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途

正片

主演:Erik,McKay,西雷拉·佩顿,艾瑞克·吴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美国年份:2009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归途 剧照 NO.1归途 剧照 NO.2归途 剧照 NO.3归途 剧照 NO.4归途 剧照 NO.5归途 剧照 NO.6归途 剧照 NO.13归途 剧照 NO.14归途 剧照 NO.15归途 剧照 NO.16归途 剧照 NO.17归途 剧照 NO.18归途 剧照 NO.19归途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归途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刚刚囊获战利品的苍蝇,碰巧飞过屎壳郎的身边。屎壳郎寻着味道,找到了一块巨大的粪球。这个天大的意外收获,让屎壳郎格外欣喜。他终于可以准备一份厚礼,带给自己的爱人了。屎壳郎一路艰辛的滚着粪球,从白天走得黑夜,又从烈日当空走到暴雨倾盆。当雨后彩霞满天时,屎壳郎终于来到山顶。翻过这座山,他就能见到自己的爱人了!疲惫的屎壳郎滚下粪球,爱人近在咫尺。就在两人马上就要相见的时刻,意外的事情不幸发生了。新龙门客栈番外篇金镶玉爱未知2017青花视界2023祝祭抗日奇侠之武功队丈夫因素雪地飞人嗜血破晓悲熊梅根帕尔默(2021)金手套山林中头一个女人好莱坞庄园2006中国之旅恋上周日法外之徒费里亚:至暗之光城市猎人(国语版)龙虎制霸纯乐阿娜尔罕雪镇狂魔天地无容围栏宿醉惊喜金装律师第二季绝杀慕尼黑(原声版)神秘博士 第九季东京罪恶第二季新教宗恋妻家宫本桂千鹤诊察日记心蚀嗝嗝老师(普通话)消失的夜晚撒旦的面具爱在异乡越狱2011

 长篇影评

 1 ) 遗憾

  我觉得一个好的记录片一定要在主观性和客观性上有着某种平衡。我的感觉是创作过程中导演主观的意识进入的太早,甚至在所有的功课和研究之前就已经形成了很清晰的立场,结果就是所做的准备工作和研究也是跟着主观的立场来进行的。然而这个先后顺序在任何艺术创作和设计的时候十分重要。
  
  今天去看了,导演也在那,觉得很一般,从他放映后回答观众问题来看,他拍片之前的研究和调查明显没做足。和那个家庭的磨合也不够深入,有些drama很刻意。不愧是剪辑师出身,画面的剪切和纯技术上那种可观性倒是不用说。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题材,可以挖掘的更深入。也许这是范立欣 的第一个纪录片,对过程的把握还不是很娴熟,而我认为一个好的过程(process)比结果更重要。当然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遗憾,就不在这多说了。

 2 ) 机器轰鸣,多少人在哭泣

年末,工作轻松了些,有了更多时间看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最近看得不少,但是触动我想和各位分享的是一部纪录片——《归途列车》。

 

该片记录的是四川广安一对农民工夫妇在外打工和过年回家的经历,片子一开始,展现的是他们在缝纫机前专注工作,在火车站买不着票时的手足无措,坐火车换轮船搭中巴的漫漫回家路,一家人终于坐在一起吃团圆饭的幸福场景。对于中国观众而言,一切都意料之中,无所谓沉重或伤感,这就是当下的中国,一种普遍的生活模式。

可场景突然转换,他们的女儿一个人跪在爷爷的坟前烧纸,哭着说出了心里话:“爷爷,我过得很好,只是我不想见到爸爸妈妈,我和他们的关系一直都不好。”父母和女儿的矛盾豁然搬到了台面,由于这对夫妇常年在外打工,与女儿相处的日子屈指可数,他们之间已有了彼此心知肚明、但又无法化解的隔阂。

故事继续的发展,我不一一剧透,只是后来,在女儿与父亲的一次争吵中,女儿的言语越发不敬,最后居然和父亲扭打了起来。父亲的气已经憋了太久,一直老实巴交、细声细语的他也爆发了,把女儿打趴在地,狠狠地扇了几个耳光。女儿爬起来之后,倔强地朝着摄影机哭喊着,“你们不是要拍真实的我吗?这就是真实的我!”

