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力传

HD

主演:伍迪·艾伦,米娅·法罗,帕特里克霍根,John Buckwalter,马文恰特诺弗,Stanley Swerdlow,保罗·内文斯,霍华德·厄斯金,George Hamlin,Ralph Bell,理查德·怀廷,Edward McPhillips,盖尔·汉森,迈克尔·杰特,皮特·麦克罗比,Sol Lomita,玛丽·路易丝·威尔逊,Alice Beardsley,葆拉·特鲁曼,Marianne Tatum,Michael Kell,约翰·罗斯曼,Stephanie Farrow,黛伯拉·拉什,Stanle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83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西力传 剧照 NO.1西力传 剧照 NO.2西力传 剧照 NO.3西力传 剧照 NO.4西力传 剧照 NO.5西力传 剧照 NO.6西力传 剧照 NO.13西力传 剧照 NO.14西力传 剧照 NO.15西力传 剧照 NO.16西力传 剧照 NO.17西力传 剧照 NO.18西力传 剧照 NO.19西力传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西力传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三十年代的美国,随着经济和文化的蓬勃发展,一个名叫西力(伍迪·艾伦 Woody Allen 饰)的男人横空出现在了人们的面前。这个神奇的犹太人被发现混迹于各种各样相去甚远的交际圈里,不同阶级的,甚至是不同种族的,而每当他进入了一个新的环境中,他的身上就会迅速体现出这个环境的特征,有时是心理的同化,有时是生理的变异。  曼哈顿医院的精神科医生们对这个怪异的病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普罗大众亦然,他们亲切的称西力为“变色龙”,一大批以他为主题的文化和商品应运而生,一时间,西力成为了这个时代最炙手可热的巨星。可是,真正将西力当做一个病人来关心的只有尤朵拉医生(米亚·法罗 Mia Farrow 饰),年轻又执着的她致力于治愈他的疾病。长此以往,西力和尤朵拉之间建立了深厚而又真诚的感情,这对立场特殊的爱人能否终成眷属呢?  导演伍迪•艾伦自导自演,以伪文献伪记录的方式,生动又真实的重现了本为虚构的西力的一生。辩护人圣诞坏公公2和反派同居的日子星际旅行:重返地球第五季法村真情越光宝盒(粤语版)完美搭配最美时光遇见你迷失第二季致命钥匙 第一季GT赛车:极速狂飙我的爱1986公主的品格男子汉60天,指定幸存者太坏了恐惧马戏团阿喜南茜的情史第一季拿破仑战争吸血鬼的印记赤裸秃鹰谷穗黄了MONDAYS/如果不让上司注意到这个时间循环就无法结束七月圣诞闭幕奥卡菲娜是来自皇后区的诺拉第一季浴血黑帮 第二季武松(山东版)美丽笨女人林海雪原伤疤的故事龙的世界欢迎回来,旅人兵库篇混世四猴:神猴归来石头纸之死哈德维希十年日本万万没想到第三季罗绍拉在十点钟傲骨贤妻创业先锋

 长篇影评

 1 ) 看来精神病人才是人生赢家

后悔这么晚才看,刚昨天选出我看过的WAtop3,如果今天再选,Zelig妥妥排第一。当我以为这个电影只是说“人应该做自己”时,Woody Allen告诉我不能矫枉过正,“什么都跟别人对着干”和“什么都跟别人一样”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自我否认,都是自卑;当我以为这个电影就是讲了“接受自己”“做自己”时,WoodyAllen又告诉我,为了“融入”和“迎合”而做的伪装是要付出代价的;当我惊叹原来如此怪不得评分这么高时,WoodyAllen用“上下颠覆式横跨大西洋”的段子再一次告诉我“如果你是个精神病人你将拥有很大的能耐”。后来那个“专家”也说“他的错乱使他成为一个英雄”。当我还在深深震惊时,WoodyAllen在最后丢给我们一个问题——“如果Zelig一开始就有勇气说出他心中所想而不是装扮别人,那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我大胆地猜测一下:可能就不会有什么“结果”了。
我看到的最多的都是关于“自我”的问题。但是我觉得还有关于我们作为“他人”时的问题——人们一开始喜欢他,后来又不喜欢他,后来横跨大西洋之后又喜欢他,“这就是20年代”(还说了美国20年代的问题)。可能“他人”的这种毛病,这让我们很难“做自己”,所以错乱才能成为英雄。
最后说一句题外话,我觉得WoodyAllen最大的毛病就是不管讲什么,都离不开男女之间的爱情和婚姻,都必须有这个话题。总是忍不住感叹可惜他是个直男。

 2 ) 做你自己——看《西力传》有感

《西力传》讲述了一个在病态家庭中长大的男人最终获得救赎的故事。西力的童年是在冷漠,暴力和厌弃中度过的。原生家庭把他的姐姐变成了酒鬼,让他的妹妹死于和丈夫的缠斗。而西力则成了一个人格分裂症患者,或者说,他丧失了人格。他演变出一种非常能力,能够随时随地的把自己变成另外一个人。他有时候是办公室职员,有时候则是心理医生,有时候又是油漆工。他时而形体消瘦,时而肚满肥肠;他上一秒还是操着波士顿口音出席上流社交的大亨,下一秒就变成在唐人街鸦片馆里吞云吐雾的中国人。他就像变色龙一样,随心所欲的改变自己的肤色,体型,语言甚至性格。人们发现了他的特异功能,在社会上引起轰动。心理学家集体出动,把他当成一个难得的病例进行各种研究,街头巷尾流传着他的奇闻异事,孩子们唱着他的童谣,大人们开着他的玩笑。他是爆炸新闻,让报纸大卖;他是猎奇对象,给商人无限商机。后来,他的妹妹和妹夫把他关在笼子里各地巡演,一时间“变色龙”声名大噪,人们纷纷掏钱买票来参观这个百变金刚,和他相关的周边产品如唱片,玩具,衣服铺天盖地,层出不穷。

