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尘

HD

主演:米雪,金兴贤,林国雄

类型:电影地区:香港语言:粤语年份:1980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风尘 剧照 NO.1风尘 剧照 NO.2风尘 剧照 NO.3风尘 剧照 NO.4风尘 剧照 NO.5风尘 剧照 NO.6风尘 剧照 NO.13风尘 剧照 NO.14风尘 剧照 NO.15风尘 剧照 NO.16风尘 剧照 NO.17风尘 剧照 NO.18风尘 剧照 NO.19风尘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一些想法

孝賢是一個相當敏感的人,他充滿了emotion,但他不願意示弱,不拍那些哭天搶地的東西,所以才有電影中的那些空鏡。他們往往把空鏡理解成「停頓」或者「頓號」,其實不太對,應該是他把自己心中那些滿到溢出來了的情感轉移到這些景物之上。實際上,天地間的一草一木皆是他願意寄託情感的對象,所以他才拍飄過的雲、吹起幕布的風、雲縫裡的光。還是那句「天地有情」。

以前我理解他,也被那些時髦的詞彙們牽著走,「冷眼旁觀」、「客觀視角」諸如這些。其實他並不是「客觀地」在看待事情。他和小津類似,在拍他心裡的那個理想世界:人類,就應該如電影裡的人物們那樣舉止和互動。所以在「戀戀風塵」裡,他努力的重點之一就是拍出阿雲和阿遠身上的尊嚴和光彩。他們來自山區,是傻傻的、土氣的小孩,孝賢把他們拍得特別體面,用很多側面鏡頭,拍出阿遠的志氣和堅毅,以及阿雲的純真和剛烈。其他人物也是,不管多小的角色,他總能拍出他們的尊嚴。

以前也覺得他的電影很散,如今發覺其實背後的文本特別嚴謹和完整。譬如,為何要拍阿遠替鄰居阿姨寫信,一來是為了交代阿遠會寫字,文化水平的突出,二來也echo到下下場,阿遠跟父親說他不讀書了——阿遠天天替人寫信,內容是長輩跟子女要錢,阿遠深知生活的艱辛,還是早點去工作比較好。阿遠把成績單給爸爸的時候,低著頭,把手別在腰後——他是一個很孝順,也很懂事的小孩。無論表達情感,還是表達人物,孝賢都用一種特別含蓄的方式,這是他所期望的人類應該有的方式。再譬如,阿遠到金門時,阿雲寫信給他,裡頭說到蘋果牌內衣——這是電影第一次表達和情慾有那麼一點點關係的東西,以及前面她說,「恆春仔回家了,遇見了一個新的女朋友,他說他一定要娶她」,以及最後的「387天,從頭數也要數很久」,這些都是阿雲想要得到阿遠承諾和告白的體現。阿遠後來說了漁民的事情,然後說,船修好之後,開出去,他們可以聽見劉文正的「諾言」——他們在互相確認對方的心意,而阿遠的回應卻是這樣一種更加隱晦的方式,所以阿雲才會跟人跑了,不怪她。這裡還有一個神來之筆,阿遠把打火機送給了漁民,然後想抽菸時才發現摸不到打火機,這也就是他和阿雲的關係,「想念阿雲了才發現阿雲已經不見了」。以及,為何阿雲的職業設定是裁縫呢?因為這是一個「自始至終,他們連手都沒牽過」的愛情故事,只有阿雲做的是裁縫,她做好了衣服,給阿遠穿上,她才能碰觸阿遠的身體,這是他們二人唯一一次碰觸到對方身體的場面。

「戀戀風塵」的剪接是廖桑,「童年往事」不是,所以你可以看到「戀戀風塵」顯得靈動了很多,而「童年往事」更笨重一點,但也因為笨重,情感的力量更大。我猜是因為有廖桑,才有阿遠讀信,然後切回阿雲帶丈夫回家做客那段神乎其神的蒙太奇。就三個畫面,完全沒有聲音,人物都如同雕像一樣,如暴雨前的寧靜,然後馬上切到阿遠在床上痛哭。實在太厲害了,敘事的倒裝,情感的綿延,是真正的「詩」的思維。發展到後來,就是「悲情城市」梁朝偉跑路、在路邊茫然的那段,以及「戲夢人生」的全片。實際上,台灣電影的「清新」氣質就是由廖桑決定的,去看看「藍色大門」那段獨白的剪接,再對比易智言電影後來的樣子,就很清楚了。

