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柜名单

HD

主演:达斯汀·兰斯·布莱克,艾伦·德杰尼勒斯,尼尔·帕特里克·哈里斯,拉里·克莱默,辛西娅·尼克松,Suze Orman,杰克 谢尔斯,旺达·塞克丝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3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出柜名单 剧照 NO.1出柜名单 剧照 NO.2出柜名单 剧照 NO.3出柜名单 剧照 NO.4出柜名单 剧照 NO.5出柜名单 剧照 NO.6出柜名单 剧照 NO.13出柜名单 剧照 NO.14出柜名单 剧照 NO.15出柜名单 剧照 NO.16出柜名单 剧照 NO.17出柜名单 剧照 NO.18出柜名单 剧照 NO.19出柜名单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出柜名单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通过对美国各行各业人群的访谈,本片《出柜名单》探讨了美国LGBT社群的身份认同。在这一系列的坦诚对话中,多位LGBT人士坦陈了自己对性别和性向认知的经历。这群先驱者凭借着智慧和勇气诠释了在平权道路上关于爱,失败,尝试和成功的种种抗争。  在本片中,您将看到社会活跃人士,运动员,演员,政治家,治安官和变装皇后等人分享他们独特的关于性向和自我认同的故事,揭示了形象和出柜的切肤之痛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为自己的社群最终觅得一片净土的故事。(翻译by考羊羊@悸花字幕组)忽悠世代灰色灵魂星月缘百慕大异兽信任之剑结婚案内之谜三叔家的房客们三个倒霉蛋钢琴之森俺不是贫困户黑镜 第一季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第一季天下霸唱:鬼吹灯全解不怕贼惦记天蝎 第三季抽象画中的越南少女富贵的球队小市民幸福归来玩命剧组之主播惊魂我的妻子有发育障碍粉雄救兵第四季双姝泪回溯迷踪2015即便如此你仍会发誓爱我吗黛绿年华新安家族宋朝灰姑娘可疑的顾客们今天可能有点辣乐高大电影这一刻,想见你幸福59厘米之夜天使南国有佳人吸血鬼猎人巴菲第三季四大门派天网1974史酷比怪兽偷跑大师兄烈火战车2_极速传说(普通话版)搁浅

 长篇影评

 1 ) 要做自己的主宰——《出柜名单》

要做自己的主宰——《出柜名单》

今天聊聊电影《出柜名单》。

片名The Out List (2013)。

这部美国纪录片将十六段人物访谈组合起来,在人物自白的同时,穿插一些他们的过往经历照片。

而构成这部纪录片的受访者们,则是早已公开出柜的LGBT人士。

受访者们来自各行各业,演员、导演、编剧、运动员、政治家、地方治安官、变装皇后……

他们在荧幕前诉说自己的出轨经历,在此期间以及之后所遭遇的一切。有喜有悲,个中滋味只有当事人自己最清楚。

现在看来,得益于政治正确运动,LGBT群体在美国似乎成了绝对正确的群体,但殊不知当年他们过得多么凄惨。

想了解LGBT群体当年的悲催经历,观众们可以在《平常心》中略知一二。

就像艾伦·德詹尼丝(Ellen DeGeneres)在《出柜名单》中所说的,她可以小范围的出轨,继续享受事业成功带来的财富地位,但这样她并不快乐,她只是活成别人想象中的样子,并不是真实的自己。她勇敢地选择公开出柜,即便职业生涯因此中断,甚至收到死亡威胁,“但是我完全的自由了” 。

政治正确总被人当做贬义词来用,其实这个词本是个中性词,要知道任何事物过犹不及,过分强调政治正确本身肯定也是不正确的行为。

政治正确的初衷是为了保持正确和中立,不要侵犯他人合理的权益、伤害弱势群体的利益或尊严。

政治正确要支持少数群体的权力,要让少数人的弱势群体的合理权益得到保护,弱势群体正是利用这一点发声,为自己争取权利。同样的,多数人强势群体也可以要求自己的权益得到保障,这并不违背政治正确。保护弱势群体的政治正确并不是要求侵害强势群体的意思。

在《出柜名单》中,观众们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LGBT人士,能够看到记录他们经历的电影,就说明他们的诉求已经得到了不小的关注,他们的权益也日趋完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别认同和性取向,这十分正常。大多数人都是生活成社会需要的样子,因为正常繁衍是维持人类社会进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不过在人数基数足够大的时候,极少数人不去完成繁衍大业也无关紧要,人们也从恐同变得理解。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出柜,这不仅是LGBT群体的胜利,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

早个十几年,很多人根本都不曾听说过LGBT群体,LGBT人士也隐藏了自己的真实一面,用符合大众诉求的形象生活。随着物质生活条件变好,人们对精神世界也有了更高的追求,平权渐渐成了一项重要任务,LGBT群体也才得以走到台前。

摘下面具不做想象的傀儡,

正视自己要做自己的主宰。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2 ) 《出柜名单》:出柜是一件艰难的事

作为一名同性恋者,大声说出自己的性取向,“出柜”以昭告天下,真的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吗?