 

这片子很适合给外国人看,看一个真实的中国和一大群有着同样烦恼的中国人。事实也证明老外觉得拍得不错,该片赢得了今年艾美奖的最佳纪录片和最佳长篇商业报道两项大奖。

影片里这家人的问题是一群人的问题,农民工和他们的第二代的生存状况偶有媒体关怀,但不如这部影片揭示得那么全面和尖锐。他们出来打工大多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不再受他们的辛苦,为了孩子能踏上一个更好的平台(说白了就是大学)融入城市,但是,日夜寄托不能代替朝夕陪伴,金钱拉不近距离,孩子与父母之间的问题不是代沟,而是淡漠。影片里一开始母亲跟女儿通话时出现了信号不好的状况,只见母亲满脸着急、在那儿拧着电话线不停呼唤女儿名字,这份爱是很浓的。可另一端女儿对着镜头说出“自由就是快乐”,她不想花父母的钱受父母的管。在她看来,亲情里没有爱,只有一种兑现,我给你钱,你乖乖读书,实现我们家彻底走出农村的夙愿。

我觉得,有时候问很多中国人“你幸福吗”是件残忍的事情。我们在为世界制造着价廉物美的商品,我们在为中国的经济奇迹续接着源源不断的动力,但我们也在承受着这个光鲜亮丽的时代里的出出悲剧,机器轰鸣,多少人在哭泣。

 3 ) 归途故事

该纪录片最有价值的部分在于它的企图:在宏大事件中着手最小的叙述,关照一个“中国制造”商标后面劳动的双手和灵魂,并利用广州火车站这一场景为这些个体和家庭做巨额的乘法,勾勒出历史的面貌以及于历史中我们每人身在何处。

宏大的火车站场景,鸟瞰火车在冬天和春天缓缓驶过雪山和平原,风吹过渡船上叙述痛苦经验的母亲,片子展现的“人性”和“诗意”让它得到西方评论的盛誉。观者很容易想象并体谅这部片子拍摄与制作的艰辛。然而在个体叙述的层面上,《归途列车》达到的却仅仅是一种对底层人物虚假的审美情感。

主人公对生活和命运的叙述让人不安,他们的话语精致、平缓、点到为止。影片中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张春华和陈素琴两夫妇在结束一天工作后仰卧在床上,用一种演练后的书面语言为我们娓娓道来他们的矛盾和痛苦 - 这种画面和语言的纯粹性让今天熟悉中国的观众感到陌生。它们过于抒情和感伤,而感伤的背后空无一物。导演范立欣为这个家庭的复杂现实提供了一条简化的进入途径,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也终于暴露了自己:女儿张琴在与父亲的冲突中最激烈的时刻忽然转向镜头:“你想要真实的我?这个就是真实的我!”只有在这个时刻,粗糙的真实得以打破光滑连贯的叙事,也是“诗意”随着镜头背后讲述者的出现而消失,我们得以通畅呼吸的一刻。

 4 ) 关于纪录片的介入边界

© 本文版权归作者 微暗的火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纪录片之父格列尔逊曾定义纪录片为:对事实的创造性处理。

这里的“事实”,英文是“actuality,不是中文翻译成“真实”的truth。

纪录片可以对事实进行处理,但是不能对真实进行处理,这是底线也是边界。纪录片一旦对真实进行处理,那么便失去了记录的存在,变成了一种改编,便成了剧情片,成了仿纪录片,成了拟态纪录片。

安德烈巴赞的纪实理论认为:纪录片应当呈现完整的事实,作品中要对主体予以排除,再现生活的根本面貌。这走的比格里尔逊更远,认为任何层次的主观介入都是不能被允许的。

这两种理论一直都有争论,一直都争论不休,一直都没有一个确切的结论。纪录片到底能不能主观介入,主观介入的边界在于什么?究竟什么层面上的介入是一种必然存在的事实,什么层面上的介入又变成了一种虚构,使纪录片本身丧失了记录性呢?其实这是很多纪录片创作者们都拿不准、也不知道该怎么去做的事。学校里只会教你如何去找到选题、如何去编排故事、如何去进行采访、如何去摄像、如何去记录,但是并没有告诉你“你应该怎么去呈现你所想记录的事儿”,而非“表现”。

这就好比刘明华老师在《新闻写作教程》里说的:其实所有的新闻的创作过程都不可能保持绝对的客观真实,它一定是有记者的把关存在的。所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努力的让它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得以呈现,努力的保持一名新闻工作者的新闻专业主义,去制作出最符合客观存在的新闻。

纪录片和新闻其实是一样的东西,世界上所有的文艺产品其实都是一样的东西。没有什么作品是可以逃离意识形态,可以逃离创作者本身的主观意图,可以完全独立于这个世界而存在的,没有。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去呈现我们想要表达的东西呢?我们如何将客观世界的记录和自己主观意愿想要倾诉的观点得到完美的平衡呢?我不知道。

