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而逝1999

HD中字

主演:纳格·阿萨迪,贝赫扎德·杜兰,罗沙·卡拉姆埃尔米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9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随风而逝1999 剧照 NO.1随风而逝1999 剧照 NO.2随风而逝1999 剧照 NO.3随风而逝1999 剧照 NO.4随风而逝1999 剧照 NO.5随风而逝1999 剧照 NO.6随风而逝1999 剧照 NO.13随风而逝1999 剧照 NO.14随风而逝1999 剧照 NO.15随风而逝1999 剧照 NO.16随风而逝1999 剧照 NO.17随风而逝1999 剧照 NO.18随风而逝1999 剧照 NO.19随风而逝1999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随风而逝1999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伊朗库尔德斯坦省的一个小村子里来了一群工程师。村民们对这群突然来到的外来人议论纷纷,好奇他们来此地的目的。虽然感到陌生,但是村民对客人还是表现出友好的欢迎。其中一个工程师,对村里的一切都饶有兴趣。他每天跟随着村里的小孩到处查看,注意到有个生病的老太太,于是不停地打听老太太的病情。因为需要用无线电话和总部联络,而村里的信号不好,所以工程师每次都要跑到山上的墓地去接听。在山上,他发现有个村民总是在独自挖着坑,觉得好奇的他经常上前与这个村民聊天。突然有一天,如风般顺畅的日子发生了变化。山上村民挖的坑塌陷了,活埋了村民,医生前去奋力抢救村民,顺道发现那个老太太也在病危中。面对生命的逝去,工程师惆怅万分。  本片荣获第56届威尼斯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参与其中第一季慾魔男女堕落无名女士敲2021你并不特别天堂岛疑云第十一季1992年那些特立独行的猪破冰2022心灵内科医生稻生知性勇敢第一季下一站…天后安提戈涅1961稻浪上的梦想家今夜星光灿烂吸血网站再见吧年兽2020阿曼达·诺克斯:在意大利接受审判的凶手屠门镇之绑架风暴送初恋回家红缨枪慈膳救援黑暗之心1991神探正传之网红狩猎者王国2018少数派报告2015幸福还有多远王志文版钢铁世家瘟疫降临智取威虎山电影纪录片之踏雪而行全城戒备粤语版小妮扛枪我们的父亲无极迷沙狐狸的夏天 第二季兄弟之义字当头纪子的餐桌黑雪道 第一季超级30阴影 第一季八路军诡使神差

 长篇影评

 1 ) 似有若无的爱情线大家都没注意到吗?

看了大家的评论,发现有个细节似乎被大家忽略了。就是隐约存在的一条爱情线。
主人公经常跑到高地接电话,一直有镐声传来,他和那个从未露面的挥镐人有一系列的对话。有一天,他看到有一个穿红裙的身影飞奔而去。挥镐人建议他到某家去取牛奶,挤牛奶的少女正是那个飘然而去的少女。他很好奇地想看姑娘的脸,想知道一下那挥镐人的“品味”如何,未遂。
    有意思的是,少女的妈妈收下了牛奶钱却遭到了女儿的埋怨,妈妈只好叫回那主,交回那份钱,姑娘的脸只惊鸿一瞥般露了小半个远景的美丽。
    当他又一次上山接电话的时候,发生了塌方事故。人们紧急救助,把伤者架上车走了,男主搭着医生的摩托车离去的时候,红裙少女和她的妈妈急匆匆地赶到了事故发生地。
    嗯哼,是的,这是一条引而未发的爱情线,粗心的乃们都木有看到~~~

 2 ) 《风会带走我们》:我喜欢——

我喜欢,电影一开始,宽广的田野里,一条蜿蜒的路,车在上面开,人坐在车里,听得到说话的声音,却看不见说话的人——就好像汽车有自己的生命一样,而人只是它肚子里的几条虫。

我喜欢,那个神来一笔的小村庄,白白蓝蓝的,依山而筑,躲在尘世的最远处,好像害怕被人看上就会顺手偷走了一般。家家户户,相连互通,随便走几步就到了邻居家的房顶上。老人们坐在门口,女人们忙忙碌碌,小孩子们踏着一棵倒下来的树去到河对岸。

我喜欢,那个总是惦记着考试的小男孩。脸上挂着羞涩的笑容,说起话来那么自然。又那么懂事,就算被烦人的大人们指使来指使去,他也不生气,只是小声抗议着“我要做作业”,“我明天要考试”,“我要迟到了”——好像他才是个大人。我也赞赏他有一天真的生气了,嘴里不说,却犟犟地就是不肯坐工程师的车。

