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实验2010

HD

主演:艾德里安·布洛迪,福里斯特·惠特克,凯姆·吉甘戴,费舍·史蒂芬斯,玛姬·格蕾斯,小克利夫顿·克林斯,Ethan Cohn,崔维斯·费米尔,大卫·班纳,廖炳胜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0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死亡实验2010 剧照 NO.1死亡实验2010 剧照 NO.2死亡实验2010 剧照 NO.3死亡实验2010 剧照 NO.4死亡实验2010 剧照 NO.5死亡实验2010 剧照 NO.6死亡实验2010 剧照 NO.13死亡实验2010 剧照 NO.14死亡实验2010 剧照 NO.15死亡实验2010 剧照 NO.16死亡实验2010 剧照 NO.17死亡实验2010 剧照 NO.18死亡实验2010 剧照 NO.19死亡实验2010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死亡实验2010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失业不久的特拉维斯(阿德里安·布洛迪 Adrien Brody 饰)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招工启事,酬劳为两周14000美元。为此所吸引,特拉维斯欣然前往。原来这是某机构发起的实验,研究者宣称实验将在州立监狱进行,包括特拉维斯在内的26名参与者被分成狱警和囚 犯,狱警必须按照严格的规定来管理囚犯,不服从命令者将受到惩罚。原本只以为是一场有钱可拿的角色扮演游戏,但随着实验的进行,权力的意志渐渐得到体现,所有的人都似乎迷失在角色之中……  本片根据2001年的德国影片《Das Experiment》改编,故事取材自马利奥·乔丹努(Mario Giordano)的小说《黑盒子》。冲动2016最好的我们无手老师菲尔来蹭饭第七季内讧杀人者的购物中心女人中的陌生人1966辩护人闺蜜大作战男人四十要出嫁金牌制作人撞板三舞男正义联盟:无限地球危机(上)奇星记之鲜衣怒马少年时三个世界海港(1973版)幻影追凶(普通话版)Hi,高考君暗影出击奇葩料理大作战 第二季致命武器2021伊万·杰尼索维奇法律与秩序:特殊受害者第五季虎胆杀机烈火男儿之了不起的消防兵我的开挂人生华氏247碟中谍4罪爱黑日追击青春舞会皇后实习医生格蕾 第十二季沙海番外之蚌人爱情自有天意第二部大明按察使中国机长阿德里恩的异想世界热爱岛唔该借歪(粤语)春与夏推理事件簿小透明黛兮逆罪海豹突击队 第三季

 长篇影评

 1 ) 新版剧情逻辑不靠谱!

按此部编剧的剧情看,试验本身极不靠谱!第一,参与者全是社会上的失败者,都是为了拿钱而来,真实身份上的一致性,导致试验的不合理性!因为他们原本都一无所有,所以才没有了实验结束回到现实后的身份回归的顾虑!第二,如果参与者真实身份有不同,或者矛盾的升级如原作一样有卧底的唆使,红灯不亮是因为被迫,那么才会让人信服!第三,如果有现实的强者对狱警组的人说:你小子别找事!这只是个试验,小心俩礼拜以后,哥回头办理你!还会有人整他吗?

 2 ) 转载:米尔格伦实验Milgram experiment

米尔格伦实验(Milgram experiment),又称(权力服从研究, Obedience to Authority Study)是一个非常知名的针对社会心理学的科学实验。实验的概念最先开始于1963年由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史坦利·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在《变态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里所发表的Behavioral Study of Obedience 一文,稍后也在他于1974年出版的Obedience to Authority: An Experimental View里所讨论。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测试受测者,在遭遇权威者下达违背良心的命令时,人性所能发挥的拒绝力量到底有多少。

  实验开始于1961年7月,也就是纳粹份子阿道夫·艾希曼被抓回耶路撒冷审判,被判死刑后的一年。米尔格伦设计了这个实验,便是为了测试“艾希曼以及其他千百万名参与了犹太人大屠杀的纳粹追随者,有没有可能只是单纯的服从了上级的命令呢?我们能称呼他们为大屠杀的凶手吗?”(Milgram, 1974)

  米尔格伦在他的文章“服从的危险” (Milgram, 1974)里写道:

