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中字

主演:Ída Mekkín Hlynsdóttir,Grímur Hlynsson,Þorgils Hlynsson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22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窝 剧照 NO.1窝 剧照 NO.2窝 剧照 NO.3窝 剧照 NO.4窝 剧照 NO.5窝 剧照 NO.6窝 剧照 NO.13窝 剧照 NO.14窝 剧照 NO.15窝 剧照 NO.16窝 剧照 NO.17窝 剧照 NO.18窝 剧照 NO.19窝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很政治的一部片子,意料之中的震撼,意料之外的结局

片子拍摄的是和牢狱同样不为常人所接触的地方-精神病院,反映的也是制度对原始人性的摧残迫害和人心对自由的向往。 麦克是个头脑灵活有主意的男人,台词非常风趣,里面还有一些情节也很有意思,比如我很喜欢麦克带着病人们驾船出海这一段,就像是从阴暗的地下室一下子来到阳光地带,让人萌生希望。不过回去之后却还是不得不面对残酷现实和护士长那张拉得驴一样长的脸。影片的主题音乐阴森恐怖,却也很切合疯人院死板而泯灭人性的形象。

 2 ) 自由与制度的悖论

1989-1990年,北京摄影师吕楠历时两年,走访了全国十个省市38家精神病院和上百个精神病患者家庭,完成了一部名为《被人遗忘的人:中国精神病人生存状况》的摄影集。他在文案里记录了自己第一次去医院拍摄时的一件事。在北京安定医院一间病房,有一个病人正往外看,他想拍他,这时病人突然走过来,那病人很壮,吕楠本能地用手护住头,脑子一片空白,这时,那病人却伸出一只手来,要和他握手。他被病人的友好和善良深深触动,此后,在他的心目中精神病这一概念也发生了转变。

在观看影片美国经典影片《飞越疯人院》的时候,我一再的想起这部摄影集里那一张张定格着活生生的精神病人形象照片来,那些安静微笑的少女,那些穿着蓝白条纹病号服的眼神呆滞的男人,那些关在石头屋子里,被铁镣锁着的,被捆在树上的因狂躁而遭受特殊 “待遇”的病人。同时被唤醒的还有一部著名的日本电影——《梦旅人》。掐死孪生妹妹的可可,与失手杀死了屡次侵犯他的变态老师的卷毛,还有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妄想症患者小悟,在精神病院这个特殊的地方他们结识并成为了好友。在经历了对医院的压抑生活徒劳地挣扎后,某一天,这三个青年爬上了医院的围墙,他们沿着围墙走啊走,决定去寻找梦中的世界末日。他们没有任何恶意也不想打扰到任何人,他们只是满怀憧憬地行走在一道窄窄的围墙之上,行走在社会边缘与疯人院的夹缝里,清醒着的身体载着做梦的灵魂去追寻某种救赎。

欧文·斯通在为荷兰画家梵高写的传记《渴望生活》里曾描述过梵高精神病发作后住进圣雷米休养院的场景,各种各样的精神病患:吵闹不休的,不停把自己的衣服剥下来的,把面前每一样东西都毁掉的,像兽一样嗥叫的,总想自杀的,迫害妄想症的,还有喜怒无常的癫痫病人们。某一些暂时性发作的患者结成小的团体,形影不离,他们在各自发病时互相帮助,并保持着无比的耐心,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明白,不久之后就该轮到自己了,那时他也将需要自己同伴的帮助和容忍。在这些患者意识清醒的时候,他们接受自己身患疾病的事实,并克服对它的恐惧,把彼此的疯癫看成像肺病或者癌病一样的身体病变。

我掉了大半天书袋的真正原因,或许是我仍然迟迟难以为《飞越疯人院》这部电影动笔写影评。不得不承认,这部片子给我已有的观念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我甚至无法给这部有口皆碑的影片做一个简单的五星评分。我不能只单纯的考虑它超越制度,超越文化的 “不自由毋宁死”的象征意义。因为它表现的状态,离我所学专业的关注点太近了,让我不得不正视它。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在他1948年创作的政治寓言小说《1984》中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的极权主义社会。在那个白色恐怖的世界里,人民的个人生活,个人情感甚至是个人思想都要暴露在公共监督下接受亲爱的“老大哥”的审视。所有有活力的头脑都被禁锢了,尽管此时的社会外表看来无比的和谐有序。
麦克墨菲被送进来的前的疯人院,与这样的社会集体氛围有点像。
护士与病人互道早安,按时娱乐,服药,开会和自由活动,大家在安静的打牌,音乐是舒缓的,光线也很轻柔,表现好还能出门游玩,疯人院里的每一天都在这种既定的日程表下循环地上演。一切看上去都秩序井然,静谧安逸,除了有一种难言的压抑以外。