我喜欢,那个村口茶馆的老板娘,垮着脸抱怨辛苦,说,女人一天上三份工,出门一份工,回家一份工,晚上睡觉还有一份工。

我喜欢,工程师长得不好看却很爱干净。每天早上起来对着面小镜子仔仔细细刮胡子。他有两件衬衣换着穿:一件绿格子,一件纯白色。

我喜欢,工程师每次接手机都得开着车出去到山坡上才能找得到信号。山上有人在干活,挖出根人的骨头送给他。他把骨头在自己腿上比一比,说,嚯,这个人个子很高。

我喜欢,工程师去村民家要新鲜牛奶,在漆黑的地窖里,为挤奶的少女念诗。少女十七岁,名字不肯说,脸也不给看,却叫妈妈不要收他牛奶钱。她一定会记得他念的诗。

我喜欢,年老又病得厉害的老奶奶,一百岁了吧,一日一日地活下去。大家都在等着另一只鞋子何时落地,老奶奶喝着邻人送来的含着心愿的汤,就是不告诉你。

我喜欢,那个骑着摩托车出诊的老医生,没有病人看的时候,他就观察大自然,他说这样生命才不被浪费。活着好啊,他念着诗告诉工程师,来世最美好的许诺也比过当下,当下啊,当下!

我喜欢,那些在村子里走来走去的鸡,狗和羊。还有山坡上那只小乌龟,被心情不好的工程师一脚踢翻了,可它挣扎挣扎着,还是自己翻了过来。

我喜欢,老奶奶最终还是走了,但女人们的恸哭声却仿佛是祝福的声音。河水带着工程师抛出的一根白骨,轻盈自在地漂向一个永恒的远方。

我喜欢,电影里对待生活的幽默感,对生命的神圣感,还有那诗歌一般的结构,让观者的心也踏入一个缓慢回旋的舞步。

我喜欢,电影始终在默默地等待一个死亡降临的时刻,却在这个过程中,展示了生命的真谛与永恒。

我喜欢,电影通篇似乎什么大事情都没有,却已然让人生所有本质的事情都已上演。

还有,我喜欢,我能列出这么多“我喜欢”,却只得承认,内心深处最巨大的震撼与感动却无论如何也没有办法用字和词来形容清楚。

The wind will carry us……


2011-1-9
Värmö Sweden

 3 ) 风会带着我们走

《随风而逝》是伊朗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1999年拍摄的一部散文诗一样的电影,电影拍得很细腻,每一个场景里都有有一些非常有趣的细节,这些细节虽然游离于故事的主线之外,但是使电影拥有更丰富的质感。比如一只在地上滚动的苹果,一只滚动干粪球的金龟子,一只慢慢爬的乌龟,和村子里随处可见的鸡,公鸡或母鸡,还有小鸡仔。这些细节有的是精心构思的,有的是偶然之笔。

电影的故事是一群人来到一个山村,他们来自德黑兰,听说这村子里有一个老妇人即将死去,就赶了很远的路为拍摄葬礼做准备。这个山村处于一个仍然保留着很多古老风俗的地区,其中有一个可怕的风俗就是人们会在葬礼上自残面部。在等待一个人的死亡的时候,他们品尝起山村里的草莓、苹果、茶和牛奶,还有从麦田里吹来的风和土。

电影的叙事非常散文化不容易概括它的主题和定义它的风格。如果非要定义一下这部电影的特色,那可以把这部看成是一部关于“洞察力”的电影。这部电影的主要内容都是主角细腻的观察,它就像一部第一人称叙事小说,主角在受限的视角中调动自己全部的好奇心去观察、聆听、感知、体验。

《随风而逝》的主角是工程师巴扎,饰演他的演员很有特色,架着一副圆圆的眼镜,双肩高耸仿佛一头鹰。整部电影也可以看成都是他的观察,他是一个一直在细心观察的人,他的眼神一直在眼镜片后面闪烁,非常警觉。电影里有好几个他凝神观察的特写镜头,每次拍完这个特写,摄影机就会移到他的位置继续进行拍摄,摄影机仿佛他的双眼,拍下了他所看到的。这样的主观镜头在这部电影里很多,每当他凝神观察时,电影画面都会有一种触动人心的感觉。

这个电影里除了那些完全以他所在的视角来拍摄的主观镜头以外,那些对着他拍下来的镜头也可以看成是他自我意识的一部分,就像一个人在想像中站在自己对面观察自己,观察自己的灵魂。

电影里有一个很有趣的镜头,就是他直接对着摄影机镜头刮胡子,而他背后是对面楼上的那个女人,她一边说话一边在绕毛线,从左边跑到右边。这个镜头拍下的画面如何理解?倒底是摄影机立在镜子的位置拍摄到的画面,还是这个画面就是工程师从镜子里看到的镜像?这是电影里那些非常古怪的一个镜头之一。

很多人物只能听到声音看不到身影,或者只能看到背影看不到脸。阿巴斯对声音叙事的功能情有独衷。他曾经说过:“现实空间有许多维度,但是当我们看电影时,我们只看到了其中之一:就是正对着摄影机的这个。画面之外的声音提醒我们还有其它的维度,而这些是我们无法依靠银幕画面所呈现出来的……画面之外的声音证明了一个事实,就是当我们闭上眼睛,世界仍在运转。”他在这里匠心独运而又不刻意为之,该隐的隐,该显形的自然也让它们显形,完全不露声色。正如他喜欢的一句佛教箴言:智慧从不闪光。

