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之子

HD中字

主演:克里夫·欧文,朱丽安·摩尔,迈克尔·凯恩,克莱尔-霍普·阿什蒂,查理·汉纳姆,帕姆·费里斯,切瓦特·埃加福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6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人类之子 剧照 NO.1人类之子 剧照 NO.2人类之子 剧照 NO.3人类之子 剧照 NO.4人类之子 剧照 NO.5人类之子 剧照 NO.6人类之子 剧照 NO.13人类之子 剧照 NO.14人类之子 剧照 NO.15人类之子 剧照 NO.16人类之子 剧照 NO.17人类之子 剧照 NO.18人类之子 剧照 NO.19人类之子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一个宗教故事的当代变体

刚看完,随便说两句,如果以后有时间再写一个影评。。。
再加上这两天岛国核危机,连带着我朝许多不明真相的群众心中都充满了末世感,现在看这个片子算是挺应景的。

感觉这个片子拍得很不错,场面调度,镜头的安排都是很有功力的。许多来回往复的镜头很少在大片中看到,之前多为欧洲文艺片里的技巧。

故事基本上是一个类似与西人熟知的圣经故事变体。child of men 的名字是个人都能联想到son of man,然后又有各种类似于方舟的船在电影里反复出现。大概这就是关于救世主的故事和关于诺亚方舟的故事中的一些元素拼合起来的一个新时代宗教故事。
为什么说是有当代性,因为他试图摒除旧时代宗教故事里许多过时的东西,比如种族主义,比如歧视女性,比如人性的卑微还有异教仇视等等,再加上当代的许多热点,战争,难民,末日危机,信仰危机等等。以后有空再一一说。

故事里面人类灭亡不是一下子发生的,而是一个缓慢而痛苦的过程。产婆的回忆更证明了人类丧失生育力不像是某个科学危机,而是一种宗教或者道德上的全面惩罚。“人类之子”的诞生带来的是新的开端,新的希望,来拯救一个濒临毁灭的世界。

有些许多小地方都充满了隐喻,比如反复出现的关于鞋的特写,代表了某种希望,我想到的是那句拉丁文:Ego sum via et veritas et vita。“我即道路真理与生命”(耶稣语)
吉普赛人带他们去的那个下水道,简直就是史前人类洞穴的翻版。各种手印和涂鸦。这是人类文明的新起点。
比较有趣的是那个艺术方舟。。。很多美术史里的名作被收藏在那里,但是却毫无意义。艺术代表了人类文明的虚荣心。但是旧的文明毁灭了的话,再大的荣耀也无法传承下去。这是一种比单纯恐惧人类灭亡更深层次的绝望。如果和上面说的那个下水道洞穴对比起来,这一点更加有意思。

最后,片子里的音乐很丰富,介乎是英伦经典的大集合。撇开这个不说,片中在谈论男主角孩子过去的时候,放的是马勒的悼儿亡歌,这基本上也是全片大部分时候的主基调。

 2 ) 非典型失败

想着怎么2006年的威尼斯之后,阿方索·卡隆的这部科幻大作只在去年的技术奖项里有所斩获,看过DVD之后才明白,这绝对是一部非典型的失败之作。两部分主要原因,剧本本身的不能令人信服的科幻理论,和阿方索·卡隆竭尽全力耗费巨资营造的末世却在镜头下显得如此虚弱无力并且没有新意,不是我的偏见,但是拉丁裔的导演的确在一些鲜艳色彩狂妄镜头下的影片里更有创造力(看过《你的妈妈也一样》和《爱在歇斯底里时》就会明白我为什么这么说),而如此沉重灰暗的末世,本该属于库布里克或者拉斯·冯·提尔。可惜了的是我的伦敦背景和精彩的配乐,Beatles,Rolling Stone,The Kills,Radiohead等等有浓郁的英格兰色彩的选曲。

失败是如何产生的呢,首先,P.D.James的原著小说如果设定在2027年人类就已经丧失生育能力了的话,我还真的要谢天谢地,在当前世界人口早已经突破60亿第三世界还在抓紧时间拼命制造生命以抵抗死亡的时候,这个理论不啻为一个笑话,虽然科幻是科学幻想,但是如果要真的警示世人,一定需要让人感到迫切的威胁,但是我所感到的威胁正是这个故事的反方向,所以一开始就无法让人全心投入。

