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1993

HD中字

主演:克里斯多夫·莱德尔,艾莎·阿基多,派珀·劳瑞,弗雷德里克·福瑞斯特,劳拉·约翰逊,Dominique Serrand,詹姆斯·拉索,Ira Belgrade,布拉德·道里夫,Hope Alexander-Willis,Sharon Barr,Isabell O'Connor,Cory Garvin,Terry Perkins,Tony Saffold,杰奎琳·金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英语年份:1993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创伤1993 剧照 NO.1创伤1993 剧照 NO.2创伤1993 剧照 NO.3创伤1993 剧照 NO.4创伤1993 剧照 NO.5创伤1993 剧照 NO.6创伤1993 剧照 NO.13创伤1993 剧照 NO.14创伤1993 剧照 NO.15创伤1993 剧照 NO.16创伤1993 剧照 NO.17创伤1993 剧照 NO.18创伤1993 剧照 NO.19创伤1993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越南女孩不太可爱

昨晚在HBO上刚看过这个电影,说实话不特别喜欢。我觉得这个越南女孩确实很可怜---在她被美国大兵掳走的时候,在她悲惨地被强暴的时候。她可能只是个不到二十岁的,还很需要家人保护而且很胆怯的农家女而已。所以很多突如其来的经历,早已超出了她那个状态所能理解和接受的范畴。

但也正因为如此,除了听到她无休止的哭闹哀求,好像看不到作为一个真正的人应有的光彩---我没有人种优劣的观念,现实告诉我,一个处于蒙昧状态的人,一个没有被知识洗礼过的人,她的所作所为恐怕常常是在为自己帮倒忙的,她太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了。

一个只会哭求躲闪用听不懂的语言唠叨个没完的俘虏,只会让已经失去控制的士兵更加轻视反感,想想看是不是这样,因为在她身上没有一个人应有的尊严。在被强暴的时候,她可能无力反抗,但她完全可以用愤怒的眼神回敬伤害她的人,而不是一味地哭哭啼啼,这样可能只会起反作用。

我想起日军侵华资料片里的一个镜头,一位中国母亲和她的孩子就要被活埋,母亲推着孩子向上走,好像在哭,嘴里似乎还和正在不断往下铲土的日本兵说着甚么,估计是求他开恩放过这个孩子。而那个日本兵就如同机器人一样不停地把土倒在他们身上,而且还把推上来的孩子往下踢。那位中国母亲恕我直言,头上包着头巾看上去真的比较愚昧的样子。

我又想起同是二战时的一位犹太母亲领着她的孩子走向纳粹的焚烧炉,懵懂无知的孩子问妈妈:我们要去哪里?母亲忍着悲伤镇静地告诉孩子:我们去一个再也没有痛苦的地方。

同样是面对死亡啊,这位犹太母亲给我的感觉是那末有尊严,即使是在这种极端的情况下。而那位中国母亲,面对冷血的刽子手,不如擦去无用的眼泪,更不要向他乞怜。以沉默或者愤怒面对敌人,尽可能地护住自己的孩子减少他们的痛苦......

我无意贬低国人而去抬高他人,即使属实也是个案吧,仅是举例说明我的观点。

我觉得教育可以使人有尊严,而且使人有头脑,即使是在“越战创伤”那样的极端情况下,如果有这个法宝,肯定会为自己最大限度地保留一些生机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我对电影中的越南女孩,除了觉得悲惨,还有一种无奈,就没有其他的感觉了,当然也没有那种发自心底的震撼。