麦克墨菲可以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异端,还可能有一些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或者成人多动症的嫌疑。他自信,反叛,挥霍,激进,快乐至上,血液里充满了不安分的因子,恨不得每一分钟都在革命,都在游戏。在他的生命里,正如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先驱波德莱尔所言“永久性的惩罚对得到一秒钟无限乐趣的人来说,又算得了什么呢?”

这样一个易燃易爆的危险品与病态僵化的疯人院相接触,对于彼此来说都会是一场灾难。

麦克墨菲用他的顽劣与桀骜试图应对所有想要将他驯服的清规戒律,他的出现像一块投入死水中的卵石,打破了疯人院死寂的湖面。只是与许多表现自由精神的摇滚电影或者政治电影不同,麦克墨菲的极端反叛行为并不是由于他接受了某种先锋教育或者摇滚精神熏陶,他对自由的渴望和依赖仿佛是与生俱来的天性,是上帝重新创造出来还给人类的品质。这种品质因为在现代文明过于平静的秩序中十分稀缺,所以非常诱人,贫瘠压抑如精神病人也会在他的鼓舞下享受到了正常人一样的对自身需求的满足和快乐。他带领病友外出捕鱼,晒日光,与女孩嬉戏那一段戏拍得非常感人。

疯人院最大的权力掌控者、规范的执行者和监督者是护士长拉奇德(赞一下她的扮演者,十分到位地刻画了这个角色),这是一位冷冰冰的清教徒一般的中年女性,在今日的眼光看来应该是那种尽之尽责、雷厉风行的职业女强人。这位从动作,神态,面部表情都透露着一种不近人情的冷漠的管理者,一面口头上时刻都挂着那种服务行业装腔作势温情僵硬的礼貌用语,一面不可动摇地维护着疯人院里的圣神秩序。她,及她一丝不苟的头发与白大褂,连同不停播放的、声响足以妨碍正常听力的“抒情音乐”,为这座死气沉沉的疯人院穿上了一件人道、慈爱、祥和的外衣。

尽管影片似乎有意将拉奇德塑造成为该片最大的反面角色,然而我对于这样一个曾任职于军队、从一名小护士熬到一间精神病院的护士长的女性还是不自觉的产生了同性之间的某种理解和同情。整日与精神病人生活在一起是常人无法体验的高压且枯燥的工作,或许她年轻时也是一位温柔仁爱的好姑娘,或许她曾无数次被发病的患者攻击过,无数次的为没能控制好一个忽然躁狂的病人而偷偷抹眼泪,但是她终究还是累了倦了,丢失了年轻时的爱心和耐心、笑容和理想,最终变得坚硬麻木。她是被权威制度同化和改造过的人,顺理成章地扮演了卫道士的角色,不可动摇地服从制度也不过是以一种最省时有效的方法执行自己工作职责罢了。说到底,她也一直囵于制度的压制之中,虽然是管理者,却也是牺牲者。

这部影片拍摄在70年代的美国,60年代时美国接连爆发的反战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学生运动、妇女运动、嬉皮士运动、性革命等一系列政治文化运动兴起了一场反传统、反秩序、反主流的文化思潮,这股思潮几乎席卷了那个时代青年人的价值观,所以文艺作品中创作出麦克墨菲这样一个狂野放任气息十足、宁可咆哮着死,不愿屈膝着生的反叛权威者,自然也迎合了这种价值观念认同。

然而悖论在于,社会之所以称作社会,是有其约定俗成的社会文化认定和理想模式标准的。那些与正统的观念冲突,不受社会主流文化认可的行为就可能被界定为“异常”或者“疯癫”,而有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米歇尔•福柯在《疯癫与文明》阐释了他对“疯癫”的理解,他写道,疯癫的现代概念就是一种实施控制的文化发明:曾经被接纳为社会和荒唐人生一部分的疯子们被视为一种威胁,他们被隔离到了精神病院里,变得悄无声息。