其次在1984式的社会和走向死亡的人类末世上,看科幻片的人都已经见识了太多了,而阿方索·卡隆的这个末世,真的是没有一点惊喜,我宁可回头去看《十二只猴子》或者《Brazil》去,仔细体会你会发现,阿方索并不真的能够感受灰暗,所以他创造的世界是别人创造过的灰暗,而不是自己心里的灰暗。说到灰暗末世,我就突然想到了拉斯·冯·提尔的《欧洲三部曲》,那其中的阴暗,有种让人无法呼吸的魔力,当然,丹麦导演的抬高艺术摒弃商业的做法和阿方索·卡隆的作品不具有可比性。

再有是情节的混乱不堪,有些地方阿方索故意安排让观众自己遐想,但是屏幕前的感觉却是味同嚼蜡,在逃亡的主线上的情节发展高潮十分的凌乱,让人的情绪呈现一条不规则的曲线,十分难受,过分纠结在绝望末世的营造上,反而放弃了情节发展的严谨而使得观众对电影更加的感觉格格不入。这也是为什么同样在选择正义英雄保护人类未来希望的逃亡大戏里,大家肯定更愿意看《终结者》一样。

唯一还能说点什么的大概只有演员了,当然Clive Owen这个伪英雄实在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我从他一出场就知道他最后肯定是完成任务满意的死去了。Julianne Moore JJ很出色,戏分不多的几个镜头却让这个强势的冷美人角色鲜活无比。最让人感到欣慰的是Michael Caine所塑造的这个带着嬉皮士作风的退休政府官员,他细心的照顾老年痴呆的妻子,让每个客人体验他草莓味的香烟,并在最后对妻子说过我爱你之后选择了牺牲自己保全人类的希望,Caine爷爷和他的伦敦腔让这个角色刻入人心,不得不说爷爷真的是个老戏骨,是这电影里我最大的惊喜。

如果说《人类之子》结局的那只小船借用诺亚方舟的传说,暗示人类获救的命运的话(那个傻乎乎的叫“Tomorrow”的船名,让我彻底失望了),我倒更加希望真的像圣经一样,让洪水冲刷去人类一切的罪恶,当然别忘记了,本来船上的人只有诺亚一家,其他的位置是留给其他生物的,地球如果只靠人类,剩下的只有一片废墟。

 3 ) 典型现代好莱坞类型片的三段结构分析

影片先虚构了一个2027年,人类进入萧条期,开始丧失繁殖能力为背景。全球最年轻的人类于18岁4个月死亡,以及英国边界封锁,清楚非法移民的政策的新闻报道,为接下来所有电影要发展的故事给出原因和铺垫基石。

电影里主要出现的人物和关系依次是,主人公thoe,和他的朋友jasper,以及thoe前妻julian,她是被政府视为恐怖组织的头领,还有非洲裔女孩kee,她是难民并且怀有身孕即将临产。

推动他们关系发展的是几大矛盾(confrontation),第一是恐怖组织双鱼党跟政府之间的矛盾,双鱼党希望用kee的孩子作为起义的一个旗帜。第二是英国政府跟难民之间的矛盾,政府在驱逐非法的移民,不会承认kee的小孩作为世上最年轻的人类的出生归功于一个非洲难民母亲身上。第三是恐怖组织和政府都跟theo之间存在矛盾,双鱼党内部出现争议,julian被激进成员luke杀害,并且准备将thoe谋杀。在引渡kee的过程中,因为几名警察被杀害,因而thoe也在政府的通缉令上。

影片用了近半个小时,为了交代背景和塑造一些人物性格。然后到了第一个刺激点(inciting incident),即julian的死。她的死给thoe的震撼很大,如果说之前仅仅是为了一种能挣钱的交易的话,那么在julian死之后,thoe为保护kee这件事开始背负责任起来。这事件的后果极大加深了thoe的参与感。

当thoe偷听到luke的阴谋时,电影出现了情节点1(plot point),这是一个陡转,julian并非死于偶然的暴徒袭击而是死于组织内部的暗杀。同时这一情节将thoe推开了他冒险的序幕,开始要孤身周旋于恐怖组织和政府之间。