看了美国2013年上映的一部讲述LGBT【LGBT是女同性恋者(Lesbians)、男同性恋者(Gays)、双性恋者(Bisexuals)与跨性别者(Transgender)的英文首字母缩略字】群体的纪录片——《出柜名单》(The Out List),发现:即使在同性恋平权运动如此频繁而激烈的美国,出柜,对个人而言,仍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

这部纪录片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抓人心弦的故事,而是选取了美国社会中的16名LGBT人士,由他们讲述自己出柜的心路历程及对这类人群生存现状的看法。从身份上看,他们其实大多数已经是美国社会的中产阶级,有政客、知名主持人、作家、导演、演员、教师,还有变装人士。在自我认同的道路上,他们普遍有过纠结和痛苦,也有得到了家人支持后的喜悦,更有在面对社会世俗压力下的抗争。他们在为自己发声,也在为整个群体发声。

艾伦·德詹尼丝(Ellen De Generes),美国著名的脱口秀主持人和演员,是其中在网络上出镜率相对较高的美国人士,印象深刻的是她在2014年主持奥斯卡颁奖时临时点了一份外卖披萨曾引发众多明星疯抢。

艾伦自述自己其实一开始已经小范围出柜,身边的人知道了她的性取向。大家却阻止她进一步出柜,因为那样会影响她以及公司的发展。但是,艾伦还是选择了忠于自己的心,在1997年4月向大众出柜。在二十多年前的美国,同性恋尤其是知名人士的同性恋身份带来的舆论的反对声音尤甚,艾伦还因此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她也就此失去了节目,职业生涯遭受重挫,几年内都接不到通告。“但是我完全的自由了。”艾伦在片中讲述道。

艾伦近期在接受采访时曾透露,出柜以后,自己还曾收到过炸弹,遭到过死亡威胁,使她心怀恐惧。但“相比我的职业生涯,这对我本人更重要。我突然醒悟:‘我为何要为我自己的性取向而感到羞愧呢?难道只为了保持公众眼中的成功形象和知名度么?’”

2008年8月,艾伦和相恋八年的女友波蒂娅在加利福尼亚州结婚,三个月前的2008年5月,加州刚刚宣布同性婚姻合法化。她们的幸福生活,也终于得到了至少是形式上的认可。

艾伦明年就将要60岁了,在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后,她有着令人羡慕的事业巅峰,也拥有着如今幸福的生活。这是她自己抗争的结果,也是美国社会逐渐包容的结果。

讲述人尼尔·帕特里克·哈里斯是一个演员、导演,讲起自己的青少年,他声称自己那时总是“惴惴不安,怕自己不爷们儿”,还被别人起外号,并“害怕找不到工作”。一番挣扎,他选择“直面真我”,“让命运随遇而安”。他也因此遇见了他的真命天子戴维,他们还拥有了两个可爱的孩子。他说:“孩子需要一位男性和女性楷模,而非一位父亲一位母亲。”“父母应该更多接受孩子本来的样子,而少在意社会赋予他们的角色。”作为一名同志,他希望社会更多元化,而不能再把他们禁锢在盒子里。

他们的童年基本都遭遇过世俗压力下的自我挣扎:有的要常常遭受别人的指指点点;有的内心中认为自己是罪恶的,认为同性恋堪比谋杀;有的男同性恋者为了掩盖自己有个同性的男友,而不得不整天向身边人撒谎,把对方说成是自己的女朋友……

他们要面对的除了自己,还有父母。瓦齐·纳佐敦是一名教师,她的家庭来自阿富汗。她选择写了9页的信向父母坦白自己喜欢女孩。父亲失望至极,称“如果你要出柜,我不能再叶落归根了”。瓦齐·纳佐敦说:“这可能危及到他的正直、他的尊严、他的荣誉。是很可怕很丢人的事。”

但在这些讲述者中,幸运的是,当他们中的一些人鼓起勇气向家人述说自己的性取向时,仍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即便这种支持可能有的是出于无奈,但更多的是基于对孩子的爱。

韦德·戴维斯是一名橄榄球运动员,当一开始向母亲说出自己的性取向时,母亲却说那“是令人厌恶的”。但母亲思量许久,选择了慢慢接受:“虽然你已经这样了,可我仍然爱你。让我们一起度过好了,但我只是需要时间来接受。”

作家珍妮特·莫克是一个变性者,他是父亲的第一个儿子,但他内心中认同自己是一名女性。七年级时,他告诉妈妈:“I'm gay.”但幸运的是,他面对的不是劈头盖脸的反对,而是获得了父母、老师等身边人的支持。他开始注射雌性激素,到18岁时已完全蝶变成了女人。从纪录片中,你已经看不到珍妮特身上的男人迹象,她完全是一个自信而美丽的女人。