在这场猎奇狂欢中,只有一个人没有参加。她就是尤朵拉。在那个保守年代,尤多拉是少见的女心理医师,开飞机,不结婚。也只有她,看到了西力变色龙外表下迷失的自我,绝望和对爱的渴求。她想治疗他,把他当作一个病人来对待,起初并未得到同行的重视——因为她是个女人。当时美国社会对女人的看法还停留在“她们只适合缝缝补补,当当家庭主妇”。几经周折,尤多拉终于获得了治疗西力的权利。她把西力带到宁静的乡下,在那里开展她的心理咨询。几个月下来,当同行们前来检视治疗进展时,吃惊的发现西力已经变成了一个有主见的人。过去,他不断的变换形象,伪装自己,只因害怕暴露自我,而如今,他却能够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思想了。尤多拉的成就不但让同行刮目相看,给她带来了巨大的荣誉,而且更有意思的是,她和西力相爱了。西力的表白发生在一次治疗过程中:

尤多拉:“说说你对我的看法。”
西力(被催眠):“ 我想跟你上床。“
尤多拉(吃惊,尴尬,很快恢复镇定):“哦。我还以为你不怎么喜欢我呢。”
西力:“我很喜欢你。你脾气又倔,厨艺又糟。你做的烙饼太难吃了,我总是趁你不注意的时候把它们扔掉。我很爱你。我想好好照顾你。哦……拜托你不要再做烙饼了……”

就这样,立志不婚的心理医生和她的病人坠入了爱河,建立起来相当深厚的感情。他们在一起度过了彼此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耶内利克在《美好的美好的时光》中写道:“ 里面是隔开的水晶般的世界,可外界还是想生硬的闯进去。”

就在西力完全康复,准备和尤多拉结婚时,他遭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讨伐。人们纷纷检举他在变色龙时期干的错事糊涂事,要他为此负责。他被告上了法庭,最终以“有伤风化”获罪。巨大的压力导致旧病复发,在西力面临逮捕之际他神奇的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从此杳无音讯,不知所踪。

大众很快有了新的娱乐对象,慢慢就把他忘了。几年之后,“变色龙”这个轰动一时的传奇人物早就成为一颗不起眼的尘埃,湮灭在历史之中,消匿于记忆之外。
只有一个人没有忘记。那就是尤多拉医生。她尝试了各种途径寻找西力,但是都不了了之。深刻的思念让她寝食难安,度日如年。直到她从希特勒的演讲中突获灵感——害怕暴露自我的变色龙是否会藏身于狂热的乌合之众中间呢? 抱着一线灵感,尤多拉只身前往经济萧条,战事纷乱的德国,想要在万人之中找到她朝思暮想的心上人。

“到处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 张爱玲 《倾城之恋》

也只有在电影里,尤多拉才能够在疯狂的群众中间保全自我,安然无恙。当第三帝国统治者引领千万人群情激愤时,她却在这群神经症患者中找到了西力,与他相认,相拥,相吻。

再后来,在一次飞行危机中,西力的“变色龙”再次激发,他瞬间成为了飞行员,成功化解了危机,挽救了自己和尤多拉的生命。于是他又一次回到了众人的视线,上了新闻头条,只不过这一次,他既不是猎奇对象,也不是流氓被告,而是民族英雄。

这部电影堪称神作。在叙事结构方面,它开创了仿纪录片形式的先河,用人物访谈+旁白讲述了西力的传奇人生,几乎以假乱真;在内容方面,它以西力和尤多拉的旷世奇恋为主线,探讨了精神分析,催眠,原生家庭对孩子心理性格塑造的深远影响,讽刺了人性和极权主义,闪烁表达了性别平等的倾向。可谓包罗万象。无论从构思角度,故事情节还是思想深度上,《西力传》都极富观赏价值。

西力在从“变色龙“回归正常人之后,发表了一段演讲。演讲中有一句话博得满堂喝彩:“无论如何,你都要成为你自己。”——这句话其实典型的反应了美国民族的根本意识形态:推崇个人主义,反对群氓。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一意识形态得偿所愿的感染着地球上其他民族和国家,甚至连讲究集体至上的东方国家也被渗透。毕竟,现在中国的年轻人有一个基本认识:我的事情应该由我自己做主。尽管这个意识还不够牢固,常常为外界环境所左右。尤其是女性,她一直被指导着从男人的视角看待自己,通过男性文化的方式,将自己的身体拆开,带着严苛的目光挑剔自己的身体部位。所有的女人,无论胖瘦,开口免不了谈减肥;生活中充斥着“好女不过百”,“过25就剩女” 之类的愚蠢言论,20岁的城市姑娘就开始担心自己会嫁不出去——中国女人正在陷入前所未有的焦虑状态中。

做你自己。是中国女人目前最需要的一味解毒剂。唯有成为你自己,才能摆脱愚见的困扰,言论的绑架,重获内心的平静与安宁。你要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当前社会,文化是继续着对女性肉体的利用,掠夺和限制的,男性群体是持续着对女性自主欲望的厌弃的。你要知道,你的身体是属于你自己的,它从来都是一体的,从来都是跟你的精神,历史,体验紧密相连的。你是你自己的主宰,你活着不是为了讨好别人。

无论世道如何险恶,请保持警觉,做你自己。

 3 ) 《西力传》影评:Zelig,你为什么要变成别人的样子?

