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女的故事 第二季

已完结

主演:伊丽莎白·莫斯,阿丽克西斯·布莱德尔,伊冯娜·斯特拉霍夫斯基,麦克思·明格拉,安·唐德,玛德琳·布鲁尔,约瑟夫·费因斯,乔丹娜·布莱克,阿曼达·布鲁盖尔,克里·杜瓦尔,O·T·法格本,切莉·琼斯,西德妮·斯威尼,萨米拉·威利

类型:美剧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剧照

使女的故事 第二季 剧照 NO.1使女的故事 第二季 剧照 NO.2使女的故事 第二季 剧照 NO.3使女的故事 第二季 剧照 NO.4使女的故事 第二季 剧照 NO.5使女的故事 第二季 剧照 NO.6使女的故事 第二季 剧照 NO.13使女的故事 第二季 剧照 NO.14使女的故事 第二季 剧照 NO.15使女的故事 第二季 剧照 NO.16使女的故事 第二季 剧照 NO.17使女的故事 第二季 剧照 NO.18使女的故事 第二季 剧照 NO.19使女的故事 第二季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使女的反抗之战

【本文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当June被送上车,驶往未知时,一段新的历程开始了。尽管在这样的国度中很难对她的前景怀抱乐观,但或许你和我一样都没想到,这段历程的开端竟是死亡。

《使女的故事》第二季的开端,编剧没有给观众预留心理铺垫期,直接将大家带入最深的黑暗中。高筑的绞刑架、一字排开的吊绳、刺眼的灯光,使女们如牲口般被带上口罩送往绞刑现场。从惊慌无措到绝望啜泣,大肆留下泪水,大量的特写细节让人直面死亡的面孔,感到窒息。而后远处灯光亮起,训导员走出,指出这场死亡体验的意义,让人松了一口气的同时,也为其残酷倒吸凉气。

恐惧永不失效

当人们以为第一季的基列国已经无比悚然时,第二季的首集告诉大家,那只是一个开始。第二季掀开了黑暗深处的另一角:除了肉体折磨和洗脑,独裁者还可以如此进行精神折磨。

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中著名的“恐惧从不失效”的论断,在此被利用到极致。用恐惧换取爱戴,先剥夺被统治者全部的自由,再给予少许自由,那么他们就会对所获得的那点自由感恩戴德,历史上独裁的统治者从来都深谙此道,基列国的统治者亦然。前段引起广泛关注的鸿茅药酒跨省追捕事件中,谭医生被释放后感叹自由可贵,某种程度上,那些追捕他的人也利用恐惧将他降服了。

当那些镇压手法仅仅以文字形式记载在书上时,人们感受到的冲击力是有限的。《使女的故事》尤为擅长将那些残酷的手法以言语、行为呈现出来,给人最直观的震撼。总有人说,该剧的观剧体验让人不适。但这种不适感恰恰是这部剧的意义所在——它像扎在人心底的刺,提醒着你,不要麻木,去抵抗。

当时只道是寻常

闪回镜头是《使女故事》惯用的表现手法。以一个独特的关联点,将过去与现实的场景进行对比,展现出一个逐渐又迅猛的历史演变过程,格外令人震颤。

第二季第一集中,June与其丈夫在过去因忙于工作对孩子疏于照顾,被教育应该成为负责人的父母,而现在她还未出生的孩子将诞生于这样扭曲的世界,这其中的倒退,令人唏嘘。

新季一大亮点是新增了Emily这个人物的闪回故事线,走进这位基列国最为激进的反抗者的过往生活。作为大学教授,Emily有着极为独立的思辨力,她对自己权利被侵犯有着高度的敏感。乱世中的知识分子总是极度痛苦的一群人,他们有着清醒的头脑,对未来总有着积极推进的期望,却看着自己的世界被蛮横之徒无理地一点一滴占据,Emily也是这样。

看着同性恋的同事被吊死,看着知识分子被肃清,看着法律朝令夕改逐渐沦丧,却无能为力。Emily在机场与妻子和孩子诀别那刻,她应该隐约意识到自己接下来会面对什么灾难。机场中人山人海,她却孤立无援。那个瞬间让我想起齐邦媛在《巨流河》中那句,“灾难是无法比较的。对每个受苦的人,他的灾难都是最大的”。一段本来合法的同性婚姻关系,一个亲吻,这些当时寻常的事情,都随时可能变成不可能。Emily说她以为她们是因同性恋遭到不公待遇最后一代人,然而,她或许也没想到,历史并不总是向前,转弯和后退也是常态。

Emily身上的悲剧,是社会悲剧的缩影,一个家庭的拆散,是固有秩序即将崩散的前兆。

随着剧集的展开,这些使女过往的日常越来越完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当June在旧址中翻出蒙灰的《老友记》光碟,并坐在角落端着杯子观看时,她就是我们中的一员。但是在她现在的世界中,连这点欢乐也变得那么难能可贵。在心生同情之时,也不禁感到担忧。我们世界中的娱乐方式也在一点点被蚕食:种种影视题材被禁止,有态度的节目被禁播,越来越多的书籍无法出版、音乐被下架……

会不会,我们的未来,也会在一点点的变化中,换了天地?

无处不在的墙

一年前看这部剧第一季发出感慨时,总有人说过于杞人忧天。一年后接着看时,共鸣感却更强了。

大学的整风、同性恋题材的禁止、权力对法律的操控,这些事件在这季《使女的故事》中均有体现,每每看到心里都不禁咯噔一下。尽管该剧并非时政类型剧,然而它对于社会政治的共性和本质的捕捉却是精准深刻的,它永不过时,属于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时代。

June躺在车中,隔着缝隙看着外面景致,嗅到自由的气息时心有戚戚地意识到,人们有多容易适应被奴役的生活放弃抗争。她努力挣脱这个牢笼,但对于未来却无不悲观,她想起训导员说“基列国无处不在,它甚至就与你同在”。

当自由被逐渐剥夺时,很多人人往往不以为然:一种生活方式被禁止时,就立即换一种生活方式;某个群体受到不公待遇时,因自己并非那个群体中的人而庆幸甚至跑上去踩几脚。这些人意识不到整个社会是个共同体的存在,看不到墙堆砌起来的时候,封锁的是所有的人。基列国的确每时每刻都存活在这类人的身上。

《使女的故事》是寓言,是警示,更是现实。对于不自由状态毫无知觉的人,终究成为奴隶。

June剪掉耳朵上的印记浴血重生,我们有没有勇气钳掉身上的枷锁,向压迫说不?


《使女故事》第一季剧评:通往奴役女性之路

【文章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2 ) 果然神剧,比情色片黄暴,比恐怖片惊悚

在去年艾美奖上,横扫五大奖的神剧《使女的故事》终于出第二季了。

能从《大小谎言》、《西部世界》的手里拿下艾美奖的“最佳剧集”,足以可见它的战斗力。

第一季的剧情设定在未来的人类社会,由于环境严重污染,人类生育率大幅降低。

极端宗教组织在发动暴力政变后建立了新的国度,名为基列国(Gilead)。

这个国家奉行基督教的教义“政教合一”,《圣经》被视作最高真理。

在基列国,当权者皆为男性,而女性皆被剥夺工作等各项权利,被划分为三六九等:主教夫人、嬷嬷、使女、马大、经济太太、荡妇

在这个国家,女性的地位和动物没有什么区别。

剧中女主角“琼”(June),属于使女阶级。

伊丽莎白·莫斯 饰演

由于生育率剧降,当权者以《创世纪》拉结让使女比拉为雅各生子的故事为范本,将有生育能力的女性关到红色感化中心,统一由嬷嬷训练。

她们都会穿上血红色的斗篷,戴上可以遮蔽余光的白帽,被培养成为合格的“使女”