  “在法律和哲学上有关服从的观点是意义非常重大的,但他们很少谈及人们在遇到实际情况时会采取怎样的行动。我在耶鲁大学设计了这个实验,便是为了测试一个普通的市民,只因一位辅助实验的科学家所下达的命令,而会愿意在另一个人身上加诸多少的痛苦。当主导实验的权威者命令参与者伤害另一个人,更加上参与者所听到的痛苦尖叫声,即使参与者受到如此强烈的道德不安,多数情况下权威者仍然得以继续命令他。实验显示了成年人对于权力者有多么大的服从意愿,去做出几乎任何尺度的行为,而我们必须尽快对这种现象进行研究和解释。”

  实验方法

  实验小组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和寄出许多邮递广告信,招募参与者前来耶鲁大学协助实验。实验地点选在大学的老旧校区中的一间地下室,地下室有两个以墙壁隔开的房间。广告上说明实验将进行约一小时,报酬是$4.50美元(大约为2006年的$20美元)。参与者年龄从20岁至50岁不等,包含各种教育背景,从小学毕业至博士学位都有。

  参与者被告知这是一项关于“体罚对于学习行为的效用”的实验,并被告知自身将扮演“老师”的角色,以教导隔壁房间的另一位参与者——“学生”,然而学生事实上是由实验人员所假冒的。

  参与者将被告知,他被随机挑选为担任“老师”,并获得了一张“答案卷”。实验小组并向他说明隔壁被挑选为“学生”的参与者也拿到了一张“题目卷”。但事实上两张纸都是“答案卷”,而所有真正的参与者都是“老师”。“老师”和“学生”分处不同房间,他们不能看到对方,但能隔著墙壁以声音互相沟通。有一位参与者甚至被事先告知隔壁参与者患有心脏疾病。

  “老师”被给予一具据称从45伏特起跳的电击控制器,控制器连结至一具发电机,并被告知这具控制器能使隔壁的“学生”受到电击。“老师”所取得的答案卷上列出了一些搭配好的单字,而“老师”的任务便是教导隔壁的“学生”。老师会逐一朗读这些单字配对给学生听,朗读完毕后老师会开始考试,每个单字配对会念出四个单字选项让学生作答,学生会按下按钮以指出正确答案。如果学生答对了,老师会继续测验其他单字。如果学生答错了,老师会对学生施以电击,每逢作答错误,电击的瓦特数也会随之提升。

  参与者将相信,学生每次作答错误会真的遭到电击,但事实上并没有电击产生。在隔壁房间里,由实验人员所假冒的学生打开录音机,录音机会搭配著发电机的动作而播放预先录制的尖叫声,随著电击伏特数提升也会有更为惊人的尖叫声。当瓦特数提升到一定程度后,假冒的学生会开始敲打墙壁,而在敲打墙壁数次后则会开始抱怨他患有心脏疾病。接下来当瓦特数继续提升一定程度后,学生将会突然保持沉默,停止作答、并停止尖叫和其他反应。

  电压 “学生”的反应

  75 V 嘟囔

  120 V 痛叫

  150 V 说,他想退出试验

  200 V 大叫:“血管里的血都冻住了。”

  300 V 拒绝回答问题

  超过 330 V 静默

  到这时许多参与者都表现出希望暂停实验以检查学生的状况。许多参与者在到达135伏特时暂停,并质疑这次实验的目的。一些人在获得了他们无须承担任何责任的保证后继续测验。一些人则在听到学生尖叫声时有点紧张地笑了出来。

  若是参与者表示想要停止实验时,实验人员会依以下顺序这样子回覆他:

  请继续。

  这个实验需要你继续进行,请继续。

  你继续进行是必要的。

  你没有选择,你必须继续。

  如果经过四次回覆的怂恿后,参与者仍然希望停止,那实验便会停止。否则,实验将继续进行,直到参与者施加的惩罚电流提升至最大的450伏特并持续三次后,实验才会停止。

  结果

  米尔格伦为整个实验过程和其结果录制了纪录片,纪录片名便是服从,纪录片的正版拷贝目前已经很难找到了。他接著与Harry From制作了5部的一系列受到这次实验影响的社会心理学影片[1]。这些影片都可以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媒体中心找到。