1912年,卡夫卡笔下的格里高尔·萨姆沙变成了一个大甲虫最后死在家中。不过,人类的异化没有停止,甚至在不断有着新花样。1983年,伍迪·艾伦拍摄了一部真·变形记——伪纪录片电影《西力传》。『伪纪录片是指采用纪录片的形式或风格拍摄的虚构电影,故事情节都是经过设计的。它可以使用纪实摄影技术,运用编造的布景、演员或情景,并且它可以使用数位效果来改变拍摄场景甚至创建全合成的场景。在《西力传》中,伍迪·艾伦邀请了数位作家出演自己作为访谈嘉宾,使用了技术手段拍摄制作出了Zelig具有美国二十年代风情的“历史档案”。』 Leonard Zelig,犹太人,不管是他个人还是他的民族在整个20世纪初都处于食物链底端,他的原话是这样的,“我哥哥殴打我,我姐姐殴打我哥哥和我,我爸爸殴打我姐姐、我哥哥和我,我妈妈殴打我爸爸、我姐姐、我哥哥和我,我们的邻居殴打我们全家,而上边的社区殴打我们社区”。他没有像格里高尔那样真的异化成了一只甲虫,而是像变色龙一样在人群中变幻着形象。接近上流,成为上流;走进贫民窟,成为贫民。他的“变色龙症”超越了一般对举止的精心模仿,而是病理性的改变身体特征——甚至可以在谈话间成为胖子或者黑人。

自动变成胖子的Zelig

在《西力传中》,伍迪艾伦凭借媒体或者大众对Zelig的态度对娱乐至死进行了入木三分的讽刺。对Zelig病症的探讨很快在媒体和大众的期望下转向成为对病症症状的猎奇。Zelig开始频繁地占据各大报纸的头条,而医院配合地许可进行各种实验。人们很快为Zelig取好了“变色龙”的绰号,创作了流行歌曲和蜥蜴舞。人民们在为这种病呐喊,理所应当地觉得这是一种狂欢与幸运,值得去欢呼与爱戴。

在Zelig被Dr. Eudora初次治愈后,这种爱戴达到了顶点。人们邀请Zelig去演讲,去教育儿童,去宣讲“美国精神”。登高易跌重,这不仅是一句老话,还是某种戏剧写作方式,Zelig不负众望地被爆出了丑闻。尽管这是一部伪纪录片,但也让身为观众的观众觉得Zelig的急转直下是一个媒体策划好的故事。 尼尔·波兹曼曾经说过,人们总愿意在无聊或者无助的浪潮中造神,用他来承受盲目的乐观与媚俗的激情,而在将要尽兴的时刻,又渴望找出神的破绽,合力将这座神摔碎并唾弃他。《西力传》以伪纪录片形式呈现,在Zelig的治疗片段中穿插真人访谈,其中有文学家饰演自己入镜。其中一位就是欧文·豪,他以真实的他自己向我们总结Zelig狂热的起伏,“整个美国的二十年代,人们总是疯狂地喜欢一个人,又憎恨他,又因为惊人的表演重新喜欢他。现在有什么变化么,我觉得没有。”

神意味着不能有任何的错误与软弱。人们这样要求着聚光灯下的英雄。但没有人能真的没有弱点,他总会掉下神坛,连人权也被剥夺。

真·欧文豪

在Dr. Eudora出现之前,《西力传》中无Zelig。他以一种病症的形式存在,穿戴他人的品格,没有自我。在被他家人利用时,他配合地朝观众们微笑着。而在无人围绕时,他只会呆呆地望着天空,仿佛一个空有躯体的nobody。他原本只希望融入环境,而现在却反而被人注视,而且并不是友善的注视。

Dr. Eudora是唯一坚持Zelig是急需治疗的病人。

她催眠Zelig,温柔地问他:“Zelig,你为什么要变成别人的样子?” “因为安全,和别人一样就有安全感了,我希望受人欢迎。”Zelig闭着眼睛回答道。

我们很熟悉Zelig的想法。面对人群,我们会寻找帮助自己快速融入的话题,挑选不那么扎眼的装扮,使用友善的表情与语调,像扑火的飞蛾一般冲入火焰中消灭自己。Zelig初次患上变色龙症是因为学校同学在讨论一本极其难读的书的时候,他觉得没读过很难堪,所以选择了撒谎,自此一发不可收拾。

他抗拒被治疗,因为这太令他手足无措了。当我们可以融入一切群体,往往说明我们无法脱离群体。失去对照,即意味失去身份。当有人与你坦白内心,我们会不知道怎么回应,因为我们既不能模仿一个迷茫的人也不可能模仿出他内心的想法。这对他毫无帮助,这对这个世界毫无帮助。Zelig的病症让他丧失自我,无法与人倾心交谈,只能困于浮华的寒暄,如堕谜团。

