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提卡失序记事

HD

主演:内详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67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提提卡失序记事 剧照 NO.1提提卡失序记事 剧照 NO.2提提卡失序记事 剧照 NO.3提提卡失序记事 剧照 NO.4提提卡失序记事 剧照 NO.5提提卡失序记事 剧照 NO.6提提卡失序记事 剧照 NO.13提提卡失序记事 剧照 NO.14提提卡失序记事 剧照 NO.15提提卡失序记事 剧照 NO.16提提卡失序记事 剧照 NO.17提提卡失序记事 剧照 NO.18提提卡失序记事 剧照 NO.19提提卡失序记事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提提卡失序记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弗雷德里克·怀斯曼生于1930年,在耶鲁大学获得法律学位,然后在巴黎做开业律师,以后又回到美国的大学教授法律。1967年放弃律师行当、开始拍摄了第一部纪录片《提提卡蠢事》(Titicul Follies)后,至今三十三年来,拍摄制作有三十余部纪录片,被尊称为美国60年代"直接电影”运动的主要人物。怀斯曼的作品总体风格是以美国的各种机构为题,沿着"用镜头解剖各种机构与人的方式并展示20世纪下半叶的美国综观”的纪录方式、"一条道走下去”。 怀斯曼从出生到现在,一直住在美国波士顿。假想好友我是 第三季拍电影 A远大前程钢琴教师姐妹情仇王子与我来自另一个星球的女孩积奇玛莉粤语版深海异变纳纳克的信仰之旅御狐之绊第二季疯狂烹饪赛牺牲复活者收集星际迷航2:暗黑无界鸡凤凰追捕1976国语荒岛余生2000忍者刺客天方异谈2BANKOVER!~史上最弱强盗~御赐蛮妃爱与荣耀编剧头很痛丝绸之路2021残虐你,娱乐我头发乱了封锁清道夫春日暖阳德国八九年索命厨师父亲2019大象女王爆裂魔神少女薛文化当官实习医生风云 第二季死灵狩北极雪黑狱

 长篇影评

 1 ) 不如叫“精神病院歌舞剧”

http://en.wikipedia.org/wiki/Titicut_Follies

根據維基上的資料,片名是从片中病人演的那个才艺秀来的。其中follies是一种歌舞剧,從百老汇的富丽秀發展而來;而Titicut则是医院附近的Taunton河在美国当地土著Wampanoag语中的发音。

事實上follies也可解作愚蠢,一语双关——既可以指“被愚蠢”的病人,也可以视为对狱方的谴责。但用這個秀的名字作為全片的名字,最重要的还是借这个官方排演的歌舞秀作讽刺语。

若把follies译为”失序记事“,“失序”这一过程何来?而且和译作“蠢事”一样,没有道出以歌舞剧的名字反讽那一层意思;而“蒂蒂喀特轻松歌舞剧”则忠实于原文,也故意加了“轻松”二字,但单从片名还是很难看出反讽意味。我看不如叫“精神病院歌舞剧”,导演取名的兩层用意都到了,就是白了点。



 2 ) Life is not like a poem

Titicut Folliets directed by Frederick Wiseman, documents the inhumane treatment of the inmates by wardens and psychiatrists at a mental hospital inside a Massachusetts prison.
As an audience, while watching this film, I felt myself like a spectator from a distance, who victim those patients struggling in the hopeless situation, but couldn’t help. And the only thing I could do to this fact is to accept it. Any word was not enough to describe the feeling at that time – then I realized it was Despair. In face of this reality, no ones’ subjective anger could make sense. It was the fault of our society. It was our society created such institutions, such cold-blooded wardens and psychiatrists. Thus, It was the tragedy of human being, no one could avoid – this is the feeling Wiseman made this film from.
In order to make every audience feel the same depressed as Wiseman self did, he uses lots of extremely ways to revel the life images. For instance, regardless of people’s shyness and nerves, taking shots of nudities; extremely closing up one’s face, and watching out one’s first reaction, etc. After breaking free of him, Wiseman reinforced every audience to see the process of characters experiencing those awkward human conditions. For instance, back to the very opening, this film begins with 5 patients dancing nervously on the stage without any introductions for this scene. This film camera acts like a sensitive and sharp eye continuously staring at all the dancers, watching out their facial expression changes all along. Moreover, there is no privacy for humans in film. These sequences below left me really deep impressions: every patient being asked to take off their clothes at a public sphere; during the interview, a psychiatrist kept questioning about one patient’s private life, which referred to one’s sexual satisfaction, homosexual tendency… etc. A patient named Jim, after being roughly mustached by two wardens, started his daily dancing practice at corner of room without any cover but wearing two scars mustache left on face.
Images and words being used to compose this film are abstractly inhumane. But I felt Wiseman did it on purpose – after film, every audience would wake up after watching those crucial, cold-blooded film sequences. Then anyone could break free of one and start to think about the cause of problems and to approach the answer gradually. This film was designed to make up by two parts : film composing by Wiseman, and the experience by every audience.