  在进行实验之前,米尔格伦曾对他的心理学家同事们做了预测实验结果的测验,他们全都认为只有少数几个人—10分之1甚至是只有1%,会狠下心来继续惩罚直到最大伏特数。

  结果在米尔格伦的第一次实验中,百分之65(40人中超过27人)的参与者都达到了最大的450伏特惩罚—尽管他们都表现出不太舒服;每个人都在伏特数到达某种程度时暂停并质疑这项实验,一些人甚至说他们想退回实验的报酬。没有参与者在到达300伏特之前坚持停止。后来米尔格伦自己以及许多全世界的心理学家也做了类似或有所差异的实验,但都得到了类似的结果。为了证实这项实验,也有许多更改了架构的实验产生。

  马里兰巴尔的摩郡大学(University of Maryland Baltimore County)的Thomas Blass博士(也是米尔格伦的传记—《电醒全世界的人》的作者)在重复进行了多次实验后得出了整合分析(Meta-analysis)的结果,他发现无论实验的时间和地点,每次实验都有一定比率的参与者愿意施加致命的伏特数,约在61%至66%之间。

  对于实验结束时的情况所知不多,依据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的回想,当时那些没有达到最高伏特数的参与者却也都没有坚持这项实验本身应该结束,也没有至隔壁房间探视“学生”,离开时也都没有询问实验人员的同意。

  对实验的反应

  实验本身受到了关于在科学实验上的伦理质疑,因为这项实验对参与者施加了极度强烈的情感压力(虽然这种压力可以说是由他们本身自由操作所造成的),尽管这项实验带来了对人类心理学研究的宝贵发现,许多现在的科学家会将这类实验视为是违反实验伦理的。

  米尔格伦则辩护道,之后的调查发现当时的参与者中有84%称他们感觉“高兴”或“非常高兴”参与了这项实验,15%参与者选择中立态度(有92%的参与者做了事后的调查),之中许多人事后还向米尔格伦表达谢意。而且米尔格伦还不断接到这些前参与者想要再次协助他进行实验,甚至想加入他的研究团队。

  六年后(也就是越战规模最大的时期),其中一个前参与者与米尔格伦联系,表示为何他们会感觉“高兴”参与了这项实验:

  “1964年当我在进行实验时,虽然我相信我是在伤害某个人,但我完全不晓得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当人们根据他们自己所信仰的事物并顺从的服从权力者行动时,很少人会意识到这点...请允许我这样认为,我被权力机关征召入伍,而这将会让我做出一些连我自己都会害怕的坏事. ... 如果我拒绝服兵役的良心申请(Conscientious Objector)不被权力机关所批准,我已经准备因此而去坐牢,这对我的良心而言是唯一的选择。我唯一的希望,是我那些同样被征召的伙伴们也能如此发挥他们的良心...”

  不过,实验的经验并不是对每个参与者都有终身的改变。许多参与者都没有依据现代的实验标准被告知细节,离去时的面谈也显示许多参与者看起来仍没有理解到这项实验的真实情况。

  实验所引起最主要的评论不在于实验方法的伦理争议,而在于实验所代表的意义。一位在1961年的耶鲁大学参与者在Jewish Currents杂志上写道,当他在担任“老师”的中途想要停止时,便是怀疑到“整个实验可能只是设计好,为了测试寻常美国民众会不会遵从命令违背道德良心—如同德国人在纳粹时期一样”而这便是实验的初衷之一。米尔格伦在他《服从的危险》一书中便称:“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便是,我们在实验室里所制造的使人服从权力的环境,与我们所痛责的纳粹时代之间有怎么样的关联。”


http://www.psychspace.com/psych/viewnews-619.html

 3 ) 逻辑乱七八糟让人看不下去!

天哪!每个人都手握终止游戏的权利,而且游戏没有强力的约束力,也就是薪水比较高的工作而已!你这样去侮辱别人,还能继续下去??侮辱别人的人也没有脑袋想想你这样做意味着什么??游戏结束啊!!出去等着挨揍报复??按照正常逻辑只能是你哄我我哄你,和和谐谐结束游戏。认为好的人都在想什么呢!!!??强行映射人性黑暗,故好片?!!厉害厉害!