或许对于有编导设计的故事情节,没必要这麽认真吧---那个从桥上摔下的情节真的很矫情啊。

 2 ) 《越战创伤》--我们记得,因为还在发生

我们记得,因为还在发生。
.
上帝说,接受不能改变的,改变不能接受的,却未曾赋予我们分辨其界限的智慧,于是,只能在事情的发展里,一步一步妥协,直至确实不可改变的境地。终于,似艾瑞森般沉浸在巨大的懊悔里,饱受自责的痛苦,“曾经有一个机会,我可以带着她离开的,就我们俩”,“可是,我又能怎么办呢,杀死克拉克,一个美军下士吗?”是的,我们理解他在强势面前终于的行为,但却无法忘记那个在命运的偶然里惨遭虐奸,并最终被杀害的越南女孩,或者,于她唯一的错误,就是是个女孩,并且竟然还是个漂亮的越南女孩,于是,在某个略有些炎热的夜晚里她被带走了,在她或者还在进行的美梦中,被几个该死的美国大兵带走了,只因为他们出于男性欲望的冲动,当然,他们不这样说,他们会说,她是个越共。
.
布赖恩德帕尔马的镜头终究没有残忍到去追踪那个女孩被虐奸时的情景,但美丽与被撕裂了的美丽之间的反差已经足以给我们以震撼,正如鲁迅说的,所谓悲剧就是把美撕碎了给人看,对于这个女孩,这实实在在是个悲剧了。不能交流的语言却还能够听懂那句人类共通的“妈妈”,这是在巨大的痛苦和恐惧间所为数不多的能够多少表达些情感的词语。我们不知道她讲些什么,却在我们虚伪的情感里感触着其歇斯底里的痛苦,在内心深处嚎叫,杀了这帮孙子,但,我们知道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会像艾瑞森一样怀着内疚的心情无可奈何的回避,甚至我们还不如他。艾瑞森的视角便是我们的视角,怀着置身事外的良知,一步步地深陷,直到更大悲剧的来临。
.
文明进程中所划分的种族关系常常使得人类对不属于其同类的人群做出极其残酷的事情,从某方面来说,这也显示了人性的复杂。对于梅索,在很多大兵的眼中他应该是没有问题的,甚至是优秀的,他在越南人的匕首下救了艾瑞森,对于布朗的死,他亦痛苦万分。但他,或者千千万万与他类似的有着严重种族优越性的美国人却无视越南人的痛苦,厚颜无耻的说着“这些落后种族,正在等待我们的解救”,可是,你们这帮孙子们,谁请你们来了?战争,这个少数阶级间的游戏,却让大多数人承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苦,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在那一刻,对于那个美丽的越南女孩都毫无意义,她所能感到的只有阳具撕裂私处的痛苦,以及嘴角流出的鲜血。当克拉克终于在一个背景的视角里将匕首一次一次插入这个已经被蹂躏的惨不忍睹的女孩时,当梅索终于指挥着其他几个杂种疯狂地向在死亡边沿蹒跚前进的女孩开枪来掩饰其怯弱时,我们都不可抑制的愤怒了,“暴露目标?你们把她从她的家里绑架出来,虐奸她致使她生病咳嗽,然后你们还要杀了她,因为她暴露目标?”FUCK YOU!但这又都是现实(应该说,现实比这残忍的还要多),而更大的现实是,我们这些坐在屏幕前愤怒的观众们多必将归于无动于衷的平静,就如在《卢旺达饭店》里,杰昆菲尼克斯扮演的记者说过的,人们看到新闻里满地的尸体只会说,哦,这里死了很多人,然后继续自己的早餐。
.
应该说在布赖恩德帕尔马的眼里,这部电影并不单单是激起观者某些情感因素的消费电影,它还有着对战争及人性道德的强烈反思,在布赖恩的视角里,那个美丽的越南女孩应该不单单只是一个女孩,她是越南的象征,以自己弱小的躯体承受美国无理的肆虐,从她的遭遇可以看出布赖恩对越战性质的强烈质疑,那些梅索们是可怜的,他们在茫然无知中以对更弱者的暴力表现着他们的怯弱。对于个体,克拉克固然是个神经质的变态狂(你可以说他是受越战的阴影,但这种人即使没有战争也是个人渣),而迪亚的不想被嘲笑、孤立而去强奸那个女孩却是更大的可悲,他未曾体会到太多的快感,却要为自己的软弱付出代价,他的境遇里,我们看到体制对个体的影响,我们都在潜移默化中服从着体制,反抗或许会有,但大多是无力的,正如莱利(黑人中尉)悟出的道理,“我们为什么要跟体制斗呢?(言下之意,你是都不过体制的)”。在电影里,我们看到艾瑞森的努力最终使得梅索们对其行为付出了代价,但这仅仅是电影,或者就在那个时刻,体制正躲在上帝的云层里咧着嘴笑了,满是鄙夷。也许电影在艾瑞森去上厕所被克拉克扔手雷时就该结束了,艾瑞森死于意外,生活向往常一样继续。
.
多说一句,那个美丽的越南女孩叫崔婉蒂,至少在电影里,她是这个名字。

影片资料:

