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天梯

HD

主演:索朗多吉,普布顿珠,格桑央宗,次仁多布杰,加布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其它年份:201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喜马拉雅天梯 剧照 NO.1喜马拉雅天梯 剧照 NO.2喜马拉雅天梯 剧照 NO.3喜马拉雅天梯 剧照 NO.4喜马拉雅天梯 剧照 NO.5喜马拉雅天梯 剧照 NO.6喜马拉雅天梯 剧照 NO.13喜马拉雅天梯 剧照 NO.14喜马拉雅天梯 剧照 NO.15喜马拉雅天梯 剧照 NO.16喜马拉雅天梯 剧照 NO.17喜马拉雅天梯 剧照 NO.18喜马拉雅天梯 剧照 NO.19喜马拉雅天梯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喜马拉雅天梯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建于1899年的上绒布寺位于珠峰北麓,距峰顶约20公里,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寺庙,相传莲花生大师曾在此修行。阿古桑杰是寺中唯一的僧人,他将珠峰视作空行母的化身,人类不应当打扰她,但他的儿子却是一名毕业于“西藏登山学校”的出色高山向导。  这所全球唯一持续招生的登山学校仅面向珠峰脚下的两个县招生,目的是花四年时间把牧民的孩子培养成勇敢坚毅的高山向导,他们将在每年仅有几天的登顶期到来之前铺路、修保护绳、搭建从大本营到8400的所有营地、搬运物资和行李,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登山客的安全,好让他们不断突破自己,前往独自无法抵达的高处……  电影讲述的就是这样一僧一寺、一座山、一群人的故事。它的名字来自于藏民们画在青藏高原岩壁上的白色小梯子,当地人称之为“天梯”,并相信它可以接引世人的灵魂通往圣地,而这些珠峰的引路少年们扮演的正是“天梯”的角色——有人将8848当成旅行的终点,但对他们而言,这只是起点与成年礼。非分熟女(粤语版)只有猫知道 初恋~中间爱情大水井风云风流家族通天塔松药店的儿子们天使行动3:魔女末日(粤语)警视厅零系 生活安全科万能咨询室 爱与泪的告别SP杰西卡·琼斯 第一季离过一次婚的2人未定的关系之拒绝SP一般篇情与缘萌学园之萌骑士传奇今夜,可否拥你入怀刺客学妹恶魔2015加拿大版神刀爱恨焚身第一季家有喜事1992沉默的巡游手杖男人名校风暴第二季精舞门新龙凤配命定天劫我将消失在黑暗中粉红女郎之爱人快跑福根进城永别了傻瓜黎明前的两个夜晚如此美丽的小沙滩镜花水月第二季老男人变奏曲惩戒2019决杀令泰版对不起,我爱你

 长篇影评

 1 ) 珠峰向导是怎么炼成的?

(原载蚂蜂窝专栏)
“Wow“,是我每次看见山野极限运动电影时情不自禁的第一反应。无论是大银幕上高速镜头下的荒漠星空,还是笔记本屏幕前与奔跑山羊交叉剪辑的俯冲山地车,甚至只是机载娱乐系统里一点模糊身影隐没于茫茫白色的滑雪者。无论摄制技术是否具有欺骗性,无法展翅的笨拙身躯,总会被镜头里这些克服地心引力的神奇时刻所征服,屡试不爽。然而,“Wow”过不久,我也会迅速被一帧帧璀璨的画面带入审美疲劳状态,旁观他人英武竟能迅速转为催眠药,每每如此。

因此,当即将上映的电影《喜马拉雅天梯》,同样炫耀着自己的技术躯体——首部纪录珠峰攀登全程的4K超高清极限纪实电影、国际知名制作团队Mr. Fantastic担纲音乐制作时,没扫一眼内容简介的我,相信这将又是一部美轮美奂、振聋发聩的户外安魂曲,或者成为又一部拿奖的“班夫电影”(聚焦户外运动题材的加拿大班夫电影节)。至少,在《海洋》之后,中国观众将又一次与这样一部“奇观电影”见面。