当社会权威力量容不下那些不遵守社会规则的人时,就可能将这些主流之外的“话语权”隔离起来,把那些不接受标准束缚的异端边缘化,排挤到文明的暗角里,就可以理所应当的对它的存在视而不见。这种“精神病学”被统治者极端利用的例子可以追溯到斯大林统治时期的30年代的苏联。今年获得奥斯卡五项提名的自美国20年代真人真事改变的影片《换子疑云》中,也再现了美国的执法部门为了掩盖自己在破案上的失误,而将精神状况完全正常的女主角送进了精神病院的行径。令人深思的是,在精神病院里,几乎没有一位医生和护士愿意理会这个弱女子“我没有病,我是被迫害”的解释与诉求。她不得不在这种环境中安静下来,否则等待她的便是可怕的电击。

 20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曾有过一场“反精神病学运动”,精神病学家Thomas Szasz是运动代表人物,他主张精神障碍与不合习俗的行为不一定是疾病或犯罪,认为所谓精神疾病是人为的“标签”,即是统治阶级和有钱人对穷人、持不同证件者和不遵从传统者的排斥。这个观点在现在看来尽管过于极端,但是对70年代的“非住院运动”有极大的促进作用。1973年,也正是该片开拍前后,《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名为《神志健全者显身于非神志健全者之地》 的研究报告, 八位研究者假扮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病人入住精神病院,经过7-52天被准许出院,但仍被院方作出了“缓解期”诊断,这项研究激发社会的反思,从此除非对社会有危害,美国社会不再强制精神病人住院。(关于这两场运动我几乎没有查到什么中文文献)

 在人道主义主宰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今天,或许像用麦克墨菲最后被强制实施的“前额叶摘除术”那样手段来诊治精神病人的历史时期已经过去了,但是如何尊重精神病患者或者任何一类的“少数”人群作为一个人的权利仍然是我们需要思考的话题。

尊严、自由、平等是作为人类中每一个个体的基本价值,但自由从来就不是天生的,它是不断抗争的结果。精神病人有被社会妖魔化的历史,也曾被大众所遗忘,医务人员被贴上白衣天使的标签,却也曾利用权威建立一种不平等的倾轧关系。推而广之,无论是统治国家,管理医院,还是所谓的治疗“网瘾少年”,我们都必须意识到的是,他们所面向这些对象中都没有谁是要被制伏和被标准化的。有压迫的地方必有反抗,即使作为先驱的星星之火会被暂时熄灭,也终将会有被唤醒的大力士来接替他的位置,举起巨石,砸碎铁窗,飞越“疯人院”。