“拉结见自己不给雅各生子,就嫉妒她姐姐,对雅各说,你给我孩子,不然我就去死。雅各对拉结生气,说,叫你不生育的是上帝,我岂能代替他做主呢?拉结说,有吾的使女辟拉在这里,你可以与她同房,使她生子在我膝下,我便靠她也得孩子。”
——《圣经•创世记》第三十章1-3节

使女活着的意义也很简单,就是为主教们(基列国的当权者)生孩子,生一个又一个的孩子。

“行走的子宫”来形容再贴切不过。

此外,他们还有一套诡异的“受精仪式”,在使女排卵期时,让使女躺在主教夫人胯里,充当夫人的“阴道和子宫”,配合主教完成受孕动作。

当使女成功受孕后,她就是“天使”

生产过程也很质朴,没有医生和医疗设备,就在卧室里干躺着,一群使女围着要生产的使女,为她鼓励加油。

此时,使女的主教夫人也要在床上,假装生孩子。一旦使女成功生下孩子,就给主教夫人送去。

等孩子戒奶后,使女就要前往下一个主教家,继续完成生育任务。

在整季里,女主“琼”这个名字统共出现不到几次,这是她在文明社会里的名字。

当社会沦陷成“基列国”后,名字都成为她不配拥有的奢侈品。

现在她叫奥夫瑞德(Offred),由英文介词of和姓氏Fred组成,弗莱德(Fred)是她所服务的大主教姓氏,这个名字也直接表明了两个人的从属关系。

琼在成为使女之前,有老公和女儿,她和女儿是在逃亡过程中被抓捕。

为了女儿,琼努力让自己活下去。她周旋于主教Fred和主教夫人之间。

主教Fred是个十足的伪君子,尽管有主教和使女不能私下接触的规定,Fred还是邀请琼深夜去他书房,陪他玩拼字游戏、给琼看被禁的时尚杂志,最后带琼去荡妇俱乐部,滚起激情的床单。

禁忌之恋这件事,Fred是老手了。

而Fred的妻子更狠,明知道Fred可能不育,背着Fred让琼和司机瑞克完成受孕过程,只因为自己想有个孩子。

随着剧情的深入,观众会发现她曾经还出版过《女性的地位》,写过“不要把女性的温顺认为是软弱”这样的金句,也曾因为女权的煽动被捕过。

这样的一个人,恰恰也是基列政权最初的缔造人。在琼怀孕后,用琼的女儿威胁琼,让琼安全生下孩子。

在大主教家里,还有司机瑞克的身影。

他的戏份很足,直到第二季的开头,他仍占据非常大的角色比重。瑞克的身份,除了是Fred的司机外,还是“眼目”组织的成员。

基列国遍布明面上的“眼目”,也有便衣“眼目”,来观察人民和主教的动向。

据推测,他还可能是一个双面间谍。看起来是大反派的角色设定,却是暗恋琼的人设,在第二季带琼逃离基列国的控制。

琼还有个小伙伴,艾米莉

在基列国,使女外出时,都需要和人搭伴,两个人才能成行,这也是一种变相的“监督”。艾米莉就是组织分给琼的搭伴对象。

她也是带领女性反抗的关键人物。因为第一季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据说第二季会成为常驻角色。

她是女同性恋,也是大学教授。因为有生育功能,才没有被送到殖民地当苦工。后来,她因为被发现同性行为,被判处割礼。

随后,她奉献了全季最燃点:趁眼目不备,开车狂飙,最后还碾死了眼目。她也因此受到了惩罚:被送往殖民地。

殖民地是什么地方呢?

被发派到这里的人不仅要做着苦工,还会因为污染问题最终身体会受感染而死。

能来到这里,就相当于被抛弃,判处死刑了。

琼还有个黑人闺蜜,莫伊拉

同样也被强征成使女,在红色感化中心时,就曾和琼出逃过。辗转下,莫伊拉进了荡妇俱乐部,当妓女。

在上季结尾处,莫伊拉成功逃离基列国,和琼的丈夫成功会面。

第二季的剧情延续了上季的结尾:琼被人带出Fred家,未来是重新开始还是堕入无边地狱。

而新一季一开头给了答案:琼在神秘组织的帮扶下,成功逃出。她脱掉使女服并烧掉,还把自己耳后的耻辱标记用剪刀硬生生剪掉。

另外,艾米莉在成为使女之前的生活,也在第二季得到更多的呈现。

如果说第一季的女权色彩浓厚,那么第二季的野心格局更大。

被迫害的群体延伸范围更广,不局限于女性群体上。而这季的剧本则完全脱胎于原著小说,完全靠编剧来发挥。

当然,第二季的剧情深意是建立在第一季的基础上。上季改编自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1985年发表的同名反乌托邦小说。(反乌托邦意在揭露表面充满和平的社会底下掩藏的弊端和丑恶。)

这类型的代表作品有很多,比如乔治·奥威尔的《1984》、阿道司·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等。

有趣的是,《使女的故事》创作时间是在1984年,所以不少网友称它为女版的《1984》

截至目前,美国亚马逊畅销书排行榜上,它已经超过了《1984》。在特朗普上任后不久,小说的销量翻了好几倍。

尽管小说和剧集都被定义成“科幻”类型,原著作者阿特伍德则强调:

“切记,在这本书中我所用的所有细节都是曾经在历史上发生过的。换句话说,它不是科幻小说。”

的确,那些看似荒谬和吃惊的设定,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有迹可循。如纳粹的生命之泉计划、德国焚书事件等等。

荒唐吗?一点也不。

剧集拍摄期间,川普被爆出污蔑女性的丑闻。

那句“只要你是名人,女人会让你为所欲为”让人愕然。

在上任后,他接连任命反对堕胎和支持削减反家暴项目经费的高官进入内阁。网络上曾流传着一张会议照片,会议内容是美国政府高层讨论是否取消女性生产保险福利,在座的全是男性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过去的事情,不代表不再发生。科技时代的进步,也不代表人类社会从此不会倒退。

伊朗女性的现状就是例子。尽管小说写在1984年,放到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它像是一根刺,埋在每个观众心底。剧中女主引用德国牧师马丁·尼莫拉那首著名的短诗——

《我没有说话》
起初他们迫害共产党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马克思的信徒;
后来他们迫害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日耳曼人;
再后来他们迫害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牧师;
最后他们迫害到我头上,我环顾四周,却再也没有人能为我说话。
—— 马丁·尼莫拉

有些改变在悄然间发生,而反抗,也会在一次次妥协中消散。

原著作者阿特伍德在第一季中客串了一个嬷嬷的角色,说了一句台词:“醒醒吧!”

“醒醒吧!不要被恶人打垮。”

文/方咻咻

「巴塞电影」微信公众号(ID:MovieBase)。

 3 ) 吐槽一下

一些硬伤还是比较多的,不能忽视。

第一集:

1.没有被开头震撼。想也不可能让她们去死啊,肩负着繁衍生息的重任。使女们那么害怕,就不可信。她们绝对有“恃宠而骄”的资格啊,身体残疾是难免的,死亡是不可能的啊。

2.回忆:这个管制是渐渐严控的,这是不合理的。其实如果是突发性的政变,战争夺权了(二十几杆枪,一个炸弹,攻击了国会和白宫,美国政权就这么完了?),老百姓来不及跑了,反政府直接抢了孩子,圈禁了使女,我还是能理解这个逻辑的。但在未革命之前,很显然国家、各机构(学校、医院、公司)都是正常运作的啊,这时一般的政府都会选择保护孩子、有生育能力的家庭啊,起码得给补贴,让孩子父母不用疲于奔命啊。

3.新政府的人,都把怎么行房,宗教合理化“使女”这些事情考虑得面面俱到了,居然不给使女安个追踪器以防逃跑?