失去对照的Zelig

伍迪·艾伦编的剧本里总有无数关于人生的笑话,《西力传》也不例外。Zelig曾去问拉比(犹太人中的智者阶层)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拉比用希伯来语回答他,Zelig说他听不懂希伯来文,拉比接着告诉他那么他需要先交600块学习希伯来语。你要与人谈谈人生,人家只想与你谈谈荷包。对你重要的问题,很可能对于人家来说只是例行公事顺水推舟。

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物种,带着各自沉重又无限的宇宙,从遥远的童年向死亡走去。不管你是谁,我确定你有无数想说的,需要在词语的海洋里乘孤筏打捞。这种过程是苦闷又危险的,需要长时间的沉思与演绎,推测从别处借来的理论与文法,判断它们的沉浮左右,再寻找时机认同或者否定它们。最后你拥有了自己的想法。而没人能保证自己的想法始终是与大众一致的,除非你放弃自己的想法,就像Zelig一样。

当然我们很少真的能成为Zelig,甚至完全失去自我都极其少见。更常见的是我们想方设法地保留一点自我,用沉默遮盖着它们,任它们在体内白白燃烧。如果你不打开它,你就可以假装它们一直都在。但他们真的一直都在么?

每一种鼓励个人可以渺小如尘土的主义,最后都将默许行为可以扭曲如蛆虫。存在的维度在于自我,需要被尊重,值得与自己喜欢的生活待在一起。这种喜欢的生活不需要被精英主义所捆绑,不需要追求同一个范式,不需要进行同一种献身,不需要拥有同一种结局。

只有说出没读过某本书,才能结交到同样不喜欢那本书的朋友。只有说出不喜欢,才能与别的喜欢在一起。也许这需要付出代价或者被称为“奇怪的人”,但很可能会有新的收获。做选择不就是开盲盒么,那起码得挑一个合心意的盲盒。

Zelig最终被Dr. Eudora的完全尊重治愈。他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尽管有些人批评这些想法浅薄无知,但他收获了Dr. Eudora的爱和自己。脱离掉病症之后,他是一个平凡的人,拥有普通的幸福——这倒呼应了伍迪·艾伦在他自己另一部电影中所说的:“每一种普通可悲的生活都是幸运的,因为我们实在没法想象那些真正不幸的人是怎么活着的。”

Dr. Eudora和Zelig

我很喜欢小说《暗店街》里的一个概念。沙滩人,即丧失踪迹的人。

他们某一天从虚无中突然涌现,闪过几道光后又回到虚无中去。美貌女王。小白脸。花蝴蝶。他们当中的多数人,即使在生前,也不比永不会凝结的水蒸汽更有质感。于特给我举过一个人的例子,他称此人为海滩人:一生中有四十年在海滩或游泳池边度过,亲切地和避暑者、有钱的闲人聊天。在数千张度假照片的一角或背景中,他身穿游泳衣出现在快活的人群中间,但谁也叫不出他的名字,谁也说不清他为何在那儿。也没有人注意到有一天起他从照片上消失了。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就是沙滩人,而世界就像沙滩,“沙子只把我们的脚印保留几秒钟。”

所以在这短短几秒钟里,我想问你:

“Zelig,你为什么想要变成别人的样子?”

“尼尔·波兹曼真的这么说过么?”

导演/编剧/主演:伍迪·艾伦(听说他还会爵士单簧管)

 4 ) 《西力传》:生活就是逢场作戏

《西力传》:生活就是逢场作戏
文/姜小瑁
2013-11-05

在后《安妮·霍尔》与《曼哈顿》时代,伍迪·艾伦再次创作了一部将载入影史的影片《西力传》。在《西力传》的剧本全部成型、只待电影开拍的时期,艾伦觉得白白浪费掉时间太过可惜,于是便在等待开拍的空当,用两周的时间又创作了一部轻喜剧《仲夏夜绮梦》。最终两部电影几乎是并机拍摄,但因为《西力传》的后期太过复杂,所以它在《绮梦》后才进入观众的视野。从此,伍迪·艾伦开启了自己与米娅·法罗合作的黄金时期。作为伍迪·艾伦的新缪斯,米娅·法罗为他带去了新的灵感——《西力传》中心理医生Eudora Fletcher一角是艾伦为法罗量身打造的,她也陪伴艾伦走过了《开罗的紫玫瑰》、《汉娜姐妹》、《岁月留声》等等辉煌的年岁。但这段一度被媒体传为佳话的感情最终还是狼狈收场,艾伦与法罗的养女宋宜之间的恋情一时间成了巨大的八卦谈资,米娅·法罗本人的反应与言辞也十分激烈。但直到现在,每当谈起米娅·法罗,伍迪·艾伦仍旧对她的才华赞不绝口,自己自荐的六部影片中有三部都是与米娅·法罗的合作之作,这其中就有口碑票房双收的《西力传》。