剧作家达斯汀·兰斯·布莱克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宗教家庭,在这种传统而严肃的氛围中,从意识到自己是同性恋到出柜,达斯汀用了十五六年。在约莫二十岁的一个圣诞节夜晚,他向妈妈出了柜。妈妈没有责备他,因为妈妈本身因小儿麻痹症而下身瘫痪,她深知孩子会因为异类而遭遇什么,会因为性取向而遭到议论,因此,妈妈要做他背后最坚实的后盾和支持者。在出席达斯汀在学校的颁奖礼上,妈妈为了支持他,戴上了白色的婚姻平等丝带。这,是一位母亲对儿子爱的表达和支持。

LGBT群体,所要面对的最大的问题,是整个社会和制度。财经作家苏西·奥尔曼就对社会中的遗产税制度提出质疑,因为作为同性爱人,她们享受不到异性婚姻中的同等权益。在医院中,同性恋人不能以爱人身份出现,而不得不假装成另外一个人。政治家克里斯汀·奎恩一直不能结婚,她说那“意味着法律不是站在你这边的”,直到2011年6月纽约州通过了同性婚姻合法化法案。而美国,直到此纪录片上映两年后的2015年,才成为全球第21个全境承认同性婚姻合法的国家。

变装表演者邦尼选择以表现自我的方式对抗反对的目光,他在舞台上尽情而夸张地释放着自己女人造型,他声称:“这就是我,我就是这样着装的。”他希望别人不要看低他们,希望拥有表现自己真实一面的权利,做自己,而不会遭致非议。

剧作家拉里·卡姆尔一直关注同性恋中的艾滋病问题,从愤怒、恐惧,到相互拥抱着发起平权运动,再到引发媒体和社会的关注,最终这类人群获得了政府政策的支持,一些艾滋病患者因此得到救治。

还有一些政府人士也在做着努力。克拉克·库伯作为LGBT木屋共和党人,他们提起了一项联邦诉讼,使得美国联邦法院在2010年10月裁定,禁止美国军方继续执行多年来针对同性恋者的限制措施。

民主党人、西班牙裔女同性恋者洛佩·瓦尔德兹曾努力地竞选警长,她想让自己成为一个榜样,好“让同样的人感觉得到认可”。“不要让这些流言成为和你相关的首要事情。让他们听听你的工作,你的标准以及你是一个怎样的人。”“成为真正的自己并不是什么伤天害理的事。”

LGBT人群,他们的出柜是经受了一系列波折后对自我的认同,他们一直在努力,即便路途艰难,他们依然在坚持。就像纪录片中演员辛西娅·尼克松所说的:“我也是社会的主人翁,我们是自己命运的主宰。”

 3 ) 你都是美丽的、正常的。你的存在没有任何不对

父母不一定要一男一女,有男性和女性的气质即可。

我这样做,是想告诉年轻一辈,不管你是男同志、女同志、酷儿,还是跨性别,你都是美丽的、正常的。你的存在没有任何不对。

不以同志为耻,而以同志为荣。

同志不能结婚,就会被认为是二等公民、低人一等。

女同志警长,有何不妥?

为什么我们不能单纯地做人类?

——妈,我是gay。——你已经回不到从前了,但我依然爱你。我们会放下心结的,我只是需要一点时间。

叔叔的男性室友其实是他的爱人。

我跟异性恋哥哥一样,都是上帝的礼物。

性取向是选择的吗?不是,天生如此。

变装者并不是想变性,而是为了更好地吸引直男。

变装者开拓了同志之路,帮保守的同志取得了权益。

身为同志我很自豪,同志是多么美好的群体啊。

按照上帝的旨意行事,去爱。

如果法律不允许同性结婚,是法律没为你考虑。

皇后乐队的主唱不得不隐藏自己是gay的事实。

出柜给了你一种新的视角来认识周围的人和事物,我不会为了得到这个世界的认同而放弃这一切的。

出柜的老师,会给也是同志的学生以信心,也给少数群体的学生以信心。

发声的人越多,就越能让当权者看到。

我希望这是一个温柔的世界。

我们必须通过撒谎才能呆在爱人身边吗?