 4 ) 完全是发牢骚。

首先要说一部电影毕竟是很多电影工作者个演员们辛苦了很久才做成的,随意评价也算是一种不尊重,但是我真的不吐不快~~就让我发发牢骚吧!!这是我这个寒假看最失败的片子。首先,是我失误,我是想看德语原版,看到标题是das Experiment,听到第一句对白是英语,我还以为是德国导演拍的英语片。看到大鼻子和大小眼开始还很有亲切感,以为会是个好片。但事实,真的不知道是否是剧本的问题。首先,有哪个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会再有人在实验里面丧生后还坚持看完一场可预见的斗殴?会实验中断,被实验者非死即伤,自己面临牢狱之灾后还给报酬的?有哪个传过去的篮球可以把别人knock down还带留鼻血的?这个剧情逻辑啊。。。这是传说中的硬伤么。。我真的看到一半的时候,期待著结尾会来个意外惊喜。。。真是太悲剧了,。。两个主角的背景也交待得模模糊糊,也可能是我没有认真看,但是我不打算再看。。那几条规则根据剧情需要取用……哎……,
什么东西都往犯罪,心理,社会,人性靠就深奥了?震撼了?值得玩味了?逻辑硬伤就像*盆子一样扣在很多角色身上,对于我来说真是不忍回想…
主角性格情绪变化一剧烈,脏话一骂,狠招把人一整就能看出人性之恶了?人物背景交待一缺乏,主角的变化就使他变得像心理有问题一样,而这就像饭刚煮出来就馊了一样…木有过程啊…一般说和心理有关的片子,都是刻画人物所在的环境或者经历,用主角和其周围的人正反衬人性优缺点,,显然这又不是编剧或者导演想表达的……搞得我都没兴趣看德语版的了。。还是看看…被翻拍就说明应该至少有些观赏性……
这片就是憋屈不过瘾还没内容…很难碰到这样的片…

 5 ) 《判狱风云》:“伪科学”下的人性实验

      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在于人更善于理性思维,在遇到出于本能的诱/惑或集/权下的压迫等情况下,更能权衡利弊,作出对自己相对有利的处理方式。这无可厚非,在生存面前,人往往比动物能适应环境,所以,人才会统领地球,高居于食物链的最顶端。自古就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之说,一个私字当先,才彰显人性的千变万化。于是,人类的文明就在不断的私/欲泛滥和良知的忏悔中更迭前进。

   《死亡实验》就是一部以探讨人性为主题,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金巴多教授的“史丹佛监狱实验”为基础拍摄的影片。故事其实很简单,为了满足科学家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于是,在社会上招募了一群人,参与到一项所谓的科学实验中,并许诺在实验圆满结束后,每人可得到一笔丰厚的酬金。众所周知,像这种以人体作为研究对象的实验,在医学领域最为常见,当某种新药物即将面市时,都要在一定的受众群内做药物反应实验,但大多的实验对象是急需这种药物治疗的患者,当面临选择死亡或一线生机时,这类实验没有任何可谴责之处,反而带有特定的人道主义色彩。而《死亡实验》却是以重金做诱饵,在变相自愿的方式下,采用私自羁押和施以软暴/力等手段,来研究人类在这种非正常条件下,心理及行为所作出的反应的非人道的科学实验。而历史证明,所有打着科学的幌子进行的非人道的实验,都是伪科学。


    当这群人被分别赋予特别的身份时,对立也就产生了。一方是被赋予了权力的狱警,一方是失去自由身份低下的犯人,在这种权力相对集中,身份截然对立的情况下,矛盾也就显得格外明显和尖锐。西装革履包裹着的未必就是文明的真相,当身处社会最低层,习惯于卑微身份的人,一旦被赋予了特殊的权利,往往恶的一面爆发的更纯粹彻底。最初为了酬劳以一种游戏态度来参与的这群人,在失去自由,且双方地位和权力极度悬殊的情况下,心理慢慢地发生了改变。身为狱警的一方以不违规为由,开始是规劝和轻度的惩罚,当看到犯人们怯懦的听之任之时,他们在这种控制中得到了从未有过的满足感,以至于到后来,逐渐沉溺于被权利催生而出的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而泯灭良知,致使暴力不断升级,超出了规则和底线,最终酿成血案。
     