《越战创伤》,导演:布赖恩德帕尔马。主演:迈克尔J福克斯、西恩潘。年代:1989。

 3 ) 在创伤之外的事

《越战创伤》我没有全部看完,仅看完后半部分。我看到的是战争中的人性与人伦问题。那个越南女子与那个美国兵的故事。在极端残酷的境遇内,人性是否会被扭曲成纯粹的动物性呢?可能是导演的缘故,也可能是再真实的影片也不可能复原本来的历史。在面临着抉择的关头上面仅仅那一个兵没有去强奸那女子。再到后来在法庭上控诉那些实施轮奸者。因为他是影片的主角,于是引发起本片的主题出来:个体的理智与集体疯狂的对峙。
在历史书上,有很多战争。战争的起源是人们争夺食物。原始部落内生产力低下,物质财富基本是固定的。于是,就会此消彼长。人们在一个既定的辖域内,面对既定的食物展开了争夺。所以,从那时候起战争似乎就不可避免。中国历史上的秦皇汉武无不是通由战争夺取的皇位。近代以来又发生过中国与国外的多次战争。乃至规模及至世界的规模。两次大战后,第三次还没有出现。但局部的小战争从没有间断过。尤其是巴以之间。
战争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形式,但是一种极端形式。如两个人辩论激烈后动起了拳脚。虽不叫做战争,但也具有了雏形。或许那也是战争的初级阶段。看来,战争也是为了解决问题的。当然,一个问题的解决指向它的方法不会是单一的。我在想人们为什么会选择了战争呢?以前一战二战的导火线都记得很熟悉。现在却模糊起来。填鸭教学的特点就是考试过后就遗忘,那也是不主动学习的结果,被动逼迫的接受如同命令你吃下自己讨厌的饭菜。
进步是一个好的字眼,进步应带来解决问题的非战争化。走向战争的对立面就是和平。如大陆对台:只要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都可以谈。战争可能会显示强国的军事力量的强大,但同样显示了强国的恃强凌弱动机。这小到一个人身上具有相似的比喻,假如你有理要讲,奈何去动粗呢?自然,还有所谓的正当防卫。不是你自愿卷入,实在迫不得已,箭在弦上。他真是欺人太甚了等等。
战争会有热战和冷战,这是战争的分类一种。我没有亲历过战争,所有的都是间接得到。我觉得影片上《紫日》拍得不错,因为选择的是一段回忆录形式。并非其它电视剧中那些大团圆的结局。我不是不希望看见这样的结局,只是按照概率论的统计一定不会那么巧合。很多时候是非正义的一方获胜,本来这不足为奇。关键是在宣传上有的人不承认罢了。
因为我们有亲历过影片中展示给我的战争,我只能说说现实中我看见的战争。称之为战争或许不很贴切。因为那仅仅是家庭内部的事件。1990年代的我们村不知道怎么,还没开化吧。经常会有夫妻之间的打架发生,有时会很早以至于把我吵醒。或者我在街上走,就会突然冒出某家骂爹骂娘声。当然,那时我很小,也不知道具体的原因。只觉得有话好好说,吵架打架干什么,有劲没处使了怎么的?
当然,真的会有些脾气暴躁的爷们,也有些尖酸刻薄的泼妇人物。那毕竟是少数。把问题升级到打架与把问题升级到战争很有相似之处。那就是理屈词穷还要遮人耳目。可幸的时,我现在回家很少听见夫妻打架的传闻了。就如现在大规模战争减少了一样。也许这隐性之中有一种进步的因素吧。夜读小小说,一篇说到一对夫妻吵架与做爱的次数竟然有着惊人的一致。看来,婚姻质量的提高该从平衡吵架与做爱上着手。同理,社会的质量该从战争与和平上着手。

 4 ) 伟大的恶

艾里逊对公道的追求,对正义的坚守的确是可贵的。但是西恩·潘的演绎才是真的令我无比深刻。 与《野战排》那样意识的转变,从现实主义向理想主义的转变一样。对于队友的死,马修等四人更多的是愤怒的报复,艾里逊内心掺杂着更多的是忧伤。 怀有人性去参与战争是必败的,但身处绝境却又总是希望人性之光的闪耀。 在我心里,它与《猎鹿人》《野战排》比肩。