孝賢的終究追求,是把電影拍成類似山川湖海那樣的「風景」,就,你怎麼看都可以,你可以看著它發呆,想自己事情,如果你聰明一點,可以看出裡頭的秘密和暗流。這個追求到「戲夢人生」時終於達到了他想要的標準,於是他又給自己找難題,所以才有了邊拍邊想、拍拍停停的「南國再見,南國」,再後來是還原他想像中現場的驚人的「海上花」。總說他沒變,其實不對,他一直在進化。當然也有失手,但,有進取勇氣的才是真正藝術家。

那天拿終身成就獎,李屏賓請他上台,他起身的瞬間,音樂很及時地降臨,是「刺客聶隱娘」的片尾曲。孝賢起身後,對著起立鼓掌的全場鞠了鞠輕描淡寫的躬,然後像一位孤獨的刺客那樣上台領獎。我想到那個畫面,隱娘走向更遠的遠方,雖然有磨鏡少年的並肩,她的背影卻顯得更孤絕。我們什麼也不能做,只能對著他們的背影,把景仰和崇拜默念在心底,然後默默祝福他們。

 2 ) 念念不忘

很喜欢影片里的风景,好美好自然,旧式的砖房,长满青苔的楼梯,陈旧的路灯,几棵大树,树下围着大人孩子,孩子追来追去,有宝宝大哭,妈妈泼辣的骂人,男人们喝酒,聊工作,吹牛。老人有愚昧的样子,要守对祖先的诺言,阿远当兵放炮,确实是乡村的样子。

人物生活气息浓厚,阿公,妈妈,爸爸,都像是身边的人,神态语气太亲近。连那些底层的年轻人,痞子样的,读过书的,没有读过书的,还有印象深刻的当兵的指导员,自带符合身份的官家气质,问弟弟几岁了,这是你父亲?点头回应,脚上不时踏几步,太传神。以及阿远工作遇上的老板老板娘,性格不同,但都是认真生活的人。

阿云和阿远的爱情虽然是主线,阿云也很美,羞涩的模样令人心动,但是电影没有陷入爱情最大的恶俗格局里去。爱情失去了,生活还在继续,爱情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引起的淡淡忧伤,最终,会在我们认真生活的过程里,漂成一朵云,一片海浪,一根烟。

 3 ) 无情岁月,有情爱恋——《恋恋风尘》影评(电影课作业)

吴念真:我一辈子没有拉过她的手。



Dustinwind,恋恋风尘,风中的尘埃。也许导演侯孝贤是想告诉我们:每一段我们自以为刻骨铭心的记忆,最终都会被岁月证明为风中的一粒微小的尘埃。这是一个何其残忍的事实。

该片由侯孝贤执导,于1987年上映。《恋恋风尘》是吴念真根据亲身经历编写的剧本。其实男主谢文远也就是另一个他自己。电影讲述了青梅竹马的阿远和阿云,因阿远入伍而渐行渐远,最终阿云和他人结婚的故事。这个故事没逃出每个人初恋的结局,可是在这部影片中各种质朴,真实的台湾乡土元素运用的恰到好处,让人看到的是那个年代的台湾,那个年代另一种纯纯的爱恋。


影片的一开始就用了一连串的空镜头,好几分钟的时间,都是黑色和绿色的交织,融合。一列火车在茂绿的树林中奔驰着,隧道和外面的世界忽明忽暗,把人的心也变得时而充实时而空虚。

男女主人公出现,阿远和阿云这对青梅竹马的小伙伴,一起长大,一起上学。阿远责问阿云为什么没有完成作业,阿云委屈的说自己不会。阿远看起来凶凶的,可是心里是爱着的,阿云看起来弱弱的,可是心里特别依赖阿远。也许从一开始影片就暗示出了这部影片最后让人伤感的结局。因为很多时候性格对于恋人是否最后能到一起起了很大的作用,虽然说,为了彼此改变会让一部分恋人最后成为爱人。可是当两个不愿改变的人碰到了一起,等待他们的大概也就是,分道扬镳,仅此而已。

阿远是家中长子,父亲残疾,爷爷年迈,弟弟不懂事,妹妹还小。作为家中的老大自然成了顶梁柱,一片天。初中毕业后,因家境不许,阿远放弃学业来台北做事,初尝人生的辛苦,却仍为自己的理想努力着。一年后,阿云也来到台北,了解到现实的台北同阿远信里所描述的,是两个世界。可是困顿的环境并没减少他们的快乐,因为他们拥有彼此。可是虽然爱情的憧憬是美好的,可是二人也争吵过,有过误会,有过埋怨,有过难以说出口的吃醋。随着影片故事的进行,虽然我看到二人之间的互相陪伴,阿远对阿云的关心,阿云对阿远的挂念,可是我知道,快了,二人最后一定会分手无疑。不能说阿远是大男子主义,大概是那个年代,爱恋,是一种害羞说出口的东西吧,凶你其实是爱你;柔弱所以需要你保护,可是,你不说,心口不一,没有承诺的感情,又能走多远呢。