阿巴斯导演的电影基本上都是纪录片风格的纪实影片,但是《生生长流》、《樱桃的滋味》和这部《随风而逝》就是第一人称叙事的手法拍摄的,而像《特写》、《何处是我朋友的家》、《橄榄树下的情人》则是第三人称叙事。前者,故事都有一个主角,摄影机就像是主角的眼睛;而后者,摄影机并不依赖于某一个人的视角来呈现影像,摄影机超然于外。

电影虽然在一开始也使用了很多主观镜头,但是并没有让人觉得这是一部很特别的电影,它真正把观众带进观察模式的镜头是在影片放映了20分钟之后,摄影师来到村里的一个茶馆。当他坐下并挨了老板娘一顿训斥之后,画面外有人停车并和老板娘吵了起来,这时候,他开始来回注视,并注意到对面坐着个也在来回观察的老人。之后老板娘夫妇也一左一右地开始吵架,他又开始来回观察他们俩,他掏出相机,老板娘则在画面外不让他拍照。然后那老人被人喊走了,他的眼光也随着老人移动,最后人也追了出去,相机也忘了拿。这个用声画两个维度分别构建的场景立体感很强,而其构建的逻辑或先后顺序完全建立在工程师的注意力之上。之后工程师的注意力也成了声画剪辑和摄影创意的基础。

这部影片的内容就是一个人慢慢观察和熟悉这个陌生的山村的过程,就好像一次意识的觉醒。

它常常让我想到彼德·海斯勒(何伟)的《江城》,这本书写一个到重庆涪陵支教的美国人慢慢熟悉一座陌生的山城的过程,同样是一个意识觉醒的过程。这个过程很有趣,会有一种天然的模进,一些主题重复出现,次第展开自己的全部内涵。先前只是一面之识的人慢慢变成了朋友,一些陌生的门向人打开,披露它原本神秘的内部空间。

工程师每天都要到一个处于高处的墓地去接打手机,因为只有那里才找到信号。墓地里有一个人正在挖坑,他也和那个老妇人一样一直没有露面,但是每次工程师到墓地去打手机都会与他说几句。第一次他说自己“一个人工作”,这样使工作变得简单,工程师同意的话,因为他自己的三个同事的确让工作变得复杂。第二次,一个穿红衣服的女孩突然从坑里爬出来跑掉了,跑得比害羞的兔子还快。工程师就取笑挖坑的人,说“一个人工作”虽然累但更有优势,因为“一个人工作”无人打扰……最后,挖坑的人因为塌方而被埋在土里,要不是工程师恰好在,他一定完蛋了。这个事件是对“一个人工作”这事又提出了新的看法,就是一个人挖坑会非常危险!

挖坑的人叫尤素夫,他和他的十六岁的小女友一样单纯,这在他们和工程师的对话里表现的很清楚,而且他们俩的单纯在电影里相映成趣。当工程师抱怨他们的工作遇到了困难,要是也能用一只镐搞定就好了。他说:如果你需要的话我可以给你搞到一把!工程师说他要的不是那种镐。后来工程师到他女朋友家找牛奶并且给她读诗的时候,问她认不认识弗汝,她说:认识。他问:谁?她说:高哈的女儿。工程师说他说的并不是这个弗汝,而是一个女诗人。

村子里那位快要死去的老妇人,已经活了一百岁,她的儿子,一个拄着拐杖的老人每天呆呆地守在她的门前。全村子的人轮流送汤给她喝,这是村子里的风俗,如果她喝了谁家的汤谁家的心愿就会实现。工程师一直在打探她的消息,但是完全搞不准她怎么回事,村里人送给她的汤,她有时喝有时几天不喝,因此无法判断她是因为要死了无法进食,还是单纯嫌弃那些汤!但是最终,在喝了医生给他开了一些需要冲服的药片(也是一种汤)之后,她终于去世了。原本她住的那间阁楼门前总是摆着两双鞋子,现在则摆满了鞋子。

工程师当然很喜欢影片中那个小男孩,但是他太喜欢逗他,喜欢说反话,最终还是把他得罪了,失去了他的信任。这个过程也许并没有什么意义但是非常有趣,虽然遗憾。这个小男孩身上带有村中居民纯朴的本色,他非常诚实,对待生活非常严肃。阿巴斯导演的很多电影关注儿童和青少年,在他的电影《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和《让风带着我起飞》(编剧)中,小孩对待生活的态度都比大人还严肃。

工程师很喜欢诗。影片一开始,在他们去飞车奔往那个隐藏在群山中的小山村的路上,看到了道旁稀疏的树木,他就朗诵了一句诗:“树旁是一条树木繁茂的小路,苍绿美好甚过于仙境。”

在他与那个迎接他们的小男孩一起走在村子里的小巷时,听说这个非常漂亮的白色的山村取名叫黑谷,他想起了另一句诗:“当你不幸变得浑浊……”小男孩接口说:“……甚至圣水也无法洗净。”这让工程师大为惊奇,也许正因如此,他开始不断用反话和古怪的问题和小男孩开玩笑。