《西力传》讲述了一个名叫Leonard Zelig的人的传奇——他可以根据环境的不同改变自己的身份甚至外貌。当Zelig靠近一个胖子时,他自己也会变成一个胖子;当他跟中国人在一起时自己也会变成中国人,并讲一口流利的中文;当他跟心理医生们在一起时,Zelig也会变成他们的一员,大谈特谈自己对弗洛伊德的见解,并且确信自己在纽约的一所大学里教授关于心理学与自慰的课程。因此,这个传奇人物被赋予了“变色龙”的绰号,他也成了消费群体心中的奇观。在催眠状态中,Zelig跟他的主治心理医生Eudora Fletcher承认他的这个特异功能始于一次蒙羞的经历。有一次,一个朋友问他对于《白鲸》这本书有什么看法,Zelig没有读过这本书,但是又怕说出来会丢面子。从那以后,他就有了这种逢场作戏的本事,而他也在多重人格之间不停地游走,失去了属于自己的人生。但逢场作戏的本事并不是谁都能有,它需要完全抛开自我的能力与精湛的演技。

在《西力传》中,表演大体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浅层的,即伍迪·艾伦、米娅·法罗与众多演员们对电影中虚构人物的刻画;另一个是潜层的,即Zelig这个虚构人物对他的多重身份的演绎。因此,若要小谈《西力传》中的演技,我们也需要从这两个层面入手。
 
浅层:演技与记录
《西力传》的成功不仅归功于伍迪·艾伦无尽的想象力与后期制作的良苦用心,它也要归功于演员们精湛内敛的演技。就伍迪·艾伦来说,他再次通过肢体语言塑造了一位在心理世界处于边缘、但在消费世界却被推至中心的“怪才”——人们关注他、消遣他、追捧他,但却没有人真正关心他,除了心理医生Eudora。伍迪·艾伦依靠自己的喜剧功底,不仅生动地演绎了Zelig的多重生活,还将Zelig对人群的恐惧、对周遭的不解和自我迷失的孤独刻画得淋漓尽致。在影片展开的前部分,Zelig被跟自己有一半血缘关系的姐姐接回家中,从此便成了姐姐的摇钱树。人们花钱来看Zelig变换形态,就像他们花钱到动物园去看动物一样。在一次“变身”成印第安人后,真正的印第安人的面部表情好像是面对镜头时的不知所措,而Zelig的表情则是深深的不解。伍迪·艾伦精湛的演技不仅将这个桥段的喜剧效果放大至极,更是将Zelig这个喜剧人物的悲剧人生铺陈到整个画面。而这里的构图也巧妙地形成了讽刺的效果:Zelig虽然占据着图像的中心,虽然他此时是万众瞩目的焦点,但他的内心实则处于极其边缘的位置,他的孤独与恐惧无人分享。

除了主要人物之外,次要人物们的表现同样精彩。在《西力传》刚刚成型之际,伍迪·艾伦并没有想刻意用纪录片的手法来拍摄影片,他只是希望能够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去表现这个故事。所谓现实主义,不仅仅是拿掉矫揉造作的浪漫成分——如《西力传》中两部戏中戏所反讽的那样——现实主义需要用写实的表现手法,这体现在表演上就需要演员去模仿现实中的人在镜头前的状态,而不是去展现自己作为专业演员面对镜头时的素养。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演员们很圆满地完成了这个任务。比如刚才提到过的印第安人,他略显僵硬的微笑和眼球的微小运动就很精准地捕捉了普通人面对镜头时的局促(但不知他是否确实为没有接受过表演训练的群众)。许多表演被采访者的演员也没有十分流利地背诵剧本,而是时不时地加进去几个口误与语音的重复,就像现实生活中我们都会做的那样。印象最深的是在Zelig因为“性丑闻”身败名裂后,几组被采访者的视频被调出来指摘Zelig的罪行。其中有一位老太太和他的老伴拘谨地站在镜头前,老太太用慢悠悠的、极不自然的语调指责着Zelig的过失,很明显台词是事先准备好背下来的。对于一名演员来说,表演得流利自然或许并非易事,但表演得如此不自然更是难上加难,因为这样的情节设置需要他们抛弃掉自己作为演员所接受或积累的所有表演经验,去还原或者演绎一个从来不知道如何在镜头前表现自己的普通人。从这个角度来讲,这些看似漫不经心、毫无技巧可言的演技值得我们的尊敬与赞美。
 
但《西力传》的浅层表演不仅仅只是技术上的问题,它也引导我们去思考影片之外的问题,那就是纪录片与演技的关系。每每面对一部纪录片的时候,我们倾向于将它视为对真实情景与真实状况的忠实还原。毕竟,纪录片如果不发挥记录的功效,那这个头衔又从何谈起呢。但且不说纪录片创作者的立场与视角可能会对影片信息的传达造成一定影响,单凭伪纪录片这种影片类型的存在,我们或许就应该思考:记录片所“记录”的内容是否可以仰仗纯熟、自然的演技被再造甚至创造?Zelig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但电影创作者同样可以通过自然纯熟的演技把他演绎得像个真实存在的人,可以通过艺术手法把他融入到真实的历史中;Zelig甚至可以和菲茨杰拉德、科尔·波特和希特勒这些真实的历史人物扯上关系,让我们一时分不清是不是自己才疏学浅所以才没听说过这样的一个人。通过日常经验我们也可以多少感知,当我们意识到摄影机的在场时,自己的状态与私下的状态完全不同。在影片中,Eudora Fletcher自己也在隐秘处安置了一个摄像机,想记录Zelig的行为。毕竟,如她所言,人们不仅仅想读到这个传奇,更想亲眼看到变形的过程。但这个隐藏摄像机很快被Zelig发现。意识到观众在场后,Zelig很热情地跟摄像机,或者说摄像机所代表的观众的凝视打招呼,并且还尝试了眼神的交流——当然这些伎俩多次出现在伍迪·艾伦的影片中,比如《安妮·霍尔》,再如《怎样都行》(2009)。虽然Zelig在发现摄像机后并没有呈现出很明显的行为变化,但我们也不禁思考,那些用镜头记录的“真实场景”到底有多少,或者说在多大程度上,是完全真实的呢?这或许并非《西力传》和伍迪·艾伦所关注的命题,但它仍旧值得我们思考。
 