 3 ) 不是英雄,只是冲不过高墙的病人。

我恨不得要给这部电影打6星。 难得一次没有事先看电影介绍和豆瓣影评,我很高兴没被他人的主观意见所影响。 在对一部电影的认知为0的情况下去观看它,反而能看出更多的东西。 我喜欢影片诙谐的基调,音乐亦配合得极好,有很多次令人忍俊不禁,然而高潮却一次又一次隐藏在平静之中,从头到尾,它都没有让我失望。 无疑,每个观者都能看出它是政治讽刺,但这并非是阐述简单的free will与整个社会的抗争,更不是对失败英雄的赞颂。 至少我始终都觉得导演的立场很中立。 毕竟谈及政治,永远不会非黑即白。 在看前半部分的时候,我一直对这部电影的情感倾向持有怀疑态度。 墨菲的形象从一出现就着实一个愤青,而并非很多人所说的英雄化身。他单纯、急躁、乐观、叛逆、理想主义,典型的Day dreamer。 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很容易找到原型。还记得在学校的时候吗,班上总会有那么一两个喜欢同规章制度作对的学生,叫嚣着反对应试教育云云,而其他人呢,有些胆小单纯的对他羡慕欣赏(如Billy),也有自以为看透的对他嗤之以鼻(如Harding),总之多半还是抱着一种饶有趣味看热闹的心态看着他与老师甚至校长对着干,必要的时候会跟着起哄相应一下(如里面大多数病人),事情闹大的时候明哲保身。造反者的心理是简单的,旁观者的心理是复杂的。 于是在看到电影前半截时,联系电影标题,我内心一直在不自主地琢磨,这会是讲一个人被社会成功改造继而也反过来影响了社会的故事吗?会围绕“个人追求与社会的矛盾以及带来的成长”吗?然而直到情节的慢慢推进,我才发现,它所展现的主旨比我所想还要残酷得多。 有些影评人对主题所概括的“那些正常人才是真正的疯子,疯子们才是正常人”,我并不喜欢。 疯子们到底还是不是疯子?精神病院到底代表着什么? 先说瑞秋护士,我本人其实相当欣赏这个角色的演绎。 她一直那么镇定、威严,抿着的嘴角看不出表情,即使到后来被狠狠掐倒在地的时候眼神里依然脱离不了某种沉着(因为她心里知道医院护卫会过来的,这是一种统治阶层的自信)。 有一个关键情节,在医院的管理层商讨要不要将墨菲遣送回去时,决定他留下来的人是瑞秋护士,她认为,应该把墨菲留下来,治疗他。 她并非代表着暴力的统治阶层,而是完美地诠释了看似人道主义实则扼杀自由精神的统治阶层,的确让人想到在讽刺当时的美国社会。 说到底,无论什么时代、何种意识形态下的社会,本质其实都是如此吧(比如某朝)。 于是在墨菲向瑞秋护士质问为什么不能离开这个鬼地方时,他惊讶地得知,这其中并不都是罪犯,有好些人是主动进来的。这对他是个不小的冲击,简单的他以为每个人都有着和他一样对所谓自由的追求。这一段可谓是一个不小的高潮。 每个病人的背后都有故事,有点迂腐刻薄的Harding厌恶自己的老婆看街上别的男人,年轻清秀的Billy有口吃和爱情失败的自杀倾向,总之,他们都是怯懦的人,因为害怕与无法适应这个现实世界的规则而逃避到了精神病院。 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墨菲真的勇敢吗? 我不觉得。他仅仅是单纯与充满某种追求罢了。他也是怯懦的,不要忘了,他因为厌恶,想逃避农场的劳动改造而装病来到了精神病院。说白了,他出于自身的不适应而企图改变世界,无法改变大世界而妄图改变小世界。 因此,墨菲和他们一样也不过是病人。 如果说人对于社会的适应性决定是强者还是弱者,那么社会的弱者有两种,一种想要逃避,就像其他的病人;一种想要破坏规则改变社会,就像墨菲,医护人员们说他是危险分子。 这就是为什么瑞秋护士执意要留下他治疗,对于社会而言,福利从来不是为了纵容人们的退步,它所做的是需要最大程度地将人扭转成有利于和谐社会的状态,即使不同于正常人,至少要确保他们无害。精神病院从来不是为宠溺呵护病人存在,他们最希望的事莫过于病人变成正常人,所以瑞秋护士最常用的治疗手段是向病人尖锐地提问,她的目的是让他们直面自己所逃避的东西(这也是为什么院长说瑞秋护士是院里最优秀的护士),所以他们会用电击来对付狂躁闹事的病人。 所以,精神病院也并不代表整个社会,它仅仅代表针对弱者的社会环境。 但有一个病人,与众不同。 从chief出现的时候,直觉告诉我,这个印第安大汉的分量或许会比墨菲这个主角还重。事实证明,chief是整个电影的亮点,灵魂人物。 墨菲这个角色是单纯的,chief不是。他早早地对于无法改变的体制有了清醒的认识,他装聋扮傻,完全不与体制发生关系。还记得chief终于开口说话后的晚上吗,他最后对墨菲说了一句话,是整部电影最让我猛然一震的地方,“They just worked on him,the way they're working on you”,他们利用墨菲的什么?有杀鸡儆猴的成分,就像瑞秋护士通过利用克扣病人香烟的手段禁止他们与墨菲赌博一样,这也是统治阶级最常用的一招,转移与利用人民的恨意,(如同某些班主任因为一个人调皮而要惩罚全班一样,激起全班对不守班规的人的仇视),严惩恐.怖分子目的就是告诉某些心里打着小九九的人们与和谐社会作对的下场。 chief的逃避与大部分人不同,因为父亲的死,他过早地知道现实的残酷所以躲进了一个于任何人无害的保护壳里。 很有趣的是,他逃避的并不是外界,而是自身。他封闭起来的,是他自身的力量。 这样说来,他和墨菲,属于两个极端。 一个盲目的乐观,想要超越自身力量地去改造世界;一个隐忍悲观,任凭周遭变成什么样子。 血热的人,挂得最快。但墨菲不是白死,任何一种突破总要有最先唤醒力量的东西,他就像那根引发爆炸的引线。 综上,《飞越疯人院》的主题真的只是反体制反主流吗?我相信它所表达的内涵式更为深刻的。 之所以最后chief可以离开,最简单的原因,是因为他已经不再是病人了。 他打破了自身的封印,他是有力量的、强壮的,他可以搬起那个谁也搬不动的饮水机,那个墨菲穷尽全身力量也挪不动的东西。 于是他做到了,他砸开了窗户,在夜色里逃出疯人院。 可以说,体制选择了chief,chief的回归是自然的觉醒,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我想这样的力量才是导演真正想要赞颂的,而非多数人眼中的浪漫天真的英雄主义,而非简单的对某种体制的抗争(我觉得这跟导演自身身份有关,他从苏联逃到美国,应该看到两种体制下的本质相同点)。 如果要飞越,请先保持低调,看看自己的羽翼有多丰满。 ====================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是2010年10月23日星期六,因我所在的高中为防止学生盲目参与明天长沙的游\行活动,而将周六的补课推至明天,作为高三学生的我得以有闲暇来观看此部好片,卜拉卜拉谈起我一点都不懂的政治。