再到后来,在一个漆黑的地下室里,挖坑人的女友给他挤牛奶,她家的牛养在一个漆黑的地下室里。可能是为了避免尴尬,工程师提议给她背诵一位女诗人的诗,一首优美的爱情诗:“……我的夜晚全然充斥着痛苦,你听到影子在低语吗?这份快乐对我感到很陌生,我只习惯绝望。听,你听到影子在低语吗?这个夜晚一些事情正在发生。月亮赤红焦虑,附着在随时可能倒塌的屋顶上,乌云,就像一群哀伤的女人们,随时等候雨的降临,一刹那,云开雾散,黑夜在颤抖,地球停止了转动,窗外,有一个人,在为你我担忧。你,在你的温室,放上你的双手,那些温暖的记忆,于我的手心,用你的双唇,饱含生命的温暖,来触碰我的双唇。风会带着我们走……”

这首诗的最后一句也是电影的主题:人生苦短,该享受时要尽情享受,不必为过去和将来烦恼,风自会带着我们走。

阿巴斯导演也是一位诗人,他一生写了很多诗,像日本的俳句一样短小精悍,诗里处处透着敏锐的观察和淡泊生死的意境。他喜欢古波斯大诗人海亚姆,就是《鲁拜集》的作者。《鲁拜集》中有一首诗:

飘飘入世,如水之不得不流,

不知何故来,亦不知来自何处;

飘飘出世,如风之不得不吹,

风过漠池亦不知吹向何许。

这句诗正好可以回答那个著名人生诘问:“我从哪儿来,我是谁,我往哪儿去?”只有风知道,风自带着我们走。阿巴斯提到过《鲁拜集》,他这样评价海亚姆:“他的四行诗就是对生命的永恒礼赞,但却伴随着无处不在的死亡,死亡帮助他握住了生命。”

人对死亡越警觉自然也会对生命越警觉。海亚姆的诗一方面让人警觉人生短暂,死亡必然到来,另一方面他又把死亡描写的很有诗意,人死后并不可怕,只不过是变成和尘土一样的东西,还有可能被人制成精美的陶罐。人面对死亡的态度是:既要警醒又要无所畏惧,只有这样才能品尝到生活的甜美。对人来说,过去已逝只留回忆,未来可待但道路不定,唯有当下才是可以真正品尝到的。影片中最后出现的老医生,他的生活态度和他吟唱的诗句也表达了相似的精神:“他们告诉我她就像来自天堂的女神那般美丽,但我说,葡萄美酒更好喝,现实要好过山盟海誓,还有那来自远方的优美鼓声……

在这部影片的最后,工程师将那根枯骨扔进小河,然后严肃而悲壮的音乐响起,枯骨缓慢地经过两头正在啃青草的小羊,它们茫然不知,只顾埋头享用天赐的美食。这个结尾也在表达那些诗的意境。

 4 ) 走近阿巴斯

走近阿巴斯

昨天下午看完阿巴斯的电影《樱桃的滋味》与《随风而逝》,感觉越来越坐不牢,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这两部后期拍摄的影片越来越像类型片了,总之,感觉中规中矩之中有点不媚世俗,而且那些反复显得越发无聊。我仿佛随他的吉普车奔驰在黄沙漫步的陡路上,一切都没有很浓的情节,只是淡淡的告诉我们,主人公正在做什么,关于他最终的结局和他的过去,我们一无所知。他是在记录吗?记录一种生存迹象,还是一种光影斑驳的荒凉?不知道。

所以,我忽然觉得,这样的片子才值得咀嚼。因为当它在你头脑中留下很模糊的印象后,你才会试着去回想它,去回味它,直到你觉得自己懂了为止。这两部片子,情节很淡,特别是后者,一帮工程师到一座山崖上的小村庄里,镜头只集中在一位戴眼镜的工程师身上,其余人都没有出现,透过他的视角,展现了村民们的生活,直到最后我仍然没有看懂,有点庆贺它终于结束了。我受不了那个工程师为了接听手机,驱车到这个村庄的最高点,阿巴斯真无聊,为什么要让他开大半天的车子,让我们吃一大鼻子灰呢?我想他肯定是有用意的,但至少,我看到了人生的无奈、生命的无常,尝到了个中况味,虽然很淡,但隐约的感觉到它的存在了。《樱桃的滋味》这部片子的宿命味和对人生的感叹就强得多了,打动我的是最后男主人公躺在挖好的墓穴里仰望夜空,圆月下沉,乌云密布,一下子画面就暗了,雷声不断闪亮,我们看到男主人公的眼睛慢慢闭上了。终于,黑暗完全吞没银幕的时候,雨声溅满了我们的耳畔。阿巴斯并没有打算告诉我们结局,他的任务完成了。他让这个中年男子驱车绕了一天,找了三个人帮他料理后事(第二天到这个洞穴把他埋了)。这三个人分别为:参军小兵、神学院学生和博物馆标本制作师。我没有想过导演为何安插这三个人,但肯定有意义,特别是最后这个博物馆的老头,那番劝说主人公不要自杀的话打动了我。老头子也曾经打算上吊自杀,但是爬到樱桃树上挂绳子时尝了个樱桃,觉得味道很不错。这时太阳升起,来了群上学的孩子,让他帮忙摇下樱桃来。于是老头打消了自杀念头,他说换一种想法会重新认识人生。可气的是这位中年男子还念念不忘自杀,甚至又返回老头上班的地方,交代善后事宜。