    影片在毫无避讳的鞭笞人性丑恶的一面时,也毫不吝啬的宣扬了人性光辉的一面。阿德里安布洛迪饰演的77号犯人,在屡次挑战权力和规则,又屡遭羞辱与暴打后,情绪终于冲破理智的防线,带领犯人发动了暴/动。影片中,当自由和言语已被当权者操控,尊严和权利惨遭践踏时,几乎所有人都成了沉默的大多数,对一切安之若素,这跟人的惰性和骨子里的软弱是分不开的。然而值得兴庆的是,也总有像77号犯人这样不安分的人出现,正因如此,理想和希望才更显得弥足珍贵,且名副其实。


    阿德里安布洛迪在影片中的表演可谓游刃有余,是继《钢琴师》之后的又一次演技的大爆发。在电影《钢琴师》中,他凭借单薄的身材和忧郁的眼神,把一个饱受纳粹迫害的艺术家,刻画的惟妙惟肖。而在《死亡实验》中,则颠覆了以往的形象,以刚猛的铁拳和不屈的韧性,完美的塑造了一个刚柔并济、叛逆血性的汉子。


    实验结束了,那扇象征权利和自由的大门豁然开启的同时,也把人性的丑陋和良善暴露在阳光下。每个人都心神俱伤,面对大自然的开阔和***,他们无处遁形。正如影片开始时快速切换的动物弱肉强食的镜头一样,其实,人类进化的或许只是自以为是的智慧和越加强烈的私欲,骨子里的兽性却一直未变。最后,影片在浪漫的爱情和唯美的画面中结束了,这脉脉温情的一幕给整部影片画上了完整的句号。这样的结尾或许不够深邃刻骨,可人都向往美好的事物,都喜欢沉溺在幸福的想象中不愿醒来,这也是人性的一面。

 6 ) 改编自斯坦福监狱实验——《路西法效应》

书名:路西法效应
作者: [美]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
ISBN:978-7-108-03310-9
出版日期:2010-03-15
定价:¥48.00

1971年,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教授主导“斯坦福监狱实验”;该实验有如一发震撼弹,引爆全球心理学界重新审视以往对人性的天真看法。三十年后,津巴多教授以《路西法效应》首度亲自撰述、并呼应从“斯坦福监狱实验”到“伊拉克监狱虐囚案”三十多年来观察到的社会现象,深度剖析复杂的人性,全盘且深入解释“情境力量”影响个人行为的概念。 在实验中以标准的生理与心理测验,挑选了自愿担任受试者、身心健康且情绪稳定的大学生,被随机分派到“守卫”和“犯人”两组,接着让他们身处模拟的监狱环境。实验一开始,受试者便强烈感受到角色规范的影响,努力去扮演被指定的角色。实验第六天,情况演变得过度逼真,原本单纯的大学生已转变为残暴不仁的守卫或是情绪崩溃的犯人——一套制服、一个身分,就轻易让一个人性情大变——为期两周的实验不得不宣告中止。 为什么握有权力的人,很轻易地为以控制他人为乐所诱惑?而置身弱势角色的人,为什么却常以沉默来面对问题?独具开创性的“斯坦福监狱实验”研究,津巴多教授将为读者解释“情境力量”和“团体动力”如何能使平凡男女变成残忍的魔鬼。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努力想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例如“男性-女性”、“上司-员工”、“父母-子女”、“老师-学生”、“医生-病人”等关系,在这些社会角色剧本的规范与束缚下,我们是否会像上帝最爱的天使路西法一样不知不觉而对他人做出难以置信的事?本书提供认识地位和权力角色差异的原因;了解在环境中影响个人思考、情感及行动的形成及改变原因;帮助读者重新审视、了解自己,一旦面临陌生情境,自己会做什么及不会做什么,以及面对情境的强大压力,如何勇敢反抗“路西法效应”。 适合本书的读者,有犯罪学家、教育家、法官、临床心理师、电影小说工作者,以及父母和他们的子女;也适合嫉恶如仇者、欲拯救性灵的慈善家,以及准备手刃淫妇(夫)者,而尤其是,当你我在感叹人性堕落之际,这本书将启开我们对人性文明的新希望;认清黑暗,将更明白在何处点亮。