潜层表演: “a symbol for everything”
或许《西力传》更为观众所津津乐道的是Zelig本人在不同情境下逢场作戏的高超演技。在催眠状态下,当这条变色龙褪去全部的防御和伪装,我们得知他的超能力来自自己对融入环境、对不被察觉、以及对得到爱的一种强烈的渴望。为了充分融入周围的环境,Zelig必须有极高的演技,他必须放弃所有属于“自我”的品质,在把自己变透明的同时还要将自己变成一面镜子,成为他周遭的人的生理与心理镜像。这个能力使Zelig足以对得起“演员”甚至“艺术家”的称号,或者用《西力传》中旁白的说法,他是一个“performing freak.”在一次次的身份转换中,Zelig迷失了自我,他什么都可以成为,但却什么都不是。Zelig在多重生活中展现的演技不仅仅是喜剧效果所必需,这更是悲剧效果所必需——只有一个没有自我的人才能被塑造成各种形状。
 
更重要的是,Zelig的人生像是一篇充满辛辣讽刺的荒诞寓言。Zelig这面演技颇高的镜子所投射出的不仅仅是电影中人物的模样,更是荧幕之外我们的生活的模样。奔波忙碌,随波逐流,许多人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保持人格的愿望,把生活变成了一场又一场的表演,生活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演技精湛与否。伍迪·艾伦曾表达过自己对这种现象的担忧,他认为正是这样的心理才助长了纳粹的威风,在《西力传》中,我们也看到Zelig为了求得自保而加入了纳粹的阵营。在电影中,精湛的演技值得我们的赞颂,但若这门古老的技艺渗透到生活中,它到底是福还是祸呢?或许这是《西力传》的潜层表演抛给我们的问题。

 5 ) Notes

"Though the shows and parties keep Zelig’s sister and her lover rich and amused, Zelig’s own existence is a nonexistence. Devoid of personalities, his human qualities long since lost in the shuffle of life. He sits alone, quietly staring into space, a cipher, a nonperson, a performing freak. He who wanted only to fit in, to belong to go unseen by his enemies and be loved neither fits in nor belongs is supervised by enemies and remains uncared for."

"I hated my stepmother. I don’t care who knows it. I love baseball. It doesn’t have to mean anything. It’s just very beautiful to watch. I’m a Democrat. I always was a Democrat. Brahms is just always too melodramatic for me. You have to be your own person and make your own moral choices, even when they do require real courage. Otherwise, you’re like a robot or a lizard."

"Kids, you got to be yourself. You know, you can’t act like anybody else just because you think they have all the answers and you don’t. Be your own man, speak up, say what’s on your mind. Maybe they can’t o that in foreign countries, but that’s the American way. You can take it from me because I used to be a member of the reptile family, but I’m not anymore."

"The thing was paradoxical because what enabled him to perform this astounding feat was his ability to transform himself. Therefore, his sickness was also at the root of his salvation, and I think it’s interesting to view the thing that way. It was his very disorder that made a hero of him."

'"Wanting only to be liked, he distorted himself beyond measure,” wrote Scott Fitzgerald. “One wonders what would have happened if at the outset he had had the courage to speak his mind and not pretend. In the end, it was, after all, not the approbation of many but the love of one woman that changed his life.”

 6 ) 是西力还是伍迪·艾伦:都市中的“异乡人”

1983年的伍迪·艾伦自导自演的电影《西力传》(又译《泽里格》)是他迄今为止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之一,该片采用伪纪录片的手法虚构了一个关于“变色龙人”的故事:20世纪初一个名叫西力的犹太人,他没有自己的个性,每当进入了一个新环境和群体中,他的身上就会迅速体现出这个环境的特征。西力可以变成与他在一起的任何人,如黑人、胖子乃至变成拥有不同政治立场、说着不同语言的人,就像变色龙一般产生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变异。