在这部归途列车中,导演做的很明显不好。他想去营造的东西,在电影最高潮的段落被主人公给点破了。在那个所有戏剧冲突到了最高点的长镜头段落中,小女孩突然指着镜头说:“你不是想要真实吗?这就是你要的真实。”

这时候其实电影苦苦营造了那么久的拟态影像环境一瞬间全然崩塌,所有的努力都付之东流。当然这个段落这个镜头张力十足,让人感觉非常的酷,后劲儿很大,但是这是有损于整部电影的表达的,它在一瞬间击垮了整部电影的存在根基,让一切都没有意义了。

雕塑家罗丹曾经建造了一个完美的雕像,每个人看到之后都说,你这个雕像的这双手雕的真漂亮,后来他把这双手砍掉了,他觉得不能因为一个细节的高光就损害了整个作品的表达。而这部纪录片的导演显然无法做到这种割舍,他将这个直接打破第四堵墙的细节保留了下来,所以整部电影就变得不可靠了。

我们去怀疑一部电影介入的尺度如何,其实是要从细节去判断的。因为如果一部电影打着纪录片的旗号,其实去摆拍,其实去按剧本演戏,如果做的浑然天成是没有人知道的,顶多只能怀疑。

这部电影值得怀疑的地方很多,在那些地方的怀疑似乎又不值得推敲。但是这些草灰蛇线的细节汇聚到一起,在一瞬间被点燃,则形成了烧死整部电影的熊熊大火。

我开始发愁,到底一部纪录片应该怎么去做呢?纪录片到底要怎么去介入呢?我也不知道啊。我知道的一点就是这部电影做的是真的很差,我可以做的比它好,但是我又能好到哪儿去呢?

我顺便来给这部《归途列车》鞭个尸吧。既然已经骂到这份上了,就再添一笔:在热拉尔热奈特的叙事视角分类中,有内聚焦、无聚焦和外聚焦三种视角,但是这部电影很明显的视角混乱,三个视角都有,什么都想说,最后一锅大乱炖,表达出来的就是无表达。

我要是以后拍出这样一部无表达的东西,那我干脆把母带销毁了事。

关于《归途列车》我的三篇影评:
1、 这《归途列车》和列车又有什么关系呢? //movie.douban.com/review/12353058/
2、 对于纪录片导演的访谈原文记录 //movie.douban.com/review/12353069/
3、 关于纪录片的介入边界 //movie.douban.com/review/12353144/

 5 ) 转2012年01月17日腾讯新闻——《归途列车》后续

  昨日中午,在广安市广安区大安镇回龙村,45岁的张昌华正忙着修补漏雨的灶房。十多年来一直在广州一家制衣厂当车工的他,用粗大开裂的双手,一趟一趟把灰沙桶和砖瓦往楼上搬。“导演送了我《归途列车》的DVD碟片,我早就看过了。”张昌华说,“家里人都不看,尤其是我老婆,她说太伤心。”张妻陈素琴则称,让她伤心的是除了拍摄过程太辛苦,最主要的原因是,女儿和父母之间的隔阂太深了……

  《归途列车》

  内容提要:

  《归途列车》被称为“中国春运纪录片”,讲述张昌华一家3年来春节期间返家探亲的历程。夫妇俩为了子女到广州打工,但女儿选择退学,离家成为新一代的打工妹,从广州的服装厂到深圳的夜店,一次次选择刺痛了父母的心。影片用镜头聚焦小人物命运,包括农民工在亲情与生计间的矛盾,客观完整地记录了中国普通农民工的境遇。

  获奖情况:

  在美国,《归途列车》荣获美国洛杉矶影评人十佳影片大奖、美国导演工会最佳纪录片提名奖、第83界奥斯卡奖纪录片奖提名等10多个奖项;在澳大利亚,《归途列车》获得亚太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大奖;在加拿大,《归途列车》荣获多伦多电影节年度十佳影片大奖、加拿大电影学院奖基尼奖最佳纪录片奖、维多利亚电影节最佳影片等10多项大奖;在欧洲,《归途列车》荣获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全球纪录片最高奖项“伊文思奖”。

  打工家庭

  担纲纪录片主角

  2006年至2009年间,导演范立欣和他的团队拍摄完成纪录长片《归途列车》。如今,片长87分钟的《归途列车》在全球获大小奖项30多个。从今年春运开始,该片在国内热映。