。。。。。。。。

就是感觉这种无论是使女这个群体还是新、旧政府,在对待这么这么重要的种族繁衍大事上,一些事缜密、重要的事愚蠢的设定,不合理,别扭。

整部剧是基于低生育人类要灭亡的大背景,然而并没有看到各群体对这件事的认真对待。如果跳出这种刻意烘造的阴沉沉、压抑的氛围,简单评价,剧情自相矛盾,立不住脚。

第三集

我记得第一季里,哪个国家,几年都没有一个新生儿,怎么第二季,都出来中产了呢?还有正常生活的有繁殖能力的家庭?

有点想弃了。第一季还是惊艳的,主题立得住,这是个关于人权,女权的故事。现在还记得看第一季第一集时的震惊。我们的社会会变成这样吗???沉浸在压抑的氛围里。17年是欧美女性奋于反抗的一年,“me too”,这部剧受到这种各种褒奖是有政治因素加成的,但还是名副其实的。。

但是一季就应该完结。小说已经拍完了,小说可能更意识流一点,题材、主题、氛围、掩盖了大架构不全、经不起推敲的逻辑问题。

第二季就是编剧自由发挥了。故事逻辑的硬伤就越来越明显,不能忽略。

第1-3集,是一个逃亡的故事,然而我们只看到了女主视角,天眼是怎么找到她的,根本没有相关描写。逃亡,《越狱》是怎么讲的?不只是Michael的视角,还有狱警等等很多视角啊,观众才会看着爽,戏剧有张力。

一部电视剧,如果只靠氛围&思想主题,故事没有张力,是会失去观众的。真追求思想高度,直接看哲学书了。电视剧,首先是一种讲故事的手段,道理是故事的附加。道理再深刻而有意义,如果剧情实在乏善可陈,整体上还是失败的。(个人认为《西部世界》第二季要比《使女》第二季好多多多了,《西部世界》的框架展开才是真有观感不错的故事内容,《使女》的展开就是在回忆,内容实在太少了。《西部世界》基本上是第一时间看出新,而《使女》出了6集我才看了3集)

如果只注重女权的主题,而不敢从剧作角度讨论,可能是新型的“道德绑架”了吧。

 4 ) 《使女的故事 第二季》刻画了怎样的女性形象?

什么是绝境? 在有了一点希望,奋起一搏的时候又全盘覆灭,回到原点。

第四集,应该算是本剧至今的最低谷。在最接近自由的地方,被狠狠打了一巴掌。掉回了地狱,死了也就算了,却还因为免死金牌和该死的求生本能活着,眼睁睁看着帮助自己的人得到的下场,痛不欲生。

很喜欢June,她就像你像我,普通人中的一员。会怒不敢言,也会意气用事。这使得观众很容易进入女主的角色,去想自己会是什么感受,又会怎么做。设身处地的想,我无法做的更好。我也怕死,怕痛,怕该死的负罪感。可又无法说服自己放弃抗争,接受命运。

 5 ) 《使女的故事 第二季》重点从不是爱情,也不是孩子

允许我标题党一下,是的,我要写的是马上就要第二季完结的《使女的故事》。这篇剧评我不准备讨论剧情,因为比起Juce与Nick的虐恋情深,还有Juce的逃亡之路,我更想聊聊这部设在架空时代里的美剧,对我们这些姑娘的现实意义。

不是政治正确,也不是强凹伟光正,这部剧每一集都让我看的泪流满面,更深地去思考我们作为一名女性应该怎么活着,我们如何对待社会赋予我们的这些身份,女儿,妻子,母亲。

按照主流价值观里,好姑娘最好的标签是什么?

我想,应该是“乖巧听话”。

作为女儿,世间没有任何一对父母不是以自我的标准去要求一个女儿,要好好学习,要选择稳定安逸的工作,要选择靠谱忠诚的伴侣,尽量活成标准化的“幸福人生”。

我们每一个姑娘里,从小被潜移默化教育成的外表整洁美貌,举止娴雅,性情温顺,端庄听话基本上都是按照这个目标,对应提出的模板细节。

作为一个女友/妻子,我们被要求忠贞,温柔,贤惠,识大体知进退,做一个符合直男审美的完美女神。

作为一个母亲,我们被要求顾家,富有自我奉献精神,热衷于家族传承。

这一切大家都以为理所当然,可能只是表现在对于主流世界里对于乖巧听话的小萝莉的喜欢,可能只是表现在对于“甜心歌星”和“软萌妹子”的主流性别审美,可能只是我们从不听见的装在“母亲”身份里那个独立灵魂的所思所需。

我们的一生,都被宠爱,都被爱情,都被母爱,自始至终温柔地圈禁在一个叫做“乖巧听话”的好女儿,好女人,好母亲的精神牢狱里,而更可悲得是,好多看守都是女性同类。

所以,《使女的故事》把这种要求 “乖巧听话”的主流标准放在一个极端的故事里。好了,在基列这个扭曲的社会里,作为一名女性,“乖巧听话”是生存法则最重要的一条。

为了更好的执行“乖巧听话”的法则,每一个女性都不允许反抗,她们被简单粗暴地标签化,你是“主教夫人”“使女”“女佣”,甚至是边缘化的“荡妇俱乐部成员”、“殖民地流放人员”;

人生意义也被细分化,你是主教夫人,就得端庄矜贵,每日针织养花维护家庭内部运转,做社会金字塔头部男人的门面装点,你是使女,就得服从温顺,共享你的子宫,让渡你的身体所有权,就得负责为权贵男人传宗接代;你是女佣,就得任劳任怨,低眉顺眼,没有任何情绪流露地,做点做饭打扫的体力活。

所以,我总想提醒各位现实世界的姑娘们,请抛开那些乖女儿,好女人,伟大母亲的迷雾,去好好问过你的内心,

你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你想拥有怎样的人生?你想要的幸福究竟是什么?

哪怕是抽烟喝酒纹身滥交,那些倾向于自我毁灭的极端同类们,起码这些人或许从始至终都是“我”的选择,不是父母的期许,不是伴侣的要求,不是儿女的需要。

我们到底是谁?又有谁能够嘲笑《使女的故事》又有多可悲?又谁给的勇气觉得这一切离我们太远?

美貌深情与选择权

《使女的故事》弹幕里,很多人在刷Nick跟June的爱情,等着一对苦命鸳鸯的放糖时刻,确实,在极端环境下的,真爱确实唯美又伟大。问题是,爱情从来都是《使女的故事》的主旋律,如果真的想看无脑爱情故事,请移步《大扶摇》,那里有暧昧撩骚欲擒故纵一波三折虐恋情深各种爱情童话的打开方式。

我认为《使女的故事》最可贵之处,在于最能展现女性的力量。

在基列这样一种残酷畸形的环境下,使女作为最弱势的一种族群,她们每一个人对自我意识的坚持,对真善美的执着,对艰难求生中的忍耐和力量,如同那个手握炸弹奔跑进会场的使女一样,促进人类进步的或许从来不仅仅是一言不合就骑猛禽展现生物机能的猛男,也不是精于求生之术的正装动物,或许只是源于爱,源于对世间所有美好的信仰,源于置身千难万险之中永不改初心的坚持。

英雄,从来都是无性别的,是我们的偏见,以为美貌深情才是我们幸福人生的必备技能,是我们的傲慢,以为爱情和婚姻可以给与我们所有,而不知道我们拿什么作为交换。

那可能是我们选择过小日子,还是大事业的梦想选择权,

那可能是我们选择跟什么样的人ooxx和作为自己孩子父亲的伴侣选择权,

那可能是我们选择只爱自己的后代,还是热爱所有人类的生育选择权,

当我们以迎合男权需求的“美貌深情专一”作为生存基石,当我们以为“爱对人嫁得好”才是幸福人生的唯一打开方式,《使女的故事》会用眼泪和冰冷故事,一遍又一遍地疯狂打脸,

傻女人,都睁大眼睛去看看,你们都拿了什么去交换吧。

贤惠伟大与“我”

母亲,所有正能量的故事里,都一再表达对这个称谓的热爱和崇拜。

问题是,母亲,她们作为一个独立人,她们的人生是怎样呢?