 3 ) 《提提卡失序记事》:怀斯曼的机构隐喻

怀斯曼于1967年拍摄了纪录片处女作《提提卡失序记事》,某种意义上,这是怀斯曼最为特殊的一部作品。他在影片中以其独特的视野,关照了美国公立机构和围绕着机构生存着的人的状态,开启了之后一系列相同主题的创作,诸如《高中》《医院》以及最近的《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波士顿市政厅》。私以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作品影响力的扩大,怀斯曼的作品虽然少了些他初出茅庐时锋芒毕露的锐气,但多了对公立机构的生态和肌理的把握。

而在《提提卡失序记事》中,我们能看到在大量纪实观察之外,怀斯曼熟练地通过隐喻手法来驾驭题材,从而放大了影片的社会意义和纪实价值。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围绕“隐喻”来论述怀斯曼在《提提卡失序记事》中的创作方式、理念以及背后的纪实价值。

创作方式:剪辑作为隐喻

首先,让我们看到片尾,以一个细节开始展开对《提提卡失序记事》的讨论,费雷德里克·怀斯曼将影片中的两条线索不断交叉迂回,而在将要收束的前一刹那,安排了这样一组镜头:白色裹尸袋里的尸体被钉入棺材,看守们合力将棺材塞进汽车,又合力将他安葬在墓地,一切似乎都在暗示着:如果想要离开精神病院,唯有死亡才能如愿。镜头在这里第一次离开了马萨诸塞州布里奇沃特市的州立精神病院。

大部分时间,怀斯曼不断推动着镜头,对准被拍摄对象的面部,像子弹般炙热又如死亡般冷酷,但到了墓地,他却极为温柔地使用了过肩镜头,避开了送葬者由于紧张而可能扭曲的僵硬动作,或者是麻木不仁的脸部表情。穿过神父穆利甘的肩膀,是两排看守和犯人们,他们微微垂下头去,沐浴在安静与肃穆的“永恒光芒”里。神父悼念死者:“愿他安息,愿他的灵魂和信仰都离开。仁慈的主,安息吧,阿门……”但就在“死亡活动“结束的一刹那,镜头不断地晃动,回到了喧闹可怖的“疯子舞会”上,也就是片名——《提提卡失序记事》(Titicut Follies)的来源,这一刻让人禁不住怀疑自己是不是来到了可怖的“地狱”。这两个镜头之间的张力,来自于死亡的崇高与纯净和疯癫的荒诞与丑陋的直接对比,这样的碰撞诞生了意义的火花。通过这样戏剧性的隐喻,怀斯曼勾连起观者对现实的思考:精神病院内的生活是“非人”的。

何为隐喻?从修辞学的角度看,隐喻是建立在两个意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之间的某种相似的基础上的引申方式,也就是:A是B;而在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隐喻被视作是建构我们“如何感知、如何思考、如何行动”的概念系统。简单地讲,我们人类绝大部分时间是通过隐喻的方式来参与、理解和交流生活中的一切,我们不得不通过某件相似之事来理解另外一件事情。

隐喻力量强大。它有能力来定义现实:一方面它凸显现实中的某些特点,另一方面隐藏其他特特点,从而创作出蕴涵丰富的连贯网络来定义现实。这绝不仅局限于文本或语言层面,纪录片的视听语言同样如此。那么,怀斯曼是怎么来实现这种效果的呢?他通过大量的剪辑创造了非凡的隐喻效果,在这以两个片段为例来说明。

