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兹帝国第一季

全6集

主演:黛博拉·艾里德,布兰登·柯伊尔,萨拉·奈尔斯,赫米奥娜·诺里斯,Emmanuel Imani,内卡·奥科耶,Adeyinka Akinrinade,C·J·贝克福德,奥拉·奥雷比伊,莎芙蓉·霍金,保罗·福尔曼,Jumoke Fashola,Olivia Bart Plange,卓丹·邓,休·夸希,Craig Russell,特雷弗·坎斯瓦兰,格洛里亚·奥比安约,维克多·雨果,皮埃尔·伯格曼,车·卡特赖特,德尔罗伊·阿特金森,朱迪·勒沃,马赛厄斯·瑞姆普勒,Julia Westcott-Hutton

类型:美剧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22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理查兹帝国第一季 剧照 NO.1理查兹帝国第一季 剧照 NO.2理查兹帝国第一季 剧照 NO.3理查兹帝国第一季 剧照 NO.4理查兹帝国第一季 剧照 NO.5理查兹帝国第一季 剧照 NO.6理查兹帝国第一季 剧照 NO.13理查兹帝国第一季 剧照 NO.14理查兹帝国第一季 剧照 NO.15理查兹帝国第一季 剧照 NO.16理查兹帝国第一季 剧照 NO.17理查兹帝国第一季 剧照 NO.18理查兹帝国第一季 剧照 NO.19理查兹帝国第一季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理查兹帝国第一季美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剧和HBO《继承之战》有相似的基调。故事横跨纽约和伦敦两地,聚焦一个英国黑人家庭,以及这个家庭的野心,和他们面对不幸时的反应。  白手起家的Stephen Richards建立了一个美妆帝国,他总能如愿以偿、点石成金,就连抛弃第一任妻子和Nina、Simon两个孩子,对他来说也成了一件好事。Stephen与更年轻的第二任妻子Claudia安顿了下来,有了另外三个孩子:Alesha、Gus和Wanda ,成年后的Nina和Simon则在纽约成功打拼出了自己的一番事业。  但当Stephen经历了一场中风后,他的两个世界开始碰撞崩塌,秘密与谎言浮出水面,商业帝国的未来危在旦夕。实习医生格蕾 第十八季异种魔蝎丑女贝蒂 第三季新夏威夷神探第五季法国大革命之谜死亡预谋轮回现实行尸走肉 第四季超级女警(粤语版)辣手迷途2001沉默之像大保镖2015证言莎乐美暗夜情报员第一季武神主宰2023生死狙击 第一季种马兄弟困兽2023虹色萤火虫,永远的暑假给女人的爱鬼话连篇粤语版忏情记拴线的气球黑马听说爱情来过2010女儿太极张三丰圣诞已近梦游女杀手人类的呼声2020铁拳浪子小男人周记3之吾家有喜黑色弥撒九命奇冤梁天来吕正操1942地牢女孩明堂星际旅行:下一代 第五季你恋爱了吗?

 长篇影评

 1 ) 看这部剧之前建议了解一下以下的背景知识,否则你可能会看不懂剧情

先转几篇文章,是关于本剧的历史资料,毕竟里面出现的人物都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真实人物(或者有原型)。所以不看一下相关资料根本不了解这剧情是啥。
资料1:http://tieba.baidu.com/f?kz=905473204
资料2:http://www.hinews.cn/news/system/2010/10/28/011364939.shtml
资料3:http://tieba.baidu.com/f?kz=941193733

需要提醒一句,这里面的人绝对不是山鸡或者程浩南一样的无名小混混,而是杜月笙一样的级别,都是那个时代的著名人物,当时美国媒体业很发达,所以关于他们的记载相当多。

这部剧是经过精心的历史资料考证后,制作出来的历史剧,绝不是什么瞎编的剧本弄出来的剧情。

下面专门的说几个角色
1.男一号 NUCKY
NUCKY的原型是Enoch Johnson,其英文维基页面如下:http://en.wikipedia.org/wiki/Enoch_L._Johnson
在现实中的美国历史上正如剧中所说,是一个腐败的政治家+黑帮头子。当时的NUCKY可谓权倾一时,敢在大西洋城内公然卖酒,不过最后还是被国税局的人给捉了(税务部门很威武就是了)

2.男二号 JIMMY的死党AI(即阿尔)
好多人觉得此剧情节沉闷,在一些次要角色的身上放的时间太多,还经常“拉家常”,一点也没有看《教父》的味道,其中被人责难较多的就是JIMMY和其死党AI在外面游荡混事业的经过了。
实际上有如此想法主要是因为他们不了解AI的谁,AI在现实中其实是确有其人,而且其大名远超剧中所有的人(别惊讶,的确如此),虽然好多人现在看是觉得他不过是一个小弟,实际上在日后的岁月里面他将成为世界历史上最著名的黑老大阿尔·卡彭。
百度百科连接:http://baike.baidu.com/view/1610839.htm
所以剧中关于他的所谓沉闷情节,其实是说日后的“黑道新人王”的发家史啊。

3.NUCKY的对头之一,卢西亚诺
好多人都对这位不知从哪里蹦出来的黑老大感到印象深刻,因为其睿智和盛气凌人,以及其策划的多次进攻对NUCKY构成了很大威胁。其实此人在银幕上的来头比所有人都大多了,因为马龙白兰度饰演的老教父原型就是他。

所以呢,大家最好补一补知识再看,此剧也算是禁酒令时期美国文化历史知识的入门了。

 2 ) 什么样的人适合当一哥

一、看剧之源起:想变强

最近几年,我看的剧、书,无论内容、形式、题材,本质上,都是同一款类型。

概而言之,就是如何当大哥。

因为幼小失教,身边没有可供学习的直接对象,所以只能从各种影视作品中汲取影响。当然,这种学习的危害也非常大,影视作品的二次创作会导致信息失真,加之审核制度、传播过滤等等问题,都会导致以影视作品为借鉴学习的案例产生诸多偏差。

但是,在没有人手把手教的情况下,退而求其次,从现实主义作品中汲取养分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因为,我想变强,由内而外的变强。

所以,这部剧一开始看,我目的性就很强,因为我学的是如何变强,所以,什么感情线、伏笔、铺垫一概忽视,直奔男主而去。

权且,豆瓣当成我成长蜕变的档案记录载体,等我百年之后,如果有什么人想跟我一样,从零到一、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也可以拿我当案例来研究。