是十月分娩之痛,是医学如何发达都无法归零的分娩死亡率,是职场与家庭永远实力不对等的拉锯战,是每一个中年女人都无法避免的失眠的夜,是抚养一个柔软的小生命长成三六九等人类社会的一言难尽的过程。

所有人,都用最动听的语言,最美好的情感歌颂着母亲,我们每一位女性,也大多认为“孩子”是上天赠与女人最美好的礼物,问题是,要不要成为一位“母亲”,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作为抛开所有标签的那个“我”,你究竟有没有问过自己。

你想成为一个“母亲”吗?你知道这个称谓所意味的责任和代价吗?你究竟想成为多少人的“母亲”,当这份爱没有回报,没有赞美,只有抱怨和厌烦的时候,“我”会怎么想?

《使女的故事》源于一个女人丧失生育权的悲伤故事,于是,瑟琳娜选择造一个基列国,让无数使女的悲剧来成全自己对于“母亲”身份的执念。

June作为一个母亲,她发现当她跟她的孩子受到伤害的时候,她的丈夫保护不了他们。当她有了第二孩子的时候,她与Nick的爱情又显得这么轻如鸿毛。

如果你看得懂这些,我想问?

你为什么要成为一个母亲。

是因为爱情吗?

是因为对新生命的热爱吗?

美国魔幻剧《格林》里,以格林童话为原型创作。里面有一种怪物,总会吃掉婴儿。当主角尼克去调查发现,怪物之所以吃掉可爱婴儿,只是因为该爱的预见能力,他们看得见这些婴儿的后半生,可能是杀人犯,可能是QJ犯。而作为一个母亲,我们又怎能因为贪恋那柔软婴儿的美好,而枉顾抚育一个新生命的重担。

当有人鼓噪成为母亲的伟大,当那个他用爱情来催眠,亲爱的你,可有问过那个“我”,这是你真正想要的吗?

 6 ) 浴血站起来的,是June,也是你我

Season 2 is back!

episode 1

非常高水准的回归开场,Elizabeth Moss的眼睛里写着如此复杂的情绪:对朋友的歉疚,对死亡和酷刑的恐惧,对自由的渴望。

回归预告照

这一集最震撼人心的三个镜头,一是在刑场,June握住身边因害怕而颤抖着的使女的手,其实她自己也害怕得不得了。从一开始急促地呼吸,到几乎窒息。望向天空的眼睛,又大又蓝,又悲伤又不甘,看得人直接落泪。

经过朋友的提醒我才发现行刑场是红袜队的主场芬威球场。棒球运动中将本垒称为“home”,可是当Gilead把家变成行刑场的时候,还有家吗?Gilead会是家吗?

芬威球场

二是使女同伴被嬷嬷惩罚时,她恶狠狠地喝了一口汤。她不是圣人,看到被锁起来的使女也会害怕,也会瑟缩地笑着迎合。但是这种无奈的妥协背后,是对自己行为的深深厌恶。恨不得把勺子都咬碎,因为是我们每一个人在Gilead诞生之前的不作为,不关心,换来了今天所有的苦难和绝望。三是剪掉耳朵上的标记的时刻,这个镜头拍得太美了。用剪刀硬生生地剜下来,哪怕鲜血如注,痛彻心扉,也一定要除他个干干净净。这是她受苦受难的符号,记录了她一切被强奸,被压迫的历史,也见证她的懦弱,退缩和忍让。这一刻,她不会再让步了,因为她要为了自己,更要为了自己的孩子,在无边的黑暗中,争取一点点光明。

June剪掉耳朵上的标记

联想到最近某大发生的种种,以及各式各样的被曝光的高校性侵案件,这样在鲜血中站起来的June的形象更加富有现实意义,与#Me Too运动相呼应。莉迪亚嬷嬷说,自由有两种,一种是“freedom to”,另一种是“freedom from”,前一种是从心生活,自在选择的自由,后一种免于受难的自由。这句话是多么可笑啊,我们不会认为使女们“free from pain”,我们只会认为他们“survive from pain”,把幸存叫做自由,企图用偷换概念瞒天过海,不也正是我们现在面临的很多问题的根本吗?

I am June Osborn, I am free. We are all her allies.

——————

episode 2

主创团队的野心开始慢慢显露!

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只讲June一个人的故事,一个人的反抗了。当一个社会滑向Gilead这样极权的深渊的时候,一定不是一个人的问题,一定是一群人,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慢慢地被煮熟。Colonies的景象确实很震撼。被一群以信仰上帝为名的恐怖分子送到极其恶劣的核污染环境中工作,却还要定时跪下向上帝祷告,多么讽刺!画面既像切尔诺贝利事件后的荒芜,又像奥斯维辛集中营集体处刑的残忍。

殖民地景象

Emily在第一季中还更多的承担了June的启蒙者的角色,让她明白有May Day的存在,让她看到反抗的意义,稍稍有一些沦为了功能性角色。但是这一季中,编剧开始刻画她以前的大学教师的生活,让她作为一个活生生的,比June还要承受了更多折磨的人而存在。真的太赞了!

这一集里最喜欢的画面是当新来的绿衣服夫人被以耶稣受刑的姿势挂在十字架上死去的时候,Emily一脸凝重,而身后的其他matha,有些无动于衷,有些甚至带着嘲讽的微笑。Emily说的确实没错,她帮助自己的丈夫强奸别人,是something can't be forgiven. 但也正如鲁迅先生所描写的“麻木的中国人”那样。在这样畸形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是受害者,但也都是加害者。就如同第一季第一集中使女们打死那个反抗者那样。每个人都深陷其中,没有人可以免俗。

(这就是我个人想法的过度解读,也可以认为是仇人死后的快意。但是这种不自由社会中只有私刑才能报仇,难倒不让人更为恐惧吗?)

面对死去的夫人时的神情

Friends(老友记)的客串出场非常恰如其分。每当我难受压抑的时候,我也会随手翻出一集老友记,看了之后感觉整个人又有了元气。这样一部很能表现美国自由平等之精神的situation comedy放在这里,也许就是无边黑暗中的一点点光亮,让我们有力量前行。当June从一开始看到绞刑绳和血墙的崩溃痛苦,到最后收集好遗物去血墙前面祈祷,整个过程都是流畅而戳人的。June就是一个普通人,她会不理智,会害怕,会崩溃,也会收拾好心情再次出发。

Dear god,please send your holy angle to watch over this place. 上帝可以是将人桎梏在极权下的工具,也可以是这么温暖而有力量的时刻的寄托。错的不是Bible和上帝,而是人。

June在血墙前祈祷

——————

episode 3

直到这一集我才意识到June待的地方是波士顿环球报(The Boston Globe),这个设计真的太精巧,太讽刺了!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2015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聚焦》(Spotlight),一部非常稳扎稳打的 investigative thriller。这部电影重演了一群获得了普利策奖的记者们的故事。波士顿环球报“聚焦”栏目的记者们通过与一个天主教牧师性骚扰教区里的孩子的接触,逐步深挖出了上百名受害者,通过这个庞大的受害群体,又发现了天主教会掩盖罪行,包庇罪犯的行为。性侵的神职人员不仅没有受到制裁,反而加官进爵,人生顺遂,而被他们毁掉的孩子一辈子活在黑暗中。

“有时候我们都很爱忘记,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在黑暗中磕磕绊绊,突然天亮了,而人们却开始相互指责。” 真是太真实了!这样一群无畏勇敢的记者,哪怕在现实社会都受到了天主教会和教徒的威胁、打压,在Gilead肯定是第一批被处决的,所以这个地方才会变成一个“屠宰场”。

The Boston Globe

这一集真的太让人揪心了,每次有一点逃生希望的时候都被反转,无论是“safe house isn't safe”之后在黑人小哥车前拦车那一声声“no”和“please”;还是在小哥家里等待到五点依然不见人回来之后自己下决心逃跑;或是在逃跑途中不断剪辑的守卫和枪的画面;又抑或是坐上飞机后刚松一口气流下泪来就被枪声打断。最恐怖的事情不是逃不出去,是每次有一点逃出去的希望都会在最后被打断。

June求黑人小哥不要把她留在原处

看到Boston Logan Airport的时候我心里一惊(希望是我神经质地过度解读)。2001年,两架于911事件遭劫的班机──美国航空11号班机和联合航空175号班机──从罗根机场起飞,之后撞上纽约世界贸易大楼。为什么June抚摸过的指示牌偏偏是“Departures”,是不是一种暗喻?表明极权主义也是一种罪大恶极的恐怖主义?