未完。。。

 5 ) 宁当太平犬,莫作离乱人

越南战争(1955-1975)和朝鲜战争如出一辙,美国扶持南方政权统一,出钱出枪,直到十年后1964北部湾事件,美军由特种作战到大规模登陆,1966年,越南战场已有43万美军。 面对强大对手北越,只能隐藏在一个个密林之中,一个个美国大兵,被突如其来的冷枪和陷阱撂倒,当然包括妇孺儿童都参加战斗 炎热的气候,低迷的士气,突如其来的死亡,回家遥遥无期这就是电影主人公面对的情况。于是他们变得疯狂、放纵、歇斯底里“因为随时都会死,所以表现的什么都可以做” 唯一一个有人性的男主还被弹幕骂“卖队友、窝里横、小人”,这是影片的失败之处,男主有太长时间在和别人喋喋不休这件事,却没有什么实际行动,于是遭到了一堆吐槽,这种手法可以,但容易让人倒向受害者有罪论。 盛世女人如黄金,乱世女人如蝼蚁。看完电影,再回到现实世界,发现女性的地位如火箭一般的速度爬升了。仿佛话语权一下子扭转过来了,女强男弱,男性的舔狗、备胎、单相思,好像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就好像那个越南女人在越南只能够任人践踏、贱如草芥。而在美国,又是那么的美丽漂亮,迷人。联想到,影片播出三十年后的中国(1989年上映),应该是不知道应该高兴还是悲哀 现实与电影本就是无关,美国人反思朝鲜战争之后又打了越南战争,反思越南战争之后又打了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但打仗的事跟电影公司,跟演员没关系,所以也不用说“反思有什么用,该打还是打”,好莱坞反思没用,但不代表反思不值得肯定。联想到香港电影的黄金年代,也恰恰是香港充斥着暴力、黑社会的年代。韩国好电影频出,也和韩国本身畸形的社会属性与文化有关,所以中国拍不出好电影是不是说明,中国人生活的太过稳定和幸福?

越战创伤,豆瓣只有2000人看过,7.6分,美国亚马逊的IMDB上,有四万人看过,7.1分。鉴于豆瓣相比于IMDB一向虚高(豆瓣八分相当于IMDB7-7.5分左右),本片还是相当可以的

 6 ) 反思

美国人对越战做了太多的反思,好像德国人对二战一样。有时甚至怀疑是不是和人种/文化有关,西方人很知道反思、忏悔,而我们的邻居日本人从来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所以,无论德国人在二战做了什么,无论美国人在越战做过什么,再次发生类似悲剧的可能性要小于日本人再次侵略亚洲国家,再次发生兽行的可能性。

在战场上任何事都可能发生,不排除类似的事情(个案)在德国国防军中发生,不排除在英国军队中发生,日本帝国陆军中估计是常态了。但是,有多少类似的“日军个案”被揭发和宣判?接近零。因为日军中没有这样的体系,保障有些声音可以被听到。

 短评

战争对人的异化与激发的兽性,几个景深镜头相当出色。但终归是太板正,相比之下,野战排里还有经典的the tracks of tears作插曲,这里就太过压抑了,未来小子福克斯的表现不如西恩潘。

5分钟前
  • 烈焰红唇龙
  • 推荐

美国导演的越战情结,越战创伤从个人延续到集体、国家。几场情节点的戏份调度依旧是带着强烈的德帕尔马风格,整体的表达陷于重复的论述,从旁观者到施害者,面对问题也难以得到答案,更重要的是在体制内,何来真正的正义?

7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推荐

视角还是完全从美国人出发,故事线不够丰富,不如同类的《野战排》。有些场景还是很有冲击力的,特别是桥上一段及最后的法庭戏。德帕尔玛的片子总让人感觉不上不下,模仿致敬过多,独创性不够。本片还是显得滥情了些,不过Fox倒是很适合演这种角色,表现不错。