Thoe躲藏在jasper家中,最终他们踪迹被luke发现,japser为了掩护他们,选择了自己留下来拖延时间以便他们逃跑。而thoe亲眼目睹jasper死于恐怖组织手中时,这成为第二个刺激点。牺牲的代价越多,thoe所承担和持有的理想就变得更加珍贵,不可卸载。因而,Thoe必须成为一个个人的英雄主义者。

影片第二个成功的陡转(turning point))是利用了syd这个人物。他先是帮助thoe和kee进入难民营中,再而当他得知他们真实身份的时候,转而想加害他们。这是情节点2。

政府和双鱼党之间的交锋,以及恐怖组织对不断的追逐,共同组成了thoe的阻碍。在一次次的克服阻碍的后,kee的婴儿出生,影片在争抢婴儿,和场面宏大的混战中达到高潮(climax)。Thoe最终成功的保护了kee和婴儿,在一段导演着重展示的对生命的赞扬和尊重煽情升华场景之后,他们搭船逃出难民营。

在水面上,kee决定将婴儿命名为dylan来纪念thoe的逝去的孩子之后,thoe因为受伤过重而死去。但这时,明日之号轮船已经朝kee所在的小木筏驶来。电影于此收尾(resolution)。

 4 ) 提到或者镜头中的艺术作品

不过是一些零碎的注脚。(但也算比较全的版本了,为了方便锁定艺术作品看了很多外网粉丝扒的,也没我扒得全嘛……)

太懒了不想写完整的作品索引格式,所以只写了简略版本。(因为背不住艺术家的全名和生卒年哈哈)

00:07:50

送子鸟,鹳,仙鹤。后来Jasper的笑话中也有出现,这不是艺术作品,只是想用送子鸟开头。

其实Jasper的原型是John Lennon

00:18:10

背景墙上的涂鸦是Banksy的Kissing Coppers

Banksy, Kissing Coppers (2004)

00:18:25

最难找的两幅画了,但总觉得眼熟所以想翻出来。 左边那幅太糊了,看构图和动作我倾向于是利皮的《圣母,圣婴及两位天使》,但仔细看似乎又不太像。右边应该是拉斐尔的La belle jardinière 。总之应该都是相关题材的画作。

Filippo Lippi, Madonna and Child (c. 1450-1465)

Raphael, La belle jardinière (1507)

00:18:46

米开朗琪罗的大卫像,但是断了一截腿……这段对话里提到米爹的另一个雕塑《哀悼基督》被炸毁了,这句话后面有呼应。

00:19:26

背景墙是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关于战争的艺术作品中最伟大杰作吧(算是某种公认了吧)。

00:20:40

这个没有人能忽略,窗外飞翔的猪……当然是致敬Pink Floyd的充气猪,但充气猪不仅仅是Animals专辑封面上出现过,PF经常在巡演中使用充气猪做道具。 (懒得找图片了,害)

00:37:15

为什么Kee说自己怀孕不直接掀衣服,或者稍微比一下形状(像后面很多次一样),中间挡胸的手还换了一次,因为这里借了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

Sandro Botticelli, The Birth of Venus (c. 1484–1486).

00:50:08

这句Shantih Shantih Shantih倒不是什么艺术作品,应该是梵文中表示某种祝福的颂词,标出来是因为同样出现在诗人艾略特的《荒原》中。

01:24:10

之前提到被摧毁的米爹的《哀悼基督》,然后在战争区域里拍摄了以类似姿势失去儿子的母亲。虽然艺术作品被摧毁了,但历史仍然以某种形式重现。

Michelangelo, Pietà (1498-1499)

01:35:34

背景墙的一部分是《格尔尼卡》的拆分重构。

Pablo Picasso, Guernica (1937)

01:36:24

用送子鸟开头其实就是想用送子鸟结束……

片子里还有好多零零碎碎的细节觉得应该是有出处的才对,特别是一些莫名给的特写。也许之后发现了再断断续续补充吧。(如果能发现的话。)

 5 ) 让我们谈谈长镜头之外的东西

看完这部电影,激动地到豆瓣上去找同好,结果发现大多数人在关注的只是里面的长镜头,我觉得这种现象本身就值得思考,确实,长镜头需要非常高的技术,长镜头的使用本身就是影片摄影水平的最好证明,但是一部电影我们应该更加关注技术还是内涵呢?换句话说,我们是用心看电影呢,还是用米尺丈量电影,用秒表掐算电影?大多数时候电影是通过主观感受传达信息,这就是为什么电影是艺术而不是科学,既然如此,请先放下看国产大片的习惯,无视下长镜头,无视下纯技术问题和视觉效果,关注电影的故事本身和导演讲述故事的方式。