《巴黎在燃烧》是一部很有意义的电影。

男性化女王。

他出柜后,对母亲说“要么你接受我的全部,要么我们不相往来”。

白人、黑人、女性、同志,都是“我们”中的一员。

 4 ) 以歧视为半径画一个罪恶的圆

小时候喜欢和邻居家智力障碍的小男孩待在一块。大人说他爱打人,除了我没人跟他玩。我还记得我们在一个破旧的三平米不到的小棚屋里玩,顶棚的破洞漏下来很多阳光,地上还有很多金黄的枯叶。我们就呆呆的看着那些金黄色的光影,那样的时候他不像在众人眼里那种傻帽、凶狠的样子,他的呆呆跟我的呆呆是一样的呆呆。他看到的光和我看到的光是一样的光。他只是个普通的小孩。

后来硕士论文,法理学,我的题是关于同性恋婚姻立法在中国的可能性分析。那时候我很直,身边也没有任何朋友是我已知的lgbt(写这论文之前我都不知道什么是lgbt)。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定了这个题,然后在一排老师面前争得面红耳赤。

再后来看美国恐怖故事,写freak show的那季,我深深代入了形形色色的“边缘人”里。恍然大悟:原来我生来站在freak这边。在他们的喜怒哀乐、命运和造孽之中,我忽然明白了lgbt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群体,可能以它为圆心,歧视为直径,慢慢扩张,每个人都半只脚踩入这个大圈。这个大群体叫弱势人群,怪胎人群。形形色色,五花八门,最可怜的是,有时候各分支之间还互相歧视。

但是没关系,有些人会成为保护弱者的斗士。

有什么值得追求的东西闪闪发光了。我需要的只是更多勇气,更多技巧,更多时间。岁月燥爽,我很期待。

 5 ) 为了和你们一起战斗,我是同性恋

各种在各自业内,圈内甚至世界范围里有一定影响力人物的出柜经历或自我认同感悟。让我有感触的是辛西娅·尼克松,她说她不觉得自己是出柜,她只是爱上了一个人,她爱她的男性气质和同性恋气质,她不觉得她身上有任何被遮起来的地方需要她”走出来“。她希望做一个有政治觉悟的斗士,所以辛西娅说”我是同性恋“,因为她想和同性恋同胞一起战斗。相比最近李银河老师的声明,我真的觉得李老师,您让我很失望,您急着要声明自己的性向有何意义呢,作为一个长期高举多元架构的社会学家,您不觉得自己打自己脸吗。

 6 ) 那些必看的同性恋纪录片

以下影片涉及政治、宗教、法律、家庭、爱情、名人等等,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出发,创作手法也或多或少有所差异,但都殊途同归,直指这些边缘人所遭受的诘难和永恒的希望。

纪录片和故事片的最大区别在于真实,而根植于真实语境中的镜头语言和影像文本往往更为动人和深刻,为边缘群体和主流群体搭建起一座温和的桥梁,最终帮助建立一个多元化的社会。

本文所收集的纪录片都是关于美国同性恋群体,可能因为美国同性恋者受到的歧视和磨难最为惨痛,以现实为源泉的纪录片也佳作频出。但无论如何,同性恋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美国同性恋者一直以来的自我意识、反抗精神在这个时代仍具有普遍性和借鉴意义,尤其对性少数群体仍处于缄默状态的中国。

今天也是5.17国际不再恐同日,那么我带你从纪录片解读,美国同性恋的前世今生。

「石墙风暴」 Stonewall Uprising(2010)

导演:Kate Davis/David Heilbroner

这是一部铭记历史的纪录片,借助亲身经历了石墙运动的几位当事人以及残留的历史影像资料,还原石墙运动这一美国同性恋平权斗争的分水岭事件。

美国的确是一个很神奇的国家,宣扬平等、自由、人权的同时,却也在剥削那些与白人男子相异的社群。

1965年颁布的《选举权利法》让黑人经过漫长的斗争后最终获得了选举权,而此时另一边缘群体的民权运动还尚未开始。

1969年6月,警察突袭同性恋聚集的石墙酒吧,长期以来被排挤出主流社会,窝藏在厕所、卡车,忍受警察时不时逮捕殴打的同性恋者们第一次反抗,愤怒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态势,不久后便形成了大规模的对峙和冲突,人们扔硬币、扔石头、大声高歌、呼喊权利。

颇具戏剧性的是,面对失控的群众,警察被迫躲入了石墙酒吧,恐慌于外部的挑衅和威胁,像极了多年来无处可去而隐匿于此地的同性恋受害者。

这是第一次,同性恋掌握了主导权,第一次发现,原来被挟制的他们,内部有如此强大的凝聚力。

影片前50分钟交代当时的社会环境,解释了石墙起义的历史之必然。尽管影片形式较为单一,但比较出彩的一点在于采访者不局限于同性恋群体,也涉及了一位参加暴乱的警察,在当时新闻报道和视频资料皆不足的情况下,通过人物之间的话语,较为完整地反映了同性恋者从妥协、沉默到现身、抗议的分野。所以如果你想了解石墙运动这一历史,这部纪录片一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石墙运动结束了沉寂的同性恋时代,成为了同性恋亚文化群体走出历史遮蔽的嚆矢。此后,一大批同性恋平权组织涌现,一连串“骄傲游行”如火如荼地展开,一系列激进的革命解放运动势如破竹地席卷全球。