  张昌华说:“2006年,小范当时是中央电视台记者,他来我们厂拍电视片《开往春天的列车》时和我认识。我觉得小范待人和气,不摆架子把我当兄弟,后来他说要拍一部我一家人的纪录片,我就答应了。这个片子一拍就是3年,直到2009年春节才结束。”

  昨日,范立欣在接受成都商报记者采访时说:“老张和陈姐很朴实,从不提物质、金钱方面的要求,他们身上的故事也很多,十分符合我想通过一个农民工家庭的故事来反映改革开放30年的要求。跟拍他们3年时间,我们成了亲人般的朋友。”

  张昌华家离一条乡村公路不远,也算得上山清水秀。“拍片子的那几年内,小范他们3次来到我家。”2008年春节,范立欣和他的团队带着十几箱器材,从广州火车站一路跟拍到广安大安镇回龙村8组。“他们4个大男人在我家,两人睡床两人打地铺。”张昌华岳母唐廷瑞老太太回忆,“他们和我们吃一锅饭,生活上一点也不讲究。”

  此前的2007年夏天,范立欣团队到广安拍摄。“当时天气炎热,每到夜深人静时,我就打来井水,让他们在后边的小坝子里冲个凉。”张昌华回忆。

  昨日,范立欣说,拍摄纪录片不同于故事片。“我们只能采用跟拍的方式,3年内我们拍了大约有300多个小时的海量素材,最后提取了生活中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片段。”

  隔阂太深

  母亲不想看影片

  范立欣说,两年前,《归途列车》在加拿大完成后期制作后,他第一时间将DVD碟片送给张昌华。“我放在身边,有时会看看。但因为老婆坚决不看,我就没把碟片带回家,老人和孩子都没看过。”张昌华说。

  “我不看这个的主要原因,是女儿和我们夫妻之间的隔阂太深了,至今都没有化解。我一看就想哭,干脆就不看。”陈素琴说。

  范立欣介绍,在《归途列车》中有这样一组镜头:张昌华希望女儿继续读书,但女儿始终不听还动了粗口,于是父女俩打架。女儿在和父亲的对打中对着镜头大喊:“拍吧!拍吧!你们不是要真实吗?现在你们看到了,这才是真正的我!”

  “这场冲突来得很突然。当双方扭打在一起时,摄像师孙少光正巧站在门口拍摄,把我堵在了外面。很多观众告诉我,他们看到这里很震撼。在欧洲放映时,一个片商看完样片,第一个反应是告诉我说:他现在要马上给女儿打电话,因为很久没回家了。”

  张昌华和小他1岁的陈素琴于1989年结婚,次年夏天生下张琴。“女儿一岁多的那年冬天,我南下广州,和她爸爸一起进制衣厂打工,从此很少回家。4年后儿子出生,姐弟俩是外公外婆带大的。”

  2008年夏天,读完高一的张琴辍学到外地打工。“这些年她多次回家,但从来都是我们离开她才回来,包括今年春节。前几天她打电话给她外婆,说是要等春节后才回来。”陈素琴抹着眼泪告诉记者,“现在她不给我们打电话,招呼我们用的是‘你、我、他’。我们甚至不知道她在哪里,在干些什么。”

  在陈素琴的记忆里,女儿最后一次喊她“妈妈”,是2008年春节从广州回老家时。“当时放寒假她来广州,随后我们一家三口回家过年。在广州火车站,因为南方冰雪天气,40万人挤在车站。挤车时她和八九个女孩突然倒地,幸亏十几个保安上来围成一圈把她们拉起来。我冲过去攥住她的手,她喊了一声妈妈,把我拉得紧紧的。”

  外婆唐廷瑞说:“孩子很好的,在外边打工每个月都要寄几百一千元回家。就是脾气太犟了,总是说父母没关心她。”

  今年17岁的张洋已放寒假回家,男孩沉默寡言。言及姐姐,男孩眼眶发红,说姐姐很关心他,每次回家都要给他买衣服,还请他吃火锅。

  “她来广安找弟弟,直接去学校门口等,从不给我们打电话,吃火锅也不叫上我们。”母亲陈素琴说。

  范立欣说,老张为孩子摆脱父辈的命运勾画了一条路:希望孩子上大学,到城里工作。恰恰因为夫妇俩常年在外打工,造成他们与女儿之间的关系非常生疏,双方的隔阂很深。其实这是现代农民工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他们为了生计不得不做出牺牲。