 4 ) 要飞越的其实是我们的心

昨天晚上终于有空安静下来,刚好也很有看部好片子的心情,于是翻出了这部《飞越疯人院》。好电影就是这样的,无论哪个时代何种社会背景都不会影响电影所能传达给观众的思想,因为真理是永远都不变的。什么是好电影?对于我来说,一部好电影的意义就在于它能让我反复思考,找出它对我的价值,而不是告诉我,我应该明白怎样的道理。

《飞越疯人院》就是这样的一部好电影。

我不想再对影片的内容进行赘述,相关的影评已经很多了,我只想说两处让我感到难过的情节。一个是刎颈Billy自杀,一个是McMurphy被人为的变成真正的白痴。

我不知道那位女护士为何总是要去揭那些所谓的精神病人的疮疤,每次看到Billy惊恐的眼神,结巴着说不要告诉他妈妈的时候,我都会觉得很残忍。谁的心里都有一块不愿意让别人碰触的地方,如果我们明明知道还非要去把它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尤其是对那种心思已经极度敏感的人,真是居心何在呢。伤害一个人不会让我们得到任何的快乐,但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要故意伤害别人。

McMurphy,因为他的反抗,他终于被处以极刑——切掉脑白质,变成一个没有思想和灵魂的行尸走肉。看着他空洞无神的眼睛,想起他带大家去出海钓鱼,想起他为大家争取看比赛的权利,想起他看到Billy的死,愤怒的扼住那位冷血女护士的脖子……酋长说不会留下他一个人,最好的方式不就是结束他的其实已经终结的生命么。我们因为有自己的思想,才是我们啊。

不得不悲伤的承认,在某些制度的束缚下,我们无法也无力去改变什么,只能像其他的那些精神病人一样,慢慢的习惯既定的时间表,习惯被压制,习惯被束缚。直到变的自觉自愿,永远也离不开这些束缚他们的制度。

当McMurphy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无法移动那个水泥台子之后,他说:我试过了,至少,我试过了。可是,我们又有多少人有那样的勇气去破除自己内心的那层早已被磨的厚厚的茧子呢。