这一酒吧现在也成了历史性地标和经典打卡之处,它静静矗立在格林威治村克里斯托夫街边,默默传递着一个信息:

“有更温和的方法,可惜温和永远成不了事。”

「哈维·米尔克的时代」The Times of Harvey Milk(1984)

导演:罗伯·爱泼斯坦

第57届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

个人认为,这部电影是人物纪录片的绝佳模版。

人物记录片最容易陷入的囧境就是内容庞杂,支点分散,以致重点不清。而该影片舍弃了对哈维·米尔克从政前经历的刻画,只通过旁白一带而过,将三分之二的内容放在这位同性恋政治家争取平权的事迹中,其中又以反对六号提案为核心。

电影一开始通过一段新闻影像,揭露哈维被谋杀的事实,之后再展现其生前行动时,无疑增添了悲剧色彩。影片后三分之一,重回开篇谋杀,将重点聚焦于美国司法体系的不公和人们对哈维的缅怀,其中哈维死后万人点蜡烛游行,更是整部电影中的催泪弹。

形式上,鉴于主人公已经不在人世,电影并没有多少选择,只借过去的新闻片段以及对哈维朋友的采访交织形成。但稳步推进的剪辑完整展现了哈维如何以生命的代价换取同性恋者的自由,甚至低清粗糙的影像更让这部纪录片具有了它的历史专属性。而反观前段时间关于Taylor Swift的纪录片《美利坚女士》,更多的是一种对过去影像的堆砌和总结。

但这部纪录片最成功的地方还是在于它的影像力量。优秀的纪录导演,只会躲在镜头后面,不发一言地摆出事实,然后留给人们思考的余地。

60年代的美国,越南战争、嬉皮士、女权运动等所造成的社会动荡解构了传统观念,为70年代同性恋民主斗争打开了窗口,而此时哈维将平权运动转向政治领域,让脆弱的个人力量开始积聚,从个人身份认同走向群体认同,原来的游行示威也以更官方更浩大的形式蔓延整个旧金山。

哈维无疑是美国同性恋的英雄人物。他的当选,给了当时同性恋群体“自杀”或“深锁柜中”的另一种选择——“coming out”。他率先冲破黑暗,将爱与平等传达给那一代以及未来几代人。他的死去,也终是平权运动中饱含热泪与鲜血的一页。

可是希望的火苗还在,一经点燃,也再难熄灭。电影便以哈维充满希望的演说结束,而这番话,也正是人类漫长历史岁月中,包括同性恋在内的所有民主运动最完美的注脚:“人不能只靠希望活着,可没有希望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此外,还有一部纪录电影《米尔克》,配合食用更佳。)

「八号提案」8: The Mormon Proposition(2010)

导演:Reed Cowan

如果你想了解同性恋的最大劲敌——宗教,《八号提案》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美国八号提案是一部将婚姻仅限于一男一女之结合的法案,仅仅十几字,就剥夺了同性伴侣结婚的权利,而更讽刺的是,在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奥巴马当选的几个小时后,该提案通过了。

八号提案背后的力量正是摩门教,基于一夫多妻制的信念,该教派坚决抵制同性婚姻,认为其触犯了家庭的传统结构以及教会对“天国”和来世的筹划。

影片一开始就是一段视频,摩门教领袖“以上帝耶稣的名义”鼓动教徒们为八号提案共同战斗。这段视频贯穿着电影始终,如一只翻云覆雨的手,笼罩着所有希望。

除却展示摩门教如何利用金钱、游说、信仰一步步渗透进政治领域,实现法案通过,电影还用了一半的时间,揭示了摩门教给同性恋群体造成的巨大折磨。

他们有的游移于信仰和本性之间,痛苦挣扎,选择自杀,有的被信奉摩门教的父母抛弃,无家可归,流落街头。

这部纪录片并不客观,从记录形式、采访对象、记录内容及旁白中都能感受到导演的愤怒和反摩门的思想观念,可就是这溢出屏幕的怒火痛斥宗教的荒谬行径,借教义掩盖私欲,借信仰掩盖谎言,借先知掩盖人权。因此该纪录片的现实意义已经超过了影片质量本身,在当今仍有借上帝之名对同性恋进行污名化,认为同性恋是一种原罪,艾滋病是一种惩罚的教派思想下,其产生了一种普适性的警戒机制——警戒信念带来的无知,警戒无知带来的盲目。

从纳粹到摩门教,无不如此。

「审判八号提案」The Times of Harvey Milk(1984)

导演:Ben Cotner/瑞恩·怀特

第30届圣丹斯电影节导演奖

当你看完黑暗压抑的《八号提案》时,或许可以看看《审判八号提案》换换心情。

这部纪录片的主题同样是八号提案,但拍摄的是八号提案出台后,以两对同性情侣及著名律师为核心的平权者们对八号提案进行的长达四年的诉讼。

不同于《八号提案》在时间上的滞后,本片一直记录着从诉讼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从最开始找律师、找原告,到最后将案件诉诸联邦最高法院。因此在看的过程中,会感觉到身临其境,能够真切地体会到原告队伍的心血和胜利的来之不易。