二、男主努克身上特别值得我学习的点

1、要当大哥,首重为别人提供价值

我从小就不喜欢笑,因为,牙不好看,屡遭嘲讽。所以,嘴角总是耷拉着,一副命运对我不公的样子。

现在当了老师,开始带学生,就会对某些同学天然有好感。我自己回想了一下,那些能轻易赢得我好感的同学,有个共性:就是整个人很阳光。

今年,审某校送来的硕士论文,有个硕士来拿论文时,气场抑郁,对我说她有抑郁症。虽然我心里很同情她,但跟她聊过之后,我就知道,这种身上带着抑郁气场的人少接触为妙。

原因很简单:我一天到晚非常忙,要处理各种杂务,身边充斥着负能量爆棚的人。作为一个能量已经不够用的人,如果晚辈还是一副要我劝慰的样子,我会很痛苦。年轻人,为什么要有活力会发展得更好?因为,在你无法提供其他价值的时候,提供情绪价值就是价值。

努克,之所以能掌管大西洋城,在于,他其实在不断为身边人提供价值。他提供的,不仅仅是情绪价值,他提供的各式各样的价值。他为别人提供价值类型特别多,给别人工作机会、帮别人摆平事情、合纵连横。

2、控制情绪是必备素质

这里有个反例,就是汤米。

汤米,是正宗二代,有两代大佬调教。但,他就成不了气候。

原因很简单,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汤米带着自己小孩玩的时候,发现了老婆与照相馆夫妻不清不楚,立刻就把照相馆老板当街揍了一顿。实际上,她老婆的外遇是照相馆老板娘,她老婆是个女同。

打人不打脸。

我就突然意识到,我自己的问题。因为,我有个性格缺陷,喜欢直来直去。比如,看到什么不对,就喜欢当面指出来。但在操作过程中,我的当面指出来,是当众指出来。

当众,这俩字,很要命。因为,会影响别人的威望。我因为这个缺点,得罪过很多人。

努克就从来不干这种当众打脸的事情。在整个第一季,他从来没发过火,身边人有什么问题,他也只是长出一口气、盯着对方看,然后,把人拉到一边,有什么矛盾私下处置。

在公开场合,努克,一般都会照顾别人的颜面。

因为作为一个大哥,他知道颜面的重要性。他也从来不在公开场合给人难堪。

在我接受的教育中,尤其是中学语文课本中,提倡公开透明、直言犯上。语文课本里赞扬的都是李白醉酒脱靴这类做事风格,这看起来很有风骨,但在需要多方合作的工业时代,却十分不利于个人成长,不在公开场合给人难堪,是社交礼仪的基本要件。

谦逊、温和的品质在工业化、后工业化的时代,为什么比较重要。因为,有这种品质的人,一般行事作风比较温和,养成了温和的习惯,会善于调和矛盾、促进各方合作。

就像汤米,的确,是揍了照相馆老板一顿,然后呢?除了毫无意义的宣泄情绪、顺便多树了一个敌人以外,没有然后了。所以汤米适合当打手,不适合当大哥。

反观努克,我就没见过他发火。他就一直风度翩翩、温文尔雅,当然,努克做事也十分狠辣,但他不表现出来。

每次遇到什么事情,他都是先叹一口长长的气,然后,用老父亲一般的口吻安排事情如何处理。

汤米说他是个机器,构件精密、运转得分毫不差,完全木得情感。

但是,要当老大,就得要这种款。活成汤米那样潇洒肆意当然也很好,但别人振臂高呼、群雄响应的时候,也不好酸人家,这是人家应得的。

要不要控制情绪,权看你要什么。反正,控制情绪这一点,我是要重点学习的。

3、该花的钱就一定要大方

既然打算当大哥,那,就不能吝啬。

努克有个常规动作,就是经常从口袋里掏出厚厚一沓钱,数出几张,交给面前的人。

这里,我学到的关键就是:钱,要么不花;要花,就花到位。如果注定要花出去这笔钱,就不要扭扭捏捏,你扭扭捏捏还不如不花。花钱,要花得超出对方预期。

同样的,这给了我一个启示,开口要钱的时候,要高一点,总归是对的。

4、要会化敌为友

这里面最经典的是努克处理跟玛格丽特的关系。

玛格丽特老公去世后,玛格丽特就瞄上了努克,先是借机示好,之后,发现努克不吃这一套,就开始搞事情,举报了努克。

这件事放到一般人手里,肯定就上门质问。但努克反将了一军,上门把玛格丽特睡了,顺带收为己用。当然,这个操作有个前提,就是要循序渐进,间接说明,努克看人的眼光很准。

当老大,就要组队伍;组队伍的关键,在于看人的眼光。

努克一直需要一个贤内助,但原来的情妇,是个花瓶。虽然身姿妖娆,但没有脑子,在重大事情上帮不了努克。我觉得努克一直有想换情妇的想法。侧面证据就是:原来的情妇,有一次试探性问努克,要不要生小孩,努克没接话。没接话,就是否定,他不相信这个情妇能教好下一代。玛格丽特有两个小孩,跟小孩的相处是有成例的,让努克意识到,这个人是可以当贤内助的。

当然,两个人关系确立的过程中,一番欲擒故纵,这就见仁见智了。

5、万事都要提前布局

玛格丽特的上位过程,也说明了一点: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努克一开始也没把玛格丽特放在心上,觉得就是普通的来找帮忙的人,禁酒协会的一帮居委会大妈,没有什么助力。但努克杀了人家老公之后,心中有愧,就帮她介绍了成衣店服务员的工作。玛格丽特有一次送衣服给努克的情妇,遇到参与酒会的大领导,机智幽默、对答如流,让努克刮目相看。我想,那个时候,努克就有了要把此人收为己用的想法。后来,玛格丽特自己送上门,他也只是顺水推舟、成其好事而已。

以努克为对照组,禁酒专员处理男女关系就很成问题。禁酒专员暗恋玛格丽特,得知玛格丽特跟努克在一起后,情绪就崩溃了。去酒馆买酒喝,又遇到被努克抛弃的前情妇,两个欲求不满的人完全没过脑子就干柴烈火,结果努克的前情妇怀孕了。这说明啥?这说明,万事都要循序渐进。百分百的禁欲是不可行的,禁酒专员之所以一次中招,就是因为对风月场完全没接触过,第一次就干柴烈火。反观努克,努克在下手前,观察玛格丽特很久了,两人有过三番四次的试探性接触。但禁酒专员,起手就是终局,之前完全没铺垫就容易出事。

这也说明,要干大事,做好前期铺垫是最关键的。

在机会没来的时候,一定不能掉以轻心。玛格丽特怎么会想到自己送了一次衣服就展示了自己的才华,让努克上心了呢。

 3 ) 好的剧本往往都是小说改编的

        剧本有深度,服装超美,男一号终于从万年龙套熬成主角了,男二号小瘸子恍惚让我看到泰坦尼克号杰克的样子,有木有??小情妇很有卡通品牌贝蒂姑娘的神韵,可爱。小寡妇也很腹黑不是小白。变态国税局演的很到位啊,那种假正经,实则喷薄着压抑不住的黑暗欲望。
    现在回头看看,美国那会还禁酒呢,所以咱们这唱红歌也不能太算人神共愤...