阿远服兵役时,因为有每日抵达的书信,孤身在台北的阿云起初并没感到有多孤独。然而日子久了,遥远恋人的纸上诉情总比不过现实生活中鲜活男孩的低声耳语,加上对未来怀有的恐慌,阿云在阿远退伍前选择了嫁作他人妇,跟着陪伴她,给她温柔的讲述外面的世界的邮差在一起了。
<图片3>
<图片4>

阿远写给阿云的信,变成了【查无此人】。身在异地军营中的阿远无力却又焦急,触不到的恋人,得不到的回应。阿云心里应该是害怕和愧疚的吧。彼此陪伴了十多年的时光,本来说好要一起到老得,可是转身,却牵了另一个人的手。可惜,新郎不是他。也许正如阿公所说,缘分,是一切情断情牵的根源吧。面对已经是定局的现实,阿远无力,蜷缩在床上,大声的哭嚎着。彼此有关联的十多年岁月,就这样,在接下来的人生岁月里在没有一点点交集。
<图片5>

没有经历过的人大概难以感同身受,原本以为是你要陪我到白头,在那段最纯最青涩没有任何杂念的爱情里,我遇到的是你,奈何时间不对,对的人在这个错的时间,结局也只能是分手,让人唏嘘。初恋,是一个人一辈子最难以忘怀的事情了。人生中的第一个男人/女人,他/她教会了你爱,让你成长。可是成长后的你,却用上一段学到的经验,更好的爱下一个人。第一任会不甘,第二任又会不舒服。可是爱情不就是这样子的么。吴念真后来接受访问时,说,他后来看到阿云的原型,那个曾经他在现实生活中爱过的女孩,心想,幸好当初没和她在一起。错过不一定意味着不完美的结局。

他自己在纪实中写道:现在再回头看那一段,真的是青春的沧桑啊。我想每个人如果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在心里面记着也不坏,不然白走了这一遭。我一辈子没有拉过她的手。也许青春的爱情总是充满着各种各样的遗憾,可能正是因为有遗憾所以才可以称得上是青春吧。远离职场的勾心斗角,远离生活的柴米油盐,有的只是一颗单纯的想在一起的心还有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整个影片中阿云和阿远都没有过亲密的举动。一次牵手,一次拥抱,一个吻都没有。这跟现在打着青春片旗号的青春电影里的狗血堕胎、三角恋情节等等相比,才是真实的还原了我们每个人记忆中的初恋吧。初恋对于每个人来说,大概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他有他独自的美好。想爱却没有足够的勇气,有希望却又没有足够的实力。也许悲剧更能让人记忆深刻,也许是遗憾才更有回忆的韵味。

使这部影片更精彩的不仅仅是故事本身,同时还有镜头的独特表现手法,开场那用一个70秒的长镜头:一列火车在漆黑的隧道和翠绿的树林中行驶,光线忽明忽暗,火车在铁轨上发出的声响越来越大。男主人公阿远,以及他青梅竹马的女朋友阿云正在火车上,从乡村走向台北。这是侯孝贤使用的一个非常具有象征意味的镜头,交错的光影以及渐增的声响,描写出主人公告别乡村世界,走向大城市那忐忑不安地心理。然后我们再看到现在已经没落的矿村,火车走出茂密的丛林,走进台北。后来,阿远远赴金门当兵,然后,发生兵变,女主角在寂寞和煎熬中等待阿远归来,只有一个邮差每日里给两人寄信,最后,阿云不堪寂寞,嫁给邮差。

电影的结束又用了一个空镜头,男主角阿远退伍返乡,孤零零地巡视着这逐渐陌生起来的乡土里的一切。他走到田里去探望正在照料番薯的阿公,一边听阿公唠叨这些年里发生的一切,一边看云影在山头掠过,乡土在太阳下云雾蒸腾,微风吹起他的衣襟……

我们可以把《恋恋风尘》当作一部普通的文艺爱情片来看,因为侯孝贤并未增加太多个人的印记。他只是从一个平淡的视角出发,用平静的目光注视着画面之间的分分合合、人来人往。我们可以看到清纯得如同一汪泉水的女主角,眉目如画,犹如从古典小说里走出来一般。女主角也是我特别喜欢的女演员,可惜她早早就结婚生子退出了演艺圈了。

