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若寺

HD中字

主演:叶舟 吴荻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7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兰若寺 剧照 NO.1兰若寺 剧照 NO.2兰若寺 剧照 NO.3兰若寺 剧照 NO.4兰若寺 剧照 NO.5兰若寺 剧照 NO.6兰若寺 剧照 NO.13兰若寺 剧照 NO.14

 长篇影评

 1 ) 很大的禅意和慈悲

还没有看到影片 在电影交流会 一直被巨幕的海报深深吸引。颜色 构图 意境 搭配的完美。

斑驳的墙壁像石窟的壁画 废墟之中康生痛苦的躺着 而窗外的阳光和禅意 让人恢复安宁。

蔡导的电影 情节不很很重要 让人念念不忘的 是里面深深的慈悲 关照每一个人真实的内心苦楚。

如泥沙澄清后的水 需要细心等待 慢慢品味。

 2 ) 真像你们说的只是一些元素的胡乱拼凑吗?我怎么看到满满情节!

刚从VR北京出来,挺喜欢,但看了其他影迷普遍评价后反而费解。把自己观点放在这里以供交流。

(ps超干超严重剧透,按镜头顺序纯罗列情节线索及适度推测,不加入任何个人情感引导。另纯粹凭借观看一次后所总结,肯定会出现镜头遗漏及错乱,欢迎修正补充。当然如果认为这篇过干过剧透,也欢迎建议删帖)

1镜:小康在接受电击理疗(说明身体有问题),小康妈早就做好饭,只能面无表情地等

2镜:小康在野地挖蚯蚓,可以从他动作中看出肢体确实有问题。小康妈走入,仍显忧郁,走远

3镜:小康妈穿过废墟区,走远

4镜:一位白衣女子出现在废墟楼,观察游走(可从建筑结构看出跟小康家是一个楼)

5镜:小康往浴缸里喂蚯蚓

6镜:白衣女子呆坐于废墟楼的一个房间中发呆

7镜:小康独自坐在浴缸中,浴缸中没有蚯蚓,但有一条纯白色的鱼哦

8镜:白衣女子出现在一个完全四面封闭的空间中,一只青蛙(难道意思是蝌蚪他爸?)却可以自由行动

9镜:climax,狂风暴雨下,小康独自坐在浴缸中,一开始感觉他的手影还是在抚摸白鱼,但很快一位女子慢慢从浴缸升起脑袋(一直没见湘琪,难道这里是她?)小康的“鱼水之欢”开始,窗外暴雨越来越烈!

10镜:豪宅型户型中,小康和女子(不确定是哪位了……)双双睡在床单上,两人相继大笑,女子却走了

11镜:女子安静地睡在了隔壁

12镜:夜深人静,天朗气清,小康独自吃饺子(不太懂,不过倒是可以仔细琢磨琢磨饺子是什么馅的;)

再ps,谈点个人对于《家在兰若寺》美学的总结(因为看到也有些盆友费解这片干嘛搞vr)。我只想说狂风暴雨下鱼水之欢那个镜头叫我感到太过太过惊艳。相比传统银幕,我可以不用再仅仅被强制在某一种构图内看着演员的肢体表演了。在小康鱼水之欢时,我同时看到了地面及墙上是典型蔡明亮情结的一片狼藉的水灾,同时窗外的狂风暴雨越演越烈,到最后雨点甚至被吹得直往眼里打。谈到导演,我认为他已经是个可以调度大自然元素的影像创作者了(可以调度自然的创作者还有谁:调度水的塔可夫斯基;调度风的贝拉塔尔);再谈到vr美学,难道这还不算它相比传统屏幕最独特有趣的地方吗?