西力是一名典型的终极从众者,荒诞背后不免隐含着对自我身份的失败认同。 存在主义的观点里,一个人何以成其为他自己,在于他如何做出选择,而非他的身体或灵魂,一个成熟的人存在的价值正是他拥有着独一无二的立场、态度和标准。电影中,西力在接受了催眠后,解释说他选择和别人保持一样是因为“那样安全”、“想要招人喜欢”,告诉心理医生他从小就因为犹太人身份被反犹分子欺负,在同龄人群中被排挤,因而他有足够的动机选择在同化模式里寻找安全感,这是从众行为的深层心理动机。结果就是招致了一个“非本真”的自我,以他人的行为方式为标准随波逐流,甚至不问选择的合理与否,久而久之在人群中异化、沉沦。 值得一提的是,伍迪·艾伦作为“纽约客”是他不可被忽略的身份,所以他在电影里表现犹太人的生活总是会被人看作是带有自传色彩的烙印(虽然他极度傲娇地不承认)。 1935年他出生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的一个犹太家庭。追溯历史,美籍犹太裔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涌入美国并通过努力实现了显著的向上流动,并逐渐达到与普通美国人经济、政治结构上的同化。随着多年的代际更替,犹太裔美国人早已与普通美国人并无二致。就伍迪·艾伦的成长经验而言,他是犹太知识分子顺利融入美国文化和经济结构的代表:曾于青少年时期进入纽约大学接受教育(尽管由于个人原因最终辍学),又因为知识广博、天赋异禀很早便能挣得优于大部分同侪的薪资,成年后顺理成章进入戏剧电影行业并很快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但这不代表着如他这样的相当一部分犹太人内心的真正安宁,“尽管在学界、艺术界、商界和政界都占据着突出地位,但是犹太人仍然觉得自己是局外人,因此也不具有稳固的影响力。”(马丁·N·麦格:《族群社会学》)社会上根深蒂固的反犹思想和犹太民族长期流动生活于异族文化的夹缝中,一种对于自我认同的困惑、强烈的非我、局外身份是犹太民族伴随终生的边缘和疏离,让他们成为了“异乡人”的原型。 对于伍迪·艾伦来说,犹太人身份是他的人生和所有作品所抹不掉的一层底色,尽管艾伦极少在访谈中主动谈及犹太人的身份对于他艺术生涯的重要影响,但他所有的电影作品里几乎都是以生长在纽约的犹太人作为主角,从事着“犹太人干的”职业——比如编剧或者节目制作等文化行当,人物无时无刻不透露出因为焦虑和紧张而导致的行为失调。比如《安妮·霍尔》里面,那个会把“Did you eat?”听成“Jew eat?”的神经质。 熟悉艾伦的人都知道,他大部分作品的主人公都相互关联,即便在不同电影里会以不同的角色出现,也是在反复诉说着同一种命运,只有将他们放在一起作为比照时才会产生最终的意义,也许是为了揭示出导演自身所处的荒诞困境? 伍迪·艾伦的“异乡人”情结如同荣格理论中的“集体无意识”一般是一种本能的创作动机,即使当今的美国犹太裔群体正处于成功同化的进程中,但犹太文化因素对艾伦情感和心理的结构性作用早在他出生前就己经产生,且命中注定。

在西力得到最终的拯救之前,他身着军装出现在了希特勒的某次集会上,借艾伦在电影里以索尔·贝娄做出的评价:“在他身上有一种东西,那就是渴望湮没于大众之中,渴望默默无闻,而法西斯主义正好为西力提供了这样的机会。”与众不同有时候意味着被排除在秩序之外,极权主义恰是利用了个人渴望融入集体的心理,如阿伦特所言,意味着私人及公共生活都包摄在了一个囊括一切的统治过程中,极权主义剥夺了存在感和现实感。 “当你放弃了真正的自我,渴望受人欢迎、融入群体,无论是在生活的层面还是政治的层面,都是非常危险的。渴望被一个强大的人格统治会导致彻底的顺从和意志的屈服。” (伍迪·艾伦著:《我心深处》)伍迪·艾伦坦言这是他想要借《西力传》表达的潜在主题之一。 《西力传》表现出了一种具备现代性的“异乡人”经验,且并不仅仅针对犹太人而言。现代社会就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集体,像犹太人曾经那样艰辛地排除异质、消除差异融入美国大众社会的同化是一种生存的策略。然而人的存在关乎着个中偶然和自我选择,因此面对无处不在的“集体”强权,个体也将不可避免地走向无法融合的疏离。当然,伍迪·艾伦是拒绝被同化的那一个。

导演最终以尤多拉医生的爱情化解了西力的病态,“爱”才是最终的拯救,“毕竟,最终改变了他人生的,是一个女人的爱,而不是众人的认可。”伍迪·艾伦比起卡夫卡还是要乐观得多。 很明显,《西力传》是一出自嘲喜剧,伍迪·艾伦简直就是不加收敛乐此不疲地作践自己挖苦世人。凡喜剧都是以不安全感为基础的,不然你看为什么卓别林或周星驰的喜剧背后总是渗透着浓浓的悲观。艾伦玩弄着现状和理想之间的差距,实则是将自我装入了喜剧无政府性的安全阀,是对抗异化的生存态度,也是他的明智所在。

 短评

伍式喜剧巅峰之作,伪纪录风格以假乱真,奥妙之处只可意会,观影体验如读博尔赫斯小说。

4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9/10。虚拟艺术的真实感,使用老新闻电影素材、做旧的黑白照片和真实名人采访,第一和第三人称叙述不断交织,将严肃可信的资料与虚构夸张的奇人奇事混为一谈,喜剧效果呼之欲出;影片极力批叛了政治、娱乐谈资、社会团体从个体身上捞取名利的贪婪,从众效应的舆论暴力进一步剥夺了人的安全感和独立性。

5分钟前
  • 火娃
  • 力荐

伍迪艾伦44部达成。应该是老头“最重要”的片儿?伪纪录片,很好玩。倒是从里头看出许多后来发酵成为[午夜巴黎]的小点子(比如嵌入历史的方式)。其实这个虚构的人物介入的30年代美国,大约也是某种“黄金年代”。不过看到苏珊·桑塔格和索尔贝娄还是吓了一跳……

9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不需要你笑出声,心领神会嘴角微扬即可。这是才华、智商、技术和喜剧融合的范本。通篇洋溢乐观的态度、神经兮兮的疯闹,以及小中见大的魔力!