片中侯孝贤的个人痕迹并不浓重,反而是朱天文与吴念真二人的文学剧本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主旋律。与七十年代以来盛行的台湾乡土文学特点相仿,剧本的文学表达走的基本相近的路线,故事中透着浓厚的台湾乡土气息,很质朴,也很真实,让时代与人性的变迁衍化在山野田间的云淡风清之中,更加彰显了作者自身的感怀与忧郁。我们可以从影片中,小镇的山、水、树、海等空镜更是散发出传统山水画般的缥缈诗情;将人物、乡土、以及情感组成从容、和谐的景致,充份显示出中国传统乡村社会那般人世与天地推移的眷恋与风情。导演候孝贤更多是以自身平淡而写实的美学风格来挥洒他的电影个性,在悠然而写意的天地下,他更象是一个亲近的旁观者,以平静的眼光注视着画面之间流溢的潮来潮往、人来人去、分分合合、悲悲戚戚„„影片安静地开始,并于安静之间结束,细节之中不见半点煽情成分,纵横之处也不见半点号啕之处。但它给人的感受却是动人的,令人于不经意间泪流满面。那种感觉就象你于不经意间轻易地拾获多年未曾开启的记忆,无限感怀之后,再于怅然若失之间遗忘。

看《恋恋风尘》的时候一直在想,侯孝贤的电影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一种乡土情怀的代表。他的电影总是被印上青春伤痛的标签,而侯孝贤导演的电影却远非简单意义上的青春片。我不敢说我对这个特别的台湾导演有多少了解,但我始终觉得在他的电影里,胜过青春更多的,是一种对土地的厚重情感。这种情感在青春的遮掩下往往被人忽略,解读起来也只是风轻云淡而已。没有离过乡的人大抵是不懂的吧。

写到最后更难过就是发现喜欢的女主退隐了。而喜欢的男主去世了。
<图片6>

希望恋恋风尘能被更多人喜欢。也值得被更好的人解读。

 4 ) 恋恋风尘

这种或逃避现实或寄情虚幻或空洞乏味的电影情形,在80年代台湾新电影出现以后开始了变化。在87年发表的由詹宏志策划撰写、众多电影人签名的《台湾电影宣言》中,我们可以明白地听到对另一种电影的呼吁“我们认为,电影可以是一种有意识的创作活动,电影可以是一种艺术形式,电影甚至可以是带有反省和历史感的民族文化活动!

 5 ) 《恋恋风尘》我们曾经象他们一样爱过!



题记:
想当年青梅竹马的姑娘,却不是今天要娶的新娘,姑娘新娘还不都一样,前前后后都嫁给我…
――《夜行货车》插曲,词曲:候德健

望着逝去的日子,望着她远去的背影,道一声祝福,只要你们曾经深深爱过,结局从不重要,重要得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你曾经是她的依赖和靠港。
――OSAMA KAVKALU