 4 ) 转载:《美国上世纪三十年代禁酒令的来龙去脉是怎样?》


时间:2012-03-23 12:16:55 来源: 作者:talich
By talich

来龙去脉?

光往前讲,讲禁酒令当然要讲progressivism,讲progressivism当 然要讲second awakening,讲second awakening就要讲first awakening,讲first awakening 就要讲calvinism,讲calvisim就要讲宗教改革......

这还是只不带分叉的讲一条线。

最简单的理解,禁酒令是progressivism的高峰。progressivism是宗教运动的世俗化表现。

先说一下,清教徒这个概念,到这个时期,没那么清了。这里我就把清教徒和新教徒混用,都是指在美国土生土长的白人新教徒。

现代人谈禁酒,会觉得很过分,有点不可理解。历史是个古怪的国度,时差太久,很多东西会认为是理所当然。禁酒的后面,是宗教的因素在里面,由一些相信绝对道德人的去推动。但宗教没有现实的土壤,也不会生根。要理解禁酒,就要放到那个时代去看。

在 那个时代,除了少数人,比如黑人和犹太人,大部分家庭是单职工的。另一方面,工人的工资还是很低的。所以如果有酗酒的习惯,会对家庭的经济造成很大冲击, 随之产生的家庭暴力也很普便。另一方面,酗酒对工作的影响也很大,想像一下上班喝酒,或喝得醉醺醺的去上班,放在今天一定会被开除(除了酒厂,不过现在有 些酒厂也开始禁酒了)。而在当年,工作条件差得多,工人的保护很少,出工伤的机率很大,喝醉了尤其如此。世纪之交的美国,每年有50万人出工伤,3万多人 死在岗位上,而政府和法院视工人是签了生死合同,一力保护“liberty of contract”(著名的Lochner v New York案)。所以一但出了工伤,很可能就会让一个家庭遭受灭顶之灾。

在这些因素下,禁酒在社会上得到很大支持就不难想像了。

可 是,光有这些支持,不足以实现禁酒。禁酒令背后的这一轮运动,是从1870年代开始的,但到1919年才成功。因为以禁酒的要求,任何一个地方政府都没法 完成。而联邦政府在十九世纪连个监狱都没有,当然也没有力气去管。这事,只有在中央政府有力量时才行。结果,就遇到了一次大战。战争是加强中央政府权力的 最佳时机。

禁酒的最佳时机也就随之来了:酿酒需要粮食,可战时粮食用来酿酒,显然不利于援战;其次,德国是对手,已经被宣传成了凶残的 Hun,而美国的主要酿酒商,都是德国移民,也自然遭殃。德语不能说了,德国报纸不能印了,德国名字不能要了,连德国吃的都改了名,汉堡包 Hamberger改名叫Salisbury steak,Sauerkraut改作Liberty cabbage,而德国人最爱喝的啤酒,当然也要禁掉了。

1917年,禁酒令在国会通过,1919年被ratify。这个就大约是禁酒今如何来的。

所以,禁酒所以能成功,显然有多方面的影响。它不是孤立的事件。如果把它拿出来单讲,根本讲不出它最大的意义,和对后世的影响。

比 如,禁酒令是作为宪法修正案出现的,在1909到1919那十年间,美国连续通过了四个宪法修正案,禁酒是第三个。一口气出现四个修正案,并非偶然,要知 道此之前的宪法修正案,则要往前追遡到1869年历史性的第十五修正案,而下一个则是要到1932年了。从1890年到20世纪初,是历史上所称的 progressivism(进步主义)时代。这四个修正案,个个都是progressivism的产物,其中禁酒令则被人称为 progressivism go amok(失控的进步主义)。

所以要谈禁酒令,就要谈progressivism运动。

但progressivism很难说清楚,因为它自己也没有个公认的定义。这就有点像黑色电影,你能觉出那个味道,但它具体是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定义。

我 个人觉得,progressivism是美国在从农业国家向工业国家,大规模城市化的转变过程中,同时面对大量外来移民的涌入,全国上下产生的一种或主动 或被动的应答,也因如此,社会不同团体,他们的应答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关注不同的问题,有时重叠,有时交叉,就算时同一问题同一出发点,有时解决方案也 是完全不同的。

任何一个大规模的社会运动,一定是对定特定的社会变化和危机。美国当时的情况,很大程度上是这样的。

因为 工业化大发展,城市化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到1920年的人口普查,城市人口正式超过农材人口(但那时的城市定义远比现在小,好像是2500人)。而为这些 现代工业提供劳动力的,大多是欧洲来的移民,其中又以从爱尔兰来的移民居多(德国和北欧移民也有很多,但这些移民大多富裕,不会被困在城市,可以选择去西 部或乡下置业,于是中西部就有了很多所谓的German town)。而到1890年以后,有大量东南欧移民涌入。

于是城中心,所谓downtown地区,开始大量聚集外来移民,而本地人,主要是富人,白人清教徒,开始选择移出到郊区去。慢慢的就形成了今日美国这种市中心住穷人,效外卫星城住富人的格局。

这 些移民多在工厂做工,人口密集,每天打卡定时上下班(对,打卡机就是十九世纪末出现的,所谓机器节奏代替了人的自然节奏)。于是,也就出现了现在的城市文 化,说白了就是消费这个怪物。白天上班,晚上和周末休息娱乐。所以,酒巴(爱尔兰人和德国人都以酒巴文化出名),杂耍戏院,游乐场,就开始涌现出来。

当然,问题就冒了出来。

一个问题是,城市的宪章还是十七世纪的模板,根本就不知如何去应对工业化城市的需要。各种大家所熟知的公共服务,是几乎没有的,比如道路整修,垃圾清理,上下水,比如警察,比如公交。这些情况带来的,是恶劣的居住条件,有时甚至对人的生存构成了直接挑战。

警 察,就是著名的费城1844年针对爱尔兰移民的骚乱后的结果(虽然是针对爱尔兰移民的,但在爱尔兰人有组织的反击下,清教徒损失惨重,黑人也跟着倒霉)。 这些警察,其实是清教徒对付爱尔兰人的。直到后来警长也是爱尔兰人了,才作罢(爱尔兰悍警这名头,也是这么一点点攒下来的)