  提前回家

  修整灶房迎春节

  2011年12月26日,张昌华乘火车从广州回到老家。“这是我外出打工22年来回家最早的一次。”张昌华说,“灶房只有一层又没盖瓦,经常漏雨,我只好提前回来修整一下。”张昌华所说的修整,也要花3万元。“今年打工收入有3万元,老婆这几年在家陪儿子读书,租房加生活费,每年都在两万元出头。修补房子的钱只有靠往年的积蓄。”

  2009年春节,陈素琴回到老家后再没外出。“儿子当年读初三,再不能让他对我们有隔阂了。我回家陪读,他也很争气,考上了广安的重点中学,应该能考上大学。”

  “今天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家里过年的东西也置办得差不多了。但一想到女儿不回来,我的心总是隐隐作痛。”张昌华说,“这些年在外边打工,和孩子聚少离多,想来真是对不起他们啊。”

  在场帮工的全是张家的邻居,他们开玩笑说:“你演的那个电影现在全国全世界都在放,你也算得上是国际名人了,今后的日子应该很好过嘛。”张昌华却满脸惆怅:“啥子名人哟,别个小范拍的是纪录片,我们讲好了是没有报酬的。再说了,钱再多又能怎样嘛,关键是一家人要幸福和睦。”

  昨日,范立欣介绍,拍片过程他们没有支付张家人报酬。“虽然他们也的确没有提要求,但我目前正在想办法帮助他们。”范立欣说,“最近国内这部片子上映了,我们通过卖海报筹了一些钱,大概有1万多元,我打算送给张家,资助张洋读书。”

  “从一开始就没有想过要小范的钱。今后张洋考上大学,我又要去广州打工,给他挣学费。”陈素琴说,“我这几年每到暑假都要去广州,在制衣厂里做临时工。现在年纪大了,眼睛不好使,穿针都很吃力,到时只能给张哥打下手,挣一个是一个了。”
——2012年01月17日腾讯新闻

 6 ) 旁观他人的苦难却又无能为力,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

2011年寒假结束,提前买好了火车票回天津,由于春运返工大潮,只买到了站票。在检票口开闸的那一刻,人流之间压肩叠背,异常拥挤,更悲伤的是,即使拥有一张可怜的站票,我还是没有挤上火车,不得不转道北京回到学校(还记得在北京的时候手机被盗)。因此对于春运,我有着深刻的感同身受,这是中国人一年一度的大迁徙,数亿人卷身其中,经受着这一痛苦不堪的仪式。

《归途列车》宏观处关于春运归乡,中观处关于打工群体,微观处则是关于原子个体。影片讲述了一个四川家庭的故事,谋生的艰难,教育的希冀以及亲情之间的紧张关系。

镜头是客观的,创作者却是主观的。不否认创作者会将自身的姿态融入其中,影响作品的表达,但我仍认为《归途列车》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纪录片,它呈现,而非讲述(to show, not to tell),将亿万务工农民群体的生存状态从多个切口显现。

打工诗人许立志24岁时在富士康跳楼自杀,他曾留下一首名为《冲突》的诗:“他们都说/我是个话很少的孩子/对此我并不否认/实际上/我说与不说/都会跟这个社会/发生冲突”。我也曾在2019年的岁末,从火车上旁观了皖北与豫东一个个村庄的凄凉与落寞时,写下了一段文字:“每次过完新年,大批农民收拾好行李,奔赴江浙沪粤,开始新一轮的忙碌。很多人回家的周期以年计算,看孩子的周期也以年计算。一边是辛苦拼搏的外地民工,一边是孤苦伶仃却不得不相互扶持的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这是现代物质文明下的人间悲剧,这几代人是工业化大潮的牺牲品,人均GDP的增长掩盖了其他问题,小农经济的疏离与瓦解留下了巨大的真空,无法承载剧变所带来的阵痛。”

这些外出务工的农民,在城市里立刻转换成了工人身份,在现代中国下他们是最平凡甚至最渺小的个体,也许文化水平不高,甚至有些道德素质也不够高,但他们也是最伟大的英雄。他们牺牲了美好的年华,牺牲了宝贵的亲情,牺牲了整整一代人,去换取城市的繁荣与国家的复兴。而等待他们的结局,是在完成了自身无意识中扛起的使命后,黯然退场,回到萧瑟的农村,其中不少人还要面临老无所依的艰难困境。有时候不禁会想,日子对中国人为什么总是那么难。