第一,正反打的运用。影片的一开始,镜头从全身赤裸的精神病病人切到了审讯室,医院的看守正在审问性侵少女的病人。在特写镜头里,病人看着前方的医生,眼神沉重迟缓,画外音传来医生不断升级的关于被性侵女性的提问,“看起来至少比她的实际年龄大?”“你妻子怎么想?”。镜头短暂地切到强制脱衣检查的片段又切回审讯室,此时镜头开始以略微仰视的角度对准审讯的医生,“为什么你在拥有一位有魅力的好妻子的同时还要这样做?”“她一定没有在性生活上给你很大的满足吧。”医生的脸部因为升起的烟雾变得模糊,眼睛不停地眨动,镜头又一次推向不医生不断闭合的嘴唇,停在了“你对手淫行为怀有过负罪感吗?”这一段落里,镜头先是落在无助的病人的面孔上,而后又长时间对准不断发问,掌握审讯权力的医生,它不同于一般的正反打随着说话者而转移镜头,当然这也源于怀斯曼单机拍摄,但正是这种长时间的、似乎在声画之间有意延迟和停留的正反打镜头,给医生的形象蒙上了一层阴影。医生强势地提问着侵犯隐私的问题,他麻木而略带猥亵的表情以及病人无助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正常与错乱之间的关系和界限变得模糊,到底谁是正常的人,被禁止被约束的到底是什么,我们该如何面对所谓的正常人和管理者的精神问题,或许这一切都处于混乱之中?

第二,交叉蒙太奇。这一个段落,贯彻了怀斯曼在《提提卡失序记事》中的剪辑策略——在不同的场景之间创造令人不安、畏惧甚至反胃的视觉联系。接近影片的第五十分钟,马林诺维斯基在长时间不进食之后被迫进行插管喂食,长长的皮管插入他的鼻子,通到胃部;镜头切到一个死者的面庞(可能就是死去的马林诺维斯基),他睁大了的双眼看向上方,张大的嘴似乎通向无底的黑暗,镜头就在被插管喂食的生者与死者之间不断交叉,蒙太奇创造出了全新的意义:死亡甚至比饥饿和进食来得要体面得多。但当镜头对准生者和死者的双眼,两者之间的联系要大于差别,同样的残忍,剪辑在两个镜头之间创造了不寒而栗的感觉。精神病医院到底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屠夫?死神?

在这部影片中,剪辑赋予了素材令人胆寒的不安效果。对于这种创作方式,怀斯曼自己坦言,当素材拍摄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他就开始着手剪辑,把每一个素材完整浏览过后,进行编号并明确区别素材段落的价值,以确定哪些段落是要编辑的;剪辑时先进行内部剪辑(internal editting),花五、六个月的时间将所有的段落剪辑完成;其后进行外部剪辑(external editting),在此过程中,找出单个段落之间的联系,通过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它们串接起来,把不同时间段的素材排列组合在一起,显示出一定的因果联系。可以看出,怀斯曼的剪辑过程正是挖掘事件联系、发现戏剧性的过程。虽然如此,这样的因果联系绝对不是封闭的,而是多元复杂的,怀斯曼并不试图替观众作出判断或者提供唯一的答案,而是为观众在隐喻当中留出了辩证思考的空间,而如纪录片学者比尔·尼科尔斯所说,读者可以“从怀斯曼呈现给我们的场景中获得了这些本身无形的、不可见的含义”。

创作理念:拒绝任何主义

疑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和评价怀斯曼的创作方式,他对剪辑的倚重是否影响了我们在纪录片领域对他和他的作品的定位和讨论呢?而这背后,支持他创作的理念又是什么?

一般,怀斯曼被我们看作是“直接电影”的一员。何为“直接电影”?纪录片领域的“直接电影”的观念来源于战后法国文化界对于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为样本的“真实美学”的倡导,它不仅影响了以法国“新浪潮”和美国“新电影”为代表的世界电影运动,同样助力了大量短片和纪录片的拍摄,主要就包括了“直接电影”和“真实电影”两个主流纪录电影的形态。其中,“直接电影”以“不加干预”的原则和具有戏剧化的结构,成为其区别于其他纪录电影样式的主要特征。 有趣的是,怀斯曼在接受就《波士顿市政厅》的采访的时候,表示对于“真实电影”和“直接电影”“没有任何想法”,从不将自己置于其中任何一个。谈到“墙上的苍蝇”的拍摄理念时(fly-on-the-wall,秘密实拍)甚至哑然失笑。怀斯曼清楚地意识到纪录片并不能捕捉到“绝对真实”,它是不存在的,拍摄者对于被拍摄者的影响不可能消失,而只存在属于创作者个人的“我的真实”——纪录片导演怎么看待发生的事情并尝试对它们作出理解。