这样的环境, 新移民想要活的好一点,生活有保证,可是求靠无门。这时候大boss出现了,有些就是帮伙,比如最早的消防队,有时候他们为了抢救火生易,根本不救火,而 是互相大打出手。这些boss一般也都是移民,知道移民最需要啥,就充当起了为这些新移民提供福利的角色。当然,好处不是白给的,说白了就是用选票换,我 给你提供公共服务,你投我的票。这种事也就成了一些新移民可以迅速向上爬,进入政界的手段。但是很快就失控了,出现了拉票造假的现像,比如从公墓里抄人 名,让人替死人投票,一个投多张票这种现像。在提供公共服务上,也出现了层层转包,从中获利而只有低质服务的现像。著名的例子,就是Tweed courthouse scandal。纽约郡的法院,计划是20万,到1861年造成,居然花了1300万美元,能买下两个阿拉斯加了。

这正好反映了早年美国的开国者所担心的:经济上无法独立的自由人在政治上是无法独立的,结果就是政治腐败。

另 一个方面,城市里一下子住了这么多工人,大多是年轻的未婚男女,于是,原来维多利亚时代的男女圈子被打破了,传统的男女形像被打破,出现了新式的男女关 系,所谓结婚是因为爱情的观念,突然变得强烈起来。但另一方面,妓女这样的职业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这让有些卫道士们开始担心所谓逼良为媢的white slave现象。

结果就是,那些美国的原著民(恩,清教徒们是这么认为的),发现他们被两面夹攻了,一方面是大量欧洲新移民,尤其是天主 教移民,道德低下,让世风败坏,让美利坚的公民道德传统几乎毁于一旦,另一方面,他们自己也要面对工业化带来的分化,不再是一水的中产阶级,而因为资本主 义的发展,出现了富翁阶层。

这就是工业化城市化所带来的问题。在对待这些变化时,传统的观念是个人主义的,发展到那个时期,和流行的社会 达尔文主义结合在一起,他们把人当成一个个的个体来看,而非阶层,认为天道酬勸,富了,是上帝要赏你,是被选中的(清教徒中重要的elected的观 念),而你穷,一定是你自己有问题。美国总统Cleveland在1887年就曾说:政府不应该救助个人,虽然人民支持政府,政府不应该支持人民 (though the people support the Government the Government should not support the people)。在这种理念下,政府保护的是成功者。

但是,出于同样的清教徒理念,在同时,也产生了另一种宗教 思潮。他们认为应该保持人与人的纽带,让整个社会共同进步。这些人还是清教徒,也是美国中产阶级的主力,是政治活动的主力,是社区建设积极参予者,是社会 变革的动力。相比之下,那些工人就是所谓无产阶级,虽然他们人数众多,但真正决定社会改革成败的,还是那些中产阶级(middle class)。

清 教徒里产生这种想法,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们的教义里,非常强调整个社区的概念。他们的教义极具战斗性。一人有罪(宗教意义上的sin),末日审判时整个 社会都要连坐。所以他们有很强烈的规范世界的动力和需要(也为此产生了巨大的道德优越感,所谓美国优越主义American exceptionalism)。另一方面,他们对强权有着高度的警惕,而大的垄断公司的出现,让他们意识到,权力又在前所未有的集中,只是这次,是在经 济领域。这时候,他们骨子里的那种警觉就显现了出来。

于是,以新教徒为中心的新的社会改革运动,就开始了。这就是所谓的社会福音(social gospel)。社会福音运动作为一个宗教运动,没有太多实际成果,主要是理念上的,但是却慢慢带起了整个社会从下向上的改革运动。

这场运动可以从几个方向谈。因为话题是禁酒,这个,算是这场运动里的道德层面的改革,所以,就从这条线开始说。

禁酒可以说是这个线里最早的,在1870年代就有禁酒党(Prohibition Party)和基督教妇女禁酒联合会(Woman's Christian Temperance Union,WCTU)了。

另 一个线是对淫秽书籍的讨伐。旗帜人物,就是Anthony Comstock。Comstock是个宗教狂热份子,在当兵时就因为强力要求战友祈祷而被大家认为是个怪人。在1872年,Anthony Comstock在得到了基督教青年会(YMCA)的支持下开始淫秽制品开战。银行家Morris Jesup出钱,组织了YMCA’s Committee for the Suppression of Vice,在Comstock的领导下,把运动大张旗鼓的展开了。Comstock的基本战略就是起诉那些他们认为贩卖淫秽制品和避孕产品的人。虽然赢下 些重要的官司,Comstock认识到,如果没有联邦政府的支持,他们很难有大作为。于是Comstock前往华盛顿,游说国会。国会正因为Credit Mobilier of America scandal而遭受道德危机,但是其实中央政府的权力在当时也是有限,只有全国邮政是它专管的。于是国会接受了Comstock的游说,通过了打击不道 德的传播淫秽书籍和文章的法案。这个法案,一般被称为Comstock法案。

Comstock干了许多当年名噪一日的事,最有名的,是组织逮捕了Victoria Woodhull。

Victoria Wood是女权运动的领军人物,主张Free Love(不要望文生义,这词在当时其实是争取妇女合法离婚的权利)。她是华尔街上的第一个女经济人(broker),在美国第一个出版了《共产党宣 言》,更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总统候选人。在1872年,著名新教牧师Henry Ward Beecher(不知道这人?Harriet Beecher Stowe是他姐)发表了关于支持个人主义(就是个人的不成功是因为他有罪,信仰不纯这样的观点),于是就在自己的杂志上发表了关于Beecher和一个 叫Elizabeth Tilton的人婚外情的故事。结果,在Comstock的计划下,在总统大选前把这位候选人以“有伤风化”的罪名给抓了起来。后来因技术问题释放。这事 相当于是当年的Clinton拉链门,最后以Tilton的老公起诉Beecher破坏他家庭关系而达到高潮。

Comstock另一个小 有名气的事,是对Margaret Sanger的打击。Sanger是著名的性教育工作者,身体力行堕胎和计划生育,也是优生运动的支持者。现代避孕药,就是在她的支持下发明的。因为她开 设堕胎诊所,而遭受Comstock打击,不得不逃往英国。

据Comstock自己说,因为他,有4000人被逮捕,销毁了15吨的淫秽书籍,400万张淫秽图片。全国各地更是出现了大量类似的组织和运动。Comstock的打击面相当广,比如连马克.吐温的huckleberry finn也被Comstock认为是不良读物。

整 风运动的一个附产品是公立图书馆的大量出现。道德改良人士认为,公立图书馆提供免费的受控的图书,能够控制和提高全民素质。结果光Andrew Carnegie一人,就在全国捐款修了上千座图书馆。但是这些图书馆并没有完全抵挡住低俗的诱惑,为了吸引大众,还是进了不少通俗读物。

这 场对不道德行为(war on vice)的讨伐,在1910年达到高潮,美国政府通过了Mann Act,就是所谓认何出于不道德的目的将妇女运出州界都是违法的。立法者认为,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打击卖淫这样的行为。他们认为妓女都是被逼的,都不想承 认,其实更直接的解决办法,是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让她们不至于去选择卖淫这条道路。同时期,也是为了保护女性,合法性行为的最低年龄(age of consent)从10岁提高到18岁(后来又降至现在的16岁)。和未成年女性发生性行为被视为强奸(Statuary rape)。影星Errol Flynn就曾遭此指控。