1984年,在大陆的我第一次听到了大佑的歌《未来的主人翁》,那年我17岁。
1986年,台湾的候孝贤拍摄了《恋恋风尘》,一部追忆青梅竹马爱情,带着愁怨和感伤的电影。那年你17岁
然当我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一晃过了17载,那年,我在大陆,她在海的那边。
记忆,经历着岁月的磨砺早已变成心中无法确定的图景,她的模样在流年逝水的日子里重迭着太多人的面容。一切,已是无法确切的他者的会意,而在此刻,我撞见了她,辛树芬,一个应该和你同龄的女孩,那年她17岁?!
时光因为影像而倒流,那年,有着青春的纯情和圣洁。那年我们都曾经相信会永远执手相牵。
候孝贤的《恋恋风尘》像一首隽永的小诗,像一枚涩涩的青橄榄让曾经有着美好记忆的我们有着淡淡的回忆。
回眸中的初恋,有一场夜雨,淋湿了所有的诺言,就像阿远和阿公站在山上,看浮云变幻,看人世无常,
穿越,一道又一道的隧道,回到乡土中国,回到每个人心念中的初恋。同样,两小无猜的阿云与阿远也在回家的火车上,装模作样的捧着书本,心念中却是另外的模样,我们曾经也有着欲言又止的时刻,在那些幻想和期待交织的日子里,看见你,就是一种欣喜和满足;我们曾经没有一丝一毫的杂念,在那些思念和禁忌混合的时光中,与你默默相对,却不敢说出心中的喜欢。
有人把候孝贤称为台岛的小津安二郎,确实,早期的候孝贤是乡土电影的代表人物,没有刻意的渲染和离奇的情节,只有宁静和淡泊的意蕴。他所展示的只是平凡人平凡而真实的生活,谈谈的发生,又,淡淡的逝去。
扛在肩上的米和并肩行走的他们,一路羞怯或默契,在青春的日子里,唯有眼神散射出心底的秘密,。
没有音乐,甚至没有任何音响,只有风柔柔地抚过树梢,溅起心海的涟漪。
黄昏的山村,炊烟又起,李天禄演的阿公十分的生活化,没有丝毫表演的痕迹,他对小孙孙们的宠爱就像我们周遭的老人,关切而唠叨。
山村,纯朴的记忆,但是,贫瘠的家园锁不住年轻人渴望改变的内心,离家,是为着寻梦,虽然,当你回家的时候你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已经迥然不同,但是,无论你走多远,你的根依旧在乡土的老屋;无论你走多远,当你回忘故土,你必定看到老公阿婆和蔼的目光。亲情是内心的感知,在只言片语中传递。
儒家的“礼义仁智信”是台岛教育的出发点,在祖宗文化的熏陶下台岛的孩子们似乎更懂得尊敬长辈,这是太多台岛的孩子给我的感觉。
好多的时候,候孝贤的镜头是凝固的,它像一个旁观者客观记录了山村的喜怒哀乐,置身其中,有隔膜其外,这份平静是难能可贵的!
有一天,总会有一天我们将走出家门,去找寻我们向往和憧憬的明天,从那天起,我们开始真正长大,伴着酸楚和阵痛。成长,如同蝉蜕,一个翔飞的梦,需要青春和诺言作注。
阿远和阿云先后来到了台北,(记得大佑有句歌词: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他们的往事将在这花花绿绿的世界中蜕变,明天,有雨的日子里,你是否记得拉过勾的誓言?
八十年代的台北太像九十年代的上海,大批农人涌入其内,带着幻觉和莽撞来到此间淘金,它们中的许多人在这个城市将一生改变。同时吸附了城市的负面,山盟海誓从此不再。他们或许几年后再城市站稳了脚跟,可是,人文背景的不同(各位,我没有恶意,我的她也是移民。这是真言,不要对位上纲上线,砸砖过来。)他们似乎不太容易融入主流社会,他们的身份依旧留着异乡的标记。地域就像国籍一样,这是家乡的气息,是你永生的“胎记”无法抹去!
电影以细碎的琐事表现着生存的辛苦和平凡无奇的每一天,他们勤劳的工作,他们的饭食起居,以及在昏昏的电灯下对家人和家乡的情怀。
在深夜的上海,大排档边你每天可以看见阿云、阿远们的身影,怯生生的样子和憨厚纯朴的笑颜,直到有那么一天,他们中的一些人远离他们曾经的团体,成为另一个团体的一员。
有的人,再也不归;有的人,因此伤怀;有的人,落魄失魂;有的人,龙门腾跃。上帝随手的骰子,多少痴男怨女的愁肠寸断。
他们的故事,世事轮回。他们的爱恋,清风远飏。未来,在未来等待。
变故催人成长,在一系列的发生中,现实的利器正在缓慢刺穿情感的脆壳,同时,它也让生命变得刚毅和坚韧。
而某些乡土中国的事情也因为老一代人的故去而纳入史册尘封起来,往事不再,往事不再!
阿云在渐变,随着时代在渐变,那更红线早已在都市的焦虑和等候中异色,虽然老的一代依旧是老的做派,可,这只是回光返照,阿远告别老板的戏,在而今看来,是老派中国的传承,仁义二字,可惜,现在谈论这些有些不合时宜,家国的世界,仁义已死,有的只是为了利益的博杀,有的只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走族”逻辑。嗟呼!奈何!
在站台,总要别离,阿云,你还有什么忘记了说?
在时间的进程下,总有着轻愁,阿远,你是否知道“站台”的含义?
山盟犹在,锦书难托…
远去的,将是身影;诀别的,将是青春和青梅竹马意义的全部。
鸿雁飞书,佳期如梦..
信,连着心,却无法抵抗来自真实世界温暖的胸膛,无所谓对错,只要我们睁开眼睛,我们面临的终于是一个舍与得的世界,我们在选择中走向成熟!
哭吧,阿远,哭声之后,是一个男子汉的长成,当年,我也曾这样伤心流泪。
望着逝去的日子,望着她远去的背影,道一声祝福,只要你们曾经深深爱过,结局从不重要,重要得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你曾经是她的依赖和靠港。
只要你看了《恋恋风尘》,我想你会记得辛树芬清澈明丽的眼睛,文静腼腆的模样。她是谁?在我们有过的初恋中,也有着这样的一个女孩:
婷婷玉立,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慢慢衍化为意念中的神化,在海的那边!
最后,附带讲一下,为此影片作曲的是台岛最后一个民谣大师陈明章,他以笛子和吉他的对应烘托出这份青春期的怅惘和惆怅,闻着,听之动容。该片音乐因此获得1987年法国南特三大洲影展最佳音乐奖。