事实上,从创作的角度试图将怀斯曼的作品归为“直接电影”的“真实”神话中确实有待商榷。

首先,两者在外观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虽然直接电影同样注重从拍摄对象的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戏剧结构,但它很明显地试图避开人为对画面的过度创作,尤其避开蒙太奇的手法。以罗伯特·德鲁的《初选》(Primary,1960)为例:

在《初选》的一开场,肯尼迪穿过欢呼的人群走上礼堂的中央,聆听着他的支持者为他唱诵的赞歌,镜头以杰奎琳的脸为前景,而让站在她身后的肯尼迪的脸虚焦,我们隐约能看见他沉醉于声浪的神情,这幅画面毫无政客的伪善,一切看起来都显得美好而成功,相比之下使得休伯特·汉弗莱那些在农场和公车里与选民接触的画面显得粗鄙,甚至汉弗莱说了比肯尼迪更多的话,这多少让他显得有些聒噪。

事实上,在《初选》这部电影中,在汉弗莱与肯尼迪之间,我们能够判断出创作者更加倾向于支持肯尼迪,但在具体的手法上,除去两条线索之间过渡时自然形成的对比效果外,《初选》并不更多依赖剪辑的巧思,它的特点在于同期声、声画同步以及拍摄角度的设计,而对画面之间的潜流似的细节并不太重视,更不会去大胆地使用蒙太奇这种手法。

首先,可以看到,直接电影是如何表达自己的理念的:它将人为的选择只着眼于事件本身的发展和其中固有的戏剧性逻辑,轻视影像本身的创造力,在故事的发展中如若缺乏张力,则需要利用冗长的同期声来串联,削弱了表达的力度,这也是有时候“直接电影”表意模糊,遭到诟病的地方。

其次,更为重要的是意识到“直接电影”是被放大的“真实神话”,用一个流派的美学终极理想来概括一批纪录片导演的创作,无疑抹杀了个人的真实创作过程和观念。直接电影的“真实性”是一个无法被完美回答的问题,重要的是“直接电影”的艺术性和意识形态性问题——以什么样的方式提供了什么样的观点。

当然“直接电影”并不只是徒有虚名,它在五十年代取代了宏大统一的真实神话,伴随着技术的发展,而推动了新的真实观念的出现,但我更愿意换个角度将《提提卡失序记事》以艺术片或者电影作品来考量,至少处于“直接电影”和故事片之间。或将其称之为“非虚构”作品。这样一个由“新新闻主义”一路发展出来的词汇,其在观看的效果上可以用来描述怀斯曼的创作。怀斯曼他通过大量的事实片段组织成了自己的叙事,其内在的结构并不需要遵循时间与地点的限制,而完全出于对于增强其效果的目的,使得“真相”并不能够依靠喊喊口号,也不是解释,对“真相”的追逐需要不断提问和分析,这也是为何美国学者巴里·基斯·格兰特形容《提提卡失序纪事》为“第一人称民族志”,它呈现出的样态不是解释问题,而是展示和分析。

令人好奇的是,怀斯曼的动机来源于他什么样的思考呢?他走上纪录片的领域,源于他律师的特殊身份,他充满道义感地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了记录,而那这种思考与疾呼又来源于什么样的现实背景?纪录片和现实之间的关系是充满悖论的(怀斯曼由于《提提卡失序记事》陷入漫长的诉讼中,但有趣的是,这麻烦不断的官司使得这部影片获得了极大的社会的关注和影响力。)而现实与隐喻的关系正如《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所言:“大多数情况下,重要的不是隐喻是真实还是虚假的问题,而是伴随隐喻而来的认知与推理,以及隐喻所批准的行为”,判断纪录片对现实片段的剪辑和操作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当然不可或缺),讨论“各种主义”并不必然让我们迷失在概念里,但换一种角度理解怀斯曼对社会问题的阐释和他的创作理念,或许我们在观看完纪录片后形成的新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才更为重要。