 3 ) VR不是这样玩的

蔡明亮这个骗子,把票价定这么高,150,完全不值啊。

去年也是北影VR单元,花90看了四部比这个信息量大的VR实验片,虽然中规中矩吧,但好歹从方方面面展现了VR的特点,而且看得明明白白。

VR本来在技术实现上就不是很成熟,画面颗粒感强,个别地方(有一处头顶的屋顶)画面还反复变色,画质堪忧,再加上虚拟三维效果,令人更加有头晕目眩感,要命的是还不知所云,要不是看了豆瓣简介,我到现在还云里雾里。

其实根本算不上有故事情节,只是一些不连贯的场景展示,缺少逻辑和细节,或者说几乎没有逻辑叙事,更是根本没有故事细节。想想,这其中主要的原因是片子没有对白(有一个场景出现莫名笑声),没有解释性字幕。

VR本身虽然是三维展示,听上去好像比二维屏幕能呈现出更多细节。相对画面来说确实如此,但这对故事本身的逻辑叙事并没有突破性的帮助。静止的镜头加上静止的画面,更加无法进行有效的叙事。

这个片子最大的特点是大量近乎静止的固定镜头画面,说静止的固定镜头可能有点不恰当,因为观众是在一个三维画面当中,可以自行三百六十度观察,但我的意思是它的有效信息(主人公)在整个片段当中都是近乎静止的,要命的是这个近乎静止的镜头还不短,绝对不止几秒中,而是可能长达几分钟。

我们知道,一个简单的画面剪辑的逻辑就是,观众了解画面所有信息所需花费的时间,即是该画面应该停留的时间,可是让我们对着一个近乎没有什么信息量的(不要跟我说VR展现的信息量大,我都已经三百六十度观察了整个场景三遍,主角还是一动不动)、画质极其一般、又令人容易产生眩晕感的画面看几分钟,真的没有办法给出什么好的评价。

总结一下就是在几个场景(其实一共也没几个场景,以及大部分场景都是在一个废弃的楼里)展现了几个近乎静止的长时间的画面(可能导演以为变成VR之后应该把画面停留的更长,好让观众仔细观察体温里面的场景和画面,但导演真的误会了,没有什么好观察的,浪费了观众的时间才是真的)。如果说它是VR中的文艺片,那我想绝对是既侮辱了文艺片又侮辱了VR片。

即使是大众眼里最文艺的文艺片如路边野餐,但它里面的信息量是丰富的,基本的叙事是有的。文艺片不是奇怪片。至于VR片,蔡明亮可能真的有什么误解。

自己完全被网上(微博)的评价给骗了(也怪我当初看评论不够仔细全面),说是最值票价的VR电影,拜托拜托,你有看过别的VR电影吗就瞎评价,还说里面几个洗澡的镜头,是对VR电影中伦理和隐私的探索,拜托拜托,VR成人电影了解一下,做的比这好多了吧。还有说这个片子是VR的正确解锁方式,蔡明亮最适合做VR,拜托拜托,你是真正没有看过别的VR电影吧,不是随便什么东西扯上VR就可以用“虚拟与现实”的辩证法来写一篇论文的。

如果有什么亮点的话,就是我确实被一两个女鬼的镜头给吓到了,以及有一个场景是女鬼在一个封闭(是的,我仔细观察了几遍都没有看到有窗口)肮脏的厕所里面,但是如何令画面有了充足的光亮令我不解。另外如果这部片子是想表现一些更深刻的哲学道理,对不起,我真的,一点一点都感受不来。

说说去年在北影节看过的VR电影,去年是北影节首次引入VR电影,我看的四部是《奇妙的你(Wonderful You VR)》、《太阳女兵(The Sun Ladies VR)、《晚餐聚会(Dinner Party)》、《马格利特(Magritte)》,时长由17分钟到7分钟不等。考虑到观众的感受,VR电影普遍时间不会过长,一般在尽量短的时间内传达出更多的有意义的信息给观众,这一点好像刚好跟看《家在兰若寺》的感受相反,完全是顶着枯燥和眩晕看完。

这四部片子不得不说选的很好,各有特点,鉴于目前VR技术的成熟度,这几个片子已经初步能从各个方面带领观众体验VR的美妙了。从技术角度来看,《家在兰若寺》就是和这四部片子一个层次的技术水平,就是只能坐在椅子上头戴VR装置原地观看,可以三百六十度转动,但走动就不行了。