这部纪录片整个的画质和配乐,也确实朝着倾听大自然的“班夫电影”而去。却在开始不久就迅速让我大吃一惊,这里面居然在“说人话”,而且还远不只是极限运动电影偶尔拿来装点神秘性的高僧念经。镜头开始注视和跟随“西藏登山学校”的青涩向导,并且在随后的80分钟里,完整记录了他们的日常训练、毕业考核、分批选拔、任务指派……原来,这是一部从未见过的讲述登山向导的纪录片。

很多年来,关于喜马拉雅高峰攀登,我们从先驱者的征服传奇听到了富商们的冒险故事,也有越来越多舍得掏20万人民币考验自己的普通人,加入王石、王秋杨等名人登顶的巅峰行列。偶尔出现关于夏尔巴人和藏人向导的故事,也要么被夸大为健步如飞的人种神话,要么迅速淹没在凯旋后的一场场登山分享会中。即便他们曾闪现于户外纪录片或《垂直极限》这样的惊险剧情片中,也只是用于展现地理属性的民族符号,从没能成为真正的故事主角。

很多旅行,都不是能说走就走的。

要在登山学校呆上四年的学员们,来自珠峰脚下的两个县,他们或许与生俱来有着远高于内地人的肺活量,以适应高原稀薄空气,但对8000米以上的高峰,从来不可能是束手擒来。登山作为团队协作运动,早已不再是不负责任的个人英雄冒险行为,更何况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合格的高山向导。为了帮助客户圆征服梦想,他们中很多人只能反复多次停驻在从5200米大本营,到越来越高三级前进营地的雪地里,或许距离8844.43的最终目标仅有触手可及的最后500米,却为了后勤和安全保障,而一直不能登顶。而在每年两次各两个月的登山期中,他们的绝大部分时间,得在客户到达前,完成铺路、固定保护绳、搬运食品和药物等物资、搭建四处大本营等繁琐却重要的工作。除此之外,还从不能遗漏沿途竖起经幡、抓紧时间回家小聚以及到地球上最高寺庙上绒布寺祈祷平安的必要信念程序。

他们是对神山既有敬畏又有窥视欲的孩子。其中一位帅气的向导索多,总舍不得剪去自己“很江湖气”的发髻,却幸运的被分到冲顶队伍中,他倾诉着对峰巅的神往,整个过程也看似无比轻松,却在成功后的下撤过程中,因突发性雪盲,而像撒娇孩子一样抱怨到“下次给我登顶我都不去了!”登顶珠峰者,对于绝大部分成功圆梦的登山者,只是一次即够的甜蜜自虐行为,可对于这些以此为饭碗的向导,却是由不得挑肥拣瘦的日常工作。相信来年,这位小青年,又会在美美的打扮自己一番后,再度上山。

这部纪录片的摄影必定也是很容易让人佩服的工作,三号前进营地以后的过8000米海拔镜头,不再只是超抗冻高级相机和GoPro的画面,而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将脚架带上峰顶所获。当然,观影过程中会轻易发觉,这些画面实现不了4K画质,这既是由于恶劣自然条件所致,又是摄影师并无能力登顶所限,让峰顶及登顶者呈现的功臣,同样是两位登山向导。

电影名中的“天梯”一词,来自藏民在岩壁上勾画的白色小梯子,寄望于其能接引世人灵魂通向圣地。却也完整符合着故事题旨,这些年轻的登山向导,不就是实现人们喜马拉雅巅峰之梦的天梯吗?
 

 2 ) 喜马拉雅天梯

个人自用 非影评

中国电影资料馆

建于1899年的上绒布寺位于珠峰北麓 距峰顶约20公里 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寺庙 相传莲花生大师曾在此修行 阿古桑杰是寺中唯一的僧人 他用只剩下两颗牙的嘴苦笑到 现在攀登珠穆朗玛峰已经成为内地的一种时尚了 言下之意很无奈 他的儿子是一名毕业于西藏登山学校的高山向导

喜马拉雅山脉 位于青藏高原南巅边缘 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脉 其中有110多座山峰高达或超过海拔7350米 是中国与印度 尼泊尔 不丹 巴基斯坦等国的天然国界
主峰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又名圣母峰 是藏语第三女神的意思 海拔高达8844.43米 据最新测定数据表明 珠穆朗玛峰平均每年增高1厘米