14分钟前
  • 枯川满
  • 推荐

完了,有点“连伍迪·艾伦的电影都有太晚看的了”的感觉。应该比这样更喜欢才对。从任意一秒钟开始都能入戏。

16分钟前
  • Ocap
  • 推荐

天才之作,无处不透露黑色讽刺的喜剧效果,大有马克吐温小说在电影上放映的感觉。实在惊叹伍迪的才华,这样的荒诞的伪纪录片风格,好玩好玩~~8.5

21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我总觉得...形式这种东西不能玩得太过...

23分钟前
  • 大宸
  • 还行

天才之作,看过的伍迪老头最棒的作品。极力推荐。“嘿,那就是20年代的美国。可是美国人什么时候变过呢?”

26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目前所看伍迪片中最佳!极尽嘲讽之能事,入骨三分,鞭挞入里,最难的在狠狠耍了番“现代变形记”后又来一个温情无比的结尾:能让他不再变形的不是获得公众认可,而是一个女人的爱;伪纪录片形式煞费苦心,爵士年代场景还原逼真,几个惊天酱油,剪辑合成真不错;你永远无法想象他脑袋里在琢磨些什么。

2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简直不知道伍迪艾伦脑子都装的什么!一个现代性人格的寓言,形式也很敢。索尔贝娄和苏珊桑塔格都是真人么震惊到了。。。

34分钟前
  • 食菠萝
  • 推荐

我完全服了Woody Allen,这个样的片子他都能想得出来,特效太他妈牛逼了,完全以假乱真啊。而且真喜欢他的喜剧,那么有程度有思想水平。

37分钟前
  • 思阳
  • 力荐

感觉被「伍迪·艾伦」给骗了!在不剧透的情况下直接观影,一开始还误以为这是他拍的纪录片?可印象里这部豆瓣8.9高分的电影不是纪录片啊?→原来是伪纪录片方式拍的伪传记电影。这个古灵精怪的创意,加上大量的台词解说,还真是符合伍迪艾伦的话唠风格。而看那些年代久远的黑白影像,让我联想到《阿甘正传》里类似的以假乱真设计。—— 被催眠后的西力:我哥哥打我,我姐姐打我哥哥,我爸爸打我姐姐和我哥哥还有我,我妈妈打我爸爸和我姐姐、还有我和我哥哥,邻居们打我们家人,下个街区的人打我们的邻居和我们家人。😂

39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小伍迪可塑性之强的绝佳例证,虽然演什么都像他自己。MIA的扮相怎么这么老...

42分钟前
  • 小岩菽
  • 推荐

那段呼唤伪装身份的心理治疗片段,说伍迪艾伦只是为了爱开玩笑是不够的。

46分钟前
  • Manchild
  • 推荐

伍迪·艾伦最佳之一。1.伪传记纪录片形式,做旧胶片、历史影像资料、访谈、搬演及煞有介事的画外音穿插混融,共同呈现出20世纪20-30年代的浮华与危机。2.节奏酣畅淋漓,笑料段子层出不穷,反讽针砭力道狠辣,70多分钟时间仿佛无所不包。3.Zelig的变色龙/changing man异能恰是对现当代社会人人饰演多角、在高速、高压和虚荣心的作用下失去真我的象喻,群众的猎奇、看客与道德审判心理以及媒体的包装与逐利亦在片中彰显得淋漓尽致。4.以病人来诊断时代的顽疾,无所适从、变化无常的人心一如上下颠倒式的飞行逃生。5.桑塔格与贝娄亦参与访谈,历史影像与虚构搬演通过剪辑与特效无缝结合,后启阿甘。6.这回,伍迪竟在高扬的结局中肯定了真爱的力量。7.为两对分裂人格连体婴治疗-可收8人治疗费;高级自慰课-若我不在那儿,他们自己就会开始的。(9.5/10)

50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很精巧的反类型纪录片。要说这是精心假造的人物传记,不如说是美国社会当时需求的斑驳倒影。泽力格把与环境融为一体看得太重,太害怕与众不同,把自身弄成了变色龙。你爱我像谁,扮演什么角色我都会。如他所说“如果你是精神病,你将无所不能。”但最后他终于在爱中找回了人格独立、实实在在的本我。

52分钟前
  • 煎饼菓子兔
  • 力荐

四星半,包含诸如默片、征兵广告的解说员语气、黑胶唱片似的音乐等各种元素的神奇传奇;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更有意思:在美国某个人一心想变的与周围人一样,被看成是严重的病,一溜医生想方设法治愈你,窝们呢?和旁人不一样倒被当成“病人”了,千方百计奉劝你一定要一样噢,是为了你好噢

56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推荐

《变色龙》也许不是伍迪艾伦最好的作品,但无疑是他最具艺术野心同时也是最被主流观众所冷落的一部佳作。

60分钟前
  • 易老邪
  • 力荐

1.改变他的不是公众对他的认可,而是因为一个女人的爱。人,往往是这样,难道不是?2.伪纪录片的形式显得惟妙惟肖,有趣。3.让自己的处境变得安全和不会犯错误的一个方法就是让自己变得跟其他人一样,但是这也让自己失去了个性,失去了自己。4.剧情一波6折,很给力啊。

1小时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伍迪·艾伦用他对那个时代的熟悉与热爱和对这个世界的洞悉和解剖成就了这部奇妙的伪纪录片。

1小时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