去年除了VR电影,还有立式交互VR,包括《格陵兰在消融(Greenland Melting)、《独囚之后(After Solitary)》、《亲爱的安杰丽卡(Dear Angelica)》三部。这三部就与前面提到的都不一样了,观众可以站在一个小区域内自由活动来观察正在发生着的剧情,也就是可以走出原点,从不同的地方的视角来体验,而不是像上面的电影仅限于一点,开始有交互感。因为去年朋友刚好在北影VR单元做放映志愿者,所以在休息的时候体验了《独囚之后(After Solitary)》,而据朋友说,《亲爱的安杰丽卡(Dear Angelica)》是最好的,可惜没有看到。

但最牛逼的并不是上面这三个,而是曾在威尼斯电影节获得“最佳VR体验奖”的《沙中房间(Chalkroom)》。托朋友的福,我也有幸体验了一把,终于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VR技术。与上面所有作品不同,这个作品是可以实现观众与作品互动的,像是观众与作者共同进行的一个游戏,而且他不是线性叙事,而是随着观众的选择自由发展,这就很美妙了,观众在作者创造的空间里自由游走。但,不得不说,还是限于技术的发展,因为增加了互动,也使得观众更容易产生晕眩感。

 4 ) 世界首部華語VR 電影《家在蘭若寺》

世界首部華語VR 電影《家在蘭若寺》?

导演:蔡明亮

📕 内容:

小康在山裡養病,他的亡母來為他做飯,但是他吃不到。

他的鄰居是一名女鬼,也走不進他的生活。他唯一傾訴的對象,是一條魚。

📕 Review:

基本上看到的就是李康生理療、抽煙、挖菜、泡澡、戲水、大笑和吃餃子

技術上對我來說的確是很新奇 可以自己選擇角度和完全沈浸其中。

⚫ 特点一:

畫質差,声音浸入感强烈。

粗糙的画质,偶尔失真的景深,以及失真度嚴重的透視

声音采样是熟悉的乡村和废墟(蝉鸣、蚊子嗡嗡声、摩托呼啸而过、风吹树叶声、雨打屋瓦),并且因为是密闭环境更加放大细微感受,下雨场景尤其生动;同时能感知玻璃茶几反射的屋外绿意、浴缸里的水反射到房顶的粼粼波光,对空间氛围的渲染平面影像很难做到

🔴 特点二:

节奏慢。

由于VR镜头局限性,限制产生创意,从而导致叙事方式不一样。

固定机位正长镜头给观众时间上下左右观察布局和细节。

演员没有夸张的肢体语言和对白,整个剧情都由少量的动态产生,非常抽象。

VR最直接剝奪的是導演「給觀眾看甚麼」的操控權,沒有攝影機運動、沒有構圖、沒有鏡位大小,一切鏡頭語言都將被重寫。

🔵 特点三:

觀眾第一感受是尋找自己在哪裡,讓觀眾自己去代入角色,成为观察者的角色。

切换场景的前五秒,都是坐在旋转椅子上来回转,观察天空和地面,以及四周。

其中有宽敞的农田公路场景,也有狭窄的浴缸和房间场景

时常会出现為什麼懸空了????如何做得到距离地30厘米,也有可能是2米。

有时候与角色的平视状态,而有时候却是上帝俯视视角,盯着地面看,会出现绿点闪烁(估计就是摄影机的位置)

完全突破了“第四面墙”,观影者被直接置入虚拟空间。然而低下头时又看不到自己的身体,成为类似鬼魂的视点,倒是暗合此片诡异阴寒的气质。

VR相机四个不同角度看同一个房间(尤其回望之前站位时)

当演員看出去 我也會隨著他的視線去看。椅子旋轉過程會被卡到,會被外面其他观众旋转的腳步聲干擾到

在靜止長鏡頭下感覺到的,並非既有玩 VR 遊戲會讓人頭暈腦脹的感覺,反而是比一般看 2D 電影更為專注,不受外界騷擾,也沒有低級觀眾在旁耳語,會令你有煩擾的感覺,觀感上是感覺是专注的。

⚫ 特点四:

没有剧情与对白。

畫面都是硬切,沒有情節過渡

怕错过剧情,后来发现没剧情;

好奇字幕会在哪里,后来发现没对话。

影片最后有一首歌,才突然发现字幕為什麼出現在中間?