这所全球唯一持续招生的登山学校仅面向珠峰脚下的两个县招生 目的是花四年时间把牧民的孩子培养高山向导 他们将在每年仅有几天的登顶期到来之前铺路 修保护绳 搭建从大本营到8400的所有营地 搬运物资和行李 从而保障登山客的安全

影片枯燥乏味 完全没有激情 广告植入太多

登山队员们管来自内的的登山者叫客户 客户登顶后 队员们让他们赶紧拍照 拍完照赶紧下山 辛辛苦苦的登山就是为了拍照片发朋友圈吗 逐渐变成了流水线作业
登山者有机关部门的 身体素质不好还来捣什么乱

导演的意图却不在于拍一部旅游风光的影片 对珠峰奇观的展示点到即止 把重心放在了展示人物命运 刻画生存状态上
影片开始是老师让一个小伙子队员剪头发 说他的头发不好看 还让他刮胡子 他去理发店编了小辫 他很像登顶 最后终于带客户成功登顶 最后他说 这一趟简直累死了 以后再也不想登顶了
队员们登顶前需要准备 开车从拉萨运送物资到山下 很多零食 方便面 巧克力 泡椒凤爪 等等 然后准备好药品 这是有的队员可以回家看看 给自己的母亲送新衣服 儿子给母亲穿上新衣服并说你净化它
牦牛继续把物资运到山上
搭梯子 挂经幡 等等
客户来到 登山 登山前需要祈福
最后是男男女女的年轻学员考取登山学校 采访他们为什么来这里 多数人是茫然的
字幕结束 JEEP车的广告

 3 ) 《喜马拉雅天梯》:有高山万仞,谁共登梯

某种意义上,纪录片大都是反奇观的。
用日常消解传奇奇观,用普通人消解英雄奇观,用纪实节奏创造反高潮来消解戏剧奇观。

《喜马拉雅天梯》所涉足的西藏,是一片被高度奇观化的土地。
无论是其历史抑或是文化,乃至现在的消费语境下,它都代表着一种远离日常和世俗的文化体验的疆域。
百度贴吧的西藏吧的抬头处,赫然写着“所有的梦想、温暖与勇气都在这里”,百度旅游的拉萨评语,还分明缀着“日光之城拉萨,是多少人心灵的家园”。
雪山、高原、蓝天、星空,一切都因为在西藏,而更增加了奇异的凛然和寓意。

就视觉传播来说,西藏更是一片资源沃土,此处山水天地皆容易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有无数的摄影或摄像、专业或业余的人们来到这里,将星空一瞥或湖水一掬卷入镜头,随后和着心中的激荡与诗意,铺陈为林林总总的旅游网站、摄影论坛、朋友圈、微博上的点击与惊叹。

而《喜马拉雅天梯》却无意为打造西藏奇观添砖加瓦,它分明凝视的是这场高原之梦的圆心,却偏偏正要从高原的最高处,解开那些所谓的情结;偏偏要将俗世情态和脱俗盛景杂糅并蓄,并且平和地加以叙述。
然而也许这才是这千里莽原、万丈高山里,最真实的东西。
《喜马拉雅天梯》记录的是攀登地球上最高的一座山峰的过程,却把镜头聚焦到了那些意图来“创造壮举”“征服自然”“实现自我”的“英雄”以外的地方。《喜马拉雅天梯》对准了拉萨的一所培养登山向导和助手的学校,以及学校里的这一群,最平凡也最非凡的登山人。
攀登喜马拉雅对这些人而言,是工作、是生活,也有期待、也有忍耐,而唯独没有那么多如梦似幻的光晕。在这些人身上,科学、宗教、民族、世俗生活像四色地图一样奇异和谐地混搭着:他们有着基本的科学特别是医学知识,他们的信仰虔诚,他们的语言与文化都保留着藏族的习俗,他们却也用手机、刷微博、打游戏、吃零食。
于是镜头几乎化成了两极,极冷峻的山,极普通的人。
喜马拉雅冷峻的风流云散之下的冰与雪之路,和喜马拉雅攀登者们粗糙的手、骨节膨大的脚、蓬乱的头发和发黄的牙齿,极其强烈地在影片中反复地碰撞。而碰撞又岂止于人与自然之间,向导和顾客们的登山也不可同日而语,记得里面有位大约是登山学校的领导对向导们说:“你们要把他们像孩子一样的保护上去,再孩子一样地带下来”。向导们在完成工作,而顾客们在完成体验,但各自的目的之下,某种征服与挑战的期盼和野望,却又在这种流水化工业化的“时尚”中始终萦绕不去。
于是从观影来看,这部片子总是在一些令人期待波澜壮阔的时候却往往只给你出镜的某知名品牌牛肉面,而在以为只有登山枯燥寂寥的艰苦和重复时,又能听见某位片中人哼起了古老的歌谣,或者画面中记录着谁在皑皑雪地之上,虔诚地叩下三个长头,向心中信仰致以膜拜顶礼。
就像是篇末的那个不动声色的镜头,同一画面里的两拨人,一边是朝着雪山肃然而礼、一边身着婚纱婀娜而笑,大概就是导演的理解和答案。