Boston Logan Airport

最精彩的台词莫过于此:Raise your daughter to be a feminist, she spents all her time waiting to be rescued by man. June的觉醒从为了逃离Gilead的第一层次,慢慢地深入,直到能完全理解自己女权主义的母亲的想法,并能最终达成谅解,真的是太让人感到欣慰的一件事情。最后回忆起母女一起兜风的画面,几乎可以称的上是“freedom”的代言了,暖色调,飞扬的头发,恣意的姿态,开心的歌唱,灿烂的笑颜,What a precious and luxurious thing!

回忆feminist的母亲1

回忆feminist的母亲2

——————

episode 4

我们以为前三集是日出,之后就会醒来太阳和光亮,结果没想到前三集是日落,紧接着的是无边的黑暗。一开头被抓回囚禁的June念叨着被子上有71朵花的了无生机的样子,让我想起了2014年《黑镜》(black mirror)的圣诞特别篇。做了意识副本提取手术的这位女士拿到了装载有副本的“蛋”,在专人调测之后,这个“蛋”能将家里布置得有条不紊,为她安排精彩的行程。调测师能自由改变“蛋中人”的外部世界和其对时间的感知,比如外界的1分钟在蛋中有6个月之久。最后原本不愿意屈服“蛋中人”因为无聊,跪着求调测师给她找点事儿做。无事可做,大概是最难熬的惩罚之一。

只能数被子上的花纹

所以June才会在aunt Lydia提出再回大主教家的时候屈服。正如下面的构图所呈现的那样,在红色使女服(Gilead政权)面前,她是那么的渺小无力,只能仰望。

June凝视使女服

但是最初回到大主教家里,她的自由意志还没有被消除,她会在夫人们假惺惺地讨论胎动的时候,有意识地蹦出一句:“我昨晚感觉到宝宝踢我了”。也会在看到小袜子之类的礼物的时候,无意识地回忆起自己怀汉娜时候的景象。这种鲜明的第一人称“I”“my”用法,不管有意无意,都是在告诉Mrs. Waterfood,这是“我”的孩子,不管你们说什么鬼话,做什么仪式,也不管你们怎么贬低我们的身份,剥夺我们的权力,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

描述胎动
描述自己的迎婴派对

当然在这种绝望当中,Nick和June发的小糖渣就特别能够给人慰藉。他们的关系已经从第一季的“Sex as rebel”,因为孩子,因为想要让June逃出去的努力,而更升华为了更复杂多样也更浓烈深刻的情感。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嚷着要“Nick 抱”,因为黑暗中有一个人同行,实在是大幸运。

June看到Nick屋子堆满落叶,以为他出事了
看到Nick出现时跟随的眼神和安然的微笑
June跪下认错是Nick的心疼

最令人惊喜的是第一季中大部分时间都是“高贵冰山美人”的夫人开始坐不住了。无论是暴躁地几乎掐死June,一个人烦闷的抽烟,还是深夜扶着她的肚子说“Mama loves you”,都让这个角色内心的矛盾更加突出,性格更加立体。她一面凶狠失控,一面温柔担忧,一个研究家庭女权的人,现在变成Gilead的忠实维护者,她经历了什么?又承受着什么?让人更加好奇。我觉得她对这个孩子的爱和期盼会促成她的觉醒,她身上的母性也许会让她真正明白,让自己的孩子生活在Gilead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

夫人掐住June的脖子
夜晚去抚摸June的肚子

当June被嬷嬷洗脑,闹心负疚无力抵抗,站在铁门外说着“we've been sent good weather”时,你会发现这个镜头如此的讽刺。剧情上她走出的院子,但是构图给人一种她根本还被关在铁门里的错觉。也许是一种在目睹了黑人小哥的死以后,勇气和信念被严重挫伤,心理封闭的隐喻。

we've been sent good weather

——————

episode 5

两场婚礼一场葬礼串联起来的一集。编剧已经把对比反讽用到极致了。

这一集让我想起了一个浪漫爱情喜剧电影,由Hugh Grant主演的《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 ( Four Weddings and a Funeral ) 。这部得到了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电影非常深刻的讨论了爱情与婚姻的关系。我认为这一集也是这样,通过婚礼和葬礼的对比,去讨论人类社会中最普遍存在的情感和人际关系在极权国家可能的存在形式,从而从单纯的“使女的故事”跳脱出来,展现了更令人毛骨悚然的“基列的故事”。

“包办”集体婚姻

首先是Nick的集体婚礼,一种看似秩序井然和和谐统一的表面下,其实是冷漠麻木和泯灭人性。Nick说“i do”的时候眼神还在盯着June看。而June也是泪眼涟涟,最后只能无奈地附和鼓掌。那枚精致的金属戒指就像Gilead一样,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一切都“很好”,甚至还有拥护者,但是“华美”的袍子上其实爬满了虱子。

Nick看向June

June难过却又有点不敢表露

反观在殖民地的那场婚礼,那么美好而充满温度。混乱,肮脏,灰暗的背景下,才能凸显绝望生活中人性和爱情的可贵。早上排队时的一个偷吻,说“I do”时候的坚定和凝视,你不需要知道这两个人是谁,更不需要铺垫了解他们的背景,这些小细节的留白,给了观众足够的线索和想象空间,去构想两个人的爱情故事。越看越觉得Jennie才是真正惹人怜爱的“傻白甜”(褒义),希望国产电视剧好好学学,一方面她“很傻很天真”,都来了殖民地还一口一个“Aunt Lydia said”,进而和Emily发生了争执。但一方面她是真的善良坚韧,想出了办婚礼的点子,还能在这么黑暗的生活中因为一株野花开心起来。

结婚典礼

E:This place is hell! Covering it up with flowers doesn't change anything.

J:Well so what! We came here, we work, we die. Kit's going to die happily, what's the problem?

E:Gilead took your eye. they took my clit. Now we are cows working to death. And you're dressing up slaughterhouse for them. That's the fucking problem.

J: Cows don't get married.

这段台词真的太棒了!自由的斗士有千千万万种,他们可能都有不一样的价值观,而就是这种不同让他们的为了自由的并肩战斗,显得更为珍贵。Jennie是“傻白甜”,反正来了殖民地终归一死,早死晚死区别不大,不如死前能开心一些。Emily是大学教授,更加理性,会为了让Jennie活下去告诉她不要做这些傻事,也会在了解了Jennie的用意之后再次站回她的身边。Jennie不是在为刽子手们装点屠宰场,她只是在用这种看似“stupid”的方式告诉被压迫的人,我们还是人,千万不要放弃。

简陋草环戒指的特写

这一集最让人惊讶的是有关夫人的小细节的展现。当Nick压抑不住去提醒夫人照顾好June的时候,夫人的整个眼神和语气都是带有淡淡的羡慕和嫉妒的。其实第一季中的回忆告诉我们,她和大主教间也是有非常浪漫而美好的过去的,可是现在两个人冰冰凉凉,“相敬如宾”,坐在一个桌子上吃早饭也有种淡淡的尴尬感。联系到夫人对Nick小妻子“Lust is a sin”的反驳:在夫妻间就不是,这是会让两个人变得更亲密的交流。不由得让人对夫人更加好奇。

暗怼Nick

不光如此,她逗弄小孩时温柔的深情和动作,以及最后吐槽其他夫人对孩子的漠视的举动,让我对她的觉醒和反抗抱有更大的希望。她对“祈祷会”的吐槽也充分证明了她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伟大的理论家,这样一个内心有爱的人,怎么会甘于在这样一个刻板又冰冷的社会中,让自己和她深爱的孩子深陷枷锁之中呢?