作为一位学fashion film 的学生

看完整部腦補後的情節大概是劈腿第三者的故事

而不是一个蔡导的人鬼情未了的故事

個人最愛一鏡是浴缸戲後,李和魚精躺在床墊上笑,美術做得很好看,牆上的質感通過VR顯露出來層次感,像瓦片又像紙屑

🔴 特点五:

美术符合情节,但并不视觉化。

浪漫但並不美術,在VR的世界裡「距離」就是構圖,觀看者的位置,他們與門窗、人物的距離。

他想收回觀眾的東張西望,盡可能地讓空間是單一,甚至空白的,使目光焦點集中給演員。

演員演技接地氣,给观众距离感,但是并不认为准确地表达了情节。

🔵 特点六:

VR 55分钟电影看后感受严重头晕

VR headset非常重,同时会有晕眩感,

摘掉眼鏡不知道自己在哪,身边都不像是真实的。

有兴趣想知道一周内不离开VRheadset体验可看

//www.youtube.com/watch?v=BGRY14znFxY

📒 推荐指数:两颗星

详细版本微博:VotusJunie

 5 ) 2017金馬影展映後座談-速记

一共24个镜头 ,第一个镜头7分钟。

VR只是一种新媒介而已,当下VR技术限制:120公分的距离、拍摄对象变形、没有特写概念、剪辑无法切换景别、2k播放分辨率产生粒子感……伴随技术进步,拍摄时可以离得更近,但依然不是特写,于是,《家在兰若寺》就不会出现《郊游》里小康唱《满江红》时那样的面部大特写(所以,蔡明亮立马去拍了一部全是特写的电影,也就是《你的脸》)。

同时,VR拍摄也没有构图的概念,但蔡明亮非常非常注重构图(他说自己没有过重复的构图)、空间和视觉造型。

于是,在《家在兰若寺》中,蔡明亮依然要发挥自己的美学特征,设定好灯光、美术,选择自己的拍摄视角和高度(看过这部片子的人,应该会对片中三处悬浮视角印象极其深刻,这样的观看体验是崭新的),构图需要观众自己去选择,而且整个电影空间都是要有湿度的,基本上是一个造景概念,走视觉造型之路,所以千万别期待在蔡明亮的片子里看到什么惊为天人的剧情。

现实生活中,小康真的得了歪脖子病,看了台湾和内地五十几个名医,大概两年半,2017年初开始好转。小康不愿意让观众看到自己的脖子是歪的,蔡明亮可以接受,但是脱衣服的戏份,蔡老师是坚持自己的(233333。

蔡明亮搬到山上去,住了三年,那里就是废墟,只有墙和小康,(可以参见《那日下午》),他有一天突然想拍长片(蔡老师不愁找不到钱23333),就有了这个剧本,这是小康第二次生病(第一次是《河流》),蔡明亮觉得自己就生活在兰若寺,像在过鬼一样的生活,到处都是各种动物:蛇啊蜘蛛啊青蛙啊,一辆公车,每十五分钟一班,几乎不载人,于是就有了聊斋的概念。(注:兰若寺出自《聊斋志异》中的<聂小倩>篇》)

《家在兰若寺》是一部“治疗”概念的电影。

蔡明亮不太会去拍摄某种“题材”(例如,他不会想要翻拍张爱玲的小说《少帅》),他只是在拍摄已有的生活而已,大家会感到《家在兰若寺》里的角色跟蔡明亮之前作品里的角色有关联,可以理解为生活亦是如此,就是连贯的。