另一个和禁酒有关的,是一战期间,首次通过了禁毒的法律。

和这条道德线紧密相连的,甚至有点不分你我的,则是反天主教和后面的排外运动。

progressivism 有一个主题,是美国化(Americanization),道德整风这条线最能体现这一点。因为这是白人新教(white protestant)发起的运动,自然,这所谓的美国化,也是用他们的道德,去教化新移民。一边是新教,一边多是天主教,这美国化当然是要强化新教的教 义,而反对天主教。这个,是历史悠久的宗教矛盾,欧洲都为这个打了上百年,在美国,也不新鲜。

很大程度上,新教徒对天主教徒有着本能的警觉。因为从教会角度讲,天主教是从教皇以降等级化的。所以新教徒就认为,天主教徒是一仆二主,明着是美国公民,暗里是教皇的军队。他们也就认为,天主教徒不是合格的美国公民。

另一方面,前面说了,新教徒有着自己的道德优越感,他们认为自己信新教不是偶然的,而是骨子里流着高尚的血液,就是所谓Anglo-Saxon人种优势。

所以,这种反天主教的道德优越感,在那个时候,其实就是种族优越感,而反天主教,就是排外,反移民。

对待非白人新教徒,美国人有三种姿态,一曰同化,二曰隔离,三曰排外。

这禁酒,就是同化的方式,把白人新教的道德观,强加在外来族裔的文化上,主要的靶子,就是爱尔兰人和德国人。德国人因为同是新教徒,所以受到的待遇好一些,在内战期间还出了几个有名的将领。可到了一次世界大战,德国人还是没逃掉被整风清算的机会。

要说的是,十九世纪,虽然外国移民大量涌入,其实从比例上说,外国移民的总比例变化不大,因为土生美国人(一般指三代以上的移民)也在増长。只是,如前所述,外国移民,尤其是天主教移民大量定居在城市,外国移民的存在感就显得特别强。

加 剧这种担忧的,还有新教徒自己生育率的下降。所以,堕胎也成了打击对像。比如前面提到的卫道骑手Anthony Comstock打击Margaret Sanger。最有名的受害者,是Madame Restell。在对堕胎的讨伐中,这位靠替人堕胎挣了几十万家财的老太太在1878年用一把金刀割腕自杀。另一个有意思的现像是,Comstock打击 的从事堕胎者多是土生美国人,而打击的淫秽图书出版销售者,多是外来移民,从中可见道德讨伐中的种族倾向。

新教徒的这种种族优越感,在科学理论中也找到了所谓的支持。这也是progressivism运动的一个特点,就是用科学和专业知识来管理社会。因为遗传学的发展,种族优越论开始有了依据,于是,优生学开始大行其道,前面提到的Sanger就是支持者。

在 人种论和优生学的支持下,美国社会开始认为像酗酒这样的犯罪倾向和道德低下都是可以遗传的,所以许多州对通过了法律,要对问题人群进行有计划的绝育。最高 潮来自1927年的Buck vs Bell案。在这个案例里,Carrie Buck遭强奸后怀孕,生下一女。但是检查表明Buck一家三代都是痴呆,于是Virginia州要求给她做绝育手术。高院站在Virginia的优生法 律一边,认定政府既然可以给孩子打预防针,送人上战场到炮灰,当然也可以给女人做绝育手术。在Buck的案例上,首席大法官Holmes认为给Buck做 绝育手术是为了整个社会的福祉:“三代痴呆还不够吗?”但是整个审判是个超级误判,因为Carrie Buck和她女儿都非常正常,她们只是因为完全文盲说话都不利落所以给人感觉痴呆而已。

也是在人种论的影响下,美国推出了智商测验,和标 准化考试(SAT),意在肯定白人清教徒的优越性。Oregon州还通过法律,要求适龄儿童必须上公立学校,旨在关掉天主教教会办的私立学校。案子打到高 院,高院总算作出了次正确决定:儿童要接受义务教育,但他们应该可以选择自己想去的学校。

在1890年后,欧洲移民的组成开始从西北欧向东南欧转移。东南欧的斯拉夫人种和意大利人种在长相上和Anglo-Saxon人种相差太远,新教徒开始感到,这些人或许不能被同化,于是,排外的呼声开始高涨。

中 国人是最早被打击的,1882年的《排华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是第一个排外的法案,紧接着的是其它亚洲国家。日本因为国力较强,只是跟美国作了君子协定,虽然美国仍名义上允许日本人入境,日本方不再给公民 出境签证(除了远嫁的picture bride)。

这场排外浪潮,要到1920年代达到高潮。

至于另一种对付其他种族的方法,隔离,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对黑人的种族隔离。代表案是1896年的Plessy v Ferguso,高院提出了“separate but equal”的概念。

另 一个著名的例子则发生在犹太人身上。1877年,著名犹太银行家Joseph Seligman及家人在Saratoga被Grand Union Hotel据之门外,说不这样会影响其他游客。结果是,犹太人开始了文化上的隔离,他们成立了自己的俱乐部,自己的文化圏子。所以也才有了后来 Groucho Marx后来经典的那句“I don't want to belong to any club that will accept me as a member”。

必须说的是,种族歧视在当时是普遍现象,没有什么人是清白的。比如爱尔兰人,虽然他们被歧视,但这不意 味着他们不歧视别人。比如他们就很看不起黑人。在内战期间,爱尔兰人成为炮灰,救的又是他们认为会是自己劳工上的死对头,所以在纽约还爆发了反对黑人的暴 乱。类似的还有上面提到的1844年费城暴乱,爱尔兰人也是有组织的袭击了黒人。而美国工会运动发展缓慢,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不同种族的人很不抱团。

最 后提一下,在这场道德讨伐之前,本来在十九世纪初,原本殖民地时期对道德犯罪的要求已经大大降低。像通奸,婚前性行为这样的行为,除非造成恶劣的社会影 响,大家已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性生活上的不检点被视为很正常的需要。通过交钱给警察获得默许,红灯区开始出现。这些就是所谓的维多利亚妥协 (Victoria compromise)。换句话说,这些道德问题本身已经不是罪,犯法者是你情我愿,没有直接受害者,之所以变成罪行是当社会成为潜在的受害者时。这种就 是所谓的没有受害者的犯罪(victimless crime)。

所以说,这些道德问题成为问题,或成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也是时代变迁,人心转向。