超温柔的抚摸小宝贝

吐槽Gilead的“祈祷会”

——————

episode 6

先解答大家的两个问题。

1、夫人为什么大变脸,最后还要依靠大主教?

依靠大主教这个说法是严重错误的。大主教所作的一切都是“有所图”的,都带有强烈的目的性。首先我们回忆一下第五集中大主教对这个孩子的期盼,他是切实希望这个孩子是个男孩,并且说“What man doesn't want a son”。如果他和夫人一样真情实意地等待着这个孩子到来,那么他做的一切的目的性就很明显了。

在新红色感化中心遇见Aunt Lydia的一段对话,为他片尾给夫人“洗脑”和给June送孩子照片的行为埋下了伏笔。他拥有特别“任性的一对儿”,June逃跑这个事情是他清楚知道的,人也是他亲自安排追回来的;夫人第一季中怎么打June,这一季中怎么焦虑不稳定他也看在眼里。当Aunt Lydia提醒他该插手时就插手,他其实自己心里已经有了一杆秤。

从第一季他带June玩填字游戏,带她去荡妇俱乐部这些事情可以看出,大主教的人设也是喜欢在别人身上找存在感的。这一集中他在还爱Serena的时候,为了折磨狙击手就毫不犹豫地击毙了他的老婆,可以看出这个人内心深处也是很邪恶的。在这种有很多烦心事的时候,他给June照片,一方面可以很好的安抚June,另一方面可以换来June对他的“迎合”(不管是不是真心),都达到了他的目的。

夫人没有大变脸,她的人设是一以贯之的,她的觉醒也确实有在一步步的深化,只不过这个过程是缓慢的,而且肯定是有反复的。在June和其他使女聚会的时候说的那一句“Someone's awakening”应该是一语双关,不仅指肚子里面的孩子动了,还指夫人跟她讨论Gilead国之前的生活,是一种松动。最后夫人去花圃里移栽新生的嫩芽,并且小心而珍惜地为他们固土浇水,是由两个含义的。一是他对新生命的期待和珍视,另一是夫人自身的自由意识也是如同刚破土的嫩芽一般,有一些在心中生长了。

移植嫩芽

那么夫人所作的一切,其实是构建在对孩子的爱上的,无论从这一集,再次抚摸June肚子的激动和颤抖,还是下图这段眼含热泪的台词,都能看出她是真心实意地想要成为一个好母亲。那么面对June提出的见孩子的要求,她是有两种可能反应的。一是出于为人母的同情心同意她见,二是出于对自己孩子的保护而反对。当她发丝凌乱,情绪不稳地站在花圃里和大主教对话时,她说:“She‘s devious,she's always plotting. Always wanting more. She wanted to see the child.”让我们代入夫人视角,这是一个逃跑了90多天的,极其具有反抗意识的使女。她还威胁过你,只要我的孩子好好的,你的孩子也会。她完全不安分,该吃的东西不吃,也不会像嬷嬷告诉你的一样,跟你一起为了孩子散步交流。她发生了那么严重的流血事件也不会报告,她是不是根本不在意你的孩子,时时刻刻想着打探,想着逃跑,想着不要这个孩子呢?这样的情况下,放她去看她的女儿,对夫人而言,是对肚子里的孩子的巨大威胁,那么她毅然决然的反对就丝毫不奇怪了。

眼泛泪光的说要成为最好的母亲

2、Nick为什么申请要调走

这一集中我们看到Gilead国不仅rape女人,强迫他们做使女,还rape男人,让他们取一个会监视怀疑他们的女人做妻子。Nick说我爱你的时候,虽然June没有回应,但是他会不知道June的想法吗?多少次June处在崩溃边缘都是他敏锐察觉并且准确安抚了,这点小掩饰他会看不出来吗?我觉得这个事情只能增加他想要把June和孩子救出去的决心,正如June所言,他会是一个很好的父亲。

那么他在这个家里还能为这个计划做些什么吗?五月天已经暂停救使女的行动了(第三季提到的),他只能另想办法,而且June的肚子越来越大了,一旦她分娩了,要把两个人救出去,难度绝对是呈现爆炸式增长的。看着这个15岁的“妻子”,他总是眼神灰暗,肯定也很怕自己以后的孩子变成这样,这个时候他心急了,调动说不定是一线生机,尤其是调动去前线,可能会接触到更多敌军阵营的may day成员。

Nick表白

最后提一下Ofglen。这部剧至此改名叫Gilead国女子图鉴也不过分了,这么生动的女性群像,哪怕是这个没出场过几次的角色,都这么让人好奇。从一开始警告June,说她喜欢现在吃喝不愁的生活,而不是在混乱的街角被殴打rape;到为了Jennie说话而被割去舌头,到最后的牺牲,刻画不多,但是每一处留白都给了观众足够的想象空间,真是令人拍手叫绝。

Ofglen炸掉红色感化中心,好似高举火把的自由女神

最后片尾的那个女声呐喊字幕组居然没有翻译出来,太可惜了,放在这里供大家回味。Some people think little girl should be seen but not heard, but I think"oh bondage, up yours!"(有人认为女性用来被被观赏就好,不需要发声,也不需要有思想,但是我说,XXXX的束缚。)

——————

episode 7

——————

episode 8

——————

episode 9

How ironic!创造者被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束缚最深。

大主教在劝说夫人的时候引用了一句旧约“ Who can find a virtuous woman? for her price is far above rubies. ( 才德的妇人,谁能得着呢,他的价值胜过珍珠。 )”这着实讽刺,因为这一句的前面是“ Open thy mouth for the dumb in the cause of all such as are appointed to destruction. Open thy mouth, judge righteously, and plead the cause of the poor and needy. ( 你当为不能自辩的人开口,为一切孤独的伸冤。你当开口按公义判断,为困苦和穷乏的辨屈。)”

夫人在Gilead国有特别多耐人寻味的细节。比方没有文字只有图片的行程表,和女秘书谈论时假意说自己喜欢园艺和编织,看向繁华的加拿大街道的目不转睛的渴望,面对冷漠的小孩母亲时的失落,s迅速收起劝说者留下的香烟和火柴等等。只可惜最后,还是一把把希望丢进了火炉。

这一集“教母”这条线贯穿始终。教父教母的在西方文化中的重要意义,大家回忆一下哈利波特和小天狼星的关系就知道了。教父教母一般由父母亲极其亲近的人担任,是亲生父母给孩子找的一个榜样式的人物。第一次,June找到Rita,这个替她保管着信件没有告发她,真的在用心照顾她的人,希望她能够担任未来孩子的教母,教会她什么是善良,在一个黑暗、毫无人性的国度,这是一个母亲对孩子最大的希望。虽然Rita眼眶湿润地说自己“人微言轻”,但通过前面那个妇产科“第一刀”水平的Matha,我们可以猜测,在Gilead之前,她也很有可能是一个“大人物”。(Rita说Gilead不baptize babies,这点值得深思。受洗本来就是基督教的一个仪式,这也恰恰证明了Gilead只是一个打着上帝幌子的恐怖组织。又或者是他们默认每个人天生就是信教的,根本不需要有字典里解释的“to accept someone as a member of the particular Christian church”)

第二次June找到了Aunt Lydia,希望她能够保护孩子。这是母性,母亲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但这一切都建立在孩子要健康平安的基础上。所以她找到了Aunt Lydia。Aunt Lydia绝对是个十成十的坏人,Gilead的忠实拥趸和帮凶。但是当她说“it wasn't my fault”的时候,不由得让人联想到June被她摁在处刑墙下,被逼着说“my fault”的时候的场景。Gilead国里,每个人都是凶手,每个人都是受害者,他们给了每个人刀,让人们自相残杀以获取“奖励”,实在是令人胆寒。

最后一次是在得知Moira逃出去了后,用“was”和“is”的转变。用过去式,是June明白Gilead已经不再存在教母,这已经是过去的事情了。换用“is”是她内心里反抗的火苗,我要不要让Moira成为孩子的教母,是我的事情,无论你们允许与否,我都要做,就是现在。至此,她对孩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他坚韧勇敢,成功的追求到自己的自由,就如他的教母Moira一般。那种混合了母亲对孩子的爱和期待,对亲友仍在的庆幸,以及对自己未来的信念的坚定,眼眶含泪却笑容灿烂的神情,美得令人颤抖!