《樱桃的滋味》据说获过不少奖,但是比较前几天看的阿巴斯其他电影,我还是喜欢那些电影,因为有纪录片的风格,毫不掩饰的童真……现在来回顾他的那几部影片吧。

前几天看了阿巴斯导演的几部短片和《十》、《特写》、《过客》,又接着看了他的《生生长流》和《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很清楚的记得《十》里面那个妓女对女主角说:“你们是批发商,而我们是零售商而已”,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这部片子从某种意义上讲,已经具备了新女性意识,女主人公与丈夫离婚,儿子却不愿与自己接近,她的内心充满了愧疚,可是儿子还太小,并不能理解自己。在影片的最后,我们看到了她离婚的症结所在,因为她想过一种自己的生活,不愿为家务所累,不愿做一个唯唯诺诺的家庭主妇。这十个片段,以倒计时的方式拼接在一起,巧妙的是,所有摄像都是在车里完成的,我估计在影片开拍前,导演在车上装了偷拍摄像头,然后在片子杀青时才告诉那些被摄者。

这十个片段,大多数是女主人公与儿子、与搭载者(其中的穆斯林教徒、失恋者、妓女、亲属等)的交谈,没有完整的故事架构,只是交谈,在交谈中发现故事发现人物的情感世界。那个因为感情问题而剃光头发的忧伤女子,在女主角的劝说下,为了让头部“呼吸”一下,勇敢而自信的摘掉了头巾,一下子人物的个性色彩便显现出来了。

而看那部《特写》,更像是一部纪录影片,描写一位在公车上冒充某著名导演的工人如何进入他人家中骗取信任,最后被识穿控告到法庭的事。这是一个悲剧性的故事,从一开始切入调查,一大段采访以及审判庭上的事件过程的描述,到最后原告体会到被告人那种艰辛身世后同意撤诉,导演让结局变得温暖。那个假冒导演最终从拘留所放出来,并与真正的导演见上了面,两人在路边买了盆粉红色的鲜花登门致歉。整部影片将视角从审判庭上铺开,冷冰冰的气氛和铁硬的事实以及冗长的交待,都差不多能让人打起瞌睡来,然而在最后,导演将触角伸向了社会,这就不仅是欺诈案件而已了,我们发现导致人们犯罪和嫉恶如仇的根源来自社会以及政府。片中原告两个儿子都是工程专业毕业,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被告也是一名失业的工人,因为生活潦倒,妻子不愿再过这样贫穷的生活,离他而去。而他热爱电影,却苦于筹集不到资金,最后沉浸于冒充导演的快感中不能自拔。令人深思。

《过客》是一部黑白片,讲述一个男孩子从乡村跑到大城市看足球赛,从一开始千辛万苦“筹备”资金、买黄牛票,再到睡了一觉就轻易错过球赛的故事。由此可见,导演总是注重故事的过程性,而从来没有想到给观众一个明确的结果,他的影片总是在带给大家期望的时候,戛然而止。甚至连眼泪还未擦干,电影就结束了。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也是讲述了小男孩的故事,拿错了作业本,为了不使自己的朋友第二天挨老师的骂,连夜赶到另一个村庄,走了很多很多的路去寻找朋友的家。第二天,他替朋友做完的作业顺利交到朋友手里,老师批完作业,还赫然发现本子里夹了一朵压扁的小花,正是最后一个结尾打动了我。否则,我觉得这个片子最多是在用镜头交待那些拐来弯去的小巷和灯光而已。

《生生长流》是《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的一个延续,也像一部纪录片。描述导演带着自己的儿子去探访地灾后的小镇与村庄,一路打探曾经在《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小演员的下落。影片最后,车子在极陡的上坡路上奋力驱使着,因为马力不足而倒退下来,又重新开上去,像西绪弗斯推动的巨石,不断的上升、下落、上升、下落。但是所有观众都看到了希望。

阿巴斯导演的作品出现最多的永远是“孩子”和“路”。这是一个像孩子一般充满想像力的导演,他脚下永远是走不完的路。他的电影一直在寻找什么,就像那个为了送还作业本的孩子,或者为了找自由不惜离婚的妇女——她同样也在为别人找寻什么——,或者,像凯鲁亚克一样,一直“在路上”。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拍摄的很多短片都为其后来成形的作品提供了不少素材,这同时又是一个善于积累的导演。

他留在影片中的路象征了人生,漫长而又颠簸,崎岖而又陡峭,我们在他的影片里仿佛经历了许多,却一赶在行走,没有终止,是的,一赶奔波不停,然后让大片大片的阳光洒在头顶……