在这变化中,还有一些很重要的问题,禁酒只是一定程度上涉及到,但对理解禁酒令的意义非常重要,就是政治改革。

还是从禁酒讲起。

整个progressivism有一个特点,就是女性的高度参与。其中,参予度最高的,就是禁酒,基督教妇女禁酒联合会(WCTU)是禁酒运动的旗手。

WCTU怎么工作?可以举来自堪萨斯的Carrie Nation为例。



上面是Carrie Nation照片。她一手持斧,一手持圣经。据说她去禁酒,就是跑到人家酒巴前站着,念经唱圣歌,这也是当年WCTU的传统作法,据说有很多酒巴老板很感 动,就关张了。如果这个不灵,Carrie同志就会拿起斧头一路砸进去。当然她为这个事也进了不少次局子。据说她很早就雇了公关经理,保证她去砸场的时 候,有记者在场。随着知名度的増加,她还会签名卖斧来满足粉丝。

由此可想而知,禁酒是一项相当激进的社会运动,而妇女投身于这样一项运动,其实是和传统的女性形像大相迳庭的。因为这运动,本身就是现代女权主义运动的一个重要分枝运动。

现 代女权主义的诞生,说起来,是源自宪法的第十四修正案。这个修正案旨在赋与黑人和白人同样的投票权。可是这却恼了妇女同志们。要知道在十九世纪上半页,女 性也是废奴运动的主力(比如Harriet Beecher Stowe),在如此积极的参与下,最后黑人都拿到了投票权,妇女自己却没有,当然让她们不高兴性了。从此,女权主义者不再拐弯抺角,而是更加明明白白的 追求自己的政治权力。比如上面提到的Victoria Wood,就是女权主义的重要人物。

这个时期的女权主义运动和大家现在熟悉的上个 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女权主义运动所采取的路线不同。现今的女权主义运动,更强调共性,就是你行我也行;当年的女权运动,则是强调不同,就是强调女性所擅长 的工种和男性不同,对社会的贡献方式不同,现代社会因而需要女性,来完成那些更适合女性的工作。不管如何,归根结底都是说应该允许女性走出家庭圏子,进入 社会,从事社会工作,因而也就要享受相应的政治权力。

WCTU的头头,Frances Willard,自然也是重要的女权主义者,女性投票权的大力支持者。她也知道,女权主义者们如果过于激进,反而会帮倒忙。所以她在公共场合,更是强调禁 酒,只不过是妇女作为家庭的守护者,她的份内工作。她的演讲都会刻意营造一个家庭氛围,提升母爱的感受力。

其她的女权运动领袖,比如 Elizabeth Cady Stanton和Susan B Anthony,也是强调,妇女作为家庭守护者的重要性,认为社会也是一个大家庭,而妇女,就是社会家庭工作者(civic house keeper)。另一方面,她们也要打出履试不爽的种族牌,强调给妇女选举权,会带来大量的白人新教女性票数,确保所谓的白人至上(white supremacy)。后来的调查表明,虽然女性有了投票权,决大部分女性的票和家庭其他成员一致,未婚女性从父亲,已婚从丈夫。

女性进入社会,当然不止于禁酒。但正如前面所言,当时的女权运动,让妇女或主动或被动的选择了那些传统上被认为适合女性的工作。最有代表性的,是诺贝尔和平奖得主Jane Adams。

Jane Adams在当时对外来移民相当排斥的风气中,选择了主动帮助新移民适应美国。前面提到美国城市化之初,生活条件恶劣(想象一下,纽约在1879年通过法 律,要求所有卧室都至少要有一扇窗,并由此诞生了著名的哑铃式楼房。很多新移民的生活相当艰难。Jane Adams在芝加哥新移民聚集区附近建立了著名的Hull House settlement,专门接纳新移民,说白了,就是一种主动的美国化行动。虽说如此,Hull House也并不刻意压制新移民自己的民族文化活动,可以说是相当成功的civic house keeper。Adams还积极参与到其它城市建设中去,比如在城市的大boss为了赚钱讨价还价时,Adams自己做起了城里的垃圾督查员,也是一时佳 话。

类似的,在那个时期出现了不少settlement house,另外,YMCA,拯救军这样救助穷人的基督教团体也纷纷涌现,成为城市改革的一部分。

城市改革,或者说是政治体制改革,也正是这时开始的。

比 如前面提到了市政管理的腐败,其实政治腐败并非只是新移民来了才有的。早在第二次党派改革,Andrew Jackson用所谓的民主投票拿下白宫,但也开始了用职位犒赏支持自己的人的先例。从此这就成为例界美国总统的贯例,就是所谓的patronage体 系。最常见的职位就是邮局局长,白拿钱的肥差。人人都知道这事不好,就是拿钱买官,但谁都不敢管,毕竟,自己也是这体系里由人家支持上来的。

事 情在James Garfield总统身上出了转机,因为有个人因为没拿到封赏而不满意,结果把Garfield给杀掉了。这下大家觉得是非改不可了,于是在1883年通 过了Pendleton civil service act,开始了公务员考试,到1900年,有一半的公务员都是通过考试上岗,这也是进步主义的一个特点,就是用专业的职业化人员来进行有效的政府工作,这 也让文官成了一种职业选择。

但是钱权交易是社会运作的基本规律,切断了这一条钱的去路,就会有别的去路出来。于是,就有了在华府为各家利 益集团作事的说客。这也成为progressivism的一个特点,就是在政府运作中,避免暗箱操作,引入公开透明的机制,钱权交易,谁为谁说话,至少我 看得到。这套说客体系,现今已是华府的一条基本的政治运作渠道,根深蒂固。最近Obama上台号称要改变这所谓Washington Lobbyist的风气,最后也不了了之。

公务员考试在progressivism运动中是个特例,因为政治体制改革,基本是从地方开始,自下而上发展的。

有 代表性的,是底特律市长Pingree。他针对城市公共服务存在的boss腐败问题,提出将服务业务外包,公开竞标。在一些已经出现垄断的行业,他通过比 较调查发现定价过高,就又提出城市自办,强行加入竞争,迫使服务提供商降低。这一点上,也是和公务员改革是一致的,就是用专业的管理人员,以公开透明的, 数字化,科学化的管理方式来进行现代市政管理。以Pingree为代表,新一代的美国城市领导者开始定下更切合时代需要的新城市宪章。他们开始聘用专门的 城市管理者(city manager),这些人以专业水平应聘,而不是通过选举产生,不受界期的限制,有长期稳定的时间来进行城市规化。

另一个代表人物是有“民主实验室”之称的Wisconsin州州长,La Follette。他在1901年当选。针对州里出现的钱权交易的问题,他提出了对铁路公司直接抽取企业税的方式来消除暗箱交易。他还支持初选改革,候选人不再是指定,而是由普通产生。

Pingree后来当上了Michigan州的州长,而La Follette则作到了美国参议员。他们的成功晋级,也意味着progressivism的成功,从地方一步步的走向全面。