其实《Children of Men》不能算是一部科幻电影,如果把故事的时间背景放到现在,对故事也没有什么影响,放在20年后,除了小说故事的原因,其次可能就是这种时间距离反而能够塑造一种真实感,把现在没有发生的事情向后推,告诉大家这可能在将来发生,这种寓言的警示和震撼效果必定更好。

从整部影片来看,这确实是一部引人入胜而且没有太明显瑕疵的电影,场景塑造非常真实非常成功。伦敦萧条的街头和难民营中的破败惨淡相互呼应,而树林中避难的小屋则像世外桃源般清静而美好。影片的场景利用了我们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把它们砸坏、变旧、撒上灰土,造成了出奇真实的乱世,成功地告诉了我们绝望两字在视觉上应该如何书写。

本片的故事是关于“生”,但是最后观众会发现,“生”者身边的所有人都“死”了,这是一种强烈的讽刺。当影片中第一次让人心痛的死亡发生,我们会为Julian——这位主角的前妻——感到哀痛异常,当你深究这种哀伤的缘由,你会发现除了Julianne Moore那张贤妻良母极为讨好观众的脸之外,我们还因为她是母亲而哀伤,我们还为她与男主角Theo之间明显还存在的感情哀伤,在我们心里永远都期盼着一个人性丰满、善良而值得信赖的人在我们身边,与我们一起冒险,可是,就在这么电光火石之间,她被杀死了。而再看下去,你会发现死亡的角色越来越多,到最后除了婴儿和她的母亲,一个也没留下,我想观众们都有权力对这种杀人如麻的结局问一句:为什么?我觉得原因其实简单,既然这是个寓言,那么它越有力量越好,奇迹哪里是那么容易发生的,它需要生命来换取。况且,死也许是一种升华,在这部描述末日希望的电影中,要把希望全都归于一个不会说话的婴儿身上,明显单薄,但是如果在绝望中依然有一群人怀着希望,坚守着人性,那么电影就脱离了一个神神叨叨的救世主故事,而变成了真实感人的,刻画人类最极端状态下的“善”的颂歌,这种“善”和更多的人的“恶”,这种人性和更多人的兽性,对比激烈,碰撞出末世中的人类群像。影片在最高潮的时候,其实把人类的未来,放到了绝望与希望的战争天平上,在所有的士兵都放下了武器,目送着婴儿离去的时候,难民营内出奇的安静,美丽的事物,对未来的憧憬又一次唤醒了人们心中最珍贵的感情,而在婴儿的哭声中,这种安详被枪声和爆炸声打破了,就像它们打破世界上所有的美好事物,士兵们又举起了枪开始射击。我认为在这一段,导演在告诉我们,唤醒大多数人不难,难的,是让他们不会再次沉沦于暴力与兽性之中。

这部电影作为2006年为数不多的挤进IMDB TOP250 的佳作之一,优秀的地方在哪里呢?也许是因为,其独特的拍摄方式既给了观众临场感,又适时的产生间离效果,把观众在现实和电影世界中送进来又赶出去,震撼之余又不忘思考。也许是因为,最终故事是关于希望、牺牲和获救,这是观众们非常喜欢的一种题材,而编剧(原著没看过)一刀切地几乎让所有人死去,更加使得影片血淋淋地感人。最大的一种可能,则是因为影片传递的思想非常顺畅地到达了观众心里,这思想中有反政府主义,有关于特殊时期民权与稳定关系的探讨,还有恐怖主义,有宗教的启示,有军队和警察的高压统治,还有独善其身的英国孤立主义,它似乎包括了人类社会现存的大多数问题。这些散布在影片各处的思想和信息,汇聚在一起,就成了让观众们印象深刻的末世寓言。影片海报上写道,没有孩子,就没有未来,就没有希望,孩子是有了,但是影片表达了那么多的问题,那么多的思想,让人不尽怀疑,有了孩子,真的就有希望了吗?