8分钟前
  • CyberKnight电子骑士
  • 还行

那些漂亮的深焦和主观长镜头依旧是精彩万分,可故事比《铁面无私》还要正气、某些段落甚至是直白的教化,德·帕尔玛这种邪派人士没法从根本上与其调和。

10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还行

排箫是从纽约吹来的o(╯□╰)o

14分钟前
  • ᠴᠣᠭᠲᠤ🔒
  • 力荐

德·帕尔玛对军队性侵这个题材还是很敏感的,多年之后的《节选修订》几乎可以看作是把一模一样的事情又讲了一遍,换个角度说,同样的事情一直在发生。战争和强奸这两件事的伴生关系可以说亘古未变,究其根源,军队历来就是一个绝对男性主宰的群体,而且军队的文化是讲究等级秩序和绝对服从的文化——德·帕尔玛在片中也反复强调军阶的意义,中士就是可以命令下士,老兵就是可以吼新兵——而战争的情境更使得文明社会所依存的伦理和法律全面让位于这种等级权力秩序,这甚至可以揭示出一个比战争更普遍更恒久的困境,那就是少数如何对抗多数?如何在孤立的逆境中坚持去做对的事情?想起罗翔的话:勇气是人类最稀缺的美德。PS:那个排箫配乐一听就很有串场感,一查配乐就是莫里康内自己。。。老爷子一辈子接活太多,自己洗自己稿的事情干的不是一回两回了。

19分钟前
  • 应用层协议
  • 推荐

Battle Without Honor or Humanity。布莱恩·德·帕尔玛简直是调度之王。

20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89年拍摄的很经典的越战片,不错的越战片,有点被忽视了的好电影,反应了战争的残酷,个人的理智和集体的疯狂之间的斗争,“不能因为随时都可能没命,我们就为所欲为”,电影里的这段话可说表达其真正的主题。

24分钟前
  • 肥壮壮
  • 推荐

又是这种战争对人的异化,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多少有点抒情过度,不够硬朗。也只有少数几个帕尔玛式的精彩镜头,原来是莫里康尼的配乐。

2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两个景深镜头抢占记忆:前景居右均是福克斯的半脸大特写,深焦远景,一个是村民帮助游击队员躲进地道,一个是美军下士刀刺女孩……钦佩导演选材控罪的勇气,但这种题材实在不适合帕尔玛。希区解释为何女孩当街被刺五十六人目睹无人上去阻止的新闻事件难以入影时曾说,“它太客观性了,观众无法融入!”

27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这场战争快要把我们逼疯了,我们完全丧失了自我,就因为我们随时都可能没命,大家就表现得像啥都能做,却不管做的是什么事。我想也许还有另一个方向,也许重要的刚好相反,因为我们随时都会死,也许就更要小心自己的行为,因为每件事都更加重要。”

32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社会的文明不在于GDP有多高,而在于对历史的认识有多彻底。百年历程漫漫长路,我们有没有勇气直面过去,我们有没有信心继续前行?看了这部电影你会知道。

34分钟前
  • 您老朋友王狗熊
  • 力荐

这剧情有问题啊,一个战士为了一个女人把自己的队友暴露给敌人?另外男主太过瘦弱。表演也一般。

39分钟前
  • 厦门雷少
  • 还行

站在上帝视角我认为男主人公没问题,站在美军的角度fuckthissonofbeach!然而我是哪方,我的角度就是哪方,根本不存在上帝视角。

41分钟前
  • Hesso
  • 推荐

感觉有点缺乏力度,而且似乎没太突出重心,或许是叙事有点散漫吧...但我十分喜欢MJF开头和结尾部分在车上的那一段。给我印象最深的表演来自那位越南女孩。

46分钟前
  • Marty McFly
  • 还行

打五星并不是因为这部电影多精彩,而是它揭示了越战时人性的崩坏和胜利者欲望的丑恶。这给人的冲击感是强烈的。狗日的战争,从没有胜利者。

50分钟前
  • 森泽熙
  • 力荐

在学校看的,只知道是说越战的,可老不晓得什么电影名。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哈哈~

54分钟前
  • 诸葛blue
  • 推荐

比untouchable略好。人性刻画得着实有些单薄。

57分钟前
  • 马西吼吼吼
  • 还行

还行,稍微文艺了点……越战倒也不是距离很远的战争,而且人在战争中很容易就会失去控制。

58分钟前
  • 减肥减肥减肥
  • 还行

好久没看布莱恩·德·帕尔玛的作品,这次先找了一部他拍的类型片下手。这部《越战创伤》其实和他后来拍的《节选修订》在情节上有很多共通之处,不过手法上大相径庭。这部片子里面其实找不出很多德·帕尔玛的招牌手法。不过这样规规矩矩的拍效果也还不错。影片配乐居然请来Ennio Morricone。

59分钟前
  • stknight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