近日河南老家灾情严重,我不敢看太多受灾的视频。从小在偏远农村长大的我,深刻明白这部分底层群体的生存状态,有老人守着两袋粮食不愿离开,有妇女跪地磕头祈求雨停,有孩子被困泽国大哭不止。

旁观他人的苦难却又无能为力,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

 短评

导演开拍前带有自己的情绪,那一家子有被其利用之嫌,不能说是真正的纪录片

2分钟前
  • MiaH
  • 推荐

上个月在UCCA看过了。可看性是不错。广州火车站的场景很震撼。但是,说实话有点迎合西方人口味。某些场景摆布的痕迹太重,搞得更像剧情片。后来也问过他家摄像,他说确实有诱导性提问,和人为加快故事进程的问题——这些手法我觉得对于人文类纪录片来说,有点问题。

7分钟前
  • 熊猫儿
  • 推荐

⑴万恶铁道部⑵这个社会对不起那些明知前路艰难、未来渺茫,却仍在努力挣扎、坚忍、对生活只有最低要求的人们⑶大多数人都被迫远离亲情、故土的国家,即使拥有奥运盛典,河山壮丽,也不值一提⑷我们凭什么比他们活得有尊严和有保障?⑸「你们不是要真实吗?这就是真实」

10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推荐

春运只是个幌子,这片子其实是讲父母和儿女关系的(而且道理很universal不局限于农民工),要看到最后一刻才知道"last train home"到底是什么意思。加拿大的纪录片资助体系真好。

13分钟前
  • bayer04
  • 推荐

何止是心酸,简直是心痛。

14分钟前
  • 過期罐頭
  • 力荐

终于看了,广州火车站春运场面完胜北京

18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生活是狗娘!这简直就是一个单薄的伪纪录片。这东西如果也就打着纪录片的幌子震撼一下老外,作为中国人,我总之是都见怪不怪了,别跟我说你没有亲身经历过春运,没看过新闻。这闺女倒是演技不错,可以考虑以后往电视剧发展了。★★

1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较差

回不去的家乡,没有归途的归途。

23分钟前
  • 白暖暖
  • 力荐

【先锋光芒·镜容】我不是仅仅想拍一个空巢家庭的故事,所以我花了三年时间和他们一起生活,但是当道德尺度难以把握的时候,你会感觉这是属于一个纪录片导演的尴尬。火车经过六盘水,有个雪山间车体通行的俯拍,我等那个镜头等了三天,我想用那一幕说明这种生存状态是务工者的群像。——范立欣

25分钟前
  • Obtson
  • 推荐

有幸看了国内首映,反映的现实很真实,很能打动人

27分钟前
  • 怀山鹿
  • 力荐

沉重

31分钟前
  • 生·人
  • 力荐

就没人注意到妈妈在许愿时说的这句吗:“菩萨保佑我的女儿,让她听话。我也不晓得我做错了什么,请你保佑她改正归邪”

34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中国应该成为一个纪录片大国,这里有太多东西需要记录下来

36分钟前
  • 老晃
  • 推荐

当琴琴对着镜头喊出“这就是真实的,你们不是想要真实的吗?这现在就是真实的!”的那一刻,我对纪录片导演应有的立场产生了质疑,这就是你一直在等待发生的戏剧性高潮吗?

40分钟前
  • 阿德
  • 还行

从赵亮《上言方》里陪母留京不停申诉,最后黯然回乡戏剧性地“认贼作父”结婚生子的女孩;到季丹《危巢》里心机缜密,早熟得令人吃惊的姐妹花;再到范立欣《归途列车》里敢于和父亲对打的张琴,这些花季女孩都长着中国式的圆脸蛋儿,婴儿肥,时常紧蹙眉头,她们的理性务实有着和年龄不符的残忍。

44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太贴近生活了……

45分钟前
  • EVANGELION
  • 还行

其实这个也不能算真正的纪录片了

4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一阵阵的寒战

49分钟前
  • Jimmy
  • 力荐

【MOMA】这是一次能让我甘心承认北京比上海的文艺事业更活络的放映。当我们把世博等排队形容成春运自己却从未真切体验过那玩笑本身时,画面上无数涌动背着行囊变成质点的人却是年年都要痛苦焦灼屈辱地走这个流程。触目惊心。小女孩对着镜头喊出的那句“你不是要看真实的我吗这就是真实的我”抛砖引玉了

51分钟前
  • 小岩菽
  • 力荐

真实的力量

54分钟前
  • juan2m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