纪实价值:机构作为问题

《提提卡失序纪事》1967年拍摄完成。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铁幕重重,西方民主更是随着美国1961年介入越南战争而危机愈演愈烈。直至1967年,已深陷泥潭,爆发了强烈的反战运动和反文化潮流。而福柯在1961年出版了《疯癫与文明》则是《提提卡失序纪事》的先声,福柯在这本书中通过疯癫的考古式的辨析而对西方文明所标榜的启蒙与理性进行了批判,尤其是对精神病院等机构体制进行了批判,并由此展开了一系列对权力问题的思考。

怀斯曼说“我的影片的主角就是这些机构,它们就是我影片中的明星”,各类机构在他的镜头里面,就像走上了《提提卡失序纪事》里的小舞台,暴露出了在日常之中不经意流露出的“机构的无意识”——构成美国民主与社会的方方面面。

各种公立机构承担着各自的社会功能,本质上是服务并管理社会的大大小小的轴承。如何通过摄影机拍摄这样的机构呢?怀斯曼是以机构作为问题,以人作为可能的答案,他拒绝给任何机构一个明确的定义,排斥绝对的意义,而是让意义随着对空间里群像的展示而铺开,正如他对机构所作的解释,“(机构)能确定的就是它是一个场所,已经存在了一段时间,有着明显的物理界限,通常我们认为在其中的人们试图更好的完成工作。”除开那些物理界限,一切都需要带着问题意识去考察。

《提提卡失序记事》同样为反思机构中的权力问题和社会矛盾提供了许多新的视角。在这样一座社会角落里的精神病医院里,上演的许多事情我们并不陌生。看护人员可以随意羞辱、诋毁病人,对他们大吼大叫,虽然影片中没有出现直接的暴力镜头,但凌厉的镜头背后似乎总有看不见的黑暗涌动,精神病人在医院里并没有被“以人相待”。这一点,在影片中弗拉基米尔与员工失败的会谈中表现的尤为明显。至始至终,弗拉基米尔所说的每一句话,甚至他关于可能康复的谈话都没有被人试着去相信,那些员工坚持他申请回到监狱的建议是他精神疾病的情况正在恶化,在没有临床的诊断时久建议用于治疗的药物剂量应该加大。在这里,人们并没有自由,他们只是被管理的病人无时无刻不被监视着,不被剥削着。

怀斯曼说他对于“这些机构如何反射出更宏观的文化色彩很感兴趣”,而且他“尝试看你是否能通过这些机构,进而捕捉到它们所反射出来的更为广阔的社会问题”。一名病人进行了一次癫狂似的滔滔不绝的独白,将精神病院类比为美国本身,而美国当时正处于越南战争期间,政府欺骗人民而大力发起不正义的侵略,毫无疑问,精神病院隐含着当代美国社会“更大的文化特点”——政治上,政府对人民的管控与欺瞒;文化上,保守势力的可憎,正如那个院子里头着地,身子颠倒过来为天主教唱赞歌的病人一样,传统势力显然在逆势而为,显得讽刺又好笑。

怀斯曼在一次采访中这样说“电影的最终完成片,应该是对所拍摄的事件和对象的一种理论抽象。”事实上,怀斯曼虽然无意参与直接的政治讨论,但他以问题为舟,通过对机构的隐喻式的表现已然参与其中了。

 4 ) 每到剪辑前我都要重看此片

纪录片大师——怀斯曼编排的一场疯狂闹剧。

文/小马哥

相信喜欢纪录片的同学们都不会对弗雷德里克怀斯曼感到陌生,几乎每一部出自这位大师之手的纪录片都勘称佳品。因此,他的很多作品都被列在纪录片和电影专业学生的必看影片清单中。

另外,他也是一个非常高产的作者,一直到现在,他都以每年一部的惊人速度在创作。要知道,独立纪录片不同于一般的商业电影或新闻片,从构思到寻找资金,再到拍摄,到最后的后期剪辑的工作往往都是一个很小的团队独自承担。连他本人也夸赞自己是一个非常非常努力的纪录片作者,虽然年近90,但每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工作。