20年后的一个孩子救不了我们所有人,要想不被战斗机炸飞,就要自己动手,现在动手,别等着偷渡到英国被关进难民营,到那个时候就晚了。

我猜导演真正想说的是这句话。


  欢迎光临我的BLOG:
    闲话小记:http://spencersnote.blogspot.com/
    电影与书籍:http://spencersong.blogspot.com/

 6 ) Dark and Sad, But Not Desperate

婴儿持续而有力的哭声让人们忘记了身边的炮火,鲜血, 和不断倒下的尸体, 妇女们虔诚的伸出手祈祷, 前一秒刚刚杀戮完毕的士兵们停下了手中的武器,惊奇的望过来, 甚至带有一丝天真的微笑.

在这样一个瞬间, 这个濒死的世界艰难的喘了口气, 重生了.

在一个已经没有未来可期待的世界里, 人们的疯狂,崩溃是最正常的表现. 于是满口Fxxk一脸冷漠的Theo走过枪弹横飞的街道, 倒反而显得不同于众. 他在漠然注视着人类最年轻后代意外死亡的消息的那个早晨, 只顾着担心自己被炮弹轰得嗡嗡作响的耳朵, 也不会料想不久之后竟要跻着拖鞋在枪林弹雨中奋力保护这个世界最后的希望. 尽管在那个时刻他依旧满口fxxk.

Theo的前妻Julian因为痛失爱子Dylan而加入了反政府组织并成了领导人物.她很干脆的死在护送这个希望的途中. 尽管与Julian还保持着乒乓球默契, 这个事实却无法让Theo作出比举着沾染鲜血的手, 徒劳看着Julian迅速死去更有用的作为.

2027, 这个并不久远的世界就如影片的色调一样, 永远阴沉而压抑, 充满了麻木的绝望.

世外桃源是Jasper的秘密居住所.一头凌乱白发的Jasper放着美丽的音乐,在房间内种了花草, 爱护的照料植物人妻子, 与Theo陷在沙发里, 抽烟, 开英式的,笨拙的玩笑.潇洒而宁静的隐居生活. Jasper为保护Theo和那个希望而身中数弹痛苦的死去. 死前, 他对这枪口还在潇洒的做那个disgusting的竖中指的trick.

一路上有人死去, 无辜的,无聊的,无奈的, 统统死去. Theo弓着背,低着脑袋, 跻着拖鞋, 守护着Kee. Kee, 倔强的黑人女孩儿, 注定是解救这个濒死世界的key.她裹着烟灰色的袍子, 只因为腹部那样的隆起, 看起来就是个圣母.

不停说着罗马尼亚语的女人,怀抱着狗, 打晕了坏人Syd, 她絮絮叨叨,絮絮叨叨, 提供了一间避难所, 一个破床垫. 于是人类的希望诞生了.Kee最后决定叫取名Dylan.

Kee在做这个决定的时候坐在四周灰雾茫茫的水域里, 小船中, 她抱着全世界的希望, 瞪着对面已经歪着脑袋死去的Theo, 不远处的灯塔一闪一闪跟着水浪的节奏亮着.

然后船来了. 那船叫Tomorrow.


OK我基本上只是语无伦次的复述了一遍电影情节. 这样一个宏大的, 包含无穷寓意的故事让人不管怎样去评述都难以言尽. 末日的世界, 人类的集体崩溃, 希望的丧失, 生与死, 灾难与战争, 谎言与丑恶. 然后希望重生了, 小小的,顽强的, 于是人类闭上了疯狂的嘴巴, 世界重生.

一直以来的科幻作品多数逃不出悲悯的基调.而这个故事只悲不悯, 平静淡然的视角犹如那天早上去买咖啡的Theo一样.人们聚集在显示屏前为全世界最年轻的Diago逝去而震惊和啜泣,Theo仅仅头也不回的穿过人群走到柜台说: 来杯咖啡.

彻底的疯狂,或者彻底的冷漠. 丧失希望导致的两种结果. 电影没有反思,没有警诲, 只是冷然作了一个假设, 冷然在这个假设下把一个科幻故事讲得有如圣经.

阿方索 卡隆是所有我看过其作品的导演中最黑暗的一位. 他会在电影中放进一丝阳光, 一丝色彩, 少许的笑容, 一点希望.然而整部电影,依然会如同铅块一般沉重而压抑. But, hey, everybody reads Bible, so you can't miss it, or ignore it.

这个故事很黑暗, 很悲伤, 但不绝望.