最后还想说的是,影片中有一个竖直仰拍向上攀爬的镜头真是太喜欢,尤其是冰块被攀登者所著鞋具脚底的防滑刺凿落,纷纷漫漫地坠落在镜头上,最终累着叠着地模糊了画面视线,实在妙不可言。

 4 ) 那些人为什么要登顶珠穆朗玛?

    第一次去电影院看纪录片,我平常喜欢在家看BBC的纪录片,而且都是在手机或电脑上看(大部分都是在手机),在五寸大的屏幕上看跟在电影院的大屏幕上看,效果果真不一样。当然我去看这部纪录片还有两个原因,一是我对珠穆朗玛峰有些兴趣,毕竟是世界最高峰嘛,尤其是在这个人人都对“最”XX的什么东西这么感兴趣的年代,我怎么能落伍,甚至幻想着有天能登上去看个日出、星星啊什么的;二是听说这是部不错的国产纪录片,可能是个人偏见吧,我一直觉得国内貌似除了《舌尖上的 中国》,没有拿的出手的纪录片,所以想去见识见识,顺便支持一下下~
    片子可以说是没有修饰,简直可以说是粗糙,但它的好也许正在于它的粗糙,珠穆朗玛的美丽奇绝是不需要技术和手法来修饰的。片子很自然地,毫不做作地把珠穆朗玛展示给你,在大屏幕面前,看着高清的镜头,听着呼呼的风声和物件摩擦发出的细微声响,仿佛你自己也是登山队中的一员,跟着他们一起6000米,7500米,8500米地一步一步往上攀登。如果这种片子是3D的那就太好啦,太适合我这种喜欢山却恐高的人,哈哈。
    不过,看了这部纪录片后,我觉得去登雪山啊什么的,尤其是珠穆朗玛这样的神级山的想法简直彻底消失了.不久前,我头脑发热攀了一个十几米左右的山壁,几乎垂直的那种,爬到半道时往下瞅了一眼,吓得腿都抖了,上也不是,下也不是,最后几乎是跪着,趴着爬上去的,上去后发誓再也不攀岩了,太可怕了
    对于一个宅女,而且是一个恐高的宅女来说,我一直想不通,为什么有些人一定要历尽千难甚至冒着搭上命的风险去攀登世界上的高峰,在平地上不是很好么,两只脚能够稳稳站在地面上,吃吃零食,看看喜欢的电视剧,电影啊,偶尔出去兜兜风啊什么的,简直完美。
    看到那些攀登队员因为高原恶劣的气候环境,嘴唇干裂,脸色黢黑,脚丫磨破,咳嗽得不行,我更在心里对珠穆朗玛敬而远之了,有个登山大叔在7500米的休息的时候说:“这不是人攀登的山,能登顶的都是神”,”我简直太赞同他这句话了,在心里劝自己打消这个念头吧,一个壮实的汉子都扛不住,我这小身板指不定连三千米都上不到就...但是当终于登上顶峰,看到壮丽的日出,头顶的流云,群山都在“我”脚下时,我震惊了,那种美不是能用语言形容的,我还是不说了吧......
    隔着一个屏幕的距离,我想我始终不会明白,为什那些人么一定要登顶。我想是因为我从未真正见过那样璀璨耀眼的星空,壮丽神圣的日出,从未真正听过藏民不加修饰的淳朴的歌声,从未真正拥有过一个不灭的信仰。

 5 ) 《喜马拉雅天梯》能清清脆脆的打《绝命海拔》的脸!