尽管这是一部法律类的电影,围绕的也全是这一场案件,但电影并非对此进行深奥晦涩的法律解释。实际上,由于庭审不公开及电影立场,导演只通过原告队伍事后复盘几个关键性片段,来再现庭审过程。因此,电影想要专注的从不是诉讼本身,诉讼只是骨架,人才是灵魂。支撑案件的就是这一群无关党派、无关政治主张、无关性取向的平权主义斗士以及他们超越性别的爱。

八号提案的废止是美国的一个历史转折点,决定了同性恋群体在美国社会的未来走向。此后,多个州对禁止同性婚姻法案进行违宪审查,直至2015年联邦最高院宣布同性婚姻在所有州合法。

最后电影用平行蒙太奇呈现两对原告在各自区域举行婚礼的场面,非常赚人眼泪。这是电影的结尾,却是一个新纪元的开始。

「保险被拒 」Freeheld (2007)

导演:Cynthia Wade

第80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

这是一部短片,不到40分钟,但叙事节奏非常好。

影片讲的是一个患癌女警官Laurel在临终前想将退休金转交给自己的同性伴侣Stacie,但被议会拒绝从而努力寻求“equality”故事。

电影一条线拍议会和人们的对峙,一条线拍Laurel和Stacie的私下生活,两条线在时间上交织并进,又在情感上互相影响。

当看到议员们用尽各种数据以掩盖自己恐同的事实时,很难不会愤怒,而这份怒火会在镜头转向Laurel头发脱落、呼吸加重时熊熊燃烧;反之,目睹了Laurel和Stacie拼命保住共同建造的小家后而产生的悲痛,又会在政府不遗余力击破家这个庇护所时成倍放大。

同样,这个故事也被改编为一部纪录电影《被拒人生》,也很不错,卡司阵容是好莱坞著名出柜明星艾伦·佩吉,和饰演多次les的“最弯直女”朱丽安·摩尔。但与纪录片相比,电影显得温情许多,因为其渲染的是一种平权主义的最终胜利,但看过纪录片后会发现,州长的电话施压才是这群议员们转变态度的原因。因此,这一讽刺性的“圆满”结局,非但没有刺破体系的边界,反而让官僚政治更为稳固。

抗争从来,都需要以人的身躯作为踏板,鲜血作为披肩,骨肉作为盾牌,面对有权力但不愿做出改变的政客,斗争从来都不是容易的。

「再见,我的新郎」 Bridegroom (2013)

导演:Linda Bloodworth-Thomason

这个一个爱情故事,无论你是异性恋还是同性恋,都很难不被这部电影中的真爱所触动。

影片主要采用图片和采访的形式,追溯同性情侣Tom和Shane的爱情,除去开头倒叙,用Tom的离世作为悲凉的底色,之后影片都以时间顺序逐步呈现二人的纯粹之恋:从各自的生活,到两人的初识,从隐忍相爱到走出柜门,从将爱播撒在世界各地到爱的痕迹被残忍清零。

说实话,电影制作非常粗糙,但胜在画面力量极为强大,以致影片后半段,我几乎是全程哭着看完。王尔德说,这个世上的悲剧有两种,一种是没得到,一种是得到了。而得到后又痛失所爱的绝望,大抵是这个世界上最残忍的情绪。

但影片还不止于共情。同性恋一直是电影创作中非常好的题材,为了满足人们对同性恋的窥视欲,并迎合男女二元框架下的刻板印象,直到现在,一些主流电影都将同性恋奇观化,将其塑造成罪犯、吸毒者、娘娘腔等低下、病态、滥交的形象。此种刻板化表征受制于传统道德规范和权力体系,但反过来又加剧了社会对同性恋群体的歧视和诋毁,从而,表面上同性恋从讳莫如深走进主流视野,但实际上其边缘地位被更加固定。

而这部纪录片,为同性恋群体正名。Tom和Shane至死不渝的爱情打破了人们对同性恋的固有认知,同性形象与普通人别无二致,他们上进、积极,为了未来勇敢生活,同性之爱更无关罪恶,它可以是纯洁的、干净的、无暇的,甚至是救赎的。

温暖的Tom拯救了当初因背负“不道德”的爱而抑郁的Shane。Tom死后,Shane继续生活,重访曾一起去过的地方,为平权运动贡献力量,并在影片外,找到了新的幸福,也终于迎来了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时代。

所以,爱情会因很多因素戛然而止,但偏见绝不是其中之一。

出柜名单 The Out List(2013)