自《你那边几点》之后,蔡明亮就几乎不拍运动镜头,全部都是固定机位,他觉得自己似乎一直都在丢东西,当丢到没什么可丢的时候,就要去创造新的东西出来。

//www.youtube.com/watch?v=k0wuEl6ZNi4

 6 ) “自溺到不可自拔”的蔡明亮

不是臺灣每一個人都自溺,我可以自溺到打算用李康生一輩子。我的一輩子用他,我活著我就拍他。他活著,讓我拍,我就拍他。他不活著,或者我不活著,我就沒有電影了。這是我給自己越來越清楚的一個概念,走到這個年齡,我不會動搖,也不需要動搖了。

——蔡明亮

四月的香港影展,拖到現在才寫《家在蘭若寺》,似乎是太遲了。看完電影沒有立刻評價,我想是因為困惑。但困惑不代表不好,困惑也是一種情緒,電影令我產生了這種情緒,然之後,思考與討論開始了。曖昧不明的鏡頭與故事總會為我的神經線帶來辛辣的刺激,規規矩矩的嚴肅派大概不能體會其中樂趣。

電影講述了一個帶有幾分超現實色彩的愛情故事:小康在山中養病,他唯一可以訴說心裏話的對象是一條魚精,山中的“廢墟”成為了小康與魚精奇異愛戀交會的場所; 鄰居是一位白衣女鬼,卻無論怎樣都無法踏足他的生活; 亡母為小康煮飯,小康卻永遠吃不到...

對這部第一印象和蔡導從前的作品無異,是濕潤感。不知是否該歸功於VR技術,暴雨中小康與魚精在浴缸裏做愛的場面,實在太過於刻骨銘心。加上香港室內一貫的冰凍式冷氣放送,觀影過程裏覺得自己也被漸漸淋濕,寒涼的雨下得人心也冷,竟開始渴求溫度與擁抱,甚至內心原始欲望的小人也跳出來作祟,盼望得到更多慰藉。毫無預兆地,孤獨感侵入身體發膚。現在想來這好像是蔡氏電影一貫帶給我的感官刺激。

另外的感覺便是,奇幻。拆除傳統倫理道德的圍牆,對蔡明亮來說早已不是新鮮事。《河流》裏熄燈之後的父子“亂倫”,《天邊一朵雲》裏小康與AV女優近乎“病態”的性交,《臉》的密林交歡,蔡氏的性愛場景與方式總是令人驚訝。蔡導在訪談裏談及《河流》時曾說過,人的基本恐懼在哪里?在身份,在各種不知所謂的莫名的。你怎麼可以說爸爸是同志呢?到最後,燈一關,身份就不見了,只是兩個很寂寞的軀體。《家在蘭若寺》同樣有意無意地觸碰著觀眾的惻隱,人與魚怎麼能做愛呢,亡母怎麼能回來給兒子煮飯呢,白衣女鬼又如何與人共處?除去各種“不知所謂的莫名的”,你會發現電影再簡單不過了,孤獨的靈魂同處於廢墟,肉欲的歡愉只不過是肉身回應條件反應的自由。有的人享用著高潮的大雨滂沱,有的永遠沒辦法互相慰藉。

對我而言,《家在蘭若寺》吸引的地方根本不是VR技術,而是蔡明亮如何使用這種技術。

我擅自揣測蔡導的想法,他沒有說要一定要拍一個令人震驚的跨越物種的奇幻愛情故事,他只是自然而然拍成了這樣。他想要拍的是他的小康,拍他洗澡做飯,拍他生活的樣子; 他要拍一場忽大忽小的大雨,一場浴缸裏做愛的戲......蔡導的自溺常常令人莫名其妙地感動,那是種完全不討好觀眾的清高。他就是靜靜地拍,一生都只拍那一位男演員,才不管你買不買帳,他都不會在原地等你。我知道很多人不喜歡他的理由是,他的作品過於“自我”,他整個人太過易碎,我難道不知道嗎,他自己難道不知道嗎。這個時代觀眾的口味喜好變得很實際,兩個小時裏,要大場面,要麻醉。但這樣的電影,有別人拍就好了呀,他要拍的是他的經驗,觀影經驗,生活經驗。透過他的作品,你擁有正視客觀的世界的自由,誠實面對身體與欲望的自由,但要不要使用自由,是你的自由。

 短评

为什么?有什么意义?就因为有钱?