 短评

可以理解其表达的主题,但是某些剧情节点处的转折过于突兀。

9分钟前
  • SleepyPino
  • 还行

权力的意志。

13分钟前
  • 赫克托尔
  • 力荐

权力是春药,谁吃谁发烧!故事疑点不少,实在禁不起推敲;好在演员表现不错,所以整体属于有可看性。比起同期、同一路数的《致命应聘》强。吊梢眉影帝Adrien Brody演技发挥正常,意外的是居然大秀上半身,倒是一道开胃菜~

18分钟前
  • Danys ┇┇ 蓄须专用
  • 还行

人性本兽,无分善恶!

22分钟前
  • 还行

斯坦福监狱实验vs米尔格拉姆实验

24分钟前
  • maya
  • 力荐

这一部算是新翻拍的版本,令人印象深刻的开头,其实我们不比动物好多少

27分钟前
  • 王帝心仙人
  • 力荐

哪里有权力,哪里就有腐败;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28分钟前
  • 面包你大爷
  • 推荐

感觉不错,决对权利导致绝对腐败。人性是可怕的,当权利为自己拥有的时候,或是感觉到权利的诱惑后,都会拼命去拥有并保持它,人是最可怕的动物。就是片头所示的短片一样,弱肉强食。大概这是大自然的规律吧。现实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30分钟前
  • 深圳纤纤
  • 还行

一正一邪两人演技都不错,最后反击那段看得我爽呀哈哈垂死他们!

32分钟前
  • siji小猪头moli
  • 推荐

主旨是想用理性的实验揭示人性,但电影却翻拍的很没逻辑,又僵硬、又刻意——还是原版好,虽然更压抑,但看着不来气。

35分钟前
  • King Sitcome
  • 还行

很不错的创意,被导演讲烂了。另,Adrien Brody这两年接的片子可真不少。

38分钟前
  • 冷兵器的残泽
  • 还行

严格意义上这并非2001德国版的一个简单翻拍,虽然两者都基于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进行改编,但创作者的根本追问并不相同。禁闭在漆黑囚笼中的Adrien.Brody面对监视摄像头(镜头,camera)的那句质问“why don't you stop this?”,才是这部片子真正想要质疑和声讨的。

41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实验室环境下邪眼与歪鼻的争斗。

44分钟前
  • 天问
  • 推荐

动魄惊心,人性本恶

47分钟前
  • 萧萧南浦
  • 力荐

比德国版差在哪里呢?男主角参加实验动机不同,美版单纯为了钱,带头造反也没头没脑,让人觉得他是个事逼。导演用了更刺激的画面,却显得很肤浅。结尾大家都莫名其妙恢复原来状态,更是逻辑不通。惠特克完全照搬《末代皇帝》里的样子。

50分钟前
  • 奶奶的熊
  • 还行

制度改变人性,真实的试验是对犯人暴力太严重而终止,而不是片中犯人的胜利

51分钟前
  • Vince
  • 推荐

虽然可能没有初始德国版的好(德国版还没看过),但它表达的意思和根据真实事件改变的事实让我震惊,一切都那么真实。在缺乏制度的情况下,被“人民”的权威会自然的变成暴君,镇压人民,慢慢失去所有的理性,完全的忘了,其实我们生来(进监狱)前都是平等的好人。看了感觉很冲击。

54分钟前
  • harmony orange
  • 力荐

配樂真不錯。看到男主角手握刀刃被割傷手掌時我的第一反應是:再也不能彈鋼琴了!(滾

57分钟前
  • 席德
  • 还行

可怜的津巴多实验,被过度艺术化处理了。

1小时前
  • N
  • 推荐

怎么说呢,有点exam的影子,一个封闭的环境,给大家一个任务,来反映出人性!从人物的设置(Brody是个反战斗士,惠克特是个四十几岁还和母亲住在一起的基督徒),节奏把握和演员的表演上这部电影都是很不错的!问题出在一个是规则,红灯不是说好有暴力就亮的么,二是做这个实验的主体交待不清

1小时前
  • mark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