导演:蒂莫西·格林菲尔德·桑德斯

这是一部聚焦于各个领域名人的群像纪录片,他们或是教师、演员、音乐人,又或者是治安官、共和党人、政治家,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性少数者。

《出柜名单》的结构很简单,由16位LGBT的访谈片段组成。在视觉方面,电影在每一个人物讲述之前,都在不同颜色的背景上浮现人物的名字和身份,很明显是象征彩虹旗。

当纪录片涉及的内容是群像时,可能会缺少引人入胜的“三幕式”结构,也可能会因信息的纷乱而点到为止,无法深入追踪某一人物或某一现象。如本片因涉及群体过大,影片中每个人的讲述只有几分钟,仅仅大致概括了各自的成长经历、所遇挫折和平权抗争。但群像类题材的优势在于,其能从各个人物之间的不同甚至冲突中,萃取出他们的相似之处,从而反映某一群体的存在现状及背后的社会价值取向。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完全不同的树叶,如果媒介导向足够成功,最终会凝聚更多不同又相同的人,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形成一股势不可当的浪潮。

这正是这部电影的目的。《出柜名单》拍摄于反八号提案之时,借由形形色色的名人的力量来唤醒社会对LGBT的关怀和认同,同时激励LGBT群体继续斗争。可以说,影片的核心词就是斗争。16位LGBT人士,有的普及同性恋知识、饰演同性恋角色,有的参加社会运动、推动平权法案。尽管其背后都扛着巨大的社会舆论和世俗压力,但正如变装者Lady Bunny所言,恰恰是他们争取了同性恋的民权,而不是那些保守的同性恋者,仅仅在每年某一天的时候,挥舞着彩虹旗,之后又缩回到他们的办公室中。

权利和地位会落在你手中,仅仅是因为你向他们宣战,而不是认输。

「被损害的愤怒」Outrage(2009)

导演:科比·迪克

这是一部 “恐同即深柜”的纪录片,对象为美国政坛中那些恐惧同性恋甚至对此进行打压的同性恋政客。

很多时候,伤害某个群体的,往往是这个群体本身。华盛顿保守的同性恋共和党员们,一方面无法克制自己的生理需求,背着自己的同妻,暗地里与各色同性伴侣性交,另一方面,他们深深厌恶自己的性取向,利用自己的权力,否定艾滋病拨款提案,反对同性婚姻,剥夺同性恋领养权,借此转移他人以及自身对自己性取向的注意力。

电影暴露的深柜们的反同情绪,究其根源是对萨特存在主义的背离。存在主义认为人先存在,其次才有意义,因此每个人都先要感知自己的存在,发现自己的价值,并按照召唤出的自我意志来做自由选择。这也是为什么存在主义提出了“他人即地狱”的说法,一味地活在他人的看法中,最终会导致自我的迷失和禁锢。

那些对社会环境恐惧,对自身天性排斥的政治家,无不是一直在否定自己。他们通过构建一个伤害同胞、扭曲真我的防御机制来扮演正统的社会角色,却造就了一个更黑暗的世界,也让自己永远活在假面下。

电影以哈维·米尔克的一段过往言论作为结束,意义深远:“如果这个国家的所有同性恋者都出柜,我们就会胜利。”

「同样的人」Anyone and Everyone(2007)

导演:Susan Polis Schutz

该纪录片的角度很新奇,一改大多同性电影聚焦的个人在时代背景下与社会的矛盾和生存窘境,而转为从出柜子女的父母角度切入,探秘出柜这件事,带给家庭的阵痛以及随之而来的和解,或者不和解。

影片涉及的父母中,有的非常开明,自始自终支持子女的天性,也有的在背光下隐匿自己的面貌,担忧身份揭示后激起身边人的仇视。

但更多的,是从一开始的不理解、崩溃、强迫孩子接受心理咨询,到妥协、接受、去了解这群独特却又平常的社会成员。

传统两性婚恋观是威胁同性恋群体寻求稳定幸福生活的一大利器,而影片将这一宏大、抽象的命题压缩进一幢幢房子中,观察在传统家庭诞生了一个非传统因子后,这群有血有肉的人的一系列反应和最终结局,是分崩离析还是携手共进,而后者实际上是影片成功打入家庭内部,并借助成员内部力量,对男女结合的内部解构。

不过电影最想传递的还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弗洛伊德将人类所有的行为都追溯于性和童年。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可能会伴随人的一生,因此有时我们能抵御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洪水猛兽,却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想起某个过往片段而声嘶力竭。

可见家庭的重要性。纪录片中,每个同性恋者在向父母出柜时,都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害怕让父母难过恐惧,又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可。诚然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但父母血脉相连,他们的接纳与支持是同性子女在追寻平等征程中的强心剂,而冷言冷语,无意会让他们丢盔弃甲、缴械投降。