“is”

合唱的这首《America The Beautiful( 美丽的亚美利加 )》在美国的地位,可能就是《我的祖国》在中国的地位。相较于诞生于独立战争的硝烟中的美国国歌《 The Star-Spangled Banner (星光灿烂的星条旗)》(尤其是惠姨演唱的版本,特别像为出征的战士壮行的战歌),这首诞生在欣欣向荣的和平年代的,描写美国的幅员广阔和美丽富饶的歌曲更为讽刺。相较于前面说的在“加拿大做客”的Little American Goverment和一群美国人在酒吧庆祝Gilead高官离开了“Canada Airspace”,再到Serena认为Gilead才是正统的“America”,无疑是一次极强的美式精神宣传(当然也只是影视宣传而已),如果没有了Freedom和Equality的立国之本,美国也就不复存在了。

America The Beautiful

——————

episode 10

爱永远不会消失,因为这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

Emily和June形成了鲜明的呼应。一个人经历了割礼和殖民地的折磨,满身伤痕,浑身戾气;另一个人刚刚得知了自己的丈夫和好友平安的消息,燃起希望,充满勇气。一开始Emily在受精仪式中自我催眠,试图让灵魂抽离身体,好让“rape”的过程不那么难挨。我们在第一季中已经见过这类暴行了,洁净的房间,整洁的服饰,在某种程度上似乎在说:“看啊,这个过程是很美好的。”经过第一季的折磨,观众们可能也会像Jennie一样觉得:“我现在的家庭可好了,只有受精仪式,没有什么其他乱七八糟的”,这个似乎看起来也比第一季更能接受了。

但是暴行就是暴行,“rape”就是rape,无论用什么东西修饰它,无论你见过了多少这样的场景,似乎“司空见惯”,无论被害者看起来多漫不经心,多“习惯了”这种生活,这都是犯罪!都是人性的泯灭!所以主创团队直接剥离了这个仪式的外衣。当June被两人合力按在床上无助地挣扎,哭喊,试图用“精神催眠法”却无果的时候,这种血淋淋的事实给了观众当头棒喝。(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做,大家不要忘了这两个人毕竟是Gilead的缔造者,无论我多么希望S觉醒,我们都必须承认,麻木和顺从是一件容易的事,觉醒和反抗锥心蚀骨。现阶段仍然作为“既得利益者”的她,甚至被June和大主教逼得有些“疯癫”的她,是绝无可能如同国产剧一般肤浅又玛丽苏的变成反抗阵营的人的。)

Serena按住June

在菜市场时,Emily一脸生无可恋地说:“I am not his mother anymore.”没有主角光环的她受到的折磨要比女主多得多,那种绝望压顶的感觉也会更强烈。Emily和Jennie的态度与经历,再加上疯癫化的Waterfood一家,让June越发在孩子的问题上敏感和担忧。她的态度也让女主在见到女儿时反反复复的说:“I will always be your mommy, always, always,always.”小孩子和自己的亲生父母生疏了,见到都会怕得躲在matha的后面,质问妈妈为什么不“try harder”,说到自己的新父母时怯生生的表情,谁会相信她真的过得好?

这也是June真正意识到,从某种程度而言,她已经失去了她的“Hannah Banana”。所以当孩子问起她的时候,她没有许下任何实际承诺,只说“I‘m gonna try”,甚至做出了临别赠言一般的嘱咐,“enjoy your life”。这个时候June的命运,前所未有的黑暗,孩子不久后就要出生了,如果被分到了远离nick和熟悉的伙伴的新教区,离开了还能有斗智斗勇余地的Waterfood家,她更没有可能见到Hannah,也更没有可能逃离了。Liz的这个小细节演得特别特别好,当我要上台做发言之前,只要我妈在旁边,她肯定会帮我整整领子。南方的冬天刺骨的冰凉,当我出门前我妈总是帮我把围巾裹得更紧一点。“你妈怕你冷”,估计是所有妈妈的共通点了。这个级别的表演绝对是能蝉联艾美的。

在这一集中我们看到了更多的艰难环境下的爱的形态。有携手并肩,相视一笑的June和Nick,眼神中充满了对新生命的欢迎和对彼此的信任;有自己妻子怀孕了,真正认为这是好事,并且不愿意拥有使女的的大主教;有护住Hannah,坚定的对June许下承诺的Matha;有说起自己相濡以沫父母,眼神里有落寞的Eden;有哪怕是被Gilead洗脑,但是仍然内心有悸动的少年少女Eden和Issac......就如莎翁的诗句:“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or eyes can see,So long lives this,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在剧里不妨将"thee"理解为爱,只要人还存在,爱就会一直存在,压迫、折磨、拷打、死亡都没有办法消弭。

相视一笑

主创团队说:“It's out responsibility to portray it for what it is and that's part of the reminder to the audience that this is what happens when you let go of freedom.”所以啊,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爱尔兰的女性要千里迢迢赶回家投票,因为自由这个东西,是不能做出一丁点让步的。

——————

episode 11

没有什么好解读的地方, “妇人弱也,而为母则强”。

——————

episode 12

我们都忘了,Eden应该翻译为伊甸园,乐园,以Eden为名的女孩,是上帝最忠实的信徒,但绝不会是邪恶和黑暗的,她代表了光明和爱。

当一条年轻、鲜活而美好的生命即将逝去时,每个人都是如此深切地痛恨自己的曾经的误解和不作为,如此无奈于自己当下的无能为力,并且在这样一个勇士面前自惭形秽。而她是如此的纯洁美好,在死亡面前,“抓住每一份爱”(《妖猫传》),回应每一份善意。

“Love is patient, love is kind. It does not envy, it does not boast, it is not proud. ”两个年轻的灵魂,两个曾经最能代表Gilead的人,一个是看似忠诚的信徒,身边的人都怕她会告发自己;一个是被人憎恶的守卫,甚至能毫不犹豫地痛打Jennie。他们最后无畏地相爱了,并且在最后时刻,也绝不背弃彼此,背叛爱,才更能展现出Gilead的良知泯灭和压抑人性。

他们孤零零地漂浮在水中,并不能像《水形物语》海报一样拥抱亲吻,这就是Gilead。

——————

episode 13

这是一个多么Inspiring的结局。

上一集中Eden的反转已经可以称得上是峰回路转,这一集当June拿出这本满是笔记的圣经时,不得不感叹编剧的这一安排,简直是神来之笔。什么是神?什么又是上帝的旨意?如果一个人连直接接触“上帝原话”的权利都没有,又如何谈得上是他的信徒?这充分证明了Gilead根本就不是什么所谓的政教合一的国家,而是一个用邪教控制国名的恐怖势力。