1月22日

 5 ) 随风而逝的往事

读研时,和初恋时隔五年以后在北京重逢。那时她已工作,我还在读书,常常在教室里接到她的电话。时隔多年,她笑的声音依旧纯真活泼像清泉,她见到我仍然兴奋得有说不完的话。

我们走过五道口灯火流动的街市,在书店里买过一本法语辞典,她带我去过一家有鲜竹笋的火锅店,还在麦当劳里用笔记本一起看了场电影。

我挑选的电影是诗人和导演阿巴斯的随风而逝,片头荒凉的伊朗高原,她似乎有点难融入。忽然间,她的母亲打过电话来,听见她坚定的说,我和CB在一起呢。电影只看完一小段,诗意的部分还没有展开,送她回合租的地方告别。那年,我感到我们彼此之间,彼此由于六年时空——或许还有大学的不同经历——产生的细微的隔阂。

 6 ) 風帶著我來,阿巴斯的詩意寫作

《風帶著我來》講述的是幾個從德黑蘭來的號稱工程師的人,來到一個名為黑村的偏遠山村,爲了秘密拍攝當地喪葬的風俗。在人物交談的隻言片語中可知,那是一種類似于在喪禮上,婦女要用刀割自己的臉來表達哀慟的儀式。工程師們選中的是拍攝對象是一位年紀上百,已臥床不起的老人。在等待老人死亡的過程中,剛開始工程師們似乎很享受寧靜的鄉村生活,新鮮的麵包,水果,牛奶,但隨著等待的繼續,老人病情的好轉,大家都開始按耐不住,想儘快返回德黑蘭。就在這樣看似遙遙無期的焦灼等待中,主角慢慢開始思考了生命和死亡的意義,最終在老人逝去時,放棄了拍攝。
老實說,這是一部比較悶的片子,如果不是因為之前田野的經歷,也不會看得如此津津有味,不過正是田野中的這種焦灼情緒讓人感覺到和主角同樣的悶。一個比較有趣的細節是村子里通訊較為困難,所以主角每次接電話,都要花上好幾分鐘的時間,開車到墓園附近的一個山頭去才有信號,而每次接電話后,都會跟一個正在挖壕溝的村民聊上幾句。阿巴斯是一個擅長通過把握人物的對話來展現人物關係和內心變化的導演,電影中主角與這位挖井的約瑟夫始終沒有見過面,而是通過交談建立的關係,從剛開始的寒暄客套,到慢慢地主角開始羡慕約瑟夫這樣獨自簡單的工作以及跟女友單純的幸福,再到後來當約瑟夫被埋在壕溝里時,主角絲毫沒有猶豫地向其他村民尋求救援,儘管這樣突如其來的死亡其實也能成就他的拍攝。最後,主角與醫生的一段關於生命與死亡的探討成為了改變其想法的關鍵。老是一種疾病,但醫生說還有比老更可怕的疾病,那就是死亡,因為那意味著不再能夠領略美景,不再能夠享受自然的美好,不再能夠體驗生命的樂趣……於是主角意識到,他人的死亡或許不該是被期盼的,就在老人終於離去時,他開車離開了村莊。
個人其實不是特別喜歡這種,用人物對話的方式來探討電影主題的表現形式,而把這種形式運用到極致的是阿巴斯去年的《愛情對白》,不失為一部典型的話嘮片。anyway,片中的遠景鏡頭真是美得一塌糊塗,讓人有想去伊朗的衝動。

 短评

最喜欢的一部阿巴斯的电影,里面的角色好多都藏在幕后,只听到声音见不到人,或者拍到背影而看不到脸:一个忙于挖坑的人,一个背着一大捆草的人,一个健步如飞的佝偻的黑衣老妇,一个因害羞而像兔子一样逃掉的女孩,一个濒死的老太太,电话里的女上司,还有主角的两个同事,电影因此有一种诡异的色彩。

6分钟前
  • NULLAND
  • 力荐

阿巴斯的等待戈多,一个等待的人观察等待的人,他看到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曲线上,处于不是前进不是后退,只是在等待的状态。从九个孩子生到第十个孩子的妇女;洞穴里一直在挤牛奶,甚至看不到脸孔的女孩;一直在挖坑的工人,直到塌方,我们才看到他的一只脚。最后是骑摩托的老医生,他直接点题所有人都在等着死亡。于是人的业障引刃而解,一切交予山川河流,抛却执念,随风而逝。

7分钟前
  • 饿霸地煮
  • 推荐

#重看#阿巴斯影展以此收官,如一个句点,时间不逝圆圈不圆,远方有优美的鼓声,有佳句天成的诗,还有猝不及防的死亡;此番重温阿巴斯,如重游旧地,途经的熟悉风景,唤起的感受更复杂更贴近自身现实,正如他在反反复复的相似镜头中,悟得一些渐露的清明真相,方能在生命长河中明白何谓现实好过誓言,从怀揣着功利心地等待一场葬礼,到扔掉墓中挖出的腿骨,随风而逝的是人类微末的蝇营狗苟,生生不息的是从地窖走出迎来的第一束光。平铺的大远景+错落参差的地形样貌美不胜收,永远盘旋在蜿蜒山路,永远发生在远处的故事,风吹麦浪间传来的自然界声音如一首天然雕饰的诗歌,正如祖先命名此地为“黑谷”,乃是不曾断流的文明。