或许,同性恋要获取整个社会的认同,家庭认同,就是第一步。

「赛璐路壁橱」 The Celluloid Closet(1995)

导演:罗伯·爱泼斯坦/杰弗里·弗里德曼

第4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泰迪熊奖 最佳纪录片

如果你是一位迷影,你一定会为这部纪录片中涉及的众多老电影而惊喜,如果不是,你也可以借由影片一窥古往今来同性恋的生存面貌。

电影也叫《胶片密柜》,基于维托·拉索所著同性恋电影研究文献《胶片密柜——电影中的同性恋》拍摄而成,是一部好莱坞百年酷儿电影史,纵向上囊括了从电影诞生之初到90年代的酷儿影像,横向上借由相关导演、编剧、演员等电影领域的人物来解读这些同性恋片段。

作为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影片非常具有自反性,一开始便借由旁白娓娓道出电影的作用:“好莱坞是最大的迷思制造者,为异性恋者创造了一整套关于同性恋者的公众意见,同时也为同性恋者创造了一整套观念,关于如何看待自身。”

从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代电影中的同性形象和风格,从早期默片中的荒诞搞怪到受制于法斯海典审核下的隐晦编织,从60年代悲惨屈辱的宿命到70年代认同自我却饱受唾弃,从80年代终成主角,真诚袒露到90年代多类题材,饱满立体。

其中最有意思的是,你会发现很多电影中的情节,并不是自己“腐眼看人基”,而恰恰是导演和编剧与审查制度斗智斗勇下偷渡出来的暧昧。反过来,你也会惊叹于曾看过的影片,在主流形象下,居然暗自涌动着不可言说的情意。

电影是一块镜子,反映出现实。电影作为第七媒介载负着时代的变迁,浓缩着时代的眼界,在这些光影与现实的交织中,我们得以审视着这一个世纪的文明演变。

纪录片以1895年爱迪生的实验电影作为收尾,走过了好莱坞同性电影的历史长河,虽然止步于1995年,但非常期待之后可以出部续集,毕竟电影雕刻时光,而时光也一直在滚滚往前。

然而让人叹息的是,中国那些可以在影院上映的电影,同性元素的被表达,仍然处于好莱坞的最初阶段。

*本文始发于公众号:细烹阴阳(ID:xipengyinyang)

 短评

片子摄制于反八号时期。

7分钟前
  • 希声
  • 推荐

所说的话和表情 那么动容哦

8分钟前
  • W I l l
  • 推荐

说是纪录片其实就是十几段访谈拼在一起,所以说“纪录片”这个类型真是个大大大筐

11分钟前
  • 柠檬与黄瓜
  • 还行

悸花字幕組已經被封了吧。能封多久能封多少?當然可以掩耳盜鈴,說中國沒有同性戀,沒有沒有沒有!我不要聽不要看一切都是夢!

14分钟前
  • 推荐

这片应该是最喜欢的 很感动啊w coming out 是一种勇气

16分钟前
  • 鲜牛奶加糖
  • 力荐

Can't help but cry. Those people, those people and their fights...

2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很多人羡慕那些出柜的人,认为他们有理解的父母,相对友好的环境,而这部片子还原了他们的生活,告诉每一个人,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想要得到尊重,得靠自己去争取

25分钟前
  • 遐|想
  • 推荐

You're already black/a woman...

30分钟前
  • vita
  • 推荐

不能把这个世界让给那些蔑视你的人

35分钟前
  • 本城
  • 力荐

在中国,LGBT还是隐形的,漫漫长路,不知道我有生之年能否看到一点进步。

40分钟前
  • 老虎
  • 还行

Why the hell we need validation? 而且话说美国政治也是被最大化的generalization 我就很喜欢共和党啊

41分钟前
  • 马句
  • 还行

谈得最多的,还是自我认同与他人认同的相互作用。当一个人认清并承认自己本身的时候是强大的,但这个过程非常受外力影响。整个访谈应为多人所以并未深入,只是身份不同带来的角度差异。HBO近两年确实十分关注LGBT呢

45分钟前
  • Karo
  • 推荐

非常正面,却不够深入

46分钟前
  • UglY_MoNey
  • 推荐

看泪了~~~

47分钟前
  • feather
  • 推荐

Scissors Sisters主唱Jake Shears说起挚友Mary的时候真是催人泪下。Larry Kramer的音容笑貌和The Normal Heart里面的Mark Ruffalo简直一模一样,Mark当初是下了多大的功夫啊!

48分钟前
  • 雨夜飞行
  • 力荐

it's touching me and 练听力...

53分钟前
  • 共感者
  • 还行

起码哭了半小时。。。

54分钟前
  • 荒川
  • 力荐

59.27

59分钟前
  • 豆友66
  • 还行

总有一天也会大声说出来的

1小时前
  • Doodle
  • 力荐

感激每个人的坚强与努力。

1小时前
  • 恋天光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