不是不可以,而是根本就不曾想到过。

 5 ) 当自由开始反抗

很早之前我在一部少女小说中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当你想堕落的时候所有人陪着你一起,当你想要奋发而起的时候你只能是一个人”。沉默的大多数,被很多人用来指责公众的不作为和对“恶势力”的畏惧和包容,在这部几十年前的电影里,压抑的不仅仅是医院里泛着的刺鼻药水味、还有那些对待病人赤裸裸的非人道制度和对自由的禁锢。牢笼,不仅仅是医院里那苍白的长墙和围栏,更是人们对“强权”和“制度”的畏惧和屈服。
“不自由、毋宁死”,多少人歌颂过这句话,又有多少人真正敢为自由而死,其实这不能责怪人们,因为“自由”和“死亡”本身就是相悖的命题,失去了生命的自由本就谈不上自由,因为自由是以人“自由的意志力”来控制自我行动为前提的,当人们的生命、亦或是鲜活的意识失去了,“自由”也就没有了意义。
很多时候,歌颂自由与人权的影片都会用一两个追求自由的“失败者”的惨剧来凸显“胜利者”最后的悲壮,《飞越疯人院》残忍地安排了比利的死亡和麦克墨菲的痴呆,《肖申克的救赎》里是汤米被枪杀,位高权重者畏惧着制度的被打破,不得不采取极端的方式来维持着这本不合理的“平衡”。医院和监狱,本来一个是天堂一个是地狱,一个是白衣天使行善之地病人治愈之地,一个是罪恶被惩治之地,而在这两部影片中,天堂和地狱结合在了一起,成为禁锢人们自由的牢笼。
当追求自由的代价是死亡时,谁敢真正迈出这一步?只有天才和疯子。
比利为什么而死,他甚至没有触到自由的裙角。也许是因为极乐和恐惧。和爱人的相处或许是他在这个牢笼里初次与最后一次的快乐,再也没有新的快乐了,再也不可能实现新的快乐了,生命中最美好的已经体验过,就已生无所恋;护士对比利的威胁触发了他极乐之后加倍的恐惧,当美梦被打碎,噩梦会被放大一万倍,比例本来就是一个脆弱的病人,层层打击下,死亡似乎是他唯一的出路。
齐佛为什么杀死麦克墨菲,让他重获自由前双手沾满挚友的鲜血。因为失去了自由意识的麦克墨菲,本来就已经“死亡”。本片中我最不能接受的一点,就是医院单方面的剥夺麦克墨菲的思想——以切除他额叶的方式。这与谋杀何异!人之所以为人,全在于其自由的思想与意志,剥夺了他的思考能力使之变成一具行尸走肉,这简直令人发指!齐佛拥抱着挚友的“尸体”,给了他最终的“自由”。
齐佛,一个“疯子”,当人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和制度充满绝望时,当救治人的医院开始剥夺人们的生命和思想,当白衣天使的双手也沾满罪恶,当自己的朋友为了自由而死,当愤怒最终大于恐惧,当癫狂最终大于理智,唯一的作法只剩抵死抗争。
其实我觉得,自由这个命题,在这座疯人院里,并不是自然而然的被激发出来的,而是被强权与压迫逼出来的。如果没有麦克墨菲,病人们依旧会循规蹈矩的生活下去,护士长尽管严厉但也只是在恪守职责,一切都那么“自然”。当平静的生活中出现了“异类”,平衡被打破,制度的制定者和制度的遵守者之间出现裂痕,反抗才得以开始。这不是比医院的“谋杀”更令人绝望的事情么。
令人悲哀的不是自由被剥夺,而是被剥夺者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失去了自由。

 6 ) 悲剧吗?

  这是一个不相信眼泪的狭小空间。时代无法诉说的悲哀,那是被神明所遗弃的地带。如果连自由都被带走,如果连悲伤都被带走。   是的,你们不需要情感,只需要活着,活到老迈的无法再行走,连天空的颜色都无法辨认。贴着温柔与优秀标签的护士微笑着,恶毒地说。那是限制一切的规章、制度,他们打压着每一个精神有些失常的人们。开始,妥协、接受,像阿q一样自我安慰。接着,是放弃,僵硬的精神死亡。然后,迷茫的眼神看见了渺茫的希望,开始静默、抵触、挣脱,疯狂的呐喊。   嗟叹是圣人的职业,你们是普通人,无需介意,请大声的长啸疾呼。   当然,黑暗看不见眼泪。因为它讨厌。   最可怕的不是被人限制了自由,而是自己将自己锁住。自己主动的带上精神的枷锁。   没有反抗就没有改变,这个肮脏不堪的角落也许会永远堆上阴暗的灰尘。   如果不是mc的出现,如果他不曾出现,他不曾大喊混蛋,不曾打破监管者的脑袋,不曾带给他们希望,那扇宽敞的、雪白的,又温暖的能让阳光桀骜不驯地撒了进来的窗户。   可怕的是他未曾出现的那段时光,但是,可爱的是他出现了。   电影带给了我们深深地绝望,但是,却把希望留了下来。   这是最重要的。时代也总是这样,总在人们走投无路的时候,送来了丝丝希望的曙光。我无法解释那希望出现的原因,但我却清楚的知道它出现的时间和方式。它硬挺挺地接下了时代的一击,以它的气节,用它的方式。没有摇晃、没有颤抖。