      在影院匆匆看了几眼,就决定要找个时间一定要完完整整看一遍,没想到没几天就下档了,后来得知这部片能在影院上映还是采用了票补的方式。后来《绝命海拔》上映,内心真心替《天梯》不值:先比较影片质量,《绝命》前奏拉得长、多大牌明星、多线索叙事---已经决定了无独一主角、剧情并无跌宕起伏;《天梯》主题比《绝命》明显、单线叙事、无大牌明星,剧情比《绝命》扎实;论实地拍摄《天梯》比《绝命》有过之,论了解人文、风景、攀登事前准备《绝命》望《天梯》项背;
       但就是这么一部无论剧情还是制作水准都超《绝命》的票房却惨不忍睹:《绝命》票房10222万(如果不是档期选错票房肯定不止这数)、《天梯》票房1148万;尼玛竟然给《绝命》拉下十倍的距离!是纪录片的原因?是国产片的原因?是没大牌的原因?那些口口声声说国产电影不好的好好比较这两部电影,那些唯好莱坞是论的好好看看《天梯》这部电影, 尼玛,《天梯》能清清脆脆的打《绝命》的脸几巴掌。

 6 ) 那些需要勇气去做的事,永远值得去做

一句话总结:这是一部没有什么情节却让人看了泪流满面的电影。我觉得光是最后登顶的那几个镜头的震撼就已值回票价。

因为剧情可以忽略不计,也就无所谓剧透了。给我印象最深的两个情节,一是喇嘛为每个登山者祈福,作为他们眼中的神山,看着无数登山者前来攀登已成为时尚,他无奈说道:我又能说什么呢?还有一个是当登顶后向导说:赶紧拍照,赶紧下撤。

这是一部刻意避免煽情的电影,用冷静到令人发指的镜头,忠实记录了攀登的真实过程。虽然电影里没有提问,但似乎自始至终都在拷问观众:我们为什么要登山?或者是,我们为什么要出发?这是一个终极问题。

最近在看一本书《世界为何存在》,书里试图回答的是为什么存在万物而非一无所有?这是所有终极问题里最终极的问题。很多人会诉诸于上帝,而无神论者往往会诉诸于科学,然而宇宙的起源是一个元科学问题——科学只能提问,不能回答。曾经在我的观念里古代人因为缺少科学知识才会去相信神灵,然而现在觉得这个想法太幼稚。当我走过越多的路,越会心生敬畏。没有感觉自己变强,而是感到越发渺小。

曾经听过一个演讲,关于探索外太空,一个天文学教授最后讲道:“人类最伟大的不是科技,而是探寻外部世界的勇气”。所以我觉得,不是每次旅行都能说走就走,但那些需要勇气去做的事,永远值得去做。

我们为什么要出发?现在我会用上面那句作为回答。然而我还没有找到真正让我满意且优雅的答案,我会在将来的路上继续去寻找。


最后提醒:影片结尾有彩蛋,一定要看完。

 短评

超五星

4分钟前
  • Mia
  • 力荐

导演选取素材的能力十分堪忧,全片几乎没见到明确的主线,像一个拼盘大杂烩,跟看珠峰上的云雾一般云里雾里。一会莫名其妙混入大本营里的外国人,一会聊起上绒布寺的僧人和神山历史,最后的采访就像给登山学校拍宣传片。仅依靠绝美风光和配乐而没有根系,看得出拍摄艰辛,但缺乏好的整合能力就是辜负。

8分钟前
  • 西楼尘
  • 较差

过完重阳节来看登山_(:3√∠)_。看的还是全景声,非常不错!有几位藏族小鲜肉好帅呀,姑娘好看,孩子也可爱,西藏就是民风淳朴啊!神圣洁白的冰山,纯净湛蓝的天空,拨动心弦的配乐,用心又考验人的极限环境航拍。延时摄影和4K摄影的高画质画面简直美不胜收,赞不绝口!最后的花絮好长……

13分钟前
  • 独行侠杀手阿何
  • 推荐

说实话看完心情有一点复杂,高山协作队的小伙子们非常值得敬佩,但是"这里有莲花生大师钦命的守护神,还有那么多得道高僧的圣迹,现在登珠峰成了一种时尚,我能说什么呢?"