作为一名独立纪录片作者,都会有其关注的某个广义的题材。比如怀斯曼,他的作品都围绕着各种国家机构来作为主题。

这和他个人的经历相关,因为他在大学期间主修的是法学,早期也从事着与法学有关的职业并在大学里担任过法律课讲师。后来,他发现在讲课时如果有影片资料可以让学生们看到社会机构如何运作,会对他们有很大的帮助。就这样,他开始了自己的影片拍摄。

他瞄准的第一个目标是美国马塞诸塞州的一间精神病监狱,并完成了他的第一部作品---«提提卡失序记事»。

混乱,阴暗,畸形……这些词都是我在看完片子后脑海里的词汇。

这是我看的第一部怀斯曼作品,和其他的作品一样,聚焦于美国的社会机构。通过镜头,怀斯曼为我们描绘出了20世纪美国社会的样貌。在这部纪录片里,导演利用手持镜头将观众带进了真实的精神病监狱。

监狱里歌舞剧表演的场景和精神病囚犯的场景,相互穿插、连接, 表现了一种作者所看到的监狱日常。

这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题材。首先,精神病人或者我们口中说的疯子是一个完全边缘化的群体。影片作者关注的是一个更加特别的群体,被囚禁的精神病犯人。镜头对准那些面临着无法想象的境遇的群体,让我看到了一个完全不了解的世界。

这也经常会是我想要拍摄一部纪录片的出发点或目的: 关于一个群体。当然,纪录片首先应该是一个艺术作品,其次他也应该具备连接艺术和社会的能力。

怀斯曼是剪辑的大师,他经常用3到6周就完成一部影片的拍摄工作,这在纪录片长片的创作里比较少见。但他会用1年的时间去完成剪辑的工作。

他坚持纪录片的剪辑工作和作家的写作过程类似,不同的是纪录片是根据真实的素材来创作故事。

虽然«提提卡失序记事»是怀斯曼的处女作,但已经展露出他非凡的剪辑水准: 严密且非常独到。在84分钟里,怀斯曼大量使用了平行剪辑的手法,通过这些画面的组接与对比,隐喻出了狱卒对待犯人等同于对待死人,精神病监狱里的囚犯毫无人权可言。

例如,有一个关于囚犯Jim的场景,他被两个狱卒问话。在后期剪辑时,怀斯曼插入了一个葬礼的场景。

再比如,歌舞剧表演的场景和监狱常态的交替剪接。这类型的表演叫做疯人表演,是一种美国的歌舞剧,而“疯人”已经暗含了疯子的意思。导演有意图将监狱比作疯人的世界。在这里,包括工作人员,所有人都是病态的存在。

作者对场景的选择非常微妙但又明确。比如狱卒和囚犯之间经常只有命令和恶语相加而没有对话。狱卒对囚犯完全的鄙视和侮辱,囚犯对于他们来说只是奴隶一般的存在。这时候,导演就会运用拍摄的角度来表现两种分明的等级,就像一种毫无人权的野蛮分级。

我想起一个问话的场景:讯问员假借监狱会提供改头换面重新生活的帮助为诱饵,直接就对犯人问出非常隐私且涉及对方家人私生活的问题。在拍摄这个场景的时候,导演选择了反打特写镜头去表现他们面部的表情,用蒙太奇剪辑技巧讽刺了讯问员。

导演还加入了一个囚犯全裸的场景,刻意是在将狱卒的行为和囚犯的罪责做一个对比。当讯问员问犯人:“这会让你有罪恶感吗?”导演用了另一个被狱医摘除了声带的囚犯的镜头作为回答。我相信导演将问题反问给了这个讯问员。

虽然主题黑暗,但是每刷一遍这部纪录片都让人觉得导演利用镜头和蒙太奇为我们编排了一场疯狂的闹剧。

原文链接有壹有贰

 5 ) Have you ever been lonely Have you ever been blue

“你看不到我在为我犯过的错道歉吗?你看不到我在改变吗?你看不到我为此付出了代价吗?如果你知道我曾经的遭遇,你就会知道我为何如此问你,你可曾孤单,你可曾忧郁”。

我相信他说的“我需要帮助,但我不知道要去哪得到帮助”, 对于本身是曾是受害者的施暴者,法律和道德对人的惩治界限和方向在哪里,对于出于其它原因导致本身对伦理和是非没有概念和标准的人,社会又该如何用普世的价值观来衡量他的是非对错,对于所谓携带着暴力和犯罪基因的危险分子和边缘群体,是否真的存在十恶不赦并绝无任何挽回余地的情况,除了疯人院在药物、监禁和临终前宗教上的宽恕以外,国家和社会还能为作为人的人做些什么?