7分钟前
  • 琼斯黄
  • 较差

1.眼罩頗重且無法配戴眼鏡,耳機緊密度低。2.在VR裡看見認識的人,感覺弔詭。3.攝影機/觀看位置時而像友人相聚,時而涉入,時而懸空,不統一。4.轉頭見鬼(湘琪送走陸姐)。5.魚精的現身藏得真好(光影運用得當)。6.最後一顆鏡頭像是又走了一趟蔡導電影。7.是夢(醒來頭暈,一身濕)。

11分钟前
  • 雨果
  • 还行

Gear观影效果很一般,剧情上稍微说得多一点可以带出奇幻元素,可惜不看宣传册啥也不明白。这样的片子真的有观众吗?(不过起码我们看蔡明亮作品的时候可以有点事做:把头转来转去,不至于呆坐在屏幕前了。)

16分钟前
  • momo
  • 较差

我入场感非常强。尤其是大雨天在烂尾楼里那场,简直是跟着淋雨,蔡明亮找到了VR的准确位置,就是画景拼的还比较糙

17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一個盛夏的午後,你被放置在一個不怎麼堅硬的的大白塑料浴缸一角。你對面坐著睡著的小康,光身子泡在水里,懷抱一條魚。你左邊有一扇窗子,窗外層層疊疊全是茂密的熱帶的綠,蟬叫得要死要活。你身體被定住了,視線卻可以散散漫漫游移。你低頭,水里有日光的折射,沒有你的影子。陣雨馬上就來,春夢了無痕跡。

19分钟前
  • 王布朗
  • 推荐

几十年不变的是餐桌上那只绿色电饭煲,母亲侧对着它,犹如《你那边几点》里亡父也侧对着它。迷思的是,蔡明亮对于VR格式的运用,技术上有诸多瑕疵,视觉空间却更加突出,甚至可以独立于人物来看,人物因此更加不重要。小康与鱼精做爱一场,背后的雨越落越大,性的高潮就是低头去看地上激荡起的水滴。

23分钟前
  • 刘浪
  • 推荐

VR的硬件不行,機身太重,片段太長。畫面顆粒粗糙,像把一個平板直接壓在眼皮上,頭與身體分割使我失措,可能從不是追求官能的人。公式化的蔡明亮,舊元素一再翻炒。外邊翠綠豐潤,為何他們仍在人工的廢墟裡流連?且看我們被一台機器異形般的纏住,也不往影院外的世界逃走。

28分钟前
  • 何倩彤
  • 较差

蔡明亮的《水形物语》?固定长镜头和VR形式并不匹配,几乎没有开发出互动系统,幸而由于他一贯的“强沉浸感”+悬浮视角的机位设置,也还算说得过去。演得最好的是暴雨,下出了一种史诗感。

33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暴雨中的那场性爱戏啧啧

38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蔡明亮是最适合VR的导演了,他已经彻底放弃了叙事和传达主题,更多的是营造一个客观世界,一个生存环境,当然是带有导演個人印记的。 剩下的,都交给观众自己選擇觀看和體悟了。跟小康洗洗澡,看母亲给他做做饭,听风听雨⋯⋯没必要揣测意义,或许也没什么意义,就是客观存在。

43分钟前
  • FUNG
  • 推荐

好喜欢呀,没料到我会喜欢上VR,熟悉的蔡明亮和VR好搭!空间与肌理,除了对白之外所有的声音;五十几分钟完全没看够,我还想继续凝视小康,听雨望烟。最后出歌词的时候正好就在我当时选择的那个角度的正中间,瞬间有种和导演心意相通的感觉,然后就想到说VR可以用各式字幕play with观众也很有趣。