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1、女人也可以做服务生倒茶 2、没有爱不能活 3、人像机器一样也有可能失灵的时候。同之前《樱桃的滋味》一样,阿巴斯的镜头美感十足,拿捏到位:通片但见一望无际深深浅浅偏红或白得黄色土地和麦田,配以深厚油亮的绿。就像我不耐烦读现代诗一样,探讨人生哲思的自由式也不能让我止闷。2011.12.24.DVD

11分钟前
  • m.
  • 还行

伊朗人都是诗人呀,阿巴斯延续了《樱桃的滋味》的主题,一个世外桃源的小村庄和一个迷惑的外乡人,大量的画外音和被隐藏的面孔,呈现出来的是麦浪,大树,动物和河流,生之意象与黑暗、骨头、驼背老人的死之意象的对比,它们和谐于这个世界中,生命伴随着风与水、日与夜交替往复,生生不息

15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力荐

评论大多集中在说阿巴斯影像的美,但似乎没有正确理解这个故事。故事讲的(应该)是一位电视台记者为报道村里愚昧封建的葬礼仪式,记者和他的朋友住在村里,等待他们的报道材料,即村里某位老人的去世。但时间一天天过去,没想到老人病情逐渐好转,而朋友和领导则催促他快点回去放弃报道。中途,记者遭遇被活埋的村民,他开车奔走相告,最后成功抢救了他。第二天凌晨,记者开车离开村庄时,发现老人过世,村民们成群结队的身穿黑衣走向老人家。而记者只是拍下几张照片后扬长而去。这其实是讲一个人真正面临死亡时,他才知道死亡那沉甸甸的残酷,也明白了自己为期盼老人快点死去,成为自己报道材料的愚昧和自私。风吹麦浪,最美的那一段,也是他离开自己驾座的唯一一次经历,医生(哲人)的话启发了他。他离开村庄后把墓地里拾到的骨头扔进了河里。

17分钟前
  • 荒也
  • 推荐

声音的震撼先于视觉。风声,麦浪翻腾声,靴底碾过砂石的声音,当然还有大量生活流画外音的使用,共同营造了开阔的空间,每一帧画面都让人感觉呼吸清朗。壮丽的光与色彩让全片像一场漫长永昼,当结尾夜晚倏忽而来,那等待许久的死亡与哭声,也悄然降临。不评价男主的行为。一次次穿过田野到高山的墓地寻找信号,非要比作如推粪球的屎壳郎的话,这种看法恐怕也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傲慢。其实,我觉得屎壳郎磕磕绊绊前进的那一段,有一种动人的认真。另外,要我说的话,片中最美的风景不止海报上这条田间路,还有男孩脸上无比淳朴的表情。

19分钟前
  • 奥兰少
  • 推荐

又是“生命与死亡”议题,开篇就是大远景,人在车中,车行于自然,人与自然相比显得格外渺小。工程师一次次驱车赶往山头去听无关紧要的电话,正如《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中小阿穆德一次又一次不知疲倦的奔跑。与《樱桃的滋味》不同,这次主角以一个旁观者视角去思考、感悟生命与死亡。一切终将随风而逝。

22分钟前
  • 柯里昂
  • 推荐

他戏弄奋力爬行的乌龟,把它翻个肚朝天,又嘴角带着嘲谑低头望向脚边,那里有只屎壳郎正卖力的推着一个粪球向前跋涉…这一刻他高高在上,开着上帝视角,大概自觉主宰力爆棚,却未想:自己每日数次,驱车急急奔向丘陵山野的高处,追逐信号就为接个看似也没啥要紧的电话,与积极推粪的虫豸蝼蚁也无二致。

24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今天Prof. Pena的课上请来了导演阿巴斯当时的助理(同时也是片中掘墓人的声优)Bahman Ghobadi,做了简单的Q&A:剧本一半是写好的,一半是拍摄过程中improvise的;这部电影改变了人们对Kurdish people的不好印象;当地的人们分不清“现实”和“拍电影”是两回事;这部电影是诗,需要观众自己去填补空白

26分钟前
  • Nicole
  • 推荐

四刷。1.从乡村三部曲不断重演的“问路”情节和影片指向之“寻找、失去和创造”,到不愿生在此世的《樱桃滋味》对接《随风而逝》掘出大腿骨的日常诗意,阿巴斯将电影中的某些特定行为,通过一遍又一遍的往复呈现,来表达主人公对于生命和生活的态度及追求,平淡琐碎之中提取最美妙的动人情愫。2.没有诗意的生命,大概只剩下无止尽的重复和虚无,我们周而复始的生育、工作、奔劳,一如推粪球的屎壳郎和笨拙的乌龟般。3.大远景对话无视声音距离;过场人物无面部处理;长镜运用较比前作更为流畅自然,以近乎生活常态的舒缓流动。4.我的夜晚简洁明朗,风儿遇上了叶。我的夜晚全然充斥着苦痛。听,你听到影子在低语吗。5.“死亡是最可怕的事情。”阿巴斯之后,再也没有一位导演,能带给我这样的感动了。|一个人没有爱是无法生存的(9.5/10)