 短评

截至目前卡隆观感最佳,属于那种每个环节都得巨厉害且要做到几乎毫无纰漏才能拍得出来的电影。技术上的强大弥补了故事的羸弱(但纵使如此也已经远远超越了绝大多数灾难片和科幻片所能达到的范畴)。车内追击戏放在任何一部动作片中都能够独领风骚,巷战一场戏与任何一部战争片放一块儿也足以一骑绝尘。

10分钟前
  • 柯里昂
  • 力荐

跟《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对照来看。不过在这里,没有前因后果,只有现在,让你思索。没有未来的世界还值得我们继续吗。

11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推荐

齐泽克在《暴力》第一章分析道:英国变成一个自由派共产主义村庄,享乐主义纵容加上新式社会隔离和建基于恐怖感的控制,是今天社会的写照。当西方文明走向The last man,过一个长寿、充满物质和文化财富的一生的时候,这与第三世界为某种崇高事业牺牲自己之间发生断裂。本质是两种虚无主义。

13分钟前
  • Eco
  • 推荐

每一个孩子出生时都带来信息说,神对人类并未灰心失望

16分钟前
  • The 星星
  • 推荐

诸多世界末日的电影,各有各的原因,不生孩子是最扯蛋的一个。

17分钟前
  • 芦哲峰
  • 较差

末世之殇,充满了对宗教与世事的隐喻和反讽,连续不断的高难度长镜头几乎让人喘不过气,教科书级别已经不足以形容了。

18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情节一般,摄影真牛!

19分钟前
  • 战国客
  • 还行

惊为天人。大部分的投资都放在了看不见的地方,比如背景演员,暗淡但是充满层次感的美术设计,让世界活了起来。每场戏都是充满张力的。把政治问题放在背景里,反而比放在聚光灯下更能引起人的思考。前景和背景之间的微妙关系看着真是太爽了

20分钟前
  • 爱幻想的小孩
  • 力荐

人文感情和技术力量的完美结合。

25分钟前
  • D I D A
  • 推荐

阿方索·卡隆代表作,威尼斯技术大奖。1.细节精湛,表演也堪称完美,残败黑暗的末世氛围直击人心。2.卢贝兹基的斯坦尼康与导演神级调度:26~30,1h23~30m的车内与巷战长镜。3.开放式结局:浓雾中的"圣母与夏娃",明日号巨轮。4.每件事都是在信念与机运间的奇妙争战。5.飞猪,假肢大卫,格尔尼卡。(8.5/10)

30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最终既没有深挖也没有流俗,见好就收的结局让整部片子止步于不好不坏、见仁见智的呈现层面上。其中绝对难忘的必须是迷影以来看过最变态、最牛逼、最震撼、最密集的长镜头,在此加持下,也成为我心目中最具美感的末世写实电影。设定非凡,炫技有余。

31分钟前
  • Ocap
  • 推荐

No children. No future. No hope. 没拿到奥斯卡“最佳摄影”实乃遗憾!

33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完全是一部把镜头拉长了的饥饿游戏3,信息量之少与其不分伯仲。徒有其表的长镜头,片子拍的很纪实,又有无法抹去的设计感。人物的功能性太强,缺少态度,连诉求都像是片尾主人公穿越的那场大雾,令人一头雾水。

37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较差

非常真实的科幻片

42分钟前
  • 老阿飞—故园
  • 推荐

走出大楼的那段忍不住就要流泪了!繁衍生息!长镜头!原声带!Ruby Tuesday!难民里头还有中国人的说……

47分钟前
  • 私享史
  • 力荐

好看,末世寓言中的佼佼者

51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我觉得是我看过最厉害的长镜头……膜拜!

53分钟前
  • 偏时差
  • 推荐

技术上的胜利,情节上的扯淡!

58分钟前
  • 艾小柯
  • 较差

我恐怕一辈子都不会忘掉那些个长镜头了,电影因为大量的手持摄影和长镜头显得像伪纪录片,在这个大背景下导演并没有忽视关于人性和社会的点墨,很多配角都令人难忘,阿方索卡隆真心是个天才!五星好电影!

1小时前
  • 掉线
  • 力荐

有生以来所见过的场面调度最无敌 最科幻 最血淋淋 最扫荡人心 最叹为观止 最牛逼至极的几个长镜头全拢聚在了一块儿……狠!

1小时前
  • 科林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