政治犯关于共产和越战的演讲说“关于这世界该变成什么样子,每个市民都有责任去表达他或她的意见”,主流的社会价值观已然成为主流仍无法宽容和接受来自不同阶级的不同的声音,或许这也是被禁的原因之一吧。

 6 ) 每个精神病人的背后都有做艺术家的潜力

       有关精神病院的电影,记录片,伪纪录片都离不开精神,病态,虐待,哲学,宗教,艺术,这几个方面。

       病态和虐待是电影的主轴,生精神病的患者和病态的管理人员,我觉得每部电影的精神病院的管理人员都存在严重的情感障碍,易被激惹,对人情感肤浅甚至冷酷无情。当然,没有矛盾纠结体产生不了一部好的电影。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阴暗面,自我虐待,被人虐待,虐待别人而暂时产生的快感都是痛苦和失落的源泉。

       宗教往往是心灵的最后信仰,一些精神患者电影把驱魔元素作为主线来反映人性的可怕比恶魔还来得险恶,最后恶魔驱走了,电影的最后往往也以文艺片式结尾,然而你错了,好的导演会留下伏笔,你的心会留下心魔。

       艺术是最不好说的,见仁见智的东西。精神患者往往单纯,可是正常人也单纯啊。精神患者的艺术在唱歌,绘画,行为艺术上充满造诣。普鲁斯特说过:所有杰作都出自精神病患者之手。所以我们去预定病院的床位吧!

 短评

首先对人权这种东西没什么概念,如果强制裸体就是侵犯那殴打囚犯都该是什么了?其次“直接电影”本身要求极度客观,所以并没让人觉得抗拒。监狱里确实有认识水平超高政治演说家,也有看上去完全被误判的可怜病人,但也不排除真有病的。怀特曼到底要表达什么?也许他什么也不想表达,他想表达的是真实。

8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总之,一定有人精神有问题

1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那个名叫Al的人把整个身子埋在水里,吞吐着泛着泡沫的洗澡水。他说,"The water is so special, like champagne"。Tube feeding 那段有几个Insert打乱了节奏,恐怕是因为无镜头可用了。

12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推荐

Jim的跺脚 政治犯的演讲 Malinoski的眼泪 Vladimir的反驳 Albert的香槟 Have you ever been lonely Have you ever been blue

16分钟前
  • 多不利登
  • 还行

3.8 我們有跳不完的舞蹈與禁錮之中的病態。

20分钟前
  • 大佑
  • 还行

【上海电影节展映】60年代美国精神病监狱纪录片。监狱的警官护工几乎将病人当作囚犯,毫无人性尊严。怀斯曼的处女作即贯彻直接电影的理念。无旁白无交流无交代,摄影机不撒谎。从题材到内容都无法不让人联想到《囚》。弗拉基米尔的状况与傅明刚惊人的相似(但大刚的变化更加惊人),不知马丽是否有所参考。即使是情景再现都演不出来这种神态与话语。莫非真是冥冥之中穿越时空国度产生的如出一辙的呼应?以欢乐歌声左开头结尾实在讽刺悲凉

25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影片因为侵犯病人隐私,而被禁,1968年所有影片的拷贝被召回并销毁。1969年,导演上诉,美最高法院拒绝受理。这是美国史上首例以“有伤风化;不道德;危及国安”以外的理由,被禁止放映的影片。1991年,多数被拍摄的病人已经死亡。最高法院准许影片发行,但条件是:导演在片尾加注解"拍摄后,精神病院的状况有改进"。导演把法院的要求作了说明,也照做了。1992年9月,在PBS电视网播出。历经24年,重见天日

28分钟前
  • bugz
  • 推荐

the nose-feeding scene is shocking, especially the montage

29分钟前
  • 徐达多
  • 推荐

歌舞联欢与不被当人看的日常并置有种荒诞的恐怖。对于这座精神病监狱的管理人员而言这些人首先是囚犯其次才是病人,狱卒医生在镜头前毫无收敛之意可见他们不觉得自己有何不妥。这状态当时律师不敢辩暂时精神错乱吧…我觉得他的第一个摄影师不如现在这位讲究