【注】
导演:候孝贤
编剧:朱天文 吴念真
演员:辛树芬 王晶文 李天禄 林阳 陈淑芳


2003年11月18日 星期二 于19时28分
独立影评人: OSAMA KAVKALU 于 浦东 寒鸦精舍 夜雨中
【后记】这篇文字应该是昨夜完成的,但是由于意外耽搁了,生活就是这样,在不经意中发生着太多不可预计的事情,对我而言,11月17日是个特别的日子,她的存在改变了我生命的走向和未来,可是,无论因此我承担了什么,我依旧无怨无悔,因为,我们一起见证了青春的日子!
此刻,YOKO还在外面奔波,律师的工作真的辛苦,我跟她讲过一句食指的名言:相信未来!
对,今夜雨中,我们依旧在路上,但:请-相信―未来!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联络方式:MSN:[email protected]
邮箱: [email protected]

 6 ) 青春心事,无迹而终。

看《恋恋风尘》之时,一直在想,现在的侯孝贤在很多人心里,已经热得同岩井俊二差不多了吧!我不敢说我懂侯孝贤就比其他人要多一些,但如果一个人被其他人争先恐后地谈起时,正是误读最厉害的时候。就像很多人说岩井俊二,谈来谈去一部《情书》(或《花与爱丽丝》)、一部《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残酷青春、唯美爱情,似乎岩井俊二就是他们唯一的代言人。殊不知每个人的青春都是不同于他人的,更没有人有能力将这不同的青春作代言。
我这么说可能会被很多岩井俊二的粉丝骂。但骂恰是无力找到自己的又一证明。当拼力去拥护一个人或一件事物的时候,其实正在不知觉地失去。岩井俊二最好的一部作品是《梦旅人》,他所谓的唯美与残酷两极并置的美学在这片子里差不多用尽了,后来的是力度过了,前面的是没到力度。如果不能将《梦旅人》作梳理,谈岩井俊二听来实在有点可笑。

《恋恋风尘》如果拿给一个从没在农村生活过的人看,可能看到的只是浅浅的一层所谓的忧伤,如风划过皮肤,有些想落泪,然后真的落了几滴,便认为感动了——其实,那是很表面的,就像一个南方人对北方的向往,说北方粗旷有劲道,却又接受不了北方人性格里的粗野——一句话,潜意识里的过滤,只想只愿留下想象中的好的而已。但实际上,好的和坏的,从来都是并存的。而好与坏,也从没有过绝对的标准。
影片最后阿远的阿公反复念叨的是:种番薯比种高丽参还要辛苦。我脑子里一下想起了很多过往。番薯我也种过,绿色的藤,还会开一种小花。过段时间,是要用一根长长的棍子翻藤的。如果不翻,养分会被藤吸尽,番薯便长得很小,吃起来不甜。翻藤不是件浪漫的事,起初干起来,很轻松,但要不了一沟,身体就会疲惫,另加动作的反复——可能要那样重复着弄一个下午,没一个人跟你说话,你只是为翻而翻。很单调,却又不得不做,不光那是父母交给你的任务。
其实从农村走过来的小孩子(懂事的小孩子)都明白,种庄稼不容易;而更重要的是,当你在收获的时候吃那些味美的番薯的时候,你会记得某个天气闷热的下午,你一个人在地里沮丧地翻番薯藤的场景,一沟一沟地过去,还是看不到一个人影,还要小心蛇——很多蛇就藏在那一条条绿色的藤下,便成了一种食自己果实的美。
想想电影里的阿公跟我爷爷多像啊!他见我也无非那几句话,今年的和去年的,甚至和前年大前年的,都没什么鲜明的变化。重庆怎么样?习不习惯吃米饭?等等,像电影里的阿公。但他是我真实的爷爷,一个老农民,抽的永远是劣质的烟,关心的永远是土地、儿子和孙子。

