥

53分钟前
  • Aby
  • 力荐

可惜John都死了,无法采访他。。。。

57分钟前
  • 一只野鸡
  • 力荐

为什么那么多人认为Paul虚伪呢?他只不过不擅长在媒体前表露自己的感情而已。他们十二岁就认识了!Harrison对于Paul就像亲弟弟一样,这不是几抹眼泪几句''动人的话''就能表达的感情。

1小时前
  • Cap.Snowball
  • 力荐

让灵魂离开肉身的时刻来得神圣一些。

1小时前
  • fingcat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