46分钟前
  • 力荐

废墟,与病态,失语的魔幻......蔡明亮以VR示范了何为小津安二郎之后的东方超验,或者说,通过特殊的媒介,我们获得了一种生成—不可感知的神秘主义状态,毫无疑问,李康生是“被观看”者,那么,在场,并以Stasis状态观看着他的我们,又究竟是谁?答案是,当技术使“完整电影”近乎可能,选择景别,主体的自由完全交给观看者之后,他们(我们)将不自觉地与鬼魂形成共谋,以一种传统电影的观看方式,未曾“斜目而视”的观众是不完美的。《家在兰若寺》的魔幻现实主义可以追溯至东亚的志怪传奇,而那些(女性的)鬼魂幽灵皆可被视为Male Gaze的力比多梦境,与大卫林奇等西方文本不同的是,在东方的相似文本中,作为主体的男性不一定都会承受如此惊悚可怖的结局,而是重新投入至“日常”之中,直至另一层级的超验。

47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推荐

难以置信,蔡明亮竟然拍了14个镜头之多。可以看出vr技术还不够完善,有些地方的虚焦、失真会影响感官。剧情:李康生理疗健体,人鬼情未了,毛坯房里也能食色兼得。适合蔡明亮爱好者,像蔡明亮一样喜欢李康生的人,以及常年近视习惯看什么都糊的人。

51分钟前
  • 咯咯精
  • 还行

魚精現身,水淹蘭若寺(感覺全片就是為了這顆鏡頭~)。牆壁的斑駁質地,紙。技術追不上想法,問題很多。第一次戴VIVE,無法判斷到底是我眼鏡髒還是影片沒做好造成的模糊⋯像素一格一格很明顯,若能達深焦或夠清晰,效果應該還行。事件基本上都在前方,應該除了陳湘琪(女鬼)在後方那顆外。

52分钟前
  • HurryShit
  • 还行

#Venice2017# VR单元最长就是这个了,而且是竞赛片。还是[郊游]路子的美术馆电影,VR适当缓解了[郊游]式的观众尴尬。不明觉厉的典型。蔡明亮机位喜欢选在墙角。两三个浴缸镜头是亮点(女鬼是从浴缸里爬出来的,还把小康拖下了水)。非常湿润的电影,暴雨那个场景也不错。

53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A / 鬼魅浮生。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这难道不是对VR最恰切的比喻?

55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力荐

1、最大的感觉是,自己好像一个漂浮在半空的幽灵,2、期待看到VR游戏和情色片,3、VR拯救了我这种多动症的人看文艺片坐不住的问题,我可以前后左右的看场景,4、细节还是不够完美,5、早上刚看完《水形物语》,接着看沉浸在VR的时候好怕被人割喉。

57分钟前
  • 克雷蒙
  • 还行

无法抚慰沙发上男人的情痛,不能拯救浴缸里白鱼的自由。每个观众都犹如出没在兰若寺的野鬼,时而在高空俯视跳不出封闭房间的青蛙,时而在地面仰望飞不出窗棂的飞虫。没有影子和肉体,不见双手与双足。他们沉没在浴缸里交媾,废墟之外陡然间暴雨倾盆,那雨溅不湿你,只会溅湿每一具越大笑越悲伤的孤魂。

1小时前
  • 西楼尘
  • 还行

蔡明亮作为一位艺术导演对观众的报复完全在这个作品上展现出来了!带着VR眼镜,你还想玩手机?说我长镜头不动,但是你可以动了啊。给你们看小康的肉体,全息无码。所以VR以后最适合的发展方向之一就是恐怖游戏啊,《生化7》bravo。赤烛下一部也可以考虑做VR了。

1小时前
  • 踢迩达
  • 推荐

VR北京第二届看到8K的兰若寺,演员脸部表情完全看得清。感觉技术进步很兴奋。又和Jack见面,但是兰若寺老断电

1小时前
  • 南南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