Serena之后所有的行动,都在这一个眼神中埋下了伏笔。我曾经反复强调,Serena的觉醒一定是一波三折,困难重重的,她对孩子真挚而又深厚的爱,一定会成为她未来觉醒的重要引线。她跟Eden聊了许多关于家庭的话题,Eden一直对家人那么的信任、想念,常常提及她在家中的幸福时光,然而真正害死她的,就是她最爱的家人。Eden死的时候,Serena泪眼婆娑,泣不成声,作为一个母亲,她无法想象为人父母竟然能将自己的孩子送上绝路。这一认知比大主教禁止她为夏洛特找大夫、被大主教鞭打、在加拿大被游说等等一系列事情更有冲击力。因为之前,她只是觉得Gilead有瑕疵,或者说有极端的个例,而现在,她开始隐隐约约地意识到,这个国家也许是全盘的溃烂。

她开始联合其他夫人想要做出改变,从她受触动最深,也最有发言权的领域——读书的权利开始。我曾经批评过抚养夏洛特的夫人,说她毫不关心孩子,为虎作伥,但是这一刻我们看到,她也是一个不逊于Serena的人,她义无反顾地站在Serena的身边(甚至当夫人们陆续离开议会厅时,我们有理由相信,她是一直留下来的那个),具有极其敏锐地信息嗅觉,编剧甚至暗示我们她非常熟悉歌德。加上最新出场的,怀抱巨大善意的劳伦斯大主教的艺术家夫人,这让我开始思考,我们将夫人们视为强奸的帮凶也许有点以偏概全了。如果他们拒绝辅助受精仪式会怎么样?是不是也要受罚?

Serena这个名字常常与“虔诚的信徒”这一意思联系在一起, 而其来源,拉丁词语serenus的本意则是“清澈,宁静” 。S冒着巨大的风险,公开朗诵时,光汇聚在她的身上,沉着冷静、高贵优雅。相反,所有的大主教们都陷于深深的黑暗中。当S在Gilead成立之前,四处奔走,振臂疾呼时,她在群情激愤的学生中孤军奋战,显得那么的无力,因为她正用自己的力量带领着国家,往错误的方向行进;而此刻,当她如水般沉静却刚强的时候,她的身后站着一群同盟,显得那么的有力,因为哪怕在周遭无边的黑暗中,她选择了做正确的事,做灯塔。

这一集开头,June的心理独白中说“wife, handmaid, mother”, 无论是夫人还是使女,一开始因为母亲这一身份反目,最后也因为母亲这身份和解。这一季两个人的对手戏开始于剑拔弩张的掐脖子和质问,却终结于握手和对孩子的爱,期间两个人有对立,有和解,跌跌撞撞,好不容易才发现,两个人的敌人不是彼此,而是这臭气熏天的国家。(我个人觉得第三季中Serena会有一个大觉醒,当然也会有反复,继续做很多错事,但她一定会与June联系得更紧,携手走得更远。)

生孩子的过程,是血泪的付出。June一个人在房子里分娩,泪流满面,出血不止,给了孩子第一次生的机会;而夫人,为了孩子断掉了一根手指,血染纱布,痛哭流涕却依旧选择放手,给了孩子第二次生的希望。在这一刻,她真正变为了一个伟大的母亲,她犯过无数的错误,应该被痛骂,可是在对孩子的爱上,她完全不逊色于June。她所希望的,从来都不只是单纯的要一个孩子,而是成为一个母亲。

Holly和Nicole是孩子的两个身份,曾经这两个身份势不两立,一个代表自由,一个象征束缚。叫Nicole的女孩,在美丽、纤细的外表之内,带着一股刚毅独立的气质。希腊语言根据神话的来源将Nicole引申为“胜利的人们” 。这就是June最后将女儿命名为Nicole的原因,一方面她认可了Serena对女儿的爱,另一方面她希望告诉女儿,是每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个体,聚集起来,打破了束缚,走向了胜利。在这一刻,这个名字的寓意不再是束缚,而是打破束缚。

June留下来的原因,虽说有延续第三季的商业因素,但是当她的目光追随着劳伦斯大主教的车的时刻,也有了合理的答案。父母与家庭的主题贯穿了整个第二季,尤其是母性。当June目睹了Matha们的生死营救,目睹了身处高位的官员的“潜伏”,目睹了Nick为了救出母子所持续不断的做出的努力和割舍,正如同一开始所言,她不应该仅仅只是等着别人救她,是时候去救别人了!第一季结尾,她别无选择的,被动走向黑暗的车厢;而这一季结尾,她主动关上了车厢门,主动的走向了看似黑暗,实则暗藏着光明的地方。

那么第三季,June会继续陪着我们一起走,我也会继续为大家解读,我们锁定《使女的故事》,第三季再会!

 短评

看第一季时“Nick看起来好像反派哦!我不喜欢” 看第二季“Nick呢!我的Nick这一集怎么还没出来!”

4分钟前
  • 关于小狗
  • 力荐

女主炉火纯青的演技是全剧亮点之一啊。

8分钟前
  • 夜江霖
  • 推荐

第一集紧张到窒息,一环扣一环,从上一季未说的结局到第二季第一集便重获自由,女主最后把衣服烧掉,头发剪掉,还有用剪刀剪耳朵的那一段看得我热血澎湃,心惊肉跳,怎么会有这么好看的电视剧,我哭了!!!!我要给它100颗星

9分钟前
  • Hrdd的小虎牙
  • 力荐

这不只是关于女性的问题,而是关于自由的问题。

12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

这才是真正的恐怖片 比什么鬼啊怪物恐怖片吓人多了

17分钟前
  • Bernie
  • 力荐

我希望看见巨大荒谬与现实对照后所产生的讽刺感,可是我现在只能看见巨大的荒谬。之所以四星,是因为就算它不够好也是仅有的了。ps可以别给女猪脚面部大特写吗?!?!!!四十分钟有三分之一都是特写我看的很绝望啊!

19分钟前
  • 海山二条
  • 推荐

原以为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正在一件件成为现实,不寒而栗。

24分钟前
  • 我的ABC
  • 力荐

第一集第七分钟时哭出来,打破看剧哭瞎最快纪录。p.s Moss这演技有望蝉联视后

26分钟前
  • reconsider
  • 力荐

他们的电视剧已经开始探讨这种话题了然鹅我们又臭又长的电视剧还忙着婆婆妈妈那点破事以及变着法各种往里加关系户。

31分钟前
  • JazzIsland
  • 力荐

跑路要趁早这不是治国攻略

36分钟前
  • 已销注
  • 力荐

极其出色的情绪调动力,心像被剧一直揪在手掌中。Moss已然炉火纯青的演技又再加了一把火 赞叹。

39分钟前
  • 糖刺猬
  • 推荐

这并不是什么警示预言,这就是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43分钟前
  • 牛岛隆太
  • 力荐

堪称女性的《肖申克的救赎》。

46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作者说,她从不写没有发生过的事。

49分钟前
  • 可达鸭
  • 力荐

没法讲。结合时事看此剧(毋宁说是Atwood的小说),那种恐怖/ 绝望 只有一星期看一集才能缓过来。

51分钟前
  • ℨℨℨ
  • 推荐

想办一个加拿大签证备用

52分钟前
  • Guns&Roses
  • 力荐

为何nick明明浓浓的印度风相貌却单手脱t恤的样子可以帅至炸裂 @2018-05-27 19:44:34

55分钟前
  • Lurgee
  • 还行

想念Nick小哥哥!

56分钟前
  • 上杉
  • 力荐

看完两集。剧情是有些拖,不影响评分,依旧高水准。分不同人物线和时间线,脱掉血红色枷锁拼死反抗。以为尼克会暴走,现在看来是想多了。期待埃米莉和琼强强联手,推翻基列国的统治,建立新的母系社会。

57分钟前
  • 影人疯
  • 推荐

剧是好剧没得说 第一集绞刑台那里的配乐我真的跪 可是我好害怕她会因为女儿的威胁再回来 回忆部分也是一直疯狂暗示 她把脱下的衣服拿起来我差点以为她又要穿上了

58分钟前
  • 有趣的皮囊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