 短评

哲学家只说不做,人权卫士有心无力,普通人像傻瓜一样只知道看热闹。未觉醒的力量需要人去唤醒。那个人就是“飞过杜鹃巢的人”。他牺牲了,唤醒了原力。大众的愚蠢已经不止一次被吐槽了。电影结局的美好,和当下现实的残酷,即使过了40年都未曾改变,要不然也不会有《鸟人》。你永远都飞不出疯人院。

4分钟前
  • 我不是
  • 力荐

它拍出来就是为了被过度诠释的。

6分钟前
  • 小米=qdmimi
  • 推荐

不可能飞越的,社会就是一个巨大的疯人院

7分钟前
  • 扭腰客
  • 力荐

高能神结尾,酋长举起盥洗台时莫名的感动…身虽死,但信念犹存!唤起大家对自由的向往才是最重要的,尼克尔森把这个虽不安分守己但是心地善良的角色演活了…口吃小哥那段真想掐死护士长,孩子发型多in啊!每位卡司的表现都很精彩,比精神病还精神病,特别是那位翻飞的大爷,您的舞步好喜感啊…

9分钟前
  • 20个小明≯
  • 推荐

R.P.McMurphy对体制的挑战以脑叶被切除告终,他对自由的追求失败了吗?他所有的尝试都改变了——哪怕一丁点——“疯子们”的生活环境和心灵禁锢。关于受到争议的死亡,则是酋长对完整人格的高度尊重,代表另一个层面的自由。

11分钟前
  • 锡罐头
  • 力荐

“至少我试过了” ★★★★

15分钟前
  • Q。
  • 推荐

同时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剧本的电影,影史只有三部,另外两部是《一夜风流》和《沉默的羔羊》。

16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与其说麦克是逃离者不如说他是反叛者,虽然两次三番想要逃离疯人院的主角都是他,但他的同理心和理想主义也将他困在了疯人院里。除了逃跑他更想反抗,也想要摇醒那些并不愿清醒的人们。所以唯一真正的逃离者是酋长,从一开始他就知道自己不属于这里,也并不为疯人院里任何一种价值观所裹挟,他从来都是个局外人。但同这里自欺欺人的某些病人一样,他也对外面的世界感到无所适从。然而麦克的勇敢无畏以及他对生活的热情点燃了酋长心中的希望,也成全了这次真正意义上的逃离。

18分钟前
  • 精神废墟
  • 力荐

片末切除额叶手术和禁闭岛相似 尼科尔森的演出像是史楚锡流浪记中那位 酋长的存在 又有些类似绿里奇迹 但总体还是最接近肖申克救赎的原型——七十年代风浓郁 船上一段是为上扬气氛的最高潮 众疯人都是很有爱的小朋友 奇迹最终可以催生 反派除护士长外渲染不足 其实护士长是无耻之徒里的传奇毒贩奶奶!

20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这个世界上,一切都被预先谅解了,一切也就被卑鄙的许可了。---昆德拉

24分钟前
  • 夏小昭
  • 力荐

谁是疯子?不试试,怎么知道呢?

28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推荐

不自由毋宁死。

29分钟前
  • Ridden
  • 力荐

无论是现在还是在将来,疯人院和护士长化妆成各种形状潜伏在我们周围,飞越疯人院就永远有意义

32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力荐

上大学时候看的,几乎是我从理想主义变为现实主义者的转折点."现实是沥青水泥马路,想在上面睬一个脚印,比登天还难".

36分钟前
  • Zuschauerin
  • 力荐

最后实在看不过去了。无法忍受赤裸裸的残酷……

37分钟前
  • littletwo
  • 力荐

(8/10)很久以前就在CCTV看到国内有个相似案件,某个官员把上访者说成是精神病就把他送进精神病院……

41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为什么我联想到在7中的日子

44分钟前
  • 杜扬Seatory
  • 推荐

谁是疯子?谁又是正常人?没有答案。

47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疯子如此可爱,正常人如此可恶

49分钟前
  • 老鸡|扶立
  • 力荐

一部不看到最后一刻不会明白全剧情的影片,看我很压抑,在主角掐护士那一段的时候,我都是咬着牙看完的。仿佛我也在使劲一样!主角的女朋友真的很不错。疯子和天才中间就只差一步,疯子很容易满足。他们都是受过精神刺激的人,有很大的心灵创伤。最后一段真是让我泪目,印第安人替主角逃了出去。

50分钟前
  • 热心网友方先生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