31分钟前
  • paradiso
  • 推荐

弗雷德里克·怀斯曼的处女作,美国一精神病监狱的纪实录,可以和飞越疯人院参照来看,只是这一部更直接,对社会的批判性更强

32分钟前
  • scofieldd
  • 推荐

会让我想起想田和弘说的,摄影机是一种“暴力装置”,在剥削拍摄对象的身体和面庞。创作者如何突破这种道德感?进一步地,如何消除这种摄魂术的可怖与“可耻”?比马莉的《囚》冷峻许多:是把他们当做景观,而不是平等的人;是一种(无差别地)扫射,而不是同在。因为无需深入和跟踪,已经有足够多现实浮出表面。人被动物化——这就是某种现实,记录和建造后的现实。尖锐的剪辑是为了揭示真相,是为了刺伤观众,但问题是,银幕前的你,可以直视这一切吗?这是怀斯曼的处女作,他无声无息地完成了所有言说。让我们在一首歌里黑屏并让思绪蔓延。

35分钟前
  • 晚不安
  • 力荐

Physical and mental prison and punishment. It is extremely radical and I was shocked. How did Wiseman get access to those crucial moments and ugly abnormal personalities (I mean the officers, not the mental disorder people)? It reveals the hell for human freedom and rights.

38分钟前
  • 若汐
  • 力荐

1966年,纪录片在玩跳切,精神病在分析越共,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

43分钟前
  • 黑狗成
  • 力荐

法律还是太窄了,生来就是有变态的基因,你能把他怎样?里面有一个絮叨汉,一直不停的说,说的不是空话,全是思想,不重样,对世上的所有东西都批判一遍,说的停不下来,跟洛特雷阿蒙似的,是个症。

45分钟前
  • 希尼莫
  • 推荐

他们对尸体比对活人更有人性。但是我思考了一天这个片子对我的触动远没有对我导师和同学触动大是因为我受到的哪方面的教育出了问题。我为我脑子里冒出来一个「不然还能怎样管理这些人」的问题感到恐惧和悲哀,而同样的感觉也出现在看学习营的报道的时候。人道主义自然是对的,维护治安也没什么错,问题在哪儿呢?

49分钟前
  • 🤔
  • 推荐

三星半。Folly:荒唐事,疯狂事——「失序」是修辞降级了。早期怀斯曼题材更生猛(这部1967年的电影与1974年的《灵长类》更接近),但相比近期三小时体量的长片,视角比较单一。《提提卡失序记事》其中一段关于生死的平行剪辑比较出彩。ps. 和平影都的散场楼梯仿佛永无止境的环绕下坠,意外地呼应了这部精神病院纪录片。

51分钟前
  • btr
  • 推荐

7/10 精神病院就像个小型专制社会,失序也代表一种重建,但怎样才是真正的“序”?重要的不是管束和治疗,而是人权的合理施受。最残忍的是“正常人”有时比“病人”更滑稽更远离灵魂。

53分钟前
  • 小凯撒
  • 推荐

我发现这部电影的短评反而是最正常精彩的。精神病院歌舞剧,寻找病友的良方。这部居然曾经是禁片,现在看来没什么可禁的,无非是进入精神病院拍了点儿说不上是否特别残酷的东西。

55分钟前
  • Irgendwann
  • 推荐

总算有鸟中文字幕....怀斯曼真是牛得没话说~~操作主义心理学害了多少人啊

59分钟前
  • 还行

哎,可能因为没耐心看长片,所以只能崇洋媚外了。同样是对准精神病院,怀斯曼怎么就能做得那么简短有力,又把被拍摄对象的状态真实地砸到观众面前,而马莉的《囚》怎么就非要事无巨细地拖到近6小时!?当然,你可以说不那么病人戏剧化的时候,才是生活的真相,可以认为《囚》把作者态度掩藏更彻底。可至少在各类互联网视觉疯狂冲级的当下,我更愿意接收怀斯曼这样剪辑整理好了的“片刻真相”。

1小时前
  • seamouse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