 5 ) 救人先自救

先总结下我从片中悟道的人生道理:
1、妈妈和小寡妇都告诉了我们,要让一个男人对你耍流氓,一开始就得先摆他一道先流氓一下。
2、这一开始多挫的男人,后来都有爆发力。你看,那个被妈妈玩弄的青涩小弟,据说是教父的原型;你看,那个一开始打酱油都不够聪明的小跛子,明显就是主角;你看,那个替人开车的小矮子,就……会变成一方老大。

不过我还是说说我不太喜欢的那个角色吧,当然是禁酒专员。

也就是说,在我不成熟的世界观里,你可以做个坏人,只要你坏的有腔调,有自己的理论体系,能从一而终地相信自己的价值体系,相信自己的价值,就好像死了儿子的主角老爹一样,我就会觉得这不失为一种不错的活法。但是那个禁酒员……首鼠两端,扭扭捏捏,我就不喜欢。

做一个好人,当然不是容易的事情。因为有许多道理,不是好、坏两面可以判断的。如果可以把生活变成一场比喻,我觉得是这样,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在生活的大海里扑腾,有些人,觉得自己能扑腾的舒服最重要,别人死活管不了了。而有些人,觉得尽力去帮一些要淹死的人是义不容辞的——大部分人比如我,比较狼狈,一会自己扑腾,一会快淹死了找跟木头趴着,一会和别人一起趴着,一会说不对啊木头要烂了我们各自逃生吧哎呀呀……我这种人,就不会待见那些一门心思去救人的人,特别是那些人自己游泳还没有学好又不带足够多的营救工具。

禁酒专员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他以救人为己任,但却漠视了自己老婆和自己搭档的需求。他的搭档其实就是个胆小鬼,你平时如果能多和他凑合凑合,交流交流,也许人家一动歪念头你就知道了,劝一劝,吓一吓,不至于走到最后杀人灭口的地步。

我并是说人非得没有正义感才能活的顺溜,比如片子里面还有个挺有正义感的小寡妇,她也指责过主角老爹的虚伪,听主角老爹说那过去的故事会落泪,一开始被老公家暴也仍然对孩子们很好狠坚韧,但大部分时候她就挺有自救能力的,她会用聪明的计策勾搭上主角老爹,也会在帮助了老板娘以后索取自己的回报,她还会穿的漂漂亮亮一脸笑容地弥补曾经破裂的感情(虽然她的小寡妇脸上展露的笑容在我看来不够迷人,我最喜欢的女性角色是妈妈啊!)……虽然我们可以说,她的善良啊正义啊是不彻底的,是虚伪的,她回到主角老爹的身边,也许根本不是爱,而是因为看见破布以后的一种恐惧。但是我觉得吧,人为了自己和孩子着想,并动用一些不极端不引人厌烦的手段获取利益这不是件坏事,我是主角老爹,我也会觉得这个聪明又纠结的小寡妇比那个胸大无脑的旧情人有意思多啦。(当然我仍然最爱老妈,我要不停地象她表忠心)最后他们相拥在那里开朝阳,很难说是爱吧,也很难说是好风景吧(都是广告牌),但这个仍然是我所定义的愉悦经历,如果我和一个男人在做这样的事情,那时候我也必定是一种轻松而满足的心情。

许多时候,我们不待见一些好人,不单纯是因为嫉妒他身上那些道德闪光点,而是他躲避在这些闪光点下面做了一些愚蠢的事情还不给人说。人生并不是有好意就足够了的,人生更多的是扑腾——我们这种在扑腾的人,有时候不需要什么救世主,而更愿意欣赏这个世界有人可以游的好看。

真的,有时候请相信,我们都是成年人,我们都是可以自我维生的成年人,我们不需要任何人的拯救,我们只需要一个游的好看的伴侣。

 6 ) 第一集主要剧情支线(剧透慎入)

心血来潮重看了遍第一集,愈发觉得依旧神作。决定写篇剧透吧。

故事开始了,背景美国禁酒令,Nucky为大西洋城司库,弟弟为警察局长,当地政圈呼风唤雨,能赚钱的产业无不涉足,公共上则是一副道貌岸然的公知好官员。禁酒令开始,在当地已是风生水起的司库NUCKY开始做其了贩酒的二道贩子。他将从加拿大走私来的酒与非法地下酒精作坊制造的劣质酒收购过来,然后以更高价格转卖给其他城市的黑帮dealer或者本地城市娱乐场所。

NUCKY与意大利黑帮的DEALER的聚餐上的目的就是谈收购价格,在期间那个年轻黑小伙儿忍不住冲动单刀直入直接报明需求以及询问价格,这让Nucky觉得很不爽,将他激离了餐桌与年长的继续谈生意。这里阐述了Nucky的一个角色特征,不喜欢年轻人锋芒毕露,不按照他们这一辈的old style风格谈生意。这里必须提到另一个大主角,Jimmy.

Jimmy从12岁开始做着Nucky的小跟班,直到三年前脑子一热从Nucky安排的普林斯顿大学休学参军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归来后(也就是故事开始这段时间),Nucky安排他做自己的小司机,而另一个完成大学的年轻人则做了Jimmy原本应该从事的职位。这让见识过腥风血雨历练的Jimmy觉得很不平衡,希望Nucky给他大展拳脚的机会,而Nucky则是觉得嘴上没毛办事儿不牢(不爱年轻人锋芒毕露的特征),想当初你按照老子给你安排的路子走下去(完成大学),那职位还不是你的,所以就木有理他,叫他多长些耐性。期间在与地下酒厂(教堂内)的东欧老板谈生意时,由于Jimmy被那东欧老板开了个玩笑(喝下掺甲醇的酒)心里不忿引起冲突,被Nucky吼到外面,Jimmy心里暗暗将这老板的仇记下。

话回到在与意大利黑帮谈生意的饭桌上,后来Nucky给了他们一个挺高的价格(6W吧好像)还要求自提,意大利老帅哥愣了一下,最后还是接受了这个条件,但是心里却隐隐记恨。第二天他们兄弟俩(应该是兄弟吧)(意大利黑帮谈成生意那个老帅哥和背气走的年轻黑小伙)出现在了Nucky的其中一个产业赌场之中,赢走了9W作为Nucky的下马威报复,Nucky却是暗暗的忍下了这个亏。

说回Jimmy,在Nucky与黑帮众在酒桌上谈买卖的同时,Jimmy结识了同样当过兵的黑帮老帅哥手下的司机意大利小胖。在Nucky明确表示要培养Jimmy的耐性之后,一心想干出一番大事业的Jimmy则想自己单干,来了一个一箭双雕之计。首先将教堂内的地下酒坊告密以吸引FBI的注意,也算作为当时东欧老板得罪他的报复。然后叫上刚结识的小胖,在路上设卡拦住了从Nucky那载完酒的意大利黑榜众手下,由于小胖的胆儿小杀了他们(留了一个运气好的活口),然后开着载满酒精的火车扬长而去。(心狠手辣啊,所以应该是个做大事儿的胚子)