比较起来,我该是农村小孩子中,相当不懂事了的。很多的事情,城里的小孩子可能永远都不会去考虑,但如果生在农村,那需要老小就用自己柔弱的肩膀去担。
就像阿远,他并非不欢喜念书,但爸爸的身体、妈妈的辛劳、正在念书的弟弟妹妹,这些都要去考虑。不是他非要去承担责任,而是他觉得,作为家里的长子,是不能太自私的。牺牲点自己的利益,只要妈妈爸爸、弟弟妹妹脸上能多些笑颜,是值得的。

农村的小孩在城里小孩面前,有天然的自卑。不管成绩多好自己多优秀,在那些一无所是的城里小孩面前,还是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我第一次去城里时,真可说处处在意自己。而在城里好几年,某些东西仍是放不下。总觉得自己很愚蠢,衣服穿得不像衣服,说出去的话不像话。——当然,这些东西《恋恋风尘》里没反映。侯孝贤另一部作品《风柜来的人》对此说得很透。
我记得我第一次去麦当劳的时候,紧张极了。看起来比我小很多的小孩子熟练地掏钱买可乐买汉堡,我有说不出的复杂感受。我想干脆撤出去算了,不吃了。想想《风柜》里那几个少年,也是时不时紧张地拉着自己的衣脚,我就有心酸又安慰的感觉涌上心头,而这些,怎是那些城市出生城市长大的小孩子能体会地呢?

还有爱情。
阿云结婚的消息传到阿远的耳朵里时,他无力地躺在床上,然后是伤心的眼泪。失恋的故事人人都有,但农村少年,尤其如阿远那样的少年,是把爱看得很重的。青梅竹马长大的女孩,转眼为了别人妇,难过涌上心头是小事,受不了的是某种对土地的背叛——这话说得一点也不远,也许农村孩子也在城里混日子,但让他最想流泪的,永远是操劳的父母和给予他粮食的土地。——
我不知道浪费粮食是否可耻,我现在不自觉地经常浪费粮食,但如果能吃勉强吃完,我会把自己所点所做的食物(哪怕不好吃),尽量吃完。
大概小学四、五年级时,我有个姐姐同一个城里人结婚了,消息到我这里时,我有种现在回忆起来已经变了形的难过。虽然她是我的姐姐,但阿远的悲伤,应该是与那时的我相同的,虽然,那时我不过十多岁。

侯孝贤的早期电影,并非简单意义上的青春片。它里面牵涉的另一种对土地的情感——大陆——是最不易引起我们的注意的。这部片子里也有此细节:一家广东的渔民遇难,几个台湾兵友好地给予他们帮助。这种情结,放在现在喜欢侯孝贤电影的人那里,通常就被简单地刻意地忽略掉了;或者,读解起来,也是随意的青春一种而已。——那怎会是青春一种呢?其实那是很痛的伤口。大陆就像是对立的城市与农村中的农村,台湾不该对它遗忘,更不该对它伤害,因为养育我们的,永远是土地。——这些,侯孝贤说时,是相当隐忍的。

所谓青春心事,无迹而终,只是一种粗略的浅读。隐藏在这无痕迹而终结的青春背后的,实则相当沉重,有时都不忍说的东西。

 短评

我喜欢这样云淡风轻的胸怀.一切的起伏跌宕都让它回归到自然中.自然拥有最博大的胸怀,能够包容一切.配乐很出色.尤其是吉他。

7分钟前
  • 2013
  • 力荐

知名不具,查无此人。

9分钟前
  • 哪吒男
  • 力荐

那些爱,化作尘,散于风。

10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悠悠的山间火车,月台的红绿灯牌,吃味精和牙膏的阿远,不要偷摩托车,夏日露天电影,把鞭炮当蜡烛点,喝醉后搬石头,放鞭炮去当兵,387天退伍期限,有毒的馒头,查无此人的信,照顾番薯的阿公…如此惆怅而恬静,恋恋风尘,是无悔青春。

14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侯孝贤的片子,主题都是时光。 留意到“恋”字的繁简体变化,之前的心字底上有三部分,中间是言,两旁是丝,被小心包裹在丝裹里的语言,爱你在心口难开;后来简化成“亦心”,少了矜持和隐忍,但也算切题:爱只要一颗心,恋要“亦心”。  时光这东西很怪,看起来都只是滴答的一秒终,实则有着不同的长度,时光的速度和现在化程度成反比。像我这样长在县城里去大城市读书的人,被两道不同流速的时光激流裹携,迷失变得很容易,一不小心就成了DUST IN THE WIND。