15分钟前
  • 花果山望妻石🎩
  • 力荐

任性所以给五颗星

19分钟前
  • 蜂蜜柠檬茶
  • 力荐

作为纪录片感觉也并不成功,更不谈作为电影。

23分钟前
  • 晓晓晓
  • 还行

其实都有些称不上是纪录片,就是很简单地小小地记录西藏登山学校的日常一隅的缩影。这些作为向导的引路少年,被我们比成是天梯,引领别人的梦想攀上神山。而对于他们自己就是一份不错的工作,要争取被选进登顶队。第一次登顶后会累会疼会苦,叫着下次让我登顶都不登了…这就是他们真实普通生活的缩影。

25分钟前
  • 皮皮咕咕咕
  • 推荐

登顶对游客来说是生命的高潮,但对向导来说只是一次例行的工作。导演自称是想展示奇观与日常、信仰与商业之间的冲撞,但很不幸,他基本上都没表现出来。结果只拍出了个焦点涣散的风光奇观片。主角吊儿郎当,拿什么都无所谓,导致最后他那句点题的“我再也不想登顶了”越听越觉得像在开玩笑。

26分钟前
  • 艾弗砷
  • 还行

我并不喜欢这种“去征服”的感觉

28分钟前
  • 群狼之首
  • 推荐

因为知道自己这一辈子都可能不会去到世界之巅,所以就看的格外认真。拍摄不易~最后还流下两行激动的泪水

33分钟前
  • 夭夭
  • 推荐

风景真好,风景加分额!!

35分钟前
  • 白竹
  • 推荐

映像最深刻的两句话(大意):绒布寺的师傅说「登喜马拉雅成为了一种时尚,我有什么办法」,登山队指挥对登顶客户说「恭喜登顶,赶紧拍照」。着两句话表明,攀登珠穆朗玛已经归属于时尚圈和旅游圈了。

38分钟前
  • 墨澈
  • 推荐

客户登顶后,向导说快拍,赶紧拍,旁边几个人也拿出手机,拍出来的效果就像在现场一样

43分钟前
  • 萤木C
  • 还行

说是纪录片吧、却没啥内核。应该是部昂贵的广告片!

44分钟前
  • Daniel
  • 还行

很不错的一个题材,但执行难度颇大,最后的成片差强人意。片子最大的问题或许在于焦点涣散,导演似乎拎不清究竟想表达什么,最后拍了一堆没有太多内在联系的人物群像。登顶的困难其实主要还是靠说,影像本身没有承担起太多表达的功能。4K拍摄的喜马拉雅雪山确实非常漂亮,蛮可惜的。

48分钟前
  • Cherry Chan
  • 还行

(所以我怎么可能不打五星呢...)最喜欢清影的片子总在别人认为需要煽情的时候逗逼...每次看登顶的时候向导们说赶紧拍照,都会感受到鲍德里亚的恶意...

49分钟前
  • 浅斟低唱
  • 力荐

好单薄的纪录片!着急忙慌赶到影院,全价买了票,然………不好就是不好。

53分钟前
  • 爱上一只猫
  • 很差

我想登珠峰

57分钟前
  • [x]
  • 力荐

摄像机真好,摄像师真厉害,扛着机器边爬山还要边找角度拍摄。8848看上去也不过就是个顶,“快拍照快拍照”……登顶在有些人看来是时尚是梦想,但在另一些人眼里只不过是维持生计的日常工作。藏人称之为圣山,内地人却只想着征服它。PS.真!的!好!讨!厌!屏!摄!的!人!

60分钟前
  • 又又
  • 推荐

印象最深的不是那些壮美的风光,而是导演借绒布寺僧人之口所说的那句:现在爬喜马拉雅成了时尚,我有什么话可说呢

1小时前
  • 草木有嘉名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