Jimmy支线到一段落。

现在是纯情女支线,纯情女在妇女戒酒联盟的会议上见识了Nucky光辉伟岸大丈夫的好男人形象,于是第二天找到Nucky办公室向他倾诉丈夫酗酒的事实期望Nucky能够为丈夫找到一份工作,而Nucky则给了纯情女一笔能够让她们家度过了一个冬天的钱,然后吩咐Jimmy将纯情女送回家。

然而悲剧的事是,在家酗酒的丈夫看到了老婆是由一个开着劳斯莱斯的司机送回家的,心里暗暗不爽。之后从老婆床底下找出了Nucky给的那笔钱,有家暴倾向的他给了纯情女几巴掌走了。

回到俩意大利兄弟在Nucky赌场找茬的场景,Nucky吃下了兄弟俩的亏心里正不爽,酗酒丈夫也同样看到了Nucky于是叫了下他,Nucky正在气头上发现是纯情女老公而且拿着他给纯情女的钱来赌博,怒火中烧,来了一记棉花掌将其击伤。酗酒丈夫也无比生气,却自知地位无法对Nucky如何,只得将这怨恨发泄于怀孕的纯情女身上,将她毒打了一顿使其流产。

Nucky此时已得知自己客户手下从自己这提货被杀然后被抢的事情,经过一番推理,得知是Jimmy所为。然而今年为选举年,找不到凶手对自己与局长弟弟有一定影响,(也不好对客户交代)。但奈何Jimmy是自己亲信也不好将他供出。这时候得知纯情女被其酗酒丈夫家暴并流产,联想到正是自己给的钱间接导致她的悲剧,心理不禁暗暗联系与内疚。而这时抢劫杀人案正需要一个替罪羔羊,于是使出技能一箭双雕(又是一箭双雕啊老湿!),命其局长弟弟将酗酒男绑架至海中小船上,殴打之致死,沉入海中。在次日捕鱼收获的集会市场制造出“无意打捞出凶手"的假象,让民众认为凶手是被报复杀死(酗酒男平常名声应该就不好)。一方面找到了顶罪的,一方面又尝试弥补心中对纯情女隐隐的愧疚。

纯情女支线完。


那个不懂笑话的意大利老人为何被杀却是不知了。
由于是根据记忆写的,也许细节有偏差,请见谅





 短评

Al Capone ~~ 就是一司机~~~啊这会儿

7分钟前
  • 暮牧
  • 力荐

绝对是今年最值得一看的剧集。

8分钟前
  • 猫儿他爹
  • 力荐

HBO从不让人失望

12分钟前
  • 扭腰客
  • 力荐

“他的正义有别于常人。”最后几集简直让我沉迷,镜头、剧情、演员、氛围,都是教科书级的。无比推荐

13分钟前
  • 草威
  • 力荐

五星留着第二季再打。Margaret是个让人捉摸不透的人物。她被男人利用,同时也在尝试利用男人,她不像戒酒协会大部分人那样糊涂,但也不怎么聪明。她那口音表现出强硬又不入流的一面。很像一个悲剧,但她暂时又获得了想要的东西。

16分钟前
  • 邓若虚
  • 推荐

老马丁的美国版《上海滩》,美国人对禁酒时代永远迷恋。

20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还行

正面衣冠,背面禽兽。政治历史,莫不如是。

22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女主和男主一样精彩

26分钟前
  • 看不见我
  • 力荐

HBO终于再度发力了,这样的剧集完全配得上"史诗"二字。

27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极其精致的画面、精彩的剧情、合适的配乐,同时尺度也大的惊人,剧中每个演员都表演的极其精彩,让人感觉这并不像一部电视剧,而像一部大手笔大制作的电影,称之为史诗级一点也不为过。作为马丁·斯科塞斯的粉丝作为一个怀旧控一个黑帮片迷,我只想静候第二季回归。★★★★★

29分钟前
  • Q。
  • 力荐

可能是我看过最好看的美剧

31分钟前
  • Fitzzzzzz
  • 力荐

泛着金色的黑帮片。布西密终于坐正当了老大,米歇尔皮特也是硬气的很,小店的暗示很有意思,真是怀旧风啊,结尾给力

3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看到第五集时,已经有史诗感了。我对每个人在他的境遇中的那些努力和权衡、挣扎和游戏都有着难以言说的同情。

38分钟前
  • xīn
  • 力荐

男主角是老面孔,表演风格有特色,这次是千年老二转正了。这部片里的大佬神通广大,就连小混混都是日后美国黑帮大有来头的原型。场景布置比较精致。12集末长镜头拉过的LUCKY STRIKE香烟广告牌让我哑然失笑。这是在给广告狂人致敬么?喜欢瘸腿男的忧郁和木讷半脸男的下手精准,狙击手情结

41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力荐

我差不多是用围观的角度去看的这部电视剧,一个根据历史小说改编的腐败+犯罪+黑帮题材故事,每一集精致到了让人窒息的地步,即使故事无爱血腥又折腾。看完第一季,爱上男男女女一大票人。难怪HBO厉害,每一集的摄影摄像就让我爱得要爆炸。

46分钟前
  • Eve|Classified
  • 力荐

五星神剧,五星群戏,五星摄影,五星布景和道具,五星故事。将二十年代的美国出神入化地还原出来,大西洋城的社会风貌,衣着打扮,政治风云,黑帮斗争,种族隔阂,家庭离合,男欢女爱,便是整个美国的浓缩。精彩的人物设置,以及符合这个故事的尺度,以及流畅的叙事和剪辑,堪称完美。相当期待第二季

51分钟前
  • 风雨骑老师
  • 力荐

几乎再现了The Best and the Brightest一书的精髓,为了解美国民主政治的实质提供了精彩视角。4.5星。

52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一直不是很喜欢老马.....很完满,有时候我又觉得线索太多得啰嗦

54分钟前
  • Serenity
  • 还行

非常讨厌Margaret

55分钟前
  • A L E X
  • 推荐

真.蓋茨比、教父、Al的青蔥歲月萌燃——Nucky: “那個白癡將要成為下屆美國總統了”堪稱點睛之筆。需要感歎的是,杜撰出來的寡婦和偵探兩個藝術人物,及Jimmy,提升了全作內涵,前兩者天主教徒,夫人適應了美國精神,偵探看似正義卻實然種族歧視并滿腔聖戰思維,Jimmy需待下季:這個世界不適合孩子。

57分钟前
  • 库库尔坎
  • 力荐