16分钟前
  • icancu
  • 推荐

又是李天禄那溷浊的台语,述说着。好久没有看侯孝贤的电影,打开恋恋风尘,那一角山庄,那么绿,拾阶而上、拾阶而下,氤氲的雾绵长了那年少的一筐岁月。来不及死生契阔作誓,匆匆一场役使棒打鸳鸯。阿弟说,阿公让我告诉你,这都是缘分,无法勉强的了。少年人那一场青梅竹马的青春往事,一腔铮铮真情,却被一纸批纸告知,都结束了,你的爱情得重新上路了。侯导这一编排,何其苍凉。

21分钟前
  • 細細陳
  • 推荐

画面很美很干净,女主角很美很清纯。他们都说谁都有年轻的时候,可我没有。

24分钟前
  • mon babe
  • 推荐

卡夫卡的一段话:你没有必要离开房间,待在桌子旁听音乐就行了。甚至听也不必听,等着就行。甚至等也不用等,只要保持沉默就行了。大千世界会主动走来,由你去揭开面具……

25分钟前
  • L***
  • 推荐

这几部看下来,他的电影总是片段式的,没有太完整的故事。就像回忆中的时光,也都是些模模糊糊的碎片。却又很亲切,总会让你想起过去.

2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查无此人”,只有风尘。

34分钟前
  • 驻马店凯鲁亚克
  • 还行

也许很多人知道的和不知道的一样,吴念真先生的初恋故事就是《恋恋风尘》。而吴念真三个字的意义就是不要再思念阿真。真是伤感的故事啊,就好像阿远每次去看阿云都隔着一道铁栏杆窗,他们的最后不能在一起,最开始就已被注定了。也记住了杜笃之的声音,噪音和琴弦音的对位印象深刻的很。大银幕重温。

38分钟前
  • 荒也
  • 推荐

世情何需刻画,时代怎能抒写,旁观方能客观,冷眼即是深情。膜拜不必媚外,大师就在台湾。

41分钟前
  • 狄飞惊
  • 力荐

节奏的稳重清澈和无角度,让影片的大部分看起来很舒服,很闲散的注目。读书的,做工的,青涩初恋的,家长里短的,都正好拿捏到市井的松弛。少掉表面的戏剧化,却多了平实悠长:真实的生活不就是这样一言不发物是人非的么?另火车洞一节的绿很是另人心旷神怡。(DARKNESS-LIGHT-DARKNESS)结尾爷爷重复

46分钟前
  • mecca
  • 力荐

阿远、阿云,农村、台北,读书、打工、当兵,即使度过千难也可能输给一个邮差,即使种番薯要有个好收成也得看天气,番薯不比高丽参好种正如谁的人生都不比谁简单。整部影片清丽而纯朴,一份淡而烈的情感贯穿其中,却也由阿公等人折射了整个时代与世象。

49分钟前
  • xīn
  • 力荐

镌刻着时光味道的片子,每一帧都慢得很舒服。看到最后,青山、阴云、信号灯由绿变红、空荡荡的站台,你便能猜到是阿远回来了。而竹马青梅的爱恋那么轻,不过输给一封封查无此人的信件。曾为你修补临行前的衣服连对面失火也无心去看,站台上不忍告别独自跑出车站。普通人哪曾轰烈,全部心思化于风尘中。

50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小帅哥吴念真失恋记。这部电影的各方面都实在太恰到好处了,时局动荡,生活艰苦,那些细腻的情感却得以放大,永远嵌进心底。阿公实在可爱,我小时候也遭自己阿公喂饭,他也说把菜汤浇饭里最好吃。

52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原来嫁给邮差的经典情节只是一笔带过。阿公把鞭炮当蜡烛点,阿公变换花样哄幼仔吃饭,阿公述说给阿远驱邪的迷信,阿公认真地磨一副拐杖,阿公熟练地吞云吐雾。在海的那边山的那边,时间组成了生活的全部。

55分钟前
  • snakespeare
  • 还行

侯孝贤被说像小津大概就是这部片子吧,音乐+空镜转场,火车,铁轨,尤其发指的是车站的钟(这个时候侯孝贤好像还没怎么看过小津……),如果桌上的水壶不是铝的而是所谓爱克发红就完美了。侯孝贤跟小津的唯一区别是小津从来都是线性叙事(还有侯孝贤用运动镜头)。辛树芬真PP。这部片子真感伤。

57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你也有你的阿云吧

59分钟前
  • 布宜諾斯
  • 推荐

80年代的记忆扑面而来。那些吃苦奋斗、那些两小无猜,最后都被时间拉长拉远,留下胸中生尘般的惘然。静谧的生活流电影,能看出侯孝贤对自己的镜头有很深的情感。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