31分钟前
  • 糖罐子.
  • 力荐

阿巴斯是重复的大师,从《橄榄树下的情人》无数次ng,到《樱桃的滋味》数次求救,到生生长流n次问路,到这里无数次登上山顶的通话。有仪式感,欲念却是朴素的。阿巴斯的主角已经成为独立的一类,他们有精英感,态度平易,但也能感知到惊奇。

32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推荐

伊朗高原同时熔铸了广袤和逼仄两极,这风景自身的意蕴太深,叙事几乎可有可无,只有人,存在,遁入虚无,也就使得观影时很难专注时常神游。穿行于崖壁泥胚房小巷和空旷麦田。但闻其声不见人的墓地对话。爬行却被翻转的陆龟身上有呼之欲出的生命意志。挡风镜前的长腿骨逝水东流。

33分钟前
  • 水仙操
  • 推荐

阿巴斯的乡村之诗,获1999威尼斯评审团大奖。1.阿巴斯以一位外人闯入者的视角偷偷观察一个村落,片中的工程师亦两度“偷拍”女性(一次被咖啡馆女老板阻止,另一次则是边拍群像边告别)。2.人说,阿巴斯拍的是地形学电影,一如每次接电话都要出门开车到制高点,在无尽的重复中,每一回都有差异生成。3.伊朗高原的金黄土地,青翠绿树,苍茫远山,打架的小狗,放牧的羊群,垂直落差分布的农舍,兀自滚落下地的苹果,踢翻的乌龟与推粪球的蜣螂,还有阿巴斯标志性的远景中的迂回道路与间或插入的上帝视角,自然与日常的诗意涌流其间。4.将高地墓穴中挖出的大腿骨投入小河中,随波漂远。5.正对镜头的剃须全程展示,恍若一场仪式,而前后两次的闲聊又彰显出趣味盎然的差异(几个女孩几个男孩?-5女4男;-5女5男)。6.写诗,不需要文凭。(8.5/10)

3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坑爹的翻译,伊朗电影是个大市场,你可长点心吧。

41分钟前
  • 狄飞惊
  • 还行

8.3/10,和《樱桃的滋味》相互对仗,一个是向死而生,一个是敬畏死亡。阿巴斯的这两部成熟作品,看的时候会心一笑,看完却值得反复回味,看似静谧而充满诗意的长镜头下,是根植于这片土地上对人生和生命的思考。《随风而逝》里屎壳郎的镜头真点睛之笔。#4K修复-美琪

44分钟前
  • 二月鸟语
  • 推荐

太散了,一不小心就会走神,如果说蔑视叙事是种风格,这也有点过了(此类电影我能坚持下去的极限了)……而且阿巴斯到底有多爱拍人开车?全片最触动我的是那个滚屎的屎壳郎。剧情一开始以为主角是来给老妇人挖坟墓的,但是到最后好像又不是,看了评论居然没人知道……汗,一点也不好玩。还有翻译太误事

47分钟前
  • Edward
  • 还行

大概生命的来去就是这么寂寞又无聊吧。我注意到的,阿巴斯在这部电影强调落差。村庄沿着山坡矗立(有不少俯拍镜头),在地下刨坑挖洞的男子,主人公一再跑去最高处接电话——却仿佛在进行着极端琐碎无聊的现实交流。

49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三星半。看多了阿巴斯,就发觉除了纪录片,他最爱拍两类电影:一就是本片这类充满哲思的叙事剧情片,二是颇具实验性质的“探索电影”(如《伍》,《西希公主》,《十段生命的律动》等)。只不过看巴神的剧情片总有一个错觉——像是看同一部电影。故事总围绕着一辆车,一个一直行走的人,不断遇到的乡民,持续更迭的村头屋落,涉及的主题也总有古老与现代,死亡与新生,残破与重建……你甚至轻易能从他的某部作品中看到相同的地方或某个人隔了十年后的样子,他对家乡和乡亲的坚守与描绘,是具有文学性和诗意的人文关怀现实记录,再插空的言谈中表述自己对生命真谛的种种领悟。关照到本片,大约是探索了自己作为死亡的局外人变为亲历者后,对生命的理解。层面很高,但却吝啬了给一把稍微明确的“解码钥匙”,就像故意抽去积木大厦的几根关键构架,导致崩塌

51分钟前
  • 平坦
  • 推荐

Abbas#15 目前为止阿巴斯最成熟的一部片;使用了大量的画外元素,大部分角色并未在电影中露脸;有意思的是,香港译名《风再起时》与大陆译名传达完全相反的两个意思,生命的继续和逝去,相比之下我更认同港名,电影中乌龟和金龟子意象也大抵如此,生命就像西西弗斯的石头,循环往复没有终点。

56分钟前
  • -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